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10-02 20:51: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王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温顾复习,查漏补缺,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课堂开始王老师以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和特点作为铺垫,让学生回顾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知识,还有就是知道周长的定义,为后面计算周长买下伏笔。

  二、情景引入问题导学。

  设计了一个十字绣的图,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计算给十字绣装边框需要多长边框,从而引出问题,开始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三、探究新知,方法多样,学生为主,总结概况得出结论。

  探究新知时候,给出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让学生根据刚开始的知识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小组合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解释方法,让学生明白每种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在推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通过摆小棒重复解释了公式的含义,学生一目了然。后面用同样的方法推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整个过程教师一直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最后总结概况周长公式。

  四、教师的鼓励性语言和提示性语言非常丰富,发人深省。

  课堂一开始教师就给学生提出了两条课堂的建议,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堂也不是的鼓励和反馈学生的回答,聆听别人的建议等等。提示长方形周长公式中的小括号时,也没有直接说明,而是间接引起学生的关注,印象深刻。

  建议:

  1、长方形周长公式中还有一种2个长和2个宽的计算方法也需要给学生渗透一下,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帮助。

  2、练习题的设计跳跃性较大,最后一个题难度较大,建议可以拆分成几个题逐步渗透思想和方法,层层递进,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东莞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方向。

  六、说教学反思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

  2、教材地位作用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利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总结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亲身探索公式的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与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到过程以及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一是自主探索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自主研究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学生探索、验证后,再运用概括、迁移的过程来完整地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就是本课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程序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运动会”情景(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现的田径场和举重场,从场地中发现学生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通过师生谈话激发学生计算面积的兴趣。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设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情景,不仅趣味浓厚同时也通过田径场和=举重场很自然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接下来的探索工作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层次猜想—验证—概括—类推。

  1、猜想

  在这一层次里首先让学生猜想要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会有学生回答与图形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因此会联想到面积计算也可能和周长有关,而且猜一猜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开拓学生思维。

  2、验证

  a、探索

  让学生带着猜想,利用教师提供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把它的长、宽、面积记录于表中。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并思考: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和它的长与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联系?它的长、宽分别是多少?面积呢?

  设计意图: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工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更符合了人人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理念。

  b、结论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数据并提问: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了吗?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并且是长乘宽就可以求面积。长方形面积=长×宽(板书)。

  设计意图:此结论并不是最终结论,提出此结论让学生获得了探索后的成果,但是同时又为学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即要验证此结论的正误。使学生思维进一步拓展。

  c、验证并概括

  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的方法来计算呢?我们再来研究几个例子。随后再让学生同坐之间互相再用小正方形摆摆看并自己做记录。发现:长方形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刚才的结论有可能是错的,因此再次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互相合作验证出长方形面积就是长乘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最终结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感觉到探索道路的艰辛,数学知识的宝贵。

  3、类推

  师提问那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呢,学生发现正方形面积是边长乘边长,并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是长与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很容易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这过程中不仅回顾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推理与逻辑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课本P78两题做一做;

  2、发展练习:课本P80第8题。

  课本P80第10题。

  设计意图:设计有层次的练习,把巩固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和练习的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全课小结

  1、学生谈谈本节课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谈体会随后教室作适当的评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教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课题是毫米的认识,他是毫米与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定位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的产生的实际意义,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同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三、说重难点: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认识1毫米的认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 设置疑念,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在这个比赛中学生会遇到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时,学生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入新课,学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

  2.观察实践,探索新知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学生对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别陌生,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进行大胆猜测,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知识,发展了能力,明白了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时,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表示,还通过观察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知1毫米有多长。在认识1毫米上,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1.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体会一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2.联系实际寻找实际生活中大学1毫米的舞台。3.用收拾表示1毫米的长度。

  3.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1厘米=10毫米

  4.巩固练习

  课本第三页的做一做

  5.联系生活,提高认识

  在生活中那些物品测量时用毫米作单位?他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性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性的规律的数学分支。标准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的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部分内容可用四个课时来教学。我讲的主要是第1课时,例1和例2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下面我就本节课说一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2、 过程与方法:

  (1) 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小正方体实验、涂色活动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 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 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描述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四、说教学策略:

  1、 说学情 :学生在平时的说话中也会用到可能这个词,说明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确定发生的了。

  2、设计理念: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 教具准备:小正方体、盒子、课件。

  五、教学过程 :

  课前活动: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呀?那明天一定是星期几呢?可能是星期六吗?为什么呢?同学们都盼望周未,因为周未呀!有你们自己自由的空间,那么周未你可能去干什么呢?

  (一)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教师先点明我们要做一个摸小正方体的游戏,让学生推荐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到讲台上来,但其中只能有一名学生留下来,让下面的学生都猜,他们谁可能会赢,然后让学生以剪子、包袱、锤的形式来决定胜负。然后师小结:同学们从刚才活动中,我们可以想到有可能男生赢,也有可能女生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当中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引出课题:可能性

  (二) 通过摸小正方体游戏,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感知阶段)

  老师和同学进行摸小正体游戏,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让学生猜为什么另一个同学会总是摸到红色的小正方体,由于有了疑问,下面的学习就更有了实效性。学生会主动的对所出现的摸小正方体现象进行推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体验阶段)

  通过教学教材105页的例二,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判断哪个事件是一定发生的,哪个事件是可能发生的,哪个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接着让学生进行一个即兴表演活动,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生活中的事情。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学习身边的数学。

  (四)应用知识,拓展练习。(升华阶段)

  通过对教材108页练习二十四1、2题和课件上面的练习题的练习,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亲历过程,学生学习了身边有价值的数学。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剖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任务教导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懂得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的基础长进行教学的。

  《提纲》明白指出:"要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觉得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要害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添学生对千米的理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纪特点,我制订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视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准确估量物体的长度。

  3、感情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换,使学生在摸索和协作过程中取得胜利的休会。

  本节课的课时部署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态。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教训,从基础知识和根本技巧方面来看,预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必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刻,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分歧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过错。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试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触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点,因为"方法是翻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汇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略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丈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么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核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措施?根据学生的回答收拾,当测量行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当初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自动探究新知识的愿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意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挪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应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需跑完,跑慢不要紧。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想,然后告知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联),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自体验,跑完艰难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长远的,冲破了建破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艰苦的同学可以与同桌磋商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成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主意。

  (3)教学例2

  尝试训练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根据?

  再训练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由这个单元的学习,咱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体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次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依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顺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雷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础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离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顿和演绎,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系统。)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播种?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办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坚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感到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抉择自己最爱好的问题想方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事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跟生涯接洽最严密,能够增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照,培育学生正确应用长度单位的才能。)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辨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支配这道题的目标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取舍合适的数目,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详细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适合(举出5个例子)。

  (在纯熟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上,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利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阐明,进步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领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协调同一,能扼要凸起地浮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高深莫测。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相关文章:

1.精选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2.【推荐】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3.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五篇

4.【精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10篇

5.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数学广角——集合问题说课稿

6.数学广角说课稿

7.《数学广角》说课稿

8.数学广角说课稿

9.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