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7-23 21:42: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解读、教学方法、教学预设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表现了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基、胶、卷”等3个生字。正确认读“列宁格勒、摄影师、高尔基、阳光明媚、鞠躬”和正确读写“人行道、照相机”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自然段。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初步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容是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拍照的经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五、教学预设

  全课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步感知、学会生字新词。

  一、导入

  1、板书:

  摄影师联系实际说说对“摄影师”的了解。(随机板书:胶卷)

  2、补写板书“小”(小摄影师)(明白什么了?)

  3、质疑:(预设:小摄影师是谁?他给谁拍照?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解决问题:

  (1)小摄影师是谁?给谁拍照?(板书:高尔基小男孩)

  (2)田字格中范写“基”,学生临写。

  (3)出示高尔基图像,了解高尔基。

  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他的作品在广为流传,像《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和著名散文诗《海燕》等,深受读者的喜爱。文中所描述的高尔基当时正生活在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

  3、过渡:一个会拍照的小男孩跟苏联伟大的文学家之间发生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板书:高尔基?小男孩)让我们好好去读读课文。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上面的问题。)师巡视指导。

  2、出示:怎样标自然段序号。(第一自然段)指导后指名分段读课文。

  3、理清文路:发生了什么故事?(小摄影师为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

  4、引导:这个动人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先来读读1-5自然段。

  理清文本思路,为下文的有效学习提供基础。

  写字指导:

  胶卷

  1、字形难点:卷、弄

  2、学生练写,指导评议。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因此,我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地效

  在这样基础上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整堂课的流程预设是这样的: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是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第二步,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接下来要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三句话体会到的:句子投影,此略

  三句中,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后面两句。

  对教学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体会第三句的教学方法:

  自己读读第三句,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感悟高尔基后,再来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

  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说课稿 篇2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三)《过河》。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出现本课是通过《过河》这一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的作用,领会有小括号时一定先算括号里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加减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知识底蕴不同,因此针对不同学生我采用了不同程度的阶梯性的练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使学生由直观的观察学习到逐步的理解,接受,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四、设计理念:

  本课是根据课程改革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求将单一、枯燥的计算融入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不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情境让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习惯。

  六、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七、教学难点:

  能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小括号的作用。

  八、教学方法:

  在解决乘船问题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添加小括号,并体验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方法。

  九、教学准备:

  图片、口算卡片等。

  十、教学流程:

  (一)1口算。复习旧知识

  创设情境:通过看图,引导生观察,并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让生发现问题,为学新知铺路。

  (二)探究新知: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生独立看图,,并提出问题,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出正确的运算方法,同时更好地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我注重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设计了基本练习,对比练习、应用练习,三个梯度,层层递进,提高了学生的做题兴趣,使枯燥的计算变得有趣,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结合“过河”这一情境,培养学生独立看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本节课教学层次清楚,给学生留有大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探索出正确的运算顺序,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以及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注重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能用到小括号的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存在的不足:

  在教学中,教师本人有些紧张,语言不够流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比练习处理有些繁琐,我还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材,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使新一论课程改革的理念更好的得以实施。

说课稿 篇3

  课标解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彩虹的秘密》一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虹,就像一架彩桥,时常横亘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孩子们熟悉它,喜爱它,当然也愿意研究它。本课是让学生在认识了有关光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本课通过揭示彩虹的秘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色散现象;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系列。

  学情分析:

  彩虹,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自然现象,经常在雨后看到它,有时也会在喷泉旁边看到它;同时,学生对彩虹的形成原因也充满了猜测,对这种奇妙的自然现象充满了期待。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在探究实验中发现彩虹形成的秘密,认识彩虹这种自然现象为什么会在天空停留较短的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科学知识: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知识目标分解:

  1.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彩虹;

  2.认识三棱镜;

  3.知道三棱镜能将阳光分解;

  4. 知道水和平面镜也能将阳光分解;

  5.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6.知道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

  7.知道彩虹形成的原因;

  8.知道怎样可以制造出彩虹。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3.会做彩虹形成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教学视频、课件等。

  分组实验材料:三棱镜、平面镜、水槽、纸屏、水、水彩笔、喷雾器等。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合作研究法、讨论交流法、知识讲解法

  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共设计五大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彩虹的视频和图片,认识彩虹的形状、颜色等基本特点,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彩虹秘密的,揭示课题——《彩虹的秘密》。

  二、实验探究,发现秘密。

  1.提出问题:

  我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到彩虹?彩虹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条件有关系?

  引导学生对彩虹形成的条件进行有根据的猜测。

  2.实验探究

  包括两个实验。

  实验一: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光的色散)

  认识实验材料:三棱镜。

  讲解:三棱镜是一种透明的光学仪器,横截面是三角形,因此叫做三棱镜。它对阳光有一种特殊的作用。

  使用提示:将三棱镜对着阳光,慢慢转动三棱镜,让阳光穿过,调整三棱镜与纸屏的.距离,观察在纸屏上会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要求:仔细观察纸屏上出现哪几种颜色,分别是按照它们的排列顺序用水彩笔画下来,把你看到的和彩虹的颜色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实验二:利用水和平面镜将阳光分解。

  实验材料:平面镜、水槽、水、纸屏、水彩笔

  学生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实验指导:

  (1)平面镜怎样放在水中? A全部 B大于二分之一 C小于二分之一

  (2)平面镜与水面的角度是多少? A竖直90° B倾斜 30° 45° 60° C水平180°

  实验提示:保持水面平静,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在纸屏上看到清晰的单色光。

  3.交流发现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他们的发现。

  学生的发现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生1:在纸屏上会看到七种颜色。按顺序排列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生2:这七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

  生3:彩虹的形成需要有阳光和水两个条件。

  4.深入揭秘:

  (1)三棱镜能把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

  (2)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天空中没有三棱镜,怎么会出现七种颜色的彩虹呢?

  (3)彩虹能长时间出现在空中吗?为什么?

  三、拓展应用,解释现象

  瀑布前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喷泉上空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四、知识巩固,总结提升

  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彩虹的哪些秘密?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进行课堂小结。

  五、拓展实践,制造彩虹

  同学们对彩虹的秘密掌握得非常好,通过制造彩虹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彩虹的理解。

  板书设计:

  12.彩虹的秘密

  三棱镜

  平面镜、水 红、橙、黄、绿、蓝、靛、紫

  小水珠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间直角坐标系,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二的第四章第3节,属于解析几何领域的知识,它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进一步推广,是学生思维从一维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渡。为以后在选修中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空间中的平行、垂直以及空间中的夹角与距离问题的打好基础;而且必修二第三、四章是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本节“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内容是空间立体几何的基础,与平面几何的内容共同体现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解析几何思想。

  本小节内容主要包含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空间中点与其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以及如何由空间中点的位置确定点的坐标或由点的坐标确定点的位置等问题。

  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三维空间坐标系的建立过程,以及空间中点与其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教学难点和关键是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概念,以及空间中点与其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概念,空间中点的坐标及其坐标对应的点;

  (2)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过程以及空间中点与坐标一一对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体会由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再到三维空间的拓展和推广,培养学生利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索空间直角坐标系;

  (2)通过空间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的严谨的思维逻辑以及抽象概括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中概念原理的教学,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采用类比的数学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实现了从一维二维空间坐标系到三维空间坐标系的变化。再进一步通过教师引导提问,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理解,概括从而得出原理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认知,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内容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进行探究,不仅使学生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了解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也使学生尝到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对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软件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情景引入,回顾旧知

  教师让学生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学生分小组开展讨论。学生表述的意见会不一样,很快学生就可以感受到需要建立统一的平面坐标系,才能说清楚每个学生具体位置的问题。接着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鼻子在教室里的位置。这时平面直角坐标系已经无法很好地进行描述鼻子的位置,因为每个人的高度不同,鼻子距离地板的高度不同。让学生明白,平面坐标系已经不能达到这个要求,需要多加一个坐标轴,用三维立体坐标来标注学生鼻子到地板的距离或鼻子到天花板的距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的三维坐标的重要性。

  教师继续提问引发思考:在教室里我们可以建立某种坐标系去记录每个人的位置,如果到其他地方又应该如何建立呢?是不是有一种通常的描述空间中物体方法?

  首先为了描述方便,把空间中的物体看成是一个点。

  再从一维二维空间中点的表示过渡到三维空间中点的表示。

  我们推测空间中任意一点也应该可用有序实数组(x,y,z)表示。

  (二)探索新知,理解新知

  联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引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概念。并且为了方便,一般建立右手直角坐标系,教师在演示建立坐标系的过程并给出建立时应该注意的地方。在解决空间中点与坐标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证明,使学生对点与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有深刻的认识。

  (三)解决问题,巩固新知

  教师及时给出例题,并利用解决空间中点与坐标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时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在长方体OABC-D?A?B?C?中,|OA|=3,|OC|=4,|OD|=2,以O为坐标原点建立右手直角坐标系。写出D?,C?,A?,B?四点的坐标,并在图中画出点P(8,2,3)。

  (四)小结及作业

  老师带领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①联系实际及所学知识,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②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概念学习(坐标原点、坐标轴、坐标平面);

  ③一般地,为了方便,我们建立右手直角坐标系,并且掌握如何画右手直角坐标系;

  ④理解空间中点与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

  ⑤应用,已知空间中的点可以写出它的坐标,已知坐标可以画出相应的点。

  布置本节课的作业:136页第一第二第三题

  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临时发挥而随机生成。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是有待于真正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二年级第16课《你会设计邮票吗》,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邮票是一种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物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实用品它是寄信人向邮局缴纳邮资的凭证,同时因邮票设计、印刷精美,作为一种微型艺术品为人们欣赏、收集。

  邮票种类可分为纪念邮票、特种邮票、普通邮票等。纪念邮票多为纪念重大节日、著名历史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而设计发行,特种邮票则多为反映科技、文化、经济建设成就而设计,另外山川风景、人物风俗、鱼虫花鸟、名画雕刻、歌舞戏剧、体育活动等等都可作邮票画面上的内容,所以邮票也是文化艺术知识的传播者。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一些邮票的基本知识,还可鼓励学生开展高尚有益的集邮活动,在欣赏、研究邮票的活动中拓宽知识面,获得审美享受。

  学生情况: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但由于年龄偏小,加之邮票包含的知识容量非常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邮票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让学生只了解一些邮票最基本的知识,而对于邮票分类等知识暂不涉及,这样学生就能抓住邮票的构成要素进行设计制作,使作品的表现更具有条理性。本课学习重点为邮票的设计,邮票设计主要是画面造型设计,画面包含图案、邮资面额、国家或地方邮政的名称、发行时间等内容,在构图时要应当引导学生做好空间预留。

  教学目标:

  1.了解邮票知识,懂得邮票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的产物。

  2.学习邮票的设计方法,培养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

  1.邮票的设计及制作方法。

  2.设计内容新颖、构思奇特、形式多样的精美邮票。

  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本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我结合电子白板的功能开展了本次教学。在导入的讲故事环节,我利用白板的“插入——矢量图形”中的方形遮盖住信封上的邮票,当学生发现缺少邮票的时候,再用移动工具移开方形,让学生对邮票的现实作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感悟创作阶段中,“找茬游戏”环节让学生在对比欣赏中快速得找出两幅画的不同,利用白板的“荧光笔”工具,快速圈出不同的地方,突出邮票的特点。“邮票历史”中的世界第一枚邮票的出示方式是利用白板的“纹理笔”刷出来的,在刷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中国第一套邮票的出示方式一开始与黑便士一样,让学生猜测一下主题图案是什么,然后快速在白板的“资源库”中拖拉出“大龙邮票”。这样两种出示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既有神秘感、又能节省时间。在“互动示范”环节,先用“智能笔”画出一个方形,然后用“手势笔”画出齿轮、写出“中国邮政”“邮资”,主题图案可以利用白板资源库中系统自带的不同种类的图案,拖拉出来之后,摆放在邮票之中,然后利用“拉伸”改变其大小和位置,让学生在互动中明白“画面布局”,此环节的“回放”功能能巩固学生如何设计邮票的步骤和方法。在“展示评价”环节中,我把学生的作品拍下来,用数据线连接到电脑中的文件夹“学生作品”中,然后通过白板的资源库“拖拉”到白板页面展示给全班学生欣赏,这样可以更清晰地看清作品的整体和细节,然后利用“软笔”直接给学生的作品进行建议性的修改,让学生能直观生动地评价作品,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同伴互助的效果可以大大提升。

  教学流程

  本课设计成四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交流导入阶段

  我首先结合了白板上的信封讲诉一个寄信时发生的小故事,学生在听故事之后,结合自己的认识,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而知晓“邮票是寄信人向邮局缴纳邮资的凭证”。以讲故事的情节展开教学,自然生动,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集中精神倾听,把邮票相关的知识点渗透在故事中,学生能通俗易懂地学习知识,掌握邮票的实用性知识。

  (二)感悟创作阶段

  第一环节:找茬游戏

  “请大家在一分钟内找出这两幅图片中四个不同的地方”通过对比欣赏两张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邮票的特征:图案、邮资、发行者、年代、齿孔。此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邮票的组成部分,

  第二环节:邮票的历史

  本环节依次展示了“齿孔的故事”、“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中国第一枚邮票”三个历史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邮票的相关知识。“邮票历史”中的世界第一枚邮票的出示方式是利用白板的“纹理笔”刷出来的`,在刷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中国第一套邮票的出示方式一开始与黑便士一样,让学生猜测一下主题图案是什么,然后快速在白板的“资源库”中拖拉出“大龙邮票”。这样两种出示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既有神秘感、又能节省时间。

  第三环节:邮票欣赏、小组合作

  “看一看,比一比:这些邮票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通过自主观察,然后再同桌交流、汇总结果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了解到“画面、发行者、邮资”是邮票组成的三要素,还可以从“外形、布局、创意”等方面设计内容新颖、构思奇特、形式多样的精美邮票。

  第四环节:互动示范

  互动示范”环节,先用“智能笔”画出一个方形,然后用“手势笔”画出齿轮、写出“中国邮政”“邮资”,主题图案可以利用白板资源库中系统自带的不同种类的图案,拖拉出来之后,摆放在邮票之中,然后利用“拉伸”改变其大小和位置,让学生在互动中明白“画面布局”,此环节的“回放”功能能巩固学生如何设计邮票的步骤和方法。

  第五环节:想象创作

  “要求:设计一张自己喜欢的邮票。注意:邮票的外形、组成部分、色彩、构图饱满、布局合理”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上对邮票的认识进行自由创作,利用线条、形状、彩等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具体化。培养了学生对邮票的设计、表现能力,掌握了设计邮票的基本方法。

  (三)展示评价

  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哪一张邮票,为什么?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在评价过程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和发现自己的不足,相互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评价方式上以同伴评价为主,结合老师的评价,使评价进一步民主化,多样化,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功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拓展

  欣赏:古代送信—邮箱—电子邮箱。提出问题“邮票会不会消失呢?”。激发起学生的讨论欲望,在讨论中了解邮票的现实价值和收藏价值。并以追问的形式提出“邮票还有哪些知识?”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资料查阅、咨询长辈等形式获得更多的邮票知识,延续学生对于邮票的探索热情。

说课稿 篇6

  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始第一册

  Mdule4 Unit1 It’s red.

  第四模块 第一单元 它是红色的。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标准英语》第一册。

  1. 教学目标:我根据教材、大纲提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特点,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认知目标:通过图片展示、展示、说唱、小游戏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听、说、读出所学的颜色词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运用简单的语句对各种颜色进行问答。

  2.教学重难点:本课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玩、做等各项教学活动,真正掌握红、黄、蓝、绿、黑、白六种颜色的英语词汇。难点在于各种颜色词汇的发音及分辨。避免学生读错音,颜色词汇间相互混淆的情况发生。

  第二部分: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实物展示法、直观教学法、提问法、情景教学法。做到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听、说中感悟英语;在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游戏法学习建立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为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营造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1.教学热身 (War up)

  (1)师生问候:通过简单的问候,可以帮助学生适应英语语感,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英语学习状态。

  (2)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热身是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形式之一,我采用歌曲的形式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建立轻松和民主的课堂氛围,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内容呈现 (Presentatin)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的思维特点,我先告诉学生我有一个朋友,它有许许多多漂亮的衣服,它每天都要换好几次,让学生猜猜它是谁,许多同学都能猜出它是变色龙。然后我介绍变色龙是一种可以不断变换肤色的动物,接着展示变色龙白、黑、红、蓝、绿、黄肤色的。(先是一只白色变色龙,通过逐次点击变化各种颜色,变颜色的同时出示句子及颜色单词。注意出示要有规律:5

说课稿 篇7

  评委老师、大家好!

  非常高兴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与各位评委老师相识,同时对大家担任评委工作所付出的辛苦表示感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第15册实验教材的第4单元人与自然、第一课《美丽的西湖》的第一节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美丽的西湖》的第一节,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地位与作用:彰显美术文化,及其独特魅力,增进学生热爱美丽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如同一幅水色交融、淋漓流畅的水彩画,二者在审美意趣上非常相似。本课整体上的框架就是以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观为内容,以水彩画的技巧技法为形式,两者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了水彩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热爱西湖、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水彩画有系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尽量避开这一点,从比较容易掌握的水彩风景画切入。色彩调和等知识、技能、技巧,安排学生在尝试探索中自主获得。在呈现顺序上较之传统的水彩画教学有了较大转变,如先出示各种各样的小技法,再由学生说说这些技法最适合表现什么。降低了难度,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自从课改程后 ,初中生对地理、历史的熟悉程度有所削弱,这给美术课渗透这方面知识,有了学科渗透的机会,我将从地理、历史、文化方面着手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水彩以及水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

  2.初步掌握水彩风景画的技法,学习用湿画法、干画法表现自然景物。

  3.感受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渗透美学的特色,我把传统的三个教学目标整合而成学会欣赏、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和学会创造四个目标来阐述。

  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会观察

  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表达

  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学会创造

  学会创造: 在创造中体验喜悦

  四、割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

  重点:感受西湖的'美,初步掌握水彩画的技法,体会水彩画的美感。

  难点:掌握水彩画技法中的湿画法、干画法以及对树木、景物的造型与表现。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范画等

  学生准备:(学生)水彩画工具、材料、水杯

  六、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陶冶的情景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方法、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另以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通过直观、详尽的视频学习,从而达到符合学生年龄思维发展的需要。

  学法:学生通过,读图、模仿的学习方法,听、记、练习、观察,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探究,认识水彩画纸、笔、颜料的特性。

  七、教学过程

  根据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我的设置如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点评-小结-板书设计-拓展

  其中导入和讲授新课15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其他安排10分钟。

  组织课堂纪律

  1. 感受西湖,导入新课

  播放《西湖简介》导入课题,揭示课题,板书《美丽的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的水面面积约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深处在 2.8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苏堤和白提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

  其实,西湖是一个泻湖。根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

  关于“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苏东坡守杭时,他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

  学生在视频中活得大量的信息:西湖的地理位置、西湖的形成、西湖的来历......

  2、表达西湖的美

  (1) 我们班有没有同学游过西湖?老师想请他们为没游过西湖的同学做个小导游,谈谈西湖的美景,及对西湖美景的切身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导向:三潭印月(出示图片:月西湖之美)、断桥残雪(出示图片:雪西湖之美)......白石出发,动族火车可以2小时达到杭州......

  (2)还有哪些诗词也是赞誉西湖之美的?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以及历代文人贤士对西湖赞誉的诗词等。学生讨论、教师导向:

  (3)教师评价:西湖是历代文人贤士共同筑建的一个天然大盆景,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不同的情景会给人不同的美感。出示图片:晴西湖、雨西湖、月西湖、雪西湖,由学生讲述、讨论他最喜欢什么时候的西湖,他具有怎样的美。

  (5)教师总结:西湖有秀丽的美、淡雅的美、恬静的美(揭示课题)

  3、欣赏作品、总结特点

  你觉得下面这些水彩画是否把西湖的那种秀美感觉描绘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水彩画《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满湖曲折》。

  (1)欣赏课本中的《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感受水彩画是通过怎样的效果表现出西湖春意盎然。这种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学生看画面效果讨论,师生交流)(画面表现出的是淡雅、轻快、朦胧的效果,水色交融,雨雾朦胧。简介并板书湿画法)

  (2)欣赏《满湖曲折》,可以通过与“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西湖盛夏景象进行对比欣赏,结合摄影图片,感受“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指出同一景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作者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与当时的心境。(画面表现出的是淡泊、简单、萧疏的美。线条画在底色上不渗化且很干枯,简介并板书干画法)

  4、尝试与探索

  让每位学生选择一种最喜欢的颜色,尝试在杯子中逐渐加水调和,在纸上试验从浓到淡渐变的水色调和过程。

  引导学生

  (3)尝试在不同湿度的纸上,不同颜色之间相互渗化的效果。

  5. 课堂小结

  我的小结不是简单的总结,为此我如下设计:

  由学生交流、表达在尝试中发现的各种效果和规律。通过交流,总结特点。

  (2)引发学生想象,说说哪组是湿画法?哪组是干画法?

  (3)这些效果分别在以上欣赏的画面中或哪些地方可以看到?

  (3)总结出水彩的特点,它适宜表现淡雅、秀美的景象。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板书设计

  目的是再现过程,突出重点

  课外作业 预习下节课内容及收集资料,备好画具。

  拓展 根据我以人为本,应用赏识教育法的教学特色,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贯穿愉快成功教育体验,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生活知识、美术素养,故拓展了45分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层次得体验成功感。

  下面我具体说说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讲授新课15分钟,练习10分钟,课堂讨论10分钟,课堂总结5分钟。

  我的上课过程符合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这样可以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编写意图、地位和作用

  《善于与人交往(上)》选自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由三部分构成:一、用图表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二、让学生观察漫画并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说明养成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三、通过对情景的体验,使学生懂得与人交往,首先要学会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并引导学生列举礼貌用语。这一目是在学习“乐于交往”的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进一步感受交往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人生体验,学好本目内容为善于交往(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知识结构上看,层次清晰,通俗易懂,适合初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可见,本目教材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依据本单元训练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力层次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和日常交往中的文明礼貌用语。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交往中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目学习,让学生体验文明礼貌的行为对交往的重要影响;感受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必须自觉使用礼貌用语。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由于七年级学生已开始进入青春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容易出现青春期闭锁的心理特点,学会与他人文明交往,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热情开朗的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今后的发展,所以设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为本目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不是轻而易举的,文明礼貌要达到内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更不是一堂课就能解决的。学生容易认为文明交往是小事,不予重视,通过学习、引导,使学生对此确立正确的态度,明确行为习惯是否文明对交往有着重要影响,故设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对交往的重要影响为本目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针对本目知识结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法、启示法、讨论法、竞赛法、分析研究法、情境法,并适当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提问法、讨论法、分析研究法,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境法、竞赛法的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为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课标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在课堂上尽力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质疑、学习中把握教材内容。改以前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究式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的新型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四、教学流程

  歌曲引入 试一试 演一演 议一议 找一找 看一看 讲一讲 做一做

  依据教育教学的原则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我将教程分三个阶段,即课前准备(找一找 )、课堂教学(试一试 演一演 议一议 看一看 讲一讲) 、课后延伸(做一做)。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做好两项准备工作:

  1、观察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把身边存在的不文明现象找出来,制成漫画或相关照片。

  (目的:培养学生观察、收集资料的能力)

  2、自己预习教学内容,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目的;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

  设境激趣,步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春暖花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歌声中体会交往给人带来的愉悦。导语是这样的:

  “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感觉怎么样,很好吧,只要你愿意打开你的心窗,阳光就会走进来,只要你走入人群,美好的交往就会给你带来愉悦的人生体验,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空间都在不断扩展,交往增多,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乐于交往,而且要善于交往,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善于与人交往”这一话题。”这样就自然的引入了新课。

  一、要提高交往能力

  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67页交往能力的心理测试,要求学生事实求实地填写,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测试情况。并向学生介绍计分方法和得分说明,35分以上,说明交往能力比较好,35分以下,说明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提问:

  1、你打算怎样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善于与人交往的人呢?

  (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行为习惯对交往的影响

  演一演:(突破教学的难点) 、

  突破难点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欣赏小品,让学生品味小品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激发学生思考,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鼓励同学争取表演小品“研究生应聘记”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表演完后,请同学讨论“研究生”的行为语言。

  提问:

  1、“研究生”的哪些行为导致应聘落选?如果你是该

  公司的经理,你会聘请他到你的公司工作吗?为什么?

  2、“研究生”应聘落选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基本认识到:由于他的语言和行为不文明导致了应聘落选,行为习惯是否文明不仅影响交往的效果,还影响着自身的形象和事业的成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目的:用动态的画面更能直观地展示交往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培养学生的组织和表演能力,并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五、板书设计:

  善于与人交往

  一、要提高交往的能力。

  二、行为习惯对交往的影响

  三、学会使用礼貌语言。

  使用礼貌语言:

  (一)是态度要诚恳、亲切;

  (二)是用语谦逊、文雅;

  (三)是声音大小要适当,语调应平和沉稳。

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单元的第1个教学内容。

  2、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师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3、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的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本课时知识归纳起来是: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难点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室里找长方形。(课的开始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出示一个长方形说说对它们边和角的已有的认识。各有几条边?几个角?(若有生说到关于直角,应充分肯定,并借这话引出下一环节)

  活动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通过摆长方形,观察长方形,提出猜想: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边还有什么特征?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手中的长方形验证自己的猜想,组织交流。长方形特征: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探求长方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在让学生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想法,在知识探究是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掌握,更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谈话: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又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亲历研究和交流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过程,对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能比较顺利地研究出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学生通过操作验证后,交流并总结:正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教学正方形边的名称。

  活动三: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合作,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交流拼的方法,说说拼的是什么形,有什么特征,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2、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思考,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用你的长方形折一折,剪一剪,这个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说说为什么?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组织构建

  第五环节:活动深化,拓展延伸

  想想做做第4题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小组讨论合作)

  (3)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

说课稿 篇10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要给大家呈现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角形的特性》。

  平面图形的特征是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对于三角形,同学们头脑中的感性认识比较充分,却缺少抽象与概括的数学化过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下面我重点展示一、二两个环节。

  首先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生活中的图形世界。(幻4)

  (欣赏过后)让我们一起来找寻其中的数学平面图形。

  几位同学慧眼识图,可是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吗?三角形又有哪些特征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三角形学具一起来研究。

  (视频1)说:小组成员们讨论得热火朝天,让我们听听他们有了哪些发现。(视频继续中)

  一起来看两种意见:(围成和组成)

  同学们各抒己见,不妨辩论辩论。这位组长认为围成的是封闭图形,而组成的可能是这样的图形。现在意见统一了吗?

  (幻8)看来,三条线段围成了三角形,于是三角形有了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也有了一个名字△ABC。

  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在哪里呢?刚才有同学认为三角形只有一条高,是否正确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一位同学来前面画。请刘颖同学说一说她画高的过程。(视频2)

  再来看大家画的三角形的高(幻 )有什么想说的?

  有的.同学认为。

  来看同学们画另外两条高的情况。

  三角板旋转方向,直角边和另一条底边重合,底边所对的顶点和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重合,得到第二条高。

  在画第三条高的时候,一位同学出现了下面的情况:三角板太小了!于是他急中生智,借助直尺来帮忙,画出了三角形的第三条高。

  像这样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三条高在三角形内且交于一点。

  大家来找一找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除了三角形内的一条高,另外的两条高在哪里呢?原来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它的两条高。(再变成钝角三角形)

  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①建筑物和交通工具上有三角形。② ③ ④

  同学们猜想这些都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来验证:用小棒拼成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拉动三角形,纹丝不动,再拉动四边形,形状变了。由此我们确定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为什么不容易变形而具有稳定性呢?

  变化三角形三条边的位置,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并没有改变,再来变化,依然没有改变。原来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因为它三条边的长度确定了,它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而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并不能确定,所以容易变形。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课的重点环节、整合环节的介绍。谢谢大家!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