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9-15 05:55: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数学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一次函数》,现在给大家说一说当初我是如何跟学生一起学习这节内容的,希望各位多加指导!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做一详细介绍:

  一、 说教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第2节第2课时,就是课本115到116页的内容。在许多方面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着紧密联系,是本章中的重点。本节课安排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概念之后。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拓展,又是今后继续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直线y=kx+b与y=kx之间的位置关系;

  2、会利用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数学思考:

  1、通过研究图象,经历知识的归纳、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培养推理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画函数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由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依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教最大限度的服务与学。因此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自学体验法——利用学生描点作图经历体验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归纳总结。

  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目的: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步将他们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的思考。

  2、学法指导

  做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止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学。本着这样的原则,课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应用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观察图象,分析材料。培养观察总结能力。

  三、 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观察:

  展示学生作图作品(书P28例2),强调列表及图象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课前一两分钟对学生上交的作图作品进行快速筛选,进量多选出一部分,课上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再从中选取一两幅优秀的作品上课为示例。

  目的有四: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都具有强烈的表现自我的心理。大部分学生盼望在课上教师能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作图会比平时更规范更准确;也可以说完成了变教师课上被动讲为学生课外主动学习的过程,这样以来学生的所获更多,印象更深;

  2、课上展示学生作品本身就是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肯定,这又恰好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成功感和荣誉感,这便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乐意学习数学,激发了学习热情,听课更加专心。

  3、学生经历画图象进而感悟它的形状及与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异同,为后面的发现规律作了准备。

  4、令教师对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能更好地把握课堂。

  (二)尝试探索、体验新知:

  活动1、观察探索:

  比较两个函数图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步;根据你的.观察结果回答问题。(书中原问题1、2、3)

  目的:这样在学生已经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基础上,通过对应描点法来画出了图象,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感悟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变得直观形象,学生们非常容易地完成平移。

  第二步:在学生作出的两条平行直线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比例函数图象的交点情况,引用两点法(两点确定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直线y=--6x+5与坐标轴交点”并思考:一次函数y=--6x+5又如何作出图象?

  目的:这样通过启发学生视觉见到的两点,即与坐标轴的交点{(0,b),和(-b/k,0)两点};此交点的求法(学生易从填表中的数据发现),再反之引导学生抓住这两点画图象。就此题体验一次函数图象的两点确定;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图象。

  活动2:知识再体验: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四个K值不同的一次函数图象,并观察分析。

  目的:进一步巩固两点作图法,为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作准备。

  活动3:展示“上下坡”材料,解决象限问题。(多媒体展示)

  目的:让学生触发漫画中“上下坡”的情景,引导思考k、b对图象的影响——设置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同时学生对这种直观的知识易接受,易理解,记忆深刻。从而突出了重点,攻破了难点。

  活动4:师生互动(师生角色互换),提高拓展。(多媒体展出内容)

  目的:通过这种师生互动角色转换形式,不但能尽快烘起课堂气愤,而且复习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对一次函数的性质理解的更透彻。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什么启示和收获?谈谈你的感受.

  目的:总结回顾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在刚刚理解了新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四)作业布置

  加强“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教与学”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采用了如下板书,要点突出,简明清晰。

  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确定两点为(0,0)和(1,K)一次函数选择的两点为:(0,k)和(-bk,0)

  五、说课后小结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方法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支撑着整个教学过程,令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上,能愉快地接受知识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12.3.1等腰三角形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和轴对称的知识,具有初步的推理证明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证明,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的边角关系,并且是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它所倡导的“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是论证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过程方法: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及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目标,因此我将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和应用。由于对文字语言叙述的几何命题的证明要求严格且步骤繁琐,此时八年级学生还没有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因此我将把本节课的难点定为: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和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

  二、教法设计:

  教法设想:我采用探索发现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学法设计: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将从两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一方面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另一方面,在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过程中,老师要巧妙引导,分散难点。这样做既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帮助他们探本求源,这样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过程:

  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设计我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首先向同学们出示精美的建筑物图片,并提出问题串:(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片中有轴对称图形吗? (2)里面有等腰三角形吗?然后向学生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边角等相关的概念,由于学生小学就已经接触过,所以学生很容易理解。再提出第三个问题:(3)a.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b.等腰三角形具备哪些性质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我们这节课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①拿出课下制作的.等腰三角形的纸片,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是谁?用你手中的纸片说明你的看法?②等腰三角形沿对称轴折叠后,你能得到哪些结论?(看谁得到的结论多)

  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气氛最活跃,结论又对又多.)

  然后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

  ④归纳:你能猜想得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你能用文字语言归纳一下吗?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性质1,2)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动手折纸活动,根据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大胆猜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完善、归纳出性质1和性质2。培养了学生进行合情推理的能力。)

  3、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你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

  对于这种几何命题的证明需要三大步骤:分析题设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最后进行推理证明。这对于八年级学段的学生难度较大,为了突破难点,我决定设计以下三个阶梯问题:

  (1)找出“性质1”的题设和结论,画出的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2)证明角和角相等有哪些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通过折叠等腰三角形纸片,你认为本题用什么方法证明∠B=∠C,写出证明过程。

  问题1的设计使得学生顺利地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帮助学生顺利地写出已知和求证;

  问题2提供给学生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就是三角形的全等。

  问题3的设计目的:因为辅助线的添加是本题中的又一难点,因此让学生对折等腰三角形纸片,使两腰重合,使学生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同时,意识到要证明∠B=∠C,关键是将∠B和∠C放在两三角形中去,构造全等三角形,老师再及时设问:你认为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将∠B和∠C放在两个三角形中去呢?再次让学生思考,由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有了充分的了解,学生探讨以后可能会得出以下三种方法:

  (1)作顶角∠BAC的平分线,

  (2)作底边BC的中线,

  (3)作底边BC的高。以作顶角平分线为例,让一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以达到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的目的。其他两种证法,让学生课下证明。这样,学生就证明了性质1,同时由于△BAD≌△CAD,也很容易得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垂直于底边。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平分顶角且垂直于底边,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平分顶角且平分底边,这也就证明了性质2。

  (设计意图: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通过动手,观察,猜想,归纳,猜测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明确,结论的正确性需要通过演绎推理加以证明。这样把对性质的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使学生感受到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两种形式,同时感受到探索证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4)你能用符号语言表示性质1和性质2吗?

  (设计意图:把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这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4、性质的应用:

  例一:在等腰△ABC中,AB=AC,∠A=50°,则∠B=_____,∠C=______

  变式练习:

  1、在等腰中,∠A=50°,则 ∠B=___,∠C=___

  2、在等腰中,∠A=100°,则∠B=___,∠C=___

  设计意图:此例题的重点是运用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这一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突出顶角和底角的关系,如

  例一,学生就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结果,对变式练习(1)、(2)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就有困难,容易漏解,让学生把变式题与例一进行比较两题的条件,让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在没有明确顶角和底角时,应分类讨论:变式1(如图)①当∠A=50°为顶角时,则∠B=65°,∠C=65°。②当∠A=50°为底角时,则∠B=50°,∠C=80°;或∠B=80°,∠C=50°。变式2①当∠A=100°为顶角时,则∠B=40°,∠C=40°。②当∠A=100°为底角时,则△ABC不存在。由此得出,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可以求出另两个角(顶角和底角的取值范围:0°<顶角<180°,0°<底角<90°)。

  例二:在等腰△ABC中,AB=5,AC=6,则△ABC的周长=_______

  变式练习:在等腰△ABC中,AB=5,AC=12,则 △ABC的周长=______

  (设计意图:此例题的重点是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等腰三角形腰和底边的关系,并强调在没有明确腰和底边时,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如例二,①当AB=5为腰时,则三边为5,5,6;②当AB=5为底时,则三边为6,6,5。变式练习①:当AB=5为腰时,三边为5,5,12;②当AB=5为底时,三边为12,12,5。此时同学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得出三角形的周长,这时老师就可以提出质疑,让同学们之间讨论(学生容易忽视三角形三边关系,看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

  例三、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例3是课本例题,有一定难度,让学生展开讨论,老师参与讨论,认真听取学生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角之间的关系,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并书写出解答过程。本题运用了等腰三角形性质1,并体现了利用方程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

  例四:

  在△ABC中,点D在BC上,给出4个条件:①AB=AC②∠BAD=∠DAC③AD⊥BC④BD=CD,以其中2个条件作题设,另外2个条件作结论,你能写出一个正确的命题吗?看谁写得多。(分组讨论抢答)

  5、巩固提高

  (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为度。

  (2)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

  (3)课本本章数学活动三“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

  设计意图:

  (1)题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及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的画法,由于题目没有图,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学生能正确画出锐角和钝角三角形两种图形就容易得出结果,也渗透了一题多解。

  (2)题同时运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性质2,还有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三个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讨论”是本章的数学活动3“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与等腰性质的证明思路类似,先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猜想距离是相等的,然后通过做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进行严密的推理。更加说明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

  6、课堂小结:不仅仅说你收获了什么,而是让学生从知识上,思想方法上,以及辅助线的做法上等方面具体总结一下。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完善本节知识结构。学生对于自己的疑惑提出小组内交流,还没解决则全班交流。

  7、布置作业:

  P55练习1、2、3题

  P56习题1、4、6,(选做7,8题)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即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林老师这节的流程是这样的。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和2。然后在平行四边形上增添一条对角线,问:得到什么?再增添一条对角线呢?引出四对全等的三角形,再由全等得出对应边相等,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然后通过7道例题或练习来巩固性质3。练习有学生答,老师写,也有直接让学生板书,师生共同批改。

  亮点:

  书上的例3讲完之后,进行了变式练习,师问:如果让Ef动起来,请问oE=of还成立吗?渗透了从静到动,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思想。教师本节课教学设计比较流畅,板书设计清楚,明朗。

  建议:

  虽说教师本人的教学设计比较流畅,然而因她的上课语速太快,问题与问题之间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过少,教师自已讲得太多。可能会导致学生方面知识点及书写的`能力难以落实。本节课对于性质3本身,我觉得她的解释还不够到位,应该问学生两点:性质中的“互相平分”你是如何理解的?在性质3应用时,应怎样书写即它的几何语言。关于例4的处理,似乎过于匆忙。原因是因为在整堂课中,教师的板书过多,和在学生口答时教师重复学生的话过多而花了一些时间。例4我认为学生基本上还有能力完成的,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教师只要总结性的问:例4用到了哪些知识点?再总结一句话:求对角线的长,可以先求出它的一半。

  改正两点:

  1、上课语速一定要放慢些,借用姜校长的一名话:“不知道是不是我老了,我听课总跟不上林老师的步伐。”我也是这样的感觉,试问两位数学老师都跟不上,那学生能跟上吗?2、希望林老师自己尽量再少讲,让学生尽量再多练。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数据的分段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内容。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本单元继续教学把一组数据按大小分成若干段进行统计,并把统计获得的数据填入相应的统计表里。本课时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习题都明确了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教材通过创设学校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想请全体学生出谋划策的教学情境,引出怎样购买鼓号服这一学习任务。 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把购买鼓号队服改为购买校服。围绕购买校服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制作统计表—— 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整理的方法采用 多种方法,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突出 画“正”字的方法 ,得到的数据仍然采用单式统计表描述。所以教学中应突出数据分段的必要性、分段方法以及如何分段整理,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这部分知识,形成相关的统计技能。为今后更进一步学习统计图表、概率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第一学段中对数据统计过程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根据小学儿童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的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并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应该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灵活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根据服装型号分段、用画“正“字等方法整理、绘制统计表、利用统计数据到服装厂定做校服等。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调查访问、探究尝试、合作商讨、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真实经历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特别是学会了分段整理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给学生做校服的情境, 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最后,布置学生写一份建议书,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有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五个环节,其中分析数据是重要的环节,也是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内容。在“女生1分钟跳绳检测”一题中,我引导学生尝试分析“你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在“空气质量”一题中,我让学生说“ 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常州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常州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常州的环境做些什么?”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丰富多彩的,是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设计这样的分析,我认为是统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载体。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第一节《生活中的平移》。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生活中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归纳平移的定义,特征,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认识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

  平移特征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对于这个特征,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上面是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接下来我将说说学情: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对图形的变换已经有了了解,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与学法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学习。

  2.借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辅助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许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顾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与进步。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结构:(一)创景引趣 (二)探究归纳 (三)反馈练习 (四)实际运用 (五)感情点滴 (六)布置作业六个部分.

  (一)创景引趣

  课开始,我先由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经历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如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去过游乐园吗,在游乐园中你们玩过哪些游乐项目,在玩这些游乐项目时你们想过什么,你们想过它里面蕴含着数学知识吗?现在,我就展示几幅画面,让大家在重温美好童年生活的同时,找一找这些项目中,哪些项目的运动形式是一样的 (课件展示),观看游乐园内的一些项目,如:旋转木马、荡秋千、小火车、滑梯等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项目有什么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生活中的平移。

  (二)探究归纳

  在引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出示课件观看几个运动的图片,如:手扶电梯上的人,缆车沿索道缓缓上山或下山,传送带上的商品,大厦里的电梯,辘轳上的水桶。

  分小组讨论以上几种运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鼓励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对平移运动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同时,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理解平移运动不会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在平移过程中,物体上的每个部位都沿相同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通过课件演示以及让学生亲自参与,既使学生理解了平移运动的两大要素是方向和距离,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于课件动态演示,有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件将图形的平移运动分解为点,线,面的平移运动,利用不同颜色区分让学生能清晰而准确地找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 把平移的性质设计成了四个问题,深刻理解平移的性质,并能全面地对平移的性质进行概括。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三)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呢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三组题目。第一组题走进知识平台;第二组题跨入知识阶梯;第三组题攀登知识高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四)知识拓展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举生活中平移实例。由学生在格纸上平移图形和动手在电脑上再现平移过程,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走进生活的图片欣赏引出下一节内容,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这就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轻松愉悦地应用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解决数学问题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包括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及时总结

  可以从知识获得途径,结论,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归纳完成。如“我发现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能解决什么……”等,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能力.

  (六)布置作业

  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准备布置两部分作业,一部分是必作题体现新课标下落实“学有价值的数学”,达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另一部分是选做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列成条文,按一定顺序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楚,重点一目了然。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10-24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03-08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02-29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11-21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03-07

数学的说课稿11-30

《正方形》数学八年级说课稿05-14

数学八年级《正方形》说课稿12-14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推荐01-13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优秀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