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3-01-13 14:31: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汇编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说课稿(汇编15篇)

初中数学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 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图片欣赏 勾股定理数形图 1955年希腊发行 美丽的勾股树 20xx年国际数学 的一枚纪念邮票 大会会标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 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 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习,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 ,锻炼了发散思维。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 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

  布置作业: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

  1、课本习题2.1

  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设计说明:

  1.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表达水平。

初中数学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式的值》。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

  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

  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并通过小组讨论、组际竞赛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板 书 设 计:

  代数式的值

  一、定义 四、小试牛刀 七、练习 二、例1五、阶段小结 八、总结 三、例2六、例3 九、作业

  四.评价与反思

  新课标要求我们合理选用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选用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并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忠实于教材,但不迷信教材,在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教材,对于课堂和课外练习一部分取材于课本,而概念的引入却有别于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教学方法合理化,不拘泥于形式。在教学中,通过问题串与活动系列,实施开放式教学,随处可见学生思维间碰撞的火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教学环节设计,还是课外作业的安排上,我都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关注人的发展,意到个体间的差异,注意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中数学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从二年级上册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符合儿童的空间发展水平。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来感知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使学生掌握它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平行线,三角形的分类以及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打好基础。

  (二)设计理念

  结合教材的这一特点,我本着体现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变,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接触、感悟到的大量事物中,领悟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建立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通过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最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受到数学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课前小研究、作业纸

  二、 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并结合我校生本教育的理念,设计了课前小研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自我发展。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三、说教学过程

  (一) 感知图形变换

  1、 (自定向)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 (自运作)研究展示,初次生成。

  3、 (自调节)辨析内化,发现规律。

  4、(自激励)列举现象,深化认识。

  (二) 研究平移距离

  1、(自定向)故事导入,引发思考。

  2、(自运作)操作探究,突破难点。

  3、(自调节)辨析争论,掌握方法。

  4、(自激励)解决问题,形成技能。

  四、 说板书

  平移 旋转

  小火车 小缆车 摩天轮旋转椅

  方向 距离

  向右平移5格

  向右平移7格

初中数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数轴》。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有理数”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的重点:1)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

  2)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教材的处理

  1)通过观察温度计及师生互动表示课本第10页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

  2)通过讲解数轴的概念,概括出数轴三要素,指导学生正确地画出数轴。

  3)通过练习,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

  4)通过课本第11页的归纳,使学生深化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

  1)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与思考,建立数轴的概念。

  2)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解决问题

  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4、情感态度

  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

  1、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有方法就要有手段进行依托,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指导

  现代新教育理念认为,学习数学不应只是单调刻板的简单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该采用设置现实的问题情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为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强调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才能改变学生原来的那种“学而无思,思而无疑,有疑不问”的旧学习方式。

  要达到学生主动的学习,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

  学生的工具:直尺或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温度计,并填空:

  ℃℃℃

  师生行为:老师演示课件,学生观察并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并填空,为学习数轴概念做好铺垫。

  2)课本第10页问题: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师生行为:老师发问:“请同学们思考: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方向、距离)?”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并画出图形。老师巡堂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请最先做好的两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3)再次观察课本图1、2-1、温度计,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师生行为: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组内讨论,并派代表发表意见,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容易发现正数、0和负数都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活动2学习数轴的概念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满足以下要求: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师生行为:老师讲解数轴的概念,说明画数轴说要满足的条件,并提醒学生数轴的三要素;学生观察、理解。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数轴的概念及其所需要的条件。

  活动3数轴概念的应用

  1)讨论下列数轴画得对错?并思考你认为画数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什么?

  ①师生行为: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老师进行总结,并概括数轴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反思,使学生认识数轴的三要素。

  2)画数轴

  画数轴的步骤:

  1、画直线;

  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师生行为: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0、5+2-0、3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解:点A表示-2;点B表示2;点C表示0;点D表示-1。

  师生行为:观看课件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自己所画的数轴上完成,再由老师演示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活动4数轴概念的深化

  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师生行为: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活动5巩固数轴的概念

  课堂练习:

  1)课本第12页的练习1、2题

  2)强化练习

  (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师生行为:学生练习,老师巡堂、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课本第17页习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索新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联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数学,才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价值取向。我相信,有了快乐,数学课堂将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谢谢大家!

初中数学说课稿5

  说教材

  “正数与负数”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是学生学过的自然数与分数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面研究有理数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区分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说教法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特点,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正、负数的概念,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会列举出周围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过程与方法:

  探索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际例子的引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度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我将在教法上采用引导启发法和讲解传授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这是因为七年级的学生个性活泼,学习积极性高。在整个过程中,我将讲解和分析与学生自己归纳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学法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回答与表现给予肯定、表扬,由此保护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引领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五个部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巩固练习,熟练技能;总结反思,发展情意;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通过设置问题串,让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自然数、零和分数,让学生了解到数是因为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增加一个新的问题:某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3℃,最低气温是零下3℃,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都记作3℃,这样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这样之后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用以前学过的数不能简洁清楚地表示这两个数,由此需要产生一种新数,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这样的引入,既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又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接着,我根据学生已经产生的认知冲突及时地给出4个实际例子让学生练习,帮助他们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环节.我会在学生练习时进行巡视.具体的例题如下:

  例1:气温有零上3℃和零下3℃;

  例2:高于海平面8848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

  例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

  例4:汽车向东行驶4千米和向西行驶3千米.

  我会让学生对以上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进行讨论.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容易就发现: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一对反义词.于是我在学生回答 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学生在阅读课本后很容易就会回答:足球比赛中的净赢球和净输球;花生产量的增长和减少;体重的增加和减少等例子.这样的举例,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为新知的展开铺平了道路.

  帮助学生理解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后,我将带领学生回到创设情境中产生的问题:零上3℃和零下3℃应该如何表示? 一边引导学生,一边归纳总结: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通常地,我们规定盈利、存入、增加、上升为正,亏损、支出、减少、下降为负.如零上3℃和零下3℃可以表示成+3℃和-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可以表示成+50元和-32元.

  这里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概念时,我会特别强调,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同时指出,0不仅仅表示“没有”的意义,还有确定的意义,比如0℃就是一个确定的温度.

  (三)巩固练习,熟练技能

  为了使学生实现由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我将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如课本上的练习:判断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判断正、负数的时候,我将再一次强调学生的易错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其中一道练习:如果水位升高3m 时水位变化记作+3m,那么水位下降3m 时水位变化就可以记作-3m,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可以记作0m.这里也要特别强调0表示的意义.由此让学生加深对正、负数概念以及零的意义的理解.课内及时练习,反馈调整,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四)总结反思,发展情意

  练习之后,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1)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从而起到了对本节课巩固深化的作用.这样不但可以梳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记忆,而且可以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更有所侧重.

  (五)布置作业

  最后,针对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课后练习作业,并将作业进行分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适应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各位老师,以上说课只是我在短时间内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指导思想设计出来的一种方案,一定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果准备时间充分的话,我会在教学过程这一模块进行更多细节的探讨,让本节课的内容讲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初中数学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八年级 教科书。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____ 年级 册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____ 的基础上,对____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____ 等。

  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____,对____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____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三、 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____是本节课深入研究____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 定义 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____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且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7)当堂检测 对比反馈

  (8)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 谢谢。

初中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整式乘除》这一章与七年级《有理数的运算》中幂的乘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和《代数式》的内容联系紧密,是这两章内容的拓展和延续。而幂的乘方是该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继同底数幂乘法的又一种幂的运算。从数的相应运算入手,类比过渡到式的运算,从中探索、归纳式的运算法则,使新的运算规律自然而然地同化到原有的知识之中,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扩充、发展。在这里,用同底数幂乘法的知识探索发现幂乘方运算的规律,幂乘方运算的规律又是下一个新规律探索的基础,学习层次得到不断提高。

  ▲学情分析

  ①说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是在同数幂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幂的乘方,为此进行本节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②说学习方法和技巧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好本节课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具体数字的相应运算,再到一般字母,通过观察、类比、自主探索规律,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③说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新课标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尤其关注那些胆子小、能力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索活动中;而对那些平时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合作探索中养成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教材重难点

  重点:幂的乘方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区别幂的乘方运算中指数运算与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中的不同。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兴趣为根本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对教材的分析,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通过观察、类比、归纳、猜想、证明,经历探索幂的乘方法则的发生过程。

  ⑵掌握幂乘方法则。

  ⑶会运用法则进行有关计算。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的反思能力。

  ⑵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转化的数学思想。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通过老师的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鉴于初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数学活动能力和经验型的抽象逻辑能力,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为指导,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各自的发现,然后归纳其中的规律,获得新的认识,同时体验规律的探索过程。

  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目的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材处理

  ⑴通过正方形桌面边长为81cm,即34cm,求其面积从而引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幂的乘方运算也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两种运算的区别和应用,特补充例2和改错题。

  ⑶获取新知后,设计一个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智力玩具魔方为背景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再次体会幂乘方的自然应用。

  ⑷课外作业中补充一道极限挑战,是用幂乘方运算的逆运算来解决的,有一定的难度。既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又能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高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以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②自主探索,展示新知。

  ③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④反馈练习,拓展思维。

  ⑤学有所思,感悟收获。

  ⑥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经反复推敲,我准备以复习和实际事例导入。设计两个问题:

  问题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是怎么样的?

  问题2:如果一个正方形桌面的边长81cm即34cm,则其面积可表示为(34)2cm2,如何计算其结果呢?

  设计意图:以实例引入课题,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幂的乘方运算因实际需要而生,最后以解决问题而终的学以致用的思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自主探索,展示新知

  (1)自主探索

  出示幻灯片试一试

  请计算下列各题:①(23)2 ②(104)2 ③(104)100 ④(a3)n

  (多媒体演示时,先出现①②,再出现③,最后出现④)

  设计意图:①②两小题既是旧知识的巩固复习,也让学生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第③小题的指数很大,让学生感受寻找幂乘方运算规律的必要性,激发了学习动机。第④小题将底数改成字母a,这里从具体数字到一般字母,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为导出(am)n做好铺垫。

  (2)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计算:(am)n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探索与思考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首先鼓励学生观察第①、②、③、④题,等式两边的底数和指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归纳猜想(am)n的结果。通过小组讨论,展示成果,体验规律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例1:计算下列各式,结果用幂的形式表示(多媒体演示)

  ①(107)2 ②(b4)3 ③(am)4 ④[(x-y)3]5

  ⑤[(-2)2]10 ⑥-(y3)4 ⑦ (-y3)4

  设计意图:(1)华罗庚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设计例1让学生新鲜体验,巩固新知,使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2)第①、②、③、④题让学生体验(am)n中a可以是一个数、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3)第⑤、⑥、⑦题当底数带有负号时,该如何处理,为后面例2中第③小题作了铺垫。

  (2)出示例2:计算下列各式

  ①(y2)3(y3)4 ②xx2x3-(x2)3+x2-x4

  ③(-2)2(-23)4 ④100010n(103)2

  设计意图:①幂的乘方与同底数幂乘法及合并同类项的混合运算,不仅要弄清计算顺序,而且更要清楚什么样的运算用什么样的法则,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展思维。

  ②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成熟。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多样的,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3)比较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法则的区别和联系(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有了例2的铺垫,学生有了形象的感知后,重新疏理知识,内化为理性认识,从而突破难点。

  4、反馈练习,拓展思维

  (1)出示改错题(多媒体演示)

  下列各题计算正确吗?

  ①(x2)3+x5=x5+x5=2x5

  ②x3x6+(x3)3=x9+x9=x18

  ③x2(x4)2+x5x2=x10+x10=x20

  设计意图:加深同底数幂乘法、幂的乘方及合并同类项的区别。

  (2)设计一个探究活动(多媒体演示)

  魔方是匈牙利建设师鲁比克发明的一种智力玩具,设组成魔方(如图1)的每一个小立方块(我们称它为基本单元)的棱长为1,那么一个魔方的体积是33,现在设想以这种魔方为基本单元做一个大魔方(如图2),那么这个大魔方的体积能否用3的正整数次幂表示?怎样表示?如果再以这个大魔方为基本单元做一个更大的魔方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智力玩具魔方为背景,探索大魔方的体积为表示方法,体会幂的乘方的自然应用,寻找运算法则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体会数学美和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有所思,感悟收获

  设计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最深刻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心里还存在什么疑惑?

  设计意图:学生畅所欲言,在以生为本的民主氛围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

  6、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必做题:作业本

  选做题:①已知1624326=22x-1,(102)y=1020求x+y.

  ②已知:比较2100与375的大小。

  设计意图:分层次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又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板书设计幂的乘方幂的乘方法则的

  推导过程同底幂的乘法法则

  幂的乘方法则范例板书

  学生练习设计意图:展示知识结构,突出重难点,加强理解记忆。

  七、设计说明

  1、以学生为本。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注重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允许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使不同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注重反思。数学家波利亚强调问题解决有四个步骤,其中第四步就是回顾反思。只有把培养反思能力与培养观察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初中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学情及教学内容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从二年级上册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符合儿童的空间发展水平。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平移的特点。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的作用。

  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在教学安排时,我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是有层次地逐渐递进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平移,能将图形进行平移。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感性认识,启发他们的操作能力,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三、说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我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以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来初步感受运动特点。第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以教材中提供的物体运动为基点,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能判断物体的运动。第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按判断方向、找对应点、数格子三个步骤来体会平移的图形的特征,并能根据平移的图形进行判断。第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在感受了平移图形的特征基础上,按平移的特征对一些简单图形进行平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第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学生在有趣的平移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四、说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

  情境互动:今天,王老师是坐公交车来学校的,那同学们,你是怎么来学校的啊?

  揭示: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小结: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一情景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到运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出示6个物体的运动现象,火车、电梯、缆车、风扇、螺旋桨和钟摆。观察运动特点,能用手进行模仿运动。

  2、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进行分类。

  学生先小组讨论,怎么分以及为什么这么分,初步呈现分类的标准。

  3、交流:以直线运动和转动进行分类。其中,钟摆的运动会产生争议。

  4、讨论钟摆的运动。

  示范钟摆运动,感受钟摆是围绕顶端的一个点转动,运动有幅度,因此是和风扇、螺旋桨是一类。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叫旋转。同时揭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6、及时巩固应用,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判断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要求学生能关注每幅图中物体运动的特点,并能清楚表达。平移用直箭头表示,旋转用弯箭头表示。

  7、寻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8、回顾平移和宣战的运动,尝试用手势来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出发,让学生从中找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方面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并通过小组交流分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的空间。接着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又进一步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运动的特点,动作的准确性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这些学习活动,不仅强化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同时,他们也会在自己亲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

  在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后,着重感受平移中的位置变化。

  1、首先,出示运动的小房图,判断小房图在做什么运动。并及时讲解,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

  2、提问:小房图怎么平移的?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而明白通过箭头可以知道运动方向。并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平移的距离。

  3、确定平移的距离

  (1)出示几个特别的点,找到平移后的对应点。

  (2)一起数一数房顶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

  (3)请一个学生模仿的数左边屋檐的点移动的距离。

  (4)学生在教材上寻找一个或者几个特别的点数一数。

  (5)交流发现: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

  4、小结:小房图上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我们就说小房图向右平移了6格。同时观察发现,平移后小房图的形状和大小都没变。

  5、出示金鱼图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过程判断金鱼图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个。在交流中表述清判断的方法,并以金鱼图上不同的点来进行验证。

  在交流中让学生发现,一般选择一个好数的点来数就可以了,如金鱼的嘴巴。

  6、独立完成火箭图,判断火箭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7、及时应用,挑战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先独立完成,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突出怎么看方向,怎么数平移的距离的。

  8、小结:数平移距离时,找怎么样的点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巧妙的设计学生喜欢的小房图、金鱼图、火箭图的平移,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对平移距离的探索。在引导学生数平移距离时,从一个点出发,逐渐发现每个点都平移同样的距离,从而总结出整个图形都平移了这样的距离。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师扶,到半扶半放到放手让学生思考,对于平移距离的研究就更加的深刻了,学生也能逐渐的掌握方法并能应用方法。通过简单的练习到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细化了操作方法,并能把方法内化,使学生对方法掌握得更加扎实到位。最后从学生的操作中提升,找怎样的点更方便)

  (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在学生已经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当个设计师,进行动手操作实践。

  1、引着学生进行平移操作。

  出示试一试的三角形图,先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重要的要求,既向右,平移6格。

  提问:我们该怎么移?有什么好办法吗?从而呈现出找到点,把几个点都找到对应的点,再连起来接着画。

  在操作前,要让学生同桌互相提醒注意点:箭头的方向和距离。

  然后进行操作,指导有问题的地方。

  在平移好后,同桌说是或自己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怎么做的。按先……再……最后……进行交流,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

  2、放手让学生去平移平行四边形,依旧按刚才的步骤进行操作。想清楚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然后动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讨论的方法进行画图操作练习,在操作中强调注意点,以学生的汇报展开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

  (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

  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张练习纸,上面是四个需要平移的简单图形和要求,最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组合成一艘小船。

  以学生用自己的智慧画出的“一帆风顺”的小船作为本课的结束,鼓励学生应用平移和旋转创造出更多的惊喜,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课堂的学习推向的高潮,学生利用本课学习的知识把原本不相关的图形通过平移变成一艘美丽的小船,从而更加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感受到了平移的魅力)

  这就是我对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初中数学说课稿9

  一、说课本:

  1、课本内容:我以为可以明白为探索规则——明白规则——应用规则,进一步表现了新课标中“情境引入——数学建模——表明、拓展与应用的模式”。分式的乘除法与分数的乘除法雷同,以是可通过类比,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规则的历程,会举行简朴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分式运算的效果要化成最简分式和整式,也便是分式的约分,要修业生能办理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朴的现实题目。

  2、教材地位: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与分数的约分、分数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分式的混合运算作准备,为分式方程作铺垫。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

  能力目标:

  (1)、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法则,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1)、通过师生观察、归纳、猜想、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3)、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为现实生活服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教学重点: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及应用、

  5、教学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新课程改革中,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启发式教学。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行为的主体。

  2、合作式教学,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评价学习。

  三、说学法:

  学生在小学就已经会很熟练的进行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上一章又学习的因式分解,本章学习的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等,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

  1、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类比。

  2、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1、类比学习,探索法则。(约3分钟)

  让学生认真思考教材上提供的4个分数的乘除法的例子(2个乘法,2个除法)

  复习:分数的乘除法法则(抽一学生口答)

  猜一猜:;(a、b、c、d表示整数且在第一个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个式子中a、c、d不等于零)

  类比: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a、b、c、d表示整式且在第一个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个式子中a、c、d不等于零,a、c中含有字母)

  活动目的:让学生观察、计算、小组讨论交流,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教学效果: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学生明白字母代表数、代表式,这样很顺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2、理解法则:(约2分钟)

  (1)文字叙述: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2)符号表述:×=;÷=×=、

  活动目的:两种形式巩固对法则的理解。

  教学效果:理解法则,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应用:(约20分钟)

  (1)牛刀小试

  教材74页到76页的例1、做一做、例2、我准备把例1和例2先学习了。再学习做一做。

初中数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知识结构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同学们认知结构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转化成数量关系,架起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桥梁;

  勾股定理又是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八年级同学们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其中【情感态度】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限于八年级同学们的思维水平,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我将引导同学们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同学们已具备一定的 分析,归纳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需要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但同学们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三、教学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师利用几何直观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由浅入深的探索,设计实验让同学们进行验证,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

  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们,教师鼓励同学们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同学们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首先,情境导入 激问设疑

  给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调动同学们兴趣,启迪同学们思维,激发同学们创新热情和和情感体验。是同学们带着好奇心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其次,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1. 追溯历史 解密真相

  让同学们欣赏传说故事:相传2500年前,毕达格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通过故事使同学们明白: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一方面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对同学们进行了学习方法指导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通过对地板图形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的探究,让同学们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学习这种研究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利用学具去尝试解决,力求让同学们自己探索,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尽量学习更多的方法。

  这里首先引导同学们观察图1、图2、图3,让同学们计算每个图中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注意:同学们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各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然后通过探究S1、S2、S3之间的关系,进而猜想、发现得出勾股定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同学们主动参与探索,感受学习的过程,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有利于突破难点,让同学们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路,让同学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这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同学们参与探索。同学们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同学们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引导同学们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3、自己动手,拼出弦图

  让同学们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的边长为a、b、c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小组活动,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但有一个前提是所拼出的图形必须能够用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此时已经是把课堂全部还给了同学们,让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驰骋,提供这种学习方式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开阔,更加自主,更方便于他们到广阔的海洋中去寻找宝藏,同学们们拼得很好,并且都给出了正确的证明,在黑板上尽情地展示了一番。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同学们将展示"割"的方法, "补"的方法,有的同学们可能会发现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培养同学们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同学们归纳得到命题,从而培养同学们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合作交流,讲述论证

  教材中直接给出"赵爽弦图"的证法对同学们的思维是一种禁锢,我创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图活动解放同学们的大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勾股定理。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给同学们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同学们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在相互学习中完善。同时我深入到同学们中间,观察同学们探究方法接受同学们的质疑,对于不同的拼图方案给予肯定。从而体现出"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同学们会发现两种证明方案。

  方案1为赵爽弦图,同学们讲解论证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为同学们自己探索的结果,论证之巧较方案1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探索过程,让同学们经历由表面到本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发掘过程,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对比"古"、"今"两种证法,让同学们体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教师对"勾、股、弦"的含义以及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使同学们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设计了如下四组习题。

  (1) 体会新知,初步运用(2)对应难点,巩固所学;(3)考查重点,深化新知;(4)解决问题,感受应用

  最后、温故反思 任务后延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鼓励同学们从"四基"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进而总结出一个定理、二个方案、三种思想、四种经验。

  然后布置作业,分层作业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同学们的理念。

  五、板书设计

  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示,培养同学们的符号意识。

  六、学习评价

  本课意在创设和谐的乐学气氛,始终面向全体同学们,"以同学们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同学们的主体性,给同学们留下最大化的思维空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回归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重视数学式教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操,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老师帮助同学们去理解和转化,而更多时候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尝试,得出正确结论。

初中数学说课稿1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第二课时。我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多边形镶嵌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空间几何的基础,学好多边形内角和的内容,为学生认识探索客观世界中不同形状物体存在的一般规律打下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

  1、我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自小独立性较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喜欢合作讨论,对数学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较好。

  2、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此之前学生对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估计学生在探究任意四边形内角和时会想到量、拼、分的方法,但是分割“多边形为三角形”这一过程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把难点分散,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归纳等探索过程。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并能熟练运用。

  【数学思考】

  (1)通过测量,类比,推理等教学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

  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1、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2、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因此,本节课我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难点,增强直观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探索式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学习方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说教学流程

  1、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景:请学生观察“上海世博园”的宣传视频。

  从 “情境认知理论”得知:图文加情境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图文和情境并用可使效率提高到300%。通过观看上海世博园视频,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对建筑物的外观抽象成已知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多边形。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因为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关系的根本方法是把多边形转化为多个三角形,因此唤醒学生已有知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有助于解决后面的问题。接下来提出问题,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进入新课内容,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个确定值,引导学生猜想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将有助于本堂课问题的解决,也为后面习题作铺垫。

  2、环节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1:

  猜一猜:围绕“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正方形、长方形这两个特殊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很容易猜测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议一议: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这个环节学生可能出现“度量” 、“剪拼”、“作辅助线” 等等甚至更多的方法。为此我又抛出问题:五、六、七边形的内角和怎么求?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然过渡到用作辅助线的方法求多边形的内角和,同时也要告诉学生在测量和剪拼活动中可能会产生误差,由此感受到作辅助线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必要性。这一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推理能力。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鼓励学生寻找多种分割形式,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然后让学生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电脑演示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多种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想一想:这些分法有什么异同点?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借助辅助线把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分割的关键在于公共点的选取,并演示公共点在图形内、外、顶点处。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得四边形内角和,这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常用转化的思想方法。

  活动2:

  做一做:选一种你喜欢的上述分割的方法,类比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方法求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等的内角和,让学生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的理解,通过增加图形的复杂性,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方法的理解,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边形的对角线,我们来看对角线与多边形的边数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之间有什么关系?

  议一议:

  问题1:对比上面探究四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你能得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六边形的内角和?

  问题2:能否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3: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活动3:

  想一想:采取表格的形式,首先请学生找出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个数,再根据三角形个数求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分析并展示自己发现的规律,要求用已“探究”的不同多边形来有条理地发现和概括出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之间的关系,水到渠成地归纳、类比推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根据本组探究过程填写下面表格的第二、三、四列,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尝试完成第五列n边形的探究。

  由于学生不熟悉完全归纳法,采取表格的形式使归纳更富条理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我又鲜明的指出:N表示什么?

  但是学生有可能出现其它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由四边形内角和求五边形内角和,由五边形内角和再求六边形内角和,依次类推,边数每增加1条内角和就增加 180°。但是这种方法给活动3公式的得出带来困难。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给学生正确的评价。在探索的过程中再一次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能力。

  练一练: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我特地设计了一组(5个)即时抢答题,通过这些题目学生当堂训练、独立计算,并根据学生都喜好竞赛的特点,采用抢答式完成。运用所学公式解决问题并巩固、理解、记忆公式。

  抢答:

  (1)过一个多边形一个顶点有10条对角线,则这是 边形.

  (2)过一个多边形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将这个多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则这是 边形.

  (3)多边形的内角和随着边数的增加而 ,边数增加一条时它的内角和增加 度。

  (4)十二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度。

  (5)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720度,那么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

  3、环节三:例题讲解,知识巩固

  在此,我设计了2个例题,并对教科书上的例题作了较小的改动,书上的例1简略讲解,这个例题就是对四边形的内角和的简单应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对于例2我把书后面的85页习题第9题变成例题,这一道题目具有较好的典型性,特别是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正五边形等相关知识。

  4、环节四:分组竞赛、情感升华

  (1)智慧大比拼

  内容:P87的练习分成2类。

  通过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利用当堂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本节知识。

  (2)拓展探究

  内容:用一把剪刀,将一张正方形卡片一个角截去,剩下的卡片是一个几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

  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可能的每一种截取情况,根据不同截法得出不同结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讨、勇于创新。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成功的喜悦。

  (3)情系世博

  内容:20xx年5月1日世博会在上海拉开帷幕,小明为了纪念这一特殊年号,他想用20xx°设计一个多边形,他的愿望能实现吗?

  引导学生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释小明的设想能否实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以及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5、环节五:畅所欲言、分享成果

  请学生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并整理自己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回味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给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表现的机会,这也是给教者本身一个反思提高的机会。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6、环节六:布置作业、课后提升

  (1)习题7.3第2题、第4题。

  (2)选做题:用另外两种作辅助线的方法证明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采用分层布置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及成就感,从而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六、评价分析

  评价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手段和结果,它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对课程的评价应把握形成性、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实践中我打算在课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在学习中各种能力〈如表达、想象、动手、思维、自学能力等〉的发展情况。

  2、评价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表现。

  3、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对身边事物、社会现实的关注程度。

  评价必须最大限度地考虑最终结果,要以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自尊心和进取心为目的,使其产生获取成功的动力。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并体现教师的示范作用,突出本堂课的重难点,及主要的思想方法。

  板书设计:

  多边形的内角和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这节课“教什么”和“怎么教”,并且阐明了“为什么要这样教.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初中数学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知识结构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学生认知结构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转化成数量关系,架起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桥梁;

  勾股定理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其中【情感态度】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限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我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 分析,归纳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三、教学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师利用几何直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索,设计实验让学生进行验证,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

  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首先,情境导入 激问设疑

  给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和和情感体验。是学生带着好奇心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其次,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1. 追溯历史 解密真相

  让学生欣赏传说故事:相传2500年前,毕达格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通过故事使学生明白: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指导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通过对地板图形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的探究,让同学们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学习这种研究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去尝试解决,力求让学生自己探索,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尽量学习更多的方法。

  这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1、图2、图3,让学生计算每个图中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注意: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各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然后通过探究S1、S2、S3之间的关系,进而猜想、发现得出勾股定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感受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有利于突破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路,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这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学生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引导学生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3、自己动手,拼出弦图

  让同学们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的边长为a、b、c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小组活动,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但有一个前提是所拼出的图形必须能够用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此时已经是把课堂全部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驰骋,提供这种学习方式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开阔,更加自主,更方便于他们到广阔的海洋中去寻找宝藏,学生们拼得很好,并且都给出了正确的证明,在黑板上尽情地展示了一番。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学生将展示"割"的方法, "补"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命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合作交流,讲述论证

  教材中直接给出"赵爽弦图"的证法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禁锢,我创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图活动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勾股定理。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在相互学习中完善。同时我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对于不同的拼图方案给予肯定。从而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学生会发现两种证明方案。

  方案1为赵爽弦图,学生讲解论证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探索方法。

  方案2为学生自己探索的结果,论证之巧较方案1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由表面到本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发掘过程,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对比"古"、"今"两种证法,让学生体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教师对"勾、股、弦"的含义以及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设计了如下四组习题。

  (1) 体会新知,初步运用(2)对应难点,巩固所学;(3)考查重点,深化新知;(4)解决问题,感受应用

  最后、温故反思 任务后延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四基"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进而总结出一个定理、二个方案、三种思想、四种经验。

  然后布置作业,分层作业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五、板书设计

  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六、学习评价

  本课意在创设和谐的乐学气氛,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最大化的思维空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回归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重视数学式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去理解和转化,而更多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尝试,得出正确结论。

初中数学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1、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看:

  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平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应用。 ⑵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基础上的拓展和创造性应用;

  ⑶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第一种归纳、总结;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范例。

  ⑷它应用十分广泛,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更是今后学习因式公解、分式运算及其它代数式变形的重要基础。

  2、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看:

  ⑴ 学生刚学过多项式的乘法,已经具备学习和运用平方差公式的知识结构;

  ⑵ 由于学生初次学习乘法公式,认清公式结构并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

  ⑶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情感都是本节课较好的教学资源。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计算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示,从而体会数学的简捷美、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教学关键:“认清结构,找准a、b”。

  二、教学程序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1: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活动2:自主探究 归纳发现

  活动3:解释运用 解决问题

  活动4:反馈练习 拓展应用

  活动5:反思小结 布置作业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透视:

  (1)有利因素:

  学生已经具备了导出平方差公式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有了对整式运算“快”,“准”的积极心理;

  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习惯正逐渐养成。

  (2)不利因素:

  两个多项式相乘的形式复杂多变,学生较易被假象所迷惑;

  部分学生对多项式相乘还不够熟练和细心,学生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

  2、学法指导:对于数与代数的学习来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模式、发现规律、而不是死记结论,死套公式和法则。[]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得知识,懂得公式的意义,掌握公式的应用。而且通过探究公式的活动,可以提高探索能力,也有利于掌握数与代数的运算和规律。因此通过创设“速算”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自主探究:指导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大胆发现得出平方差公式,学会探索,学会学习。遵循知识产生过程,从特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2)合作交流: 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中构建和谐,民主的气氛。

  3、教学构思:

  (1)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是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利用多项式的乘法,探索归纳出平方差公式,领会a,b 的含义,从操作活动中探索公式的几何背景,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反思等,构建对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这样不仅能够理解、归纳平方差公式的特点,而且充分感受到数学演绎的过程和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学会进行有条理的表达。使教法、学法和谐统一,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设计说明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家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在教学设计时,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辅助手段,突出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自主探究、举一反三、语言叙述、推导验证、几何解释、应用巩固等活动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始终注意:

  (1)以问题为活动的核心。在组织活动前,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更好地使用教科书,创设问题情境。

  (2)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在对比中学,在对比中用,在对比中再进行比较,从基本类型的题目到变化多端的题目,从单一题型到复杂题型,从式中的位置、符号、系数、指数、项数等逐一对比,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公式、法则的实质,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让学生认知内化,形成能力。

  (3)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的目的。数学教育要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出发点。因此,本节课组织上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意让学生在参与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推导、归纳证明、解释应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代数推理能力、表达能力、与人合作意识、数学思想方法等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我紧紧抓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突破一个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注意符号问题;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这节课的关键:识别完全相同的项a和互为相反数b;精心选择练习题,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公式能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通过这节课我认为今后的教学还需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要深挖),设计好自己的教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渗透数学想方法,把握好知识的发生过程,不是机械的记忆,简单的叠加,而要做到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符合认知规律的重新构建,设计时注意要有阶梯,且要适度,提高自己的点拨技巧,为上好每一节课而不懈努力。

初中数学说课稿14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主要研究两类问题:

  1、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履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述这节课。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的授课内容为“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选自人教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提高版)第一册第六章第六节,我从四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是向量的重要内容,它使向量的运算完全数量化,将数与形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用向量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更加方便,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利用向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对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的处理

  结合教学参考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将“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根据目前学生的状况以及以往的经验,我发现,虽然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但由于以前教师讲解得过多,导致学生丢失了很多重要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复习提问的形式,师生共同得出向量线性运算的直角坐标运算法则和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向量的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相应坐标的结论,直接切入本节课的知识点。之后,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记忆和理解。

  由此,我对教材的引入、例题和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以及教材内容,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定为: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应用。

  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相关知识,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的分析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教学目标

  能准确表述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运算法则;明确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向量的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的相应坐标;掌握用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方法。

  2、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实现几何与代数的完全结合,让学生明白:知识与知识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通过例题及练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养成勤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第二方面:教法与学法分析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师生的多边活动,在教师进行‘反馈—控制’的同时,每个学生也都在进行微观的‘反馈—控制’。”由于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建构才有成效,故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借助于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

  第三方面:教学过程

  共分为六个环节,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复习提问约4分钟,导入新课约6分钟,创设问题约30分钟,小结约3分钟,布置作业约2分钟。

  (一)复习提问

  (1)向量在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的定义是什么?

  (2)若o为原点,则点A的坐标与向量的坐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如果两个向量相等,那么这两个向量的坐标需满足什么条件?

  课堂教学论认为:“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首先要把所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复习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前,获得适当的知识积累。

  (二)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 已知a=a1e1+a2e2,b=b1e1+b2e2,(e1、e2为直角坐标系的基底)

  1、则a,b的坐标为……。

  2、求a+b,a—b,λa。

  3、求a+b,a—b,λa的坐标。

  问题2已知A=(x1,y1),B=(x2,y2)。

  1、则,的坐标分别为……。

  2、化简。

  3、求的坐标。

  这两个问题由师生共同练习完成。

  通过师生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也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顺序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这很自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容易激发学生发现向量直角坐标运算规律的强烈欲望。

  (三)创设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层次:先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由问题1、2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由问题1我们得到结论1:

  a+b=(a1+b1,a2+b2),

  a—b=(a1—b1,a2—b2),

  λa=(λa1,λa2)。

  用语言叙述为:

  两个向量的和与差的坐标分别等于两个向量相应坐标的和与差。

  数乘向量的坐标等于数乘向量相应坐标的积。

  由问题2我们得到结论2:

  =(x2—x1,y2—y1)。

  用语言叙述为:

  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向量终点的坐标减去始点的相应坐标。

  这两个结论是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规律,为本节的知识点。为加深认识,我又安排了练习1。

  练习1(口答)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已知向量a=(—2,4),b=(5,2),

  则:①2a=(—4,4),2b=(5,4)。②2a=(—4,8)。

  (2)已知A(2,1),B(3,8),则=(—1,—7)。

  ①让学生注意数乘向量的坐标等于数乘向量相应坐标的积。

  ②提醒学生区分点的坐标和向量坐标,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上述(2)小题让学生明确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向量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的相应坐标,而不等于始点坐标减去终点的相应坐标。

  第二层次:设计练习2、3、4。

  练习2 已知如下向量a、b,求a+b,a—b,3a+4b,4a—4b的坐标。

  (1)a=(—2,4),b=(5,2);

  (2)a=(4,3),b=(—3,8)。

  练习3 已知A(2,1),B(3,8),求。

  练习4 已知(2,3),B(4,5),c(6,8)。

  (1)若3=,求D点的坐标。

  (2)求2—3+2。

  这组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和向量相等的条件,也体会到对于两个向量相加减的直角坐标运算法则可以推广到有限个向量相加减。对于练习4中的(2)让学生认识到先进行向量线性运算几何形式的化简,再进行代数运算比较好,也感受到几何与代数密不可分。

  第三层次:遵循深入浅出的教学原则,我安排了例题1和练习5,这是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应用。

  例题1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是A(—2,1),B(—1,3),c(3,4),求顶点D的坐标。

  例题1有多种解法,除了课本中给出的由向量线性运算的几何形式向代数形式转化的方法,还可以利用向量=或=列方程求解,也可以利用线段Ac、BD的中点E的向量表达式进行等量转化以求出D点的坐标。但不论哪一种解法都用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

  讲这个题时,我板书采用的是课本给出的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熟练地转化向量线性运算的几何形式和代数形式,其他的方法则只是给予提示,给学生留出空间,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例题1让学生深刻理解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亲身体会“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华罗庚语)。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5已知A(—2,1),B(1,3),求线段AB中点m和三等分点P、Q的坐标。

  练习5是例题1的进一步深入,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采用多种方法解题,教师以巡视的方式进行个别引导,并让有不同解法的学生上黑板演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弄清。

  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可以更熟练地掌握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应用,并使集体智慧个人化,书本知识灵活化,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小结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及练习后进行再认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使向量运算完全数量化,将数与形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很多的几何问题就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转化为大家熟悉的数量的运算。

  (五)布置作业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内容,提高自觉学习的能力,我布置作业如下:

  1、课本第186页:练习A1(1)、2(1);练习B 1、2。

  2、思考题:3a与a的坐标有什么关系?位置有什么特点?

  A组的题用来巩固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B组的题则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应用,思考题又为下一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六)板书设计

  在黑板中上方书写完课题后,将版面分为四部分,从上而下,自左向右,按授课顺序书写授课内容,达到清晰、条理、有序的目的。板书内容如下:

  课题:6、2、2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问题1练习1 例1 练习5

  结论1练习2

  问题2练习3

  结论2练习4

  本节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初中数学说课稿15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____,所选用的教材为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或加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____ 年级第____章第____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____ 的基础上,对____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____ 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____,对____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____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______________难点确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____,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____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加深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旧,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____是本节课深入研究____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概念(定理等)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定义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____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初中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初中数学《梯形》说课稿01-30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01-21

初中数学面试说课稿01-21

初中数学函数的说课稿11-14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7-30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04-12

初中数学重点说课稿04-13

初中数学湘教版说课稿04-13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范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