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推荐】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合集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一、说教材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五篇课文为我们描绘自然山水之美。《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全文仅15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壮丽风光。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这堂课的三维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 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背诵百篇名篇,《三峡》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本班学生爱读古典文学,引导其背诵可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但八年级学生阅历浅,少有真切体会,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加以引导。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要为学法服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习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它有一定的'被动性,我们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其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五、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两课时,我这里是第一课时,只学习三峡的山和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外国学者问过余秋雨,:“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同学们猜猜余秋雨说的是哪个地方? (三峡)
2、播放《浪漫三峡》短片 (多媒体播放视频)
3、三峡的确魅力魅力无穷,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去走进壮丽的三峡,一起去领略那无限的风光。此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注意画面和音乐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2、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和语句的通顺,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
3、学生试译短文。
4、多媒体展示重难点的字、词、句。
5、学生试着背诵。此环节设计: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读课文,品析领略
1、品读课文:三峡美在哪儿?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及时鼓励。
2、郦道元如何写山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幻灯板书)注意激励
3、他又是如何写水的?特点是什么?(小组讨论回答 )回答的同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的水随季节变化而呈现的不同景象。
4、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峡的美。(学生独立归纳回答)
5、从语言、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来品析这篇文章。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点(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这一题教师可以出示一个说话的句式,来降低学生的回答的难度。 例如:“ ”
运用了 (修辞或写法)写出了
此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精彩的段落,领会优美的词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表达,突破重难点。
(四)拓展延伸,比较欣赏
1、师生齐背《早发白帝城》。
2、一首是诗,一篇是游记,二者有哪些内容对应、写景相同的句子?
此环节设计: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五)背诵课文,丰富积累
(六)走出课文,激发情感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美好画卷,今天的三峡正迸射出耀眼的光芒。三峡电站正造就着一个世界奇观。三峡,我们唯一的三峡!三峡,我们永远的三峡!
(七)学生谈收获
(八)作业布置
1、小结三峡的壮丽。
2、收集有关三峡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奇、壮———雄奇美
青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秀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
写法:动静相生、对比。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一、课标要求
综合性学习对于我们课改年级第一次参加中考的县市来说还是个全新的课题,语文课标要求:
1、 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援引资料的出处。
二、教材分析
7——9年级学段通过36次综合性学习来体现课标的理念。 这36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大综合和小综合,大致可以分成四个大的类型,即人与自然,如《感受自然》、《寻觅春天的足迹》等;人与社会,如《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关注我们的社区》等;人与文化,如《到民间采风去》、《走进小说天地》等;人与自我,如《这就是我》、《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等。我首先选择了人 与自然这个类型做了详细研究,认为七上的《感受自然》、七下的《黄河,母亲河》、八上的《说不尽的桥》、八下的《寻觅春天的足迹》、九上的《雨的诉说》都属于人与自然这一专题。
三、考点动态
课标认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对于综合性学 习的考查,课标的着眼点主要在“(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从近两年各地考查情况看,在《人与自然》这个方面 ,有如下特点:
1、注重考查学生的积累素养。
2、注重考查学生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注重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5、注重本地区的自然风光。
6、注重公众热点关注的问题。
四、复习过程
1、走进课本
让学生回忆初中阶段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与大自然有关的内容,如:七上的《感受自然》,七下的《黄河,母亲河》,八上的《说不尽的桥》,八下的《寻觅春天的足迹》、九上的'《雨的诉说》。
重点要求学生课前用读书卡片的形式整理并在课内展示以下内容:
①与黄河、桥、春天、雨有关俗语、成语、格言、谚语;
②描写四季、黄河、桥、雨的诗句;
③黄河、桥的传说,歌唱黄河、春天的赞歌;
④跟自然相关的气候、地理、历史知识。
2、走近自然
⑴感受自然
展 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再次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去寻觅春夏秋冬的足迹,去聆听雨的诉说,去发现大自然中一事一物的神奇,体味桥的不凡,欣赏黄河的博大。边欣赏 图片边让学生自选一幅图片谈谈你的感受。这一环节是从情感上唤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沟通文本和自然的联系,引导他们去感知、去发现、去体悟。
⑵描绘自然
①自然之美(以“美在……”为开头说一段话表达你欣赏的自然美;策划表现自然之美的主题晚会,给主持人设计台词,并设计几个节目名称及表演形式。)
②自然之奇(罗田薄刀峰风景区以奇险著称,出示景区图片,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图片去描述景物之奇。)
③自然之乐(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筹办“自然之乐”这一主题活动,作为活动策划人请写出你的活动方案。)
根据课标的第二点要求我设计这样的三个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研究探讨。
⑶赞美自然
①谱写家乡的赞歌(为家乡的风景名胜写宣传语、广告语,为家乡的风光制作一本介绍手册:设计题目、写一份封面设计创意说明、内容)
②选配诗画(为四季图片配诗、为诗句配画)
③创办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小报(写一份征稿启事、给小报拟名字、给小报设计四个小栏目)
这一环节扣住课标的第三点要求来设计,让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并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来展示学习成果。
3、关注自然
⑴情感自然(大自然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也有表达它喜怒哀乐的方式,用你搜集的资料来评说一下自然的情感。)
⑵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世代期盼的,自然也在期待我们人类的善待。如果你是电视节目策划人,你准备以“人与自然”这个主题策划一次活动,请说说你的创意。)
课标的第四点要求学生能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我想通过这两个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关注热点,大胆创新。
通 过以上三个板块,让学生既享受到了情感上的愉悦,又获得了知识上的进步,既充实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训练了学生解题的技巧。当然,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改中 的新生事物,也是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它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实际教学过程不断摸索探究,才能寻求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五、总结反思
第一,重视积累,关注课外语文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注意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关注课外,积极思考。
第二,重视感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
第三,重视实践,设计研究思路,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拓宽视野,积极创新。
今天在这里我也只是谈谈我的一点浅陋认识和做法,希望能得到在座各位领导专家老师的帮助和支持!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散步》是苏教版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二篇课文。《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教法如下: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启下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一、说教材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读诗的,尤其是现代诗,因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同时还讲究音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但是,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常还处于感性阶段。既没有掌握诗歌朗读、欣赏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备鉴赏情感含蓄、内容深奥的诗歌,尤其是意象丰富的哲理诗的能力。当然,更谈不上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把握诗歌的内涵了。而《未选择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两个目标是以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论依据的。
四、说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一)导入用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二)指导朗读、师生评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小结诗歌朗读的方法,并用此
方法进行朗读评价。
(三)走进作者,“知人论诗”
教师传授查找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筛选有关诗人生平事迹、时代环境、
创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助于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
主题。
(四)走进文本,与诗人交流
这一教学环节围绕三个主要的教学活动展开。
1、品读诗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2、弗罗斯特,我想对你说
3、小组质疑,共同解惑:对于这首诗,你还有哪些困惑?
(活动小结:在活动1中,通过指导学生的认真品读,学生对弗罗斯特的个人形象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这为活动2的进行作好了铺垫;活动2的设计,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与诗人对话、交流,进而达到共鸣,这对于理解诗歌的内涵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活动3的设计,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让他们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再适时点拨、指导,从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五)走进自我,与心灵对话
首先,教师讲述故事,故事的主题是:选择改变人生。两个主人公是鲁
迅和诸葛亮,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
然后,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提示他们从学习上、生活中和个人交友方面
讲述自己的选择经历。
最后,教师总结从这首诗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六)入情入境,升华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想像诗歌营造出来的意境,在配乐歌曲的感染
下,入情入境地朗读诗歌,升华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五、说教法
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法、指导朗读法、品读诗句法和引导总结法”。
1、开门见山导入法
就是指在导入课题时,我先是要求学生介绍所搜集到的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然后我适时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警句,这样直截了当地进入了课题。
2、指导朗读法
即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并组织学生学以致用、现场点评。
3、品读诗句法
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品读诗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仔细揣摩诗句的内涵,对诗人的形象进行准确的把握,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4、引导总结法
《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它看似倾诉诗人的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感受。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诗中发现自己的情感体验。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将它表达出来。在“走进自我,与心灵对话”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给学生们讲述了两个有关人物的故事,然后,我顺势提问:“同学们,你们有类似于鲁迅和诸葛亮的情感体验吗?请说出你心中的故事!”
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就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挖掘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朗读诗歌、搜集资料的能力,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的要求。
六、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根据这些理论的指引,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下列方法参与学习。
1、资料搜集法
我要求学生搜集关于“路”的名言警句有有关诗人弗罗斯特的相关资料,包括他的生平简介、创作风格、主要作品、人生经历等等,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把握作品的内涵。
2、合作学习法
在预习诗歌之时,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角度认真研读文本,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答疑解惑。
3、情感体验法
这是本节课上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也是能将学习活动由浅显引向深入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还仅仅是停留在对诗歌的初步感悟上,只有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品读诗句,感悟诗人形象”,去与诗人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与内涵。围绕这一点,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⑴品读诗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⑵弗罗斯特,我想对你说……⑶围绕“选择改变人生”这一主题,说出你心中的故事。
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学生运用以上三种主要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也就是小说阅读训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说是最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阅读小说,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小说教学的要求,结合小说《变色龙》具体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习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2、能力目标: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俄国沙皇走狗的讽刺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导学目标和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俄国十九世纪社会现实缺乏解的实际情况,本文导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则本文是导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小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表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2.教学方法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文章的特色和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本课的导学过程中,我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入情地演,尽情扮好学习主人这一角色。
⑴充分地读: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
⑵自由地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展示各自给课文另拟的题目、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性格等环节中让他们充分交流,自由地议论,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⑶入情地演:表演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描写生动的特点,我将在学生充分领会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表演,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小说的语言,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激发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不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啊?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动物世界》节目曾经播出过的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在播放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后引导:“录像中的蜥蜴叫什么名字?变色龙给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过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题目就是《变色龙》,既然小说写的是人,作者为什么要用变色龙这种动物的名字来做为小说的题目呢?下面请同学默读小说全文,想一想,根据您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重新给本文拟一个题目。”~cd6|<~PX
这则导语,借助多媒体导学手段,通过观看介绍变色龙特征的录像,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分析小说主人翁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旨。E4Q!i%]
(二)、给课文另拟题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后,让学生根据各自对小说的初步理解,另给本文拟一个题目,并说说拟题的原因。&`W
由于学生在拟题时着眼点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从情节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可能从人物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从小说的主题方面去命题,即使是从同一角度去命题的同学,由于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不一样,所命的题目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另拟题目的目的有三: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理解并领会小说的主题。②,在学生重新给课文起一个题目,对所命的题目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通过另拟题目,教师从中发现可以学生对哪些内容读懂,哪些地方还不完全读通,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为下一步有针对地导学调查摸底。
(三)、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直观形象的语言,感受到小说的情节发展,品味小说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读结束后,我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去自主评议分角色朗读的优劣,谈谈各自对小说的内容的体会和感悟
(四)、启发点拨,导引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我设想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
1、从刚才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奥楚蔑洛夫警官在断案过程中是怎么变的?
2、他这五次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从他五次变化的语言中,同学们可以归纳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小说结尾的这句话“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谁能说说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8K
4、你们看,狗走,奥楚蔑洛夫也走,从他对将军家的狗的态度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奥楚蔑洛夫也是一条走狗,同学们想一想,他是谁的走狗?是什么样的走狗?哪位同学能给这条狗加上适当的定语?
5、那么,是什么样的社会,使奥楚蔑洛夫这位执法者变成一条走狗呢?
这五个层次提问设计,一问把学生阅读的注意诱引到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奇特之处——根据主人身份判案上引导学生想象;二问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归纳出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三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时在广场上的人较杂,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对所遇见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案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因此,虽然同样的笑,但笑的内涵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奥楚蔑洛夫这样的警官,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一幅统治者奴才的嘴脸;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和将军沾上边,结果就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等,因此,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要给予肯定,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问引导学生认识奥的走狗本质;五问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意义。这五个层次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四、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为随着《变色龙》一文导读过程,概括小说情节,归纳出其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指出这一形象的走狗本质,为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一人物的深远的社会意义提供帮助。我设计如下板书:
《变色龙》
情节: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
变:狗主人不同,断案结果不同
不变:趋炎附势、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的性格
本质:沙皇的走狗
整个板书结构简洁美观,板面达意流畅,揭示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性格、本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