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8-06 03:13: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第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歌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心情。“独”是全诗的诗眼。

  【学情分析】

  该学段学生已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受知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影响,思维易浮于表面需要老师引导、点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读想结合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了解“景中融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诗句诵读,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定教、引导悟得

  学法:读悟结合、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本诗教学我共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解诗题。题目是文章的文眼,从题目我们就可以大体了解文章内容,诗歌也是如此。我首先引入本课课题,并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引领学生思考“独坐”是什么意思?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二、读诗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古诗文的学习起点一定是读准确,读通顺。因此我用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方式引领,鼓励学生诵读诗文,让课堂上书声朗朗,熟读成诵,并尝试读出节奏、韵味。

  三、吟诗韵。在学生熟练诵读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吟诵,“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平低仄高,依义行调”,(教师示范)让吟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得以传承,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古诗文的节奏美、韵律美,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四、悟诗意。“悟”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边读边想、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等方法尝试理解诗词大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成功。

  五、会诗情。深入体会诗人孤单寂寞心情对于学生来讲既是本首诗歌学习的重大,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我引导学生找“尽、孤、只有”等关键词语并仔细品味涵咏:适时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作为背景,同时配乐播放敬亭山画面,教师以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李白面对敬亭山的内心孤寂的独白。

  面对如此寂寥空旷的敬亭山,李白看到的是…指名读诗歌;

  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李白身处静寂的敬亭山…学生再读;

  在敬亭山里,他见山不是山,而是当作他的老朋友,在倾听他的述说…学生齐读。

  采用回环读、补白读等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思绪共振。

  同时,领悟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作用,了解古诗中“景中融情”的表达手法。

  六、得诗法。古诗创作中,山水诗往往都是“景中融情”,为加深学生的对这一类诗歌的认识了解,我向学生推介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让学生自主合作运用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拓展迁移,课外延伸,增加积累。随后在课外作业安排上我布置了:

  (1)自学《望洞庭》《忆江南》。

  (2)晨诵背诵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为班级诗词大会做准备。

  这样以点带面、课内外结合,在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期,积累更多的优秀诗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成长铸魂、固基、打上人生厚重的文化底色。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显示内容,又展现方法。不仅突出了诗文学习的重点,还彰显了教和学的清晰流程,方便学生今后进行古诗文学习时迁移应用。

说课稿 篇2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国标本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教材共分三个部分:“生活中的塑料制品”、“白色污染”、“生活中的工业品”。我今天执教的是第一课时。通过本课的教学要达成以下目标:

  1、在选择比较中知道塑料的优点,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学会辩证地看待塑料这一工业产品。

  3、感知塑料废弃品造成的危害。

  4、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

  整堂课的教学凸现以下两点理念:

  一、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此,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以下三点: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用塑料制成的?这,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主题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乐于进行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塑料与生活息息相关。

  2、引发生活中的话题。为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道塑料的优点,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时,我引发这样两个话题:

  (1)四(3)中队要选购一个洗手盆,大家一块儿出出主意,木盆、糖瓷盆、塑料盆,该挑哪一个?

  (2)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在什么时候选择塑料制品?

  塑料的特性在话题的交流中得以明了,而这并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变告诉为学生自己的探究,在探究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而目标也达成了。

  3、呈现生活中的问题。白色污染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教师借助媒体,用具体可感的画面,相关的文字介绍,辅之于背景音乐,丰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感受。从而,激励学生积极面对,敢想敢做。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但我们要理性认识自主,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教师引导下的有效的自主、有序的自主,教师应该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

  1、拓展塑料内涵。

  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可学生却未关注这一点。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用塑料做成的呢?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会交流生活中看到的、用到的,但他们的认识又是不全面的,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创设一个生生互动的学习情境。与此同时,老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自身了解的塑料制品,这不仅拓展了塑料制品的内涵,丰富了整堂课的信息容量,让学生在该方面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且老师注意了方法的给予,告诉学生运用上网来获取信息。

  2、理性选择塑料。

  人们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无条件的选择塑料制品,只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塑料制品。因为,塑料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为了让学生感受这一点,我引发生活中的两个话题,创设比较的情境,让他们在比较中真实体验到塑料制品的优越性,从而指导他们在生活中理性选择塑料制品。

  3、辩证看待塑料。

  塑料的优越性使它造福于民,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是它本身存在的不足,耐热性差,时间久了容易老化、变形,不易分解;二是人类造成的白色污染。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上的国家》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第五框的内容,本框主要介绍了热点国家的首都及其所在的大洲,也介绍了各洲国家分布情况。本单元第一课从总体上讲了地球,第二课讲了地球仪及经纬线、大洲大洋,紧接着本框讲了各个国家,第三课讲了地球上的人。所以本框在范围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对世界上的一些著名国家有一些了解,但了解难免不够,可能会忽视一些小国,所以,在注重学生学习必要知识的同时,还应该突出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如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的了解以及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世界是由众多的国家组成的,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具有利用地图查找大洲和国家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世界上的国家,知道一些热点国家的首都以及所在的大洲。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课特点以及学生认知特点,我将本框题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重点】

  知道国家间不同的特征。

  【难点】

  知道热点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首先会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之后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找看,世界上分别有几个大洲和海洋,那一块块不同的颜色又代表着什么?学生通过看地图能够知道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国家,之后我会顺势导入课题《世界上的国家》。图片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着重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阐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本框题主要通过世界上的众多国家、世界上的热点国家2个方面展开。

  1.世界上的众多国家

  活动一:观看世界地图

  同学们在观看世界地图之后,能够明确地球被划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一块块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国家,之后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在地图上找找看,哪些国家的面积较大,哪些国家的面积较小?

  学生活动过后我会总结:目前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众多的国家里,例如中国、印度、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面积广大,人口也较多;而有些国家的面积很小,不足100平方千米,甚至只有几平方千米,例如梵蒂冈、瑙鲁等国家。但是无论是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国家都是一律平等的。

  通过学生自己寻找地图的方式去认识世界众多国家,使学生更加清晰认识到国家间的不同特征,而且提高他们利用地图查找大洲和国家的能力。

  2.世界上的热点国家

  活动二:找找国家

  多媒体展示表格

  展示表格后请学生分享:世界上每天都发生不同的事件,同学们请看表格中的几个国家,你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这些国家所在的大洲和首都吗?你又知道这些国家最近有什么事件发生呢?

  学生分享过后我会总结:通过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这些国家所在的大洲和首都,同时我们也知道了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每个国家的特点不同造成了世界形势的纷繁复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我们也应该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将热点国家与它们的热点事件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加关注时事政治,明白国家无论大小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找看,哪个洲的国家最多?哪个洲的国家最少?哪个洲没有国家?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之后我会总结:由于经济、政治等社会条件和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不同,造成了国家在大洲上的分配不均,同时也就形成了特定的国际环境。

  这样设计能够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从小养成国际思维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通过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后布置课后作业:查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五个国家和人口最多的五个国家,找找这些国家最近有什么热点事件发生,下节课我们探讨。

  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也能让学生了解更多课外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4

  一: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这一课的学习除了教师演示实验,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

  二:教材分析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它由四部分组成:1改变玻璃瓶的沉浮,2改变浮标的沉浮,3改变其它物体的沉浮,4我们的“潜艇”。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三: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我将本课设计为俩课时,第一课时研究前三个部分,其中第二个活动部分“改变浮标的沉浮”改为研究“改变橡皮泥的沉浮”,第二课时专题了解研究并设计制作潜艇。

  四: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运用这一知识,掌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 会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3,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发展思维。

  4, 培养学生深入学习,努力实践,努力探究的思想品质。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

  五: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亲历三个活动,探究了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1, 试验材料:①水槽、小药瓶(辅助材料:泡沫粒、小石子、木块、橡皮泥);②橡皮泥;③浮标、铁钉、泡沫塑料、石块、胡萝卜。

  2, 多媒体课件及投影

  七: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一开课,老师就出示空玻璃瓶,提出问题:把玻璃瓶放入水中,它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师演示:把瓶放入水中,升浮。再提问:能不能让玻璃瓶沉下去?你有哪些方法?这样通过实物创设情境,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新课。

  (二) 探究研讨,学习新课

  活动一: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1, 探究的第一步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汇报使空瓶下沉的多种方法,这样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

  2, 由于三年级学生接触科学的时间不长,他们的探究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我第二步是通过演示实验引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和习惯。

  A谈话:你们想了很多使空瓶下沉的`办法,怎么检验呢?学生:做实验。

  B教师演示:瓶内石子渐多,瓶逐步下沉,要求学生观察,汇报自己的发现。

  C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玻璃瓶已经沉入水底了,怎样使它重新浮上水面?

  3,第三步是自选材料进行分组实验,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实验现象,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感知,自行发现。

  4,第四步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收集,整理,汇报,在此基础上讨论: A你们发现在瓶里装或者在瓶外绑什么样的物体才会使空瓶下沉呢?B要使下沉的瓶重新上浮,该怎么办?C是什么原因改变了玻璃瓶的沉浮?

  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得出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一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板书:改变物体的重量。

  活动二:改变橡皮泥的沉浮

  1,首先教师出示一团橡皮泥,让学生推测它在水中是沉是浮,教师再将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问:大家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2,第二步,学生汇报后,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方法分组实验,给孩子自主探究的空间,发挥主动性,用个性化的方式去尝试。

  3,第三步,汇报实验方法和结果,既培养学生表达探究结果的能力和倾听习惯,又为下一步讨论提供依据。

  4,分析讨论,是什么原因改变了橡皮泥的沉浮。 教师板书:改变物体的体积。

  活动三:改变更多物体的沉浮

  1,激趣谈话:刚才我们用改变重量和体积的方法改变了玻璃瓶和橡皮泥的沉浮,(出示铁钉,浮标,胡萝卜,石块,泡沫块等材料),大家能用多种方法改变这些物体的沉浮吗?

  2,投影显示,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

  3, 小组实验

  4,汇报:你们小组是怎样改变物体沉浮的,属于哪种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

  (三)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首先通过小结,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鼓励和评价,然后拓展提问,大家知道潜艇吗?老师演示课件潜艇的沉浮,你认为水艇是怎样改变沉浮的?在学生凭已有的经验汇报后,提出新的问题,请大家课外进一步了解潜水艇,并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试着做一个简单的潜艇,下次课带来研究,以“我等着大家的好消息!”结尾,对学生的课外探究充满期待,这样把下课铃作为探究的新起点,保持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三个活动的探究过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学到了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能进行运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抓住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六年级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和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感受。

  2、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描写。由于学生对心理描写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心理描写应为本文的重点。

  3、本节课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理解课文内容及心理描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知识目标的确认与理解,让学生清楚如何进行心理描写,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心理描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能力目标的学习,培养学生发挥想象的能力。

  二、说程序

  1}导入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找到人生的意义,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那句誓言,做了一些值得我们永远去尊敬、学习和记忆的可歌可泣的事。他们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做了哪些事而值得我们去追忆呢?请看他们其中的一位—邱少云。

  2)课文分析:

  重点讲解第三部分

  问题设计:

  (1)我是如何表现的?我是如何观察邱少云的?

  (2)邱少云在烈火中是如何表现的?

  (3)我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变化?

  3)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法

  古语云:教学相长。学生的学需要老师的.教,这就需要老师选用恰当的方法。我在授本文时主要用以下方法:

  (1)提问法:由于本文是自读课文,所以提问法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问题设计: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那些事,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那些事?之所以提这两个问题是为了检查学生在读课文时是否认真。

  (2)讨论法:因为本文作为自读课文,目的就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通过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问题设计:课后思考练习。

  (3)朗读法: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本文是自读课文,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何况本文有些问题答案就在文中。所以用此法。问题设计: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那些事?我的心理活动是如何的?邱少云有那些表现?提问的这几个问题并不难,只要认真读课文就可以在文中找出答案。

  四、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师的教,重点看学生如何学,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重视课前预习,通过布置预习,设置预习题进行预习。(提前收集材料)

  2、课堂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通过对个别句子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

  3、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总之,本课通过巧妙设疑,多种教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实现了教学目标。

  五、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主要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公仪休拒收礼物》(第27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说教材: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绝某大夫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在教学此文时,同学们对公仪休的这一人物形象围绕一个“清”字层层深入而独到的分析感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课文是以围绕公仪休拒收礼物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剧情虽然简单,但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充分体现了独幕剧的特点。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阅读剧本,学习独幕剧表演。

  2、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的含义,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其中学会阅读剧本、表演剧本是本课重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是本课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我们备课组选择的基本教法是“以读代讲、以演代讲、情境教学”的导学式教学法,确定了“读中感悟、以读悟情、质疑解疑、合作实践”为基本的学法指导,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划、练、思、演、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教学程序分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首先出示出示张艺谋画像,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导演有哪些了解,课始设置“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做导演和演员的兴趣,以便学生积极投入到剧本中去。

  二、精读感悟。

  以读为本,以演代讲、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

  本课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虽然文字浅显,但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在指导朗读时,师说:“请各位导演仔细地读读剧本。”就是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将自身置于剧本之中,找到做导演的感觉。指导学生找出体现主人公特点的有关词句,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通过对这些词句的`朗读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并能通过自己表演(回味似的)这一表情让人觉得公仪休真的非常爱吃鱼。表演的同学是演员,坐着的同学都是导演,对演员和剧本进行指导、再创造,其实就是将评价换一种形式展示在课堂教学中。

  注意语思统一,力求做到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

  大纲指出: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发展语言必须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所谓语思统一原则就是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本课中我们力求语思统一,从公仪休怎样拒收和为什么拒收鲤鱼入手,探究公仪休思维过程,从而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练习说话、表演,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内化、表演

  学生在阅读了剧本,进一步熟悉了人物的性格后。可以和自己的好伙伴找一块空地来排演。师问:“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将花落谁家呢?”(串联前文的奖项)更加激起学生表演欲望,最后评出设置奖项。

  四、小结

  学完剧本后,让学生说体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一年级上册的第八课《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只有第二自然段是三句话,其它各段都是一句话,最后一自然段点明文章的主题: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虽然是篇小短文,但是,结构的严谨,用词的生动、形象,含义的深邃,仍值得我们细细揣摩。第一自然段中的“田野”、“高山”、“小河”,与第二自然段的“田里的禾苗”、“山上的小树”、“河面”一一对照。而开头第一句的“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又与“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遥相呼应。作为一篇小美文,《阳光》遣词造句有许多精妙之处。比如第三自然段中的“跳进”,让人感受到了阳光的调皮可爱。阳光与人、自然与人的和谐的场景跃然纸上。第四自然段的“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体现了阳光的博爱和无私。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句,课文以抒情的笔调,给我们描述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为这句话作了注解。使我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蓬勃的世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课文插图色彩明丽,文本部分语言流畅,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能引起孩子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此外,本课还有生字16个,其中,会认12个,会写4个。课后,除了朗读、背诵、写字要求外,还提出了归类识字、口头组词语的要求。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孩子进入小学所接触到的第八篇课文。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汉语拼音和一个识字单元,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已经得到了一段时间的训练,朗读技能经过七篇课文的学习之后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应继

  续巩固这些训练成果,如有可能适当拔高。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根据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所应承担的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构建的三个纬度,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 ”两种笔画和1个偏旁“ ”。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在第一课时,我将和学生一起在认识12个生字的基础上学写2个生字,并且完成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教学。

  《阳光》当作为课文出现时,它就成为了接受美学所说的开放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感知、思考、体验进行再创造。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做到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调动已有知识,丰富现有经验,充分感知、体验阳光,通过思考使文本在孩子们的心中鲜活起来,从而达到使学生的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目的。要知道,语感的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必定和思维的广化、深化、美化、敏化是同步的。

  在上述理念的指引下,课前我将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感受阳光。在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哪里有阳光?阳光下都有什么,阳光下的万物都是什么样子的?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

  课堂教学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说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将分以下几步进行: 用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以及教师抒情的描述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第二步,请学生谈一谈课前寻找阳光、感受阳光的感受。在学生充分表达、交流了自己对阳光的情感体验之后,我将播放课件并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材文本的美。

  在学生对亲自朗读这篇课文产生期待之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它。在学生独立识字的基础上,汇报识字成果,并且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时,相机教学新部首左耳旁。然后采用各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在教学这三个字时,结合课后练习,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并适当拓展,在字形的处理上,可以让学生在观察、记忆的基础上,交流识记方法。在字义的处理上,可以采用说词说句子、利用图片帮助理解、课文、儿歌等多种形式多次出现的方法,以达成会认的目标。

  第四步,进入朗读阶段。先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然后谈一谈,通过读课文明白了什么。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的基础上,继续练读。形式有指名读、接力读、组内竞赛读、选择读等多种形式。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字词句的指导。在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丰富学生对课文文本的感受本着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的原则,朗读阶段进行之后安排学生练习写两个字“也”、“长”。这两个字的结构都不容易把握,所以,在范写时一定要强调学生的观察,并让学生谈观察的收获。写完后,将练习成果在小组内展示,教师挑选练写最好的在全班展示,以及犯有典型错误的,在全班范围内纠正。

  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也、长、山、出”4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1个偏旁。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感受阳光的美好和宝贵。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和认字。

  教学难点:

  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第一课时 新授

  一、谈话导入。

  1 板书课题。

  2 谁知道阳光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二、初读课文。

  1 标自然段。

  2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你认为哪儿最难读?

  范读,注意停顿。

  4 指名分段朗读。

  三、学习第一段。

  1 谁愿意读?其他同学看看有几句话。

  2 “金”是生字,齐读“金子”。

  3 你见过哪些金子做的东西?

  4 它们都是亮闪闪的。阳光和金子哪儿像呢?所以我们常说“金色的阳光”。 5 谁再来读读这一段?

  6 齐读。

  三、学习第二段。

  1 谁想读?指名读。

  2 标出有几句话。

  3 指名读前两句。

  如果这两句这样说好不好: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高了。 师生对读,使学生感悟:在阳光照射下,田里的禾苗比原来绿了,山上的小树比原来高了。

  指名读,突出“更”字。认识“更”字。

  4 第三句。

  阳光照射在小河上,河面是什么样子的呢?看图。自由说。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