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水分子运动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分子运动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分子运动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三年制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水的三态变化》。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的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其中重点是:“理解分子的特征”。
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的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依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努力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直观生活情境中。
三、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
四、说教学过程
综观本节教学内容,我采用6个环节来进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性质。
(四)实验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五)我思我获。
(六)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未知来源于已知。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直观贴切,新奇适当的问题情境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思维起点的定位。为此我设计2个情境:1、在讲台上喷洒优质香水,由前向后瞬间教室内弥漫着香水芬芳。2、播放一段视频,冰棱、水滴、雨雪、河流、湖泊、白云等美丽变换的自然景象。闻过、看过之后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后师生共同提取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信息。最终归结为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提出了问题,思维有了起点和依据,迈出了探究的第一步。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告诉学生要想弄清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就要进入微观世界,利用分子观点探讨,出示本节课题。学习内容自然呈现,顺乎学生学习规律,强烈动机下的探究过程由此展开。
(二)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吗?”
我为每小组学生准备了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提出问题:如果将两者混合体积是多少?学生猜想,之后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并进行表达交流。经验和实验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在生活经验上看来二者混合后体积应变为100毫升,而事实是小于100毫升,矛盾激发了疑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达成共识。
探究二:“水分子的间隔能变化吗?”
我采用这样一套装置为学生演示,点燃酒精灯后缓慢交替推动活塞,并说明注射器中原有40毫升红墨水,加热后体积会如何变?为什么?学生肯定都知道体积增大,液态的水变成了水蒸气,但“为什么”却是一个崭新的疑问。观察思
考后,学生就会发挥想象力,进行猜想。学生猜想可能有:水分子本身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间隔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数目变多了或不变等等。通过对猜想的表达和交流,形成生生间思维的碰撞和整合,有的观点可能在碰撞中纠正,有的可能在碰撞后得以完善和升华。最后,形成共识:水受热体积变大是由于水分子间间隔变化引起的。
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直接观察,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乒乓球、烧杯和长短不齐的牙签,让学生设计水的固液气三态模型。设计完毕后学生观察对比,同时老师展示自己所设计的模型于学生对比交流,明确构成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分子间的距离是不同的,状态变化的原因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而水分子的数目和水分子体积没有改变。
学生在动手制作模型过程中将宏观知识微观化,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实现学生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复合。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模型,思考水的三种状态时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学生小组内交流,形成正确认识。
在学生制作的模型中,代表分子的模型都是相对静止的,学生容易产生误解,认为分子也是静止的,有鉴于此及时追问“构成物质的分子也像乒乓球一样静止吗?”学生猜想交流,为此为学生准备了如下器材:氨水、酚酞试液、品红、水等,让学生利用器材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认知冲突又一次激起,使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做。沿着问题解决的道路,在生动有趣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然后利用课件直观性展示三种状态时分子的运动情况。
探究三:“认识分子的大小”
既然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些分子又是不断运动的,那么在空气中也漂浮弥漫着大量的水分子,让学生体验:能感受到、能看到水分子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析下面的资料:“已知:1滴水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如果将每个水分子比喻成直径为4厘米的乒乓球,这些乒乓球排在一起有多长?能绕地球几圈?”通过计算他们会惊讶的发现:该长度是多么长,从而体会到分子是多么小。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基本性质。
完成以上探究后,组织小组内交流。进入第三个环节共享归纳分子基本性质。
(四)探究四:“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学生已知道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并且是不断运动的,那么运动速度的快慢和彼此间的间隔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猜想。为了验证猜想同样需要一定的科学实验来验证,为此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玻璃片、滴管、酒精灯、火柴、水等。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和对器材的选择应用,体会到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与此相关的生活现象表达交流从而提升思维和认知水平,生活处处有真知,这一实验只是生活场景的片段提取,但它却是学生在思维动机的驱使下,在团体协作和自我设计中完成的,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了探究的喜悦,也形成了团队意识,提升了科学素养,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然后,通过下面的练习性竞赛让学生自我检验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五)我思我获。
随着各个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闭上眼睛,从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方面,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法进行新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我思我获”,发展学生智慧,然后交流,畅谈收获!
(六)课后延伸。
课堂即生活,生活亦课堂。探究活动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更应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拓展、延伸、检验、应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生活课堂”: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深山溪流中的一个水分子,如何在流淌中跳跃,在阳光下升空,与同伴们时而成水时而成气……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然界中自然循环,思维的大门打开,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是我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一、分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很小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分子之间有间隔
二、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想,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水分子运动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三年制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的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及分子特征的探究,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2 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的路面”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理解分子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的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制定计划、画出模型及微观过程,然后课件展示及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体现“我自主,我快乐,我学习”的教育方式。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
四、说教学过程
综观本节教学内容,我采用4个环节来进行。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设计这样情境:首先展示4幅壮观美丽的哈尔滨冰雕艺术节上的作品(学生观看,谈感想),但遗憾的是这座冰城在人间存在不久便消失了,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看过之后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后师生共同提取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信息。最终归结为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提出了问题,思维有了起点和依据,迈出了探究的第一步。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告诉学生要想弄清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就要进入微观世界,利用分子观点探讨,出示本节课题。
(二) 实验探究:水加热后的宏观现象及其微观本质。
内容一:“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很小但水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出示一段资料: 让学生明白水分子很小
再出示一幅扫描隧道显微镜拍下图片: 让学生明白水分子虽然很小但它是客观存在的
再让同学们画出水分子的模型,增加对水分子结构的认识。
内容二:实验探究:给注射器里的水加热,观察现象。引导学生从微观上进行分析
(1)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很轻松的答出实验的现象:水变成水蒸气,体积膨胀。
(2)再让学生猜想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水分子是如何变化的?画出变化的微观图。学生的思维容量较大,此过程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每个成员画出导致水体积膨胀的微观图,结束后,教师投影出不同小组画出不同的微观图,总结出有哪些原因可导致水的体积膨胀?
(3)通过课件展示:冰、水、水蒸气三者转化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
学生通过课件,不难得出:冰中水分子有序排列,固定位置振动;水中水分子无序排列,一定体积自由运动;水蒸气中水分子完全自由运动。
生思考水的三态变化得出:
不变的是:分子的大小及分子的数目
变化的是:分子间隔及分子的排列方式
继续引导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分子没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
这样学生便理解了水加热后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4)课本活动天地2-1:描述水分子的运动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结冰及冰融化的现象
(5)学以致用:解释两个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①雨后初晴的夏日,地上的斑斑水渍一会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补充:受热不是给分子提供能量的唯一途径,如湿衣服晾在通风地方更容易干)
②烧开水之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水滴滴下,原因是什么?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性质
学生根据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变化规律总结得出水分子的性质:
①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小
②水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③水分子之间有间隔
④水分子间存在作用力且自身有能量
其实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有很多,如:氢气、氧气、蔗糖、酒精等,这些分子同水分子一样,也都具有上述特征,你能事实或实验加以验证吗?
验证1:分子间有间隔?
(探究实验1)取两支25毫升的量筒,一支加入10毫升水,另一支加入10毫升酒精,然后将这两种液体在其中一支量筒中混合,静置后观察现象。
(设疑1)分子间的间隔能变化吗(从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间隔的变化来引导)
得出: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热胀冷缩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
(设疑2)气体易被压缩,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为什么?
小实验:注射器分别盛满空气和水,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口,然后推动活塞,体验用力情况,得出:气体分子间隔大,液体和固体分子间隔小
验证2:分子不断运动
(探究实验2)取两支相同容量的小烧杯,一只中加入半杯热水,另一只中加入半杯冷水,然后加入少量品红,观察现象
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视频):布朗运动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看到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验证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师引导:正是由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导致水呈水滴滴下
(总结)正是由于分子具有这些本质属性,自然界里的水才会通过分子能量的变化实现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谈收获。
随着各个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闭上眼睛,从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方面,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法进行新的理解和感悟,畅谈收获!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想,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水分子运动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在第一章接触到了微观的原子、分子的基础上,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特征,并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设置本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的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学生能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②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的道路"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从纷繁的宏观现象中把握问题的本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节水观念,爱护水资源。
4、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三、教法与学法
本部分知识牵扯到微观粒子较为抽象,因此多媒体演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学生讨论、交流、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通过实验、观察等形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及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新奇适当的导入是保证学生良好学习气氛形成的重要方法。我在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放映地球"水球"图片,暗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复习水的组成引入。
2、分子特征的探究
这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我是按照课本的体系,以常见的宏观物质——水的三态变化引起思考,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水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再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一些常见的宏观现象。
微观——宏观——微观,这也是化学这一学科特点的体现。
首先通过一滴水、一块糖、一口气中所含的分子数与等同个数的小米所占的体积作对比,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让学生自我总结引出分子的特征之一:分子很小。
初三的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却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冲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在总结了几个可能的变化原因后,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探究是什么原因发生了变化。观察不同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情况让学生总结不同状态水分子的特征。然后我引入水三态变化动画模拟,得出水在三态变化中改变的是分子间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并讨论其变化属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从而复习回顾了第一章知识。再让学生通过两个实验进一步深化总结分子的特征:分子间有间隔。
3、水的天然循环
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较为简单,我安排学生自己讲小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互动,加深理解。我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这一部分,知道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节水观念,爱护水资源。
4、作业
课后作业重点突出了东营市号称油城,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解石油开采过程爱家爱国;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的一个家庭小实验。
一、教材分析
在第一章接触到了微观的原子、分子的.基础上,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特征,并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设置本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的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学生能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②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的道路"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从纷繁的宏观现象中把握问题的本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节水观念,爱护水资源。
4、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三、教法与学法
本部分知识牵扯到微观粒子较为抽象,因此多媒体演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学生讨论、交流、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通过实验、观察等形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及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新奇适当的导入是保证学生良好学习气氛形成的重要方法。我在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放映地球"水球"图片,暗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复习水的组成引入。
2、分子特征的探究
这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我是按照课本的体系,以常见的宏观物质——水的三态变化引起思考,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水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再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一些常见的宏观现象。
微观——宏观——微观,这也是化学这一学科特点的体现。
首先通过一滴水、一块糖、一口气中所含的分子数与等同个数的小米所占的体积作对比,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让学生自我总结引出分子的特征之一:分子很小。
初三的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却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冲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在总结了几个可能的变化原因后,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探究是什么原因发生了变化。观察不同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情况让学生总结不同状态水分子的特征。然后我引入水三态变化动画模拟,得出水在三态变化中改变的是分子间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并讨论其变化属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从而复习回顾了第一章知识。再让学生通过两个实验进一步深化总结分子的特征:分子间有间隔。
3、水的天然循环
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较为简单,我安排学生自己讲小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互动,加深理解。我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这一部分,知道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节水观念,爱护水资源。
4、作业
课后作业重点突出了东营市号称油城,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解石油开采过程爱家爱国;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的一个家庭小实验。
【水分子运动说课稿】相关文章: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10-18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范文10-17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10-14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01-13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20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2-02
洋务运动说课稿09-20
《五四运动》说课稿11-02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范文01-25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范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