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爸妈妈和我》说课稿(通用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爸爸妈妈和我》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爸爸妈妈和我》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一)说设计意图:
亲子之间有一种朴素又美好的情感,然而在活动中表达这种情感往往显得表层和单薄,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平凡的东西同样耐人寻味。
在活动中,教师以幼儿身边的爸爸妈妈为切口,试图通过欣赏照片、制作和讲述记录卡等方式,一定程度地量化“情感”,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实在,使潜在的亲情自然流露,从而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等能力。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感知理解诗歌中“爸爸、妈妈和我”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尝试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进行仿编活动,进一步了解大自然中事物间的关联。
3、体验仿编活动带来的成功感,增强诗歌仿编活动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是使幼儿懂得诗歌中爸爸妈妈和我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是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尝试进行仿编活动。
二、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作了以下准备:
PPT课件、亲子照片、记录卡、笔等。
三、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朗诵法、直观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朗诵法、讨论谈话法等。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图片和课件直接获得印象。朗诵法、讨论法是幼儿在讨论以及朗诵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五、说活动过程。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导入谈话引出课题小朋友,你们家里都有谁呀?
你们喜欢爸爸、妈妈吗?为什么?
二)展开
1、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爸爸、妈妈会保护你,你感觉爸爸像什么?妈妈像什么?你又像什么?
2、教师朗诵诗歌
3、学习诗歌ppt课件:一(1)画面上有什么?
爸爸是(一座山),妈妈是(一座山),我是山间的(小溪)课件:二(2)采用上述方法,鼓励幼儿看图学习诗歌的第二段。
爸爸是(一棵树)妈妈是(一棵树)我是树上的(小鸟)在爸爸妈妈身边飞过。
4、师生共同学习诗歌,并有表情地完整朗诵。
5、引导幼儿按诗歌中的格式仿编部分内容。
(1)爸爸、妈妈除了是一座山,一棵树,爸爸、妈妈还可以是什么?(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说一说)
(2)带领幼儿念一念自己仿编的诗歌。
三)结束欣赏歌曲《爸爸妈妈和我》
六、延伸活动:
1、角色表演:爸爸妈妈和我。
提供给幼儿头饰和布置简单的场景,请幼儿自己选择扮演的角色进行故事表演,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把故事的叙述部分该成简单的旁白,主要让幼儿练习角色的对话及表演相应的动作。
这一环节能充分满足幼儿的活动欲望,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对话,表达自己的理解,给幼儿提供表现和说话的机会,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2、绘画:爸爸妈妈和我。
各位老师: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使一个语言活动获得成功,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不当指出,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爸爸妈妈和我》说课稿 2
一、教材说明
教材地位:《爸爸妈妈和我》选自 [具体教材版本],处于幼儿教育阶段关键的情感启蒙板块。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是他们最早接触且影响深远的环境,对家庭关系认知的构建直接关乎幼儿情感、价值观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此内容作为连接幼儿生活与情感教育的桥梁,旨在引导幼儿深入了解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感受来自父母的爱,并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幼儿能够清晰识别爸爸妈妈的外貌特征、日常喜好,了解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分工,知晓父母为家庭付出的努力。
情感目标:深切感受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激发幼儿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增强家庭归属感,培养积极向上的家庭情感。
技能目标: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动作或绘画等方式,勇敢表达对父母的爱与感谢,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行为目标: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心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帮忙拿拖鞋、给父母捶背等,将对父母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幼儿全面深入地认识爸爸妈妈,感受父母之爱的多面性,从生活细节中体会爱,使幼儿建立起对父母强烈的敬爱之情。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将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合适、有效的方式准确地表达出来,并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养成关心父母的良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中班幼儿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开始关注身边人的行为和情感变化。此时,幼儿对家庭已有一定模糊认知,但对于父母为家庭付出的具体细节缺乏深入观察和理解,情感表达较为懵懂,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他们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但在情感梳理和精准表达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中班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内容兴趣浓厚,所以教学过程需紧密联系幼儿实际生活,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方法
教法
直观演示法:通过播放家庭生活视频、展示全家福照片、讲述亲子故事绘本等直观素材,让幼儿更清晰、直观地看到家庭生活场景,感受父母与自己相处的点滴,增强感性认识,助力幼儿理解教学内容。
提问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启发性问题,如 “爸爸妈妈每天都为你做些什么?”“你最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什么?” 等,引导幼儿思考,激发幼儿表达欲望,促使幼儿深入挖掘对父母的情感认知。
情境创设法:创设 “家庭小剧场”“我是小当家” 等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幼儿在模拟情境中体验父母的'角色,理解父母日常的辛劳,加深对家庭关系的理解,增强情感体验。
学法
观察体验法:引导幼儿观察家庭生活中的细节,如父母做饭、打扫卫生、陪伴自己玩耍等场景,亲身体验父母的付出,从而在观察与体验中形成对家庭和父母的深刻认知。
讨论交流法:组织幼儿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和父母的趣事、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瞬间等,鼓励幼儿相互倾听、交流想法,在思维碰撞中丰富对家庭情感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实践操作法:安排幼儿制作送给父母的小礼物,如手工贺卡、绘画作品等,或参与家庭劳动实践,让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将对父母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强化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
收集丰富多样的家庭生活照片、视频,涵盖亲子互动、父母照顾孩子、家庭日常劳作等场景,制作成生动的 PPT 课件。
准备各类亲子故事绘本,如《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用于故事讲述环节,引发幼儿情感共鸣。
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手工制作材料,如彩色卡纸、彩笔、剪刀、胶水等,用于制作送给父母的礼物。
布置 “家庭小剧场” 情境场地,准备简单的家庭生活用品道具,如围裙、扫帚、玩具等,供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五、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欢快的幼儿与父母共同玩耍的视频,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问:“小朋友们,在视频里你们看到了谁呀?” 引导幼儿回答出爸爸妈妈和自己,顺势引出本次活动主题 ——《爸爸妈妈和我》。
展示几张不同家庭的全家福照片,让幼儿观察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分享自己看到照片的感受,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幼儿对家庭话题的兴趣。
认识爸爸妈妈(10 分钟)
开展 “我的爸爸妈妈” 分享会,邀请幼儿上台介绍自己爸爸妈妈的外貌特点,如爸爸高高的、戴着眼镜,妈妈头发长长的、笑起来有酒窝等,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 PPT 展示父母在不同场景下的工作照片,如爸爸在办公室工作、妈妈在超市收银等,简单介绍父母的工作内容,让幼儿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知道父母工作是为了让家庭生活更美好。
组织幼儿讨论 “爸爸妈妈在家里都做些什么”,引导幼儿回忆父母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辅导功课等日常行为,感受父母对家庭的付出。
感受父母的爱(10 分钟)
讲述亲子故事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在讲述过程中适时提问幼儿:“小兔子是怎么表达对大兔子的爱的?那你们觉得爸爸妈妈有多爱你们呢?” 引导幼儿思考并分享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爱的瞬间,如生病时父母的照顾、遇到困难时父母的鼓励等。
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家庭生活视频,内容包含父母为孩子过生日、接送孩子上学、陪孩子做游戏等温馨场景,让幼儿在视频中直观感受父母无处不在的爱,强化情感体验。
表达对父母的爱(10 分钟)
组织幼儿分组讨论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如说 “我爱你”、给父母一个拥抱、帮父母做一件小事等。
开展 “制作爱心礼物” 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利用准备好的手工材料,为父母制作一份礼物,如绘制一幅画、制作一张贺卡等。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发挥创意,将自己对父母的爱融入到礼物中。
邀请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礼物,并向其他小朋友介绍礼物所代表的含义,锻炼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总结与延伸(5 分钟)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内容,强调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是无私且伟大的,我们要学会感恩,并用实际行动去爱爸爸妈妈。
布置课后小任务,让幼儿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请父母用照片或视频记录下来,回园后与小伙伴分享。鼓励幼儿坚持关心父母,将对父母的爱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长期的行为习惯。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爸爸妈妈和我》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幼儿对家庭关系和父母之爱的认知有了显著提升。从导入环节的视频和照片展示,到认识爸爸妈妈、感受父母的爱以及表达对父母的爱等环节,层层递进,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幼儿在情感表达上较为羞涩,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鼓励和引导。同时,在时间把控上,幼儿讨论环节有时会稍显拖沓,后续应更加合理规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高效完成。在活动延伸方面,要持续关注幼儿回家后的实践情况,加强家园沟通,共同促进幼儿良好家庭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爸爸妈妈和我》说课稿 3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诗歌中“爸爸、妈妈和我”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尝试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进行仿编活动,进一步了解大自然中事物间的关联。
3、体验仿编活动带来的成功感,增强诗歌仿编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1、黑板、粉笔。
2、幼儿用书人手一本,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A、小朋友,你们家都有谁呀?
B、你们喜欢爸爸、妈妈吗?
C、你觉得在家里,爸爸像什么?妈妈像什么?你又像什么?
2、学习诗歌。(实物投影仪放大幼儿用书)
A、教师指图1,提问:画上有什么?引导幼儿看图欣赏诗歌第一段。在朗诵中教师采用等待、放慢速度以及指图等暗示的方法,鼓励幼儿参与讲述。
B、采用同样方法观察图2,学习诗歌第二段。
C、师生共同学习诗歌,并有表情的完整地朗诵诗歌。
3、引导幼儿仿编诗歌部分内容。
4、情景表演《爸爸、妈妈和我》
请部分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先表演诗歌内容,再表演仿编内容。
5、 结束活动。
鼓励幼儿在语言阅读区继续学习仿编,并分角色扮演仿编内容。
《爸爸、妈妈和我》反思:
在组织实施此次活动前首先对原教材进行了认真地分析:这首诗歌简单、易懂,非常适合大班幼儿,因此本次活动我将重点引导幼儿学习如何创编诗歌,将已往传统的学会念诗歌、跟读诗歌转换为幼儿自己创编诗歌。语言活动容易让幼儿感觉抽象和枯燥,配上形象的图片,大大增强具体形象性,易于幼儿理解。
在新授诗歌的过程中,我始终本着“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努力使幼儿达到“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理解地学”的目的。老师单纯的说教对比生动直接的视觉冲击来说显得那么的淡薄和无力,因此我了解到大班的幼儿心理还是以直观形象的刺激为主,我们应该多为他们准备的是直观形象直接的东西,他们能理解,能产生共鸣!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在于“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初步学习仿编儿歌。”
通过观察图片,幼儿很快能够理解两两相关物体的朋友关系,通过已有经验进行创编时,有些小朋友非常的聪明,说明小朋友平时观察挺仔细的,能把这些经验运用到活动中来进行仿编,如爸爸是泥土,妈妈也是泥土,我是泥里的小草,在爸爸妈妈身边生长;爸爸是池塘,妈妈也是池塘,我是池塘中的小鱼,在爸爸妈妈身边游玩。
《爸爸妈妈和我》说课稿 4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对物品大小进行区分,判断其归属。
2、会说"这是,是爸爸(妈妈或我)用的。"
3、能喜欢并关心自己的爸爸妈妈,活动准备:
1、家长与幼儿一同收集孩子与父母用的物品,特别是鞋子、漱口杯、牙刷,衣服等每个人都有的东西。分别放在活动室四周的桌子上。
2、人像:爸爸、妈妈、孩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
老师:前几天,我们一起收集了许多小朋友和爸爸妈妈用的东西,看,这是,是谁用的?是爸爸(妈妈)用的。
那妈妈(爸爸)的东西放在哪边?教师示范放二次。
老师:谁愿意来找找哪些东西是爸爸或是妈妈、小朋友用的把它送到相应的地方。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老师:请小朋友去把这些东西都送给爸爸妈妈和小朋友,边送边说:这是,是爸爸(妈妈、我)用的。
幼儿将周围桌子上的各种物品都送到相应的地方三、比较不同。
老师:小朋友们都送好了,来我们看看这是什么?这是谁送的?是谁用为什么要送这样物品?
出示一到两样较有明显的`物品。(如指甲油、唇彩、BP机)老师:瞧,这是什么?(鞋子)是谁穿的?这儿呀还有,(将另两双鞋子和前一双放在一起)谁穿的?你们看这三双鞋子有什么不一样?(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比较)谁的最大?谁的最小?不大不小的是谁的?
四、找家人都有的东西。
老师:爸爸、妈妈、小朋友都有鞋子,那你们家还有什么东西是每个人都有的呢?它们都一样大吗?
五、扮爸爸、妈妈或小朋友。
老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爸爸、妈妈和小朋友用的东西,我们就来玩娃娃家游戏好吗?那你想打扮谁呢?(幼儿自由讲述自己愿意打扮的角色。)幼儿自由打扮,教师指导。
六、展现自己的装扮。
老师:小爸爸、小妈妈、小朋友们你们都打扮好了吗?来,看看,你们能猜出来他打扮得是吗?是妈妈,你们从哪看出来的?(引导幼儿从衣服、鞋包等方面观察,并说这是妈的鞋子、这是妈妈的包、这是妈妈的裙子。)老师:妈妈,你这是要去哪儿啊?(去上班)妈妈真辛苦,又要上班,又要做家务照顾小宝宝,你爱妈妈吗?小朋友你们都爱妈妈吗?
七、结束活动老师:小爸爸、小妈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去做娃娃家游戏好吗?
10:05-10:15盥洗活动要求:
1、盥洗时不拥挤。
2、学习掌握洗手、洗脸的一定顺序。
★ 10:15-10:45户外游戏
《爸爸妈妈和我》说课稿 5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诗歌中“爸爸、妈妈和我”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尝试迁移日常生活经验进行仿编活动,进一步了解大自然中事物间的关联。
3、体验仿编活动带来的成功感,增强诗歌仿编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1、黑板和粉笔
2、幼儿用书、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导入,引起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家里都有谁呀?你们喜欢爸爸、妈妈吗?你觉得在家里,爸爸像什么?妈妈像什么?你又像什么?
二、用投影仪放大幼儿用书画面,学习诗歌。
1、教师指着第一幅画面,提问:画面上有什么?引导幼儿看图欣赏第一段诗歌。在朗诵诗歌时,教师采用等待、放慢速度以及指图等暗示的方法,鼓励幼儿参与到讲述中来。例如:爸爸是(一座山),妈妈也是(一座山),我是(教师可用动作暗示幼儿)山间的小溪/小河,在(手指两座山)爸爸妈妈身边(动作暗示)流淌/流动。
2、教师指着第二幅画面,采用上述方法,鼓励幼儿看图学习诗歌的`第二段。
3、师生共同学习诗歌,并有表情地完整朗诵。
三、引导幼儿按诗歌中的格式仿编部分内容。
教师提问:
1、爸爸妈妈是一座山(一棵树),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你想当什么?
2、爸爸、妈妈除了是一座山,一棵树,爸爸、妈妈还可以是什么?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说一说,教师对幼儿仿编的内容用粉笔画在黑板上,最后带领幼儿念一念自己仿编的诗歌。
四、情景表演。
1、请部分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和妈妈,先表演诗歌内容,再表演仿编的诗歌。
2、教师:我们大家来表演爸爸妈妈和我,谁想做大山爸爸?谁想做大山妈妈?谁想做小溪孩子?表演的小朋友要有表情地朗诵诗歌,并做一做动作。下面看表演的小朋友不仅要朗诵诗歌,还要看看他们谁表演得最好。
五、音乐活动《办家家》。
教师:刚才,许多小朋友上来表演了爸爸和妈妈,你们想不想做爸爸、妈妈呢?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表演“办家家”。音乐起,师生一起表演唱《办家家》。
【《爸爸妈妈和我》说课稿】相关文章:
爸爸妈妈和我说课稿09-20
滹沱河和我说课稿05-18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爸爸妈妈和我》说课稿10-16
《我和我的祖国》说课稿06-10
《我和我的妈妈》说课稿08-18
爸爸妈妈和我小班教案08-20
《我和我的妈妈》说课稿范文11-05
爸爸妈妈和我作文(精选30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