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说课稿

时间:2021-11-03 13:44: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找规律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找规律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找规律说课稿15篇

找规律说课稿1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找规律》。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找规律”的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课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学习“找规律”后,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与奇妙,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需要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并通过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所以,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2)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4)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得出这种规律中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并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法和学法

  因为这一节内容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因此我主要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自主探究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来介绍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分为四大环节进行。第一部分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引出规律的特点;第二部分通过主题图的观察以及填写表格,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练习,使学生对这类规律的认识得到提升,并联系生活寻找规律,体会规律的广泛性,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四部分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一、游戏引入新知

  在课的一开始,我经过拍手动作引领学生注意观察,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提出疑问:这里有一个秘密,是什么呢?(师再次拍手)能跟老师一起学吗?再次提问:能不能再拍一组跟老师的不一样的?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入课题:规律。

  [在这里,我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接着经过摆小棒和小圆片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这种规律,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观察学习

  在这环节中分为四小步骤展开。

  1、认识概念

  师:间隔排列的规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只来学习其中的一种。哪一种呢?像这个,一根小棒一个圆片一根小棒一个圆片排列的。

  师生同读,师板书:|○|○|○|○|○|○|○|○|

  师:一直这么画下去,我们会看到最后是?(生:直线)那我们注意看这组中首尾都是什么?(小棒)它们都是一样的,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什么呢?两端物体(师生同读师板书)

  出示|○|

  师:像这个呢?也叫两端物体。那夹在中间的是什么?(生:圆片)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呢?(师生同读:中间物体)

  师板书

  2、观察学习

  师:我们刚学习了间隔排列的规律,知道了什么是中间物体和两端物体。像这种规律在我们的书本上还有很多很多。好,请翻开课本第48页,看看你能不能找到。

  板书:找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思考。

  师:看看,图中画了哪些事物?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同一种规律。你找到了吗?

  学生汇报,师出示表格。

  组 别

找规律说课稿2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找规律》第1课时,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两册教材中分别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本课研究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周期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有限想象无限。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初步认识周期现象,然后对现象的后续发展作出判断。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并且已经初步接触根据余数判断的知识。

  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我教学的第1课时的内容是:第59页的例1和相应的练习。

  对于本课的教学,教材采用了两个一组的周期作为例题呈现。对于这一规律,要预测其后续发展,学生可能会有三种方法:列举法、观察奇偶法和除法计算的方法。但这三种方法在这一例题中无法择优,并且其中观察奇偶的方法并不通用。所以我在课前设计上直接采用了三个一组的周期现象,并且屏弃了一些外在的因素,直接用图形来表示,把本课的研究直指除法计算。

  在用除法计算来判断的时候,用问题“第几组中的第几个”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把判断“第几组”和“第几个”的方法提炼出来,使学生能根据余数作出正确的判断。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创设情境,感知规律——自主探索,交流策略——初步运用,优化策略——提高练习,加深理解——生活问题,扩展延伸”这5个环节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教学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9页例题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现象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并会用语言描述。

  2、学生能根据规律,用除法算式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并会正确地根据余数作出判断。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深刻的体会。

  3、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根据余数作出正确判断

  一、感知、描述规律

  1、猜图导入,感知规律

  (1)猜图形

  (2)说规律

  我们就可以说圆、三角形、正方形三个一组,依次排列的。

  (板书:三个一组圈起来,每三个一组,依次排列。)

  2、描述规律,巩固认识

  这些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呢?(屏幕)

  生:三角形、五角星、正方形、圆形每四个一组,依次排列。媒体:分组圈出

  这些图形呢?

  ()()

  一个三角形、两个圆形,依次排列。媒体:分组圈出

  3、小结揭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有规律现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排列中的规律问题。

  二、探索、利用规律

  1、例:黑板上图形,照这样摆下去,第17个会是什么图形呢?

  (1)你会做吗?用你的方式做一做。

  (2)做完了吗?四个同学讨论一下。

  (3)你是怎么想的?

  17 3=5……2(板书)

  A:解释算式

  17是什么意思?(17是总数板书)为什么要除以3呢?(3个一组板书↑)

  商5是指什么?(有这样的5组)(板书:组○○)

  余数2又是指什么呢?(还多2个)(板书:个——)

  B:精确定位

  这就是说第17个图形是第几组中的第几个?第六组中的第二个。为什么是第六组?(因为有这样的5组多了2个,这2个是第六组的图形)

  第六组中的第二个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C:深入体会

  第六组图形老师并没有摆上去啊,你是怎么知道是三角形?

  第一组中的第2个图形是三角形,所以第六组的第二个也是三角形。

  为什么看第一组的图形就知道第五组的图形了呢?

  对,这里每一组图形的第二个图形都是三角形。第六组的第二个图形肯定也是三角形。

  (3)验证

  你们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再来摆摆看。(板书:摆出六组图形)

  (4)小结:

  看来,我们不光可以用摆的方法知道第17个是,还可以用除法来判断,你们喜欢用哪个方法?

  第17个图形我们是用除法来计算的,那么其它序号的图形例如第19个,第24个能用除法来判断吗?看来用除法可以判断出这些图形中的第几个是什么图形。

  2、看算式判断

  看来,我们要知道这组图形中的某一个是什么图形,首先要看它是第几组中的第几个。这儿老师有几个算式,你能根据算式判断吗?

  25 3=8……1 30 3=10 71 3=23……2

  同学们刚才在判断第几组的时候,是看的什么呀?根据商怎么判断的?

  第几个又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根据余数来判断的。

  3、余数的规律

  就这道题来看,余数一共有几种情况?(三种情况)

  有没有特殊情况?(无余数)

  分别是?(板书:余数1,2,无余数)

  当余数是1的时候,对应的是什么图形?圆形

  当余数是2的时候,对应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当无余数的时候,对应的是什么图形?长方形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厉害了。一下子就看出了这些规律中的数学问题。

  三、新授

  1、教学例1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物体是有规律排列的?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练一练1、2

  四、综合练习

  1、照这样排列下去,第26个是第几组中的第几个,是什么图形?

  26 4=6(组)……2(个)第26个图形是五角星

  为什么要除以4?

  在这道题目里,余数会出现几种情况?

  余数分别会是几?1、2、3、无余数

  当余数是1的时候,对应的图形是?三角形

  当余数是2的时候,对应的图形是?五角星

  当余数是3的时候,对应的图形是?正方形

  当无+

  余数的时候,对应的图形是?圆形

  2、按照规律在括号里画出第36个图形。

  ————()

  3、练一练3

  4、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规律中的数学知识,发现要知道一组有序图形中的某一个是什么图形,只要用除法判断它是第几组中的第几个就可以了。运用今天的知识我们也可以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5、补充练习:黑白棋子、不同颜色灯笼、123报数

  6、课外拓展:

  BCDBCDBCD……第50个字母是()。

  ABCDBCDBCD……第50个字母是()。

  ABCDEFCDEF……第71个字母是()。

  7、假设所有自然数排列起来如下图所示:

  27应该排在字母()的下面,84应该排在字母()的下面

  (1)A(2)B(3)C(4)D

  A B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1)生尝试做

  (2)交流沟通

  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

  板书:

  找规律

  17 3=5(组)……2(个)

  24 3=8(组)

  余数:1 2 0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课后反思

  “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流层:创设情境,感知规律——自主探索,交流策略——初步运用,优化策略——提高练习,加深理解——生活问题,扩展延伸

  课后反思自己本课的教学活动,有值得庆幸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

  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

  1.关注新旧知识联系,促进知识整理。

  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两册教材中分别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本课研究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周期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有限想象无限。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初步认识周期现象,然后对现象的后续发展作出判断。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并且已经初步接触根据余数判断的知识。

  2.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价值。

  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事物,如“花盆、彩旗、彩灯、黑白棋子”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3.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

  (1)抽象和概括。

  “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改变了“由一个例题就总结规律或方法”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在丰富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共同点,总结规律。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经历了抽象概括的过程。

  (2)迁移和类推。

  数学教学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使学生的认知经历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把握本质东西,如本节课学生经历“3个图形为一组依次排列,推出第17个图形是什么;进而按照规律推出第19个、24个图形各是什么”后,进一步引导推想:“2个花盆为一组依次排列,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3个彩灯为一组依次排列,左起第19盆是什么颜色?……”,由具体例子推想到一般情况,渗透迁移和类推思想。适时提升,有效促进心智发展。

  (3)多角度观察思考。

  本节课在学生掌握一组图形排列规律的基础上,力图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如:ABCDBCDBCD……和ABCDEFCDEFCDEF……通过课外延伸,使学生感受“无限”的数学思想。力求让整节课更协调、有更好的效果。

  (4)操作中加深理解。在图形的循环排列变化中,为了更显直观。在图形的循环排列中,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使规律更加显现。

找规律说课稿3

  说一说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教学目标是:(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

  教法与学法是:

  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2、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面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意义。

  下面,我重点来介绍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第一部分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引出规律;第二部分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这类规律的认识得到提升;第四部分联系生活寻找规律,体会规律的广泛性,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五部分是运用规律,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最后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我和学生玩一个简单的“跟我学”的小游戏。然后追问:同学们学得都这么快,这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学生回答,指出游戏中存在着规律的现象。(师板书:规律)

  然后顺势说明: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双手中,也存在着规律呢。不信?就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空档是4个,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然后指出:其实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

  [在这里,我从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导入,让学生从简单的游戏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多媒体显示:音乐声中,小兔们在欢快地唱歌跳舞的场景)告诉学生在这一场景里隐藏着一个规律,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交流:自己从图中获取了那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此时学生的观察可能是无序的。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上画了几组物体?每组有哪两种?小兔子是怎样排队的?在小兔子中间还有什么?(体会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只蘑菇)你能数一数有几只兔子几个蘑菇吗?

  接着再观察另外的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树和绳子这几组图,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再认真读一读这些数据,看图想一想每组的两种物体——兔子与蘑菇、夹子与手帕、木桩与篱笆、大树与绳子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他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再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在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兔子的只数要比蘑菇的个数多1;在每两个夹子之间有1块手帕,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紧接着师提出:是不是有这种排列现象的两种物体,它们的数量就一定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找一找规律。(将板书补充完整:找规律)

  [以上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发现的规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动手操作,提升规律

  首先,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人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并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上一个圆片,将小棒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分别填入表格中,并观察小棒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沟通与例题中发现规律的联系。思考:按其排列位置,小棒相当于上面例题中的哪些物体?圆呢?小棒的位置和圆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接着再进行对比:通过操作发现的规律与在例题里发现的规律一致吗?能把发现的规律总结出来吗?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经历数字化过程,进一步验证规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再次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排列特点及个数关系的探究过程。沟通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的联系,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简单数学模型。]

  四、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首先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规律现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

  然后再请学生欣赏一组图片:桥的栏杆;长廊;路边的香樟树和冬青;花栏;地砖;路灯;课桌;梳子;直尺;空调的叶片;学生的队伍等,进一步感受生活中蕴含的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首先师指出:生活中这种现象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题可以直接观察,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答案。

  然后激励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第二题“锯木头”的问题。

  接着再回到主场景中,现在有12只小白兔手拉手做游戏,每两只小白兔之间有一个小蘑菇,想一想应该有几个小蘑菇?

  如果12只小白兔想围成圈做游戏,每两只小白兔之间有一个小蘑菇,那应该有几个小蘑菇呢?这里,学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应引导他们争论。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圆形排列的物体的规律,我采用多媒体来进行模拟实验:把12只小兔分别用12个数字来表示 /article/,如果每两个数字之间出现一个蘑菇,有多少个蘑菇呢?仔细瞧,数字们要变魔术了!课件演示12个数字围成一圈,形成一个钟面(钟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通过以前的学习,都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字和12个间隔)。然后师再提问:现在蘑菇的个数有变化吗?为什么?这样的排列又有着怎样的规律呢?

  [以上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化静为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直线上的间隔现象与封闭图形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解决问题。]

  六、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利用规律我们可以干什么?一起归纳总结:通过观察、数数、画图、摆学具等方式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一个;如果排成圆圈,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最后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运用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如用彩灯布置教室,用美丽的图案打扮自己的卧室,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场,设计有创意的游戏等。)

  [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找规律说课稿4

  说课内容:《找规律》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第——页的内容。

  说教材分析:“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教材设计了“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等算法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总结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些算法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说学情分析:所执教的三年()班共有学生()人,学生已使用北师大教材两年,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说敢想,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找规律,总结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

  学法:自主尝试、验证。。。。

  三、说教学流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开课之前向学生说明奖励机制:四小组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星星最多,这个小组的每位学生都将被评为今天的学习之星。

  ㈠、课前热身(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道题目)

  第一题:将这些算式写在学生感兴趣的卡纸上抢答,然后再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目这要是巩固前面学过的口算方法,也为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题:说出下面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回顾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三题:猜猜星星后面藏着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引出了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引出课题:找规律,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课本中的那三组算式,激励学生,你们能把它们全算对吗?(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独立尝试主要让学生发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发现的这条计算规律也就是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规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①、先把乘数中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5×1=5

  ②、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2个0

  ③、就在乘得的数(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500

  3、我相信你们49双慧眼一定还能发现这些算是中的规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每一列算式之间又怎样的规律?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发现的规律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这就是这节课要探究的的第二条规律,

  发现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

  发现2: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也扩大10倍,积则扩 大10×10=100倍。

  第二条规律不做重点要求学生去掌握。

  4、你们还能根据今天所学的计算规律,编几道题目考考你的同桌吗?(同桌学习交流,重点关注看看还是否有没掌握计算规律的同学,如果发现这样的学生,要多鼓励,并组织同学们帮帮这部分同学,当堂消化)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体现同桌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习的好处,再次强调了本课的重点: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三)、巩固反馈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的令我出乎意料,你们太聪明了,今天我就带大家去数学王国去参观,敢去吗?如果你们能闯关成功就可以免费进入王国的游戏宫,有信心吗?(激励学生,让同学们很快进入巩固练习这个环节中来)

  第一关:逛同学恩喜爱的食品店(这一关的设计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巩固了本课重点——计算规律。)

  第二关:我们来到了你们的妈妈喜欢服装店(这一关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并抽生板演,全班订正,注意强调答语的写法。)

  第三关:现在我们来到了养鸡场。(这一关仍然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这道题目主要考察同学们对第二条规律的掌握情况)

  第四关:进入数学王国继续玩抢答游戏和猜一猜活动(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回 顾 与 反 馈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

  你对本节课上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五)、教师小结:引导学生齐读本节课的两条规律,奖励这节课上表现好的小组。

  四、说板书设计:

  找规律

  5×1= 5 3× 2 = 6 12× 4 = 48

  5×10= 50 3× 20 = 60 12×40 =480

  50 ×10 =500 30 × 20=600 120×40 =4800

  发现一: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发现二: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

  【设计理念: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但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谢谢

找规律说课稿5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来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索和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排列的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在理解循环排列规律的同时,发现难找的规律。

  二、设计理念: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采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发现规律。

  三、网站介绍:

  网站包括:联欢会、排排队、摆水果、自我挑战、小小设计师、后台管理系统等栏目。

  课件中的教师后台管理系统,能适时的控制探究内容,选定的栏目学生可以进入,而没有选定的栏目,学生无法进入,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系统还记录记录了学生的探究过程,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便于进行个别辅导。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教学过程及网站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新课伊始,我先请学生欣赏动物王国联欢会布置的舞台。通过观察会学生会发现,地面、背景墙等是有规律的。多媒体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对规律美的感受,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探索墙面图案规律。2.寻找地面图案的规律。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墙面的排列规律,学生经历“分组讨论——分组汇报——再次交流”过程后,教师再通过动画直观演示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动手操作,加强感知

  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在电脑上独立为小动物排排队,然后进行汇报。通过课件优良的交互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评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接着,帮助小动物摆水果。探究内容由易到难,学习过程由扶到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让学生亲自在电脑中试一试,使学生在人机交互中,积极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四)自主探究,运用规律

  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找规律的基本方法后,我让学生进入挑战自我栏目,按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挑战内容。网络平台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发展和因材施学的学习环境,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丰富了知识空间。

  (五)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学生已经掌握了找规律的方法之后,可以进入“小小设计师”栏目为小动物设计有规律的桌布。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创造生活中的美。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全课总结、扩展延伸

  最后多媒体展示一组有规律的图片,教师小结: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你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生活打扮得更加美丽!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画面,使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感受数学美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创新点:

  1、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教给学生找规律的方法,而是充分地发挥网络优势,让学生通过网站,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2、 在“排排队”、“摆水果”等探究活动中,通过计算机的及时反馈,使学生获得鼓励,增强学习的信心。

  3、 “后台管理”中的学习效果反馈表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便于进行个别辅导。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提升。从学生的表情和学习效果评价表中可以看到,学生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由于计算机教室的特殊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找规律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一)课题:找规律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材位置:

  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四)意图和前后联系:

  本课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是新编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

  2、学能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因此,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这些例子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动手操作的内容比较多,应该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教学时,还需要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学生愿学、乐学。

  三、教法设想、学法指导:

  (一)教学方法:

  本课我以开放式教学为主,以观察、讨论法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活动为主轴,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研究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

  (二)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法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投影仪(片),图形卡片。

  2、学具准备:各种图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略)

  (一)欣赏感知

  1、欣赏图片。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投影出示:小朋友们参加联欢会时的情景图。)

  2、感知规律。

  这些图片美吗?美在哪里?

  3、揭示课题:找规律,并板书。

  (通过学生喜欢的生动有趣的画面引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给孩子们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探究活动

  学习例1。

  (1)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打算开个联欢会。大家刚才已经发现了会场的彩旗、彩灯、彩花和小朋友们布置的规律,但是这个会场还没有布置完,如果继续布置的话,该怎样布置呢?下面我们就帮他们布置完吧!

  (2)师生共同布置会场。(投影出示布置完的会场。)

找规律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有着广阔的生活背景,也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本课时是《找规律》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即让学生探索,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六一”儿童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包含着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同时还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教学目标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因此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基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与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4、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结合农远资源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说学情分析

  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我班孩子们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不仅活泼,好动,而且形成了我班孩子所特有的风格——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敏捷。

  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性的习题,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我班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将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图文结合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环节: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以“动作接龙”的游戏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引入,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增强了学生探究规律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看图找规律

  创设情境:“六一”到了,学校组织联欢会,这是同学们布置的会场,一起来看看吧。

  然后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图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设计意图:借助农远资源我利用主题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六一”联欢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探究,在农远资源的辅助下,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学生找到图中有规律的事物之后,再去完成例1,轻而易举。(课件出示例1)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些图形、物体和小朋友都是两个为一组,重复出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初步感知规律的美,并掀起了探究规律的高潮。】

  2、摆图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活动来探索规律,创造规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学习例2做准备的,我并没有先出示例2,而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借助给定的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摆一摆,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学生们大胆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进行相互间交流,创造性的摆出多种方法,在操作和尝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操作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组是怎么摆的,按照什么规律,紧接着完成例2学习,水到渠成。(课件出示例2)

  3、涂色找规律

  请学生合作探究:根据从中发现的规律继续涂下去,看哪个小组涂得又快,又准,又好?涂完后,派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组是按照什么规律涂色的。(课件出示例3)

  【设计意图:我从学生的爱好—画画入手,为学生

  创设了他们喜爱的涂色比赛情境,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活动中又一次感知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4、师生互动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利用掌声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利用掌声来找规律,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寻找身边规律的欲望,为后面生活中找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1、生活中找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找出身边的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造规律

  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创造出美丽的图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的方式,用涂色活动来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大胆创作中加深了对规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3、欣赏作品

  将学生有特色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边欣赏边评价,并说说作品是按照什么规律创作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互间欣赏作品,开阔了视野。在欣赏和评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取长补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

  (四)尝试练习,应用规律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为了巩固新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此环节,我设计了三种类型的练习题。(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习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富有情趣,富有挑战性,此环节,我设计了不同梯度的练习题,循序渐进,在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驱使下,学生们积极思考,参与创作,增强了应有创新意识。】

  (五)课堂小结,欣赏和畅谈规律

  1、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播放课件)

  只要我们留心地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比如斑马身上有规律的条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保护自己;马路上的斑马线,提醒我们过马路的时候注意安全;还有春天生机勃勃,夏日晴空万里,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大雪纷飞,冬去春来,夏去秋来,四季有规律的变换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有了农远资源库提供的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感受规律美,学会欣赏规律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课堂小结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然后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生活打扮的更加美丽,精彩。希望同学们能够做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孩子!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整个黑板主要用于展示学生涂画规律和动手创造规律的作品。这样安排既便于学生观察,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例1例3

  红黄一组,重复出现。绿黄一组,重复出现。

  绿紫一组,重复出现。蓝黄红一组,重复出现。

  紫红一组,重复出现。

  女男一组,重复出现。

  例2

  正方体、圆柱体一组,重复出现。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一组,重复出现。

找规律说课稿8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中第一课时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四年级时学习了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这节课,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我分这样几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游戏导放,体验规律,揭示课题。

  男女生记忆力大比拼,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初步让学生感受第二组数有序、重复出现的规律。从而引出课题。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这个环节,我以国庆节的情景作为导入,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 、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学生边讲解,课件圈出规律,直观体验物体的有序排列。

  学生看出各种事物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说不到位,所以课中要提高交流的质量, 如盆花,学生同位交流中一般说 “一蓝一红一蓝一红这样排列的”在集体交流中我引导学生理解“2盆为一组重复排列”。

  (三)自主探究, 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本环节,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三种策略,即是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尤其注重分析计算法。让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特别是除数和余数,突破难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计算法的简便实用。最后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应注意三点:(1)找准物体的规律;(2)分组、确定除数;(3)列式计算。

  (四)提高练习,加深理解。

  练习中的第二大题,前两题让学生说说重组后图形的排列规律,解决问题,巩固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总数一样,每组规律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每三小题是开放题,学生找到“每组第二个是三角形”这个规律,设计图形,学生在观察不同的设计中感受到,“不同的规律也可以通过设计得到相同的答案”这时学生对算理的深入理解,解决问题技能逐渐熟练。

  (五)生活万像,再现规律。

  最后,多媒体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圆月缺、红绿灯、十二生肖等大自然和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连系,近一步体验数学规律的价值。

找规律说课稿9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

  2、说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活动中,经历发现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身边事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事物中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 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 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 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3. 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4. 动手动脑,找出规律,巩固发展

  5. 教学总结。

  四、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游戏引出规律

  (板书:找规律)

  2. 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在这一部分,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规律。

  老师在这一部分重点指出:有一种规律是事物重复出现,重复的是哪一部分,学生起来回答,老师用圆圈重重地划出。

  之后,过渡到形状规律。

  之后,我领着学生进行拍手游戏,拍手也是有规律的。我一句话也不说,只管着拍手,当学生听出我拍手的规律时,不自觉地跟着我拍起来。那种全班同学都动手的感觉,真好!有人说,老师就是一个表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很希望能够拥有表演的艺术,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3. 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既然在贴图和拍手中都存在规律,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有规律。引导学生找找身边的规律,生活中的规律。有的同学说:“晴天雨天”,这个时候,老师要指出并分析这不是规律。有的同学说得很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早晨、中午、晚上”…红绿灯等等。

  4、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这一部分,让学生利用手中课本,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书上涂上颜色。摆完后,交流展示的时候要让别的学生说出是按照哪样的规律来排列的。

  5. 教学总结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最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律?

  五、 说教学反思

  课堂设计循序渐进,基本上能引导学生把规律认识透彻。这堂课对学生的评价及时、有效。

  这节课学生前段时间表现很好,精力集中,接近下课时,学生有点精神涣散。因为知识点简单,学生在动手操作上浪费了一些时间,这方面我处理得不大好,本应该再讲数字规律的,但是我这节课却没有涉及到。另外我感觉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给我批评指正,我虚心接受,并将努力改善。谢谢大家

找规律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听了一上午的课,大家一定很辛苦吧?而为了准备这次的课,我们四个和主管领导们也一点也不轻松。“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本学期刚刚提出的,并且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实施起来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尽管这段时间一直在进行着努力的钻研,但还是有很多迷茫之处,所以这次所呈现出的这节课一定会有许多的问题和争议,我个人认为把它看成研讨课,或者说是探路课是非常合适的,就是通过各位同仁对我的这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剖析,提出完善和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践和摸索,从而形成路子和模式。如果能这样我的这节课也算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这一段时间以来我所饱受的精神折磨也才略微显得有一点意义。

  下面就《找规律》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以及上完课后的一点个人感悟向各位同仁作以简要说明。《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内容,以从形象的图形排列,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为内容。今天我所讲的是《找规律》这一知识体系的起始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和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然而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新起点。为了让学生不仅学到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还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采用直观演示、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尝试练习等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探索、操作游戏的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教学中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第一环节:恰当导入,明确问题

  立足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首先通过拍手跺脚游戏放松学生心情,并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受到规律的存在,然后以谈话的形式告诉学生生活中有许多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重复出现的现象和事物,并交代这就是规律,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并激起学生寻找规律的强烈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以学为主,解决问题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先初步感受到物品的排放是有规律的,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具体找出每种物品的排列规律,然后运用所找到的规律解决问题,完成例1的教学任务。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还较差,试讲时采取了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彩旗、小花和灯笼的排列规律的方法,结果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甚至偏离本课主题,还有的学生发现了规律却不会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今天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采取了教师先引导学生弄清其中之一的彩旗的规律,使学生明确了找规律和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的方法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去发现另外两种物品的排列规律这一抚放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寻找规律的方法,并能应用找到的规律解决问题,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比完全放手的效果要好。接着通过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的方式,自主完成例2的教学内容,并通过让学生从老师准备的不同颜色的图形中,选出正确的图形,强化了“在找规律时,不但要考虑图形的形状,还要注意它的颜色”这一重要知识点。体现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理念,在学生试做,教师讲评点拨中深化寻找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我想说明一下,各位老师在听课过程中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让学生交流时是按2.3.4.1的顺序进行的,我班呢是根据学生情况按组长是1号,中等不爱发言的是2号,较差的学生是3号,中上比较活跃的是4号这样的规律为学生编号的,按号交流可以有效的避免个别学生游离与合作学习之外,迫使人人参与到学习中,另外让2、3号先交流,就是锻炼不爱发言的同学开口说话,强迫学困生去动脑思考,也为了克服学困生只是听众这一小组合作学习的通病,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第三个环节:当堂检测,点拨达标

  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选一选的练习,教师对各组组长的习题进行批阅,再由组长批组员的习题,然后让各组的小组长帮助有错题的组员,分析错题原因,指导其改正错误,对依然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再进行点拨,以兵教兵的方式,体现了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的原则,进一步凸显了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这一组基础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通过组长汇报学生做题的准确率,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通过找一找、猜一猜、改一改这三组练习,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倾听他人回答,教师点拨订正的过程中及时修正自己知识掌握上的偏差,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也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达标情况。经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所以又进行了说一说、看一看这两组提高拓展练习,力求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规律的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四个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让学生回顾自己一节课里在(你说了吗?你会了吗?你开心吗?)这三个层面的表现,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整节课我都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对个人表现好的奖励小标志,对小组表现好的画笑脸,对小组长表现好授予优秀小组长称号的方式,全方位的激发调动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并通过总结引导,将课堂内容无形中延伸到课外,力求做到课已完,意未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教学始终都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虽然我竭尽所能,但由于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为我本人在此山中,所以不能更清楚的认识不足,还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以帮助我不断改进提高。谢谢!

找规律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2、教材简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本节课的3“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阻碍。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一猜”,舞蹈动作等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规律现象,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与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4、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5、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彩笔、涂色卡等。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故做神秘:你们想知道这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吗?这里面装着小圆片,只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红色的,一种是绿色的。下面我们来做个猜一猜小游戏,好不好?(老师第一次拿出的小圆片是什么颜色)

  2、师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红色的小圆片。

  3、老师第二次拿出的小圆片是什么颜色?(绿色)再问第三次呢?再拿一次呢?。。。。。。(共6个)

  4、哇,猜得真准,你们怎么猜得这么准?

  5、原来你们是根据这样的规律猜的。那么后面的排列你们知道了吗?[出示省略号]

  6、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有规律的排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猜一猜圆片颜色的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仅要求猜一猜结果,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

  1、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这些彩旗、灯笼、和花朵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吗?把你发现的规律悄悄地告诉给你身边的小伙伴好吗?

  3、我们先来看看小旗的规律。

  4、小旗的规律找到,下面看看花儿的规律

  5、再来看看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6、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今年是我们巴马瑶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寿乡的美化绿化真的很不错,看多美的小花园。(课件出示)

  7、新建的广场地板砖快铺完了,大家能帮忙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环节从主学生熟悉的联欢会及县庆美化寿乡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同时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渗透热爱家乡的教育。

  (三)模仿中理解规律

  1、刚才我们应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能不能按规律来摆图形呢?

  2、好!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了,请大家4人一组把信封里的东西全倒出来,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3、小组里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按什么规律摆,商量好了大家才动手摆。

  4、那一组愿意把你们摆的规律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

  5、你能向大家介绍你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吗?

  6、还有哪一组愿意拿上来?(你想让他们说说你们组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吗?那你怎样问他们呢?)

  7、还有哪一组想拿上来?(你能象他刚才那样也提出一个问题吗?)谁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8、指其中一张:我也想提出一个问题可以吗?

  按照这样的规律排列下去,第12个应该是什么图形呢?请你独立想一想(谁来说一说)

  9、到底是什么图形呢?请你拿出桌面上的这张学具卡片,接着画一画,看第12个是什么图形?

  10、画好了吗?谁来说说你画到第12个是什么图形?

  11、拿出你的彩色笔按规律涂一涂。

  设计意图: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内容具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摆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已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环节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渗透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

  (四)生活中寻找规律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东西也是有规律的?(一周的星期一到星期天、街上的红绿灯、人行道的斑马线等)

  2、你真会说,大家表扬他。(啪啪 啪啪啪 啪啪 啪啪啪)

  3、刚才的表扬声,有规律吗?你还能接着往下拍吗?

  4、用有规律的动作跳舞。(《春天在哪里》)

  5、你也能自己创造一些规律吗?(每个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和发现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欣赏规律,感受数学美

  1、课堂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例如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日出日落,时间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小朋友们要珍惜时间,勇于探索生活中的规律,做生活的小主人。

  2、课件播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悟规律所带来的数学美。(插入轻音乐)

  (1)白天、黑夜、白天、黑夜。

  (2)一年春、夏、秋、冬依次不断的反复出现。

  (3)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下山。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悟规律所带来的数学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对规律美产生无限的遐想,使知识得到延伸。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启发性、艺术性、指导性、应用性,并应发挥引、导功能,引学生之思,导学生之路。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整个黑板主要用于展示学生涂画规律的作品。这样安排既便于学生观察,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找规律说课稿12

  说教材:

  此教学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8——89页,例1~例4,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以它为基础,重复出现。例1~例3,循环组中每种图形只有一个,例4,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为从数量角度寻找规律做了铺垫。

  说教法: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于是在设计时我充分的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重视实现显性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找规律的过程,同时挖掘隐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三位一体的有效课堂教学。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采取了“大班教学小班化”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长负责,分工合作,交流展示。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认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猜测、推理的能力。

  说学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我采取了独立观察和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通过猜一猜、找一找、涂一涂、摆一摆、演一演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依据新的教学理念,把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寻找规律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真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我实施了六步走教学法,

  一、观察发现,引出规律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上课开时,我为数学课堂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老师请来了极为神秘嘉宾和我们共同学习,你想认识他吗?通过让学生观察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排列发现规律,接着老师表扬(XX你真棒XX你真棒)自然而然引出课题——找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在这一环节,我出示欢度“六一”的主题图让学生探索规律。让学生独立观察这些彩旗、彩花、灯笼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选择代表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最后小结他们都是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为学生揭示了找规律的方法,也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三、动手操作,体验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第一步:涂一涂。涂联欢会入场券。这种学习将枯燥的简单机械的练习变得趣味化,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当中。

  第二步:做一做。

  第二步:摆一摆。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不适合长时间不间断的进行数学学习,于是我设计了请你跟我做一做的环节,旨在通过接动作,摆学具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规律,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四、小组合作,创造规律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起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创造规律,体现了“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感悟到规律是可以创造出来的,让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

  五、转换形式,表演规律

  根据规律演一演(用声音或动作)。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规律让学生用声音或动作演一演,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对学生的成绩做出充分的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六、深入生活,寻找规律

  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规律美,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藏在身边的规律,将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实现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亮点:

  1、体现数学—生活—数学的大课程观。

  2、“做中学”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3、“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模式。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以“大班教学小班化”模式逐步展开、层层深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找规律说课稿13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的内容。

  1、 说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找规律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探索规律的能力。

  2、 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探索简单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3、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板块移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灵活的应用板块移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理念: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便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分享思维成果,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探索生活问题中,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的学习素材,化解教学难点。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一操作探索一发现总结一应用提高”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5、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课伊始,电脑先出示购物街中“妙手推推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它的游戏方法。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再现与学生紧密相连的生活场景,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的特征。

  (二)、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1、学生参与“妙手推推推”的游戏

  (1) 出示数字:1857463920,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数字?

  (2)猜第一件商品的价格

  首先出示的第一件商品,它的价格是两位数,在这行数字中间,让学生猜它的价格,教师追问:它的价格一共有几种可能呢?然后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或者自己的其他方法交流一共可能出现的价格,并得出每次框了10个数中的2个数,通过平移8次,一共得到了9种不同的价格。最后电脑出示这个商品是一只小熊并给出它的正确价格。这样设计学生参与度高,易于融于探索规律的过程中。

  (三)、再次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规律

  (1)猜第二件商品

  出示第二件商品,它的价格是三位数,也在这行数字中间,你认为共有几种可能的价格?学生操作并交流得出每次框三个数,通过平移7次,一共得到了8个不同的价格。接下来揭示这件商品,这是一款电子词典,给出它的正确价格。在这儿情境的创设真正贯穿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2)如果商品的价格是4位数或者5位数,分别需要平移几次?得到几种不用的价格呢?学生快速回答,然后操作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3)探索规律:让刚才手举的快的同学说说他们的什么秘诀,小组交流概括行里四个量之间的关系得到内在的规律。在这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索、讨论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习有关知识,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发展思维。

  (四)、应用规律,升华认识

  结合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天文台参观券和双胞胎做座位的问题。尽管只有两个练习设计,但我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呈现螺旋式上升,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激励了优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数学新理念。

  (五)、课堂小结,主题延伸

  学生小结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有哪些收获?并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去发掘生活中有规律性的事物及现象,找出规律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使得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得以延伸。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同时又充分利用电脑这一有利资源,让学生认识规律、创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数学的乐趣。

找规律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第八单元《给图形找规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二、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只有构建具有创新学习要求的课堂教学策略 ,规范数学教学过程,才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落到实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特尔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的方法。在这里充分强调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设计组织好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给学生。 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采用了我们学校提出的自主参与式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诱发学习欲望。

  情境教学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诱发主动性,促进儿童发展。这就是我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有关春天主体画面的初衷。以动入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二)自主活动、探究问题学习数学知识。

  本环节是一堂课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根据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就此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发现规律和随数字娃娃走入智慧宝塔两个活动,并努力的从这两个活动中体现以上的理念。

  (三)交流质疑、达成共识理清知识脉络。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把小组内探究到的结论在班内交流,小组间达成共识。在这个环节中鼓励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记录和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及时发表不同见解,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而且我自己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引导和鼓励。

  (四)拓展应用、深化理解构建认知结构。

  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学会数学知识后,再应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层次性、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型、挑战性的习题,最大限度的使所学知识在练习中拓展深化,在应用中升华,构建起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为此在课堂上,我努力的做到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让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应该说,没有孩子们的活动,就不可能迈出创新的第一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的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比如,我在执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有规律的涂色,让学生观察周围,小组讨论,努力的体现以上的教学策略。

  (三)和谐、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交往、关系和谐;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的教学情境;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与自由度,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学生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撩起来,灵气得以释放。

  (四)、营造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局面。

  十个指头不一样齐,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情意因素千差万别,教师无法完全把握每个学生瞬息变幻的外在、内在的状态。为此我不单纯从表现效果出发来设计教学,而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引导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要求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心往一处想,学生各自劲往需要处使,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自己的智慧,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不是单为教而教,而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但现在想来,在执教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缺憾和不足。

  1、 在有规律涂色展示时,我应该让学生到投影前面去指着图片说。

  2、 在最后的有规律串气球的活动中,我应该把要求更进一步强调,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注重了操作活动而把气球串成了一堆的情况。

  3、 智慧宝塔的第四层我设计的是一道发散性的题目:1个红珠子,1个绿珠子,1个红珠子,2个绿珠子。

  1个红珠子,3个绿珠子,让学生想接下去应该怎么串。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出示就进行了下一步。如果我把它当作一个思考题出示,可能会更好。

找规律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学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本节课找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如果这节课没有把到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学习将会造成障碍。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

  2、教材处理: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本组课题研究相结合,对教材进行处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联系生活实际,找身边的规律、画规律、并且创造规律,美化生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3、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找出只管事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的学情问题。

  二、教法学法

  我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氛围。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三)动手实践,巩固发展

  (四)联系生活,寻找并创造规律

  在这四个环节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涂一涂、摆一摆、做一做、演一演、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这样学生会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真正地体现以积极的情感投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从而落实"三维"目标。

  三、说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激趣

  前几天,为了迎接艺术节,学校里进行了布置,老师也特地用一些卡纸剪了一些图形,来美化我们的班级,请小朋友欣赏一下。

  在请小朋友欣赏的过程中,小朋友要猜一猜接下来的图形会是什么?(学生猜图形)

  2、质疑

  为什么有的纸片上的图形,()你们能接着贴,有些却不行呢?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理由)

  3、 导题:像这样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我们就叫它有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纸片1

  请你仔细观察这份图片,它到底藏着什么规律呢?(生观察,并说出规律如:1红1黄或1黄一红)

  随着生的回答,马上用彩色粉笔画出虚线,让生明白规律是两个一体的

  2、观察纸片2

  现在你能独立的观察这幅图片吗?请把自己观察到的规律说给你的同桌听(同桌互动)

  请一对同桌把你们的结果汇报给大家

  三、 发挥智力,应用规律

  小朋友都能自己找到藏在图形中的规律,所以图形们就更想和小朋友们玩玩捉迷藏游戏了,小朋友你愿意去找找吗?

  1、 请找出下一个会是谁?

  2、 星星后面躲着谁呢?

  3、 下一个会是谁?

  图形们觉得小朋友们非常棒,他们玩不过小朋友们,就请他们的朋友来帮忙,你猜,会是谁?

  4、小朋友真厉害,老师来给小朋友鼓鼓掌(** *** ** ***)为你鼓励。

  你听出来了吗?你能接着有规律地拍吗?

  5、你瞧,图形有规律,小动物,植物有规律,连掌声也有规律,看来,规律就在小朋友的身边,你能找找吗?

  6、 欣赏规律之美。是啊,规律无处不在,大千世界中到处运用着规律,请你欣赏。

  7、创造规律

  欣赏完规律,你能和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创造出规律吗?

  1、 声音2、图形3、动手画4、动作5、这几种之外

  展示规律

  四、总结: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学校环境布置的情境,引入了旗子,让学生通过猜旗子颜色的变化,来引入本课。通过猜一猜,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很大的被调动起来了,整体的气氛就非常融洽。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这是本节课的新授部分,因此我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孩子们发现每一组图形的变化规律后,我及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给图形分分组,使图形规律逐次闪动,为课堂教学注入生动的活力,从而使学生理解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学会找规律方法,从而落实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整个新授环节中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易到难的过程,先由教师"扶"着学,再到教师"放"开让学生自己学。

  3、发挥智力,应用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7种不同的练习。

  作为教师不能就知识教知识,因此,在这一层次的练习设计中,除了常见的图形图片之外,加入看常见的动物、树木、水果等生活中的事物,将数学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动感、乐感、合作意识融为一体,从而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达到知识的整合。

  最后,让学生欣赏规律的美,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我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同时又充分利用电脑这一有利资源,让学生认识规律、创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数学的乐趣。

  第三层次:运用"规律".通过摆一摆,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认识,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图形学具,按规律摆一摆。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充分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新理念。

【找规律说课稿15篇】相关文章:

1.找规律说课稿(15篇)

2.《找规律》说课稿15篇

3.找规律说课稿(15篇)

4.找规律说课稿15篇

5.找规律说课稿集合15篇

6.《找规律》教学反思

7.人教版数学第二册找规律精品说课稿

8.找规律练习题

9.《找规律》听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