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八册三角形的认识P129-130。
2、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生直观地认识了三角形,学习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和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和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分类。
2、知道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意义
3、使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二、教法和学法
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各个年级教学的始终。二期课改也明确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在教学中认真 贯彻 二期课改精神,十分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课中所出现的概念和结论,都是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所呈现出来知识素材,通过学生周密的思考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是让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后,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在获得三角形的分类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大胆地猜测,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眼,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时也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提供了充分的活动范围。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媒体出示:
师: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找几位学生)
师:板书 三角形
二、出示各种三角形
分组讨论:
1、研究每个三角形,各个角是什么角?写在表格中。
三角形 编号(1)(2) (3)(4)(5) (6) (7)
角A ( )角( )角( )角 ( )角 ( )角 ( )角( )角
角B( )角 ( )角 ( )角 ( )角 ( )角( )角 ( )角
角C( )角( )角 ( )角 ( )角 ( )角 ( )角 ( )角
2、根据研究结果,动手将三角形按角的特征进行分类。
(1) 小组汇报。核对后请改正确。
(2) 议论,发现。
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三角形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最多有1个直角,最多有1 个钝角)
(3) 根据研究结果来分类,怎样分呢?
有3个锐角 有1 个 直角 有1钝角
(1)(6) (2)(4) (3)(5)(7)
3、老师还想考考你们,谁能把黑板上的几个三角形分类呢?
请学生上黑板分一分:(1)(6)
(2)(4)
(3)(5)(7)
出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纸条出示)
出示:那么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那么是面三个三角形便是整体的部分。如图:
3、 找学生讲一讲,什么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是钝角三角形?
4、 找一找图表,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1、 分一分:
锐角三角形:( )
钝角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 )
2、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
(2)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
(3)一个长方形一次可以剪出两个直角三角形。( )
3、猜猜看游戏。
(1)露出一个直角 (2)露出一个钝角 (3)露出一个锐角
你能判断出他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为什么?
3、 提高练习:
数一数,下图中有( )个三角形,其中有( )个锐角三角形,( )个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师:为什么只看到一个锐角,能猜出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呢?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得真好!你知道了什么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确定位置》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知识。这些知识为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而本课的学习则是第一学段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生活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淘气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与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材中安排的练一练的内容都是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在练习时可以分两步走。第一,分别说一说水平方向点的位置与垂直方向的位置。第二,当学生分别能清楚地表示单一位置时,接着讨论在单一位置上的两个点。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数学教学要着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不能再单纯的依赖模仿和接受性学习,而应该更多地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我注重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练,同时借助有动画和声音效果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准备了,方格纸和座位卡。
2、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实践探索。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也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因此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2、合作交流。本课虽以实践活动为主展开学习活动,也应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先让学生亲自实践,再组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制造冲突,激趣导入
通常学生的学习起点由三个:逻辑起点、现实起点与思想方法起点。这节课我是针对学生的现实起点来引入新课,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有“第几组第几个”这一生活经验,这一经验与“数对”密切相关,其本质是一样的。因此,上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向老师介绍自己的座位,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尝试、概括,让学生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比用“第几组第几个”更为简洁方便。让学生感受学习确定座位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告诉学生像这样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板书:确定位置),从而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探索学习,建立模型
看方格图上的点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避免学生单一借助实际的教室座位来理解“数对”,带来认知上的局限性和学习上的疲劳感。我通过,将实际的教室座位改为半抽象的座位表取代教材中的情境图,教学素材顿时鲜活起来,为学生建构“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新知铺架一个阶梯。随后又将教室平面图半抽象的座位表抽象成“点”。然后让再出示横竖“线”,最后形成了方格图。这样做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确定位置”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时,不能单纯地作为知识点进行教学,也不能漫无目的的让学去胡乱猜测,而是设计为一个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感受、去经历、去体验。
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在方格纸的交叉点上画出自己的位置。这一步我向学生提出了四个要求:第一,拿出方格纸表示自己的座位;第二,展示反馈,同桌互相检查;第三,闭着眼睛想。根据方格纸想自己在班上的什么位置;第四,在方格纸上找出一位好朋友的位置。这样一来,一是让学生建立起数对的表象,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二是为学生创造用数对确定位置奠定认知基础;三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其次是让学生认识“数对”,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时机,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重点内容。我分为六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小组讨论,创造出更为简洁的表示方式。要求四人一组,以“第二组第四个”为例进行研究;第二步,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所创造的意义。学生有了第几组第几个以及用方格图来表示位置,估计学生会“再创造”出一些简洁的表示方式,比如第2组第4个:2/4;2︱4;2,4;z 2g4;2z4g,等等。这样教学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引导学生再创造出数对,有利于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兴趣;第三步,引导观察概括,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概括出什么是“数对”;第四步,介绍读法;第五步,观察对比(5,2)和(2,5)这两个数对的区别;第六步,请同学们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同桌互相检查,并用开火车的方式说一说。
在初步理解了数对之后让学生完成课本64页的内容,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境,运用到例题上,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进一步使概念内化与形成。
第三个环节: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通过多种形式练习,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主要用来解决课本中的习题。
第一关:找位置 (投影出示学校附近的地图)
1、下图是学校附近的地图,说一说学校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2 、图上还有哪些建筑物?在什么位置?与同桌进行交流。
3、指名两个学生,一个报地点,另一个报相应的数对,报完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第二关:找路线(拿出课前剪好的附页1)
1、教师说出各个景点的数对,学生边听边摆;
2、摆好后指名用数对汇报各个景点的位置;
3、投影书上的路线图,请学生自己核对;
4、现在小敏的位置是(5,3),她要到溜冰场去,请画出路线图;(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出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画法,找出合理的路线:最短的路程并且应该沿着图中的路线走。
第三关:找位置看电影。
1、 老师将赠送每个同学一张电影票,要求先听要求再行动:(1)票装在四人小组信封里,每人拿一张后,先在座位上想一想你的新位子在哪?(2)等音乐声响起,就带上你的学习用具,对号入座。如果有人坐错了你的位置,请你帮助他。2、拿票—思考—找座位。结果出现了问题:拿到(2,*)、(*,3)的两位同学一时找不到位子,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做是为了是让学生意识到(2,)只能表示第2组所有的人,不是表示一个人的;( ,3)是表示每一组的第3个同学,也就是第三行的所有同学,数对是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的,只有1个数是无法确定位置的,进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个环节: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把数对的知识由教室拓展到课外。数对的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小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较少。所以我通过介绍经纬线,体育馆座位号、地球经纬度……拓展了数对的应用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挖掘数学价值,体现数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让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既把握了良好的数学教学契机,又实现了课程回归生活的思想。
第五个环节:自我评价,总结学法。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本节课使用的观察、讨论、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的了解更多的有关知识,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反观这一节课,我改变以书教书的方式,用现实的班级座位,活生生的情境代替课本的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另外我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建构模型,创造出“数对”的表示方式,让学生亲历数学化这一过程。我的教学安排合理有序,有层次性,教学内容我安排了两个由近及远。一个是:自己的班级—淘气的班级—城区图;另一个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具体的感知(弄清班级的第几组第几个)—用方格表示—创造出数对,并让学生闭着眼睛想座位的坐标图,丰富了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口、脑、手多感官参与,积极探索,体现了人人学数学、用数学、人人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师指示,学生思考:
①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0/100)用小数怎样表示?()
②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10)用小数怎样表示?()
③引导学生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是3个1/10。所以得出:=。
④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如下:
例2:=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教师强调指出: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不变呢?(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举例说明)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都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举例说明)整数是否具有这个性质?(没有,理由同上第二点)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师谈话: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出示例3:把和化简。
提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通过这组练习巩固新知,为以后小数作结果要化简作准备。
口答:课本“做一做”第1题。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师谈话: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元=元3元=元
出示例4: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小组讨论后,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订正,表扬。
==3=
练习:口答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讨论小结: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第64页的例1、例2,记住并理解小数的性质;阅读课本第65页例3、例4掌握小数性质的应用。
五、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1题: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对口令,其余学生当小评委。
第2题: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同学准备当朋友。
第3题: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变化?小组讨论,提问订正,找规律(小数的末尾添“0”大小不变,整数的末尾添“0”大小变了)。
第4题:化简下面小数,采取抢答来完成。
第5题:先填书上再口答订正。
2.练习十三第6题: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评价鼓励。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点搬家》。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说教材。
《小数点搬家》是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3、44页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并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从设疑引趣出发,使学生发现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新奇有趣、层层提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实际情景,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能运用所发现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情感目标:在玩游戏探究新知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的教学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依据《小数点搬家》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探究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乘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根据教材特点和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数字卡、纽扣、练习题等是我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第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巩固新知的目的。
第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思想。
第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趣
新课伊始,我就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去买包子的时候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平时我们买的包子都是0.50元一个,但昨天的标价却是5.00元。我大吃一惊,连忙问老板怎么回事?老板说:“是我儿子在玩小数点搬家的游戏。”小数点搬家?小数点会搬家吗?由此引出今天所讲课题《小数点搬家》。(板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为他们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游戏:首先是小数点左移的游戏。(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同桌之间拿出自制的数字卡片和纽扣来做小数点,一方先任意摆出一个小数,让同桌读出来。然后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往左移动一位,让同桌读出来,并要他/她说出小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此类推,把小数点往左移动两位、三位甚至是四位、五位后,让同桌读出这个数,并说说这个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把小数点往左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小数点往左移动后前面位数不足怎么办?这时我会告诉他们小数点往左移动时小数位数不足要用0来补。玩了小数点左移的游戏后,我会让他们每小组交流一下他们的发现和心得体会,并派代表总结一下小数点往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相信他们会很快说出所发现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
一位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倍
两位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
三位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00倍
…… ……
之后我会补充说明:缩小10倍相当于原数除以10,即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缩小100倍相当于原数除以100,即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缩小1000倍相当于原数除以1000,即缩小到原来的一千分之一。……(板书)。然后我会要求他们读一读这个规律并背熟。接着让学生再来玩小数点右移的游戏。方法同左移的游戏是一样的。在把小数点往右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小数点往右移动后,后面位数不足怎么办?这时我就提醒他们注意小数点往右移动后,后面位数不足要用0来补。做完游戏后,我同样会让他们小组交流,并派代表总结他们的发现。我估计他们也会很快得出如下结论:
小数点向右移动
一位 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
两位 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三位 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 ……
然后,我再适当补充:扩大10倍,相当于原数乘以10;扩大100倍,相当于原数乘以100;扩大1000倍,相当于原数乘以1000;……(板书)。 同样的,当他们得出结论后,我会叫他们读一读并背熟。对于叙述得好的同学我都会让大家对他们给予掌声和语言的鼓励(棒!棒!你真棒!)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观看“山羊快餐店”的价格变化图,并提出问题: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快餐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相信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后,很容易说出答案。然后我对快餐价格进行以下分析,以此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4.00元=4元=40角
0.40元=4角
0.04元=4分
从4.00元到0.40元,小数点往左移动一位,原数缩小10倍,可列式为:4÷10=0.4
从4.00元到0.04元,小数点往左移动两位,原数缩小100倍,可列式为:4÷100=0.04
反过来看:
从0.04元到0.40元,小数点往右移动一位,原数扩大10倍,可列式为:0.04×10=0.4
从0.04元到4.00元,小数点往右移动两位,原数扩大100倍,可列式为:0.04×100=4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抢答游戏的环节,我会准备以下题目给他们抢答:
1、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1)2.85 (2)2850 (3)28.5 (4)0.0285 (5)0.00285
2、开火车。
(1)0.09×10= (2)0.09×100= (3)0.09×1000=
(4)53.8×10= (5)53.8×100= (6)53.8×1000=
3、小马过河。
(1)1.414×10= (2)18.1×10=
(3)0.1×1000= (4)9.87÷10=
(5)36.9÷10= (6)43.21÷1000=
(7)3.14×100= (8)1.4×100=
(9)0.618×100= (10)0.01×100=
以此检测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归纳小结,巩固新知
我会提问:今天我们有什么新发现?估计学生会很快说出今天的探究所得,然后我就说下面我们就用这些规律来解决新问题。我会给学生准备以下题目:
1、填一填:
(1)2.34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 ),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 ),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是( )。
(2)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后是254.8,这个数原来是( )。
(3)把一个数先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再缩小到原来的,所得的数是原来的数的( )。
(4)4.6的100倍是( );5个2.4的积是( )。
(5) 把470缩小到原来的是( ) ,再缩小到原来的是( ) 。
2、小红在写自己的身高时,把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写成13.5米。请你猜一猜,她的身高是多少米?
3、有比3.5大并且比3.6小的数吗?如果有,请你写出两个这样的小数。
以此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采用树形结合的方式,力求用精简的文字表达出概念的意思,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分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三单元的内容。新课程把估算作为独立的课时内容来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变化之一。
本节课的乘法估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又为进一步学习估算打基础。
本节课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估计算方法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估算方法与算理的'经验支撑,又使解决问题能力与估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因此,我们要意识到:估算不是纯粹的估算得数,而是根据情境需要灵活地估算。
根据教材特点与新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特别是应用题教学更应关注学生身边周围熟悉的情境组织教学。基于此认识,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学法体现自主性。
我创设了去游乐场玩的主题式情境,以情境教学法和引探教学为主,综合运用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为学生提供解决策略开放,评价标准开放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构建模型,自主优化策略,自主迁移方法,自主应用,真正做到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学到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2.数学知识从实践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的展开以生活情境为依托,使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出门多带点钱把数估大)自然建构了数学模型,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做数学的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不同层次的现实问题,既可以内化知识,发展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又可以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总之,整个过程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于“最大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实施备课精神,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估算:94×7945×52
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
2、试一试:48×103≈427×43≈647×11≈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讨有关乘法估算的问题。板书课题:乘法估算
(二)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对,现在是秋高气爽、瓜果飘香风景怡人的秋天,也正是出去秋游的好时光。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秋游的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认真读题,弄清题意。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用笔算也可以用估算)怎样列式?师板书:49×104
(三)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生1:(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生2: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生3: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在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学生通过前几年的学习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对圆形物体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圆的初步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这些经验上来进一步认识圆的有关特征,让学生深切体会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为后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半径和直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圆的美。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点O都有相同的长度r,认识圆心、半径。
难点:初步认识圆的有关概念。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认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而理解半径;用讨论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学习半径、直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动眼看一看等方式自主探索,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半径等知识。通过自学的方式去学习圆的对称轴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点亮双眼,看自行车车轮
我出示了生活中自行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车轮形状,学生们都知道是圆形,又出示正方形车轮的自行车,问这样的自行车你们见过吗?学生们会说没有,紧接着我就提出疑问为什么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形呢?圆形车轮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初步知识。带着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圆的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静做细观,共探圆的奥秘
1、认识圆的边:观察圆形,看看它的边是由什么样的线围成的?由此得出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认识圆心:移动车轮、转动车轮,让学生观察车轴在车轮中的位置有没有改变,通过实物迁移,用一个点表示车轴,从而去认识固定的点即定点在圆中叫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
3、认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动手操作、同桌讨论,在图中找出与圆心距离为3厘米、2厘米、4厘米的点,能找多少个,并观察分别在圆的哪个位置,从而认识点在圆上、圆内、圆外三种位置关系。
4、认识半径:通过点在圆上这个知识认识到圆上所有点与圆心所连的线段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接着介绍这样的线段就是半径,用字母r表示,接着小组去讨论怎么理解半径,并通过一道练习加深对半径的理解。
5、认识直径:出示一个圆及圆中的6条线段,让学生观察6条线段中哪条最特别,通过小组讨论找到特别之处经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再介绍这样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再让学生说说如何理解直径并在圆中试着画一画直径,看看还能画出多少条,并量一量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而得出圆中有无数条直径,长度都相等。
6、认识对称轴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通过预习回答问题来知道圆的对称轴及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说明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并给学生一张圆纸片,动手操作来解决如何确定它的圆心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静思默观、自学新知、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圆的.有关知识,既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又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齐心协力,一起练习
本环节通过判断和选择两种题型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四)巧思妙想,畅游数学天地
首先,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接着让学生们猜
谜语,轻松一下: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个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打一个水果)猜出后,我们再猜一猜羊吃草的范围最大能吃出什么图形?在猜谜中感受到圆在生活的存在。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圆的,然后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圆,最后出示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话一切平面图形中,圆形是最美的,学生感受圆的魅力。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与理念,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的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等获得。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猜、测、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①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教学用具}
本节课采用课件、不同形状的三角形、量件器等。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为了使学生能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我设计了独立活动、二人活动及分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是18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流程拟定为“设疑导入——大胆猜想——动手验证——巩固内化&mdash
;—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设疑导入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伊始上课,我想以前面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分类”为切入点,给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随后我提出挑战,让学生画一个很特殊的三角形:即含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是不可能画出来的,想知道为什么呢?学了“三角形内角和”我们就知道了。板书课题:三角形内角和。这样,我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2、大胆猜想
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为什么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呢?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多少度?学生猜想时我在黑板上书写几个比较接近的度数。这样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
3、动手验证
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既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也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我想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一量量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一拼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什么角,折一折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折成一个什么角,看一看无论是量、还是拼、或者是折我们得到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多少度?。
4、巩固内化: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力争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
1、释疑练习: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说一说为什么画不出含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目的是解释课前的设疑,从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本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3、变式练习:目的是是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4、综合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拓展创新:力求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一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 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 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 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的闯关游戏活动,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探索规律的体验,懂得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四次闯关,在每一关中经历“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归纳”这一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探索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在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议一议、全班交流、老师板书等启发引导。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行讨论总结出规律。
第三关:神奇的9。通过设置“9999999×9999999=?”的难题,经历解决问题的挫折,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山脚到山顶有2222222层,每一层有5555555级台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解决22222222×5555555=?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认识小数中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本第36-37页,例7)。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安排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这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由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这家商店都有练习本、三角板等文具,但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哪样文具的价格要贵一些?
生2:它们一共要多少钱啊?
师:是啊,这两样文具那种要贵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先来猜一猜,哪一种文具要便宜一些?还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生1:0.6元是6角,0.48元是4角8分,0.60.48。
生2:0.6是60个0.01,0.48是48个0。01,0.60.48
生3:通过转化为图形可以看出0.60.48
师:真不错,大家都是很聪明的,想到的方法还真多啊!
2.大胆猜测:
师:在以前,大家学过整数的大小比较吗?还记得整数是如何比较的吗?(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在这个环节上,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们回忆旧有的知识并将已经掌握的整数大小比较方法进一步扩展到小数的大小比较上,进行一次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从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小数要比较大小,你们会吗?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出示试一试。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7.96○8.32 0.13○0.129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运用。
1、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两位。(两名同学之家展开的这种合作、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2、完成练一练.
2元 ○ 1.9元 3.45米 ○ 3.54米
8.02○8.20 0.76○0.706
3.练习六第七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初步理解每个小数在数轴都有一个对应的点,并知道越靠近右边,小数就越大
4、判断
(1)6.8096.799( ) (2)5.15.1002( )
(3)38.74838.75( ) (4)0.0090.010( )
学生口答结果,并说出理由。这个题目可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5、练习六第九题
出示统计图表,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找出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能提出的问题多?鼓励学生们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6、练习六第十题
□中能填几?7.31□.4 0.5420.5□3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口头回答问题,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吗?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是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的64—65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通过“摆筷子”和“折纸”等活动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新知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相关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二、说策略。
1、学情分析:这个知识点既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的直线和角的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又要为进一步学好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重要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的平面几何知识体系里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因为是几何知识,自然具有了直观但抽象、易记但难懂的特点,加上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在我们广大农村小学也是陌生事物,比如我们学校就只有一组单杠,这无疑又为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设下了障碍。
2、设计理念:解决“抽象”这一难点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动手操作,我想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才是最易被学生接受的,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得来的才是真正理解不易遗忘的。结合我区数学教研组提出的“做数学”的先进理念,我在本课的设计中主要体现的是“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的两段式三维教学理念,意图放缓坡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之中对本知识点做到既能意会又可言传。
3、教法设计: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摆筷子”和“折纸”两个操作性学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笔描绘、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阐述五个层面的梯度性学习,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以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
4、学法设计:在“摆筷子”活动中,主要是体现开放性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空间把可能出现的情况全面的展现出来,为准确地提取和掌握知识点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折纸”活动中,主要是体现多元性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能力把应该出现的情况全部挖掘出来,并能准确地理解三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在学习概念性知识的时候,主要是体现抓住重要词语进行理解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交流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
5、教学准备:每生筷子5支、白纸5张、彩笔1支。
三、说过程。
(一)、摆筷子活动
1、导入:(1)利用手中的.筷子摆图形。
要求:①应用筷子支数不限;
②所摆图形不限。
(2)学生汇报。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熟悉的筷子和最喜欢的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学生会摆出图形、字母、汉字等多种情况。
2、过渡:(1)增加难度,只用两支筷子摆图形。
(2)学生汇报。
本环节增加难度,缩小范围,学生只能摆出预想范围内的各种情况,请看屏幕,这为下一步通过分类的学习方式对平行和垂直的知识进行研究进行了铺垫。
3、活动:(1)小组合作对所摆的图形进行分类。
(2)学生汇报。
①相交、不相交;
②现在相交、将会相交、永不相交;
③相交、垂直相交、不相交;
本环节学生的分类方式会有好几种,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把所摆的图形画在纸上进行研究,以便于学生迅速分类,在分类时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将会相交”这一特殊情况,为理解平行线“永不相交”的特点打下基础。这个把知识抽象出来的过程也是本课设计上的点睛之笔。
4、小结:P65中间部分。
(1)相交线:*互相垂直*、垂线、垂足;
(2)不相交线:*互相平行*
永不相交
在同一平面内 举起筷子看一下
(3)判断:—— a
—— b a是平行线
b a是垂线
本环节重点理解本课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分辨和表述垂直和平行两种现象,知道这是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5、扩展:(1)先摆两支互相平行的筷子,再摆一支筷
子与其中一支平行,你发现了什么?
(2)先摆两支互相平行的筷子,再摆一支筷
子与其中一支垂直,你发现了什么?
本环节再次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之间的相互平行、垂直的关系,既可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又为下一步学习平行线和垂线的画法打下基础。
(二) 折纸游戏
1、观察教室中哪些地方有垂直或平行的现象?
引导说出:一张方形纸上就有平行和垂直存在。
本环节是把从具体的摆筷子活动中抽象出来的知识再次还原到生活之中,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2、 按要求折纸:
(1)折两次,使两道折痕互相平行。
(2)折两次,使两道折痕互相垂直。
(3)折三次,使三道折痕互相平行。
(4)折三次,使三道折痕中既有互相平行又有互相垂直。
本环节通过再次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创造平行和垂直的过程中完全地掌握这个平面几何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知识点,彻底完成教学任务。
(三)、考考你学会了吗?
1、考眼力:P68—1 加图
本环节是考查学生的分辨能力,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课知识。
2、考口才:P68—2
本环节是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
3、考记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本环节主要是全面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说反思。
1、在两次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对于“平行”的理解要优于对“垂直”的理解,原因是学生对于直角的认识不够深刻、完整,加上在本课的设计中缺乏直角尺的应用环节。
2、在对实际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的描述中我没有强调“把什么看作同一平面”的重点描述,给部分学生在认识上留下了障碍,这是今后应加强的。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让学生通过复习、计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给学生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养鸡场左边有50间鸡舍,右边有30间鸡舍,每间鸡舍里有75只鸡。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通过观察、说特点,为下面口头概括定律收集语言材料。
㈡探究概括规律:
1、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通过口头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主动中获取知识。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三、巩固运用规律。
(五)巩固与练习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五、归纳概括。
整堂课虽说有些不足,有些差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但都让学生们进行尝试,环环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1、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上,我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2、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a + b)× c = a × c + b × c
3、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总之,在这堂课中新的理念也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充分调动起来。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设计理念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新课程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充分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实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二、说教材
《节日礼物》,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推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
(2)过程与方法:①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②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空间想象智能;
③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培养其积极的乐学态度;
②通过合作交流,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判断观察者从高到低不同的观察位置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图片判断观察位置,以及判断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
重难点突破:
仔细观察、大胆猜想是判断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的突破口。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以活动促发展,我采用自主体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自主进行体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我 主要采用:
1、情境教学法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始的故事导入、课中新知识学习的情境创设等,把学生领入乐学的氛围之中。
2、操作法
利用学生自己,让学生动一动,说一说,动脑、动口,调动他们喜学、爱学、乐学的情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究。
3、观察讨论法
通过让学生独立观察、猜想、小组讨论等,体验、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练习法
叶圣陶先生说:凡能力总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所以,在自主体验、探究、学习新知识后,就要通过一些有层次、生活化、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内化,形成技能技巧。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是通过两个活动完成的。
活动一:由低到高观察物体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首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模拟数学情境,通过数学活动的手段,从中帮助学生真正去发现、感悟、理解、解决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
对于书本中的主题图,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就让学生亲身体验。同学们,老师想考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们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自己的课桌,好吗?请看(课件)要求:①蹲着观察;②眼睛与桌面在一条直线上观察;③站着观察。观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同学们,你所看到的物体画面有什么不同呢?说得对,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由于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画面的范围也不一样。
这时我把书中的主题图《节日礼物》改成练习,出示课题节日礼物,同时这时出示课件,同时让学生思考:小狗贝贝从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观察礼物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观察的对象又有什么变化呢?这时学生就能在刚刚亲身活动的基础上看到东西的变化很快的判断出他们观看时所处的位置,观察位置由低到高,观察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板书低到高范围扩大) 那么大家在生活中你有碰到过这样的事吗?能举一个例子吗?谁来说一说,前后左右可以交流一下。你们说的都很好。通过说一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由远到近观察物体的不同
对于设计由远到近观看物体教学时,因为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通过观察学校内的景物,使学生对于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和从近到远观察物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说说生活中碰到这样的情况时,从近到远观察物体你发现有什么变化呢?对,站得远,看到的范围大;站得近,看到的范围小,但是清楚。(板书远到近范围缩小)。接着我不作较多的讲解,直接进行了练习,课件出示: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的动态画面。途中标出A、B两点,再出示两幅图和问题: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中,哪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大家先独立完成,再将你的想法小组内说一说,进一步巩固了远近观看的规律。然后再次请同学们分组从教室的最后面、中间及讲台上这三个地点来观察黑板,再次体验远、近观察物体的不同。从而验证了刚才交流中发现的规律。贴近了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
2、拓展练习。
3、生活延伸, 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是57页的画面(课件显示),同学们请先观察然后在书上分别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能完成吗?好开始。
(这时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有困难时,我呢作适当的巡视指导。)
通过有层次、生活化、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受到了为人处世的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节日礼物
观察位置 观察对象
低 高 范围扩大
远 近 范围缩小
简练的文字起到了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作用,使学生看到板书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回顾本节所学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三课时,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为了使学生体会方程是拥有平衡的内在相等关系的等式,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等量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个相等关系。教材非常重视对相等关系的挖掘和描述,为后面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的含义。
2、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而情感态度价值观靠教师情感和教师的一举一动进行渗透,一般不作为教学目标向学生展示。但由于自己教师语言少,所以渗透的不是很好。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方程的含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二、说学法
先学、后教、检测,检测中发现错误,要及时更正,但在这一环节中,不是教师更正,而是学生自我进行更正,也就是“兵教兵”,所以,在检测的时候,我先叫的是不好的学生,不好的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出现了错误,让好学生去帮助,这样,好学生又更进一步的掌握了知识,
三、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看课本中的内容,“看图看文——结合图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总结等式的特点”每一步都让学生自主去完成,。
四、说教学环节
第一步: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第二步: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p88的内容,看图、看文字
(根据下列提示:1、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2、x+5=10,x+5、10、”=”各表示什么意思?3、结合图1,从图2、图3中找出相等关系)
思考:等式有什么特点?
第三步:先学
1、看一看。
(认真看课本p88的内容,看图、看文字。)
2、做一做。
(请名一板演,其余练习本完成。)
第四步:后教。
1、更正。
2、讨论(议一议)。
⑴评议对错。
⑵评议板书。
⑶小结等式的特点?
3、加强训练。
第五步:全课小结。
第六步:当堂完成作业。
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能力水平有限,而且有是第一次用这种模式上课,所以在课堂组织上出现很多不足,敬请各位同行能批评指正,你们认真的点评将会促进一个年轻教师长足的进步。谢谢大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绝大部分学生 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是本节 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让学生讨论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对比方法:此题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1. 首先让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加以巩固,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后交流计算结果。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知识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
2、接着课件展示:小明去公园买门票场景儿童每张8元,用100元买12张门票,
能找回多少钱?学生根据信息进行脱式计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2. “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让学生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整节课的设计我是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引导、对比、交流等形式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5
学生分析:
本课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组织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有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
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重点:
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准备:
第2页的情境图;第2页试一试。
学生准备:
剪下课本附页中的人民币图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买过东西吗?
生:买过。
师:都买过些什么?
生1:买过盐。
生2:买过铅笔。
生3:买过瓜子。……
师:那么你能说出它们的价格吗?
生1:铅笔1角钱一支。
生2:一包瓜子5角钱。
生3:本子3角钱一个。……
师:可见,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文具商店买文具好吗?
生:好!
(师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文具商店里:铅笔0.5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水彩笔16.85元)
二、学习新知
1、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能从图中了解到些什么呢?
(生观察后回答)
师:你们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把你的想法互相说一说。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铅笔0.50元,也就是5角;尺子1.06元,也就是1元零6分……
2、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一下 ,价格标牌上的数与元角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1)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
3、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0.5、1.06、3.06、16.85、8.00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数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同,因为有个点。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的点叫小数点。
4、师:小数该怎样读、怎样写呢?
(1)自学课本。
(2)指明回答,师适当补充。
5、师:有位售货员叔叔不小心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点错了,3.50元写成了0.35元,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1)小组讨论。
(2)指名说一说,教师小结,特别强调小数点的重要性。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2、出示投影
(2)指名说,师总结。
3、说一说
统计年本学期教科书的年价格,并与同伴说一说。
例如:数学7.40元,也就是7元4角。
4、游戏
用附页1中的人民币游戏,同桌一组,一个说元角分,一个用小数表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小数。
生2:我学习会了小数的读法、写法。
生3:……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小数。
16.85
小数点 读作:十六点八五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11-30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说课稿01-23
数学说课稿(经典)06-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0
《数学广角》说课稿01-15
数学度量说课稿11-10
数学乐园说课稿03-08
《数学广角》说课稿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