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平均数的应用(二)部分推测整体”是五上统计章节内容,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一个统计量,在应用中,平均数除了可以用来比较同类数据的整体情况,当需要“大数据”的整体情况时,我们一般还可以用部分平均数来推出整体的水平,或者用来归纳、分析、预测全体的情况或趋向。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计算以及简单应用的基础上教学的,之前,学生还学习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分析、描述统计数据的能力。通过本节课串联的问题情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中,理解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整体情况的方法。
2、初步体会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时选取的部分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3、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算整体的情况。
教学重点:理解利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数据情况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部分平均数来推算整体的情况。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大致划分为为三个环节,即谈话引入,探究方法、深入探究,合理应用、实践体验,巩固新知。
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以下特点:
1、为学而教的学习内容组织。第一环节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自身特性入手,创设情境,引发认知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内在探究学习动力。
课始,设计帮小巧解决“瓜农难题”和“花农问题”这两个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瓜农问题”:我们的小伙伴小巧今天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瓜农有一批西瓜,大大小小共500千克,还给你提供了工具称称,怎样才能又快又比较精确地推测出这批西瓜大约有多少个呢?有什么好方法吗?“花农问题”:一块20xx平方米的郁金香,如果以市场平均每支郁金香3.00元计算,这片郁金香能收获多少元?你能帮他比较准确地推测出来吗?围绕着“怎样又快又准确地估测出整体”这一核心问题,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揭示数学概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在对比中完善问题解决的策略第二环节在学生初步掌握整体推测部分的方法后,媒体再次呈现“瓜农”和“花农”问题,通过提问““两农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的相同之处?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再交流、归纳、补充,完善对此类问题解决的.策略。
在学生掌握方法后,画风一转,又给出一道“精密零件”的例题,“求精密仪器的总重量?”预设学生“中招落马”:随机挑选几个零件,求平均重量。20xx×平均数,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精密零件”个个重量相同,直接称一个,乘20xx即可。此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再次引发思考:什么情况才要用部分平均数去推测整体。
3、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第三环节巩固阶段的习题设计从判断到应用,如情景辨析(1)用10月1日到7日上海迪斯尼乐园的平均日客流量来估测十月份这一个月的总客流量。
(2)学校捐书义卖活动,老师随机选出五年级10个同学,用这10个同学平均每人捐书的数量估测全年级同学捐书的总量。
(3)广播操比赛,把我们班级的男生按照广播操队伍排列后,用前5名男生的平均身高来估测我们全班男生的身高情况。
通过辨析用部分平均数推测整体是否合理?学生内化新知。
应用环节,解决废纸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渗透环保教育,综合性较高,有利思维磨砺。
整个练习应用环节,我尝试让学生去分析辨析,不仅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比较、思考,从而对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水平有更深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三角形的面积》。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三角形面积计算是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这一部份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对三角形与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
3、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获得知识。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参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本节课运用实验操作法,引导法,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演示、讨论来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法获取知识,进行总结。然后收集信息并处理信息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让学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及复习三角形的特征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展示、交流。
3、讨论问题。
①分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原图形面积的关系?
②分得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原图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4、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5、教师归纳总结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知识运用
首先、运用公式解答教材例2,找中、差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计算过程,老师集体订正。其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多媒体出示不同等级的练习题,学生练习巩固。
(四)、教师课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史(2)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法,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五、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自探提示,让学生根据自探提示1引导学生自学分数的意义,并用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4。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通过自探提示2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单位,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1,分数也有单位,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让学生总结出什么叫分数单位。3、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学完本节课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学会本节课。
六、教学流程: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在古代,人们已经遇到这样的问题,请看第60页上面的插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请看第60页下面的插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有了初步再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传播了数学文化。
(二)动手操作,理解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几?2份呢?3份呢?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理解的分数。(课件)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全班学生看作一个整体,把一堆苹果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把整个地球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设疑自探,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课件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拓展提高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以上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思考题,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本节课我着力构建主体性课堂,加强教学的互动,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学情,让学生自学探讨,寻求合适的课堂结构。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圆,课堂中通过教师的游戏导入以及让学生找实例,使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刺激对圆的表象认识,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而且这样的导入能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内容。
2、尽量让学生多交流,让自己少开口。
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的互动,严格控制教师讲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说,对教学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关系时,我只给学生提出研究提示,让学生在同组里多交流、多思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空洞、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发现,以学生的讲说来代替教师的讲解,我想这样得来的知识学生很容易被记住,完全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而不是纯粹的死记硬背。
3、多给学生操作、练习的机会。
教学中我安排了学生三次用圆规画圆,第一认让学生尝试画圆,第二次重点指导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形成画圆的技能,第三次让学生画一个指定大小的圆,在作业纸上完成,配合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并让学生在自己的图中画出半径,直径和圆心,进一步感圆的操作,如此安排,合乎情理,顺其自然。
4、当堂练习,及时反馈。
在教学完本课内容后,我设计了一张作业纸,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力争做到当堂完成,当堂检测,当堂反馈。练习题富有层次性,设计了一星题和二星题,这们不但可以使学生巩固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本节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设计理念:
数学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它需要运用“对话式”的学习方式,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能力。新课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以及获取知识的渠道都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寻找新的教学方式的着眼点。应该说,新的教学方式将伴随着教师对新课程的逐渐透视而形成新的路径。要破除原有教学活动的框架,建立适应师生相互交流的教学活动体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者与学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的长足发展,在未来的教学过程里,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学情境的营造是教师走进新课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约定,也不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用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探索、研究、发现、形成。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揭示了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数量关系,此外,它的`证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也是几何问题代数化的体现。
三、学生分析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情境教学中,通过探索与交流,逐步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通过有效措施让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
2.能力目标:通过拼图实践、问题思考、合作探索、组内及组间交流,培养学生的的逻辑推理、大胆猜想、动手实践等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添置辅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五、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探究与证明。
2.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讨论
六、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采用对话式、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悬念引入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老师与学生交往活动的开始,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铺垫,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破除疑难心理、乏味心理的关键。一个成功的引入,是让学生感觉到他熟知的生活,可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课堂中来,对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接下来教学活动将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快事了。
具体做法:抛出问题:“学校后勤部折叠长梯(电脑显示图形)打开时顶端的角是多少度呢?一名学生测出了两个梯腿与地面的成角后,立即说出了答案,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待学生思考片刻后,我因势利导,指出学习了本节课你便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动手实践,尝试发现: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按线剪开,然后用剪下的∠A、∠B与完整的三角形纸板中的∠C拼图,使三者顶点重合,问能发现怎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会发现,三者拼成一个平角。此时让学生互相观察拼图,验证结果。从观察交流中,互学方法,达到生生互动。待交流充分,分小组张贴所拼图形,教师点评,总结分类,将所拼图形分为∠A、∠B分别在∠C同侧和两侧两种情况。对有合作精神的小组给与表扬。
(将拼图展示在黑板上)
2.尝试猜想:教师提问,从活动中你有怎样的发现?采取组内交流的方式,产生思维碰撞。此时我走到学生中去,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与适当的引导。之后由学生汇报组内的发现。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3.证明猜想:先帮助学生回忆命题证明的基本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写出已知、求证的步骤,其他同学补充完善。下面让学生对照刚才的动手实践,分小组探求证明方法。此环节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发现、体验的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取所长,合作探索,找到证明的切入点,体验成功。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和指导,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借此增进教师与学有困难学生之间的关系,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合作探究后,汇报证明方法,注意规范证明格式。此处自然的引入辅助线的概念。但要说明,添加辅助线不是盲目的,而是为了证明某一结论,需要引用某个定义、公理、定理,但原图形不具备直接使用它们的条件,这时就需要添辅助线创造条件,以达到证明的目的。
4.学以致用,反馈练习
(1)在△ABC中,已知∠A=80°,能否知∠B+∠C的度数?
解:∵∠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B+∠C=100°在△ABC中,
(2)已知:∠A=80°,∠B=52°,则∠C=?
解:∵∠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又∵∠A=80°∠B=52°(已知)
∴∠C=48°
(3)在△ABC中,已知∠A=80°,∠B-∠C=40°,则∠C=?
(4)已知∠A+∠B=100°,∠C=2∠A,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5)在△ABC中,已知∠A:∠B:∠C=1:3:5,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解:设∠A=x°,则∠B=3x°,∠C=5x°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x+3x+5x=180
解得,x=20
∴∠A=20°∠B=60°∠C=100°
(6)已知在△ABC中,∠C=∠ABC=2∠A,求(1)∠B的度数?(2)若BD是AC边上的高,∠DBC的度数?
第(6)题是书中例题的改用,此题由辅助线辅助课件打出,给学生以图形由简单到繁的直观演示。
通过这组练习渗透把图形简单化的思想,继续渗透统一思想,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5.巩固提高,以生为本
(1)如图:B、C、D在一条直线上,∠ACD=105°,且∠A=∠ACB,则∠B=——度。
(2)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且∠B=70°,∠C=25°,则∠ADB=——度,∠ADC=——度。
本组练习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平角定义及角平分线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获得一些经验。
6.思维拓展,开放发散
如图,已知△PAD中,∠APD=120°,B、C为AD上的点,△PBC为等边三角形。试尽可能多地找出各几何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题旨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思维。
三、归纳总结,同化顺应
1.学生谈体会
2.教师总结,出示本节知识要点
3.教师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合作,大胆思考给与肯定,提出希望。
四、作业:
1。必做题:习题3.1第10、11、12题
2.选做题:习题3.1第13、14题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第三册教材第二单元第10~11页内容。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具有数数技能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应切实学好。教材创设数松果的现实情境,通过轻松的、自然地情景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主动探索、体会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教材设计的5 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丰富多彩,既有学生喜欢的游戏,也有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解决。
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的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形象与逐步归纳相结合来组织教学。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比较熟悉。
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感知口诀的基本特征。
2、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灵活运用5的乘法口诀。
3、体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乘法算式,感受学习乘法口诀的好处。
4、在经历编、记、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本班学生对乘法口诀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但由于5的乘法口诀是编制口诀的第一课时,还应当做新授课。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难点是: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有效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无论是教师的积极引导,还是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生动呈现,在教学中我都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教学情景,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知识,并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断一个算式是不是方程,区分等式与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经历由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
(四)学情分析:
课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有三项:
一、求未知数
这道题主要是为解方程做准备。在这道题中,学生的书写格式错误较多,占40.2;会方法但计算错误的同学占10.9;格式计算都正确的同学占48.9。所以,在后面讲解方程的教学中,我们要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讲清算理和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二、给式子分类,并写出每类的特点。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想看看学生能否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清楚分类的标准,为课上的分类做准备。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因为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所以分类的标准不同。有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当中的字母,所以根据有无字母把式子分为两类,一类式子当中有字母,一类没有字母,这样的学生占25;有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中的等于号,所以根据式子左右是否相等把式子分为两类,一类是等式,一类是不等式,这样的学生占26.1;有一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中的运算符号,所以分的类别较多,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根据什么来分,这样的学生占48.9。尽管一直以来学生总是在写等式,但对等式的概念学生并不清楚。所以,课上我们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本质特征,真正理解等式的概念。
三、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与跷跷板类似的物品吗?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学生是否知道天平,为课上应用天平列式做准备。课下我们又找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让他们说一说天平与跷跷板有什么相同之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基本上知道天平,只有个别学生不知道。
(五)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们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六)、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亲自参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熟悉的跷跷板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理解等式性质。
课件出示一架跷跷板,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玩跷跷板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跷跷板现在所处的状态。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用等于号连接的式子就叫等式,紧接着就提问学生:什么样的式子叫等式?对“等式”的概念进行了强化。这个提问及时准确。接着,利用跷跷板理解等式的性质,即等式两边同加同减,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然后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等式两边同乘同除,等式会怎么样?通过学生举例,总结出等式的性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跷跷板“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不同的式子
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通过天平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式子。然后提问学生:以上的式子都是等式吗?它含有未知数吗?让学生思考,交流后说出:有的是等式,有的是不等式。这样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了多个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给式子分类做好准备。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
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然后从学生按照等式不等式的标准分类的教学资源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找到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得出方程的意义。在分类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肯定他们分类的方法。这样的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讨论比较,辨析、概念——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创作“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是一道富有思维容量的习题,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保持与发展,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巩固深化,拓展思维——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介绍方程”、“写方程”和“判断方程”三个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设计了“如果你是方程,你怎样介绍自己”之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个方程,这样一个介绍,一个练写,不仅使学生爱做,而且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然后让学生看式子进行判断,辨析;出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让学生分析这句话对吗?说出理由。通过这些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方程的判断,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异同,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5.小结新知,明确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是从一个小狗活动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弧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面积的推导过程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二.目标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也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预备年级的学生只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备,所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帮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难点: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对圆的无限平均分割,弧长无限的接近线段的理解以及将圆转化为长方形时,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的理解。
四.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刚迈入初中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1.复习(1)长方形面积公式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求法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面积来解决。
2.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一只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1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狗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
问题:1.小狗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
2.如何求圆的面积呢?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导:
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
(2)实验操作: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分给各小组(前后四人为一组)。请同学们试试看,是否可以将圆转化成为长方形。
(3)动画展示
让学生闭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当我们把圆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也就越接近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4)得出结论:
启发1: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
启发2: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再次展示动画。
设圆的半径为r
启发学生寻找规律,由圆的周长为2pi;r,推导得出长方形长为pi;r,宽为r,
圆的面积。
4.实际应用
(1)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求小狗活动范围的最大面积问题?
(2)例题讲解
例题1:已知一个圆的直径为24分米,求这个圆的面积
注意书写格式:1)写出公式2)代入数字3)计算结果4)写出单位。
(3)巩固思考
小明家新买了一个圆桌,妈妈让他求桌面的面积。你能够帮助小明回答吗?
(4)巩固练习
例2.一个圆形花坛,周围栏杆的长是25.12米,这个花坛的种植面积是多少?(pi;asymp;3.14)
练习:
1.判断题
(1)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圆的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与面积相等。()
2.把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面积。
40cm
3.一块直径为40厘米的圆形铝板上,
有4个半径为5厘米的小孔,这块铝板
的面积是多少
5.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本节所学的主要公式是什么?
(2)如果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量?
(3)已知圆的周长、圆的直径是否也可以求圆的面积呢?如何求。
6.布置作业
P105练习3.3(1)2,3。
P106习题3.31,2。
六.评价分析:
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公式的形式过程,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课堂实施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举手情况,题目的解答情况,学生讨论小结的结果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好教后感笔录,以便今后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圆的面积第二节课的目的主要是巩固练习。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雷锋小学的谢道翔,我说课的内容是: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五年级上P92-93页的教学内容,是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时《组合图形面积》。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有利于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再加上电脑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借助生活经验已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但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组合图形的面积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为了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抽象到理性思考,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构建新知。正好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生不需要电脑操作,所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能将组合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通过归类比较,优化出简单的方法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题策略、方法的多样性,发展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具体的例题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简、最优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五、教学流程
1、拼一拼,认识组合图形
2、分一分,探究计算方法
3、议一议,总结提炼,突出重点
4、比一比,优化方法,突破难点
5、练一练、巩固梳理方法
6、读一读,拓展心灵视野
下面我将结合自我思考、同伴互助、教学实践、版本对比、网络互动等几个方面来谈我这节课的设计。
一、 拼一拼,动手操作充分感知,认识组合图形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能更好的认识“组图图形”并很好的对后面的知识进行衔接呢?在这方面网友们的建议给了我很大帮助,尤其是木秀于林和辉煌老师,他们希望我采用“直接出示外部轮廓,让孩子们从资料袋中找基本图形把它填满”的方法,其实之前我是不太赞成这样做的,一方面感觉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同时有局限孩子思维的意思,但在我的第三次试讲中采用后发现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感觉乐趣盎然。这样就为后面学习组合图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议结合,总结提炼,突出重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维特点。在了解了什么是组合图形的基础之上,我提出:“这样的组合图形面积该如何计算呢?”这一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先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利用老师下发的题单和图形学具,通过画、拼、摆等方式,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以前所学习过的几个简单图形,再通过把这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得到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对组合图形进行“分分合合”的过程中展现的非常充分。那么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到底有哪些方法呢?同学们在组内进行合作交流,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总结出不同的有效的计算方法。(出示课件):
① 分割法② 填补法③ 割补法
前两种方法学生掌握的非常好,但在试讲中并没有出现割补法,要知道这也是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于是我及时调整预设,在后面“做一做”中进行弥补。这个练习很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割补法的作用和优势,学生会很自然的往这个方向去思考。通过这样的讲练结合的方式这样由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到合作研究,到全体汇报,再到练习补充的形式体现了探究知识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三、比一比,优化方法,突破难点
新课程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但多样化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优化的基础,如何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是一个新的生长点。学生动手进行分割、填补方法探究的时候,多数学生都能把它分成两个基本图形,有的同学又继续分成了3个部分。在这个环节中究竟方法是巧是拙,渐渐让学生体验、感悟,总结出分成两个图形分法比较简单,且计算步骤少,优越性体现的比较充分,
在这种认知过程中揭示了组合图形的本质;在其他的分法中,找不到可以计算的数据,合情但不合理,这样仍然不行。深刻体会利用数据时转化图形的重要方面,实际上也是以图形为载体,对学生所进行的思维训练。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分解图形时要尽量考虑简便的方法计算,同时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分解。发展学生有效分析数据的能力。
四、练读结合,巩固提升素养,拓展心灵视野。
在练习中体现基础、提升、综合等不同层次,并且在练习过后与孩子一同回顾课后练习题,在总结中让学生更加宏观的体会到不同问题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同时通过介绍两千年前古代数学家刘徽的相关知识,让数学彰显历史文化。
我的说课即将接近尾声。回首这17天的研究、上课、反思,再研究、再上课、再反思,收获颇多。这个收获不止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献计献策从而对于教材深层次理解的本身,也是自己针对于此权衡利弊,有力取舍而显示的果断、灵活的对大家的沟通互动。
感谢来我“家”作客的人们。可能“招待不周”请多多见谅。
赛课只是一种结果,而其间的过程更让人回味神往。
所以就算赛课过后也希望您常来。
因为赛课有终点,学习无止境!
谢谢大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0
一、关于教材
《百分数的认识》它是学生在学习整数、小数的基础上以及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特别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基础上设计的。它是进一步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以后学习百分数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并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组织学生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1.依据学生学情,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发展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
2.具体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发现----综合概括等教法。
学法分析:
1.基于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记忆和模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具体方法: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综合概括等
3.通过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活动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关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由网络调查表小学生最喜爱的动画片直接给出百分数,引出课题。
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百分数,并教授百分数的.正确读、写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大量生活中运用百分数的实例,启发学生思考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四个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百分数
其中探究活动一,回顾网络调查表小学生最喜爱的动画片,引出五洲小学四、五、六年级的调查表,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由分数推算出百分数,由学生小练笔来加深这一推算过程;
探究活动二,这是课本上的案例,起初只给了学生三个球员罚中次数,引导学生讨论派几号球员更好,通过讨论结果启发学生考虑到另外一组罚球总数的数据,从而得出必须知道每个人罚球总数,看每人罚中的数占罚球总数的百分之几?用百分数描述每个球员的命中率;
探究活动三,利用种子发芽实验,给出十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分别用分数、通分后的分数和百分数表示的发芽率,哪一种能更直观的体现出发芽率的高低,进而让学生理解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优势;
探究活动四,再一次将生活中百分数的实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说出百分数在句子中的含义,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表示的是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通过板书再加强学生们的理解,最后通过趣味成语再一次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带领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意义。
2、通过教师寄语让学生思考99%的汗水再加上1%的灵感等于成功这句话的含义!
四、关于板书设计
因为运用了大量多媒体课件,因此,板书就要简洁、明了,我主要呈现出课题、由分数推算出百分数的过程和百分数的写法及意义,让学生可以通过板书了解到本课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11-30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08-31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15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04-08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07-10
五年级数学《约分》的说课稿05-24
五年级数学“平移”说课稿12-05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06-08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五年级数学《找次品》说课稿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