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9 15:45: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陈涉世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1篇课文,该单元以“借注释学文言文”为主题展开。《陈涉世家》是一篇文言文,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农民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3。能够借助工具书翻译并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与意义;

  1。整体理解文意,概括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提炼出课文中人物语言所体现的人物性格,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重点段落;

  2。能正确看待文章中出现有关迷信活动的内容,正确认识陈胜这位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由于本文是九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文言文,篇幅比较长,但生晦的文言词语不是很多,又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语言的含义。

  二、说学情

  本课所教授的对象大多数为少数民族的学生,处于17到19岁之间,心理机制已趋于成熟。然而,这些学生存在以下的三个明显的特征:

  1、在基础知识水平上受学前教育及小学教育的影响,普遍比较薄弱,理解分析问题能力极差,重要知识掌握不牢固,如拼音基础过差,不懂基本文言用语的意义及用法等。

  2、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缺乏系统而高效而又适合本人的方法,听课、练习以及复习巩固的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

  3、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也是造成以上两点的最根本原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够按时按质按量自主完成,对本身的要求不严格,没有正视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不能给这阶段的人生做正确的定位;遇到问题时候普遍会产生“惧难”心理,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学习的自傲心。

  因此,这些学生就更需要教师的积极正确的引导。

  三、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预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

  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预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入是一段关于大泽乡起义的视频,这个导入以学生倍感兴趣的影片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列指导,例如阳夏(jiǎ)、嗟(jiē)乎、闾(lǘ)左、度(du?)已失期、数(shu?)谏(ji鄋)、丛祠(c?)、忿(f鑞)恚(hu?)尉、六七百乘(sh鑞g)、会(hu?)计事等。(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学生听范读,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本人不明白的地方,等读完后一起讨论明确。解释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现象等。

  结果,教师和学生一起主要用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翻译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列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每段课文内容中所相应的问题,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再分组讨论。问题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你如何理解文中出现的关于迷信现象的内容?好处:没有固定的答案,让学生自主探究,树立对迷信现象的正确认识。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口语交际“学会请教别人”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在不同场合中请教别人的方法及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教者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明确请教别人的两点要求及其重要性,要通过练说和分角色表演,来培养自己良好的语言习惯和听说态度,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不同场合中向别人请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练说、讨论、角色体验、评价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

  请教别人时要讲究文明礼貌,并能把意思表达准确、清楚。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一)教法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我采用动画导入、创设情境、自选角色、动画配音、师生共同评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的愿望,并采用由扶到放的方法来培养、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还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来创设多种交际情境,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口语交际。

  (二)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不同形式的练说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形成技能。根据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让学生采用同桌互说、小组合作、角色体验、全班交流等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录像激趣引入新课

  1播放两个动画片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镜头一:一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向别人请教,由于没有把需要请教的问题说清楚,结果,他没有收到预期的目的。

  镜头二:一小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没法解决,向别人请教时因为说话不得体,结果不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讨了个没趣。

  2提问。

  3让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师相机板书: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说话要得体、有礼貌。)

  4师小结,揭示课文标题,(板书课文标题:学会向别人请教)

  评点该环节由动画引入,激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强烈愿望,把学生领入乐学氛围。

  (二)指导点拨激情促说

  1课件出示书上的四幅插图及每题的文字,启发学生想像:在这几种场合怎么向别人请教?

  2以第一幅图为例,指导学生练说。

  (1)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合理想像请教的内容、神态、语言等。

  (2)指名读图片下面的文字。

  (3)以同桌为一组,互相练说怎样向英语老师请教。

  (4)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三对同桌到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台上的同学表达的意思是否清楚明白、说话是否得体、有没有使用礼貌用语。

  (5)组织学生评议。

  评点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把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有助于说话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3课件显示余下的三幅图及有关文字。要求学生从这三幅图中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场合来具体说说怎样向别人请教问题,先在小组内说,然后在全班交流。

  (1)小组内练习。

  (2)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评点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身上的各种闪光点并加以扶持和激励,促使学生能大胆地与别人交流、沟通。

  4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优胜小组。

  教者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口语交际氛围,做到人人参与。既有小组讨论,又有全班汇报;既有师生交流,更有生生互动,使交际活动生动活泼。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增强竟争与合作意识。

  (三)角色配音积累热情

  由学生推荐优胜小组中意思表达准确清楚、说话得体、有礼貌的同学,让其自选角色再作表演,给课件动画配音,然后向全班同学展示其说话成果。

  (四)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1课堂总结。

  2布置学生在校园内外遇到不懂的问题要乐于向别人请教,积极交际,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教材 高一年级《 语文》 必修1第二单元

  第6课,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课件展示) 板书一二三

  (1)知识和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著: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三种认知态度:

  ①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领悟态度:分析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③分析态度: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个性化的分析人物,如何认知项羽与刘邦?(开放性问题)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展示课件)

  1、学生诵读,老师范读,整体感知,筑好文言基础墙。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

  3、拓展延伸,启迪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三、说学法

  1、 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批注法,学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四、说课时安排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五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初读)

  第二课时: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熟读)

  第三课时: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精读)

  第四课时: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赏析,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由学生自主认识到人物的性格,悲剧的原因等问题。(赏读)

  第五课时:补充课本教学内容:同学生一起阅读古今关于刘邦项羽的一些篇章:让学生投入进来,把握自己眼中的项羽。(展读)

  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五步学习法:初读-熟读-精读-赏读-展读(板书)

  五、教学设计流程:

  一、说教学过程

  1、疑问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我的开场白是这样安排的:

  提起项羽刘邦,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景从,发兵沛县。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由此激起学生的探求兴趣。

  2、发散思维析人物

  因为本单元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是:走进小说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层层设疑,步步引入环节)(课件展示)

  (一):鉴赏人物作品

  (1)、鉴赏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请男同学齐读,读出其雄奇壮美的王者之气,分析在大气磅礴之中含有怎样的可贵的思想:

  求贤如渴,居安思危。

  (2)、朗读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针对这首诗设计三个小问题:

  A、项羽乌江自刎时说“天亡我也,非战之过也”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B、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C、 那么他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鸿门宴》

  这两个大的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人物本身的作品之中来体会人物的性格,分析人物的形象,增强学生的为下文刘项形势改变的原因作铺垫

  (二)走进鸿门宴

  在这里设计了两个问题

  1、鸿门宴上,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鸿门宴是改变天下的契机吗?(三人一组讨论)

  在这里请同学们注意关键情节---- 项羽失去了几次杀刘邦的机会?

  总结:不设鸿门宴,可直接杀---樊哙闯帐---范增意杀---项庄舞剑杀---刘邦不辞而别借口杀----逃走,追杀---刚到鸿门杀(共七个理由杀)

  2、项羽为什么坐失良机?刘邦为什么会脱身逃走?提示:找一个角度来分析,谋士角度、年龄角度(有人说项羽因青年人的血气输给了刘邦中年人的城府,是年龄的悲剧吗?)重点从项羽、刘邦的性格角度分析?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环环相扣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既可以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也可以从根植于人们心中“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入手。项羽因为最终失败,人们才把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贬得一钱不值;设想一下,假如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是项羽,人们又将作何感想呢?也许鸿门释刘成了项羽的一则美谈。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梅花魂》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该单元虽然体裁不同,但各自表达了古今中外不同人物相同的思乡、恋乡、爱国之情。本课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经历,一个个小故事,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歌颂了华侨外祖父心系祖国、眷恋祖国的深厚情感。课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语言凝练,中心突出;借梅花来表情,蕴意深刻,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本文特点及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要求,确立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生字,读写、积累新词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通读全文。

  3、理清课文脉络,概括主要事件。

  4、理解梅花品格及梅花魂的含义,体会华侨老人爱梅爱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梅花的品格及梅花魂的深刻含义。

  2、理解华侨老人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的深刻爱国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新大纲指出:语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不仅要抓住导入这一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以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读的兴致。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品评语言,感悟语言。如此才能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升华。其次,确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作为突破口,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找准想象点,引发学生通过联想把阅读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阅读的内容。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定为:知点练习;重点掌握;难点突破。教学时间设定为2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独立学习新课内容,熟读课文,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字词障碍。

  第一课时

  主要由三个教学环节完成。

  第一环节: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寒梅傲雪的图片,在《红梅赞》的歌声中(配歌词)教师语言导入:梅花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赞颂的对象,想: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这样优美的诗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铿锵。引入课文。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情况,正字正音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新词:

  训斥:训诫和斥责。

  玷污:弄脏。

  郑重:严肃认真。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地方深深地留恋。

  颇负盛名:颇,相当地。负,享有。盛名,很大的名望。颇负盛名,有很大的名望。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课文讲了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脉络,锻炼归纳概括能力。一篇文章,初读之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弄懂讲了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要写这些事?都明白了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题,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本课根据:现实-回忆-现实,分成三个部分。在第二部分中又具体写了五件事。如何启发学生准确地把这五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也显得很重要。(每一件事的转换都会有一些提示语、过渡语,可提示学生学会寻找,归纳。)

  第三环节

  细读课文,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知。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采用齐读法、分读法等。可让学生找出令自己印象最深的段落来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在语文教学中,读,是一种学好语文的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手段。让学生多读,多说,既可培养其语感,又可提高朗读能力,写作能力。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是用来突破重难点,提高能力。

  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这是一个生本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回答)本课采取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一、 回忆主要事件

  教师语言导入:梅花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赞颂的对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中外祖父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围绕梅花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展示:珍爱墨梅图,赠墨梅图、赠梅花绢)其中哪几件事情是融合在一个事情背景下阐述的?

  (设计意图:这是篇回忆录,选取了外祖父几件关于梅花的往事,回顾课文,有助于把握课文重点,为进入文本打下铺垫。)

  二、品梅花之秉性,悟爱国之深情

  第一步:了解我第一次受训,学习第三自然段

  在我的印象中,外祖父一向和蔼可亲,可是有一次他大发脾气,使我又害怕又奇怪,我为什么害怕,为什么而奇怪?学生读课文谈体会,生交流中谈到害怕的原因是我玩耍时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外祖父拉下脸训斥妈妈。老师追问:从哪里看出外祖父爱惜这幅墨梅图?生抓住:惟独、分外、碰不得、训罢……抹净。这些词句体会。当交流到奇怪的原因是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第二步:品味爷孙俩难忘的一课,学习4-13自然段

  有一天,妈妈告诉我回国的消息,当我询问外祖父是否回去时,外祖父竟呜呜地哭了,离别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把我叫到书房里,给我上了人生中难忘的一课,(出示插图)他对我说了些什么呢?外祖父说得话有几层含义,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梅花秉性的理解。生交流分层情况:三层、四层都可以,只要说得有依据。

  梅花的秉性集中在2-4句:这里指导扣关键词:4个愈和3个最。由梅花而联想到中华民族许多有气节的人物,老师追问:你联想到哪些英雄人物?他们和梅花有什么联系?接着让学生在对这两点理解的基础上再联系到外祖父5,他不仅仅是说给我听,而是表白自己的心迹,他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国人。

  (设计意图:谈梅花这一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先从内容入手,理清条理,再抓梅花与民族魂之间的关系,梅花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最后再回到外祖父的品质上来。这样始终围绕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和情感主线。)

  第三步:体会外祖父深情地流泪:学习2-15自然段,抓爱国主线

  外祖父赞誉梅花顶天立地、坚贞不屈的秉性,可是有件事却时刻牵挂着他的情素,每当想起就不禁潸然泪下,读全文,找找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流泪?几次落泪给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生交流共有三处,第一次叫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的诗句时情不自禁流泪。此刻外祖父想到了些什么?由此体会外祖父时刻牵挂祖国,心系祖国。并指导朗读读出外祖父的伤感、忧郁之情。第二次,当我告诉外祖父回国的消息时,呜呜大声哭了起来。从开始看见外祖父哭,我傻傻地笑,而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联想此时的我会想些什么?第三处在送别时赠送我手帕时泪眼朦胧,这里对外祖父的外貌作了特写,让学生读描写外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生会想到外祖父老了,已无法达成回国的愿望了,但他的心会随我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设计意图:旅居海外的外祖父爱花之情,更是亘古不变的爱国情。我紧紧扣住了外祖父的三次落泪让学生感悟到海外游子的爱国心。作者在描写这几次落泪时也伴随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学生感悟时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另外每次展开的学习活动也不同。第一处是读中悟,第二处是想象悟,第三处是谈体会。活动实现了由积累到表达感悟的过程。)

  三、推敲课题,学习写法

  1、设疑: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换成其他题目可以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外祖父爱梅花,更把这种爱梅花之情寄托在爱国之情中,所以它是文眼所在。

  2、读读开头和结尾,想想他们有什么联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教师小结:开头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忆了外祖父的件具体事情,结尾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爱国之情,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结束语:梅花有魂,人有情,外祖父就是那千千万万侨居在海外的游子的缩影。那份对祖国真挚的情感将不断鼓舞着我们。

  四、作业布置:

  1、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女孩莺子,在外祖父训斥妈妈、抹净梅图时,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写下你的感受或行动。

  2、选择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

  五、板书设计

  梅花魂

  (民族魂)

  黯然 分外 失声

  泪下 爱惜 痛哭

  爱国心

  临别含泪

  送图递绢

说课稿 篇5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幼儿园小班综合游戏活动《树叶妈妈和孩子》。

  一、 说教材。

  (一)“秋天”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从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理解是主动学习的前提出发,我们就会清楚地知道:“秋天”是为幼儿这一学习主体服务的客体资源,树叶飘飘落落的动感又与幼儿跃动的心灵天然地契合,建构式课程《树叶妈妈和孩子》就是选取了幼儿能够直接感知,容易理解,并且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来作为学习对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认识、区别绿色、黄色,能一一对应找到相同的颜色。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体验与教师、同伴游戏的快乐;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难点:这是一次综合游戏活动,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学常识教育,但教学仍以游戏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

  幼儿认识和区分颜色这一环节上。

  二、 说教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法、游戏法,启发联想法、音乐法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为了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活动前要求准备了一筐树叶,有绿、黄两种颜色,以增强幼儿对树叶的了解。活动中还应用了不同的胸饰一份,进行教学。

  三、 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讲述、游戏,让幼儿认识和区分绿色、黄色。并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幼儿找到自己的树叶妈妈。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表现力和辨别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1、进入情景,提问树叶宝宝是怎么掉下来的。

  2、树叶宝宝找朋友,请相同颜色的树叶宝宝坐在一起。

  3、树叶妈妈找孩子,教师扮演大树,引发幼儿讨论:怎样帮助树叶妈妈找回孩子。

  4、游戏:大风来了。

  5、总结性小结。

  五、 延伸活动。

  课后组织幼儿一起收藏树叶,并把收藏树叶的图书带到幼儿园,一起观察发现树叶的变化,分享发现和收藏的乐趣,对于不知名的树叶,鼓励幼儿大胆请教他人。

  本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在直接观察,直接操作,具体表现的活动中,能动地建构着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而教师不再是教练式的指挥者,也不是混同于幼儿的玩伴,而是引领舞伴,并与幼儿协调着,合作着,整个活动在有组织、有规范、有秩序中进行,又适合个性发展,而不是随意,无序的行动,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中,师幼交融互动,幼儿成为独立自主的建设者和成功者。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五课九篇文章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

  《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一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1)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2)虽然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却又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对此传说的进行了全新的反传统的诠释,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有三:

  ①在朗读中感受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想像和创新的能力。

  ③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渴望追求光明的理想,明白今日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人人都应自觉爱护我们生活的家园,保护环境,美化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的1、2 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只要完成了这两点的教学,教学目标3就会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2同时本课教学目标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说教法】: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使学生的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尤其注重朗读。因此我将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并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启发式教学: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本诗为新诗,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其语言对于双语班的学生来说并不难。而诗歌是一种特别富有联想和想象得艺术,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将重点突破本科的教学重点——联想和想象、创新能力的指导和培养。为此,我采取“设计问题——启发想象与联想——讨论回答——教师明确”的教学环节,以启发法和引导法贯穿整节课。特别是在启发联想的方法指导上,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更应以启发为主,真正落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 【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创造性学习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

  (4)比较法: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作比较,引导学生其不同点出发去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5)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2、结构、层次:从教师教学角度主要设计为六个环节(激趣导入—明确目标—指导朗读—合作探究—小结巩固—布置作业)。

  3.【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请学生讲牛郎织女故事导入。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过着被禁锢,被束缚,难得一见的不幸生活。然而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里,我们将会见到与此完全不同的牛郎织女……。然后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明确目标,整体感知:让学生对作者、时代背景做一些介绍。并因势利导,出示教学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加强生生、师生互动。

  课件屏幕出现,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①在朗读中感受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最终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想像和创新的能力。

  ③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朗读:

  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重在学生体验,不在理论解说。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训练中迅速的抓住诗歌的主旨,抓住实质问题。因此我不按照逐段来分析,而依照:学读——想读——析读来分析课文。

  1、学读:

  (1)学生听朗诵,然后自己试读,在书上标记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教师评点、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想读:

  (1)出示鹊桥会的小动画,让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2)配钢琴曲《星空》,使学生在享受诗歌音乐美的同时,沉醉在想象中小声读。

  3、析读:

  以上两个环节在之前的朗读训练中已有体现,此次指导朗读的重点是让学生把握朗读过程中重音与语调的处理。

  以第三、四小节为例,我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

  ①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②指名学生读,在点评中引导学生总结: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温馨是通过重读“浅浅的”“不甚”“来往”“闲游”“提着灯笼在走”表现出来。④在注意重音的同时,尝试用语音语速来表现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美好。⑤指名朗读好的同学读。⑥师生交流听读时的感受。

  点拨引导学生明确读三、四节的要领:要读得轻柔舒缓,仿佛是坐着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摇曳,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

  四、合作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分两步:

  先探究内容:问题是

  a.全诗共四个小节,你能指出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吗?

  b.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想象的过程)诗人想象的目的是什么?

  再探究情感。先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是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歌的2、3、4小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有什么作用? 然后再学生提问质疑,同学间互相释疑。

  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利用好课前准备的资料,并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联想和想像” “牛郎织女图片”等。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五、小结巩固:紧扣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本诗的重点是学习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介绍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并进行区分。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如诗中由“街灯”想到“星星” 是联想。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情感形象的基础上创作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如诗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织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说课稿 篇7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是学生在已经掌握“相交弦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圆有关的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既以相似三角形为基础,又是对相似三角形的深化。它又是在圆一章中求线段长的有力工具。

  1.2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与初步运用它们进行计算和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类比、归纳、方程的数学思想和动手初中能力。

  情感目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探究的好奇心理,主动学习的心理素质等。

  1.3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的推导与其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是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的灵活运用。

  1.4教材处理

  教学如何提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即它们是如何被提出的、发现的,是如何被抽象、概括的,是如何被猜测、判断的……在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思维因素与价值。为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依据fredenthal的“数学教育应当是数学再发现的教育”的主张,结合教学大纲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网络课室(单人单机),结合《几何画板》,使用引导发现教学法进行教学。

  3.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体会到,必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学中以数学问题为中心,安排教学程序,强调学生自己发现,强调发现的过程,强调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的推导

  提出问题1

  复习上节课的相交弦定理的内容,当点在特殊位置——圆周上时,结论还是成立。由此,引出课题:妆点在圆外时,结论如何?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此过程约3分钟。

  问题2的解决

  动手实验,提出假设1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数据的变化。

  并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一般的结论。并把猜测展示在展示区上。

  设计意图:动手实验,为发现结论提供感性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定理的再发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网络展示,增强数学的学习乐趣。此过程约3分钟。

  证明假设1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证明假设:

  (1)你提出的猜测是什么形式的?这种形式的式子可用什么方法证明?

  (2)相交弦定理的证明用的是什么方法?能否用同样的办法证明你的猜测?

  (3)只有一种证明的方法吗?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这对学生来说,应该不难证明。

  设计意图:类比学习既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又熟悉了定理的基本图形。此过程约3分钟。

  得到切割线定理的推论

  教师阶段小结,注意鼓励学生的发现意识。

  推论的文字表述,是一个难点。因此,引导学生按照阅读提纲阅读课本,再结合演示逐字理解,分析推论的结构特征,一定是由圆外一点到圆的交点。并用练习1(课后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对自己发现的定理进行反思和小结,以求加深学生对定理的进一步理解。此过程约3分钟。

  从猜测到实验,从证明、展示定理到最后掌握定理的结构,对定理的认识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新知识的内化

  练习1

  如图5,⊙O的两条弦AB、CD相交于点E,AC和DB的延长线交于点P,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

  A.PCCA=PBBD B.CEAE=BEED

  C.CECD=BEBA D.PBPD=PCPA

  设计意图:练习1是课后练习,主要强调定理的线段的次序。此过程约1分钟。

  提出问题2:

  交点的各种情况我们已经讨论过了,结果都成立。换一个角度,如果特殊的不是交点而是线呢

  ?

  问题2的解决:(此过程约5分钟)

  有了切割线定理的推论的学习,学生容易解决。速度可适当地加快,教学程序可以酌情省略,多媒体演示可以只考虑给有困难的学生之用。

  整个新知的教学中,从特殊到一般,对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给予动态的、系统的解释。把知识串联成发展线,发展线编织成结构网。

  4.2定理及推论的应用

  范例引导

  例1:如图4,AB为⊙O的切线,切点为B,AEF为割线,AE= ,直径CD=6,AD=2,求AB,AF的值。

  例2:己知:如图6,⊙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cm,AB=8cm,PO=10.9cm,求⊙O的半径。

  设计意图:例1为补充例题,是为例2作铺垫;例2解答着重于题意和思路的分析,如方程思想方法并强调强调解题的规范性。此过程约5分钟。

  反馈练习

  为了正确应用定理,分清定理的己知和结论。通过A,B,C三组(见附录1)组织学习进行练习评讲。

  A组题侧重于基本图形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利用定理求出线段的长。

  B组题包含基本图形的变式。使学生能熟练用切割线定理建立方程解题。

  C组题需要添加辅助线,去构造基本图形,是选做题。

  练习的反馈分两个方面:(1)每做完一组题,都会显示答案正确与否,同时根据学生练习完成情况,给出鼓励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2)教师可对全体学生练习情况进行即时统计,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3)练习完成得好的同学可以进入英雄榜,让学生更乐学。

  网络教学把教师解放出来,更好地与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此过程约10分钟。

  4.3 小结与作业:课本第132页第11、12题。还有一题补充题。

  (1)小结知识结构

  (2)用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建立方程是常用的解题方法。

  (3)使用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注意线段乘积的顺序,一定是由圆外一点到圆上两点的线段之积相等。

  (4)在证明切割线定理和推论时,所用的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十分重要,应注意很好地掌握。

  设计意图:(1)鼓励学生反思课堂全程,通过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的体验和探索、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2)对易错点和解题技巧作小结,再现重点和难点。此过程约2分钟。

  作业布置:

  4.4板书设计(网络交互教学)(略)

  5.特色说明

  做数学与玩数学

  通过《几何画板》做数学,提高学生使用现代化工具探求真理的实验动手能力。

  通过展示区与英雄榜和作业的“玩数学”,提高学生对数学好玩的情感体验。

  揭示新知识的发生过程,有利于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理解事物,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9.3章等腰三角形,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通过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关系,并且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对以后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学习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和三线合一的特征,使学生会用等腰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证明或计算,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几何证明题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亲自动手,发现“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和“三线合一”特征,对学生进行数学美育教育。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特征的运用是本课的难点。

  4、教具准备:

  为了使学生了解这堂课,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制若干个不同等腰三角形和一般性三角形纸片模型。

  二、说教学方法: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相对比较好,再加上七年级学生思维的感官性,所以本课由学生通过翻折等腰三角形纸片去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特征,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我通过实验观察,采用教具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中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和“三线合一”这两个特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翻折不同的等腰三角形,如顶角是锐角、钝角或直角的等腰三角形,以及一般三角形的模版,从而让学生逐步通过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变换探索出相关的特征。针对“三线合一”这一特征,学生不容易引起重视,而它又是本课的难点和今后的广泛应用,故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例题进行教学,重在引起学生对这一特征的巩固和掌握.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构设悬念,创设情境

  (三)、目标导向,自然引入

  (四)、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五)、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三、说学生学法: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了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以及刚刚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三角形内容,再加上七年级学生对于图形的直观性容易接受,所以本课安排学生通过翻折等腰三角形去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特征不存在太大的问题.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和三线合一的应用有难度,学生不易灵活应用,容易造成应用中的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灵活结合学生练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

  ⑶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以及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灵活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在心理上,老师抓住学生对数学课兴趣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1、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首先教师提问了解前置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动脑思考、口答。)

  (二) 、构设悬念,创设情境:

  3、一般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三条边、三个内角、高、中线、角平分线)

  4、等腰三角形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特征外,还有那些特殊特征?

  (把问题3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4给学生留下悬念。)

  (三)、目标导向,自然引入:

  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9.3 等腰三角形

  (板书课题) 9.3 等腰三角形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相关文章:

1.有关《滕王阁序》说课稿范文

2.有关《观沧海》说课稿

3.《离骚》说课稿范文

4.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

5.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6.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7.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8.朱自清《春》说课稿范文

9.朱自清《春》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