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1-07-18 17:03: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汇编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5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汇编五篇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散文诗。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5、目标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描写“误解和冲突”的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本文的教学以“一个切口、一组问题、几大板块、整体综合”的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朗读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和发挥双方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文本

  教法:教师出示一张幼儿照片,向学生介绍自己孩子的调皮与可爱。师生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幼儿可爱的形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教师的对女儿的浓浓亲情的流露,能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体验;而向学生介绍女儿的调皮、贪玩更是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观点的直接证明,从而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学法:与教师轻松交谈。朗读全文,圈画生字难词。思考: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朗读全文,既积累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注,而这一段正是本课教学预设的切入口。)

  2、主问题探究,落实重点

  (1)教法:以第五自然段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把握,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同时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问题预设:

  “鲁迅先生看了讲论儿童的书后,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精神的虐杀是指鲁迅先生对弟弟什么的虐杀?”

  “你有过这样被精神虐杀的体验吗?”

  “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采取中间突破的教材处理方法,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并朗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句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知识。)

  (2)教法:出示教学“主问题”。探讨文章“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这一主题。(设计意图:以主干性问题促使教学深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通过教师的小结,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关注人生。)

  学习障碍预测:这个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可能容易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鲁迅对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误解,学生可能容易找出鲁迅对小兄弟的爱而忽略了小兄弟对鲁迅的爱,学生可能不清楚对问题的解答的表述等。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内容先拟:①引导学生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关注:那么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误解中的.亲情的体现呢?②引导学生对“小兄弟对鲁迅的爱”的关注:冲突是双方的,那么亲情是不是也是双方的呢,弟弟也爱鲁迅吗?③指导学生对问题解答的表述: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就是对自己划找的语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人信服);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有感情的诵读自己划找的句子,用读来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动听众)。

  学法:划一划,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和误解”?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既然是“冲突和误解”,又为何还能体现出亲情?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既培养筛选问题的能力,又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3、发现、探究问题,突破难点

  教法:出示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对鲁迅先生及其文章的评价,引导学生勇敢的向文章意蕴深厚处进军。

  (设计意图:把课文作靶子,通过文本意与读者意的冲突,引学生对作品作深入的思考。)

  学习障碍预测:(1)学生提不出问题。(2)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3)学生等待老师说标准答案。

  教师帮助对策:(1)适当的方法指导。(2)保证一定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3)小组交流,整合问题。

  学法:默读全文,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筛选、整合问题,全班交流探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4、课外体验与拓展

  教法:出示作业,两题任选一题。其一是写一篇“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的文章;其二是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秋夜》,探究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原理,进行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

  学法:读作业题目,选择作业内容,课外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其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发现美的习惯;其二是以此来引导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学习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学习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三、教学准备

  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图片、部分送别的诗句

  说教法与学法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引言揭题,导入新课。

  1、让学生背诵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他们动人的友谊。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3、点出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听到“春”字,请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我们把暮春三月,又可以成为“烟花三月”。注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自主感悟,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述:在这美好的季节,两个好朋友要分别了,心情有点

  ?板书(伤感)理解“饯行”(设酒送别,借酒作诗,符合诗人的身份)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让学生读课文思考,李白、孟浩然在干什么?(仰望……、远眺……)活动的主题是送别,为什么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连贯说一说当时的情景。相机板书:依依惜别。他们无心欣赏景物,此时此刻,心里可能想些什么?(该走的还是要走,该说的还是要说。)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在话别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体会到他们情深似海。板书“敬仰”

  帮助学生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相机板书:永世不绝。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师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学生读)

  讨论“凝视”的意思,能不能换成看?凝视的背后还包涵着什么?(凝视远方,目送友人,感情的见证。)讨论还有什么流向天?(李白的心、思念、一片深情……)此时此景,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指名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注重理解“广陵”、“故人”、“烟花”、“西辞”等词。简要介绍黄鹤楼。到文中有关诗句意思。了解“文包诗”的特点。让学生体会李白当时的惆怅心情。

  三、内化积累、拓展延伸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仿照本课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改写一首古诗(以叙事为主)。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好,下面我对所教的这节课进行一个简要介绍。

  一、说教材

  《于园》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短文,该单元以“建筑艺术”为主题展开。《于园》是一篇介绍我国园林建筑的一篇说明文,本文按照空间方位的说明顺序从先到后地从“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三个方面说明了“于园”奇在“磊石”的特征。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形象,说明顺序清晰合理,不失为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文。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本领、历程与方法、情绪态度和代价观”的三维学习目的,我将本课的学习目简直定为:1、能纯熟地朗读课文,并能明白全文的寄义;2、相识于园的独特之处;3、掌握按空间方位为阐明次序的写作方法;4、领会我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精良和制作者技能的高明。

  二、说教法

  1、接纳多媒体技能,使教学形象化,使用多媒体,直接出现园林修建的美,在给学生带来视觉打击的同时,引发了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2、提问法和点拨法相联合,在题目中渐渐引导学生,能使其渐渐深入明白文章,又通过点拨,让学生睁开遐想,拓展其思绪。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所贯彻的引导思想是把“学习的自动权还给学生”,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详细的作法是在疏通文意时由学生借助流释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聚独立完成,然后以学习相助小组为单元举行组内展示、交换,对句子寄义的明白,为了节流时间,我让他们一人一句举行解释。这也便是平常所说的“自主探究”“合和作交换”相联合,在办理课文后边四个明白性题目时,我又让他们互助完成,在整个教学运动中,只要学生能办理的我绝对不代庖,不克不及的我构造各组之间的同砚举行互帮相助,让他们相互资助、配合完成,我只赶到了一个构造者的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

  历程为了完成学习目的,整个教学运动我按一个关键睁开。

  1、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知内容。在此关键中学生要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通过课下解释疏通文意,再举行小组内展示交换,造就学生的语感和表达本领。

  2、以小组互助的方法讨论以下三个题目:于园的特点;从哪几方面先容了磊石;除磊石外,还先容了哪一处风景。通过完成这三个题目,学生会渐渐深入明白文章。

  3、感知本文的阐明次序。

  4、咀嚼本文的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用语正确、生动形象,很好地体现了于园的特性,很值得学生去推测咀嚼。

  5、感觉我国园林设计的精良和制作武艺的高明,造就学生的民族自大心和自大感。

  以上我从课本、教法、学法、教学历程四个方面临这节课举行了阐明,我的说课至此竣事,谢谢评委老师。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5

  我说课的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伍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本文列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有名片段,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其创作总体呈现如下特点:

  (1)注意人物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

  (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

  (4)叙述方式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痕迹。而《智取生辰纲》一文在创作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说学生和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几个小说单元,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本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有个大体的把握。因此,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停留对课文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所以,我设想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可能更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1、《智取生辰纲》一文作为教学内容,我认为可以生成一下教学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等等。通过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智”的所在: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施耐庵的智写

  2、把握杨志的性格特点

  3、品鉴本文的精妙构思

  而本文的教学重点则在于让学生了解课文“智”的所在以及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

  三、说教学设计

  针对这篇文章,我打算以“智”为中心,从分析杨志的“智”和吴用的“智”引申到作者的“智”,进而品鉴小说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间播放《好汉歌》,上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梁山好汉的总体印象

  ……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梁山好汉的另一面。在这里,既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也没有让人扼腕屏息的搏斗场面,有的只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智取生辰纲》。

  (设计依据:通过播放歌曲和让学生谈自己对梁山好汉的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为课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整体感知

  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依据:这篇课文篇幅教长,当堂课文必然浪费很多时间,而且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让学生复述目的是让学生以讲代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三)问题探究

  本文课题为《智取生辰纲》,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智”字展开,在文中“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施耐庵的智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讨论分析杨志的“智”

  2、分析杨志失去生辰纲的原因

  3、分析吴用的“智”

  4、分析施耐庵的“智”

  (设计依据:以上四个问题设计是一个连环扣,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就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构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鲜明,还可以感受到语文之美、语言之美。同时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培养

  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课文的方法,因为任何架空语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在分析吴用的“智”的过程中,我插入了视频欣赏,这样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缓解学生的课堂疲倦,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

  既然课题是《智取生辰纲》,那么就请大家从吴用的角度来改写故事。

  (设计依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实现阅读的迁移)

【关于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汇编五篇】相关文章:

1.初中语文《木兰诗》说课稿范文

2.初中语文木兰诗说课稿范文

3.初中语文说课稿

4.初中语文《化石吟》说课稿

5.初中语文木兰诗说课稿

6.人教版初中语文《化石吟》说课稿

7.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化石吟》

8.初中语文《化石吟》的说课稿

9.初中语文说课稿《木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