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通用12篇)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日,与众同事们一起聆听了由北京光明小学特级教师武琼老师所执教的《挑山工》第一课时录像课,这次听课使自己感受颇深,受益颇多。现结合自己对新课表的学习、感悟与实践,对武老师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浅见拙识。
一、重视朗读训练,激发阅读兴趣。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读感、提高理解、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让学生去毒、去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多度的机会。武老师这节课中就给学生创造了很多机会,如:开课自读全文,让学生初读、初思;细读挑山工所走路线,划出线路图;理解文字读,比较不同线路图是否尊重文本;想象画面读,把无声的文本,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选择方式读,给了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读后写感受,在读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总之,武老师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积累,完成与教者、与学生、与作者的一次次对话,达到水到渠成的功效。
二、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中,既不能将抽象的方法硬性塞给学生,也不能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武老师能够抓住训练机会,巧设思维情境,有机渗透学法指导,如:开课之初,用“工”的多角度组词;读课文与想象画面相结合;读后写感受的课堂笔记方法;回读原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等等,如清清泉水,自然而然地流入学生的心田,滋润着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田,使他们在科学方的指导下享受读书的乐趣,这真是功到自然成。
三、细微之处,彰显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武老师这节课的始终,这在细微之处也可见得。略举几例:其一,武老师在板书课题时,强调“挑”字的竖弯钩的竖要长才好看,体现了课标中“……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的精神。其二,如果你是个细心人,你就会发现,武老师上课说的最多词就是“愿意”,如“你愿意怎么读?”“谁愿意把课文读出来?”“你愿意读那句就读那句”“谁还愿意……”等等,一个个“愿意”并非是语言的重复,足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正确的个性选择,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觉自愿中学习,何乐而不为?若作为教学评价,不知是否恰当,就当作是一次学习,一次交流,学中品味、获得、发展、创新。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车的世界》是一年级下册第9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一个开放单元,和别的单元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单元没有主体课文,只有一幅印刷精美的图:马路上车来车往,交通繁忙。图下面是图内车辆的名称,大致了解它们的功用,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这无疑给任课教师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教师此时不能局限于只在课堂内讲授,必须开放课堂,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生活,去收集资料,学会在生活中学习。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他们的求知欲非常强烈,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非常专注;个个喜欢动手操作,乐于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及自己知道的事情告诉别人;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能自觉、主动地获取信息。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中,我力图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综合、多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合作、探究中愉快地学习。课前,我让孩子们去观察各种车辆,了解各种车辆的用途。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交流。之后,同桌合作记车名,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准。之后进行贴车名比赛。最后,创设情景,带领学生参观展览馆,其中贯穿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在参观新车展览馆的之后启发学生设计一部新车。
【教学目标】
1.学习12个生字,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各种车辆,大致了解各种车的用途,认识“红绿灯”等交通知识。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世界,培养学生在课外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用多种方法识记本课的12个生字。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习12个生字,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各种车辆,大致了解各种车的用途,认识“红绿灯”等交通标志。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世界,培养学生在课外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用多种方法识记本课的12个生字。
【教学过程】
(课件播放各种车行驶在马路上的录相片)
师:每当我们站在马路边,就会看到各种各样,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车辆。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你看,这些有特殊用途的车,更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这外面的世界简直就是一个车的世界。
(板书课题:车的世界)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车的世界里去遨游。我相信,细心的孩子一定会在车的世界中发现新鲜有趣的事物,学到新的知识,还会认识很多汉字呢!课前,老师请你们观察了街道上的车。你注意到了吗?有一些车在行驶的时候会发出特殊的声音。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我这里有种车的图片,还有它们在行使时发出的特殊的声音,请你听声音,猜车型。把它贴在黑板上。
(课件播放自行车的声音)
领读,全班齐读。
师:看来,这几种车,大家都很熟悉。下面这两种车,都是人们遇到紧急情况时,才会请它们来帮忙的,它们的声音,听起来也让人有点紧张。
(课件播放救护车的声音)
师:你是怎样认识救护车的?你知道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救护车吗?
生:人们有病了,受伤了就要用救护车了。
师:(指着“救护车”)在这里有你新认识的汉字朋友吗?
生:“救”字我以前不认识。
师:那你是怎样读对的啊!
生:我是猜出来的!我看到了这幅图,我认识“护”和“车”,所以我猜第一个字念“救”。
师:谢谢你,教给我们看图猜字的好方法!
师: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生:救护车。
师:祝贺你又和一个汉字交上朋友了!我们跟着这位小老师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救护车。
师:听听这是什么车?
生:警车。
师:你知道谁开警车啊?
生:警察开的车是警车。
师:对,“警察”的“警”就是这个字。
师:你真行,能联系熟悉的字去认识新的汉字朋友,颁发你“善于发现”奖。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听声音,就能辨别出这么多种车!现在,我们男女生比赛来读读这些车名,看看你能不能和这些汉字也交上朋友!
男女生赛读:警车、消防车、自行车、摩托车、救护车。
师: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因为你们又认识了这么多的汉字朋友!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不仅能看到这几种车,还能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车。在你的桌子上就有好几种车呢?想看看吗?
师:现在,我们同桌之间来玩一个游戏,叫“读卡片,赢汽车”,谁想和我合作给大家演示一下。就请你吧!
师:注意,我先是拿有字的这一面给他看,你读一读!
生:火车。
师:对不对呢,我们翻过来看一看图。他读对了,这张图片就被他赢走了。反过来,你再考我一个。咱们比一比,谁赢的车辆图片多!
师:如果在游戏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们说该怎么办?
生: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
师:是个好方法,还可以怎么办?
生:可以猜一猜。
生:可以翻过来先看看图,再读一读。
师:这个主意也不错,我这还有一个小帮手呢!
(课件出示“查字表”)
师:有这么多识字的方法,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去结交汉字朋友,和你的同桌比赛吧!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本单元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学情
1、我们班共有45个孩子,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好几个长辈都围着自己转,孩子们在那么多人的关注下似乎已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太会去关爱父母,回报别人。而《可贵的沉默》的教学会让我们班的孩子从文中学生的改变受到启发,进而也学会关心父母,回报别人的教育。
2、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难点,更好地把握课文,提高其阅读能力。它还是学生以后读文章、写作文的一个扶手,是日后学习其他方法的台阶。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时我先以故事《妈妈的礼物》开头,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再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故事导入——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1、(故事导入)老师配乐讲述《妈妈的礼物》,听后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儿女那种深沉、无私的爱,便于引入学习《可贵的沉默》这篇也是跟爸爸妈妈的爱有关的文章。
2、(质疑导向)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出示题目后,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3、(探究体验)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通过比较课本上的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自己说、找文中句子读一读等方式明白了教室的气氛为什么由“热闹——沉默——热闹”发生变化。
当然,学生在在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互相提升。
在合作探究中通过一个问题:“不说话不代表孩子们此时不在思考,想像一下他们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说话练习: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我沉默着,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一向觉得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4、(学习升华)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孩子们在沉默后行动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5、(拓展延伸)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从课文联想到自己,使自己各方面表现更好,所以我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中的孩子会回报父母的爱了,那我们小朋友们呢?你会回报父母的爱了吗?快跟你的伙伴们讨论一下,说说以后你打算怎么样回报父母的爱?”以此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五、说板书设计及说明
17、可贵的沉默
热闹沉默热闹
无价伟大无私
爱
(快乐)(惭愧)(享受)
感受思索回报
设计说明:
1、课题“可贵的沉默”置于板书的最上面,让人一看一目了然。而一个大大的爱心颜色鲜红,在板书的正中间,特别醒目,一看就知道爱的重要,明确这是爱的教育。
2、以爱为中心,纵向思维,用箭头指示法,让学生在热闹中感受爱的快乐,在思索爱的沉默中懂得惭愧,在再次的热闹中享受学生回报爱所带来的感动。以爱为中心,横向思维,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学生的情绪会有热闹、沉默再热闹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体会学生感受爱、思索爱和回报爱的这个可喜的变化过程。
3、最后让学生在爱的回味中感悟爱的无价无私和伟大以及回报父母爱的重要,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预计
1、相信通过学习课文,班上的孩子们能受到启发,感悟到父母的爱是那么无价、无私和伟大,我们也应该学会关心父母,感恩典别人的对我们的爱。
2、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这种方法,对以后读文章、写作文时有一定的帮助。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本说课稿遵循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以读为主线,由“初读”到“细读”到“精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表达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教学方法上,试图采用“扶”与“放”相结合,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读,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级主动的学习状态。通过“求异、创新”及“课外练习”收集有关桥的图片、文字,举办拓展活动——展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5~10自然段的5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塑料桥的轻巧简便。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两种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桥?在哪里见过?快把你见过的桥说给同学、老师听。(学生自由答)
2.课件(出示不同桥的图片)边播放边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的巨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板书课题),课文里所讲的桥会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二、初步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兰兰跟爷爷过了几种桥?各是什么桥?
(1)你是从课文的哪个地方找到这个答案的?
(2)鼓励引导:你很会读书,请再往下读课文,看看爷爷是怎么告诉兰兰的。
3.课文的哪段写潜水桥?谁来读读?
4.课文的哪段写塑料桥?谁愿意读读?请举手的学生齐读。
5.再读全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说板书
我的板书采用文字式,把课文中关键词句列举出来,简单明了,能让学生更清晰理解、记忆课文内容。
潜水桥:架在水里玻璃砖造像一幢长长的房子
塑料桥:架在小河上塑料管子像雨衣大小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国旗》这首儿歌虽然只有短短的三节,但这首儿歌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网上收集了许多资料,这样进行教学的:
1、叶澜教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激活语言、激活课堂、激活学生最佳的方法之一应是欣赏。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观察天安门广场解放军叔叔升旗仪式,精心创设升旗的大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让学生说说观看升旗仪式后的感受,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给静态的学习材料赋予了生命,让鲜活的学习个体与之进行对白,进行碰撞,生成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让学生在欣赏鲜活的情景中生成初步的表象,自觉形成乐学、会学的学习习惯。
2、我让学生在小组长地带领下自主识字,记忆字形,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利用生字卡片自主识字,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同时,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学习起来自然兴趣盎然,轻松愉悦。
3、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之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凋让学生在自主的实际操作中的活动中获得体验,获得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理解儿歌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学生在个性化地朗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结果走出教材。以读代讲,以思代问,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出示与该段落相关的课件,图文共赏,采用师生共同细研细赏,品味精美词句段,在感悟语言表现力中不但体会了文中的思想感情,还掌握了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教师的相机引导、点拨,让学生再次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时地鼓励,又缩小了班级中个体两级分化的现象。
4、在写字时,我玩了一个抛球游戏。让学生选择要写的字,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另外,我采用赛读、评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加强朗读训练,力求熟读成诵。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6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入境,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碧玉妆成一树高”写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的特点。柳树枝叶翠绿,好像是用碧玉装扮起来一样。“万条垂下绿丝绦”写柳枝,突出了它们柔美而细长的特点。无数柳条如同一根根柔软的丝带,纷纷下垂。“不知细叶谁裁出”,写柳叶,突出它们细巧的特点。“谁裁出”是诗人对柳叶发出的赞叹。那一片片细小精致的新叶,是哪个心灵手巧的人剪裁出来的呢?“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对上一句的回答。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把这细巧的叶子裁剪出来的。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讴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习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2、自己试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每句话读通顺。
3、指导读课文,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1、自读诗歌前两行,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随机点拨,理解重点词语:碧玉、妆、万条、丝绦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诗的大意。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2、同样方法,使学生理解第三四行的重点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
3、把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看着插图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评议指导;教师范读,学生仿读。使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感情。
2、看图练习背诵,好像是面对真实的情景作诗。可指名到讲台上看图背诵。
作业布置:
春天是美丽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描写春天,赞美春天。这些人中有画家,音乐家,诗人等。大家回到家后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当然也可以把你对春天的看法收集进去。我们来开展一次“春天”展示会。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本课安排三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教时中,我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生借助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溶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通过朗读来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请他们到教师制作的网页上进行新的学习探究。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别写了阳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雾凇的美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雾凇这个奇观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②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
a、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
b、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c、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d、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
e、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最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就水到渠成了。
3、网上活动,拓宽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特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关于雾凇还有很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拓宽对雾凇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带领学生由“小教材”(课文文本)走向“大教材”。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学特色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整合多学科知识,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地发现、探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对教材的理解
《穷人》一课所处的位置是第十一册的第五单元,本组课文都是外国文学名篇,课文虽然不同,但都表达了作者真挚强烈的感情。因此,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一点外国文化,感受这些作品中蕴涵的那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还要继续落实上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穷人》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了人物之间的对话及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2、素质教育目标的确立: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确定如下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a.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顾惜、勉强、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
b.理解下列重点句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②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揍我一顿也好!
③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能力训练点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c.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品质,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3、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重点是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是难点。
(2)解决办法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我采用抓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结合教材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采用以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运用反馈教学法的理论,以信息反馈为主线,把自读、自悟贯穿始终,教师主要采用点拔、诱导、激趣等方法指导学生读文,尽量做到该讲则讲,力求达到自读、自悟、自得。
学法:主要采用批注、朗读、演读等方式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让学生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声声入情。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解决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弄清人物的关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第二课时,以读代讲,通过揣摩、品味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行为、语言的句段来体会作者表达上的高明之处,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穷人苦难的生活,高尚的品格;第三课时,续写《穷人》,展示并评议学生的作品。
接下来向老师们展示的是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触发探究
教师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问:同学们,认识他吗?他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虽然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写出了许多传世之作,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被誉为“世界文豪”,这足以说明他文字功夫了得。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看看你能发现他文笔的高明之处吗?生自读全文并思索。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本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列夫托尔斯泰产生敬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强烈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有助于学生再次感知课文的“语表层”,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基础。
(二)呈现专题,潜心探究
过渡语:你们发现了作者在表达上的高明之处了吗?估计学生会说出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话等方面描写得十分细腻、成功,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感受作者细腻的文笔吧!
设计意图:这样做是“先入为主”,让学生在还没有细品文章时就对文章产生了好印象,就会形成良好的心理期盼,为学生潜心探究课文打下情感的基础。
专题探究一:感受穷人生活的艰难
1、出示第一个探究专题及其学习建议:⑴自由小声地读,用横线画出能体现穷人“穷”的语句,用笔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疑问,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⑵为了使你的回答清楚明了,建议这样汇报:我
从体会到(想到了)。
设计意图:在探究中,教师给出建议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探究,更好地解决探究专题,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与表达习惯。
2、生汇报交流,师随机指导朗读。这个环节主要采用个别朗读指导,辅以重点语句的齐读指导,其间穿插朗读方法的介绍,如抓重点词体会后再细读,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等等。
3、让生提出探究中不懂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探究完这部分后会发现文中一处看似矛盾的地方:桑娜家那么穷,为什么文中写到“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通过释疑自然引出第二个探究专题。
专题探究二:感受穷人美好的品质
此探究过程与专题探究一类似,教师出示专题探究内容及学习建议后让学生自读、勾画、批注、交流。由于这个专题内容涉及整篇课文,因此这一环节的朗读指导主要抓住描写最为精彩的第九自然段与第二十四自然段进行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如何进行微观探究呢?下面以第九自然段为例来谈谈我的做法。
出示第九自然段: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然后分三步进行教学:⑴指名读,学生思考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体会桑娜由“担忧─害怕─后悔─坚定”的心理变化历程。⑵抓住省略号,启发学生想象文中没有表达出来的桑娜此时的一些内心活动。⑶再通过个别读、范读等形式加深理解,丰富情感,使读有目的、有层次、有收获。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微观探究主要是以点代面,把这两处的心理活动与人物语言揣摩透了,文中其它自然段的心理活动与语言描写学生领悟起来就容易多了,同时,这样的指导也会真正起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作用。
最后,抓住渔夫回家后与桑娜的对话进行角色朗读。并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进一步体会渔夫与桑娜的善良。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前面所获得的读书方法,实现读的迁移,通过看图想象,进一步体会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为续写故事作好铺垫。
第二个教学环节总的设计意图: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何培养?只有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才能形成。此环节的两个探究专题是根据课文内容确定的,避免了探究的盲目性,同时这两个探究专题具有集中性(因为它们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开放性(因为它们答案多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的平台。在探究中,教师指导学生心入其境地读书,更能让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三)课外延伸,拓展探究
教师总结:通篇课文,除了课题之外,再也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与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通篇文章却赞美了穷人美好的品质。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同学们可以试着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多读多体会),去自学本组剩下的两篇课文,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找找列夫.托尔斯泰的其它名著,去感受他文笔的精妙。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延续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课余自己读,自觉地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板书设计:
穷人
勤劳
善良
桑娜抱担忧后悔决定
渔夫熬忧虑思考决定
宁可……也不……
设计意图:此板书力求做到紧扣教材,选词精当,从整体看线索分明,重点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将心比心》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将心比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根据教材编排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学法为: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说——读”的方法通过读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通过说,进行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朗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引导揭题──检查预习──阅读体会──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揭示课题。
2、读课文: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读通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生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细读课文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围绕“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这一主线问题,学生自主读课文,做批注,小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
⑴本环节主要抓住人物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品质。
⑵在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阿姨的那段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你读了这句话体会到什么?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交流,讨论后,板书:关心帮助他人,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这位阿姨你会怎么做?
⑶在阅读第二自然段时,抓住母亲的话重点阅读体会,如“不要紧,再来一次!”你体会到什么?(宽容)如: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读到这里,你体会到妈妈什么品质最使你感到了吗?
(4)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幸福的,开始我的心情是这样的吗?生:不是,是抱怨的。师: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以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将心比心,我会想到什么呢?引起学生的思考: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理解,就要学会去宽容和理解别人。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真正的阅读要是使阅读者披文入情,能透过文字触到语言的深层内涵,从而领悟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因此此环节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4、深入文本,升华情感
生活中,“将心比心”的表现举不胜举,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这正如作家罗兰所说:“如果每一个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不但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和恨事。”
5、拓展延伸,提升品味(板画出心)让孩子们在这颗心里装入一个分量最重的词,你会装什么呢?学生们会写很多词,如:帮助,关心,温暖,理解,宽容,鼓励,尊重,信任等等,这样设计能让孩子们走进文本,产生了感同身受的效果。
四、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课文静态的呈现,针对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关心帮助
将心比心
宽容理解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又有利于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了课文的主旨。
五、教学反思:
一堂课结束了,反思这节课我感觉有收获的是:
学生逐步学会了抓重点句段和词语体会理解课文的方法,在感受温暖的过程中,理解了“将心比心”。汇报时虽不够流畅深入,但却由心而发,有理有据。
此外,孩子们这节课特别的投入,把心融进了课文情境,并由课文想开去,联系生活体验,感受到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但本节课也有遗憾之处,我没能跳出精读课的圈子,指导、讲解过多,还是没有把学生推上主角。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今后,我要把握好“精”与“略”,内容上,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要求。方法上,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将心比心》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的意思,懂得人与人之间应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根据教材编排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根据课文的两件典型事例,体会“将心比心”的意思。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朗读、体会,组织学生讨论。
2、结合典型事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学法指导为:
通过阅读思考、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及扩展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特点,为了突出“听说读”的训练,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我以身边的小事引出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紧扣课题的意思,以引出今天的课文,同时板书课题:8。*将心比心,并让学生齐读课题,随之提问:这两个心字的意思相同吗?是将谁的心比谁的心呢?以此过渡到新课中来。
(二)检查预习,巩固基础知识。
检查预习的方式由小老师抽查,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归纳事例时,我相机板书重点内容。
(三)合作探究,体会事例,理解“将心比心”。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探究点和一个课堂延伸训练点。为了让学生在理解事例中体会“将心比心”的含义,我又在前两个探究点中分别安排了两个小点和一个补充训练,补充训练是针对全班同学而设计,由点评学生引导解答,以帮助学生理解,也达到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培养“小老师”的讲解能力。
此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对课题的理解,我小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我安排了分享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例。
(四)当堂训练
这个环节重点安排了理解课题的练习和写话练习。模仿课文的语言描写,写几句人物的对话,选用第二题中的短语,注意对话语中提示语的位置。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针对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个板书(出示)
8x将心比心
阿姨为奶奶开门
温暖
母亲鼓励实习护士
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又有利于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了课文的主旨。
最后,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有助于我的进步,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1
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振奋,让尴尬的母语教学走出了固有的蘩篱,走进了一片新天地,也让我们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让尘封的头脑引来了甘泉活水,经受了思想的洗礼。另一方面也让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迷茫与困惑,禁不住要问“路在何方”,回答当然是“路在脚下”。改革未必带来进步,但进步必然需要改革。
语文教学曾被“千夫所指”,曾让“举国关注”。那么语文教学的出路既要体现改革的普遍意义,又要显现出自身的特色。这便是回归主体————还权于学生,让位于学生;凸显本体————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下面结合《炮手》一课对以上观点作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炮手》一课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的感人故事。当时,德国军队已侵入巴黎郊外,当将军发令向德军的驻地————一座红瓦白墙的农舍发炮时,炮手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命令,而这座房子却是他家仅有的财产。
全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贯穿全文,所以主人公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形象地被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的确立
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缘于对文章思想主旨的解析,缘于对文章中体现的主要写作特点的把握。
一方面文章情节曲折生动,体现了炮手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作为一篇充溢着人文气息的文章,留给读者印象最深地就莫过于炮手那句普通中满带着人性精彩的话语:“那是我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
另一方面文章讲究语言的艺术美。将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准确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炮手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又用对比的方法写出当时“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时,“炮手的前额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些细腻的刻画使一个普通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立体化、人性化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综合以上两点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感情朗读中,体会炮手在神态、言语变化中流露出的爱国之情;
2、结合课外辅助材料,深入体悟神态变化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位于由炮手神态变化的表层现象深入感受其精神实质。原因在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以人文性统驾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出路所在。一篇文章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而恰恰是字里行间洋溢的无形之美————情感体验。人文性是人类灵魂指向的体现,抓住了这一点,即可引发读者的情感共振。与此同时将对形式美的体悟隐喻其中,则证明了这一点:形式为内容服务。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分析
基本理念:
1、创设情境,建立“战地记者”的角色需要展开教学,运用阅读期待,引发学生以研读专题为基点,进行辐射式的自主探究。
2、回归于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读文中发现问题,在读文中解决问题,同时凸显语文教学的本体,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具体设计:
(一)、营造情境,定位身份
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从情境中找自己的身份,更便于学生以亲历者的角度去介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同时记者这一角色也有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意在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回顾大意,体察背景
学好教材内容,必须引用相关的背景资料作支撑,让学生可以在宏观把握事情背景的前提下,与文章展开对话,且背景资料引入借助于角色需要而显得自然。
(三)、全景感知,筛选质疑
在全景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充分提问,但对于所有问题,不必都面面俱到,适当筛选,既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作用,又提升了问题的精炼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单式板块研读,体悟爱国之情
让学生围绕研读专题,扫描全文内容,借于平时的训练,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里作了一个弹性化设计,更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还权于学生落在实实在在的教学中。写法延伸部分借于学生手中的作文书,使得内外沟通,课内外学习相得益彰。
(五)、模拟采访,换位感受
(六)、撰写日记,延伸迁移
“受之于心,自然要发之于外”以上的两个步骤给学生一个释情抒感的空间,让学生围绕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完整了记者这一角色的职责。
(七)、作业布置
第一题的确立主要由于本文中出现了字形上易错的生字;第二题则缘于文章中出现了“?望”“回头看”等词,表示“看”的词语很多,这里借助于练习,丰富学生对于看的了解;第三题则是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2
【说教材】
1、教材简析:《将心比心》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一、在商店里,阿姨帮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二、母亲去医院打针,宽容与体贴没把针打好的实习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即将当护士的女儿。)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这两个事例中的人物对话的描写来告诉学生: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与本文人物对话的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说教法】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所以我用引导法教学。教学中,我会以学生读和说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要求学生读不顺的地方多读,不理解的地方同桌或小组间讨论,解决不了的请教老师,教师再给予引导。
【说教学过程】
1、通过播放视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揭示课题。
2、读课文: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读通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主要写了两件事,板书写出哪两件事。
3、细读课文:
⑴本环节主要抓人物物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品质。
⑵围绕文中哪儿让你感到温暖,展开讨论。在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阿姨的那段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你读了这句话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交流,讨论,然后移情体会,让学生思考:要是你是这位阿姨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这位老奶奶你有什么感受?
⑶在阅读第二自然段时,抓住母亲的话重点阅读体会,如“不要紧,再来一次!”你体会到什么?(宽容)如:“这是我……女儿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读到这里,你体会到妈妈的什么品质最使你感动?(宽容、理解、鼓励)
⑷移情体会:如果这位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等。
⑸你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什么?现在的“我”感到很温暖,很幸福,之前“我”是怎么想的?出示小练笔。
⑹过渡: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例比比皆是,齐读第三自然段。
4、设置情景,深化认识:教师在黑板上用红粉笔画个心,导语“……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不会是空荡荡的,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的心中装入一个分量最终的词语……”学生说,教师把词语写在心型图案里。
5、课堂小结:本环节用作家罗兰的话,深化学生情感。
【说板书】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本节课的板书很简洁,只是清楚地向学生展示本文中的两件事以及最后画心型添加学生所说词语的互动环节。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11-16
小学语文《掌声》说课稿03-17
小学语文《琥珀》说课稿05-06
小学语文《石榴》说课稿02-13
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说课稿02-13
小学语文《穷人》说课稿02-15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02-15
小学语文《称赞》的说课稿02-08
小学语文《荷花》说课稿02-08
《观潮》小学语文的说课稿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