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0-20 03:08: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篇讲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再加上学生不太感兴趣觉得枯燥,因此,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明白道理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情感目标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范读领读、点拨教学

  2、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1、警句引路、导入新课

  2、范读激趣、领读通文

  3、熟读成诵、疏通文意

  4、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5、合作探究、读书明理

  6、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在进行第一个教学环节时,我先出示以下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警句的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告诉学生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她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而现代的教育家也在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我先范读课文两遍,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然后领读,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贯通全文。

  弄懂每一话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再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时提出与同学研讨。在全班交流时,我采用点拨教学法,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我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学史可以明智,而明智的关键就是能从古文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因此,在教学第五个环节时,我先出示两个问题: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弄懂两个人学习效果的不同是因为学习态度不同,得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达到读书明理的目的。处理第二个问题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努力实践新课标“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的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我在讲完课文后拓展延伸练读文言文。结合总结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自学文言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五、板书说明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通过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得出两个相反的学习结果,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充分揭示了课文蕴涵的道理。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螺纹连接》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基础第五章第三节螺纹及螺纹紧固件的螺纹知识部分。螺纹连接作为最基本的机械零件之一,在整个机械专业知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掌握好螺纹的基本知识尤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为高二升学班学生,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接受较深的内容问题不大。因此,我在课堂上采用由浅入深,教师引导,学生延伸的方法,通过思考、答问等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螺纹件的常见结构;了解螺纹的结构要素;掌握螺纹代号的识别。

  2、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的分辨螺纹的要素及分类。

  3、情感目标:通过螺纹连接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四、重、难点分析

  1.重点:螺纹的要素,螺纹标记。

  2.难点:螺旋线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法设计

  1、教法:认识是制造的第一步。首先引导学生对螺纹的注意,激发大家对螺纹零件结构科学设计的好奇,从而逐渐展开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2、学法:提纲挈领法;理解记忆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从螺纹零件开始,引述本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展开:从螺纹的'外形认识到制造方法动画模拟。制造方法分为外螺纹和内螺纹。然后是螺纹结构的倒角、螺尾、退刀槽的认识及意义。再到参数即螺纹的五要素,内外螺纹的配合条件。最后是按照国标作图并标识和读图。讲解过程当中要注重应用图像和动画,达到形象直观容易理解。实时辅助练习和恰当的总结。

  3、小结:总结螺纹连接要素和螺纹标记。

  4、布置作业:螺纹代号的识读。

  七、教学效果评价

  如果有不同种类的螺纹实物展示配合讲解,效果会更好。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数列(第一课时)》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第3章第一节。数列是在紧接着第二章函数之后的内容,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使他们了解不仅可以有自变量连续变化的函数,还可以有自变量离散变化的函数;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变动地、直观地研究数列的一些问题,以便对数列性质的认识更深入一步。数列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数列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所以说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尝试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形成并掌握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通过数列与函数的比较加深对数列的认识。

  2、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本章的基础,为了本章后面知识的学习,首先必须掌握数列的概念,其次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研究后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灵魂,所以我认为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是教学的.重点。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要学生从一个数列的前几项或相邻的几项来观察、归纳、类比、联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数列的通项an与项数n之间的关系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我认为建立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教学的难点。我觉得教学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克服难点,办法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在观察和比较中揭示数列的变化规律。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课程改革形成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良好态势。其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 ①创设情境——引入概念②观察归纳——形成概念③讨论研究——深化概念④即时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⑥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来源:考试大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 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来源:考试大

  1、由生活中的具体的数列实例引入:a、时间:时钟、挂历 b、植物:植物的茎

  2、用古老的有关国际象棋的传说引入,符合高一学生喜欢探究新奇奥妙事物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由实例得出几列数,再有目的地设计,如自然数、自然数的倒数、大于零的偶数、开关(0,1,0,1,0,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以及从1984年到20xx年我国体育健儿参加六次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15,5,16,16,28,32所形成的数列,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数列的定义。

  (三)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课前我精心设计的几个数列中已经含概了有穷数列、无穷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等待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后掌握以上几个概念。数列的相关概念: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并且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一项(首项),第二项,…第n项,…。数列的一般形式可写成:a1,a2,a3,…,an…,简记为{an},其中an表示数列的第n项。

  接着引导学生再观察以上几个数列的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如果数列{an}的第n项an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an=f(n)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最后通过数列通项公式与函数解析式的对比研究,使学生得出数列通项公式an=f(n)的图象是一群孤立的点。

  在数列中,项数n与项an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如果把项数n看作自变量,那么数列可以看作以自然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为定义域的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当我们把直角坐标系的横坐标看作项数n,纵坐标看作项an时,我们得到的图象就是一群孤立的点。

  (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并且把课本的例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数列及其有关概念;⑵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其任意一项;⑶根据数列的一些相邻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⑷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六)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列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把我的说课内容向各位老师作陈述,今天我说课的是杨绛先生的《老王》的第一课时。

  【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老王》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作者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和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杨绛高度赞扬了老王的善良品质,含蓄的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也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

  根据课标、教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本课教学目标:

  1.初步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2.在学习过程中我打算通过朗读法,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

  3.引导学生关心弱者,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心。

  教学目标决定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难点是,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但对于《老王》这篇人文性和社会性较强的散文来说,学生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程度和主题的深度理解上可能不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和感悟。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以学定教,将朗读体会法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同时采用主问题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方法。

  对于学生,我将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进行学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说教学过程】

  如果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五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放映同学们熟悉的图片,再展示一幅陌生老人的画像。然后激情导入,随着展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平时都经常会关注那些有非凡成就的伟人,有耀眼光环的明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像这位老人这样的普通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讲述普通人的文章——《老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中要求以读促悟,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初读,深入研读,可以初步了解要学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在学习课文前,我会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反复朗读课文。

  1.找出默存、干校、眼翳、愧怍等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2.本篇课文可以划分为几层?每层的内容是什么?

  3.本文一共写了老王的哪几件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这篇课文,以杨绛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记叙了老王生活的几个片段,表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心地善良。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我会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这样既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良好的合作兴趣、思考兴趣。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讨论。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2.他的“苦”体现在哪里?“善”又体现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大家交流分享。

  本环节中我以问题为主导,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关键词句,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同时注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四、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解决本课难点时,我设置了一个探究问题:“老王为什么最后又收了钱?”让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五、课堂小结

  为了让学生对本文中像老王一样贫苦又善良的人有所深思,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结:同学们,其实像老王这样贫苦又善良的人,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很多,面对他们,我们应该去给予关心和帮助,而不应该去歧视他们。善待别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六、作业布置

  为了加深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爱,激发他们的善心和爱心,我布置了“写一封信给一个你认为需要得到帮助的人”的作业。

  【说板书设计】

  为实现教与学的同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

  老王

  苦 善

  生活艰难 半价送冰

  孤苦伶仃 免费送人 关爱弱者

  身体缺陷 病中送物

  【说教学反思】

  一节真正成功的课堂教学是生成性的,而不是我今天的预设,其实很多教学情境是不能预设的,因为课堂上会出现很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大胆的追问,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和学生同行,这才是真正的绿色的无污染的语文课堂,也是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谢谢!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称

  3、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4、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讲了。学生虽然在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样在讲三册24课《赤壁赋》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苏轼,加以强化。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这一点属于个人一点想法,希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三、在背景介绍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四、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读得铿锵有力。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这似乎把语文课讲成了历史,也不知得当与否,算是一种尝试,还望各位前辈提出批评意见。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在这一部分有些地方总结得不是很恰当,例如,把“壮志难酬之恨”说城是一种“悲愤”,“悲愤”一词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适,但一时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替换,显得勉强和别扭。

  说板书及作业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时间来不及没有进行。

  二、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江成子》,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分析

  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孩子们十分熟悉的材料。《纸的观察》这一课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五单元“纸”的第一课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观察一张白纸。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事物外部特点方法。在这一部分就要引导学生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点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学生在相互倾诉、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自主构建新知识。

  第二部分:是比较两种不同的纸。当观察完一张白纸,面前出现另一张不同的纸时,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进行比较观察,这时,观察方法也进行了递进。在此环节纸的色泽、光滑度、厚薄、软硬等性状是学生认识的主要方面。其中。比较纸的厚薄不仅仅是用手摸,还引入了测量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观察纸的纤维。从不同纸的不同点自然引入相同点-----纸纤维。把纸撕开来,观察撕开的纸边,就能发现毛茸茸的纤维。再把纸揉成团后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面。这些很新鲜的观察活动会激发学生不断的拓展观察事物的方法。对于新的发现学生会产生新的想法和问题,并将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为下一课——造纸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观察、认识纸的基本特征,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借助简单的观察工具对纸的特点进行观察和描述;让学生经历并理解观察、比较、科学测量等过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事物。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乐于合作与交流。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观察、认识纸的基本特征,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教学难点:会用感官,借助简单的观察工具对纸的特点进行观察和描述;经历并理解观察、比较、科学测量等过程。

  四、说教学策略

  一、始终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的亲密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地理解和尊重。

  二、主要采用观察、比较、科学测量等方法,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力求在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进行观察探究,并引导他们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生生互动中掌握知识,学会本领,陶冶情操。

  五、说教具准备

  白纸、牛皮纸、放大镜和直尺、一本语文书和一个笔记本。

  六、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是以观察、探究为核心,为了让学生能进行细致的观察,我将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用纸制作的折纸、剪纸,然后问到: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同学们自己制作的,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吗?一张张平凡的纸不仅能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也是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对于纸你想知道什么?在学生提出种种猜想后出示课题:纸的观察。这样安排,为学生提供了感兴趣、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二)科学探究

  1、观察一张白纸的特点

  在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后我就引导他们进入第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观察一张白纸: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白纸”,我一边拿出白纸,一边向学生交代今天的学习任务:“请大家观察这一张白纸。那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它呢?”学生说出了用闻、摸、看、折、听等观察方法。这样的引入任务明确,开门见山,既节约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再激励性的让学生估计一下自己能一口气说出多少个纸的特点。

  (2)紧接着我把观察要求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比一比哪个组能找到关于纸的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特点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于是,学生们用讨论的方法进行观察。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依靠任务,运用多种感官,借助简单的观察工具主动探究,找出一张白纸的十个或十个以上的特点。

  (3)观察之后汇报交流结果。每人汇报完后,其他学生针对他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再补充。学生们很有能力,对白纸的形状、颜色、气味、透光度、光滑度等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精彩的描述。我在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的.同时适当的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方法,要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这样处理,学生有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来进行观察、思考、交流,显现出出色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比较两张纸的不同

  (1)在对白纸的观察交流结束后,让学生想想是不是所有的纸都有这些特点。在他们对新问题产生好奇后出示牛皮纸“你知道这是什么纸?现在你们手里有两张纸,你会怎么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比较观察后开始观察不同纸的不同点。

  (2)学生们很有钻研精神,观察到了两张纸的光滑度、厚薄、颜色、软硬等不同点。在学生说到厚薄不同时,要求说说自己是怎么观察的。学生会说是用手摸或看。我则告诉他们两张厚薄差很多的纸可以用这些方法,那相差不多的纸呢?并让学生拿出语文书和笔记本,猜猜两种纸的厚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两种纸的厚薄。学生想到了分别用各自的厚度除以各自的张数,并在观察、测量过程中又产生了分别数出相同的张数,再测量出厚度来进行比较的新方法。这一环节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纸的特点的认识。并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来比较纸的厚薄,启发学生轻、薄的物体单个不容易观测,数量多了就容易做了,让他们领会这种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将来能迁移到其他的观察活动中去。在此环节学生们认真钻研的态度让人欣赏。

  3、观察纸的纤维

  在学生观察、比较了两种纸的不同点后自然地引入纸的相同点:纸纤维的观察。

  首先,让学生想想:“刚才我们仔细的观察了纸的外部特点,那我们怎样可以观察到纸的内部特点呢?”学生们非常聪明,想到了撕开一小片纸观察纸边和用水把纸浸透后观察或把纸揉成团之后观察纸的表面等方法。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此时学生兴趣盎然,都积极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先把纸撕开,观察撕开的纸边,看看有什么发现;再把纸揉成团后展开观察纸面的纤维,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观察纸的纤维,进而得出纸是由纤维构成的这一科学概念。

  (三)课后延伸

  观察完纸纤维后,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观察探究你对纸有什么新的认识与发现呢? ”最后让学生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纸的其他的问题。这样处理让学生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交流观察中的发现;交流所产生的问题;交流自己对于发现的猜想,对问题的猜想。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探究欲,课后继续研究。课虽结束了,关于纸的探究却没有结束, 学生的思维还在继续。

  七、说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本节课我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特点,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那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独立的观察、探究,在此基础上和小组成员进行多方位的交流、讨论,交流观察方法,交流观察结果,讨论不同的看法,讨论不同的做法,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全班汇报时,观察方法的展示,对观察结果细致准确的描述,不凭自己的想象发表意见等都无不体现了这一主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并且,学生所用到的观察方法都是他们自己平时的积累和创新,比如:如何比较两张厚薄相差不多的纸,如何观察纸的内部特点等观察方法,并依靠自己的观察方法得出了准确的科学概念,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没有强加任何东西给学生,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由此可见,科学探究要在观察中进行。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很精彩,作为教师的我若能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具有更多的教学智慧,我相信我的科学课堂将更加精彩!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书籍封面设计的重要性,初步掌握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要求与方法,运用文字图形等设计元素,设计自己喜爱书籍的封面。

  2、通过借助文字图形这个相对抽象的设计元素进行书籍封面设计的思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封面设计的规律性知识。提高学生对书籍封面设计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封面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

  3、树立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逐渐养成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构思立意,运用文字的主次、疏密、虚实关系,以及考虑文字的大小、颜色、位置等因素去进行封面设计。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观察比较法、直观演示法等。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书籍设计的相关作品图片、视频、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绘画工具、设计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程

  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课前到市场调查,到书店观摩各具特色的书籍封面的情况:你都看到了那些别具一格的书籍?它们在外观上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

  学生根据亲身体验,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欣赏感知,尝试体验

  1、教师播放视频展示书籍发展的简单历程,并提问:书籍装帧设计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技能体现书的类别、性质与内容,又能起到保护、装饰书籍的作用,还能增强书的感染力,加深读者印象,给予人们审美的享受,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2、教师多媒体出示不同类别的书籍,组织学生观察思考:

  A、按照内容来划分,书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主要有名著类、杂志类、教科类等。

  教师继续展示不同类型书籍的封面设计,追问:

  B、籍的封面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其表现形式都有哪些?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主要由书名、作者名、出版者名组成;表现形式比较常见的有文字、绘画、摄影和图案等作为元素进行设计。

  3、教师播放课件分别展示《废墟之花》、《南京传统手工艺艺术》的封面设计图片,组织学生对比分析:

  A、在进行书籍设计时,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的不同组织、布局,会产生什么不同的效果?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教材得出答案:对称的布局给人稳定、庄重的感觉;均衡的布局既稳定又活泼。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

  B、仔细观察老师展示的.封面设计图片,看一看在书籍封面设计时重点是什么?都会用到哪些字体?这些字体变化遵循了怎样的原则?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补充完善:最重要的是书名,在进行设计时会用到宋体、黑体、楷书等;字体变化遵循的原则是从内容出发、易于辨认、统一完整。

  (三)示范讲解,实践练习

  1、教师示范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优秀封面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们采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方法来设计、表达封面主题的。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书籍封面的步骤:①构思立意;②确定封面的规格、定位图形及文字的位置;③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图形的设色或制作。

  2、学生练习

  教师课件出示学习要求:运用本课所学知识选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根据内容特点,以书名为中心,用以文字为主的表现形式为其设计一个封面。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提示学生注意封面的布局以及字体的设计。

  (四)展示评述,小结拓展

  1、展示评价

  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大胆的展示作品,以自评为主辅以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统一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秀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小失误,促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步。

  2、小结作业

  师生一起就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教师提示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养成热爱书籍、善于观察的习惯,并鼓励学生课后尝试以绘画的形式设计一个书籍封面。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中的一首咏史怀古词,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官在黄州游览城外赤鼻矶所作。站在滚滚东流水的长江边,面对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想到了老而无成的自己,怀古抒怀,感伤与感奋交织,表达了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该词将写景、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故本词也是学生读懂苏轼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词人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此词怀古抒情,苏轼先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这对于人生阅历不足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主要针对“知人论事”进行讲解,期待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苏轼的旷达和对于历史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考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走近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能朴素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方法理解诗情。

  3、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为: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教学难点为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谈话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王国里的一道风景——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黄州的赤壁,不禁触景生情,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环节设置以下两个教学活动:1。老师进行配乐朗诵,要求同学们听清生字读音,画出朗读停顿。2。大声朗读本词,思考:本词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和读,在确定朗读方式的同时,有助于理解本词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本环节设置为结合苏轼及其他文学家,理解“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哲学思想。以期同学们能够真正理解旷达的人生态度,学习先贤们的身上的闪光点为己用。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习得的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本词豪放的语言风格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引导学生讨论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此种作业形式:试比较柳永与苏轼在意象选择和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推荐阅读《苏东坡传》林语堂。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说课稿 篇9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为高中一年级第四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第三节第一,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二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的推广。

  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已经画过长方体的直观图,在高一第一章中又画过棱柱与棱锥的直观图,在此基础上,我只作了适当的点拨,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画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在求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时,学生不仅会很自然地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这节课是为以后的《空间向量及其运算》打基础的。同时,在第二章《空间中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第一节《异面直线》学习时,有些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借助于空间向量来解答,要容易得多,所以,本节课为沟通高中各部分知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1,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会根据坐标找相应的点,会写一些简单几何体的有关坐标。

  2,掌握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会应用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b在能力上:通过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空间两点距离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初步意识到: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是解决空间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化归的能力。

  c在情感上: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解决几何问题的一问数学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对立统一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

  (2)一些简单几何题顶点坐标的写法;

  (3)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积累(如数轴上一点坐标用实数表示;直角坐标平面上一点坐标用有序实数(x,y)表示;及其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今天来学习空间直角坐标系就容易的多。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类比思想的应用以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的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 教学方法和教材处理:

  对于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积累。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总结和归纳,把类比思想,化归思想贯穿始终以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的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 教学流程图:

  (一)基础回顾

  数轴上的点集 实数集

  若数轴有两点:

  则: (向量)

  中点

  平面:

  平面上的点集 有序实数对

  若点P与实数对对应,则叫做P点的坐标。

  其中,是如何确定的?

  平面内两点的距离公式:

  中点公式:

  则中点M的坐标为

  (二)新课导入

  大家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天上的飞机,飞机的速度非常的快,即使民航飞机速度也非常快,有很多飞机时速都在1000km以上,而全世界又这么多,这些飞机在空中风驰电掣,速度是如此的快,岂不是很容易撞机吗?但事实上,飞机的失事率是极低的,比火车,汽车要低得多,原因是,飞机都是沿着国际统一划定的航线飞行,而在划定某条航线时,不仅要指出航线在地面上的经度和纬度,还要指出航线距离地面的高度。

  确定空间点的位置需要几个量?三个。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空间直角坐标系。

  阅读课本134-135例一以前的内容。

  一,填充下面的表格:

  数轴上的点

  平面上的点

  空间中的点

  借助的工具

  数轴

  直角坐标系

  表示

  实数a

  (x,y)

  距离

  PQ=

  AB=

  中点

  体现类比思想。

  二,回答下列问题:

  1,空间直角坐标系如何建立,及其相关定义,注意事项。

  2,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如何求?坐标平面上的点如何求?

  3,归纳总结:坐标轴上的点有什么特点?坐标平面上的点有什么特点?

  4,空间中一点如何求?用了什么办法?体现什么思想?

  5,空间中两点的距离如何求?(类比,迁移,化归能力的培养)

  自主测评

  1.点P(-2,0,3)所在的位置是()

  A、y轴上 B、z轴上 C 、xoz平面上 D、yoz平面上

  2. z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是()

  A、竖坐标为0 B、横、纵坐标都是0 C、横坐标都是0 D、横、纵、竖坐标不可能都是0

  3.在平面xOy内有两点A(-2,4,0),B(3,2,0),则AB的中点坐标是_____(1.5,3,0)____.

  4.点P(3,4,5)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_(-3,-4,-5)_______.

  (三)例题探究

  例一可以放给学生看。

  引申拓展1: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建立如图所示的不同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试分别写出正方体各顶点的坐标。(例1图)

  分析:本题是教材例题1的拓展,同一空间图形,由于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不同,而使得图形中同一点的坐标不同.

  解法:①∵D是坐标原点,A、C、D1分别在x轴、y轴、Z轴上的正半轴上,又正方体棱长为2,

  ∴D(0,0,0)、A(2,0,0)、C(0,2,0)、D(0,0,2)

  ∵B点在xOy面上,它在x、y轴上的射影分别是A、C,

  ∴B(2,2,0),同理,A1(2,0,2)、C(0,2,2);

  ∵B1在xOy平面上的射影是B,在z轴上的射影是D1,

  ∴B1(2,2,2).

  ②方法同①,可求得A1 (2,0,0)、B1(2,2,0)、C1

  (0,2,0)、D1(0,0,0)、A(2,0,-2)、B(2,2,-2)、C(0,2,-2)、D(0,0,-2).

  例2可以放给学生看(本身也可拓展)

  引申拓展2: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6,|AD|=4,|AA1|=3,EF分别是BB1和D1B1的'中点,棱长为1,求E、F点的坐标.(例2图)

  分析:平面上的中点坐标公式可推广到空间内,即设A(x1,y1,z1),B(x2,y2,z2)

  则AB的中点坐标为(,,).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时,经常用到此公式.

  解:方法一:从图中可以看出E点在xOy平面上的射影为B,而B点的坐标为(4,6,0),E的竖坐标为,所以E点的坐标为(4,6,),F点在xOy平面上的射影为G,而G点的坐标为(2,3,0),F点的竖坐标为3,所以F点的坐标为(2,3,3).

  方法二:在图中条件可以得到B1(4,6,3),D1(0,0,3),B(4,6,0),E为BB1的中点,F为O1B1的中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得E点的坐标为(,,),F点的坐标为(,,)=(2,3,3).

  引申拓展3: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BC=2,DD1=3,点M是B1C1的中点,点N是AB的中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求线段MN的长度.

  解析:根据点的特殊位置,设出其坐标,代入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

  解:∵M(1,2,3),N(2,1,0)

  ∴|MN|=

  即线段MN的长度为 .

  (例1图)

  引申拓展4:在空间直角坐标中平面x0y内的直线x+y=1上确定一点M,使它到B(6,5,1)的距离最小.

  解析: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最值,通常转化为二次函数最值问题.

  解:由条件可设M(x,1-x,0)则

  |MB|min=

  =

  所以,当x=1时,|MB|=,此时M(1,0,0).

  (四)巩固提高

  A. 基础巩固

  1.点P(1,1,1)关于x0z平面的对称点是( )

  A、(1,-1,1) B、(-1,-1,1) C、 (1,1,-1) D(-1,-1,-1)

  2. 如图所示,正方体的棱长为1,点A是其一棱的中点,则点A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是( )

  A、(,,1) B、 (1,1,)

  C、 (,1,) D、 (1,,1)

  3.点P(a,b,c)到坐标平面zOx的距离为_______.

  4.如图,在长方体OABC-D1A1B1C1中,

  |OA|=6,|OC|=8,|OD1|=5,

  D1、C、A1、B1四点的坐标分别是_________.

  (第3题图)

  B. 能力测控

  5.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AB、AD、AA1所在的直线为坐标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且正方体的棱长为一个单位长度,则棱CC1的中点坐标为( ).

  A.(,1,1) B.(1,,1)

  C.(1,1,) D.(,,1)

  6.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P(-2,1,4)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是( )

  A、(-2,1,1) B、(-2,-1,-4)

  C、(2,-1,4) D、(2,1,-4)

  7.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P(-2,1,4)关于点M(2,-1,-4)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

  8.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点A(4,-4,3).

  C.拓展提升

  9.如图,已知四面体P-ABC中,PA、PB、PC两两垂直,

  (第9题图)

  PA=PB=2,PC=1,E是AB的中点,试建立空间直角坐

  标系并写出P、A、B、C、E的坐标.

  10.正方形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以D为原点,以正方体的三条棱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若点P在正方体的侧面BCC1B1及其边界上运动,并且总是保持AP⊥BD1,则下列点P的坐标①(1,1,1), ②(0,1,0) , ③(1,1,0) , ④(0,1,1), ⑤(,1, )中哪个是正确的?

  (五)学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诱思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首先,为了使学生比较顺利地从平面到空间的变化,即从二维向量到三维向量的变化,我采用了类比的数学教学手段,顺利地引导学生实现了这一转化,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从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是借助一个长方形得到的过程,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想到空间点的坐标可能是通过借助长方体得到的,让学生亲手实践后,证实了这一结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此后,马上将书上的例1作为学生的口答练习,(一般学生都能回答正确)然后,及时提出问题;如果改变坐标系的确定方法,点的坐标会发生什么变化?经过思考,学生一般也能回答正确,同时,又让学生明确了:坐标系建立的不同,得到的点的坐标也不同。

  同样的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思路来求空间内两点间的距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也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

  文档内含有图片、公式、文本框、特殊符号网页页面无法正确显示,请点击免费下载完整WORD文档。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