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18 12:20: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教科社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3章的第2节。本节共1课时。

  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有自动化、人性化、智能化三种主要形态,本章第1节首先从整体上介绍了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和方式;本节主要介绍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加工。自动化加工是信息加工和处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智能化和人性化加工的一个基础。本课为选修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作前期准备并打下基础。

  在深入分析并吃透课程标准后,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对教材进行了建设,设计了不同于教材的教学案例;并按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增加了“需求分析”和“选择开发环境”。

  (二)教学目标

  按照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知道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需求分析、算法设计、选择开发环境、编程实现。

  ② 知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基本思想方法——算法设计,从而了解计算机信息加工的内在机制。

  ③ 了解并尝试高温烘箱编程加工的主要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一个完整的程序设计过程,懂得运用编程加工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程序设计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为以后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打下基础。

  ②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

  体验编程加工信息的主要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用算法描述实际问题,理解人的思维在计算机中发挥的作用,从而了解计算机信息加工的内在机制。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已经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日趋严密。我所教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基础整体相对较好,但据我所作的调查显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按照“以强扶弱”的原则,开学不久就把他们分成了15个左右的小组,每组4人,并指定了各组组长,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学生已经有较好的小组合作基础和计算机操作基础。但是,程序设计很少有学生接触过,再加上内容本身相对枯燥,因此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消除他们对程序设计的“恐惧”心理,调动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刮板输送机主动性、积极性,显得尤其重要。学生不可能用一节课的时间对编程掌握多少,但让他们在体验中理解编程加工的主要过程,了解其内在机制;并通过简单的改进实现小小的目标,有成功的体验和收获是完全能够达到的。

  三、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总的指导原则,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教法:

  1.讲解示范法

  讲解示范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给学生以系统连贯的知识,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比如对于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归纳不完整或准确,需要教师适时补充和讲解;对于算法的概念和怎么样用算法描述实际问题,也需

  要教师的讲解和诠释;对于游戏的编程实现,需要教师演示操作其中一小部分,为学生的亲身体验作示范;对于计算机加工信息的内在机制,学生理解起来更是抽象,需要教师适时点破并作分析。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张教师将学习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我设置了让学生组装并运行自己的游戏(只是组装整个游戏中一个小的模块)的体验任务,让学生在看似玩乐的过程中,体验编程加工的独特魅力和主要过程、了解编程加工的内在机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3.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采用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给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创设挑战、形成吸引力,加深他们对编程加工的体验和理解,同时防止他们完成必作任务后,去做与课堂无关的其他事情,我设计了2个拓展任务,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必作任务和拓展任务之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梯度。

  四、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要按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任务:

  1.自主探究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课件资源、视频录象等,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进行组装操作、修改加工,从中体验编程加工的独特魅力和主要过程,进一步理解其内在机制。

  2.小组协作

  教师通过评选5个优胜组,给予课外上机奖励以及学习评价表等激励机制,强调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任务,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遇到问题主张先

  自己思考(如观看视频录象),不能解决的再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探讨,若还有(转 载于: :信息的编程加工说课稿)问题再请教老师。通过小组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不同的解决途径,开阔学生思路,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媒体运用

  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软件、VB简体中文版、课堂教学课件、取火柴游戏成品、半成品及完整源代码、制作过程视频录象、学习评价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4分钟)

  教师展示取火柴的小游戏,请几个学生上来玩该游戏,其他学生观察游戏过程,思考怎样才能有取胜的策略。(教师不点破)

  接着,教师设问:既然大家对游戏那么感兴趣,有没有思考过游戏到底是什么呢?游戏其实就是专业人员设计好的用来供用户娱乐的程序,是对信息的编程加工。那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游戏呢?然后提议学生自己设计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们都喜爱和熟悉的游戏,很自然引出课题;通过提议学生自己设计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知(18分钟)

  首先启发学生思考要做出这个游戏,即信息的编程加工需要经历哪些步骤呢?同时告诉学生,老师会根据整节课各个小组的综合表现,选出5个优胜组,利用课外时间给予他们一个小时的自由上机奖励。

  1.需求分析: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即要计算机“做什么”。

  说明:这一步学生很难回答出来,教师可以通过类比第2章进行信息获取时首先需要做“定位信息需求”来引导学生思考。

  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设问:“我们只要把问题原封不动地交给计算机,计算机就能自动得出结论吗?”从而引出结论:“计算机并不能代替人做所有的事情,它只能按照人们事先给定的步骤工作。因此,当我们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先要一步一步设计好怎么做,也就是

  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然后通过编写程序,将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用计算机语言表述为指令,从而赋予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归纳并自然地引出后几个步骤,避免生硬的说教,使知识的讲解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2.算法设计:对某一特定的问题设计的一组(有限个)求解步骤或方法。

  教师讲解算法的概念,并强调:它不仅是指计算的方法,而且还包含从何处着手、解题步骤以及结果处理等全过程。再通过一个极为生活化的事例加以说明和诠释:邮寄一封信可分为写信、写信封、贴邮票、投信等步骤;每步分别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实现。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本游戏的实现应该怎样设计算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怎样用算法描述实际问题、理解人的思维在计算机中发挥的作用,初步突破教学的难点。

  3.选择开发环境:

  教师通过类比“要表达某种意思,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来实现”,让学生明白:可以选用不同的编程语言(环境),来把人们设计的算法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代码;从而让学生理解计算机语言只是工具,算法才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由于VB操作简单、上手容易(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编程,不要提面向对象等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学生听了反而糊涂),所以我们选用VB来实现。避免学生建立“编程=VB”的片面观念。

  4.编程实现:把人们设计的算法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代码,并调试实现。

  (1)界面设计:界面是应用程序呈现给用户的外观,也是实现人机交互的接口。

  (2)编写代码:把人们设计的算法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代码。

  (3)调试运行:刚编写的程序不一定正确,必须在计算机上反复实际运行,排除程序中的错误,测试其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下游戏的界面,再让学生思考:该界面需要设计哪些部分呢?

  接着教师打开课前准备好的游戏半成品,先简要介绍VB的工作界面,对VB独特之处进行有选择地说明:如界面设计窗口、代码窗口、运行,停止命令行,让学生能很快地进行。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劳动者的创造》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二“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第二个课题内容。本单元使学生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知道是劳动者创造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辉煌业绩,体验简单的农业劳动,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正确态度;从虎子、妞妞两位小主人公的生活切入,在使学生感到亲切的前提下,展示了农业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介绍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通过体验活动,使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得到升华,提高相应的生活能力,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本课题是在学习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基础上展开的,上一个课题为本课作了铺垫。从古到今,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农业生产中的发明和创造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本课题选取了两个典型例子——都江堰和坎儿井。这两个活的素材使学生体会到劳动者的伟大创造;体会到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生产,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都江堰和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这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那么的遥远,他们可能还没听过。因此,教师不但要准备好有关都江堰和坎儿井的教学素材,还要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去进行教学,从现代到古代,从遥远到身边。例如:长江三峡大坝、从化流溪河水库、白云区太和镇的和龙水库、从吐鲁番的葡萄引入坎儿井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劳动者的伟大创造。

  三、教学目标

  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的态度;体会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四、教学准备

  PPT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水是生命之源,农业生产更加离不开水。在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中,出现了“四川都江堰”“新疆坎儿井”等很多伟大的水利工程,为当地带来了富庶和繁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劳动者的创造》”。板书:劳动者的创造

  师:首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思考,来学一学这篇课文吧)

  (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快快寻找答案吧)

  二、探究互动

  (一)都江堰

  师:刚刚老师再导入的时候也说了“四川都江堰”,那么就说明了都江堰在( )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都江堰(PPT)(图片中的都江堰怎么样?给你什么感觉?)

  这是如今美丽的都江堰。可是,两千多年前却不是这个样子的。

  那么谁还记得:四川省显著的地形类型是什么?(盆地)

  好,那我们先来看一下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地、盆地就如字面的意思一样,它像个盆,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

  与此同时,在四川省还有一天河流--岷江。而岷江经常洪水泛滥。大家想象一下,四川省像个盆一样,而且洪水泛滥,是一个怎样的场景?(PPT)你们和我想到的一样吗?

  20xx多年前,秦朝李冰父子率众修建了都江堰,救四川百姓与危难之中。

  来,我们一起看一下都江堰是怎么修建成的?

  就是这样,造就了富饶的成都平原。

  并且,都江堰已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坎儿井

  师:欣赏过了富饶的成都,我们再来看一看干旱少雨的新疆。

  师:就是在这个新疆,有着这样的一个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

  师:原来这个智慧的结晶就是---坎儿井,可是新疆人为什么要利用坎儿井地下暗渠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先看这几幅图片。好了,现在想一想新疆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吧?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地处我国西部,干旱缺水,天山雪水太宝贵了,如果在地面上流动会很快冲干涸的土地上渗漏掉,或者被强烈的阳光蒸发)

  师:所以,有了坎儿井的诞生。并且,正是有了坎儿井,一边用到更需要的农田里,正是这一古代就创造出来的节水灌溉工程,在因为干旱而草木不生的戈壁滩上,才创造了一个个神奇的绿洲。

  三、内化迁移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除了这两个水利工程,我们国家还建设了许多的水利工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ppt弹出作业: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到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大家回家后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去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还有那些创造。)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字处理和表处理》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二节《字处理和表处理》中的内容。这个小节我分为5个课时,内容分别为:word字处理、Excel基础操作、公式函数、排序筛选、图表处理。今天上的是第五课时-----图表处理的内容。通过前面几课时的学习,学生对Excel的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学好本节课打下基础。本节课是Excel数据加工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更侧重于引导学生从如何分析问题着手,学会用恰当的图表形式呈现主题,表达意图,这也为以后学习信息集成奠定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地位,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三种图表的使用特点和图表的制作方法。

  ②能够用合适的图表来表示并分析数据形成报告,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模式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以及相互帮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验乐趣和学到新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制作图表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新精神,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

  ②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评价数据的价值观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重点为:

  (三)说重难点

  1、重点:

  ①三种常用图表的使用特点,图表的制作方法

  ②图表的分析及应用

  2、难点:

  3、①数据源、图表类型、数据选项的选择与修改

  ②运用有效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并对图表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报告。

  二、说学情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Excel的简单操作,但对于如何根据具体问题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还缺乏问题分析、整体规划等能力,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图表报告的过程,逐步利用工具软件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信息表达能力。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之间小组合作意识薄弱,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另外,每个班都有小部分同学存在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要适当多关注这小部分同学。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提问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都有体现。学生学习方法上,主要通过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展示成果等方式。

  四、说教学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地点是在多媒体教室,用到的软件有极域教学控制软件、PowerPoint课件、ipad2销量的部分数据及Excel帮助系统。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5分钟)

  2、角色扮演,任务驱动

  3、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进法行教学,在解决每个任务时,要求学生自学尝试操作,自学得好的学生充当小教师,实现“兵”教“兵”,教师再进行精讲、点评,不断解决重点和难点,最后用一个综合练习,形成学习报告。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关于第一单元教学主题的界定:

  我认为是一个关于心路历程的单元。是“使个人成长发生转折的人和事、或回忆对自己产生有益影响的人或事”的一个阅读单元。

  2、关于《三颗枸杞豆》在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紧紧衔接第一单元刻画杰出人物的风采而来。本文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更直接地揭示了伟人的成长。

  3、关于小说的主题

  是一篇朴实无华而又蕴含深意的小说,作者借助那令“我”一生为之改变的“三颗枸杞豆”,阐明了人生历程改变的偶然性。三叔的一生给了“我”许多启迪:只有抓住时间,人生才会有价值。绝不能见异思迁、知难而退,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4、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教学目标从以下个维度设计:

  知识与能力1、小说人物描写的分析与学习: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2、小说语言的品味与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方法。

  3、小说写作方法的学习:以小见大选材方法、倒叙叙述方法、前后照应的结构。

  4、小说深刻主题的体会与把握:

  过程与方法:

  朗读(整体把握小说)——朗读(重点问题导引)——交流(解决问题、学习重点)——讲解(整体把握小说重点、查漏补缺)——练习(重点拓展延伸、深化对小说理解、训练小说主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只有抓住时间,人生才会有价值。绝不能见异思迁、知难而退,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5、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1、小说人物描写的分析与学习: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2、小说语言的品味与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方法。

  3、小说写作方法的学习:以小见大选材方法、倒叙叙述方法、前后照应的结构。

  6、课时划分

  本课我打算用三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小说,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反复朗读,品析语言,交流,讲解,练习等方法教学。

  三、说学法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有效,最直接 的手段。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朗读(整体把握小说)——朗读(重点问题导引)——交流(解决问题、学习重点)——讲解(整体把握小说重点、查漏补缺)——练习(重点拓展延伸、深化对小说理解、训练小说主体能力)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指导。

  四、说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预习

  一、朗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⒈ 掌握文章中重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⒉ 掌握重点词语的词义。

  二、思考问题,初步感知小说主题

  ⒈ 提问:通过预习,你们能否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样的三颗枸杞豆(在“枸杞豆”前面加上一个恰当的修饰语)?

  明确: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有深刻涵义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三叔送我的三颗枸杞豆。

  ⒉ 提问:这三颗富有深刻意义,催人奋进的枸杞豆征服了“我”,但在之前“我”是什么样的人呢?之后又变成什么样的了?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成语来概括这种转变呢?

  明确:开始“我”是一个贪玩的孩子;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一个爱逃学的孩子;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孩子。后来他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开始勤奋好学,成为植物学家。——判若两人

  第二课时

  整体把握课文,

  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引用名言,用热烈的语气这样导入: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其实每一个成功人士后面都有一个或者几个人,这些人可能成就斐然,也可能是个可悲的失败者,正是这么一个人,指引着一个人走上成功之路。什么是成功?努力过了,奋斗过了,可以不必为浪费生命而后悔了,那就是成功。今天我们就想让大家通过学习《三颗枸杞豆》来深刻地理解这个道理。

  二、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小说内容。

  1、小说先交待自己是植物学家,然后又说自己是出名的淘气鬼,这样好交待的目的是什么?

  制造悬念,引起回忆,解释自己是如何由一个淘气鬼转变成为一个勤奋好学的人,最终成为一个植物学家的。

  2、哪些段落是作者回忆的内容?回忆了一些什么内容?

  3——59小节;回忆了与三叔相遇,受到他虚度一生教训的启发和教育,认识到时间、生命的珍贵,勤奋努力,最终成为一名植物学家的经历。

  3、一共写了几次与三叔的相遇?各自的段落划分是怎样的?

  二次。

  4、在相遇之前还写了什么?

  山谷树林是我的乐园。

  为什么要写这些?

  位下面写在树林里遇到三叔、自己后来成为植物学家做一个铺垫。

  5、二次相遇之后,我有变化吗?说明了什么?

  “○”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

  于是,我从这三个“○”出发,勤奋地去追寻一,二,三……以至更复杂、更艰深的学问。

  第二次相遇使得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懂得了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从此努力奋发,终于有所作为。

  6、最后一段写作者成为植物学家之后认识到了什么?

  使他真正成为植物学家的是三叔一生虚度的教训给他的启示和教育。

  (二)、小结

  1、这种将结局放在最前面来写,起到制造悬念、引起回忆效果的写法叫做:倒叙写法。

  2、文章采用了倒叙写法,写三叔虚度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留给我的启示和教育:要抓紧时间、抓住生命,勤奋努力,有所作为。

  (三)、探究练习。

  1、曾经的淘气鬼变成了植物学家,是什么原因使“我”有这么大的变化?

  听了三叔的介绍后,了解了他虚度的一生,特贝汉斯塔临终前送给我的三颗枸杞豆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宝贵,领悟到了他的悔恨和对我的期望,所以我以此为鉴,以现在为起点,抓紧时间,勤奋学习,最终有所成就。这也就是我由淘气鬼成为植物学家的根本原因。

  2、如何看待三叔的一生?

  虚度一生的教训不可效仿,警示后人的勇气实在可嘉。

  (四)拓展

  《夸父追日》

  (五)总结

  三叔的一生给你怎样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一、三。

  2、完成同步训练。

  3、体会小说描写人物方法的妙处。

  4、体会小说语言的精妙,完成课后第二题。

  第三课时

  体会小说人物描写的精妙,

  品味小说生动的语言。

  一、人物分析

  (一)、对“我”转变历程的描写分析

  1、小说开始就提出自己是一个淘气鬼,淘气表现在什么地方?

  抓金巴牛、捣鬼、逃学、捉蝴蝶、掏雀蛋,上学几天后,旧病复发。

  体现出对学习的什么态度?

  不重视后者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

  2、“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 ”“乐园”般的树林里,这是为什么感到乏味?

  三叔对野豆角花细致的观察,对知识的渴求触动了他,乐园成了乏味的所在,是三叔的问题唤醒了自己体内蕴藏已久的求知,认识到了逃学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

  3、 再遇三叔是什么时候?说明了什么?

  星期天,至少再遇时“我”没有再逃学。

  4、“我一下站起来,逃跑了。”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俯下身”,捏住我的脸蛋。说:“这是太阳?这也是太阳!”

  怎么理解?

  “我”是孩子,能否成为太阳——有用的用价值的人,值得怀疑——因为还曾经逃学嘛!

  但是对我已久报有希望,“我”就是希望,就是太阳。

  5、三叔留给我的人生最后一个谜于是什么?

  三颗枸杞豆。

  三个生命告终的句号,三个遗憾的0。

  对我有什么启示?

  0是起点,从0出发,抓住实践,勤奋追寻,有所作为。

  (二)、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

  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三)、三叔的描写

  1、外貌描写

  体现他疾病缠身、身体虚弱。

  2、动作描写

  3、语言描写

  二、语言品味

  1、描写语言的生动形象。

  2、人物的语言贴近人物身份的特点。

  3、修辞使用的恰当。

  比喻、拟人。

  三、关于小说特色的理解

  (1)、小说人物:

  三叔的描写相当成功,主要通过对三叔行动、语言、外貌的描写来表现他:

  疾病缠身、身体虚弱的身体现状;悔恨自己虚度一生、希望能够抓住仅有的时间努力学习和工作,并且想用自己一生的教训来教育后人的心理现状。

  “我”:

  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完成对“我”由一个“淘气鬼”转变成一个珍惜时间生命、勤奋求学、最终成为植物学家这样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完成人物的塑造,进一步体现三叔这个值得思考的人物、三叔的生命教训给我的一个影响。

  关于人物的界定:

  如何理解三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三叔的一生,虽然一事无成,但是他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清醒地认识到抓紧时间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当他后悔莫及的时候,又把教训留给了后人,希望后生把握时光,做出有为的业绩。

  一句话:虚度人生的教训明镜可鉴,警示后人的勇气实属可嘉。

  (2)、小说情节:

  设计了两次与三叔的相遇,展现“我”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我”由一个“淘气鬼”转变成一个珍惜时间生命、勤奋求学、最终成为植物学家这样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

  (3)、环境描写

  (4)、小说语言:

  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仔细揣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体现了他对时间、生命的认识,对自己过去生活的总结和悔恨,能抓住时间、生命,也就是能抓住时间学习、工作、生活。

  (5)、关于小说叙述顺序的学习

  文章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先交待“我”是植物学家,但是小时候却是出名的淘气鬼,形成悬念,引出回忆。然后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叙“我”同年时候怎样受三颗枸杞豆的启发、教育,懂得生命的意义,转而勤奋好学的。

  (6)、关于文章以小见大写作方法的学习

  表现一个“人应该抓住时间、抓住生命;人应该有目标、有毅力,应该知难而进等人生要义”的主题,作者选择了用自己如何由一个出名的淘气鬼转变成勤奋好学、珍惜时间、生命而最终成为植物学学家这样的人生经历,来告诉人们:珍惜时间、生命的重要,告诉人们善于借鉴的重要,告诉人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要知难而进、要有毅力,选择材料的角度不可谓不巧妙,这种选材角度小,而表意深远的方法,实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四、拓展延伸

  1、你曾经有过想“逃”的感觉吗?你曾经有过“逃”的经历吗?

  2、你对父亲的这种“牛羊怕杀,人怕打!”

  五、迁移感悟

  三叔的一生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影响,以至于“我”能成为植物学家。那么你的童年中发生过类似作者的事情了吗?请你把它整理在周记本上。

  六、尾声

  一年又一年,枸杞豆红了,我心中永远记住了那个和枸杞豆一样鲜红的教训,它时刻告诫我,引领我走向更加光明的人生。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小动物的奇妙变化》是河北版三年级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这个年级段的学生一般都是喜欢玩小动物,但却不懂得爱护它们,也不懂得去仔细观察它们一生的变化。因而,捕捉和伤害动物的现象常有发生。本课课文针对儿童这一特点和实际,从正面对他们进行动物生理变化的教育。从侧面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课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人类的朋友--动物们一生的生理变化。教材的特点是:一、突出了环境教育和生态教育。二、突出教材本身的特点,选材于农村,以学生的实践探究为主。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从他们身边的动物说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积极性。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个别小动物一生的生理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去进一步的研究其他动物的一生。

  (2)情感目标:感受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愿意和动物交朋友。

  (3)行为目标:能善待动物,自觉保护动物,不捕捉,不伤害它们,增强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区分动物的童年和成年,观察动物的成长变化作为本科的重点。如何饲养小动物,并且不去伤害它们作为难点。

  4、教具、学具:动物录像、动物图片,饲养动物所需要的工具。

  二、说学情

  综合课的学习氛围应该是轻松而诱人的,再加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周围不少的动物,已初步了解到动物的一些知识,但是他们的主观意识尚未成熟,不懂得去细心观察,更不会自觉地善待动物,因此,引导学生明理,指导学生行为,培养他们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身边来感受科学。

  三、说教法

  我在设计本活动教学时是采用情感体验模式,以境育情——明理激情——育情于行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我设计的教法有看录像听故事,动手粘图片,讨论,游戏表演,动手饲养等,这样就使教学过程更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动态性和实践性。

  四、说学法

  本活动的学法可以归纳为五个字:猜——看——思——议——行,这样可以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归到生活实际中来,让学生亲身体验直接实践,在玩中学,在实践探索中提高认识。

  五、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的程序分三个环节。具体操作如下:

  (一)猜谜激趣,入境育情

  我认为猜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能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丰富想象。我在活动导入部分设计了“猜猜看”环节,出示菜青虫图片让学生猜一猜他的妈妈是谁?等学生猜出后,我再通过放映录像,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各种小动物和妈妈一起生活的场面。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们之间也有亲情。老师提问:为什么有的小动物童年和成年截然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小动物一生的奇妙变化。板书:小动物的奇妙变化

  (二)走进教科书,明理激情

  这一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让学生走进教科书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小动物一生的快乐生活,让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产生共鸣,真正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愿意和动物交朋友这一情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收集动物的“童年故事”和动物的成长变化,

  (2)、饲养小动物,观察它们的成长过程,

  (3)、小动物比童年主题班会。

  1、活动与体验

  学生通过看录像和动物图片,从中知道许多动物妈妈和动物宝宝的知识,如:菜青虫的奇妙变化,蚕宝宝的奇妙变化等等。我借助多媒体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围绕录像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以达到认知目标的教学。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当面提出,由大家一起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问题生成卡上。

  学生围绕“动物的童年故事”和“动物的成长变化”两个话题到图书室收集资料。学生把收集到的知识填写在收集卡上,最后装订成册供大家欣赏,学习。学生把收集到的动物的成长变化的知识填写在课本的表格中,并对它们小时候和长大后的样子进行比较,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做出课堂小结。

  2、养殖与观察。

  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并有条件饲养的小动物来喂养,每天认真观察,记录它的变化,亲自体验一下小动物成长变化的过程。强调要爱护小动物,不要伤害它们。

  3、展示与评价:“小动物比童年”主题班会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会了解许多小动物成长变化过程中的奇闻趣事,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带着头饰来表演,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艺。最后评出表演最好的学生,给它们奖励。激发他们的兴趣。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节《用图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及作用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分析、教学程序及设想、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用图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是本章的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表格法和关系式法表示变量关系,而图象表示以其直观性有着其他表示方法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数学思想、使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形成自己的数学方法等;本章是函数学习的初步,而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其中图像的观察以及用图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学习的基础,为后面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还有二次函数以及这些函数图象的分析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图向学生传达数形结合的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节中我会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并对图象加以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一些生活中熟识的图形充满了好奇。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认识和简单的分析的能力,基本上能通过个人分析和小组合作解决书上所提及的问题。

  本着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对学情分析,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三、学习目标:

  1、会从图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合书上的引例时间与温度的变化和课堂实验的发现,让学生从图中分析不同时间内温度的变化情况)

  2、结合具体情境,能说出图像上的点表示的实际意义,预测以后的变化过程;

  (我会在图像中给出具体的点让学生来分析,并能预测图像的走势)

  3、学生能读懂生活中常见的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图像并能获取相应的信息。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变化、水位变化的图像,并能对图形加以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图像上的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我将通过典型例题突出重点)

  难点:从图像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以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来突破难点。)

  四、教法分析:

  根据20xx年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为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动手实践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体验成功,以激发学习兴趣。

  下面我来具体谈一谈每个环节的设计及意图:

  五、 教学程序及设想

  1、动手实践、激趣导入 由一个水温测量的实验引入:

  意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2、展示图像、进入新课 通过实验展示图像,引导学生分析进入新课学习。

  意图: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的动机。

  3、样题检测、达成目标 通过目标样来题检测学习目的标达成情况。

  意图:通过例题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兵教兵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从而化难为易,突破本课难点。

  4、过关测试,能力提升

  意图:及时巩固通过图象法探究两变量间关系的方法和思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5、知识梳理,强化认识。

  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理解本课的知识脉络,并使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使能力的形成。使知识构建的不断完善

  (可以通过问学生三个问题:(1)我发现了什么?(2)我学会了什么?(3)我能解决什么问题?

  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然后小组代表作答,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6、分层布置作业:

  意图: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并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六、评价建议:

  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发言,小组展示、与学生合作交流的情况(通过小组互评与自评的形式)。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从而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竞争意识。

  七、教学反思: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刚才,我仅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评价建议等方面说明了这节课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说课过程中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

  附:

  实验方案:

  工具:一只敞口玻璃杯、一个家用温度计、酒精灯和一块电子表。

  方法:在玻璃杯倒入适量温开水,先测出开始的温度,再点燃酒精灯,将温度计放入玻璃杯中,每隔1分钟观察一次温度

  问题:

  (1)当观察时间为3分钟时,玻璃杯中的水的温度是多少?

  (2)如果用t表示观察的时间,T表示玻璃杯中的水的温度,随着t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3)t每增加1分钟,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估计当t=8时,T的值是多少。 你是怎样估计的?

  (5)你能制作一幅图反映从实验开始到实验结束玻璃杯中水的温度的变化情况吗?试试看

  教学反思:

  本节说课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预案,而实际的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我认为本节课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课堂不是培养学生“学新知识”,而是去“生长新知识”

  2、创设情景,先易后难,认知规律。

  3、整个课堂力图体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当教师的教学设计富有创造性时,才能把学生带入创造之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实践性,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富有创新性。只有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一旦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创造性的时候,学习过程便充满美的魅力,成为学生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学成功之乐,在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学生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相关文章:

1.【精华】赠与合同范文汇编七篇

2.【精华】担保合同范文汇编七篇

3.【精华】小学教学总结范文汇编七篇

4.【精华】植物观察日记范文汇编七篇

5.赤壁赋说课稿范文七篇

6.【精华】学习计划汇编七篇

7.【精华】语文教学计划范文汇编七篇

8.【精华】小学通知范文七篇

9.【精华】雇佣合同范文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