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合十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是曲线图形的开始,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园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画圆。
三、说教学设计
1、情景中创造圆
课的开始,创设情景:“正确答案离小胖右脚3米处”以右脚为点,3米长的范围上去寻找,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并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个点,逐步形成圆。
2、比较中初步圆
出示已认识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直线图形,让学生去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慢慢地引出圆是由一条围成的平面图形。
3、紧紧扣住圆的特征
通过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中的中心点到各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让学生去寻找相等距离的条数,慢慢演变成,圆的中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处处相等,并且有无数条这一圆的本质特征,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长,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中同长是圆的本质特征,这一教学重点。
4、画圆中感受圆
让学生尝试画圆,处处感受画圆的困惑,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感受到画圆的步骤,定点,定长,绕一圈,正确掌握圆的画法。
5、解释生活中的圆
汽车轮胎为什么设计成圆的?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圆的一中同长本质特征
6、回归情景问题,延伸突破圆
回归情景问题,并出示篮球与圆,让学生比较认识到圆是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一中同长,从而完整正确答案在以右脚为圆心,3米长为半径的球体上,圆的认识又有以重大突破。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已能对角进行分类。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二、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 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把下列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
2、量出下列各角。
3、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在旧知的复习中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65°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引导学生活动:
教学角的画法。
(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65°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得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角。
3、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画法:
要求:利用量角器画一个65°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导学生活动:
⑴尝试并体验画一个65°的角。
⑵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⑶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动手操作,参与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4、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5、讨论画角的步骤。(重合、找点、连线)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2、让学生质疑问难。师:大家有什么需要请教或者提醒别人注意的问题吗?
㈣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
集体订正。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的角吗?(提醒学生利用手中现有工具——三角板) soft/
2、让学生画60°的角,由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
3、提问: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我们常用的一副三角板有两个,每个角的度数如下:
下面我们来画一画。
⑴动手尝试:分别用一块三角板画角。
⑵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画角。
⑶合作交流,按照同样的画法还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直观,有趣。在小组的共同活动中,学生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
4、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比较与三角板的画法,发现问题:
用三角板那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
5、提问: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画法吗?
【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其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135°75°
演示并指导学生折角。
2、利用手中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用半圆仪、三角板)
【学会灵活运用特殊角画角,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画 角
1、用量角器画角:
重合、找点、连线。
直接画 30、45、60、90度
2、用三角板画角: 加一加 75、105、120、135、150度
减一减 15度等
合理选择画角方法。
如果您觉得好的话,请告诉您身边的朋友,您的支持才是我们的动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3
简析教材 :
本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本单元将亿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读写大数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不容易掌握的。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本册教材在调整教材编排的同时,提供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一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最重要的一点,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教学内容的呈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本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是本单元第2课时,是对万以内数读法的扩展,是学习亿以内写法的前提,更是将数的读、写知识扩充到亿级的基础。本课时的知识将为后面学习提供直接经验、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方法将为后面学习提供迁移类推的思路。
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的联系与区别,并迁移类推掌握万级数的读法,再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等过程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特别注意万以内数中0的读法。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当播音员播报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数据,从中感受数太大,不易读出、读准,设置悬念。
2、学习读数: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在此环节分两层进行教学。
(1)学习读整万数。教授时在数位顺序表下将数1925、407、460变成19250000、4070000、4600000,试读后让学生说一说与原来的数相比①现在的数有何变化?②在读法上有何不同? 通过对比观察从而沟通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突破万级数该如何读这一教学关键。再提出:怎样读者几个数又快又准。让学生自然地想到先分级再读数比较方便,并巩固练习了读整万数,为下一层次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习读含有两级的数。①先试读不含零的数, 学生独立或在同伴互助的情况下读出这一组数,使学生再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②再让学生试读85003000、85000300,读后思考:①数位上出现 0又该怎么读?通过学生结合读书的体会,探讨这个问题,掌握0在什么位置上要读,在什么位置上不读。
在教学这两个环节时,对教材中所给的数据进行了适当补充,并分层教学目的就是要突破两点① 万级数如何读②分清大数中的0 哪些该读,哪些不读。学生掌握了这两点,也就学会了读亿以内的数。万级数如何读,通过读整万数、沟通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来实现,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万级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接着通过让学生试读两级数、争辩。划一划、思考并回答问题等一系列自主活动,使学生探究得出在读大数时,每级末尾的0不读,其他数位上的0要读,并且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0。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探索新旧知识联系,找到知识生长点,运用知识正迁移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乐于探究、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3、反馈巩固:第5页 做一做 :先观察数的特点再读。
三、思维拓展
用8、5、3、0、0、0、0、0按要求组数,通过组数将本节课推向**,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数位上有0该如何读?
四、全堂总结
运用歌谣帮助理解记忆。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二单元《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后,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做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易,有利于学生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教材在编写上与以往最大不同的是加强了操作活动,所以本课平行线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体会平行线。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和实际的操作中认识平行线,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有趣的数学活动。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组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从直观上进行定义的描述,侧重放在学生能够意会,能够认识。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材处理
1、主题图、练一练1处理,课本在主题图下抽象平行线,学生已有线的认识,已有一些实际生活例子。这节课安排在课件2铅笔平移后,结合练一练1,进行学生操作活动。这样组织,给学生提供了上下平移和斜的平移训练,丰富学生的感知,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正确建立起两条直线的内在关系,又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2、对练一练2处理,主要是整个图形的平移,关键是找斜的一组平行线。这个练习还是强调平移得到平行,考虑到学生已有这样的认识,因此删除了这个练习。
3、对学生实践活动处理:找立体图形中找平行线,从立体图形上寻找平行线比在平面上找平行线要困难得多,这里有从面上找的,比较容易,也有隐藏在面的对角线上的平行线,学生找这样的平行线就非常困难,而且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可以安排在数学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究比较合适。因此本节课不利用这个实践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1、认识“平行线”
2、判断平行线
3、折一折创造平行线
4、找平行线、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
5、画平行线
设计意图: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在教学达成
1、精心预设,关注数学问题的动态发展
为什么你移动的这么慢,而且这么小心?(认知的关键处)
你觉得画平行线最应该注意什么地方?(问题的难点处)
2、驾驭教材,关注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
活动1:学生小棒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
活动2:折一折创造平行线,拓宽、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不管是窄窄的,还是宽宽的,不管是斜的,还是正的。只要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是平行线。)
活动3: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找平行线。(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提升一个新高度,关注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在棋盘中横着的都是互相平行的,竖着的也是,这两组斜的也是)
3、感受数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渗透。
移平行线、折平行线、画平行线、检验平行线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教师进行引导渗透,学生主动参与到有效学习的全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中感悟数学思想,努力做到学生有体验,有启发,有发展。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大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过程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发展,本节课内容是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过比万更大的数,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大数的读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数位、数级增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亿以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在认数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掌握亿以内数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是: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法是游戏激趣、情景体验、知识讲授。
学法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五)教学准备
在本节课中所需要的学具是拨珠计数器,教具是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突出需求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创造的先导。因此,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一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现场直播收视率的有关报道:国内腾讯等多家视频网站对阅兵进行了网上直播。截至9月3日19时,各大视频网站“阅兵”主题视频共1381个,拿优酷网举例,累计观看人次超过25881296人,最高峰同时在线人数超2323500人,再次创下直播时段内历史新高。
出示的这组数据中有一个是学生已学过的万以内的数,有两个数是将要学习的亿以内的数,提问学生:这两个大数你会读吗?
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态下进入新课的学习。此时我顺势引出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以下4个学习步骤:
1、创造计数单位“万”和“十万”
在刚才复习了有关数的知识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9999的最高位是千位,那么比千更大的计数单位还有吗?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呢?
让学生带着思考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创造出新的计数单位“万和十万”,学生在拨珠的过程中也明确了10个一万是十万。
2、创造更大的计数单位
奥苏泊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我大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想一想,运用计数器拨一拨,想办法创造出更大的计数单位,学生有了前面的认知基础,在拨珠过程中在创造等大的计数单位的同时就比较容易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教师板书),从而进一步得出结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亿究竟有多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概念,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将“一亿”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3、整理数位顺序表
课标指出,教师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页有关数位顺序表的知识,在学生自学后再互相交流,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自学交流中完善了数位顺序表,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读数和脱离数位顺序表直接读数,并让学生思考:大数怎样读才能读得又对又快?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在读大数时,可以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进行分级,然后再读就比较容易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亿以内数的读法”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像一卷画轴一样,徐徐拉开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三、拓展应用,思维提升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如下几道练习:
1、小游戏(同时用课件出示):用数一数的方法求出一艘游艇的价格(这时要给学生提出数数要求:95万以上,一万一万的数,是103万)、一列火车的价格(20xx万以下,一百万一百万倒着数,是1400万)
2、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信息套餐,让学生读一读信息中的大数,并说出横线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
练习的设计,巩固了学生的所学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需求。
四、课堂总结、感情升华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以及课件演示每人节约一粒米、一分钱、一滴水的生活情境,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大数都是积少成多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请看,这一部分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六、教学风格
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立足学生的发展”,组织学生在有效地数学活动中认识大数,体验大数,应用大数,让每位学生亲历新知的动态生成过程,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不知我以上的观点与分析是否合理、到位,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鞠躬,擦黑板)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6
教案设计流程:
A。知识流程 B。思维编程。 C。学生可接受性D。与时俱进的课堂
课堂知识点:
(一)线段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是这两点间的距离。距离是指的长度,而不是线段。线段的起点或终点称为端点。
(2)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直直的线,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数线段。
一条直线的N个点线段的端点,数以每两个点为端点有几条线段?n(n-1)2
(二)直线
(1)一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是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直线无限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度吗?直线无法测量长度,直线无法度量长度。直线是无限长的,量不出长度。只画了这么长的一条线,来代表在这个位置上,在宇宙空间里无限穿梭的那条线。
(2)判断:6cm的直线比8cm的直线短2cm。( )一条直线长6cm。( )以直线上相隔6M的两点为端点可以得到一条6M的线段。直线与射线都是无限长的,它们一样长。( )
(3)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唯一。过两点必然得到一条直线,但只能得到一条直线。过两点,有几条线段呢?有几条射线呢?
(4)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射线、线段。(5)N个点,过其中两点,最多几条直线?n(n-1)2
(三)射线
(1)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是一条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2)画射线。确定端点。(虚线、省略号表示无限延长。)
(3)射线是(2)生活中可以看成线段,射线的事物。(光线、子弹的路径、直绳、物体的边、物体的棱、红外线瞄准器)
(四)总结
分辨直线、线段、射线。(关键看弯曲与否、端点。)
边算边画。画一条比14厘米少9厘米的'线段。
射线延长成直线。过A点画射线,再延长直线。
数几条射线,几个角。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 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 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 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的闯关游戏活动,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探索规律的体验,懂得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四次闯关,在每一关中经历“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归纳”这一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探索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在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议一议、全班交流、老师板书等启发引导。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行讨论总结出规律。
第三关:神奇的9。通过设置“9999999×9999999=?”的难题,经历解决问题的挫折,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山脚到山顶有2222222层,每一层有5555555级台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解决22222222×5555555=?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简单的周期》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重点难点是根据物体的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什么图形。
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法与学法:
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2、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结合生活,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三、教学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卡通动物导入新课;第二部分在现实情境中,独立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不同的习题和方法,使学生对解决这类习题的方法得到提升;第四部分是运用规律,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五部分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欣赏介绍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规律。第六部分是游戏,拓展学生思维。
1、创设情境,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我先出示了学生熟悉的串珠活动,先串绿色,再串黄、蓝、红色的珠子,并按顺序又出示了一组,让学生猜接下来我会串什么颜色?其实这时学生已经体会到我是按一定的顺序串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很快地能猜出我接下来要串的颜色。然后指出,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找规律。使学生先初步明确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利用串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我出示了2组后,学生脑海中已经建立了有规律排列的表象,因此学生都能猜对,进一步感知物体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从而把这样的感知运用于例题图中,让学生找出规律。]
出示了例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场景中有些什么,初步感受彩灯、彩旗、盆花这些物体,观察这些物体的摆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从对这些物体的观察中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是有规律的。正因为这些物体摆放整齐有规律,才会这么赏心悦目,使学生体会数学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的积极性。[在这里,我原先让只学生说一说他们摆放的规律是什么,但我觉得应该在课件中演示出来这样的规律,于是我加上了一些圈来表示,达成统一的认识。]
2、自主探究,理解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多媒体出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9盆是什么颜色的花?理解题意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学生想出了多种办法,有的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画出是蓝花。这些方法都能解答这一题。但重点我讨论了学生提出的计算的方法。用19÷3=6(组)……1(盆)。根据这个算式,先让学生具体地说一说19、3、6和余数1各表示什么。学生很清晰地进行了表达:一共有19盆花,以一盆蓝花、一盆黄花、一盆红花为一组,共分成了6组还多一盆。我紧着提问,根据这个算式你又是怎样判断出是蓝花呢,把学生的重心引到余数上。体会到第19盆花就是第7组的第1盆,因为每组的花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看每组的第一盆是什么颜色就可以了。[在讲解的过程中,我还利用课件用圈表示出这19盆花,每3盆为一组,分成了6组,让学生一看就知道剩下的一盆是第7组的第一盆。]
[在探究盆花的摆放规律时,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了创新意识。通过充分的交流,展示了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地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3、独立尝试,选择方法
接下来我让学生先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继续探索解决彩灯的第1个问题。在交流中,学生有的还是用了画图的方法,有的用了计算的方法,随即我提问,为什么不用推想的办法呢?从而让学生理解推想的方法只适用于两个物体为一组的规律排列。于是排除了都用推想这个办法的简便性。接着问学生那第20盏是什么颜色的灯呢?这回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用画图的办法非常麻烦,于是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到用计算的方法上来,体会到计算的简便。其中求第23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算式中没有余数,这里就要让学生重点理解说一说没有余数表示了什么,让学生总体地了解有余数时及没有余数时的判断方法。[在这里,本来课件中显示出来的是用不同颜色的圈代替彩灯体现它的规律,现在我觉得直接在这个图上表示出来更清晰,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小题着重是让学生判断体会出用算式计算的简便。接着我就直接提出要求让学生用算式计算彩旗的题目,让学生做完后观察这几个算式,发现得数的规律,当得数是几时就是每组中第几面旗的颜色。在这里我也觉得在彩旗的图上用圈把它呈现的规律体现出来比较明显。因为这里我发现有少数学生还是以为这是两面旗为一组的,这样比较清晰。
接下来我通过三题的排列规律出示定义:像上面这样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做周期现象。接着我让学生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吗?
学生口答后,教师出示图片欣赏(生活中的周期现象)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总结全课中,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有什么想说的,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规律都是周期性规律,在碰到这样的规律时可用计算来解决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欣赏一些生活中的规律,体会它的美及在生活中运用,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兴趣很高,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0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创造规律
同学们可真行!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合十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