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笼统,概念性强。从同学方面看,同学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体写法同学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同学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同学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身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来感受“余数”。
(1)让同学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同学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同学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和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假如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同学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同学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同学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示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协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同学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同学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同学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局部的意义。我认为这局部同学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别的同学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同学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同学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同学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一起来研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同学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同学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同学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同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让学生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学会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新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三、说教学设想
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助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促使学生理解深化四个新方向。
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辨认八个方向,我设计了做“方向板”的活动,顺势利用“方向板”做实践性练习。
3.为了区分图上方向和生活中的方向,我设计了在教室里做一个大的方向板活动。
四、说教学准备
课件、方向板。
五、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主要有以下以下 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首让学生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自己的东、南、西、北方向分别是谁。
(二)实践探究 激趣解疑
活动一:辨认平面图上的方向。
1.观察情景图,复习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先请学生说一说:看平面图的方法,随机在黑板上画方向标。然后让学生汇报。
2.引出新方向
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说,动物园在学校的.东面。教师可以借机提出疑虑:“动物园又不会走,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儿呢?动物园到底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动物园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的位置,并鼓励学生自己给东、北之间的方向起名字,从而了解到生活中的东北方向。进而指出:东与北之间的部分都叫做东北方向。
接着教师请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图书馆、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学校的东南方向有什么?怎么找东南方向?(先找东,再找南,之间的部分就是东南)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学
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三)联系生活 玩中强化
活动二:制作方向板
这样不仅可以区分方向板上的8个方向和生活中的8个方向,而且对于四个新方向一目了然。再利用它做一些实践活动的练习,从而体会到方向和位置一样,都是相对的。要找好中心点才能确定方向。进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
活动三:把你的方向板和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同桌或小组间进行你问我答的游戏活动。
(四)联系生活 拓展应用
出示中国地图,先来找找首都北京在哪里?
我们的家乡大致在北京的( )方向,实际是以北京为中心,我们可以在那画一个方向标,从而使问题一目了然。再找吉林、辽宁、四川分别在北京的( )方向。
(五)师生整理 体验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谈两点:
1.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让学生自我评价,比如,问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说板书:
辨认方向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习万以内的连加法,为后面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把连加法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情境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二、理念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和技能训练,比较枯燥。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利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目标:利用情景、协商、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教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在你的学习用具中你最喜欢什么?学生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回答,肯定有的同学会说喜欢书,我就顺势说道:书是我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同学们都有好多工具书和课外读物,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却没钱买书,他们也多么希望有几本课外读物啊!大家有好办法满足他们的心愿吗?学生们会各抒己见,可能会说给他们捐书,这时我继续说:正好有两所小学和我们想的一样,大家看用电脑出示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环节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1、电脑出示统计表,引导观察,问学生:从老师提供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独立观察,发展学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根据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的问题。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3、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我们先选择一个问题解决,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先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估算一下得数的大致范围,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时,不仅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分析、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计算的基本思路。
4、完成试一试。在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能使计算方法迁移,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环节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75页1题,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进行新知的巩固。
2、应用练习。75页2题,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延伸练习。利用原型的启发,突破原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外延。48+( )+567 =813 ( )+450+340=1000
整个练习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原则,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知的内化,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自己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同级混合运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创设了“图书阅览室”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脱式运算,了解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这一情景,理解运算顺序。
2、发现、讨论法:利用我们小组合作座位优势,让小组间讨论、说计算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三、说学法
运用书本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小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四、说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含有加、减、乘、除四个运算符号的练习。
口算下列各题。
7+8﹦ 14+7﹦ 15-9﹦ 20-12﹦
4×5﹦ 8×6﹦ 15÷3﹦ 4÷4﹦
师:同学们认识这几个符号吗?他们中分别有两位是好朋友,你猜猜他们是谁?学生根据前面回忆的运算特点,为这四种运算符号分组。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运算来,解决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面遇到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方法,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回忆四种运算的含义,再根据含义为他们找朋友渗透运算,不仅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又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富有童趣的活动也能在课的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发现特点归纳顺序
1.加减混合,感知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读书学习。
课件出示: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原来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在看书学习,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师:你能找出问题吗?
学生找出问题,并解决。
师:下午阅览室里有多少人在看书学习?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请写下来?
学生列式:53-24=29(人) 29+38=67(人)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列式:58-24+38
师:我们把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你知道它该怎么计算吗?学生计算并展示计算的过程,教师板书。
58-24+38
=29+38 算第一步的结果,抄后面的加数
=67(人)算第二步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要写出每一次的运算结果,同时注意等号对齐。
师:我们在计算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你发现这道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呢?
生:先算左边的算式再算右边的算式。师: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行吗?
生:计算结果就会错误。
小结:为了得到准确、唯一的计算结果,在我们的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时需要从左往右算。
师:你能说说下面的综合算式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16﹢9﹢8 48﹣8﹢17 25﹣10﹢20 32﹣10﹣6
学生交流,并写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借住情景,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交流汇报,使学生理解算式所表达的意义。将混合运算符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直至掌握运用。】
2.乘除混合,体验运算顺序。
巩固脱式计算的计算格式,体会运算的顺序。
48-18+17 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第二个综合算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
48–18+17 15÷3×5
=30+17 =5×5
=47 =25
3.总结特点,归纳运算顺序。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习的`综合算式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
生:都是加减混合或是乘除混合。
师:对了,我们加减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或乘除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叫做运算。当我们计算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按照书写规范把每一步的结果写下来。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学生们已经为加减乘除找到了朋友,进行了分组。这里进一步了解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叫运算,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算,能为后续学习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作准备。这一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五、说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53-24=29(人)29+38=67(人)15÷3=5 5×5=25
53-24+38 15÷3×5
=29+38 =5×5
=67(人) =25
从左往右算
【设计意图: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说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4.注重数学思考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运算顺序不正确)。通过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以及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5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同学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同学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同学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同学用米尺丈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同学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布置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同学掌握丈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和同学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考虑、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几方面动身,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同学在实际丈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同学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战略。
(4)、让同学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同学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协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6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内容是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课时。
先让同学认识角,再让同学认识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教材,先让同学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同学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笼统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对直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以这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
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14~115页的内容和相应的“做做画画”,第116~117页练习二十二第5~9题。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同学熟悉的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同学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同学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布置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和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习,以此来协助同学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练习二十二第5题是“做做画画”第1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7题是“做做画画”第3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6题是画直角标志,练习二十二第8题是让同学找直角,练习二十二第9题是让同学指出各个角。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同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同学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难点是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局部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同学判断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其次,让同学举例说明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角。再次,让同学指出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这局部的教学通过对前一节课认识的角的复习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第二局部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这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同学发现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个相同的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笼统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志。接着让同学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这儿教师通过引导同学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同学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发展同学的实践能力,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画画”第一题的图形让同学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同学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同学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同学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考虑、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同学对新知发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同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同学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再次,让同学试着自身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同学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同学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做画画”第三题。这儿的教学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同学体验了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发展同学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局部是实践应用。
首先,完成“做做画画”第二题,让同学拿出一张纸,动手折出一个直角来,折好后交流自身折的方法。培养同学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直角标志不只可以看出同学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
接着,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9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着的角,发展同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安排作业,完成第7题。
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同学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同学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利用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所处承上启下的地位,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总体设计和说明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知角。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游乐场为情境图(实物投影:书本第37页的情境图),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知识——角。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再复习旧知,回顾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角的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张开程度有关,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第二环节: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分了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个步骤是画角、分类,产生锐角和钝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旧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四张小纸片上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把这些角合在一起进行分类,让学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并给角分成几类。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分法:直角一类(板书),不是直角的一类(板书)。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分法时,我会引导学生把不是直角的一类再分细一点: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板书)。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怎样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学生明确判断锐角、钝角的方法和判断直角的方法一样:都是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用三角板比一比板书上的任一个角),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提供了依据。再告诉学生,他们的分类方法与数学家想得完全一样,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最后,我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锐角和钝角特征的认识,给这两类角分别取名。这样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本课题的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也顺理成章地揭示了(板书)。
第二个步骤是建立三种角的关系。
为了理清锐角、直角、钝角的关系,我先让学生运用活动角(演示活动角)先摆锐角、直角,再摆钝角、直角,让学生得出三种角开口大小的关系是:锐角<直角<钝角(板书),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种角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更愿意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亲自感受到的。因此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在画角、分类、交流、摆角、想特征几个环节中,每个活动都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说、动”的机会。特别在做角、分类环节中,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利用已有经验进行 “动手实验——分类思考——概念概括——表达陈述”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建立在以直角为轴心的知识体系中,从而顺利、稳固地建立了锐角、钝角的概念。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丰富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四项练习: 找出生活中的角、用三角板判断角、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角以及创作画。
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到了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同时也让学生学有困难,学有疑问,学有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创作画这种综合实践的练习,通过学生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外,也让他们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说说在这课堂里进一步研究了角,有什么新的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四、说板书
本堂课板书比较精简,首先板示学生的分类结果。再板示课题,最后板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角大小的关系。这样板书不但便于学生辨别,也突出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转自数学网 )]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 写出体重。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 连一连。
4、 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充满童趣的略读课文。本文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引导尝试默读的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尝试学习比较长的一篇课文,课文分为18个自然段,情节曲折,主人公卡罗尔情感变化丰富,文中所反映出孩童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令人感动。所以文章分文故事情节线索和主人公情感变化线索两条线索。课文以小猫的得得失失展开,阅读文章给人带来无比的乐趣。文本纯挚的感情,不仅感动了我,更深深吸引了这群喜爱小动物的孩子,课堂闪现出无限的灵动和精彩生成。
二、目标定位
知识与技能:
1、练习并掌握默读的技巧。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曲折的情节,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的有趣。
3、体会卡罗尔的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默读了解大致内容,了解写的'有趣的地方。
2、串讲、朗读重点段落,体会卡罗尔对猫的喜爱之情,体会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卡罗尔美好善良的童心,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真挚的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曲折的情节,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的有趣。
教学难点:
体会卡罗尔对猫的喜爱之情,体会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体会爱才能创造美好的一切。
教具准备:生字卡、PPT
三、教学流程以及重难点突破方法
1、复习导入。
2、互动学习。
由于课文比较长,我选择了化总体为部分的教学方法,把这篇较长的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读,1--9段默读,10、11两段较重要、较精彩,齐读,13---18段也用默读的方法进行。
1---9段里比较能凸现卡罗尔对小猫的情感的第五自然段再表演读,能体现小猫淘气可爱的第10、11自然段除了读之外,再看小猫的一些其他PPT图片,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猫怎样淘气,学生对小猫也一下子就产生喜爱的情感,这样重难点就轻而易举的突破了一部分。13---18段也有比较精彩而且重要的段落,比如说12段,看似不起眼,但我选择了这段让孩子们仿照第二自然段编写广告,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同时渗透对广告的教学。然后让学生对PPT上的米奇和米妮告别,学生已经有了对小猫依依不舍的情感,同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第15、16段又是课文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起伏点,抓住这里展开对伯洛出现时卡罗尔的惊喜与伯洛的心里话的对话让学生也转悲为喜,集体来表演它们相见时的对话。学生对两者之间浓浓的爱理解的就比较深刻了。再总结全文,渗透爱的教育,完成板书。最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这样学生轻而易举的就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课后延伸我给学生安排了老舍的《猫》的精彩选段小声默读。
我觉得本节课我这样设计的较好的地方是板书和说PPT中那些小猫淘气图片,还有表演读16、17段。不足之处是没抓住后面的那个“蹭着”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其实这个词在这儿更能体现出两者之间的爱与信赖,如果抓住这个词会更好,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以默读展开,其次以老师引导重点段落,学生以读、说、想象等方式展开学习,学生的运动较多,老师指路就好。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10
结合实际 用活教材: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材中的“捐书活动”设计成“射气球活动”,并创设了小猪和小狗在动物乐园进行射气球比赛的情境,从整体上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二、自主学习 探求方法
三、巩固新知 拓展思维
四、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开课伊始,我用课件为学生演示动画,并结合演示创设这样的情境:你们玩过射气球的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乐园去参加小动物们的射气球比赛。接着演示小猪和小狗的比赛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分别说出小猪和小狗在三次射气球比赛中分别得了多少分。学生回答后,将这些数据生成统计表,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小猪和小狗得分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我有这样的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一步加法计算问题,可能是减法计算问题,可能是更复杂的计算问题。
这时候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进行引导,使学生提出加法问题。
这样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经历数据产生的过程,为提出问题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关键环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都是在这个环节中完成,所以我精心设计了体验估算,尝试计算,交流算法这几个小环节。
1、体验估算
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那么小猪和小狗在射气球比赛中谁能赢呢?让我们先来估计一下,想好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每组再选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的估计方法不可能一样,我有这样的预计:他们可能这样估计(小猪在比赛中赢了2局多11分,输的那局只输了3分,所以小猪赢了)用的是比较相差数法。还可能这样估计(把104,95看成100,就是100+100+118 ,把102,98看成100,就是100+100+109,所以小猪赢了)用的是求近似数法。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说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尝试计算
首先是谈话切入:同学们都估计出小猪在射气球比赛中获得胜利,这个估计的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课件出示小猪射气球分数的统计表,问:小猪三次射气球一共得了多少分?你会列算式吗?学生会列出算式118+104+95,这时接着问,这道算式你会算吗?让学生赶快拿出练习纸算一算,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小组中交流。
我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必要性,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3算法交流
学生在计算时,我要注意巡视指导,对学生的计算方法要了解,以便请用典型方法计算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计算方法,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我预设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竖式法(学生板演讲解这种方法时,要明确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相同数位对齐,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如果学生对连加理解不好,我用方块图帮助学生理解。)口算法,脱式法。学生板演计算方法时也要按这类书写,这样便于区分比较,如果学生的计算方法很单一,我就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他们探索出更多的计算方法。
接下了我说了这样的过渡语:“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探索出这么多计算方法,在这些计算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呢?为什么?”学生就会说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和原因。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尝试计算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环节 巩固新知 拓展思维
首先是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小狗射气球得分统计表,求小狗三次射气球一共得了多少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是一道基本的计算题目,学生能根据刚才所学内容快速准确的计算出正确结果。两次计算的结果证明和我们估计的一样,小猪获得比赛的胜利。
如果在计算中有同学这样做109+(102+98),一定要请他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计算,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同学这样计算,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引出上面的算式。
这样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连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同时又向学生渗透了“凑整”的简算意识。
接下来是拓展延伸
我用课件创设了小猴挑战,宴请宾朋,买巧克力的情境,完成一组练习题的内容。首先是小猴子挑战,小猴子想请同学们帮他想一想怎样射气球才能战胜小猪取得胜利呢?学生可能很快就用估算的方法说出答案,教师给予肯定后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对不对,并在小组中交流,验明正误。然后让学生汇报小猴子怎样射气球,得了多少分取得的胜利。因为答案有很多个,这时正好理解小猴子“至少”打哪三个气球才能获胜和最多得了多少分?
接下来是宴请宾朋,小猴子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获得了胜利,他想在动物乐园召开盛大的庆功会,还邀请了很多嘉宾,他想请同学们帮他想想,要为这些嘉宾准备多少座位呢?我用了207,219,95这三个数字,目的就是让学生注意连续进位加满十进一。
最后是买巧克力,小猴子还要准备一些巧克力招待嘉宾,他到超市一看,巧克力一共有三类,他想请同学们帮他想想应该怎么买巧克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样一组练习题的设计,从情境上和前面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四环节 畅谈收获 归纳总结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这自己的收获,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可以说学习方法态度上的收获,这样的设计重视了知识的反馈,给学生再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以上便是我对《射气球活动》的粗浅理解,当然,课堂永远是动态生成的,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个性生命在数学课堂上因我们而精彩!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11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转载数学网)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12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三)《过河》。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出现本课是通过《过河》这一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的作用,领会有小括号时一定先算括号里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加减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知识底蕴不同,因此针对不同学生我采用了不同程度的阶梯性的练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使学生由直观的观察学习到逐步的理解,接受,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四、设计理念:
本课是根据课程改革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求将单一、枯燥的计算融入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不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情境让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习惯。
六、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七、教学难点:能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小括号的作用。
八、教学方法:在解决乘船问题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添加小括号,并体验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方法。
九、教学准备:图片、口算卡片等。
十、教学流程:
(一)1口算。复习旧知识
创设情境:通过看图,引导生观察,并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让生发现问题,为学新知铺路。
(二)探究新知: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生独立看图,,并提出问题,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出正确的运算方法,同时更好地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我注重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设计了基本练习,对比练习、应用练习,三个梯度,层层递进,提高了学生的做题兴趣,使枯燥的.计算变得有趣,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结合“过河”这一情境,培养学生独立看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本节课教学层次清楚,给学生留有大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探索出正确的运算顺序,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以及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注重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能用到小括号的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存在的不足:
在教学中,教师本人有些紧张,语言不够流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比练习处理有些繁琐,我还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材,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使新一论课程改革的理念更好的得以实施。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指的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哪些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是前面所学哪些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哪些知识的基础,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方面有哪些作用,对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影响等。
2、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如何,有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3、教材处理: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不盲目地依赖教材而循规蹈矩,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授课顺序调整和补充,以纵横知识联系,降低学生认知难度。把有关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观点等用书画文字等形式加工整理,转化为导向式的教学活动。教材处理的目的是使学生容易接受、融会贯通,体现教师熟悉教材的程度,把握教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要指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具体内容以及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通过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转变教师角色,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说学法
通过创设买洗衣机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并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同时创设练习情景使原本枯燥、单调的教学变得有趣、饱满、灵动,具有深度,富有创新。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回家做一个家庭 调查,你们都调查了吗?(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表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首先出示课件1.2:小刚踢球回家,看见奶奶在很费力地洗衣服,对奶奶说:奶奶太辛苦了,咱家买台洗衣机吧!以及小刚的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爸爸每月寄回586元,妈妈每月寄回412元)。
要求学生根据课件内容,提炼出从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在本环节中首先展示课件,吸引学生的眼球,数学信息显而易见,既快速的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锻炼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并根据找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重点解决:爸爸妈妈一共寄回多少元?
然后进行估算。
本处体现问题性。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问题的资源来自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接着边出示课件边提出问题:小明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每月的生活费是780元,(在此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生活费),估计一下,去掉生活费还剩多少钱呢?交待学生去掉生活费还剩下得钱也就是节余。
在这一部分我又设计了一次估算,计算前让学生先估一估,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
估算之后学生心里已经知道大约剩的钱数,然后再要求学生实际计算并指名到黑板前演示。
根据学生的板书,要求全班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它与我们前两两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板书是学生自己生成的,根据板书再总结,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既引出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脑这一过程,深刻体会本节重点。即脱式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注意是否有进位或退位。不论用竖式还是脱式,我们都要细心计算,规范书写。
继续看课件,边看边提出问题
对于小刚家余下的钱他们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奶奶每天操持家务非常辛劳,所以他们准备把节余下来的钱攒起来买一台620元的洗衣机。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同时这又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时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做管家,学习兴趣一下子激发出来。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最后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阶段。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
讨论之后可能会生成如:
生1:218+218=436 620-436=184 攒3个月
生2: 218+218=436 436+218=654 攒3个月
生3:620-218=402 402-218=184 攒3个月这三种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锻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知识拓展
请同学们做自己家的管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有困难的同学请老师帮忙。
本环节旨在巩固本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
第四环节回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学会了如何进行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那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吗?
生自由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14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
这节课我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依据一:《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标准
《认识钟表》是在一年级的教材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部分,在常见的量具体目标的第(2)条有这样一句话:能认识钟表。
下面我对“能认识钟表”这句话进行分解。认识钟表包括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几时几分(1分1分地数),这节课研究其中的“认识整时” 这部分内容,这节内容又包括认识钟面(分针和时针、钟面上的数字、表针转动的方向)、电子表、读写整时等知识点。
这里的认知行为动词是“认识”,“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其替换动词有:说出、读出、写出、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辨认、再认、选择、标明、指出等。但根据这里的“认识”后面跟的是“钟表”,我把“认识”分解为“说出、读出、写出”等。
根据前面的分解,形成下面的剖析图:
概念分解
动词分解
认识整时:
读写整时
认识钟面
电子表
读出 写出 拨出
依据二:《教师用书》中的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从中寻找出与《整时》有关的内容标准,摘录如下:
依据三:教材中《认识整时》
1、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识整时》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90~91页的内容。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以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整时。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应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难点。
依据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
依据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分析,结合叙写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原则,我制定并叙写出《认识整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活动中会读出整时、写出整时。
2、在观察、比较、交流中总结出整时的读法,快速说出整时。
3、在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中会正确读写整时。
评价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后,用什么方式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这就要根据目标来设计适合的评价方案,下面是我针对这节课设计的评价方案
1、通过提问、小组交流反馈、板演等方式,检测目标1、2,达标率95%。
2、通过观察、提问、评价样题等,来检测目标3,达标率100%。
附:评价样题设计
教材第92页,小明做操、吃午饭、看电视和睡觉的时刻分别是几时?
写在横线上。
三、教学流程预设
下面我详细说一说,我是如何来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的。
1、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学会读出整时、写出整时来完成教学目标1。
(1)首先,听一听,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通过孩子们听钟表的声音,(播放课件),说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自然揭示课题:认识钟表
接着去看各式各样的钟表,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刺激学习的欲望。
(2)接着:交流反馈认识钟面
出示钟面,并提出问题:有关钟表,(点击)你已经知道了什么?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学生4人一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反馈认识钟面:钟面上有数字。钟面上有两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较长较细的是分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时针、分针的名称。
(3)观察交流 认识整时
①认识了钟面,很自然的过渡到观察交流 认识整时这个环节。
通过出示小明上午上课(8时)的时间,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基础认、说,在交流之中认识整时。
说明:大家说的“8点”就是8时(点击课件:8时)时间的“时”,以后我们都说成8时。8时还可以这样写:8:00,及时请学生说在哪里见过这种写法?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
②(接着出示明下午上课(3时)的钟面)让学生认。先找2、3个人说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怎么认的'。
在认、说的基础上,学生把这个时刻写下来(一人板演,其余的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反馈矫正。
③(出示5时的钟面)放手让学生用两种表示方法独立写在练习本上。(同桌同学互相对照,再对照屏幕集体订正)
到此达成目标
1,学会读出整时、写出整时。
2、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总结认识整时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2。
(1)出示:刚才的三个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借助课件演示,分针都指着12。第一个钟面时针指着3、第二个钟面时针指着5、第三个钟面时针指着8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讨论中,总结方法认识整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2)接着:及时练习,巩固方法。(课件出示钟面:2时、4时、6时、12时)
对于特殊时刻,6时、12时,请孩子说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成什么样子?12时呢?
6时,时针和分针成了一条线。12时,时针和分针合在一起了。
以加深印象。通过刚才的借助课件观察总结,及时练习巩固方法,到此达成教学目标2
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了这么长时间,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及时让学生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3、通过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学会正确读写整时。
(1)动手拨一拨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正确读写整时。
师说生拨、生说生拨。
(2)、在此基础上 巩固练习 当堂检测
②评价样题:,小明刷牙、上课、做操、吃午饭、看电视和睡觉的时刻,用两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对照屏幕,集体订正。
并及时追问:那你是几时起床,又是几时睡觉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3)做游戏(找朋友)
为了切实巩固学生认读整时的方法,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我设计了找朋友游戏。
师在黑板上贴钟面,每组代表发一个时间,你们组的好朋友是谁,就贴在谁的下面。
4、最后 回忆梳理 全课总结
一节课马上就过去了,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我们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做个遵守时间的好学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通过拨、说、写等活动,到此达成教学目标3
因为时间看不到、摸不着,不具有直观、形象性,儿童感知时间比较困难,我注意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时间,钟面与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出现认识整时。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形式,快速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找朋友等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生动活泼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15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二节《买鲜花》。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了“买鲜花”的情境,通过“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减法的混合算式,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加减,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知识底蕴有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题。
2、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六、教具准备:挂图。
七、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妇女节”快到了,这一情境,提高学生买花的兴趣,为新课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通过买花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结合问题情境,理解掌握在计算有除法又有加法算式、有除法又有减法时,我们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中,我将各类习题由难到易融于智力闯关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做题兴趣,激发了学生数学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反思小结:
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14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06-09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02-15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说课稿02-28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01-01
数学二年级下册《辨认方向 》说课稿02-28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移与旋转》说课稿12-06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15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