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11-05 21:54: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6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连山区世纪小学的李娜。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题目是:小兔请客。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我将本次说课分为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程序三部分。

  第一部分: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习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因此,在现实情境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第二部分:设计思路

  1、教材特点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学生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他们只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感兴趣,他们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习。那么,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丰富多彩的游戏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通过课件显示情境图: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该出来活动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让学生讲故事来了解图意,然后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以谈话的形式自由交流,并正确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想像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学生感兴趣的连环画,创设了小兔请客情境。

  1. 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第一幅图并提问: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提出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

  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说:①一共有几盘果子?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其中解决较难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果子?视为重点。

  (2)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这样的教学安排,是依据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个理念设计的。作为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相互倾听、相互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懂得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知道如何吸取和采纳别人的建议。]

  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新课标倡导鼓励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选择算法,教师要特别尊重每个学生的思考,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学生在实践与交流中,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出新方法,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众多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与交流中,自己去体会、理解、选择。这样既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又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有了上面的学习和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应该会很容易的解答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小组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0=40或50—40=10。

  [ 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如下: 20+30=5050—10=40

  加 加 和 被 减 差

  数 数 减 数

  数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再次举例说明。

  [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再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2、 过课件演示小猴子、小兔子、小刺猬在快乐的做游戏,这时又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做起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吗?通过找出得数相同的算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3、 几个小动物做完了游戏,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森林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看!它们正在布置会场呢!(课件显示情境图)指导学生叙述图意,并解答。这时可能出现的算法有:80—30=50(张);30+(50)=80(张)。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4、 课件显示小动物们参加完联欢会,都要回家,可是该怎样安排坐车呢?先让学生先思考过程,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把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是乘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5例6

  教材分析: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人民币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

  (2)认识用两位小数表示商品价格的形式,知道用元作单位标价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人民币元和角之间换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节约用钱、爱惜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重点:掌握人民币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并使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

  突破方法: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来突破。

  难点:在熟悉人民币之间进率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换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突破方法:让学生置身于实践活动中来体会换算方法。

  【说学情】

  人民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又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许多家长喜欢带孩子上超市并让他们在一定范围自由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让许多学生较早有了钱的概念,会看价格标签,部分学生甚至有了实际购物经验,因此,这节课设计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又好又快的进行学习。

  【说设计思路】

  1。从复习旧知入手,帮助学生牢牢地记住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以便轻松地突破元和角之间的换算难点。

  2。创设情景,到超市里购物,出示商品及价格标签,在学生回忆平时看到的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已经知道价格表示方法的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3。人民币的计算离不开购物,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通过选购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进率()的换算,让知识在操作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4。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及时的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5、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阅读学习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让所学的知识清晰化。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简要的回顾上节课的知识,人民币的分类,及1元=10角,1角=10分重要的关系后出示几道单位换算的题目。意图是让学生能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及为本节课的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学生做得不错,好像表面上大部分都会做。因此就很容易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联系生活,经验转换知识

  1、教学1元2角

  先用课件出示一张1元钱和一张2角钱,让学生认识这表示多少钱?再和学生一起玩换钱的游戏,你用教师准备的零钱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表示出一元二角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了多种换法。接着又让学生换算1元2角=()角,12角=()元()角。最后再用课件出示类似的人民币的转算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生新知。

  2、创设生活情境,认识商品标价

  用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走进超市认识商品标价。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前面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三、巩固练习

  有一道练习题是拿出买每件东西要付的人民币。我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盒子零钱,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真钱表示要付的钱。学生集思广益,拿法多种多样,较好的巩固了人民币的换算这一知识点。

  四、知识整理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会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于是我用课件出示学习小结,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让思路更清晰。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设计理念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今天我们请来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来看看它们是谁?(出示课件)它们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爱动脑筋,最会听别人发言?敢和它们比一比吗?那让我们一起开始这节课吧!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搭积木吗?现在想试试吗?那我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盒子当成积木,合作搭一件作品。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准备搭什么,可能用到哪些形状的盒子?(师可控制一下时间。)开始完成你们的作品吧!(小组合作。)

  生交流汇报:你们的作品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找两个小组介绍,引导学生发言,你们商量了吗?(生说,师将其用到的形状贴在黑板上。)

  二、组织活动,进行教学。

  1.“画”面。

  (1)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看老师做了什么?(师取盒子。)

  这是老师最喜欢的盒子,你也拿一个你喜欢的盒子给老师看看(师边摸其中的一个面边说),请你也摸摸你拿的物体的一个面,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那怎样才能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呢?你来想个好办法。

  (学生回答:画的方法,在沙滩上盖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学生只说出画的方法,师可引导: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请你选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吧!

  生操作,师收集作品。

  (2)智力游戏。

  师:老师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一个智力竞猜的游戏。

  认识图形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师出示一张作品,问:猜猜看,这个图形是从什么形状上画下来的?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3)出示三棱柱。

  师简介三棱柱,并按照刚才的方法从三棱柱上画下一个图形(在展示台上画)展示。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4)小结。

  师:这

  (师拿图形,生说,师贴。)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物体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此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出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的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由体出面。】

  2.“找”面。

  师:其实现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些图形。不信,咱们找找看。从你的桌子上拿一个长方体,看看能不能从长方体上找到一个长方形。

  (指名演示,边摸边说从什么形状上找到的什么图形。)

  拓展:聪明的小朋友,看你还能不能从桌子上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上试找出不同的长方形,之后,又提出拓展性的问题,“那你们能不能从桌子上的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意在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先扶后放,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

  师: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揭下长方体并同时板书长方形(边说边揭)……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有……(生回答,师板书。)

  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也可以试试边想边用手指画一画。(给学生留出想的时间。)

  三、练习。

  1.“说”面

  (1)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把它们搜集一下。你能从这些标志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你知道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吗?他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

  (制成课件,在道路上滚动出标志,引导学生发现,教师进行搜集,师在课前将标志中的数学问题分别做成可闪动状,当学生说到时,可方便大家辨认。)

  (2)讨论、交流。

  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形?

  【此处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找名字(第36页:连一连)。

  师:有几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丢了,请你用今天学习的本领帮忙找一找吧!

  独立练习,同桌互查。

  3.猜谜语。

  师:我们今天请来的三个朋友看到了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要来考考我们了。他们出了几道谜语,你有信心猜出来吗?

  认识图形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演示课件:出示三个朋友,可出声,出示谜语,点击谜语会变大。淘气:先看我的谜语。)

  指名扮演“淘气”、“笑笑”、“机灵狗”,给大家读谜语。

  指名说答案,老师画连线。

  4.涂颜色。

  指导学生发现图形,并按要求涂色。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略)

  五、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的本领,找找看,你们家里有哪些今天认识的图形。

  课后反思

  1.这节课设计的“摸”面、“画”面、“找”面和“说”面几个环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面”由“体”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教师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平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本节课缺少让学生表述的机会。如: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上试找今天认识的四个图形,并且到讲台上展示摸给大家看,学生虽兴趣很高,但反思后发现此处只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摸,如果能够让学生边说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边摸着展示给大家看,效果会好一些,孩子既有了表述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统计》。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用数杠进行统计,100以内数的数数和写数的一定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为此,我设定了:

  1、认知目标:

  (1) 能将信息整理分类。

  (2) 能对每类的对象进行统计并将结果登入表内。

  (3) 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

  2、情感目标:

  (1) 通过信息的整理、分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3、思维拓展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统计的'优点,会对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进行统计。

  二、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的学生对统计的认识非常的浅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本来是用学生的生日作范例,进行统计认识的教学。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日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所以,我利用书本第55页的小调查作为新授的切入口。从学生喜爱的水果入手,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从学生自己的需求出发,作为一项游戏来完成信息的整理、分类与统计。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总体设计:

  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环节。

  1、详细对学生喜爱的水果进行统计。

  第一个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我来重点说一说我设计的教学环节。

  在开始时,第一个步骤是通过实物的出示。用摆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们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状态中。通过对个别学生最喜爱的水果的调查,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并请回答的学生尝一尝水果,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学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骤。

  第二步骤是通过要分这些水果给学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爱的水果,再进行分配。从此开始新授内容的探究。又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运用举手表决或排队分组等形式进行,完成了对所需信息的整理和分类以及统计表的填写。这样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把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第三步骤是请学生根据统计表来绘制统计图。通过教师绘制一条到学生小组完成一条到最后每人在书上绘制一条。通过统计图很清楚看出信息的多与少。突出了统计图的优点。

  2、学生自己对生日进行统计。

  这一环节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估计学生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按照第一环节的步骤,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把它作为巩固练习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统计》节课的说课。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说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22~23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内容分析

  《有几枝铅笔》是北大师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加法的第一节课。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为主线展开数学活动,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大量的情境,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列出不同算式,在说一说、算一算中发现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随处都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善于发现和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说学情认识

  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加法,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要正确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一定困难,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加法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运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加以引导,在“有几枝铅笔”这一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学生能顺利建立“2+3=5”简单的数学模型。在家庭生活的背景情境中,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说出这个家庭中两样物体合并的现象。这样让学生感知学习知识的必要性。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理解加法的含义。

  2、会读、写加法算式,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能力目标

  1、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点。

  2、让学生在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性目标

  1、在合作、交流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2、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一种学习用品:“黑心肠,尖尖头,走起路来全靠头;直着走,横着走,肚子空了就不走”。

  师:同学们,铅笔能帮我们写字,我们要爱护它。

  二、探究学习

  1、建立表现

  师:请同学们看看图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试一试提数学问题。

  图一:笑笑左手拿着2支铅笔、右手拿着3支铅笔。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把问题提准确。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笑笑左手拿着2支铅笔,右手拿着3支铅笔,问笑笑一共有几支铅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几支铅笔”。(板书课题——有几支铅笔)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笑笑手里一共有几支铅笔?她是怎么数的?

  (教师出示图二:笑笑两手一共拿着5支铅笔。)[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动手拿铅笔的情境来导入新课,既直观又亲切。通过合并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并到一起,要用加法计算。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上课的开始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写算式计算。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笑笑有几支铅笔呢?

  师:表示“合起来”时应在算式中间用“+”表示,这个一横一竖的符号叫做“加号”,请大家边读边书写三遍。

  师:请大家读一读式子“2加3等于5”。

  师:同学们,如果只看“2+3”这个算式,你能计算吗?请说说。

  2、探究体验

  师:下面准备请同桌两个同学用手里的5支铅笔摆一摆、算一算。

  要求两个同学边拿边说“我拿几支铅笔,他拿几支铅笔,一共有几支铅笔?”,拿一次写一个算式并计算,看哪一组同学拿的方法多,写的算式多。

  师:请一个同学说说1+3=4,你是怎么摆?怎么算的?再请同学说说2+2=4,你是怎么摆?怎么算的?……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体会到到“合起来用加法”,学会了掰手指头或口算等方法。以后,同学们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或比较快的方法计算。

  说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深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认识了加法算式和加号,不仅会读、会写加法算式,还能根据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了他们足够的独立尝试、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所会的知识,教师再用手势等方法帮助他们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他们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充分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练习

  (根据课本“试一试”两幅图的要求,安排学生戴小汽车、小鸟头饰分两次表演。)

  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算式,说说算法。(小组)

  师:请同学们说说算式,说说算法。(全班)

  师:同学们,从这两幅图可以看出“添上”也是用加法。

  2、让学生独立做“练一练”中的“1、计算”“2、填空”

  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练一练”中的第4题“说一说,算一算”,再进行两人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4、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四、课堂总结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教学分析:

  这一课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以及10以内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好铺垫。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从而对数学的本质产生新的领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减8的减法,并能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9、减8的退位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教学重点:

  1、 学会正确计算十几减9、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2、 理解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教学难点:

  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网络)

  第二环节:探索算法,解决问题。(多媒体)

  第三环节:拓展活动,综合训练。(多媒体、网络)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创设情境:“小朋友都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一个打靶飞镖的游戏。”根据学生打出飞镖的数量提出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解决15-9= 这一问题。”由此导入新课在这里我改变教学情景,把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店买铅笔的情景,设计成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打靶飞镖游戏,把游戏搬到课堂上,让孩子亲身参与,真切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终这一情景设计的改变在教学反实践中达到了课堂气氛更为热烈突出的教学效果。

  第二环节: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探索十几减9、减8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1、独立思考15-9的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根据借助网络的教学探讨让小组合作具体化,组内交流不流于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因此我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算法依次说给组里的小朋友听的时候,提出了具体要求,交流时注意:(1)说的小朋友尽量说清楚,让每个人都听懂你说的意思(2)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过的方法就不要重复等

  3、全班汇报:引导学生在听与说、议与思的互动过程中,寻找合理,简便的算法来培养优化的意识,利用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四种重点方法,在对于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一年级学生给他一个思考的空间但做出正确的引导,即体现教师主导又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最终形成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深刻理解。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练习15-8=?

  第三环节:拓展活动,综合训练。

  这一环节,是以一个小兔把萝卜的故事贯穿始终通过“小兔背萝卜” “送小兔回家” 一系列的故事发生发展过程中进行(17-9)的基本应用训练、拓展思维训练等。

  既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又让他们在充满生机与乐趣的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媒体设计思路:

  多媒体整合点:利用多媒体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情境,一环接一环的故事,好像一集集的动画片吸引着学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轻松理解新知。

  网络整合点:我请了几位教学资深的领导、老师来帮助我审核这堂课,但由于地域、以及平时班主任工作的繁忙我们真的很难有时间聚在一起讨论,这确实让我感到棘手,后来我利用了我们和平区教师博客进行交流研讨,在这里我发表了我的教学设计,很快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回复点评,这样棘手的问题几乎不成问题,而且也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后来我经过三次试教,多次网上研讨,多方面改进,终于今天承载着众多老师的智慧走到了全国大赛。

  有效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常态教学的整合:本课我选择的不是网络运用自如,很有网络发挥空间的特殊课例,而是一堂普普通通再常态不过的计算教学课,而它所体现的整合作用却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新课标的理念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全新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教学视野。

  在此感谢组委会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就到这里。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11-30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06-17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09-27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05-15

一年级数学《左右》说课稿02-26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11-25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说课稿10-02

《数学广角》说课稿03-01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