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1-06-18 18:33: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果实累累的季节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要点:

  这一节课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实。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生准备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准备小刀,盘子。

  教学过程: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2、果实展示会

  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

  (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

  (3)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

  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

  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科学自助餐: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拓展活动:采集植物的种子。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个活动,是学生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在此课之前是关于食物的营养和变质以及储存食物的方法的探究,这节课研究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也是对食物单元前面6课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到食品包装,但色彩亮丽、美观精致的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却经常被学生所忽视。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对食物包装的观察研究,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动获取食品信息,学会比较辨别食品优劣,延伸拓展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掌握有关信息。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有效抵制伪劣食品,并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

  二、说学情

  学生缺少有关食物变质的原因和储存方法有关方法的学习,但学生却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生活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但是对于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学生们往往不会去刻意关注,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被忽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种类的食品出现在学生面前,食品包装是学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径,通过对食物包装袋的研究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对自己吃的食物有感性的认识,并能有意识地关注周围的世界,学会在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能想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学会挑选安全食品。

  三、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对人体有害。

  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食品安全,提高选择食品的能力,珍爱生命。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研究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教学难点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步养成重视食品安全的健康生活理念。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

  五、说教学过程

  在导入环节设计采用了让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从学生的视线中消失的策略,即用黑色的袋子将学生熟悉的食品——袋装牛奶包起来,让学生猜是什么食品?学生失去了包装上的信息,从食物的形状、软硬、轻重等方面很难准确猜测是什么食物,从而产生疑惑,对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产生兴趣,这样就自然进入了第一个活动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顺着导入环节,我让学生先分组,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观察观察自己带来的食品袋,同时把自己的发现用关键字记录下来。比一比看看哪组观察最仔细,最认真.然后再小组交流、汇报。汇报时要求其他学生找到汇报信息的位置,看看自己搜集的信息与别人的哪里不一样,可以进行补充.这样既培养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素养,又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食品的保质期并进行研究,我提出:“从健康的角度考虑,你在购买食品时最关心其中的什么信息?”问题的缩小了范围,将包装上无关饮食健康的信息排除,将学生思维引向购买时要选择新鲜不变质的食物,保证身体的健康。这样学生认识到保质期的价值,就能很快集中到对保质期的研究。接着我给每组提供五种材料,让学生分小组在表上记录它们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存条件。由于这些信息在包装上的位置并不固定,较难查找,在填表前要求有明确的分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研究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因素上。接着观察比较:从记录的五种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中发现什么问题?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产的食品、最新鲜的食品、保质期最长和最短的食品。再小组讨论:选择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是哪些因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引导学生从两种食品的特点、包装和保存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寻找原因。最后讨论:如果是同一种食品,我们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这个部分,让孩子们展开充分的辩论,引导孩子们明白厂家为了延长保质期,通常会放入一些防腐剂之类的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害;保质期较短的食物,通常不含食品添加剂,如果是短期内能食用完的,一般考虑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让孩子们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有益健康的食品。调查食品配料,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第三个活动对配料的研究呢?我设计了吃饼干的环节,作为一种对学生研究发现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品尝过程中体验到饼干的香、甜、酥、滑与里面的配料有关。通过吃饼干猜测配料,再了解它们的作用。这个环节需要用多媒体帮助,在学生猜到相应的配料时,点击出现配料的介绍,认识这些配料同时进一步了解一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害。

  总结延伸:总结阶段通过思考“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会怎样去购买食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进行再次的整理,意识到消费也需要科学的观念,会用科学改善生活,提高饮食质量。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本册书《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它在学生学习《寻找秋天》这一课,对秋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识果实。本节课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教学范畴,由三个活动组成,即"秋天的果实"、"‘找星星’"和"果实分类",把探究的事实定位于果实。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实,使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由表象到理性,层层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学理论上,重点培养"观察与提问"的能力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事物,探究事物,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以及吃过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经验与基础,但对果实的认识比较浅显,笼统。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对果实的充分观察,掌握果实的特征,并用这一知识分辨果实与非果实。这些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学生喜欢和愿意了解的知识。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有利条件。但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对于本课内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简入深,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学习本课。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明确果实的特征。

  2、能力目标:能从不同角度对特定事物进行定向观察和提问。

  3、情感目标:乐于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4、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究果实的特征。

  难点确定为:分辨果实与非果实。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过让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期望学生既能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态度。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2、说学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为此我倡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五、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头饰、课件等。我为每组学生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人们满载丰收的喜悦,各种果实也相继成熟。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老师也同样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上这节课,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课题吗?(板书课题)

  2、紧接着询问学生生活中所见过和吃过的水果,并出示课件(一副水果图),让学生说说果实的名称。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里,我首先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接着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水果,在课件的帮助下,强化了学生对各种水果名称的认识,随即引出后续探究活动】

  环节二:活动一"感知果实"

  1、以一个惊喜的形式拿出果篮,并让学生说出果实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猜果实,介绍游戏"感知果实".

  2、讲述游戏规则,找2-3位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且教师参加其中。蒙眼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结束时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这些果实的?"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官"的作用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拿出果篮,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在"感知果实"的游戏中,教师参与其中,更好地激发了课堂气氛,还达到了师生互动。这个游戏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耳听,舌尝等方式来辨认果实。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发现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来指导学生。】

  活动二:"找星星":在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学生用找"星星"这一趣味活动,探究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1、表扬并提问:你们吃过的水果里,它们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并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看到果实的内部。引导学生说出:横切和纵切。并播放课件。

  2、学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刚刚获得的方法(横切和纵切)去探究果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活动之前,首先,介绍实验材料(各种果实,小刀,盘子,餐巾纸)接着介绍注意的事项。如:安全,卫生方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嘱咐学生把观察记录记下来。接下来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在汇报中对表现好的小组适当表扬。

  3、出示课件:各种切开的果实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刚刚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并板书: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一个教师导趣、学生生疑——教师导思、学生质疑的渐变过程。教学时首先我指导学生自主去生疑、质疑,然后通过找星星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我想,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还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成功与喜悦,更好地激发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探究的欲望。】

  活动三:"果实分类"

  1、播放课件:各种果实,考考学生对果实共同特征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表扬)首先以谈话的方式介绍苹果(带头饰)出场,并与大家打招呼,说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参加果实大会)接着鼓励学生一起帮助苹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带上头饰,比如:萝卜,姜等一些非果实的图片)播放课件"找朋友"学生游戏,并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在游戏结束时,一起看看苹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紧接着询问苹果:"为什么找到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我们都是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然后大家欢送苹果。

  3、师以惊讶的口气询问:"咦!怎么还有一位呀。"引导学生说出马铃薯别名土豆。并介绍马铃薯也是来参加果实大会的,可是它们没有和它一起去,谁知道为什么呀。接着找个别的学生说出理由。并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没有压力,在愉快的气氛中,教学重,难点会不知不觉突破。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的教学也体现了"做中学"这一教学主旨。)

  活动四:拓展活动。

  为使学生学以致用,课后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采集南瓜的种子。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动手、动脑的训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和欢乐,把科学课从课堂走到生活实践中。

  七、板书设计

  果实累累的季节

  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实:苹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实:土豆、红薯、萝卜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生理与适应》是河北省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奇妙的人体》单元中的一课。

  学生在上一单元的学习中,对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功能、结构与力的关系等已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学习了分析一个系统层次构成的方法,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单元将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引领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探究人体的组成,认识从细胞到系统的层次关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体验运动协调、身心健康、生长发育的快乐;鼓励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其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帮助。

  本单元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编排各课,“人体的组成”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起着统领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作用。本课将引领学生从整体上学习人体的构成,此后3课则分别侧重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从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卫生与保健等方面引导学生加以学习;“健康成长”作为本单元的结束课,与“人体的组成”一课相呼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是在各个系统共同作用、相互协调下,达到一个相应平衡、稳定的状态,促使孩子健康成长,进入人生中最关键、最宝贵、最美好的青春期。

  在学生学习了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功能基础上,本课将在引导学生学习感觉、思维、情绪等功能的过程中,渗透神经系统在维持人体正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活动感悟人的心理感觉、思维等功能。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一些科学概念和规律,在教学中重在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法、学法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体验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将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法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是学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和交流中产生个性化的经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提倡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结合学情,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科学证实——————解释现象(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产生“反应时”现象的原因。

  能举例说明什么是错觉。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对游戏中出现的反应现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能辨别出每一个刺激——反应中的刺激、接受刺激的感官、反应行为和参与反应的结构。

  能用比较法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适应现象”。

  3、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举出3个以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适应现象的实例。

  能设法找出自己身边利用错觉现象的实例。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围绕着教学目标,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整个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1、相关课件:适应现象图片,错觉图片

  2、 2、小棒

  3、 3、P38游戏记录表

  4、 4、实物500克铁和500克棉花

  (二)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我将本课分为体验刺激与反应;认识适应现象;体验错觉;教师小结四个板块。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1、体验刺激与反应

  ①激趣导入

  这一课的教学,如何导入才能够激发起学生勇于探究的欲望呢?最终我选择了这样的导入方式:“上课!”“起立!”“请坐!同学们,在刚才的这一幕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同时听到老师的指令,但起立的动作却有快有慢,这是为什么呢?想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去寻找答案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大家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生活现象中却蕴含着深奥的科学知识,因而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做游戏体验刺激与反应

  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以“做一个快速抓棒游戏,来考考你的反应能力”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活动。“请四位同学到讲台前做游戏,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下面的同学对游戏进程也很关注。

  ③ 大胆猜想

  学生通过观察游戏中的现象展开研究,交流游戏中的发现:有的同学抓住小棒了,有的没有抓住小棒,掉到地上了;有的同学抓住了小棒的上部,有的同学抓住了小棒的下部,有的同学抓住了小棒的中间部分;有的同学快,有的同学慢。“三位同学都抓住小棒了,如何区分谁快谁慢呢?”我适时发问,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有的同学说:“可以从抓棒的位置来判断速度的快慢。”有的同学说:“小棒抓得越靠上,速度越慢,抓得越靠下,速度越快。”“同是一根小棒,在它下落的过程中,为什么大家抓住的位置会不同呢?你能试着说说其中原因呢?”我再次发问,同学们有的在回忆游戏过程,寻找答案;有的则几个同学凑在一起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猜想结果:有的说动作越快抓小棒就越快,位置就越靠上;动作慢抓棒就慢,位置就靠下;有的说反应快抓棒就快,反应慢抓棒就慢。

  ④应用科学解释现象

  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我给予大家充分的鼓励:“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大家刚才亲身体验了一下科学家探索奥秘的过程,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猜想,再加上科学的理论依据,那我们离真正的科学家就越来越近了。打开课本38页,认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阅读之后,鼓励学生再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课前的现象以及游戏中的现象。教师适时小结并示范填表。

  ⑤ 合作探究

  初次体验之后,学生自选喜欢的刺激——反应游戏:正说反做游戏、指认五官游戏、逃避打手游戏、快速抓棒游戏等等, 再次体验刺激与反应,游戏之后小组讨论整理填表,并展示学生作业。

  在科学探究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不是不要老师的指导。探究前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要探究的问题而设计的。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考虑问题缺乏周密性和严谨性,这时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为此,我在游戏中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各种现象,在游戏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最后示范填表。这一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刺激与反应的过程,大胆猜想之后的科学知识学习,让学生对“反应时”这一概念有了深刻记忆,再用科学知识去解释刚才的现象,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此环节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探究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2、认识各种适应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的人体对某些刺激反应很敏捷,但对于某些刺激却不那么敏捷,甚至感觉不到。我发现咱们班好多同学都戴着手表,谁想说说你第一次戴手表和现在戴手表的感觉?”科学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首先我以“第一次戴手表的感受”为话题,引导学生进入第二板块,进行科学探究。学生交流第一次戴手表和现在戴手表的感受,教师适时小结。

  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认识各种感觉上的适应现象,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适应现象的实例,并试着分析每一适应现象的刺激物、所作用的感觉器官是什么。这些图片唤醒了学生的生活记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的同学说爸爸爱打呼噜,一开始和父母在一起睡时怎么也睡不着,后来就慢慢适应了;有的同学说老是吃糖就感觉不出甜来了;有的同学说刚一上课时觉得老师的声音很小,可是上到现在已经感觉不出声音小了。我笑着说:“那是因为大家已经适应我了!”

  最后我指导学生用左手写自己名字,体验另一类适应现象。五个表格,在第5格用右手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换左手写。一开始写时,左手很别扭,后边几个越写越顺手,逐渐适应了写字这个动作。比较5个名字,左手写出的第一个名字越看越难看,而后面的几个名字越来越顺眼,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像右手写出来的。活动之后展示学生作品,交流写字时的感受。

  此环节又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再次亲历科学。

  3、体验错觉

  第三板块“体验错觉”是本课的拓展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人体对刺激的感觉。科学课不但要动脑、动手,还有手脑并用。下面来考考你的眼力和手的感觉。

  ①考考你

  看看老师准备的这俩样东西棉花和铁,给你的第一感觉哪个重?学生抢答,“谁想来用手掂一掂,分辨一下轻重?”学生踊跃来体验,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说铁重,有的同学说好像棉花重,还有的同学说好像一样重。听到这里,我笑着说:“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块铁和棉花都是500克,所以它们应该是——一样重!你眼睛看到的,身体感觉到的和真实情况并不相同,这就是错觉。”接着课件出示几幅错觉现象的图片,先让学生判断。

  ②眼睛也骗人

  学生交流自己的判断之后,再让他们实际量一量,才发现自己的的判断与实际并不相符,这是我及时解释“这就是错觉”,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的理解也就更加形象深刻了。

  ③巧用错觉

  这时教师启发鼓励学生去生活中寻找错觉现象以及巧妙运用错觉的事例,没想到学生的观察力是如此敏锐,知识面是如此广阔:有的同学说利用镜子来装饰房间可以增大面积;有的同学说老师你比较适合穿横条的衣服,因为你很瘦,横条会让你看上去胖一些;还有一个同学从网上下载了有名的《老妇与少女》图画,来和大家分享。这些实例巩固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4、教师小结

  这节课的最后我是这样小结的:“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了神经系统刺激与反应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还认识了生活中的错觉和适应现象。原来科学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探索,就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收获。”

  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应该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终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六、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1、充分体现了科学要以探究为中心。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自身能力。

  2、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其实,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技能、情感价值观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略了科学知识,是不恰当的。因此这节课我在学生充分体验游戏之后再阅读“科学在线”的知识,这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3、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等方法,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评价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和提升。

  因为前面游戏环节占用的时间过多,后面错觉部分没有充分展开,有些前松后紧了。以后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要在科学一些。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学内容:

  《饮食与健康》是首师大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爱健康》的第一课时,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导同学认识食物中含有哪些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然后指导同学学习几种鉴定食物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最后向同学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本课内容分为四个局部

  第一局部:指导同学认识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第二局部:指导同学用实验的方法,鉴定食物中的三种营养成分。由于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鉴定。根据学校的仪器和设备情况,教材选择了鉴定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方法。

  第三局部:向同学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在这局部内容中,主要介绍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报它的结构、儿童少年中的营养不良状况以和营养午餐的事实、合理营养的原则等。

  第四局部:让同学应用合理营养的有关知识,进行科学配餐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同学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指导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2、学会鉴定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

  发展目标:

  1、关注自身的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资料:鸡蛋白馒头向日葵种子花生碘酒酒精灯等

  三、说教学战略、方法和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需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沛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同学动起手来,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能够积极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连线方法等。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节课的几个环节

  (一)、认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开始上课后,教室谈话: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然后让同学进行讨论,进行简单汇报。教室接着问:你都知道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在给同学一些时间进行交流,然后汇报,最后教师小结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同学交流,使每一个同学都能积极地考虑,使同学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更多的认识。

  (二)、鉴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学习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方法

  谈话:我们怎样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呢?

  (同学讨论检验的方法)

  2、介绍实验方法:

  实验一:把蛋白质放在酒精灯上烧,问道难闻气味,检验蛋白质

  实验二:把花生米在纸上摁压,检验脂肪

  实验三:给食物点上稀释的碘酒,检验淀粉

  3、组织同学分组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教师在此处可以给同学们创设“矛盾”,比方让同学们猜一猜土豆里面含有什么营养成分,让同学们的想法发生分歧,来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谈话: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下面各小组可以自身选择一些食物进行检验

  要求:

  (1)、边实验边观察

  (2)、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本上

  组织同学汇报交流

  小结:

  检验各种营养物质的方法

  本环节主要是让同学知道鉴别三种营养物质的简单方法,然后通过自身动手实践,来验证一些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三)、各种营养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1、谈话:各种营养物质对人体各有什么作用?

  (同学讨论)

  2、组织同学汇报

  3、小结:

  合理营养是健康的基础。现在,在儿童少年中,因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是肥胖儿童、“豆芽菜”型儿童的数目不时增加。这不只影响儿童少年的正常声中发育,而且还危和儿童少年成年后的健康。为了改变中小学营养构成不够科学的状况,北京市在中小同学中推行由营养师设计的营养午餐。

  本环节主要是让同学知道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四)应用知识的活动(弹性活动)

  1、谈话:你喜欢去麦当劳吗?你认为麦当劳的快餐中营养搭配有什么特点?

  2、跟据学到的知识来设计一份学校营养配餐的食谱。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同学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同学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明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和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同学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同学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珍贵的淡水》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资源》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对日常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资料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匮乏,从而树立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心。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分2课时完成。活动1“积少成多”,让学生通过测量滴水情况,调查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活动2“淡水资源知多少”,是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活动3“我该怎样用水”,则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制定用水计划,鼓励学生科学用水,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匮乏。

  2、能力培养目标: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指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淡水资源的重要性作为教学重点,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情况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

  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也通过《走进水世界》这一单元的学习,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也可以看到,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水域,因此学生会有水资源多得很的错误认识。加上小学生的节水意识本来就很模糊。针对这种现状,就需要学生课前围绕本课主题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关注身边的用水情况,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真实情况,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认识科学现象。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烧杯、量筒。

  说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搜集数据——资料分析——讨论归纳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学校食堂的洗手池旁,由于波波洗完餐具后,没有把水龙头关好,自来水在不断地滴流。妍妍赶紧把水龙头关掉。波 波却觉得水多的是,浪费几滴水不要紧。

  讨论:水真的很多吗?真的不怕浪费吗?

  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二、活动一:积少成多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如果水龙头没关紧,不断地滴水,一天到底会浪费多少自来水?

  任务:测量一个水龙头滴水一天浪费的水量。

  活动:将水龙头调整到滴水状态,放一个烧杯在下面接水。10分钟后,用量筒测量烧杯里接到的自来水水量。

  目的:通过学生实验,亲身感受水龙头在滴水状态下水的流失情况。

  调查:调查生活中其他浪费用水的现象。

  三、活动二:淡水资源知多少?

  媒体:出示课本图或地球仪。

  问题: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的水在哪里?

  活动:观察地球仪寻找地球的水资源,并将发现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了解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

  问题:既然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是否说明地球上的水资源十分丰富?

  引导:地球上的水体虽然很多,但可被人类利用的却不多。

  活动:阅读课文的资料文字,根据数据,填画模拟水资源分布比例表。

  讨论:各小组根据模拟的水资源分布比例表,讨论为什么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但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贫乏。

  媒体:播放“珍贵的淡水资源” 视频。

  小结: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认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贫乏,只占水资源的2.5%,而可以被人类利用的仅占淡水资源的0.3%。

  四、活动三:我该怎样用水?

  问题:地球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不到总量的万分之一,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交流: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

  讨论: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大家了解到的情况,针对浪费水的现象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一起珍惜和爱护水资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时间单元。这一单元主要研究的是人类对于钟表发现的进步历程,让学生们了解从古到今人们经历了从天体计时—工具计时—钟表计时的过程。而工具计时为本单元的重点,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工具有日晷、沙漏、蜡烛钟、水钟、摆钟等。通过用各种工具计时,使学生们认识到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但可以减小。正是因为这点人类在不断追求精确的过程中才让我们的测量工具向前发展。这样才会有古代的计时工具发展到现在的计时工具,从而有了现在非常准确的机械手表、电子表、石英表、和更为先进的原子钟。本单元通过制作计时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缩小误差是使科技和工具进步的内在动力。

  2、课程分析

  本单元关于摆的内容有《用摆计时的钟》、《测量摆的快慢》、《调整钟摆》三课。这三课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用摆计时的钟》对《测量摆的快慢》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调整钟摆》是针对于前两节课的一个检验应用和拓展。这三课体现了学生们认知的循环过程。从定量的分析—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

  摆在本单元当中很重要,因为本单元前几课的计时工具用来计量时间误差非常大,为了减小误差,摆的出现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用摆来计量时间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测量摆的快慢》这一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猜想—验证—分析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猜测与摆的快慢有关的三个因素:摆锤的重量、摆的幅度、摆线的长短进行了验证, 通过验证得到摆的快慢只与摆长这一个因素有关,只得到这个结论不是最终的目的。而从实验中学会控制变量、数据的分析、误差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们真真切切的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学情分析

  本课的特点是经历一个验证猜测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学生们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了影响摆的快慢的有关因素,在猜测过程中学生们的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有的认为有关系,有的认为没关系。从这里开始就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认真思考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后的数据分析都是学生们极其感兴趣的。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控制变量和分析误差成为本课的亮点。也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导向。

  【教学目标】

  1.经历改变摆锤的重量、摆动幅度、摆线的长短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2.初步意识得到精确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

  3.能够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猜测。

  4.通过自己的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摆线,钩码,铁架台。记录单。

  学生准备:秒表或电子表,米尺或长尺,量角器。

  记录单是我为学生事先准备好的。

  【教学设计】

  本课的总设计理念:本课主要以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是否有关系展开了三个活动。从活动中学生们记录了大量的数据,并做了详细的分析。本课除了通过实验得到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这一结论之外,还要赋予学生们分析误差的意识。误差的分析是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

  活动分析: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就内容来看,三个活动之间存在着并列的关系。但我认为三个活动之间也具有梯度,这个梯度体现在误差方面。无论先研究哪一因素,学生对误差的认识都是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自主探究减小误差的方法。

  接下来我对教学流程进行说明:

  一、复习导入

  帮助学生回顾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的幅度。

  研究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研究方案的制定:明确本课的测量方法是测量摆10次的时间。

  预设:研究摆的快慢学生能想到两种方法1、一分钟摆多少次。2、摆10次测量多少时间。

  引导学生分析采用哪种方法误差更小。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1、明确研究的问题,2、确定研究方法。

  二、主要活动

  活动一、研究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问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使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控制变量。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的结论。教师直接教会学生误差分析的方法。

  具体教学步骤:

  1、 研究问题:①猜想——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有关系吗?

  ②设计——你打算怎么通过实验来验证?

  ③变量控制——如何改变摆锤的重量?如何保持摆幅、摆长不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①从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得到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②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会导致误差?

  本环节预设1:学生不会控制摆长、摆幅的问题。

  解决策略1:告诉学生摆长的概念,从物体的重心到摆线固定点的距离。学生就会注意钩码的悬挂方式,不能把钩码挂成串形。摆的幅度保持不变,有一些学生认识到从同一位置出发。还有一些细心的学生想到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更精确。量角器的出现也为下面研究摆幅做了铺垫。

  预设2:学生无法从数据中发现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是否有关。

  解决策略2:引导学生发现摆的重量增加2倍,3倍,但测量后的时间非常的接近。

  预设3:学生不会分析误差。

  解决策略3: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因素——空气的阻力、停表的.方法、操作上的问题。

  活动二、研究摆长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问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学生通过实验得到摆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且摆线越长、摆的越慢、摆线越短、摆

  的越快的结论。根据前面帮助学生分析误差的方法,教师不能告诉学生如何分析误差,

  具体教学步骤:

  1、 研究问题:①摆长与摆的快慢有没有关系呢?

  ②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③如何改变摆长?如何保持摆幅度、摆锤的重量不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①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导致误差存在都有哪些因素?

  本环节预设1:有的学生认为控制摆的幅不变的方法可以从同一个位置出发。

  解决策略1:如果在改变摆长的情况下,使摆从同一位置出发,摆的角度就会改变。

  预设2:把摆长改变2倍后得到时间相差2秒左右或者2秒以上认为是误差。

  解决策略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测量原来摆长的时间大概10秒左右,但相差2秒。也就占了总共时间的1/5。所以并不是误差导致的。分清误差与数据的区别。所以摆线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系。

  预设3:误差分析有局限。

  解决策略3:如果钩码掉了,重新系在线上就会改变摆长。

  活动三、研究摆幅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问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通过数据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一个角度临界内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与无关,如果超出这个界限摆的幅度就会影响到摆的快慢。

  具体教学步骤:

  1、研究问题:①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之间有关系吗?

  ②根据前面活动一、活动二的研究方法。请你说说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③如何改变摆的幅度?如何保持摆线长短、摆锤的重量不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①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这个活动中导致误差存在都有哪些因素?

  本环节的预设和解决策略:

  预设1:学生都愿意把摆从角度大的位置出发,因为摆的次数比较容易数出,最后得到结论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有关。

  解决策略1:让认为有关系的学生汇报自己都选择了多少角度来测量的。然后我来在课堂上演示研究摆幅的实验过程。我选择角度小于10度的2个角度来测量时间,时间的平均值十分接近,分析摆的角度与摆的快慢无关。

  预设2: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解决策略2:除了前面分析的误差,还应该注意使用多次测量的方法可以使误差减小、工具产生的误差,比如用量角器、用尺子、用秒表。

  三、小结以及拓展。

  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摆的快慢与摆重,摆长,摆幅之间是否有关系。进行了三组实验,从数据中我们得出了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我们可以从数据中获得很多的收获。我们可以知道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差。我们想办法去减小误差的因素。使得到的数据更精确。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课下想想关于摆你还有哪些可以研究。能不能做一个一分钟摆60次的摆。

  【板书设计】

  摆的快慢

  摆锤的重量 无关

  摆的幅度 无关

  摆线的长短 有关。摆线越短,摆的越快。摆线越长,摆的越慢。

  针对着摆一工具测量时间一课,学生们推测出可以跟几个因素有关:

  1.摆锤的重量。

  2.摆线的长短。

  3.摆的幅度。(学生想到的是摆的角度)。

  4.操作上的问题。(如在实验过程中碰到了摆等因素)

  5.空气的阻力。

  这几个因素孩子们认识到前3个因素很容易控制。操作上的错误可以解决,但空气的阻力难以解决这个问题会导致一些误差的存在。

  测量一分钟摆动的次数,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自己亲身组装,观察,认识,使用摆这钟工具。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计算摆的次数,进行探究,为下面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了铺垫。学生在测量一分钟的摆动次数时,有的小组测量的是一分钟的次数,有的是测量半分钟的次数。有的人就认为时间是一半,所以次数就应该是一半的关系。有的人进行了反对,由于误差的存在,所以时间成倍数关系,次数一定不能成倍数的关系。我想这是孩子们定性的分析,这时我说你可以再来做做看看到底是不是成倍数的关系。这也是让孩子们不能仅仅靠自己的猜想,估计来当成是真理。而是通过量的得出,进行定性的分析。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这一点。我想这一课孩子们不仅仅是会玩了摆。本课更有效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实验发现了摆计量时间存在着误差,可能在那些方面。这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己进行实验的数据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的过程发现的。而次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猜测下摆的快慢跟那些因素有关。对下面的各种因素进一步研究做了铺垫。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谁流得更快一些》是教科版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三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液体是会流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课通过对不同液体的流动快慢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液体会流动,液体自身的黏度会影响它的流动速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流动这个液体基本属性的认识。学生通过问题、猜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的认识液体的基本性质,以及学习如何进行对比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设计流动比赛,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假设(猜想)、制定比赛规则、设想比赛方法,理解公平实验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其次是运用简单方便的材料进行验证比较、实验后对液体流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进行思考。最后是液体和的固体的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的基本特征。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及知识储备上已经形成一定基础,对其相关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还不够熟练,特别是在设计实验方案、控制相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因此在本课以及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重点注意培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液体都会流动,流动得快慢受到液体黏度的影响。

  2.通过小组活动,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3.通过学习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别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1块塑料板、5个滴管、带有刻度的纸杯、面巾纸等。

  四、学法、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重难点,本课始终以“探究”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知识延伸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研究实践活动,确立公平的比赛规则及比赛方法。在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体验并内化,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五、教学预案

  为了更好的凸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比赛,不过这次同学们不是参赛队员,而是当裁判员,好吗?那么谁是参赛的队员呢?你们想知道吗?(教师出示水、油、洗洁精)是这三种液体,那么这三种液体谁“跑”得更快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3课谁流得更快一些。(板书课题)

  【比赛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而学校在前一段时间刚进行完秋季越野赛,再次提起那次比赛学生们还同样激动不已,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激发,所以我在开课伊始以要进行液体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亲身经历,主动探究

  《课标》指出:“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在课堂上,我注重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因此本环节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1.提出猜想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比较这三种液体,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你认为哪种液体流的更快?为什么?请将你的猜测记录在书中的表格了。”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在平等轻松的课堂上,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猜想,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思考,然后说出哪一种液体流动的更快的理由,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设计流动比赛规则和比赛方法

  学生对三种液体谁流的更快有了一个初步的猜测,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既然是比赛就应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进行,那么你认为这三名队员在哪进行比赛最好呢?(比赛方法)比赛时应该注意什么才能保证公平呢?请本次比赛的裁判员——你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再进行讨论。” 【首先给每位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向和时间,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比赛方法和比赛是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这样既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补充、完善一些不完整的比赛方法和比赛规则。(根据汇报板书:比赛方法及注意问题)】

  “有这么多比赛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你选择的方法需要使用哪些材料呢?” 【学生在选择方法的同时,明确这种方法所要使用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的进行实验。】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设计实验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不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比赛方法和比赛规则,只要能说出道理教师就应对学生们的发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3.实验验证,分析整理

  “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准备工作,同学们一定都着急了,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小组选择好的方法进行公平比赛,比赛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将比赛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里。”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进行实验,包括材料的选择,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但在学生各自不同的选择中,明确要注意的问题(除三种液体不同之外,其他条件要尽量相同。)这样比赛才能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进行。使学生形成使用对比实验验证时

  ,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实验结束提问:“哪种液体流动得最快?与你最初的猜测一样吗?”【在学生汇报实验情况的同时头脑中很自然的形成问题的提升:为什么同样是液体,它们的流动速度却不同?】这时教师顺势提问:“同学们头脑中一定对这三种液体又有了新的疑问对吗?是不是想知道为什么同样是液体,它们的流动速度却不同呢?”

  【学生们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之后,对液体都会流动,会有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对这个问题能够自行提出并准确的作出解释。】在学生作出解释后提问:“你是怎样知道这三种液体黏度不同的?”

  【学生在经历实验的过程中,对三种液体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观察,从而能比较轻松的概括出,液体流动的快慢受黏度的影响的科学概念,并通过观察能对三种液体的黏度不同作出自己的解释。】

  4.液体和固体的比较

  教师出示前一节课水和油的维恩图,提问:“洗洁精具有水和油的共同特点吗?”在学生发表看法后,出示液体和固体的维恩图,让学生展开讨论,液体和固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展示两种物质的区别。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液体和固体的概念。

  (三)归纳研讨,拓展运用

  教师小结,三种液体谁流的更快一些,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却经历了问题、猜测、讨论、交流、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等系列过程,可见生活中许多结论都离不开有力证据的证实。同时要求学生思考:1 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在喝牛奶时,最后总是喝不干净,这是怎么回事呢?”3“液体会流动,那么会流动的物质都是液体吗?”

  【通过归纳、拓展环节,从而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并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同时也为研究空气的相关内容打下伏笔。】

  (四)板书设计

  3 谁流得更快一些

  比赛方法: 注意问题:

  液体黏度越大流动越慢

  【板书我采用了图画和文字并列的方式呈现,简单的图画展示了比赛的方法,文字提示学生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这样图画和文字的结合,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时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同时也突出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9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我校这几年在武主任领导下进行的一个课题实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科学态度和勇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在操作过程中,首先要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让学生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当作学习伙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于学生提出的个别离奇古怪的问题,教师的态度应是不指责,不回避,并适当地给予肯定和引导。其次是在学习的过程和体验中,关键是能否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和运用。最后就是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特别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模式能改变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状况,能让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总结,获得成功。

  究竟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合新课改的要求,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实践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正是符合新课改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和采用。但是,情境如何创设,才能发挥其导向作用呢?

  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何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最恰当时机?对于动手实践,特别是新课改的年级,我们不能被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所沉醉,而应更关注学生究竟在做什么?活动产生的效果又是什么?而对于主动探索,我们建议采取以问题为中心,以发现为目标的开放性学习方法,但是如果把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探究来处理,不仅时间条件不允许,也可以说把探究神秘化、复杂化了。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执教《灯泡亮了》这节课所做的一点尝试:

  我先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宽"的模式展开。好的问题情景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火把,我们要善于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迷人的夜景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他们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达到自评与综合评价的目的。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

  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总之,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模式的教学,是通过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是一种平等的同伴互助,共利互惠的学习关系,是学生求知快捷而科学的通道。

  教后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孩子对科学探究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身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留心学习和积累各种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指导和评价孩子的时候,老师说的话一定要尊重科学的严谨性,对于某些没有定论的问题,不要做肯定性的回答,而应该是对孩子进行一个探究方向的引导。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奋点,适时的引导,让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合作、互助、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

  从课堂情景来看,学生主动完成了教学任务,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孩子抓住课堂上“帮别人做线路”这一情景,生成了“帮别人做事不如教给别人做事方法”这样一个道理。在老师提供的教学材料面前,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与风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组成“电路”的同时,孩子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愿望进一步得到了张扬,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课堂的结束并不是这类问题的结束,只是给这类问题开了一个好头,留给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空间与机会。

  孩子的动手能力、思维面、深度及制定方案的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咱们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动口能力的失调,在这一方面对孩子的锻炼一直是少得可怜。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功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认为在课堂上以疏导学生为主,这样可能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上会做的更好。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相关文章:

1.青岛版科学《金属》说课稿

2.科学《蚂蚁》说课稿(精选5篇)

3.科学技术的力量说课稿

4.科学记数法说课稿4篇

5.科学记数法说课稿3篇

6.科学记数法说课稿4篇

7.大班科学 种子的旅行说课稿

8.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说课稿

9.小学科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