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3-02-15 12:28: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充满童趣的略读课文。本文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引导尝试默读的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尝试学习比较长的一篇课文,课文分为18个自然段,情节曲折,主人公卡罗尔情感变化丰富,文中所反映出孩童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令人感动。所以文章分文故事情节线索和主人公情感变化线索两条线索。课文以小猫的得得失失展开,阅读文章给人带来无比的乐趣。文本纯挚的感情,不仅感动了我,更深深吸引了这群喜爱小动物的孩子,课堂闪现出无限的灵动和精彩生成。

  二、目标定位

  知识与技能:

  1、练习并掌握默读的技巧。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曲折的情节,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的有趣。

  3、体会卡罗尔的`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默读了解大致内容,了解写的有趣的地方。

  2、串讲、朗读重点段落,体会卡罗尔对猫的喜爱之情,体会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卡罗尔美好善良的童心,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真挚的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曲折的情节,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的有趣。

  教学难点:

  体会卡罗尔对猫的喜爱之情,体会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体会爱才能创造美好的一切。

  教具准备:生字卡、PPT

  三、教学流程以及重难点突破方法

  1、复习导入。

  2、互动学习。

  由于课文比较长,我选择了化总体为部分的教学方法,把这篇较长的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读,1--9段默读,10、11两段较重要、较精彩,齐读,13---18段也用默读的方法进行。

  1---9段里比较能凸现卡罗尔对小猫的情感的第五自然段再表演读,能体现小猫淘气可爱的第10、11自然段除了读之外,再看小猫的一些其他PPT图片,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猫怎样淘气,学生对小猫也一下子就产生喜爱的情感,这样重难点就轻而易举的突破了一部分。13---18段也有比较精彩而且重要的段落,比如说12段,看似不起眼,但我选择了这段让孩子们仿照第二自然段编写广告,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同时渗透对广告的教学。然后让学生对PPT上的米奇和米妮告别,学生已经有了对小猫依依不舍的情感,同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第15、16段又是课文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起伏点,抓住这里展开对伯洛出现时卡罗尔的惊喜与伯洛的心里话的对话让学生也转悲为喜,集体来表演它们相见时的对话。学生对两者之间浓浓的爱理解的就比较深刻了。再总结全文,渗透爱的教育,完成板书。最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这样学生轻而易举的就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课后延伸我给学生安排了老舍的《猫》的精彩选段小声默读。

  我觉得本节课我这样设计的较好的地方是板书和说PPT中那些小猫淘气图片,还有表演读16、17段。不足之处是没抓住后面的那个“蹭着”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其实这个词在这儿更能体现出两者之间的爱与信赖,如果抓住这个词会更好,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以默读展开,其次以老师引导重点段落,学生以读、说、想象等方式展开学习,学生的运动较多,老师指路就好。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转自数 学吧 )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比如272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还有在师生共同数出1000个字、1000根小棒后,我让学生说说你对1000了解了些什么?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 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师生共同数小棒,在数出272根小棒后,师生一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

  3、在计数器上拨入849,然后师拨学生数。这些数数的方法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感悟,自己总结出来的。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数能力。

  课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计1000粒米有多少,1000张纸有多厚,再出示实物,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三、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千字文》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找规律》。我主要从四方面进行说课:选择教学内容的思考、选择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思考、教学流程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教学效果预测。下面是我对每个部分加以详细的说明。

  一、选择教学内容的思考

  “找规律”,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规律以后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知识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这次找图形的规律是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或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教学内容呢?原因是有些有规律的事物不能在课堂中直接呈现出来,而利用多媒体可以直观地演示这些有规律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排列的循环规律。

  二、选择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思考

  选择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主要鉴于两方面的思考:

  一是由教学的三维目标和重点所决定。

  1、通过图形的有序排列,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形式美,培养学生发现、创造、欣赏数学美的能力。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物体的简单排列规律。多媒体的演示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是从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出发。

  虽然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循环排列不能完全理解,多媒体可以清晰地演示这一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流程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三)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四)总结反思,升华规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至关重要。于是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的生活情景,既有效的利用了教材中的主题图,同时又利用信息技术的影像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想学生在这一情景中一定会兴趣盎然,我便抓住时机复习在一年级所学习的周期排列规律,为下一环节的探索作好铺垫:小朋友们在去老师家的路上你都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事物。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提炼:灯柱是红、蓝、黄、绿重复地出现。正当学生满心愉悦之时我自然地揭示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师的家去看看吧!从而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我说:“在我们的周围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们看看老师家的墙面有哪些规律。”我先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促成了多种发现的产生。学生可能会:斜着看,斜着的图形都是一样的;或者是竖着看,每行中缺少了什么图形,就输入什么图形;或是横着来观察,把第一组的第一个圆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二组的图形,把第二组的第一个三角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三组的图形,把第三组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后面,就是防盗门上的密码。学生交流后我用课件演示并总结墙面的'规律: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把这种排列称为循环排列规律。

  当学生对循环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时,我又以设计师为我设计了一种铺地面的方案,请同学们帮我看看,这样铺有什么规律,让他们探索地面的规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中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幅图,无论从横向、竖向、还是斜向他们都能够发现规律。“工人师傅在铺地砖的时候,为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只要每次像这样拼出一大块,然后把大的一块一块拼起来就可以了。同学们规律可以让我们身边的事物变得更美。

  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规律的多样性,有顺时针循环排列的,也有逆时针循环排列的。我把四行排列变成一行排列,让学生去体会两者的不同处和相同处,明白排列的行数变了,可规律没变。我又设计了摆一摆这一教学活动,以老师用水果来招待大家的形式,巩固前面所学的规律。“要想按前3盘摆放的规律,第4盘该怎么摆呢?”请同学们用学具动手摆一摆。等学生找到答案后,我再用课件演示校对,同时让学生用手势配合,循环规律再一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事实上这部分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然而是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改变了数学教学的内容及呈现形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突破了数学教学的时空限制,加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第三部分: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此环节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以大家边吃水果边做闯关游戏的形式,安排了有梯度的三个练习:第一关小巧手,让学生用今天学的规律为老师家窗帘设计图案,从而学生感受到学习找规律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第二关猜一猜,“老师还买了许多玩具来布置房间,请你猜一猜我下面还要摆什么玩具?”第三关画一画中让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做一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数学学习最本质的追求,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又是后续知识的准备和铺垫。但是,单一的练习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多媒体的呈现可以刺激学生的感观,并且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四部分:总结反思,升华规律

  我与学生一起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让学生勤于反思,学会反思。然后让他们举例生活中的有规律的现象。在学生列举过后,我用媒体播放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告诉他们,只要留心观察,做个有心人,肯定会发现生活中更多更美的有规律的事物。来自生活实际的内容,再加上多媒体呈现的惟妙惟肖的图片,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四、教学效果预测:

  我想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表述观点,我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但在本课的难点发现物体的循环排列规律中,对于个别学困生我还应该重点辅导。而在实际的课堂中我将会不断的审视、完善自己的教学,争取课堂多些精彩少些遗憾!

  总之我设计的这节课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资源,使教学直观形象、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过程紧凑高效,显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无可争辩的优势。

  今天,我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图上平移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格数。

  说教学用具

  课件、动画视频、图片、操作卡片。

  说教学策略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环境教学,主要的教学策略有: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拓展应用;运用媒体,整合资源;自主小结,体验成功。

  说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说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游乐园项目的平移和旋转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游乐园项目运动方式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通过谈话“游乐园“,了解学生对游乐园的熟悉程度,出示图片认识各种游乐项目,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游乐园,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声音、表情表现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并引导学生尝试把运动方式起名,了解平移和旋转,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再次回到游乐项目的卡片中,将学生带入游乐园的情境中,然后就问学生: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我再创设体验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卡片以及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发展平移的特征,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有关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同时将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区分,在比较中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我设计了小练习(1)(2),内化新知。

  三、解释拓展,灵活运用平移与旋转解决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且,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只有借助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学后进行的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经过了前三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已经感觉疲惫,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平移和旋转的手工,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学习更加有效。

  首先,我让学生观看新闻视频黄河博物馆平移搬家,让学生感受平移的力量,自由表达其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出示操作学具,合作探究小猫怎样才能吃到小鱼和老鼠?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习。通过想一想,试一试,小组合作探究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格数的不同方法。最后通过与学生一起利用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创编舞蹈,再次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受平移和旋转。

  四、课堂小结

  与学生交流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感受?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改变过去由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平移与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

  平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

  旋转: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一、 说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 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 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 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 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 ) ( ) ( )

  2、 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 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

  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欢迎批评指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笼统,概念性强。从同学方面看,同学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体写法同学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同学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同学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身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来感受“余数”。

  (1)让同学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同学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同学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和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假如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同学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同学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同学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示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协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同学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同学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同学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局部的意义。我认为这局部同学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别的同学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同学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同学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同学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一起来研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同学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同学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同学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同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小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比一比》。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方法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结合情境先教学“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再教学“两个四位数的比较”,最后进行“两个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数的比较”。由浅入深地探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与活动中学习和提升知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感。

  教具准备有:教学课件、数字卡片等。

  二、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动脑、动手,交流比较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生活中大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数学学习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同伴合作交流,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知识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下面我就这四个环节做一下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同学们,‘五一’期间各大商场搞促销打折活动,让我们一起去逛一逛电器商场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购买电器”、“中大奖”等活动来完成学生对新知的自主探索。

  活动1“购买电器”:

  课件出示一些商品及价格。

  1、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老师想挑选每种商品中最便宜的电器买回家,你们能帮助我吗?此问题旨在将生活中的.大数应用到数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并将结果写在纸上。

  3、呈现学生反馈材料,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4、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总结出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以上活动旨在让学生探究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发展,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地加以肯定,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对于错误的说法,要及时教育学生不能取笑他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较大数的方法,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2“中大奖”:

  在商场里有许多竞猜活动,谁能把以下六种商品价格在最短的时间内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谁将获得一个奖品。同学们赶快参与吧。(课件出示:MP3 387元、燃气灶 809元、热水器 1725元、数码相机 4300元、浴霸 345元、台灯 99元)

  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比较,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

  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想数的人只能说“是”或“不是”,猜数的人提问,直到把数猜中,猜的次数尽可能少。

  通过游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精神,这样的活动形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然后汇报交流,体现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呢?举例说明,并比较。

  通过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学会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情境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填写单式统计表

  (1)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班在一年级时每位体重情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统计每段重量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向学生提供我们班在二年级时,学生的体重情况的数据,学生仿照统计一年级时的体重方法,整理和统计二年级时每重量段的学生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生在能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1)让学生学会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

  (2)会读复式统计表,并能分析。

  3、练习,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能直接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是对本节学习知识的直接运用。第二题根据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第三题分两组统计本班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简要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指的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哪些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是前面所学哪些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哪些知识的基础,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方面有哪些作用,对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影响等。

  2、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如何,有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3、教材处理: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不盲目地依赖教材而循规蹈矩,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授课顺序调整和补充,以纵横知识联系,降低学生认知难度。把有关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观点等用书画文字等形式加工整理,转化为导向式的教学活动。教材处理的目的是使学生容易接受、融会贯通,体现教师熟悉教材的程度,把握教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要指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具体内容以及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通过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转变教师角色,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说学法

  通过创设买洗衣机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并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同时创设练习情景使原本枯燥、单调的教学变得有趣、饱满、灵动,具有深度,富有创新。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回家做一个家庭 调查,你们都调查了吗?(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表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首先出示课件1.2:小刚踢球回家,看见奶奶在很费力地洗衣服,对奶奶说:奶奶太辛苦了,咱家买台洗衣机吧!以及小刚的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爸爸每月寄回586元,妈妈每月寄回412元)。

  要求学生根据课件内容,提炼出从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在本环节中首先展示课件,吸引学生的眼球,数学信息显而易见,既快速的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锻炼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并根据找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重点解决:爸爸妈妈一共寄回多少元?

  然后进行估算。

  本处体现问题性。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问题的资源来自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接着边出示课件边提出问题:小明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每月的生活费是780元,(在此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生活费),估计一下,去掉生活费还剩多少钱呢?交待学生去掉生活费还剩下得钱也就是节余。

  在这一部分我又设计了一次估算,计算前让学生先估一估,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

  估算之后学生心里已经知道大约剩的钱数,然后再要求学生实际计算并指名到黑板前演示。

  根据学生的板书,要求全班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它与我们前两两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板书是学生自己生成的,根据板书再总结,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既引出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脑这一过程,深刻体会本节重点。即脱式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注意是否有进位或退位。不论用竖式还是脱式,我们都要细心计算,规范书写。

  继续看课件,边看边提出问题

  对于小刚家余下的`钱他们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奶奶每天操持家务非常辛劳,所以他们准备把节余下来的钱攒起来买一台620元的洗衣机。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同时这又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时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做管家,学习兴趣一下子激发出来。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最后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阶段。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

  讨论之后可能会生成如:

  生1:218+218=436 620-436=184 攒3个月

  生2: 218+218=436 436+218=654 攒3个月

  生3:620-218=402 402-218=184 攒3个月这三种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锻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知识拓展

  请同学们做自己家的管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有困难的同学请老师帮忙。

  本环节旨在巩固本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

  第四环节回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学会了如何进行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那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吗?

  生自由交流。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四面”的理解,让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接着在故事情境中将学校、汽车站、电影院、火车站与少年宫的图片,发到相应的小组中。

  设计这样导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关于方向的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场景图中已经游览了5个地点,还剩4个地方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即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分为两步来进行:第一步,直接告诉学生超市和公园的位置,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东北和西南的含义,并初步感知方向的命名方法;第二步,放手让学生根据前一步获得的学习经验,说说体育场、人民桥位于学校的哪一面,从而认识东南和西北。

  这部分的教学有三个注意点,第一,要注意到新方向的辨认和命名都是在已经认识的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要关注学生是否正确掌握了这些方向的互相关系和排列顺序。第二,在引导学生认识“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时,要让学生理解东北、西南的命名方法,即介于东面和北面之间为东北,介于西面和南面之间为西南。由此再让学生将此命名方法自主应用到认识东南和西北中。第三点,让学生回答“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时,要注意及时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说法,如有学生可能会说成:体育场在学校的西南面,那就是方位还没弄清楚,或者说成:学校在人民桥的西北面,这就是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弄倒了。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联系生活,直观教学”的方法。因为“认识方向”是《数学课程标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加强内容之一。学生的空间观念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要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的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同时紧密结合教室内学习小组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学生间的位置关系等,让学生置身于直观而又现实的情境之中,通过学生互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来进一步理解这四个方向,加深对新知的认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试一试”让学生在已经标注了“北”的指南针周围把其他七个方向填写完整,从而引导学生整理已经认识的八个方向,并在填写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这些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顺序。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找出图中已经标出的“北”,思考要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可以先确定其中的哪几个方向,再确定哪几个方向,让学生认识到先确定好东、南、西、北后,再确定另外四个方向就容易了。这一环节中,我准备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我,表露思想,并且能分享他人的独特想法。学生在感受思维的多样化的同时,也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发扬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对于“想想做做”的题目,值得注意的是第2题后面的一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 )在( )的()面”和“()的()面是()”这样的句式对图中的相关场所关系展开描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第3题引导学生制作方向板时,既要指导学生按照题目中的顺序完成折纸和填写方向等操作,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方向板。利用方向板确定方向的基本方法是:先确定一个方向,把方向板上相应的方向与之相对,并把方向板放平;再利用方向板上所作的标记确定其余的方向。可以先尝试在班上确定教室里的八个方向,再让学生走出教室,选定校园里的某个地点继续尝试运用方向板确定方向。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第四册第44页至第 46页《1千米有多长》,我准备从以下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千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抽象出长度单位“千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10米大约有多长;第二步:通过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体会100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10个100米跑道的长是1千米等场景,体会1千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0米、100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千米”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长就是1千米,然后结合?校实际,学校操场的跑道有400米,那么2圈半就是1千米,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二、说学生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实地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1千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拉一拉、走一走、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找准重难点是上好课的前提,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千米的含义,正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五、说课前准备

  记录单、大屏幕

  六、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课教学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交流中学习。

  教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复习引入、情景激趣、引导发现、学用结合。

  学法:观察、想象、验证、类比推理。

  七、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一)引入新知;(二)探究新知;(三)巩固新知;(四)拓展新知;(五)总结新知.

  (一)引入新知

  1、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谁能比划出1米的长度?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____千米。告诉老师,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巩固旧知,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测一测(在操场上进行)

  ⑴、同学们自由组合,手拉手站成一排,看一看几个人才能站成大约10米长。数清人数,并记录下来。

  ⑵、请同学们以刚才站成大约10米长需要的人数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大约有多少步,做好记录。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为感知1千米长度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想一想(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手拉手站成10米需要的人数,想一下,我们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够不够100米长?你认为多少个同学才能手拉手站成一排呢?

  ⑵、我们测量出10米大约走多少步,你知道1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吗?1000米呢?

  (通过这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10米、100米的长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算一算

  ⑴、如果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400米,算一下,沿操场走几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

  ⑵、小结:沿操场走2圈半,也就是走1千米。1千米=1000米 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转自数学网 )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

  4、填一填。

  ⑴、我们已经知道1千米有多长,你是否知道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完成书中 46页填一填)

  ⑵、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千米的标志?学生回答后,大屏幕播放你知道吗;

  (加深对千米的认识,同时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⑶、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比较远的距离。

  5、估一估。

  ⑴、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

  ⑵、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课下,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xx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

  (三) 巩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在(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a.沈阳到北京的铁路长8000( )。

  b.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全长1943( ),平均海拔4000( )。

  c.我国的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的总长约6700( )。

  d.月亮绕地球每秒运行8( )。

  (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连线。

  单人床长2 千米

  一间教室长9

  文具盒

  厚20 米

  京九铁路全长2553

  演算本长3 厘米

  汽车每小时行驶75

  自行车每小时行18 分米

  体育场标准的环形跑道长400

  小芳的身高132 毫米

  彩电发射塔高305

  (体会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计算。

  4千米+9千米= 1千米200米+2千米300米

  1千米-600米= 8008米-900米=( )千米( )米

  300米+5千米=( )米

  (在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前替下,巩固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四) 拓展新知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大屏幕出示)

  电线杆高6千米。( )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

  小李身高135厘米。( )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

  教室黑板长3分米。( )

  (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2.实践应用。

  世界上最长的三条河流是哪三条?它们各长多少千米?(填好后贴在教室的数学角里)

  (加强数学知识与其它知识的整合)

  (五) 总结新知

  告诉老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知识点,进一步加深印象)

  以上各个环节,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一个又一个活动情景中认识了1千米,建构了千米的长度观念。

  八、说板书设计

  1千米有多长

  1000米=1千米(公里)

  1000m = 1km

  本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

  回顾整堂课的设计,我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上就是我对《1千米有多长》的说课,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数学思考:

  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

  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

  学具:

  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

  2、观察法与分析法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四)画一画——体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物体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五)做一做——在做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六)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

  八、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 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 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 方向不变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4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

  这节课我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依据一:《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标准

  《认识钟表》是在一年级的教材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部分,在常见的量具体目标的第(2)条有这样一句话:能认识钟表。

  下面我对“能认识钟表”这句话进行分解。认识钟表包括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几时几分(1分1分地数),这节课研究其中的“认识整时” 这部分内容,这节内容又包括认识钟面(分针和时针、钟面上的数字、表针转动的方向)、电子表、读写整时等知识点。

  这里的认知行为动词是“认识”,“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其替换动词有:说出、读出、写出、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辨认、再认、选择、标明、指出等。但根据这里的“认识”后面跟的是“钟表”,我把“认识”分解为“说出、读出、写出”等。

  根据前面的分解,形成下面的剖析图:

  概念分解

  动词分解

  认识整时:

  读写整时

  认识钟面

  电子表

  读出 写出 拨出

  依据二:《教师用书》中的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从中寻找出与《整时》有关的内容标准,摘录如下:

  依据三:教材中《认识整时》

  1、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识整时》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90~91页的内容。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以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整时。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应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难点。

  依据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

  依据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分析,结合叙写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原则,我制定并叙写出《认识整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活动中会读出整时、写出整时。

  2、在观察、比较、交流中总结出整时的读法,快速说出整时。

  3、在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中会正确读写整时。

  评价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后,用什么方式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这就要根据目标来设计适合的评价方案,下面是我针对这节课设计的评价方案

  1、通过提问、小组交流反馈、板演等方式,检测目标1、2,达标率95%。

  2、通过观察、提问、评价样题等,来检测目标3,达标率100%。

  附:评价样题设计

  教材第92页,小明做操、吃午饭、看电视和睡觉的时刻分别是几时?

  写在横线上。

  三、教学流程预设

  下面我详细说一说,我是如何来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的。

  1、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学会读出整时、写出整时来完成教学目标1。

  (1)首先,听一听,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通过孩子们听钟表的声音,(播放课件),说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自然揭示课题:认识钟表

  接着去看各式各样的钟表,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刺激学习的欲望。

  (2)接着:交流反馈认识钟面

  出示钟面,并提出问题:有关钟表,(点击)你已经知道了什么?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学生4人一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反馈认识钟面:钟面上有数字。钟面上有两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较长较细的是分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时针、分针的名称。

  (3)观察交流 认识整时

  ①认识了钟面,很自然的过渡到观察交流 认识整时这个环节。

  通过出示小明上午上课(8时)的时间,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基础认、说,在交流之中认识整时。

  说明:大家说的“8点”就是8时(点击课件:8时)时间的“时”,以后我们都说成8时。8时还可以这样写:8:00,及时请学生说在哪里见过这种写法?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

  ②(接着出示明下午上课(3时)的钟面)让学生认。先找2、3个人说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怎么认的。

  在认、说的基础上,学生把这个时刻写下来(一人板演,其余的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反馈矫正。

  ③(出示5时的钟面)放手让学生用两种表示方法独立写在练习本上。(同桌同学互相对照,再对照屏幕集体订正)

  到此达成目标

  1,学会读出整时、写出整时。

  2、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总结认识整时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2。

  (1)出示:刚才的三个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借助课件演示,分针都指着12。第一个钟面时针指着3、第二个钟面时针指着5、第三个钟面时针指着8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讨论中,总结方法认识整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2)接着:及时练习,巩固方法。(课件出示钟面:2时、4时、6时、12时)

  对于特殊时刻,6时、12时,请孩子说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成什么样子?12时呢?

  6时,时针和分针成了一条线。12时,时针和分针合在一起了。

  以加深印象。通过刚才的借助课件观察总结,及时练习巩固方法,到此达成教学目标2

  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了这么长时间,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及时让学生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3、通过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学会正确读写整时。

  (1)动手拨一拨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正确读写整时。

  师说生拨、生说生拨。

  (2)、在此基础上 巩固练习 当堂检测

  ②评价样题:,小明刷牙、上课、做操、吃午饭、看电视和睡觉的时刻,用两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对照屏幕,集体订正。

  并及时追问:那你是几时起床,又是几时睡觉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3)做游戏(找朋友)

  为了切实巩固学生认读整时的方法,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我设计了找朋友游戏。

  师在黑板上贴钟面,每组代表发一个时间,你们组的好朋友是谁,就贴在谁的下面。

  4、最后 回忆梳理 全课总结

  一节课马上就过去了,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我们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做个遵守时间的好学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通过拨、说、写等活动,到此达成教学目标3

  因为时间看不到、摸不着,不具有直观、形象性,儿童感知时间比较困难,我注意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时间,钟面与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出现认识整时。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形式,快速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找朋友等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生动活泼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42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安排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理解题意,然后解决问题。学好本课知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7——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4、 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我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玩具商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情景图,把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新问题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并提出问题,适时地进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说出“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本环节重在唤醒学生已有只是经验,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在这个环节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商店情境,很好地激发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逐步自主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突出重点,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形成解题模式。

  (三)深入理解,巩固练习。通过解决三道层次分明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一方面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主要呈现解决问题的步骤,重点突出。本板书能给学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12-09

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说课稿07-12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12-09

数学下册《统计》说课稿的内容06-11

数学下册认识角说课稿07-23

数学下册说课稿:平移与旋转06-26

数学二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06-11

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的说课稿02-19

二年级下册数学《过河》说课稿02-08

二年级数学下册《推理》说课稿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