说课稿

时间:2024-06-17 17:54: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说课稿 篇1

  幻灯一:

  课题

  幻灯二:

  第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这篇课文是一篇介绍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说明文。故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但是作者写作本文就像一篇解说词,学生顺着作者的解说能非常清楚的了解故宫建筑的特点。作者抓住了故宫的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总体特征,采用了从南到北的空间顺序及有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文章结构是采用总分总,结构清楚完整。本篇文章重点介绍了太和殿,太和殿的由内而外的说明顺序,以及观察静物时使用的立足点的方法,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时可以模仿使用。

  幻灯三: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1、对故宫的了解;

  2、对祖国的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2、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对我们学习、写作说明文都具有指导性。

  幻灯四:

  第二、说学生

  在学习《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这两篇典范的说明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如何发现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说明顺序以及如何运用,有哪些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及严谨等特点,学生已能把握。所以,学习本篇课文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这一文体知识掌握情况,使说明文的知识点能完全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此外,还需要通过实践写作来巩固所学说明文的知识。

  幻灯五:

  第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体会文重点突出,详略的得当的写作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恰当引导和提升之下,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发扬民族创造精神。

  幻灯六:

  第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一)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二)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2、难点:

  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幻灯七:

  第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图示法。利用故宫博物院的平面图配合相关景物图象,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二)讨论点拨法。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在教师的点拨下,使学生理清课文中的说明顺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拓展延伸法。标新立异,转换立足点,口头介绍故宫,内化课文知识,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达到学习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的学法: 预习清障法、自主悟读法、合作交流法。

  幻灯八:

  第六、说教学注意事项

  ? 1、在教学中尽量体现小班化的特点,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尽量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锻炼。

  ? 2、在教学中,始终要结合文本阅读,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方法贯穿教学中,如:整体感知全文时采用默读,局部研读时采用默读朗读相结合,某个相对独立的片段结束时要朗读。 ? 3.学生是课堂主体,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本课的.学习。教师主要体现引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

  ? 4.注意教学成果巩固过程,在设计中有一个实践操作:在研读太和殿内部装饰时,学会用立足点介绍室内景物的方法。课内先讲然后课后写出小说明文《我的班级》,以讲台为立足点。

  幻灯九:

  第七、说教学步骤

  ? (一)导入(复习说明文的知识点): ? 同学们在前面已学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两篇说明文,明白应该如何来阅读说明文。同学们回忆一下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步骤。 ? 学生回答:先找出说明对象,然后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在主体找出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同时在阅读中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学生掌握了说明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进一步进行引导) ? 问:说明对象一般在什么地方出现?

  ? 学生回答:一般在文章的第一节。例如《苏州园林》。

  ? (教师引导,一般情况是如此,但《中国石拱桥》在讲完石拱桥的特征后,在

  第三节才出现本文的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 问:说明事物的特征一般在什么地方出现?

  ? 生回答:一般出现在开头第一、二节。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就是这样。

  幻灯十:

  教师补充引导

  一般情况是如此,但是近几年南京中考考查说明文时,事物特征却分布在几个小节的开头,或开头第二句话。如同学们才做过的《古诗词中的色彩美》就基本分布在文章的几个小节的开头。同学们要掌握事物的特征,还可以从主体部分作者采用的说明方法中找寻。如为了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征,作者采用作比较的方法,把两岸决堤和卢沟桥几乎未出过事进行比较后,事物特征就出来了。 (学生和老师一起复习说明文的知识,帮助学生回忆并巩固所学知识,为学习《故宫博物院》打好基础。)

  幻灯11——21:

  (二)故宫的有关图片

  幻灯22:

  (三)整体感知,走进故宫 ? 导读目标

  1.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 2.说明的对象具有哪些特征?

  通过学生自主悟读课文,结合导读目标,从整体上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初步领会说明文文体的特点。

  幻灯23:

  (四)合作探究,游览故宫

  ? 1 .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参观故宫的行踪路线,并思考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 2.你认为哪个景点应重点参观?为什么?这样写对说明事物有什么好处? ? 3.文中哪些段落是向我们介绍太和殿的?是怎样介绍太和殿的情况的?

  幻灯24:

  (五)、研读重点,突出故宫

  ? 学生阅读太和殿的内部装饰部分,引导学生关注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以及文中出现的方位名词。

  ? 学生朗读课文的第六段,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立足点为朱漆方台,方位名词分别是正中、上面、背后、两旁。继续引导学生还发现雕金蟠龙也是立足点,方位词是从龙口里、周围、下面等词。

  幻灯25:

  太和殿图片

  幻灯26:

  (五)拓展延伸,重游故宫

  开展“我来当导游”的活动,请学生引领大家以从北向南的顺序重新游览一下故宫。并以比赛的形式选出“最佳导游小姐”和“最佳导游先生”。

  幻灯27:

  (六)课堂小结,升华故宫

  唐朝诗人骆宾王曾这样描述过紫禁城,“未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故宫的雄伟壮丽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雄伟与精美,而且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同学们,身为中国人,我们应是多么的骄傲与自豪啊!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

  幻灯28:

  第八、说板书设计

  总

  四大门

  空 分

  前三殿(太和殿) 间 顺 后三宫 序 御花园 景山 总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活动《我的同伴》。

  一、说教材。

  此教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幼儿无论在园或在家,无时无刻都会和同伴发生联系。但到了大班,我发现幼儿之间矛盾逐渐增多,这是由于大班幼儿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主见,在一起时很容易发生冲突甚至攻击性现象。所以针对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主要以幼儿的情感、认知、接受能力为前提。

  二、说目标。

  根据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并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1、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了解同伴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2、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乐意与同伴交往。

  3、体验与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们的重点定位于:幼儿能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了解同伴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活动的难点是:侧重幼儿自由结伴讲述部分。初步学习人际交往技能,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评价,游戏活动等使幼儿的分类经验得到整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中。

  为了目标更和袄的达成,我做了3点准备:

  1、空间准备:6张呈半圆形摆放的桌子。

  2、物质准备:幼儿自带一至两样食品,多媒体动画。

  3、经验准备:事先和幼儿一起回忆与同伴交往的'经验。

  三、说教学方法。

  1、游戏体验法: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而且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加深。”通过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参加游戏,加深对同伴的印象,体验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2、讨论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讨论方法——集体讨论、自由结伴讨论、个别讲述等形式加深同伴的理解。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片段,让幼儿分析讨论对错,为主题的活动提供具体场景。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

  4、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中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

  流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尝一尝、论一论、玩一玩、做一做多种感官参与,不知不觉体验同伴的乐趣。

  四、说过程。

  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共同讨论——自由结伴讨论——个别讲述——情境教学——游戏体验——品尝交流。

  1、开始部分:参加加集体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齐搬桌子,按老师要求和同伴一起布置环境。分小组分任务,和同伴一起搬桌子,放教具。让幼儿在共同合作、互助中自然的引入活动,体现目标一。时间为5—10分钟。

  2、基本部分:分三环节。

  (1)、共同讨论。解决你刚才和谁合作?为什么和他合作?你知道和你合作的人你叫他什么吗?什么叫同伴?那自己和同伴有什么区别?关系又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同伴?等问题。

  (2)、自由结伴讨论。我的同伴是谁?我们怎样成为同伴的?我们在一起发生的一件有趣或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3)、请个别幼儿讲述“我的同伴”,教师总结。体现了目标一、二。时间为十五分钟。

  3、高潮部分:分两环节。

  (1)、情境教学。观看多媒体动画,评议这样的同伴对不对?好不好?为什么?(放一些小片段,有幼儿互助、合作、分享的事,也有不合作、分享的片段。)

  (2)、游戏体验。由于我们班幼儿平时音乐活动中教师都很注重幼儿找朋友边唱边表演。所以教师边弹奏各种教过的歌,请幼儿起立找同伴一起边唱边表演。体现了目标二、三。时间为十五分钟。

  4、延伸活动:品尝交流。在品尝交流中结束活动。符合满足幼儿嘴谗、能力弱的特点,让幼儿在交往中体会同伴交往的乐趣。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 世界的气候之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依次进行说明。

  一、 总体设计的依据

  基础教育阶段要求地理课程的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感知、发现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并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二、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章节属于世界地理的总论部分。在本册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主要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对第一课时世界气候类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现有水平、学习预测三方面进行说明。

  1、学生的认知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读图、分析资料,进行想象,推理,阐述观点。

  2、学生的现有水平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但基础不牢固。本课时内容相对较难也比较抽象,学生分析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3、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测

  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但独立归纳地理变化规律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还需逐步加强。

  三、 教学目标的确立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利用图像和图片资料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所呈现的知识以及教材的前后联系,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归纳,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五、主要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根据本课时教材内容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讲授法、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辅助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

  六、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读图观察、师生问答,分析讲授、独自归纳,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情境导入,探究规律,分析归因,学以致用”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多次思考、两个问题情景、两次小组合作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环节,首先通过展示两组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观察得出:气温和降水存在着地区差异,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有没有规律?引入本课话题。

  (二)探究规律环节,首先向学生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出问题:对此图如何判读?给出读图指导,让学生明确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为以下的读图分析做好准备。接下来依次设置三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自己发现规律,同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和直观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最后学生独立总结归纳。在探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这一部分,由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读图方法,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读图观察,然后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共同得出规律。

  (三)分析归因环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设计。其中纬度位置是基本因素,学生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从赤道地区多雨成因示意图入手,引起学生探究成因的好奇心,进而分析纬度影响气温的原理。然后利用两个问题情境,引出其他两个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和地形,利用实验现象、地形雨等直观图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对成因进一步探究。从而突破本课重难点。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有助于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 。

  (四)学以致用环节,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任务,引导学生使用本课所学重点知识完成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提出问题,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学生思考,通过课下小组合作, 整理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说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要感谢各位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听我没有级别的课;其次,我要衷心感谢在先后三次磨课过程中给予我帮助、为我出谋划策的领导和老师们,真的感谢你们。第三,我要感谢全塘中心小学领导给了我这样一次展示自己才华和暴露缺点的机会。展示才华,令我信心倍增;暴露缺点让我找准方向,知难而进。今天,我执教的是新课标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老人与海鸥》。 通读完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后,那一幕幕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震撼。《老人与海鸥》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在统领单元的教学中就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把读与思、读与悟、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后续3篇课文做好学法铺垫。

  本文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位普通的老人(吴庆恒)在翠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去照顾他的“儿女”。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阅罢,让我们不得不慨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

  课文语言朴实、结构清楚,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这篇课文安排两课时,今天,我执教了《老人与海鸥》的第一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学习课文的8个生字,能正确地朗读“褪色、撮起嘴、扇动、漩涡”等词语。2.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4.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重点: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这节课,我总的设计意图是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感受”;读中品悟,悟后赏读,在感悟文本之后再进行赏读,读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更好地读。尝试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由衷地感受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老人与海鸥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具体的操作策略如下:

  1、课前通过吟唱歌曲,既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氛围,消除了同学们紧张、恐惧的心理,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又调动了学生的口、眼、脑等多种感官,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课堂。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应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每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2、教学思路力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初读课文,把握课文所描写的两幅画面——精读第3自然段,品悟老人喂海鸥时的默契、和谐—— 联系上下文,从“每天”、“十多年”来丰厚这幅默契、和谐的画面,从而探究默契背后的原因,感受老人对海鸥那份无私的爱。——品读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感受老人的勤俭节约,通过拓展资料,品读老人简朴背后的'故事,然后通过小练笔走进老人的内心深处,领悟老人十多年来那份对海鸥永不褪色的爱,那份对海鸥永不褪色的情谊,从而丰满老人喂海鸥这幅温馨感人、默契和谐的画面。

  3、 以读为本,以读促悟。小学语文浙派名师张化万曾说,“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手段,

  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读”应该贯彻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因此,在本堂课上,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注重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比如,教学“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这个句子时,先请同学说说,你是从这个句子的什么地方体会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呢?当学生说到从“步行二十余里”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时,我马上追问: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从这个句子的什么地方也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呢?力求学生读中感悟,以读促悟,引导学生从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赶、只等多角度、多方位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教学“老人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我出示“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和“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这两个句子对比朗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从而习得语言,领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的用意。

  4、读是为了更好地悟,悟是为了更好地读。当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品悟重点词句畅谈自己的体会后,我十分注重学生悟后赏读重点句,读中品悟,悟中蓄情,力争读出味道、读出感情。比如教学“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这个句子时,当学生理解到位后,我说,这位老人为自己想得少、为海鸥想得多,怎么会不让我们肃然起敬呢?让我们一起怀着对老人的深深敬意赏读这个句子。当教学“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个句子时,我问:同学们,这句话中有没有“默契”“和谐”这样的词,但你感受到默契、和谐了吗?这就是作者邓启耀的妙笔生花。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朗读出来呢?于是我创设三种情景来品读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5、构建活力课堂。我个人认为:活力课堂首先应该是有效的课堂,有效的课堂,首先应该是扎实的课堂。因为只有扎实,才有效;只有有效,课堂才充满真正的活力。

  老师们,人无完人,课无完课。世上没有十全十美,只有残缺的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老师们,《老人与海鸥》这篇文本,在专家、领导、老师的共同帮助下,我是这样解读的,也是这样执教的。我相信,同一篇文本,由于我们每一位老师站的角度不同,思考的出发点不同,因此解读出来的效果也肯定不同。正如有句话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此,我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给我提出批评意见,敞开你们的胸怀,不吝赐教,为我更快、更好地成长助一臂之力,在此我深表谢意!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及特点

  《雪孩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的第19课。

  《雪孩子》这篇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小白兔和妈妈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但是后来,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却化了。它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表现了雪孩子奉献自已,救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同时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

  文章文质兼美、极有意境、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看图读文,使学生获得了真实情感体验。进而学习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为了能够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节课我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加深感悟。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标准中教学法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表演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感受雪地、云朵的美丽,体会雪孩子的美好心灵。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依据

  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让他们保持高昂的情绪,让他们在玩中学。但他们经过半年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尤其是本课课文首次以不注音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也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阅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搜集了解雪和云的变化过程。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雪花生字卡片。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基于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以故事情节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低年级学生较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东西,为此,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件,以故事情节做为画外音,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上来。下面就请各位领导看一下这个小故事。(播放课件)我认为以动画形式巧妙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声情并茂的动画片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图文结合,随文识字。

  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以后,我首先让学生图文对照欣赏课文,"披文入情"领略文章的语言美。(下面就请各位领导看一下课文内容)。我认为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就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所以我又让学生自由读并勾画出在生字,同时读出相关的句子,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在检查识字时我采用认读雪花生字卡片的游戏形式进行,这样就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性。我还将课文中的10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编成一首短小的儿歌。(兔妈妈,她赶早,连忙出去找食物,小白兔,点旺火,合上眼晴睡大觉,着了火,化成灰,自己全都不知道,雪孩子,把她救,从此变成白云美。)将生字的语言环境改换了,就很好地检测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3、朗读感悟,体验情感。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

  在这里我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雪孩子舍己救人的精神给予肯定,对这种行为表示赞赏,因此才会体验到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的高兴心情;而从另一角度,学生们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宝贵,感悟到小白兔失去雪孩子后的悲伤之情。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分析在读时应注意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个我教学的小片段。当老师提出让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时,有的同学提出我最喜欢 “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句。老师说,是啊!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

  这时老师追问,其他同学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总结,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

  最后,我又请三名同学读,让其他学生评一评谁读的最好,好在哪里?老师在学生汇报中及时给予肯定。

  在教学中,我觉的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表达出高兴、开心的心情。在此,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用一个统一而模糊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请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这一段”,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用表情(满脸笑容)、动作(边读边跳)等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心目中的高兴开心是什么样就怎么读,我觉的这样做比一味的“好”“很好”“你真棒”更重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和鼓励中找到朗读技巧和方法。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型教师,我们不仅不能以“标准答案” 来恒定学生,而应该给予鼓励,加以引导。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积极地创造,发展自己的个性。

  4、帮助学生解疑。

  雪孩子化了,他到哪里去了呢?你们想知道雪孩子怎样变成白云的吗?(播放课件演示雪与云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理解雪孩子被火烤了,温度升高,化成了水。水又成了水蒸气,最后变成了白云。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化?有的学生可能说到:夏天里,我吃雪糕,含在嘴里雪糕一会儿就化了;我们把糖含在嘴里,糖慢慢地就化了;要是把塑料碗放在火炉上,就烧化了,变黑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学语文。在这里我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寻找“化” 的现象。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重点词“化”,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5、结合图片,进行叙述。

  指导学生合作表演课本剧虽有一定难度,但是借助动画,引导学生逐步模仿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及表演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并且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6、作业。让学生叙编故事,《雪孩子回来了》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设计会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想像。

  板书设计

  19雪孩子

  下了大雪堆雪孩子 又唱又跳 回家休息

  兔家起火 火中救兔雪人化了成了白云

  我以每幅图的主要内容为板书,我觉得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8课第2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是文化生活的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目前所处的文化环境,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内容打下铺垫,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理论是文化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会考、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层面

  (1) 什么是落后文化

  (2) 什么是腐朽文化

  ◇理解层面

  (1)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2) 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作用

  ◇分析层面

  (1) 结合现实比较、鉴别一些文化现象

  (2) 通过事实分析落后、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危害

  2、能力目标层面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对现实“落后腐朽文化”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3)树立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层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源头和本质上认识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从而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材料处理与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1、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对第一部分阳光下的阴影作为导入新课的背景材料,点到为止。而第二部分提高眼力作为本课的重点,建议重点分析和讲解,并且补充部分案例和材料,以增强同学对该部分的理解。第三部分奏响主旋律则作为解决第二部分的问题的对策,则从国家层面的角度加以提升,增加国家领导层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些重要讲话作为背景材料,以期增强主旋律的权威性,以提高同学们的认识。

  2、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危害及存在于我国的原因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于我国的原因,才能理解和掌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危害性,以及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如何对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难点的依据: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平时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认识不够清晰,难以树立对待两者的正确态度和形成正确的做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道德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视频导入——学生探究——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教学内容的部分体验,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并产生搞清楚“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本质的愿望,并能对以后的文化生活选择产生积极的作用。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学以致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导入课堂学习。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自主探究法:根据教师按照情景提出的问题,在5分钟之内从书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

  合作探究法:按照小组分组的形式,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回答问题。

  徐氏记忆法:这是笔者按照自己的`姓氏对浓缩记忆法的起的特别记号,主要让学生掌握把教学内容进行浓缩记忆的学习方法。

  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在教学内容学完之后,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学校提出的50分钟教学方案的设计思想,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课堂作业当堂练时间安排(8—10分钟)

  5、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力求体现教材中的知识体系,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1、文化市场复杂性

  板书: 1、阳光下的阴影

  2、如何应对落后、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的表现和应对策略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2、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2、腐朽文化的表现和应对策略

  3、两者存在的原因是什么?(重点)

  1.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3、奏响主旋律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6、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文理分科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文科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文科学生要求在高质量完成作业本的基础上,再进行适量的主观题练习

  理科学生要求高质量的完成作业本上的题目即可。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力求达到构建“有效课堂”的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二段的教学内容。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在三年级初步熟悉分数的基础上,先是教学分数的意义、熟悉分数单位;然后以对分数单位的熟悉为基础,熟悉真分数和假分数,拓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一阶段所熟悉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的都是一个数量中的一部分和这个数量的关系。本节课上,学生需要熟悉分子与分母相等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以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和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熟悉的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把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难点: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五、说设计理念:

  (一)自主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分数的初步熟悉,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突出学生学的过程,力求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概括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操作实践,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本节课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通过做分数、观察、分类、合作交流等实际活动中,熟悉、理解了新知,使学生能具体的感受真分数、假分数。

  六、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七、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我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为本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教师讲述《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把藏在故事中的分数找出来。

  [学生都爱听故事,这样能引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2、教学例2。

  (二)教学例2:

  1、怎么在圆中涂色来表示它们?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都是什么?

  4、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1/4。

  5、分母是4的分数还有吗?

  6、我们应该怎样涂色表示5/4?

  (1)只用一个圆(单位“1”)表示,够不够?

  (2)一个单位“1”不够,那怎么办?

  (3)5/4怎么理解?5/4里有几个1/4?

  [你们能把5/4表示出来吗?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教学例3:

  (1)电脑依次出示例3的图形和分数。

  (2)让学生说说怎么涂色,看谁说得最好。

  (3)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都是什么?

  (4)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1/5?

  (5)表示10个1/5用了几个圆?表示13个1/5用了几个圆?

  [用比赛的形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指导分类,揭示概念:

  (1)观察、比较大屏幕上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们能给它们分类吗?

  ①同桌讨论分类方法。

  ②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2)汇报分类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学生互评。

  (3)揭示概念:

  ①把它们分为哪两类?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指名概括、全班齐读。

  ③如何判定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4)练习:师生操练。

  [安排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让学生概括出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内容安排合理,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

  5、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1)通过观察大屏幕上的真分数和图,看看真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2)你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3)通过观察大屏幕上的假分数和图,看看假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通过数形结合可以让学生很明了的发现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师问: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

  2、写出分母是5的所有真分数,再写出分子是5的所有假分数,在小组里交流。

  3、在( )里填上“>”“<”或“=”

  3/8( )11/8 12/12( )1

  5/7( )4/7 12/13( )10/13

  ①学生填写。

  ②师问:你是怎么比较的?

  [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用真分数或假分数说一句话?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小组合作,以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主,为下节课设计一组复习题。

  [课外作业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这个板书简洁明了,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分子<分母、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分母、假分数≥1

说课稿 篇8

  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中例4、例5有关5位数的认识。下面我就具体来说说本课教材的内容。

  一、说教材

  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里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2、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有关南京长江大桥的信息、课件、计数器,练习纸即一张空的`数位顺序表格。

  三、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的具体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从已知到未知的方法。

  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万以内数的知识,这是学习本课内容的重要资源和必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数学活动自主参与法。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紧张有趣的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能力、发展数感。

  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教师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发现、表述、应用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安排了这个环节。]

  1、观察规律,再接着往后数5个。

  27、37、47、57、()()()()()

  110、210、310、410、()()() ( ) ( )

  2、读出下面的数。

  375 2000 3693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当然这个环节可以放在课前做为一个预备练习。

  (二)讲授新课

  1、汇报调查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结果,并揭题。

  强调调查到的数学信息,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说到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时,教师课件出示,并请生认读。那如果一千一千再往上数,更大的数又该怎么读呢?——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万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调查、汇报,引入到今天学习的内容的同时,又让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一举多得。

  2、教学例4。分三步走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教师说过一遍学生不可能就掌握了,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强化,这里还安排了2个活动]

  ①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计数器上拨一千,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3、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设计意图]整个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4、课堂练习。[将两个例题的内容整合]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看计数器读书并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

  ②从9995-10000。(又是一个数学活动,这里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5、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

  (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

  (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

  (4)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到这里,整个教学过程就结束了,通过活动学习,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三)综合练习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这个即是一个练习,又是一个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四)课堂小结

  在玩过之后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试着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小结过后有时间再安排个欣赏,是有关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出示后,再让生补充信息,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的劳动成果。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父子骑驴》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七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对父子牵着一头驴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先后听从了四种意见,结果都遭到了路人的非议,最后终于明白“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的道理。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却反映了生活中一个深刻的哲理: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在生活中应当学会自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不但不能让大家满意,还会使自己无所适从。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课文,理解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不同的人对父子俩不同做法的评论。

  2、明白“我们应该有自己主见的道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老先生、老太太、年轻的母亲、一群孩子的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讨论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议、演”的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安排一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课题激趣,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主,感知课文大意。

  2、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勾画重要句子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中哪些人对父子俩的不同做法有评论?

  2、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出这几种人物说的话。

  (四)、精读课文,启发教育

  1、小组讨论:他们对父子二人骑不骑驴有什么看法?父子二人又是怎样做的。

  2、小组互相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发言。

  3、教师小结。

  4、学生默读并体会不同人物的话。

  5、指导感情读这四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四句话,教师引读。

  7、这么多人,这么多意见,如果是你,你该听谁的呢?

  8、读一读父亲的话,说说你从这个寓言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9、总结。

  (五)、拓展学习,活跃思维

  1、生活中,你有没有拿不定主义的事?说一说。

  2、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

  3、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所设计的板书①注重文章条理学生;②注重文章人物;③便于学生归纳。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