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9-05 09:05: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7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7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说课标:

  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应依据《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和经验。”

  依据《新课标》理念,义务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针对“空间与图形”,学生需要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说建议:

  依据课标和教材的教学建议,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以观察发现,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听了王建峰老师《数字与信息》,一课。我发现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前知晓,提前参与。因为要在第二天的课上向小组内成员或者老师汇报自己收集的信息,所以,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并且这种客观也“逼迫”他们必须带着思考去预习。这样的提前介入,使学生让思考的时间得以延伸,空间得以拓展,在课堂上交流的话题变多、思维的碰撞变多,发言时切入主题的能力增强。

  2.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即是“质疑”的外在表现。王老师在课上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身份证号码得是18 位?”“怎样通过数字信息辨别身份?”。。。。。。尽管有些是有意义提问、有些是无意义提问,有些问题挖的深、有些浅,但相信,长期下来,学生的质疑意识必会增强,质疑能力必会得到提高,质疑习惯必会渐渐形成。一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年龄所致,学生预习达到的知识理解度,大部分还是停留在“鹦鹉学舌、表面模仿”层面。所以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王老师通过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作为交流的话题,通过这个环节,对知识进行梳理,会弥补学生脑海中原有的知识断层,接续学生的思维脉络,使之条理的重塑在学生脑海,并且让数字背后的数学意义认识更加深刻。

  4.了解了数字背后的信息,就是为了应用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于是,王老师给学生带来了一系列合适的问题情境:帮饭店编房号、破案等。这个环节即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再反思和巩固。 总的来说,这节课很好地对“生活性”和“数学性”进行了融合。学生学得有趣又学得深入!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西师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轴对称图形》。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许多事物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了一定的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的美。根据课标的要求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彩色纸,几何图片,剪刀,尺子等是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

  我先设计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折纸游戏,我用彩色纸折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简单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我折的方法。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生边汇报,师边演示对折,既形象又生动地让学生体会到轴对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出对称图形,从而引出课题【板书】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游戏中渗透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蝴蝶、蜻蜓,奖杯、枫叶等图片。首先让学生找出里面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想想,这些图形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感知和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并能感悟和理解“对折”、“完全重合”、“折痕”等关键词,有的学生归纳得出:这些图形都要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图形的两侧叠起来是完全一样的。而我,则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概念,都要沿着直线对折,[板书] 两侧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而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画)就是对称轴(写)。 通过对称和非对称的直观比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我的适时引导。把美术图形和数学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手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画一画,找出轴对称图形和它们的对称轴,而我,则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重点指导容易判断错误的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折,你发现了什么,圆的对称轴,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多试几次,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归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三个环节 综合实践 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我安排的直观判断题把一些学生明天大量运用的字母,数字。汉子写在卡片上,只让学生观察,判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特点的认识。学生判断后我又引导学生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又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德育功效。

  接着,我又让学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创造性地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先让学生独立创造一个从正面看身体的左右两侧是轴对称图形的姿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摆出了各种呈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而后,我又大胆建议让两位同学或三位同学共同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并鼓励其他同学做个小裁裁判,大胆的提出质疑。这样做,即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大胆质疑的品质。

  最后,我开展了一个小小设计家的活动,我先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各种建筑,天安门城楼、清真寺的门楼,汕头海湾大桥的门楼等等 , 通过信息网络,美术鉴赏和数学教学的3科整合,教会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然后,又利用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新校门的设计,做到学以致用!

  练习的设计,从加深认识到体验创造再到拓展参与,逐层加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增加了学生应用实践的机会。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县一小的一名数学教师,名叫赵振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

  一、说课标:

  长方体的认识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中“空间与图形”的一个内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本节课的内容是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一个过渡,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

  二、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但在以前学生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是学生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会画长方体。建立空间观念。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三、说学情: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会画长方体。

  五、说教法:

  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六、说学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种形状的物体,如:讲桌、文具盒等,我们一起来先来欣赏几组图片。(课件演示)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形状?边看边想它们在外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长方体。

  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生举例)

  师: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长方体。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拿出你们准备的长方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有平平的面,还有边、角。

  师:长方体这种平平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两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点叫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师:长

  方体的面、棱、顶点有哪些特征呢?同学们从长方体入手,去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预设:生1:我们发现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生3:长方体有八个顶点。生4:…生5:…生…

  3、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师:刚才大家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你能运用所学解决课本28页的这7个问题吗?(视频展示台出示书28页的表格。学生分别回答这7个问题。)

  4、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师:(出示课件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这个长方体的几个面?你看到了哪三个面?哪三个面看不到?(上面、前面、右面)

  师:我们把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根据透视原理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媒体演示)这就是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师:大家会认了吗?试一试。

  师小结: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去分析。

  5、画长方体

  师: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大家会画长方体吗?

  画长方体步骤:1、画一个平行四边形。2、画出长方体的高。3、连线。

  6、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同学们刚画出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特点?

  师课件展示后,学生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呢?把你思考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汇报。

  (三)、联系比较,生活拓展

  1、量一量墨水盒(教科书、铅笔盒)的长、宽、高

  2、练习五第4题.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这堂课研究了长方体。带着今天的学习,下课自己再研究一下好吗?

  (五)、作业做一个长方体模型。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棱:12条,互相平行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教学内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现代小学数学》第八册).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操作、概括、总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在总结、归纳“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辅教软件,实物投影,填数用表,数学卡片和一个钮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数位顺序表:

  问:(1)说出每个数所在数位,并表示多少?

  (2)看这个表,说明哪两个数位间进率是10,或者进率是100?

  2.注意观察(电脑演示)

  2.576<25.76<257.6

  (1)将25.76的“.”向右移一位,变成257.6.

  问:1)你看到了什么?

  2)比较25.76与257.6的大小.

  (2)将25.76的“.”向左移一位,是2.576.

  问:1)你看到了什么?

  2)比较25.76与2.576的大小.

  二、导入:

  看来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了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出示题目).

  三、新授:

  (一)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法研究这个问题.

  1.(每组一个学具袋一个表),请组长分工,大家一起利用学具按照表上的要求,边摆边填,并找出规律.

  2.反馈.

  3.说说填表的方法

  把0.6小数点向右移一位,0.6m→6m=600cm.

  把0.6小数点向右移二位,0.6m→60m=6000cm.

  把0.6小数点向右移三位,0.6m→600m=60000cm.

  4.独立思考:将0.6m→6m,0.6m有什么变化?

  0.6m→6m原数扩大10倍.

  0.6m→60m原数扩大100倍.

  0.6m→600m原数扩大1000倍.

  5.你怎样看出从0.6m→6m,原数扩大了10倍?还可以怎样想?

  ①因为6m的6在个位,0.6m的6在十分位,个位和十分位进率是10,所以原数扩大了10倍.

  ②还因为0.6m=60cm,6m=600cm,600cm是60cm的10倍.0.6m变成6m,原数扩大10倍.

  6.从0.6m→60m,扩大100倍,道理是什么?从0.6m→600m,扩大1000倍,道理也相同.

  7.根据大家发现的,你能概括出小数点右移,原数怎样变化?

  小数点右移一位,原数扩大10倍.

  小数点右移二位,原数扩大100倍.

  小数点右移三位,原数扩大1000倍.

  8.老师板书“右移扩”.

  (二)

  1.还有没有不同的移动方法?

  2.反馈:

  小数点左移一位,0.6m→0.06m,0.6m缩小10倍.

  小数点左移二位,0.6m→0.006m,0.6m缩小100倍.

  小数点左移三位,0.6m→0.0006m,0.6m缩小1000倍.

  3.你怎样看出0.6m→0.06m,缩小10倍?还可以怎样想?

  4.同组互相说其他道理.

  5.根据大家发现,请你说说小数点左移,原数怎样变化?

  左移一位,原数缩小10倍.

  左移二位,原数缩小100倍.

  左移三位,原数缩小1000倍.

  6.老师概括并板书“左移缩”.

  (三)

  1.根据以上发现,我们可概括出原小数点位移的规律是:

  2.小组熟读规律.

  3.老师有一问题,请教大家.

  (1)把0.6的小数点右移一位,为什么不写成06?板书:06

  (06是6,没有小数部分,0省略不写.)

  (2)把0.6的小数点左移一位,为什么不写成.06?板书:.06

  (因为整数部分没有数,要补0占位.)

  (四)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而且还应记住在移动小数点时要注意添0去0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中:

  1.把0.09扩大100倍,小数点应向

  1.左移二位

  2.右移二位

  2.把3.72缩小100倍,小数点应向

  1.左移二位

  2.右移二位

  (二)根据箭头指向,请说明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

  (三)电脑出示练习

  1.师出生答:34.81→3.481 1.34→134

  2.师出生答:(可进行比赛游戏)

  3.师出生答:24.056×1000÷1000=24.056

  478.32÷100×1000=4783.2

  五、小结:

  这节课大家学得不错,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叫——

  小数点的悲剧

  有一著名宇航员独自驾驶“连萌一号”在太空中作业,当他圆满完成任务返航途中,突然飞船发生了不可解决的故障,原因是由于检查员的疏忽点错了重要数据的小数点.在人生最后两个小时里,这位勇敢的宇航员没有悲伤,而是坚持工作着.最后他在与女儿诀别时说:“我要告诉你,我亲爱的女儿,我也要告诉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中每一个数,每一个小数点,不要再让小数点的悲剧发生了!”“连萌一号”消失了,这场小数点的悲剧结束了,但是请同学们牢记住这位宇航员的话吧!

  下课!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4、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二 、说教法学法

  (一) 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cn—teacher。com)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 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 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 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4、教学重点及难点:

  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二 、说教法学法

  (一) 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 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 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 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我们前边学了天平平衡的道理,我们先来做一个天平平衡的游戏,老师说,你来对:我在天平左边放一个苹果,要想使天平平衡,你应该怎么做?再放两个梨呢?

  学习天平平衡的道理有什么作用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发现它的作用了。

  二 教学什么是方程的解

  出示课本57页插图,问:从图上你能看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告诉的等量关系列一个方程吗?

  板书:100+X=100

  问:X表示什么?X可以是任何一个数吗?为什么?

  X是什么数时,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答,板书:

  1 100+(150)=250,所以X=150

  2 250-100=150,所以X=150

  3 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100+X—100=250-100

  X=150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都算出了X=150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叫方程的解。

  加深记忆:问X=120是这个方程的解吗?为什么?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才是方程的解呢?

  判断:

  X=3是方程3X=15的解吗?X=2呢?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找出这个方程的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来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三 解方程

  1 利用这道题讲解解方程的格式

  解方程有固定的格式,教师边讲格式边完成100+X=100的解方程的完整步骤。

  2 学生独立尝试做例1

  (1.)出示例1主题图: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这幅图所表示的内容。

  (2.)学生叙述图意,并列出方程。

  (3.)激趣:你能用方程平衡的原理来解方程吗?

  (4).学生尝试解决χ+3=9。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5.)板演的学生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6)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7).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需要进行检验)

  (8.)学生自学课本,掌握方程检验的方法和格式。

  A方程是怎样验算的?

  B它的格式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四 迁移练习:x+8=10 x-8=10

  1.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2.评价分析讲解。

  对比提升:x+8=10 x-8=10

  1.观察两道方程的解答过程,你有什么发现?(x加几,我们就减几;x减几,我们就加几。)

  2.为什么要这样做?

  3.方程的左边发生了变化,为了使方程成立,方程的右边又应该怎样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五 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什么?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解方程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后反思:

  在进行了一次试讲后,我上了《解方程》这节课。因为试讲过一次,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已有所了解,所以再次上这节课时,就知道了侧重点在哪,这也是我没有教过五年级教材的一个弊端吧,总是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把握不好学生容易在哪出问题,总是等学生出现了问题后才知道侧重点。通过上同一节课,通过老师评课和课后反思,对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了。

  这节课与我试讲时相比,我觉得其中一个环节在教学中有所突破。就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方程的解”,在试讲时,这部分教的不扎实,对学生来说印象不深刻。再次讲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100+X=250,让学生找出当X的值是∏时,方程的左右两边才相等,当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时我指出,X=150就是这个方程的解,然后问,X=100是这个方程的解吗?为什么?什么才是方程的解?通过这样的反复强调,学生很清晰地明白了,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才是方程的解。这样处理,我觉得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的比较清楚,印象也比较深刻。如果再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进行区分,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利用天平平衡的算理来解方程时,有些知识点处理的不够主次分明,如,在结合一道题来讲时,重点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来讲,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在接下来的进一步练习巩固中,只要结合等式的性质让学生明白只要在方程两边同时加几或者同时减几即可,不需要再讲算理了。也就是说,教学层次不是很分明,应该是有主有次,多放些空间给学生。

【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7篇】相关文章:

1.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2.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3.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4.数学广角说课稿

5.数学广角说课稿

6.《数学广角》说课稿

7.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8.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9.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分数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