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8-15 01:34: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八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苗圃小学的王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

  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结合生活情境,能用自己的话正确说出平行线与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评价任务:

  1、能向同学们正确说出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概念。

  2、能正确作出判断,按要求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上课: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请同桌两个同学面对面坐好。互相给对方说声“同桌,你好!合作愉快!”,并互相握握手。你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的?你们的理解能力真强!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还认识它吗?它有什么特点?(你说)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张纸看作一个平面,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它是什么样子的?把你想出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在纸上,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了这么多种情况。仔细看看,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同桌两个同学再商量一下,可以怎么分呢?(你说)为什么你觉得第7组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呢?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第3组的两条直线呢,想象一下,无限延长,会相交吗?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行线?(你说,你说,你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线吗?大家看这两条直线,它们不相交,能说他们互相平行吗?所以,我们还要给互相平行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平面内”。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什么是平行线呢?(你说,你说,你说,同桌互相说,大家一起说)

  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你说)同意吗?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我们才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怎么说他们的关系?(你说)能不能说a是平行线,b是平行线?你说的真棒。看这个长方形,你能从中找出平行的情况吗?(你说,你说,你说,)大家的眼睛真亮。

  同学们,其实,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来看看老师的发现。想一想,铁轨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假如不平行,后果会怎样?”你能在运动场上找出平行的现象吗?

  刚刚我们欣赏了一些有关平行线的图片,平行线的存在使得我们生活中的事物看起来更有序。接下来还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立交桥,它使我们的道路变的更通畅,从桥上经过的汽车与桥下行驶的车就不会撞到一起,也就是这两条道路不会相交,但是,能不能说这两条道路互相平行呢?为什么?(你说)所以判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一定要看它们在不在同一平面内。

  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会出现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其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能不能再把它们分分类?按什么标准分的?(你说)成直角,和不成直角,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

  (真是好办法)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我们来看看书本上是怎样定义互相垂直的。打开书57页,找找答案,一起读: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怎么说它们的关系?(你说)非常好。在这个长方形中有互相垂直的情况吗?(你说,你说,你说)那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中有互相垂直的图形?(你说,你说,说)

  其实在生活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不是单独存在,例如下面的图形中既有互相平行也有互相垂直。有了平行和垂直的存在我们的世界变得有序、整洁,接下来老师就考考你对这两位朋友的了解。

  请独立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仔细观察,下面哪组是平行,哪组是垂直,同意吗?你的观察能力真强,同桌两个同学合作,根据要求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你说,你真是个认真观察的孩子,今天你有哪些收获?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位新朋友,(平行与垂直),在今后学习中我们对他们会进一步了解,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解简易方程这部分教材有两种类型方程的解法.教材先出示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要求3ⅹ+4ⅹ=?这在初中代数中,叫做合并同类项,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出现同类项等属语.而是通过实例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根据运算意义,从直观上理解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例6 、7X+9X=80的解法.这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题目,需要列出这样的方程.而且这种题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及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智育目标 (1).理解掌握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2).会解形如aⅹ±bⅹ=c的方程.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准备.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团结互助精神。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重、难点 形如aⅹ±bⅹ=c的解法

  其次,来说说我设计这课时的

  二、教学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观察法、比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尝试教学法、迁移法,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这就很好地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然后说说我的

  三、教学流程

  我将教学流程设依次设计为:精心设计 运用迁移、创设情景 激活课堂、重视指导 拓展延伸三步曲。先说第一步

  精心设计 运用迁移

  教学伊始,为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景:班上准备开一次文艺晚会,派你去买些水果,你会怎样给营业员付钱?片刻沉默后,有的说:我会认认刻度,确定有几斤再付钱。因为方程本来就是等式,这样,让学生在数学中也学会生活。再出示本课准备阶段两种类型的练习题,1、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2、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对例5、例6的学习具有迁移的作用,通过看看、比比、算算,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解题方法可进行自主学习。因为数学本身也是充满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如何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如何突破难点呢?因此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步

  创设情景 激活课堂

  “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的例题加以调整.怎么样才能使学生熟悉而喜欢呢?我不由想起了学生去中村桔园参观一事,我灵机一动,对呀!多好的题材,这样由原来的“工地运土”变为学生熟知的“中村运桔子”。(图片)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皆数学。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在复习题(3)中,学生根据题意列出了5×4+5×3和5×(4+3),观察两个算式的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里的两种方法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在此基础上,由复习题演变引出新课,在学生明确其异同点后,迁移运用已有知识充分进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但仍有少数基础差、能力弱的'孩子难以明白。为照顾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提出要求,激励孩子们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看哪组最团结,愿意帮助本组学习有困难的同伴度过难关!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他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这样,在本组同学的带动下,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很快得出了4ⅹ+3ⅹ=7ⅹ。我又将例5的问题变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有几个学生的答案是:4ⅹ-3ⅹ=1ⅹ。在此,强调随机教学,学生答案出现偏差,有不适当之处,教师要适时点拔,及时纠正。教师提示:1ⅹ可以写成ⅹ,1可省略不写。并通过不同类型的巩固题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算理。尤其注意b-0.6b ⅹ-0.36ⅹ的算法。这样为例6的学习解决了关键一步,掌握例6 7X+9X=80的解题方法自然水到渠成。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还要让学生会说。说清算理: 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未知数ⅹ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未知数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ⅹ,算出结果.因为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只要求少数同学能归纳算理就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对此不作全面要求.在此教师强调检验,没要求检验的也要口算检验,这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小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从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学流程的第三步设计为:

  重视指导 拓展延伸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通过不同形式的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创新题,1、编两个不同的方程,使方程的解都是ⅹ=6,2、在□中填入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提出挑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只有一字只差,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我选择后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又为学生的新知建构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最后,说说本节课的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从复习题导入例5,由例5过渡到例6,一环一环,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找学生熟悉的教学题材,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充满活力;运用迁移法、尝试法、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既可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中团结互助的精神。使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章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 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 说教学过程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让学生通过复习、计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给学生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通过观察、说特点,为下面口头概括定律收集语言材料。

  ㈡ 探究概括规律:

  1. 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通过口头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主动中获取知识。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 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 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二)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三)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 15× + 15×

  ③ 78×20+22×20=( + )×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 )×

  (四)做一做: ① 103×32 ② 99×32

  (五)巩固与发展

  (六)课外发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 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

  六. 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整堂课都不脱离学生的尝试,环环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设计的课是《图形的平移》,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八册第64——65页的相关内容。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以前初步认识和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体会平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连续平移两次。这是一个平移知识的升华过程。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平移知识打下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连续平移两次。

  2、通过学生操作和多媒体演示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更充分的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结合知识的教学,并进一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说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能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四、教法与学法:

  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是通过学生操作和多媒体演示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电脑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五、教学程序。

  考虑到本节课是几何前后知识的重要纽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还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网络环境为多媒体教室、让学生理解平移的过程,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课使用多媒体,设计时主要想突破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情景,初步感受运动的现象。

  以奥运会为话题,以五环的制作为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情况下,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地演示五环平移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欲望油然而生。

  2、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方格纸上能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在平移小亭子的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操作、探索来获取知识。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操作、探索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然后小组选代表汇报,将平移好的图形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大家看。并让学生说一说平移的方法以及在平移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结合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平移过程,首先在小亭子的图上取一些特殊的点(三角形的顶点和正方形的顶点)将这些点向下分别平移4格,然后再向右平移6格。方法二:电脑演示将小亭子的图先向又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在这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我考虑到平移本身是运动状态的,怎样让学生由静止的空间观念向这一动态的空间观念转变。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动态空间。使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这里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的空间。不仅突破了重点,而且分担了难点。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小船图和小灯图)让学生判断小船和小灯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由于多媒体的引入,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增强了学生的理解程度,所以学起来比较轻松

  (2)活动操作,进一步体验

  ①请同学们拿出带有方格和图形的图纸开始操作。

  ②学生汇报(请把你平移好的图形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大家看。)

  (3) 拓展应用,乐中求实。

  课件出示点线面的练习和完捉迷藏的游戏。在这里我用了一个超级连接目的有二:其一,实现了资源共享。其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在活动中加深对平移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在评价他人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带有批判性的发展,让学生“愿说”,“敢说”,“会说”,让他们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里,交流合作。

  (4)生活中的平移。

  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素材提供平移运动方式。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是学习数学的载体,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

  (四)实践应用:

  (出示课件) 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再走出教材,感受数学的神奇。“你们听说过大楼搬家吗?”引导学生把平移与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联系了起来。学生对此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纷纷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已经远远超出了课本的范畴,这时我放了一段上海音乐厅平移的录象,同学们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数学是这么的神奇!在这里,多媒体的运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至此,课件设计的初衷,创设情景——突破重难点—— 解决问题—— 拓展应用——实践应用五个任务就算完成了,这也是设计时个人的一些想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解读:

  1、教材的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

  2、教材简析: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来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操作,发现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特征,学会按一定标准给三角形分类,感受三角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经历观察与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点: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5、教学难点:找出三角形角与边的特征。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纸片若干袋(每袋都一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双面胶若干

  二、教学设想

  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促学习是本节的教学定位。通过情景创设,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等活动,逐步建立对三角形角与边特征的认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连一连、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通过教具、学具、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到几何空间的抽象变化的过程,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为自主探究搭建平台;积极引导为有效学习指明方向;主动参与为合作交流营造氛围;激励评价为主动学习鼓励加油。学法:观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决问题;分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问题;独立反思在总结中内化问题。

  四、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问:你能按一定标准给教室里的人分分类吗?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往往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为多角度的给三角形分类作好铺垫。

  2、探索新知。出示一些三角形纸片,问: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呢?(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手拿实物问:每个三角形的角和边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各自的边和角特征来分分类。学生动手探索分3个环节,前两个环节采用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考虑合理分工、团结合作,提高课堂效率。

  ①观察与测量。分给每个学习一袋三角形纸片、一张彩色纸板和双面胶(每个小组的三角形一样),引导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各个三角形的特征。

  ②整理、分类。根据记录的数据,经过小组分析、讨论,将分类后的三角形贴在彩色板上。

  ③全班展示交流、师生点评。

  ④归纳小结。

  给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名称,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出示集合图,讲解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给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名称,找出它们的特征。

  3、巩固练习

  ⑴连一连。(课件出示)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⑵游戏,猜一猜。

  给出三角形的一个角或两个角,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深刻辨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当学生感到有些疲劳时,这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采用游戏练习方式,增加题目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⑶判断。(课件出示)

  ①一个三角形里如果有两个锐角,必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②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③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目的是辩明概念。同时,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能促使人人参与学习,达到面向全体的作用。

  ⑷填空。

  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cm和5cm,则它的周长为()。

  ②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其中一条边长为7cm,则它的其腰长为()。

  ③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cm和8cm则它的周长为()。

  在巩固等腰三角形特征的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全文小结:以谈收获和实际应用的方式结束。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小学数学四年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有关的动画课件。

  过程:

  一、 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不高兴了吗?因为它遇到困难了。昨天,它做了几道数学题,累得满头大汗,眼花缭乱的,你们能不能帮助它解决难题呢?

  出示练习: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这几个问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同学们,胖熊嘟嘟的'问题,你们解决得真好。那么你能不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及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厘米)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师问:小蟋蟀现在想用1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你们能不能帮它估计一下得用多少块地砖呢?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 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学们相互探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 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并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从设疑引趣出发,使学生发现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新奇有趣、层层提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纽扣、红黄蓝绿色卡、练习题

  【说教法学法】

  本课以成功教学法为主,遵循导学自学、示学量学、施教施学、互教互学、用教用学、再教再学、查教查学七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氛围中乐学好学。同时,我还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游戏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快乐无比的游戏,一场富有挑战性的竞争,一回激荡人心的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说教学流程】

  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前几课的学习关联不大,而且知识点较多,所以我在课前的预备时间里给学生做了学习铺垫的游戏。

  课前游戏: 1.左右训练:向左点点头、向右招招手、用你的左手拍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摸摸左耳……

  2.全班抢答:(整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例)从285到28500的大小变化(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从16000到16的大小变化(缩小到原来的1/1000倍)……

  教学过程:

  (一)导学自学

  新课伊始,我就让全班学生来读一个奇怪的数,随着课件演示:360.0→36.00→3.600→3600,学生也跟着报出不一样的数,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怎么数字没变,大家却报出不同的数?原来是调皮的小数点在捣乱。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起来了,内心产生要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大小变化的强烈愿望,此时便可以马上进入新课教学。

  (二)示学量学

  成功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我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给学生布置了预习《小数点搬家》的任务,同时完成自学表。而书上的情境图一直惹来许多争议:快餐的价格从4元一直降到4分才使山羊餐厅从没有顾客到客人如潮,跟现实生活不符。所以我不打算把这情境作为新课的引入,而是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去理解、去找原因、谈感受。

  (三)施教施学

  我故意以考学生的自学情况为由,让学生在急迫修改不合理价格的心情中主动探索小数点移动所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之所以选择巧克力和蛋糕为情境,是因为一来这些是学生平常最爱吃的`零食,他们会比较清楚价格,二来这两种食物随着份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而有较大的价格差异,这就正合我心意,让学生猜出两种价格,从而顺势探寻小数点移动两次的规律。

  教学时,我跟学生说:刚才一个不留神,调皮的小数点又跑到商场里捣蛋去了。看这里,一颗巧克力糖果的价格是50.00元,大家觉得价格合理学生会说:小数点应该向左移一位,使价格变成5.00元。

  也有的学生会说:小数点向左移两位,价格变成0.50元会有更多人买。

  就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探寻出小数点向左移的规律。

  同时我也板书出:从50.00到5.00,小数点向左移了一位,这个数也缩小到原来的1/10,列式为5010=5。

  当讲小数点向左移两位时,还特别要学生解释一下,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怎么知道的,再来板书小结,然后乘兴追击,让学生得出小数点向左移三位、四位等的变化规律。

  最后,用蛋糕的标价0.80元来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归纳出小数点向右移的规律。总结后让全班齐读规律来加深记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借助生动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还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cn-teacher.com)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对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设计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新:

  教学一开始,通过班内学生比赛,发现课程用列表的方法呈现更加清晰、整齐,从而出示本课课题,并说明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是我们解决较复杂数学问题时的好帮手。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比赛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针对学生现有对信息的搜集和观察能力,让学生感知列表呈现信息的优点和便利。】

  (二)合作探索, 领悟内涵

  1、初步感知列表

  例1主要教学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用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组数据,分别是小芳家栽桃树、杏树和梨树的行数,以及三种果树每行栽的棵树,同时提出第一个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由于题目中的条件比较多,数量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由于之前的引导,学生们很快联想到可以用列表的策略整理这些条件。潜移默化中,学生经历了从现实情境中选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结构完整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充分感受列表整理条件的优点。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分析数量关系

  本环节中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这样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容易理解:根据题中的条件,“可以先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的棵树”;根据题中的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可以先算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这里让学生自主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其意义不只在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在于这一过程中学生切实体会到:分析数量关系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同时留出空白,以便于课堂上的反馈与评讲。接下来,提出第二个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放手让学生按照解答第一题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解题。

  3、回顾和反思

  在解决完两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并通过交流,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以进一步提炼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体验分析数量关系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这样,已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刻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形成策略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实际问题的教学走出教师教题型、学生记解法的困境。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设计意图: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练一练”第一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实际问题,同时提出“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整理题中信息的方法,感受列表整理对理解数量关系的作用,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2、第2题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更深刻体验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最后,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上学会了什么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关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11-30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数学广角》说课稿03-01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0

《数学广角》说课稿01-15

《数学乐园》说课稿04-03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7-20

数学说课稿(经典)06-09

数学说课稿01-23

四年级数学温度说课稿12-15

关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八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苗圃小学的王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

  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结合生活情境,能用自己的话正确说出平行线与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评价任务:

  1、能向同学们正确说出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概念。

  2、能正确作出判断,按要求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上课: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请同桌两个同学面对面坐好。互相给对方说声“同桌,你好!合作愉快!”,并互相握握手。你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的?你们的理解能力真强!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还认识它吗?它有什么特点?(你说)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张纸看作一个平面,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它是什么样子的?把你想出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在纸上,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了这么多种情况。仔细看看,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同桌两个同学再商量一下,可以怎么分呢?(你说)为什么你觉得第7组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呢?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第3组的两条直线呢,想象一下,无限延长,会相交吗?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行线?(你说,你说,你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线吗?大家看这两条直线,它们不相交,能说他们互相平行吗?所以,我们还要给互相平行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平面内”。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什么是平行线呢?(你说,你说,你说,同桌互相说,大家一起说)

  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你说)同意吗?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我们才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怎么说他们的关系?(你说)能不能说a是平行线,b是平行线?你说的真棒。看这个长方形,你能从中找出平行的情况吗?(你说,你说,你说,)大家的眼睛真亮。

  同学们,其实,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来看看老师的发现。想一想,铁轨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假如不平行,后果会怎样?”你能在运动场上找出平行的现象吗?

  刚刚我们欣赏了一些有关平行线的图片,平行线的存在使得我们生活中的事物看起来更有序。接下来还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立交桥,它使我们的道路变的更通畅,从桥上经过的汽车与桥下行驶的车就不会撞到一起,也就是这两条道路不会相交,但是,能不能说这两条道路互相平行呢?为什么?(你说)所以判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一定要看它们在不在同一平面内。

  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会出现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其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能不能再把它们分分类?按什么标准分的?(你说)成直角,和不成直角,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

  (真是好办法)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我们来看看书本上是怎样定义互相垂直的。打开书57页,找找答案,一起读: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怎么说它们的关系?(你说)非常好。在这个长方形中有互相垂直的情况吗?(你说,你说,你说)那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中有互相垂直的图形?(你说,你说,说)

  其实在生活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不是单独存在,例如下面的图形中既有互相平行也有互相垂直。有了平行和垂直的存在我们的世界变得有序、整洁,接下来老师就考考你对这两位朋友的了解。

  请独立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仔细观察,下面哪组是平行,哪组是垂直,同意吗?你的观察能力真强,同桌两个同学合作,根据要求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你说,你真是个认真观察的孩子,今天你有哪些收获?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位新朋友,(平行与垂直),在今后学习中我们对他们会进一步了解,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解简易方程这部分教材有两种类型方程的解法.教材先出示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要求3ⅹ+4ⅹ=?这在初中代数中,叫做合并同类项,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出现同类项等属语.而是通过实例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根据运算意义,从直观上理解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例6 、7X+9X=80的解法.这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题目,需要列出这样的方程.而且这种题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及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智育目标 (1).理解掌握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2).会解形如aⅹ±bⅹ=c的方程.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准备.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团结互助精神。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重、难点 形如aⅹ±bⅹ=c的解法

  其次,来说说我设计这课时的

  二、教学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观察法、比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尝试教学法、迁移法,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这就很好地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然后说说我的

  三、教学流程

  我将教学流程设依次设计为:精心设计 运用迁移、创设情景 激活课堂、重视指导 拓展延伸三步曲。先说第一步

  精心设计 运用迁移

  教学伊始,为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景:班上准备开一次文艺晚会,派你去买些水果,你会怎样给营业员付钱?片刻沉默后,有的说:我会认认刻度,确定有几斤再付钱。因为方程本来就是等式,这样,让学生在数学中也学会生活。再出示本课准备阶段两种类型的练习题,1、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2、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对例5、例6的学习具有迁移的作用,通过看看、比比、算算,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解题方法可进行自主学习。因为数学本身也是充满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如何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如何突破难点呢?因此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步

  创设情景 激活课堂

  “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的例题加以调整.怎么样才能使学生熟悉而喜欢呢?我不由想起了学生去中村桔园参观一事,我灵机一动,对呀!多好的题材,这样由原来的“工地运土”变为学生熟知的“中村运桔子”。(图片)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皆数学。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在复习题(3)中,学生根据题意列出了5×4+5×3和5×(4+3),观察两个算式的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里的两种方法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在此基础上,由复习题演变引出新课,在学生明确其异同点后,迁移运用已有知识充分进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但仍有少数基础差、能力弱的'孩子难以明白。为照顾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提出要求,激励孩子们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看哪组最团结,愿意帮助本组学习有困难的同伴度过难关!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他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这样,在本组同学的带动下,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很快得出了4ⅹ+3ⅹ=7ⅹ。我又将例5的问题变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有几个学生的答案是:4ⅹ-3ⅹ=1ⅹ。在此,强调随机教学,学生答案出现偏差,有不适当之处,教师要适时点拔,及时纠正。教师提示:1ⅹ可以写成ⅹ,1可省略不写。并通过不同类型的巩固题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算理。尤其注意b-0.6b ⅹ-0.36ⅹ的算法。这样为例6的学习解决了关键一步,掌握例6 7X+9X=80的解题方法自然水到渠成。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还要让学生会说。说清算理: 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未知数ⅹ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未知数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ⅹ,算出结果.因为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只要求少数同学能归纳算理就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对此不作全面要求.在此教师强调检验,没要求检验的也要口算检验,这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小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从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学流程的第三步设计为:

  重视指导 拓展延伸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通过不同形式的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创新题,1、编两个不同的方程,使方程的解都是ⅹ=6,2、在□中填入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提出挑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只有一字只差,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我选择后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又为学生的新知建构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最后,说说本节课的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从复习题导入例5,由例5过渡到例6,一环一环,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找学生熟悉的教学题材,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充满活力;运用迁移法、尝试法、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既可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中团结互助的精神。使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章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 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 说教学过程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让学生通过复习、计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给学生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通过观察、说特点,为下面口头概括定律收集语言材料。

  ㈡ 探究概括规律:

  1. 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通过口头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主动中获取知识。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 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 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二)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三)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 15× + 15×

  ③ 78×20+22×20=( + )×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 )×

  (四)做一做: ① 103×32 ② 99×32

  (五)巩固与发展

  (六)课外发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 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

  六. 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整堂课都不脱离学生的尝试,环环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设计的课是《图形的平移》,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八册第64——65页的相关内容。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以前初步认识和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体会平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连续平移两次。这是一个平移知识的升华过程。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平移知识打下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连续平移两次。

  2、通过学生操作和多媒体演示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更充分的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结合知识的教学,并进一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说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能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四、教法与学法:

  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是通过学生操作和多媒体演示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电脑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五、教学程序。

  考虑到本节课是几何前后知识的重要纽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还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网络环境为多媒体教室、让学生理解平移的过程,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课使用多媒体,设计时主要想突破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情景,初步感受运动的现象。

  以奥运会为话题,以五环的制作为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情况下,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地演示五环平移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欲望油然而生。

  2、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方格纸上能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在平移小亭子的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操作、探索来获取知识。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操作、探索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然后小组选代表汇报,将平移好的图形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大家看。并让学生说一说平移的方法以及在平移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结合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平移过程,首先在小亭子的图上取一些特殊的点(三角形的顶点和正方形的顶点)将这些点向下分别平移4格,然后再向右平移6格。方法二:电脑演示将小亭子的图先向又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在这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我考虑到平移本身是运动状态的,怎样让学生由静止的空间观念向这一动态的空间观念转变。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动态空间。使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这里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的空间。不仅突破了重点,而且分担了难点。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小船图和小灯图)让学生判断小船和小灯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由于多媒体的引入,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增强了学生的理解程度,所以学起来比较轻松

  (2)活动操作,进一步体验

  ①请同学们拿出带有方格和图形的图纸开始操作。

  ②学生汇报(请把你平移好的图形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大家看。)

  (3) 拓展应用,乐中求实。

  课件出示点线面的练习和完捉迷藏的游戏。在这里我用了一个超级连接目的有二:其一,实现了资源共享。其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在活动中加深对平移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在评价他人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带有批判性的发展,让学生“愿说”,“敢说”,“会说”,让他们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里,交流合作。

  (4)生活中的平移。

  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素材提供平移运动方式。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是学习数学的载体,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

  (四)实践应用:

  (出示课件) 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再走出教材,感受数学的神奇。“你们听说过大楼搬家吗?”引导学生把平移与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联系了起来。学生对此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纷纷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已经远远超出了课本的范畴,这时我放了一段上海音乐厅平移的录象,同学们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数学是这么的神奇!在这里,多媒体的运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至此,课件设计的初衷,创设情景——突破重难点—— 解决问题—— 拓展应用——实践应用五个任务就算完成了,这也是设计时个人的一些想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解读:

  1、教材的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

  2、教材简析: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来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操作,发现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特征,学会按一定标准给三角形分类,感受三角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经历观察与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点: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5、教学难点:找出三角形角与边的特征。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纸片若干袋(每袋都一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双面胶若干

  二、教学设想

  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促学习是本节的教学定位。通过情景创设,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等活动,逐步建立对三角形角与边特征的认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连一连、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通过教具、学具、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到几何空间的抽象变化的过程,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为自主探究搭建平台;积极引导为有效学习指明方向;主动参与为合作交流营造氛围;激励评价为主动学习鼓励加油。学法:观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决问题;分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问题;独立反思在总结中内化问题。

  四、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问:你能按一定标准给教室里的人分分类吗?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往往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为多角度的给三角形分类作好铺垫。

  2、探索新知。出示一些三角形纸片,问: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呢?(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手拿实物问:每个三角形的角和边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各自的边和角特征来分分类。学生动手探索分3个环节,前两个环节采用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考虑合理分工、团结合作,提高课堂效率。

  ①观察与测量。分给每个学习一袋三角形纸片、一张彩色纸板和双面胶(每个小组的三角形一样),引导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各个三角形的特征。

  ②整理、分类。根据记录的数据,经过小组分析、讨论,将分类后的三角形贴在彩色板上。

  ③全班展示交流、师生点评。

  ④归纳小结。

  给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名称,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出示集合图,讲解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给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名称,找出它们的特征。

  3、巩固练习

  ⑴连一连。(课件出示)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⑵游戏,猜一猜。

  给出三角形的一个角或两个角,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深刻辨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当学生感到有些疲劳时,这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采用游戏练习方式,增加题目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⑶判断。(课件出示)

  ①一个三角形里如果有两个锐角,必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②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③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目的是辩明概念。同时,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能促使人人参与学习,达到面向全体的作用。

  ⑷填空。

  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cm和5cm,则它的周长为()。

  ②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其中一条边长为7cm,则它的其腰长为()。

  ③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cm和8cm则它的周长为()。

  在巩固等腰三角形特征的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全文小结:以谈收获和实际应用的方式结束。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小学数学四年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有关的动画课件。

  过程:

  一、 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不高兴了吗?因为它遇到困难了。昨天,它做了几道数学题,累得满头大汗,眼花缭乱的,你们能不能帮助它解决难题呢?

  出示练习: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这几个问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同学们,胖熊嘟嘟的'问题,你们解决得真好。那么你能不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及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厘米)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师问:小蟋蟀现在想用1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你们能不能帮它估计一下得用多少块地砖呢?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 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学们相互探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 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并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从设疑引趣出发,使学生发现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新奇有趣、层层提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纽扣、红黄蓝绿色卡、练习题

  【说教法学法】

  本课以成功教学法为主,遵循导学自学、示学量学、施教施学、互教互学、用教用学、再教再学、查教查学七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氛围中乐学好学。同时,我还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游戏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快乐无比的游戏,一场富有挑战性的竞争,一回激荡人心的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说教学流程】

  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前几课的学习关联不大,而且知识点较多,所以我在课前的预备时间里给学生做了学习铺垫的游戏。

  课前游戏: 1.左右训练:向左点点头、向右招招手、用你的左手拍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摸摸左耳……

  2.全班抢答:(整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例)从285到28500的大小变化(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从16000到16的大小变化(缩小到原来的1/1000倍)……

  教学过程:

  (一)导学自学

  新课伊始,我就让全班学生来读一个奇怪的数,随着课件演示:360.0→36.00→3.600→3600,学生也跟着报出不一样的数,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怎么数字没变,大家却报出不同的数?原来是调皮的小数点在捣乱。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起来了,内心产生要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大小变化的强烈愿望,此时便可以马上进入新课教学。

  (二)示学量学

  成功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我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给学生布置了预习《小数点搬家》的任务,同时完成自学表。而书上的情境图一直惹来许多争议:快餐的价格从4元一直降到4分才使山羊餐厅从没有顾客到客人如潮,跟现实生活不符。所以我不打算把这情境作为新课的引入,而是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去理解、去找原因、谈感受。

  (三)施教施学

  我故意以考学生的自学情况为由,让学生在急迫修改不合理价格的心情中主动探索小数点移动所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之所以选择巧克力和蛋糕为情境,是因为一来这些是学生平常最爱吃的`零食,他们会比较清楚价格,二来这两种食物随着份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而有较大的价格差异,这就正合我心意,让学生猜出两种价格,从而顺势探寻小数点移动两次的规律。

  教学时,我跟学生说:刚才一个不留神,调皮的小数点又跑到商场里捣蛋去了。看这里,一颗巧克力糖果的价格是50.00元,大家觉得价格合理学生会说:小数点应该向左移一位,使价格变成5.00元。

  也有的学生会说:小数点向左移两位,价格变成0.50元会有更多人买。

  就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探寻出小数点向左移的规律。

  同时我也板书出:从50.00到5.00,小数点向左移了一位,这个数也缩小到原来的1/10,列式为5010=5。

  当讲小数点向左移两位时,还特别要学生解释一下,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怎么知道的,再来板书小结,然后乘兴追击,让学生得出小数点向左移三位、四位等的变化规律。

  最后,用蛋糕的标价0.80元来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归纳出小数点向右移的规律。总结后让全班齐读规律来加深记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借助生动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还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cn-teacher.com)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对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设计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新:

  教学一开始,通过班内学生比赛,发现课程用列表的方法呈现更加清晰、整齐,从而出示本课课题,并说明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是我们解决较复杂数学问题时的好帮手。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比赛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针对学生现有对信息的搜集和观察能力,让学生感知列表呈现信息的优点和便利。】

  (二)合作探索, 领悟内涵

  1、初步感知列表

  例1主要教学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用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组数据,分别是小芳家栽桃树、杏树和梨树的行数,以及三种果树每行栽的棵树,同时提出第一个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由于题目中的条件比较多,数量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由于之前的引导,学生们很快联想到可以用列表的策略整理这些条件。潜移默化中,学生经历了从现实情境中选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结构完整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充分感受列表整理条件的优点。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分析数量关系

  本环节中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这样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容易理解:根据题中的条件,“可以先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的棵树”;根据题中的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可以先算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这里让学生自主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其意义不只在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在于这一过程中学生切实体会到:分析数量关系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同时留出空白,以便于课堂上的反馈与评讲。接下来,提出第二个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放手让学生按照解答第一题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解题。

  3、回顾和反思

  在解决完两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并通过交流,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以进一步提炼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体验分析数量关系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这样,已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刻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形成策略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实际问题的教学走出教师教题型、学生记解法的困境。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设计意图: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练一练”第一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实际问题,同时提出“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整理题中信息的方法,感受列表整理对理解数量关系的作用,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2、第2题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更深刻体验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最后,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上学会了什么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