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1-06-16 17:47: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小学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小学4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的面积》。下面我对本课做以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从一个喷水头转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知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可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特别是在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可对学生进行极限思想的渗透。

  2、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同时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难点:“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思考问题,一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学习方法,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我结合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学习的形象感与趣味性,并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面积的含义,体会到研究圆面积的必要性。

  2、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估计圆的面积有多大。

  通过探究和思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面积度量的含义,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3、旧知引入,探索新知。

  从已学过的知识入手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圆片转化成为长方形,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然后进行动画展示,让学生闭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启发学生思考: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再次播放动画,师生共同总结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动画,可以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消除学生学习时产生的疲劳感,提高学习效率。

  4、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既注重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又关注学生的思考;既引导学生运用探索结果解决问题,又引发学生对探索过程的关注。

  5、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利用提问形式,从几方面进行小结,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洁扼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学生一直处于探索之中,从提出问题合理猜想到主动探索、推导结论,都在“圆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一主线的引领下前后融为一体,又互为验证。整个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更是一个科学发现的过程。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一、教学内容:教材59页——61页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三、教学重难点:形成对时间的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

  四、 教学具准备:课件、作业纸、各种钟表(课前让学生自行准备)、钟面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 认知“秒”

  请同学们听一听这时什么声音?(课件中传出“滴答、滴答”的钟声)

  师:对这是时间行走的声音,是时间老人的脚步声,时间老人不停的走着走着他告诉我们已经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之夜了(出示时钟11:59)认识这个时刻吗?

  师:你们愿意感受一下倒计时的气氛吗?(愿意)好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师:你们知道我们数的每个数字之间经历了多长时间吗?(1秒)

  揭示课题: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秒”的知识

  2、 自主探究,合作求知

  (1) 认识秒针和1秒

  今天咱们带了各种钟表你认为那些钟表可以计量“秒”?你知道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吗?你们还了解那些关于“秒”的知识?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4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对秒的认识)

  师:(出示钟面)根据学生的汇报揭示:

  a.有些钟面上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针就是秒针。

  b.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板书)

  (2) 认识几秒

  a.师:秒针从12走到1是几秒?为什么?秒针从2走到4是几秒?为什么?秒针从6走到12是几秒?为什么?……

  b.以组为单位用自己的时钟说一说秒针从哪到哪走了几秒?(一个同学问其他同学答)

  c.引出秒针从12绕了一圈,走到12,经过了多长时间?

  (3) 教学1分=60秒

  (课件演示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

  a.观察验证: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是60秒)分针走多少,是多少分钟?(一个小格,是1分钟)

  师:1分钟和60秒是什么关系呢?(相等)

  b.板书:1分=60秒

  (4) 体会1秒的长短

  a.1秒到底有长呢?让我们再来闭上眼睛,仔细的听一听钟表发出的“滴答”一声所经历的时间就是1秒。

  b.刚才,我们听到钟表发出的“滴答”一声就是1秒,你能做一个动作来表示一秒吗?

  (5) 1秒的价值

  1秒的确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却能在1秒钟做很多事情,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科技出示一组数据)

  (6) 体会几秒

  刚才我们看到1秒有那么大的作用,那么2秒、10秒……是不是就能做更多的事情呢?

  a.用5秒时间你能从1数到几?(先感受5秒钟有多长,再数)

  b.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一会儿我说“开始”咱们把眼睛闭上如果你估计1分钟到了你就把手举起来,咱们看一看谁估计的最准!

  c.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秒来计算时间吗?(生汇报)

  (二) 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想知道他是谁吗?我们要想见到他需要经过几道关卡,你们有没有信心?

  1、3时=( )分 120秒=( )分 30分( )30秒

  2、填合适的单位

  东东吃早饭大约需要10( )

  我们每天睡眠时间大约要9( )

  走1千米大约需要15( )

  小民跑50米大约用10( )

  3、你能说出谁是第一名吗?

  4、秒针从4到6是多长时间?分针呢?时针呢?

  同学们真棒!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闯过了层层关卡,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小客人是谁!

  师:一休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也想考考我们:妈妈的表比家里的表慢10秒,爸爸的表比家里的表快10秒,家里的表比广播电台的表快10秒,爸爸的表准,还是妈妈的表准?

  (三)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我们利用了一节课40分钟,学习了有关“秒”的很多知识,相信大家在今后每时每刻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让我们永远铭记古人的教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上,主要内容有猜数游戏;想一想、练一练;6和7的加减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掌握了5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安排了猜数游戏的活动,在猜数游戏的过程中,理解掌握6和7的加减法。这一活动是学生十分喜欢的,每个学生都有积极性参与,因而本课设计时我沿用教材猜数游戏这一活动方式,将活动内容注入自己的理解,由单手猜数双手猜数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改为6个圆画在两张纸的反面,猜一猜,两张纸上各画了几个圆?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整个猜数游戏活动分成三个部分:一是通过猜数游戏,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二是引出相应的减法;三是引出得数是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整节课用活动和评价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使数学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始终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全身性地投入活动中。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感知并了解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2、技能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好习惯。

  本课时虽然是猜数的游戏,但其目的是计算6和7的加减法。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操作与交流使学生掌握6和7的加减法所有的算式,学会6和7的加减法;本节课的难点是使学生懂得数学的算式是记录活动的简单符号,一个算式代表一次猜数活动的过程,并有序整理出6和7加减法算式。

  二、说学情

  本课是在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5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10以内的口算能脱口而出,有少数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每道题都要掰着手指才能算出来;但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根据孩子爱玩好动等年龄特点,创设学生喜欢的猜数游戏这一活动,使数学游戏贯彻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它好比强大的磁场,最大限度的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在猜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理解、掌握6和7的加减法。通过小老鼠背土豆、猜数等多种游戏的练习,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的提高,并获得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三、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本人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图文故事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用多元化评价辅助,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设计了新颖的情景教学和故事,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的引导,使整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探索巩固深化还是联系实际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就来做猜数游戏。(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游戏规则:

  1、能认真听老师提出的要求。

  2、能倾听小朋友们的发言。

  3、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说话完整。

  评价标准:对于能够积极参加游戏并遵守游戏规则的同学老师将会奖励他一枚笑脸,谁得到的笑脸最多,谁就是今天游戏的获胜者。

  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凑数的游戏,要求:老师与学生伸手指凑5。

  老师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进行评奖:奖励笑脸,并由奖励笑脸引出看图列式学习6的加法,进行加法意义的巩固和一图两式方法的引导。

  【设计意图:由游戏引入,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巧用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求新知

  1、活动一:通过猜数游戏,学习6的加法

  下面让我们来做个猜数游戏好吗? (师出示两张反面画有圆圈的纸)

  师:在这两张纸的反面,老师各画了几个圆,下面请你们猜一猜,分别画了几个圆?

  (学生猜测)

  师:你们能确定吗? 你们想知道两张纸上各画了几个圆吗?

  师:现在给你们一个信息:共有6个圆。再请你们猜一猜,两张纸上各画了几个圆?

  师:猜一猜,可能是几和几?小声告诉同座同学。

  师:可能是几和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可能是1和5;可能是2和4;可能是3和3)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圆片,写算式,进行6的加法一图二式的教学。

  1+5=6 5+1=6

  2+4=6 4+2=6

  3+3=6

  6+0=6 0+6=6

  教师进行奖励评价。

  【设计意图:猜数游戏()+()=6,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展开积极的思维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通过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训练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6的加法。】

  2、活动二:通过猜数游戏,学习6的减法

  师:到底是哪一种呢?能确定吗?你们想知道吗?(翻开其中一张纸)

  师:现在,你们能确定另一张纸上画了几个圆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6-2=4

  师:现在咱们还拿这6个圆片接着玩游戏。

  6颗圆片 (两手一捂,打开一只手,露出3颗)。这边捂住几颗,谁来猜猜呢?

  可以用个什么算式求出捂住的颗数呢? 6-3=3。

  师:你们想玩吗?同桌互相玩,拿出6个圆片,左边的小朋友捂,右边的小朋友猜,记录算式。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你的减法算式和大家交流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可能得到的算式:6-4=2,6-2=4,6-5=1,6-6=0,6-0=6,6-1=5。)

  师:你能把这些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队吗? 学生自主排列

  小结:我们把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都排列整齐了。在数学王国里存在着许多规律,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规律,只要细心留意观察就能够发现。

  进一步引导孩子将减法算式移到加法算式下面,排列成一图四式。

  教师进行奖励评价。

  【设计意图:以同桌互玩游戏方式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完成对6的减法算式的理解,通过分析整理出来的算式,让学生发现并体验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初步感受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好习惯】

  活动三:玩猜数游戏,学习7的加减法。

  你们是不是都很想玩猜数游戏?那同桌的两位小朋友就来一次猜数大赛好不好?

  请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数出7个圆片,看谁数得快!

  游戏规则:一个同学摆,一个同学说。两个同学换着来做。

  要求:将7个圆片分成两堆,看图说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同桌两人猜数活动后,全班交流:

  0+7=7 7+0=7 7-0=7 7-7=0

  1+6=7 6+1=7 7-1=6 7-6=1

  2+5=7 5+2=7 7-2=5 7-5=2

  3+4=7 4+3=7 7-3=4 7-4=3

  教师进行奖励评价。

  【设计意图:组织同桌合作学习7的加减法,通过摆数活动,进行实践操作,主动探究,得出7的所有加减法算式,这样做给每个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三、总结应用

  今天我们一起玩了猜数游戏,玩得真高兴,同时又学习了6和7的加减法算式;下面我们稍微休息一下,听一个老鼠背土豆的故事。

  1、出示图片:老鼠背土豆

  2、教师编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老鼠实在太饿了,他就到地里挖了一袋土豆,然后他急急忙忙往家跑,边跑边说:我背回来7个土豆。心里好高兴,但是它不知道袋子破了一个洞,土豆会从袋子里掉出来,你猜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哪?

  3、学生解决问题并续编故事。

  学生会说小老鼠边走土豆边往外掉:

  (1)掉出来4个,袋子里还剩3个,7-4=3

  (2)再往前走可能会掉出来5个,袋子里还剩2个,7-5=2

  (3)掉出来6个,袋子里剩1个,7-6=1

  (4)再走袋子里的土豆都掉出来了,一个都没有了,7-7=0

  【设计意图:此环节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可以发散思维的空间,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即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巩固了所学新知,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

  四、课堂作业:完成书33页练一练。

  【设计意图:最后进行课堂作业,提高学生计算加减法算式的能力和速度。】

  五、预期效果

  本课教学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活动中的情感与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理解掌握6和7的加减法。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平均数”。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

  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三个好伙伴一起去钓鱼。他们分别钓了6条、11条、4条。请你想个办法,使他们的鱼同样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又来了一个同学,他钓了11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我们知道“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因而在教学时,我并未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为随后的深化作好预设。]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又来了四个同学,分别钓了10条、7条、9条、8条”,仍旧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迫使他们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平分”,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作比较。接着,我又请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学起立,比较身高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因为坐在最后的同学往往个子比较高。我又请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来比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以取得小组竞赛的胜利。]

  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允许学生离开座位,独立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平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这儿,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总结基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紧接着激发学生思考:“第1小组的平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一定是138厘米。对吗?”

  [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page]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全国四年级小学生10年前和现在的平均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积极锻炼,并且珍惜幸福的生活!

  (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

  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对吗?

  2、上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4、老师发现我们家第二季度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投影电费单),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本领,帮我预测一下我家这个月的用电情况,好吗?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用途广泛,我又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平均数,再通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平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看似随意一笔,却足见教师的匠心。通过“给教师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打算如何运用。[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小学4篇】相关文章:

1.数学广角说课稿

2.《数学广角》说课稿

3.数学广角说课稿

4.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说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5.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找次品参赛说课稿

6.小学音乐说课稿 《故乡的小路》说课稿

7.小学《画》的说课稿

8.人教版小学第一册数学说课稿 比较参赛说课稿

9.人教版高二数学说课稿 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