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时间:2023-08-09 16:21: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

  一.说教学内容

  《欢乐水果大餐》是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情况,把小学品德一年级的内容进行了一个整合,教学内容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出发,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对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一年级的识字,认字能力也是一种极大的锻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而更深入地指导孩子们正在进行中的生活。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对于周围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未知欲。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又比较有限,所以,选择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既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也让他们有话说,有事做,主动参与到学习和探究中,

  通过此课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基本的水果的认识,学会通过猜谜语等游戏来认识水果,从而从思想上行为上去引导孩子们。

  三.说设计理念:

  1、科学整合重组教材,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教科书为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创造和开发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补充,进行再创造,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2、创设情境,重视情感的陶冶。

  本节课注重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水果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孩子们观察生活的兴趣。

  3、体现参与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品德与生活》教材作为一门思想教育意义的综合性课程,其教育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通过猜谜语,认水果图片,各种形式的汇报交流以及唱儿歌等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和游戏等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在这种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认识。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课总体教学目标,特设定第一课时目标如下:

  1、通过猜谜语,唱儿歌,认图片等形式,让孩子们认识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引起水果。

  2、在学习和活动中,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让孩子爱说,乐说,会说。

  3.培养学生在合作,探究的习惯。

  五.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水果的特征,这一目标对于刚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些环节,教师要把这一目标以最大儿童化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孩子们有话说。

  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

  生:喜欢!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吃水果啦!不过,可有一个要求,就是顺利通过五个大关才可以吃到香香甜甜的水果。大家有没有信心呢?

  生:有!

  六.说教学准备

  关于水果的谜语,水果图片,《两只老虎》的音乐。

  七.说教学过程

  1.“水果猜猜猜”

  课件出示下列谜语:

  1。黄金布包银条,身体弯弯两头翘。(香蕉)

  2.身穿滑滑绿衣裳,肚里红红水汪汪,

  生的子儿多又多,个个黑黑又亮亮。(西瓜)

  3.一串一串挂树上,兄弟姐妹住一块,

  有紫有绿真漂亮,吃来酸甜又可口。(葡萄)

  4.红红小小有软软,吃来酸酸又甜甜,

  头上戴着绿帽子,全身长满青春痘。(草莓)

  让学生猜谜语,这样生动的谜语,加上精美的图片,色彩,让学生在

  2.你知我也知

  教师出示拼音卡片,上面写着各种水果的名称,以大组为单位开火车读,在一分钟时间里,看哪一个大组读的最多,多者为胜。

  3.水果知识大比拼

  学生把自己在课外所了解到的水果的知识进行交流,(比如:儿歌,谜语,以及哪种水果对人身体有什么好处等,像雪梨要以解渴润肺,下火等功效,每人查找其中的一个方面就可以。)

  4.我们最喜欢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一种水果,从形状,颜色,味道几个方面描述自己小组喜欢的这种水果,最后由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介绍自己喜欢的这种水果。

  5.学生合唱《水果歌》

  课件出示:苹果香蕉,樱桃西瓜,猕猴桃,哈密瓜,还有桔子,还有雪梨,真好吃!真好吃!

  伴着音乐《两只老虎》学生学唱歌曲。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生命多么可贵》的第一课时《感激生命》。本课引导学生感受来自亲人、学校、社会的关爱,体会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树立“生命至高无上”的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追踪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的过程,唤醒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

  二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平凡与伟大;

  三是让学生体会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各方面的关爱,懂得如何感激在生命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真正明白自己生命的重要意义,珍惜眼前这美好、温馨、幸福的生活。

  现在的孩子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习惯了家长对他们的溺爱,加之小学阶段生命教育比较缺失,不少孩子不懂得生命的宝贵,不懂得感激与感恩。所以,我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教学资源内容、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

  我将本课教学内容设计分为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揭示主题。第二、第三、第四个环节分别是爱在温馨的家里、爱在温暖的集体里、爱在社会的真情里。第五个环节是社会调查,体验珍爱。

  下面,我具体的为大家介绍教学过程:

  生命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我运用了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视频,(点击万花筒),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引入情景之中。之后,充满感情地朗读教材中的诗歌,提出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最美的画面,帮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神奇和美好。

  通过问题:自然的过渡到生命。于是我采用课件《妈妈日记》(点击课件),向学生介绍生命的诞生过程,并配上照片来认识生命的降临给予母亲的幸福,体会生命的存在对于家人的非比寻常的意义。

  学生的成长更离不开家人的呵护,通过课件“温馨时刻”,让学生体会那温暖的瞬间,引发学生的思考。

  接着,“小镜头”(点击课件)让学生倾听父母爱的表白,帮助学生回忆和感受家庭生活细节,通过采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各抒己见来寻找生活中的爱,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关爱自己的亲人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然后,我利用课件设计了一个活动,提出问题:从出生到现在,父母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多少天?这么多年来,父母为你做的饭菜有多少斤?父母接送你上学,走了多少路?父母语重心长教育你好好学习健康生活的话有多少句?这么多年来,我们与父母相处中有多少个感人的故事?你能算出父母的爱有多重?当学生门动笔去计算时,就会发现这根本是一个无法计算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考父爱母爱的伟大,意识到作为爱的回报,他们也有责任照顾自己,爱惜自己,接受爱的同时,还应该懂得回报,利用课件“问题讨论”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这样就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的第二个家。通过课件“校园关爱”(点击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做引子,然后通过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寻找,去捕捉,去收获,让他们深切的体会到学校为他们的成长所付出的关爱,充分感受到应该努力学习,以此来作为爱的回报。

  爱在社会的真情里。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比较少。首先,我用书中的图片揭示社会对少年儿童的爱;然后用问题让学生去自己寻找。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充分利用课件,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对他的关爱。同时,国家也制定了法律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我也设计了课件出示出来,让学生有所了解。

  最后,通过活动“小调查”(点击课件),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那些生动的情境、平凡的细节,切身体验到社会的关爱,使孩子们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都承载着来自社会的共同关心。

  总的来说,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资源,精心营造轻松体验、自由探究的氛围,巧妙地引导他们体验家庭、体验学校、体验社会给予他们的爱。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仅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亲人、学校、社会对于他们的关爱,还通过若干个生活细节,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唤醒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懂得对周围的人要充满感恩,随之情感进一步深化,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谢谢大家!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水果今昔》这节课的内容来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农业大家庭》这一版块。本版块主要让学生懂得珍惜土地,体验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付出的劳动与智慧,懂得尊重劳动成果,体验劳动的愉悦,形成对待劳动、对待劳动者的正确态度。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通过体验、尝试农业劳动,提高相应的劳动能力。知道土地对农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了解二十四节气以及“不违农时”的含义;了解农业劳动的基本过程。《农业大家庭》这一版块共安排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方水土,一方物产”“菜篮子的变化”“水果今昔”“乡下识五谷”“农业格言与谚语”“二十四节气”“小小一粒米”八个小标题内容。本主题主要围绕着南北方水果的种类及特点展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本地水果和外地水果的种类及水果生产的区域性特点,感受水果种类越来越丰富,体会交通运输的发达及科技的进步。

  二、教学理念: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这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过程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共同参与,采用体验、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标:

  态度目标:通过过去和现在水果种类的对比,感受水果种类越来越丰富;通过在北方也可以吃到南方生产的水果,体会交通运输的发达及科技的进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参与社会调查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本地水果和外地水果的种类及水果生产的区域性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本地水果和外地水果的种类及水果生产的区域性特点。

  五、活动准备:

  学生:对附近水果店进行调查,了解本地和外地水果的种类,了解水果生产的区域性特点。

  教师: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

  六、教学环境:

  微机教室

  七、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引入新课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各种水果也悄然上市了。老师先问学生喜欢吃水果吗?学生一定回答喜欢,接着就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喜欢吃哪些水果?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今天的话题,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不是在上课,其实就是在聊天儿,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二、处理信息 讨论交流

  1、讨论交流了解南北方水果种类及生产的区域性特点

  五一黄金周期间,我们已经布置同学们对附近的水果店、水果摊进行了调查,并填写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表展示)让学生介绍自己调查的水果店里有哪些水果。学生还可补充介绍水果产地。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教室走进社会,溶入大自然,以教科书为蓝本,以所学知识为辅垫,通过自主探索与活动体验来求得发展。以获得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拓展了所学知识,增长了社会经验,增进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创新能力。让活动实施的过程成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

  2、了解不同地区的不同水果及特点。

  在学生说出很多水果后,再让学生把这些水果分分类,说说北方的`水果有哪些,南方的水果又有哪些。(课件展示)接着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给大家介绍介绍?注意要介绍出水果的生长特点及水果特点。(在学生谈到某种水果时,如果课件中有这种水果,教师就点击到相应的水果图,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种水果。)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展示的平台。拓展教学资源,落实知识目标。】

  在学生介绍了一些水果之后,教师再把自己查询到的中国水果网的网址提供给大家。

  告诉他们:如果你对哪种水果感兴趣,就可以用鼠标轻轻的点击它,来了解它。(边讲解边演示)

  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汇报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设计意图:这样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利用网络答疑、解惑,体验学习的乐趣!

  3、习题处理

  【设计意图:学习之后的反馈很重要,如果运用多媒体设备仅仅是让学生看看热闹,那么便失去了学习的意义,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安排了这样一个学习反馈。】

  三、讨论探究 拓展延伸

  过去北方商店里的水果品种非常少,特别是冬天,除了苹果、梨以外几乎看不到别的水果。南方的香蕉、菠萝在冬天的北戴河就很稀罕了。现如今,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使好多南方的水果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水果店、水果摊,我们随时可以购买到。就此提出一个探究问题:我们能不能直接在北方种植南方的水果,在南方种植北方的水果呢?这样我们不就可以吃到更新鲜的异地水果了吗?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肯定的答案。

  最后教师小结:是呀,正如同学们所说,只要有了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即便是生活在南方的水果也可以在我们北方安家落户。在我区的集发观光园的百果园中就可以看到南方的香蕉、橙子、柚子、火龙果等水果。这些南方水果如何在北方种植,还有待勤学好问的你去研究,亲自解开这个谜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了解。

  【设计意图:虽然这节课即将结束了,但对未知的探究才刚刚开始。】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多少人为了我……》,本课选自《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课。本课由“他们为我做了什么”、“小采访”、“小辨析”、“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等四部分所组成。本单元设置的主题是:我的成长与他人。根据儿童发展的逻辑,要懂得自己的成长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懂得劳动给自己带来的方便,从小要尊重普通劳动者。

  二、说学情

  中国传统价值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故“君子远庖厨也”,人们把劳动的地位分出了三六九等,这种观念影响了一代人又一代人。尤其是咱们城里学生从认识上知道劳动者,但由于对劳动者及其劳动缺少切身的体会,因此对这些人和事往往熟视无睹,意识不到自己与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之间密不可分的生态关系,也意识不到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

  鉴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感受劳动者的劳动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培养学生尊重他

  们的人格、感谢劳动者的情感。

  行为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待普通劳动者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的习惯。

  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

  1.因为学生缺少对劳动的体验,缺少对劳动者的'了解,因此让学生懂得自己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明白“人人为我”。

  2.在学生明白“人人为我”的基础上,懂得善待普通劳动者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并培养学生树立“我为人人”的观念。

  为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及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社会生活,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学科,是为儿童认识、参与、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课程。鉴于教材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实践体验法,角色互换法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认识,激发他们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四、教学过程

  A、看短篇,揭示课题。

  1、看短篇:

  短篇为教师课前拍摄的,涉及的对象尽量宽泛一些,比如冒着烈日或寒风

  种植素菜的菜农,早早起来到菜市场买菜的,清早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人,理发师,纺织工人,警察叔叔,电视台日夜工作的场景等。

  2、提问:

  ①看了这个短篇,你想说些什么?

  这个问题提出以后,我估计大多数学生只是站在赞美的角度,去歌颂这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学生赞美后,教师可以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

  ②你觉得这些劳动者的劳动与你的生活有没有关系?

  这个问题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自己想想,再在小组说,最后在班级交流。

  如果第一个问题提出以后,就有学生说到这些劳动着与自己生活关系的话,就讲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也可以。

  总之,这一环节教师要示学生的理解而决定教学顺序。

  3、设想:

  假如自来水厂的工人都停止了劳动,假如所有的警察都不上班了,假如电视台的人都停止了工作,……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然后班级交流。

  (2)小结:是呀,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为了你、我、他,战斗在各

  自的岗位上,当我们坐在这宽敞的教室里学习着知识的时候,可曾想到有多少人为了我(出示课题:有多少人为了我……)付出了许多。

  (3说说有多少人为了我们能在着宽敞的教师里学习,付出着。

  B、采访劳动者,加深对劳动者的了解,从而更加敬仰他们。

  事先请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若干个,先向学生一一介绍,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决定采访对象。

  C、联系生活,感受劳动者给自己带来的方便。

  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遇到过下面的情况吗?

  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劳动者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工作的时间常常是我们大家休息的时候。他们为了工作,常常放弃了许多和家人团聚的机会。看看下面图中的情景(送牛奶的,巡夜的保安,敬老院的阿姨,电信台的工人,农民,气象员),想一想,当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1让学生充分说说。

  (2)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D、赞美劳动者,深化感情。

  1、师小结: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刻,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你、我,在默默的付出;在你成长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帮助过你……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我们要尊重他们,感谢他们!

  2、配乐朗诵《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课本P/48页)

  3、同学们,大家愿意拿起你的笔,来赞美曾经为你付出过或曾经帮助过你的劳动者吗?(学生仿照上面的样子写,页可以不同的体裁)。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第三单元第7课《跟着唐僧去西游》第一课时。《品德与社会》强调教学要与同学的认知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同学了解社会。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和同学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世界的海陆分布等基本常识,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特征。

  (2)、能力目标:学会在地图上查找印度,初步培养同学阅读地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简要了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激发同学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熟悉世界的海陆分布等基本常识,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特征;学会在地图上查找印度。难点是熟悉世界的海陆分布等基本常识。

  4、教学准备:各种常见的地图图例;世界地图;印度风光课件;同学收集有关印度的资料等。

  二、说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同学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发生共鸣。跟着唐僧到印度去看看。这种情境教学法,注重让同学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深入了解印度。同学通过学习,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思想的升华。

  三、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同学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同学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播《西游记》的主题曲把同学代入唐僧的生活中,唤起小朋友们对唐僧的敬仰之情。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跟着我唐僧去去西游,是怎么生引出课题《跟着唐僧去西游》,使同学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同学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指导体验,引导发现。

  在教学过程中,必需强调同学的主体参与,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首都以和周边的海域;了解印度地容地貌,让同学通过看图说自身知道的内容,了解印度和周边国家的首都以和印度周边的海域,印度的'地形分布很有特点,北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高原。印度与亚洲其他国家基本上被北部的喜马拉雅山等高大山脉阻隔,南面又被印度洋围绕,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印度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从而形成独具魅力的印度文化。训练同学自身看图的能力,并适当进行点拨、提示,协助同学正确认识印度地理位置、地容地貌。

  (三)、畅谈思想,学以致用

  在了解了印度环境之后,我设计一个题目,从中国上海到印度的孟买要经过哪些海域,目的让同学把印度周边的海域有个整体的掌握。假如自身是个商人,会选择怎样的途径去呢?这就让同学结合印度的地理环境去考虑。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同学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动身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同学生活之间的通道。

  我今天上的这一课,就是过去的社会课,主要讲解有关印度的地理知识,这种知识型的课我没想出好的方法把它上的很活跃,很精彩。原本要回避六年级这一课,我自身教六年级语文兼《品德与社会》,这课总归得上,回避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硬着头皮上。我在这主要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多提珍贵意见,一起研讨。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6

  有一张纸,按满了村民的手印,这一个个手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就是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按满手印的契约》。

  一, 说教材: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名为《腾飞的中国》,这个单元分为两个主题——《春天的故事》和《国家的主人》。本课题是《春天的故事》中的课题2《按满手印的契约》。它主要呈现了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史实。以按满手印的契约为切入点,通过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前后巨大变化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原因。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教育。通过对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奋发图强的志向。

  二,说学情:

  1978年发生的事情距离现在已经很远了,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很少。所以课前我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和询问长辈了解这段历史。我班约大多数的学生家住农村,家里装了电脑并联网的不到5人,能熟练上网的学生也很少。所以我想提前把我班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都会安排1-3名上网比较熟练的学生,并组织他们到学校机房去查阅资料。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改革;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能力目标:知道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小岗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并能够用简单的话说明原因。

  情感目标: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在这三个目标中,知识目标学生很容易掌握;能力目标对学生来说要稍微难一点,在必要时老师要给学生讲解;情感目标是建立在对能力目标理解的基础上,是内容的升华。

  知道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小岗村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变化,并能够用简单的话说明原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思品课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最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学法上,学生主要运用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主要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进行查阅资料和询问长辈,在课堂上分小组提出问题,再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在教法上,老师在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时予以指导。在导入时采用谈话法。因为谈话法能充分调动学生是积极性、主动性,还能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组织学生围绕着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对问题进行补充升华。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 导入。

  巧妙的新课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良好开端。导入时我采用谈话法导入。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常能听到大人们说起改革开放,而究竟改革开放始于哪一年,始于什么地方,改革开放是什么,学生未必答得上来。但这些知识又是学好本课的基础。所以上课前,我就布置作业,通过查阅资料和询问长辈写一写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有了这个基础,上课时老师就提出问题,“你知道改革开放是怎么回事吗?”通过学生的回答,他们的心里对改革开放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明确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安徽省凤阳的小岗村。

  (二) 激发学生对“按满手印的契约”的兴趣,提出疑问。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小岗村是什么样的呢?书上有一句话形象、具体地概括了——“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货款。”正是这样一个有名的“三靠村”却因为一张按满手印的契约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示这张按满手印的契约)。这样激发起学生对这张契约的兴趣与重视。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提出对于这张契约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三) 汇报交流。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全班有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搜集到的信息可能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如何让每个小组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与别人交流,分享呢?于是我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提出他们这组想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还不明白的问题。老师把重点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分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这样,就能把学生搜集的信息进行汇总。

  我估计学生会提出以下这些问题:“这张协议书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意义、作用?” ,“协议书是由谁制定的?”,“在签了协议书后,小岗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可对于书上有一个概念“包产到户”也许忽略掉。老师可以用相机补充对“包产到户”这个概念的理解。

  在这些问题中,“协议书的内容是什么?”,“协议书是由谁制定的?”,学生很容易理解并回答。当学生回答到协议书是在严宏昌的带领下村民制定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讲述“小岗村实施包产到户的故事”,了解严宏昌这个人物形象,为学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打下基础。

  对于“实施了‘包产到户给小岗村带了怎样的巨大变化”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书上59页有一段话很概括地进行了介绍。可是光有这段文字是很不具体、形象的',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是模糊、肤浅的。所以当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老师作出引导,用出示一组1979年小岗村家业情况的数据来体会小岗村的巨大变化。再结合以前的小山冈村和现在的小岗村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种巨大的变化。

  可对于“为什么‘包产到户’能给小岗村带来巨大的变化”这个问题,学生能从书上找到一句话来作为答案。这句话是“土地承包明确了每一家、每一户的责任,生产的好坏和个人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极大地调动了村里人的积极性。”这句话并不错,它能简单地概括小岗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可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所以老师应在此基础上作比较具体的讲解,并给学生举个比较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例如现在有些行业工作人员的工资由底薪加提成组成,如卖化妆品,卖保险等。他们的卖的产品越多,提成就越高。

  (四) 了解今日的小岗村。

  通过各小组的汇报与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但是既然这是一节《品德与社会》课,除了要了解1978年小岗村实行改革开放的史实,还要和社会相联系。于是在学生汇报交流完以后,学习书上59页的最后一段话,知道小岗村大实施“包产到户”给我国其他地方带来的影响。并用出示今日小的图片,这些图片呈现出小岗村欣欣向荣、繁荣富强、农民安居乐业的一种景象。通过学生谈感受,萌发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 总结。

  我认为总结是对一课内容的概括与提升。所以,我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然后用总结性的语言对小岗村的改革及其对全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进行概括,再问学生从小岗村实施“包产到户”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可能会感慨“包产到户”的作用,老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严宏昌身上看到,为了改变全村人的命运,他敢想敢做,任劳任怨,为了村民的利益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谈自己可以为家乡,为社会做什么。要想使家乡,使中国变得强大,自己现在应该怎样做。让学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进一步完成本课的教学难点。

  六,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简洁扼要地概括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使它能成为认知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的达成构建视觉框架。我的板书如下:

  内容

  按满手印的契约 由谁制定的 自豪自信

  (包产到户) 巨大的变化? 奋发图强

  变化的原因?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7

  《规则在哪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单元设计构想旨在让学生在体验、观察和对比中,认识规则的意义,提高他们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但教育的重点不是单纯强调必须遵守规则,而是通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他们感受到规则与生活的关系,以便使学生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它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实际,我依据新课标精神,拟定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游戏,体验、了解规则。

  2、在讨论、调查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

  3、了解与小学生有关的规则。

  4、学习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讨论、调查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教育要关注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目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设计思想,我作了如下教学准备:

  1、设计调查报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查活动。

  2、放手让学生自主调查,了解相关规则,完成调查报告。

  3、了解学生完成调查报告的情况,根据具体学情完成自己的调查报告。

  教学课时(两课时)

  活动步骤:

  活动一:调查报告(学生、教师)

  让学生通过自主调查,学习发现、了解生活中的规则。教师的调查报告要体现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活动二:游戏比赛

  通过做游戏,体验规则,明白没有规则,小小的竞赛也无法公正地进行,进一步体会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三:讨论、交流调查报告(学生、教师)

  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交流,再推荐同学或自己在班上交流,然后全班互动,自由观看别人的报告,教师也参与交流,最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确处处有规则,但只有用心观察、用心思考,调动多种感官去收集,才能找到它们。

  活动四:问题解答

  引导学生在调查中发现问题,在发现中生成问题,尤其是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教师的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本课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加深了学生对规则在哪里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板书简单、实用。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调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如何使这一参与具有实效性又是一个难点。本次教学,力求充分利用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各种社会组织、机构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力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但教学中,我发现“如何;如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是新课程改革中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第三单元第7课《跟着唐僧去西游》第一课时。《品德与社会》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认知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了解社会。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世界的海陆分布等基本常识,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特征。

  (2)、能力目标:学会在地图上查找印度,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简要了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激发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熟悉世界的海陆分布等基本常识,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特征;学会在地图上查找印度。难点是熟悉世界的海陆分布等基本常识。

  4、教学准备:各种常见的地图图例;世界地图;印度风光课件;学生收集有关印度的资料等。

  二、说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跟着唐僧到印度去看看。这种情境教学法,注重让学生在 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深入了解印度。学生通过学习,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思想的升华。

  三、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播《西游记》的主题曲把学生代入唐僧的生活中,唤起孩子们对唐僧的敬仰之情。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跟着我唐僧去去西游,是怎么生引出课题《跟着唐僧去西游》,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指导体验,引导发现。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首都以及周边的海域;了解印度地容地貌,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自己知道的内容,了解印度及周边国家的首都以及印度周边的海域,印度的'地形分布很有特点,北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高原。印度与亚洲其他国家基本上被北部的喜马拉雅山等高大山脉阻隔,南面又被印度洋围绕,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印度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从而形成独具魅力的印度文化。训练学生自己看图的能力,并适当进行点拨、提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印度地理位置、地容地貌。

  (三)、畅谈思想,学以致用

  在了解了印度环境之后,我设计一个题目,从中国上海到印度的孟买要经过哪些海域,目的让学生把印度周边的海域有个整体的把握。如果自己是个商人,会选择怎样的途径去呢?这就让学生结合印度的地理环境去思考。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我今天上的这一课,就是过去的社会课,主要讲解有关印度的地理知识,这种知识型的课我没想出好的办法把它上的很活跃,很精彩。本来要回避六年级这一课,我本身教六年级语文兼《品德与社会》,这课总归得上,回避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硬着头皮上。我在这主要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探讨。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9

  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学生的个体体验,在生活中锻炼自己,增强责任感,做合格小公民”是教科书的设计理念,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民主管理国家,使学生从小树立公民意识,知道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并通过“竞选班干部”“对班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和“对改进班级管理提建议”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民主的班级生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最佳环境,让学生经过亲自体验,能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二、说目标: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理解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能力目标: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平等地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活动。

  情感目标:

  养成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和热爱集体、公平公正、有责任心的品质,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三、说重点:活动的重、难点

  活动重点:让学生理解民主选举在班集体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做合格小公民,就应好好行驶自己拥有的权利;

  活动难点是:要实际、有效地组织好这次“班干部竞选”活动,实实在在为学生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四、说理念:活动设计理念

  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具有责任心和合作意识。如果没有这种经验,就不可能养成这种素质。在竞选制下,孩子有了这种选择的体验,才会慢慢形成这种意识。竞选制就是更进一步的民主,它需要的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而民主和社会公平的原则,也应该从孩子开始培养,他们是未来的公民,他们的明天,就是我们所期许的未来。

  五、说学情: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很轻的自我意识,很多孩子天生有一种“领导欲”,在孩子们的心中,呼唤着一种公平的竞争机制,呼唤着民主程序的产生。他们是社会的主人,对社会中的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心,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阶段,对于社会更是充满无穷的探求欲,全面发展的学生显现出来,有特长的学生也比较突出。本主题活动设计正是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空间,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思考、去分析、去了解这个社会,以此来锻炼自己,使自己健康地成长,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

  六、说活动:活动组织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组织一次“班干部竞选”活动;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提前公布班干部竞选的基本程序、班干部评议表、投票箱

  学生准备:

  竞选演讲稿

  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一:竞选演讲(15分钟)

  在这个金秋收获的季节,我们班迎来了“班干部竞选”活动,班干部竞选的基本程序和活动的.重要xxx,在课前我已经和同学们公布,竞选的职位和条件,学生都已经很清楚,课前学生们已经积极报名参与,我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确定班委的候选名单如下:…………

  那么下面,我们就请这几位同学做“竞选演讲”,当选为班委会的候选人,已经是成功的第一步,我相信他们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祝他们成功。

  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依次演讲,在演讲的过程中,学生自由地向班委会的候选人提出问题,请学生自由答辩。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民主意识,加深对公民权利的理解。而班干部的竞选活动要公平、公正地进行,使同学们增强对集体的信任感。班干部竞选活动的确使一些有特长的学生明显地显现出来,给了他们展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使学生行驶了一次自己的权利。)

  活动环节二:民主投票选举(5分钟)

  根据刚才学生的就职演讲以及他们的自由答辩情况,请同学们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你们决定了你们的班委会成员,写完选票后,请同学们自觉遵守纪律,放在投票箱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这种选举的过程和这种真实的场面,只有不断地实践和锻炼,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

  活动环节三:公开唱票公布选举结果(10分钟)

  为了公平、公正,大家选一名代表写票,教师念票,在黑板上公开唱票,学生监督,不要出现任何的遗漏。场面很紧张、竞争很激烈,学生此时此刻的心情肯定也是很激动,尤其是那些参与竞选的学生。

  唱票结束后,公布竞选结果,此时此刻应该是有掌声,有遗憾,竞选成功的同学充满紧张和激动,落选的学生或许有点遗憾,这个时候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进行鼓励,让班里每一位学生心中有集体,积极地生活,对自己和对新的班委会充满信心。

  (设计意图:在现场公布这样的选举结果使学生的体验更亲切,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活动环节四:新旧班委会交接(5分钟)

  请上一届班委会做工作的简单总结,介绍自己的工作经验,找出自己工作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同学们还要对这些学生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也是为班级工作尽心尽力,工作了很长时间,同样值得大家赞扬和感谢。

  请新的班委会成员或是代表讲话。

  教师总结,鼓励学生要首先支持新班委会的工作,并鼓励新的班委会一定突出自己的特长为班级努力工作,真正成为学生信任的班委,老师的得力小助手!

  通过班干部竞选活动,学生享受了选民的权利,要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就应该享有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那么我们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呢?

  同学们课下自己搜集资料,查看和学习,完成课外拓展活动。

  (设计意图:此环节一定要鼓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

  活动环节五:拓展练习:

  1、完成表格:我对改进班级管理的建议;

  2、经过几周后,对新的班委会进行班干部评议;

  3、课下学生搜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办一张相关主题的手抄报。文章来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我与小动物》是《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三单元“我的兴趣爱好”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对生活、学习充满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与小动物》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学生带入“动物世界”,感受小动物的可爱,生命的可贵。以正确的科学观引导学生要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培养儿童的爱心和责任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在生活化、活动化理念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四个:

  1、情感和态度 : 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2、行为与方法 : 通过“食物网”的游戏以及观看藏羚羊图片等活动,养成自觉保护动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 : 通过“走进动物世界”,扮演小动物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习性,增长有关动物的知识,知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身边的小动物。

  4、过程与方法 : 通过讨论、资料收集、游戏、角色扮演、欣赏及实践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和教法: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难点是在于如何使学生能从简单的喜欢小动物这种情感转变为视小动物和人类一样的生命,从而由简单的喜爱到尊重,热爱这些小生命,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活动式的情境教学,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领入情境,寓教于乐,升华学生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准备、教学时间: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要做好如下3个活动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小金鱼、鱼缸

  3、学生制作动物明星卡

  为了更好的实践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分2课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重点谈谈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和意图。

  五、说教学过程:

  1、根据本课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以组织学生活动地形式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

  第一环节:谜语激趣。

  第二环节:动物知识知多少。

  第三环节:说养动物趣事。

  第四环节:送动物回家。

  第五环节:集体认养小金鱼

  2、具体介绍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环节:谜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猜动物谜的方式导入课文,(如:嘴象小铲子,脚象小扇子,走路左右摆,不是摆架子。)由此延伸到动物王国里的其他成员。

  [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文中来。]

  第二环节:动物知识知多少。

  这是我今天说课的重点环节,我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交流:“动物明星卡”。课前,我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收集动物知识,并制作动物明星卡。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先让他们介绍给身边的`小朋友,再进行集体交流。如: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改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活动方式等等。

  [交流中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探究动物的兴趣和喜爱动物之情。这样就能较好、有效地被学生接受、消化,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二步,超级模仿秀。

  学生在畅谈自己喜爱的动物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根据低年纪学生好模仿的特点,我设计了“超级模仿秀”这一游戏。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喜爱的动物的声音或动作,大家来猜。

  [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第三步:动物小百科――知识竞赛。

  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动物知识,(如动物的特征、习性、生活区、本领及仿生学有关知识),创设知识擂台赛。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分成各动物小组,教师作为主考官向各组出题,有必答题和抢答题。

  [学生在分小组竞赛中了解到更多的动物知识,也培养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一步。]

  第三环节:说养动物趣事。

  先小组交流说说养动物中的趣事,再指名汇报。

  [这是从单纯的了解动物知识转到人与动物的过渡环节。喜爱小动物应该是大多数孩子的共同爱好,所以说起他们与动物间的趣事,一定是言无不尽。]

  第四环节:送小动物回家。

  学生在听录音故事《小明的烦恼》后辨析明理:知道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向往的是蓝天。

  [让学生明白动物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自由、快乐地生活,大自然才是小动物真正的家。产生对动物朋友的怜爱之情和送动物回家的情感体验。]

  最后一个环节:集体认养小金鱼。

  教师把课前出示过的小金鱼送给学生,由集体认养。

  [前后呼应,并延伸课堂教学行为,将关爱小动物的意识落到实处,让学生在照料小金鱼的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为下一课时做好铺垫。]

  六、说板书设计:

  美丽的家园

  贴动物明星卡

  [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将“动物明星卡”贴到美丽家园图中,把失去自由的小动物送回他们自己的家,树立起爱护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也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1

  一、《世界之窗》这一课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取名为“世界之窗”是希望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窗户。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为以下两个

  1.知道黄、白、黑三个人种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区域。

  2.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明白各个人种都为世界创造了财富和文明。

  三、教学重难点四年级的学生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三大人种的主要特点及在地球上的大致分布情况。难点是: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四、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五、教学准备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前搜索世界杰出人物的资料,我将准备三大人种分布图,杰出人物的图片、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下三个环节:(一)导入(二)学习(三)拓展

  (一)导入 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北京欢迎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奥运会中引出课题。通过播放北京奥运会入场仪式片断引出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 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去发现运动员不同的肤色,再让学生根据我从视频中截取的三张图片近距离观察,从而引出三大人种。接着我出示三张三大人种的小孩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并与同桌相互讨论,总结出三大人种的不同长相,我作适当的总结。通过“同住一个地球,为什么人类的长相不一样”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引出来下面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再结合教师的总结,明白了原因,并清楚了三大人种的分布区域。在这其中我适当的穿插了一道连线题,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三大人种分布区域的映象。再介绍三大人种时稍微补充了其他小人种的一点知识,让学生明白地球上并不只是三大人种的存在,还有其他人种的。 出示三张奥运会运动员图片让学生猜,其目的是引出让学生来说出自己所搜索的一些不同人种的杰出人才。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种的人都是优秀的,让学生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种的'人。在这一整个环节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通过不同方式的讨论,把自己的疑惑在讨论交流中解决。

  (三)拓展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巩固复习,二是布置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去网路上查找资料,在这里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站。

  七、板书设计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的板书相对来说就是简单明了。

  八、教学理念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2

  1、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让学生懂得整理物品的好处,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技能。日常生活中,物品放在一定的地方,既整齐、美观,使用时又方便。从小养成不乱放东西的习惯,长大后就不会丢三落四。本教材在生活技能上以整理物品入手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对其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说学情

  处于3~6岁年龄阶段的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想着做另一件事,显得做事杂乱无童,缺乏条理。同时,现如今大多数的小学生在长辈的呵护下,更缺乏整理自己物品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低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指导,使行为落到实处。

  3、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拟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续编故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环境。通过比赛,让学生懂得整理的原则是方便、美观。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学会整理物品的基本方法,如物品分类放、用完东西放回原处、及时整理物品等。同时,通过两次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自己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续编故事,明白道理

  讨论交流,归纳方法

  ↓

  指导行为

  ↓

  联系实际,整理讲台

  运用学具,模拟生活

  比比赛赛,评选标兵

  ↓

  学会整理

  5、学法

  在教学中,通过比赛,给学生创设了充分自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6、实施

  本课我们打算用二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初步学会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环境;懂得整理的`原则是方便、美观。在教学中,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落实。

  活动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通过游戏,还能使使教师了解到学生整理东西的实际能力。同时,通过游戏评选出的小能手,也能在班中树立起这方面的榜样。

  活动二:续编故事,明白道理

  教材中冬冬的故事可能就曾发生在班中学生的身上,通过这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可启发学生该怎样改正这个坏习惯。

  活动三:讨论交流,归纳方法

  通过创设“帮助冬冬”这个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归纳并掌握整理东西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初步学会整理物品的基本方法,如物品分类放、用完东西放回原处、及时整理物品等;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同样,也是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

  活动一:联系实际,整理讲台

  在课开始前,教师有意识将讲台弄乱,然后通过这一情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活动二:运用学具,模拟生活

  通过摆放学具这一模拟生活的环节,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活动三:比比赛赛,评选标兵

  整篇课文在游戏中开始,也在游戏中结束,激烈的游戏比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3

  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民居特色》。

  说教材:

  这是一个自编教材,我将它作为五年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一个拓展内容,因为在三年级《家乡的山山水水》,五年级《同一个名字叫中国》的学习中,我感受到学生对于民风民俗的浓厚兴趣,此外,学生对于中国的地形、气候、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民居特色》这个内容将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地形、气候、资源的差异,并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将有利于他们更深刻的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内涵。

  教学目标:

  本堂课的目标是多层次的,但其中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理解民居特色形成的原因。其中,“了解特点”这个目标很容易达成,而“理解民居特色形成原因”则有一定的难度,此外,让学生感受“民居建筑艺术的精美”这个情感目标,也需要一定的引导技巧,否则目标就会虚化。

  说教学流程(教法、学法):

  那么我又是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并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的呢?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信息搜索巧引导,“一地鸡毛”变成“禅”。

  本节课需要学生有关于地形、气候、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上网搜集信息是课前必须的作业。但是缺乏指导的盲目搜集,学生的信息难免“一地鸡毛”,如何让信息搜集有效、有序呢?老师的指导很重要。因此我告诉学生“中国民俗网”具体网址,信息课带上“信息摘记本”上网查找;对搜集的民居图片、邮票、文字等资料进行归类、取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情境活动巧创设,俯瞰祖国。

  新课开始,我就借助精美的课件,创设师生同游神州的情境,(播放课件)这样,学生一路走来,一边不停地搜索已有的'生活经验,一边增加着认知,这样学生不仅有感性的认识,领略了风格迥异的各地民居,同时借助飞机的飞行加强了地域的概念,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下一环节探究民居特色形成原因的学习做铺垫。这个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设疑探究巧引导,小组展示趣盎然。

  1 、客家民居形成原因——引导揭密

  激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客家民居的特点后,我饶有趣味地讲述:美国间谍发现这一大型不明建筑物,误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从而认为中国的军事力量不可小看这个笑话,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客家民居的兴趣,那么,设疑。这样奇特、罕见的民居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当地人为什么要建造那样的房子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探究。接着给学生提供客家民居图文和音频资料,学生看完后,小组交流完成表格。揭秘。在让学生充分地说甚至是大胆的猜测后,我不给予任何评价和补充,而是继续播放音频,揭晓谜底,(课件出示)原来客家民居的形成原因与当地的治安环境有关。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着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一句,你知道吗?20xx年7 月 ,客家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在学生心中掀起情感的波澜,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情感产生需要发自内心,所以要让学生真正的进入知识的内部,产生震撼、感慨,而不是老师拿语言贴个标签,强加给学生。如本例,先是让学生对客家民居产生兴趣,然后做进一步的探究,当学生一步步深入秘密内部,感慨、感叹的时候,情感目标就自然地、悄然的达成了。

  2、傣家竹楼形成原因——自主探究

  接下来,我让意犹未尽的学生自主探究傣家竹楼的形成原因。

  扮演角色,说一说。先是几位去过云南旅游的同学当小导游,说一说“云南印象”,唤起了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旧知,说完还留下2个有趣的问题供大家探究,掀起了课堂上的小高潮:(课件)

  1、竹楼就像踩着高跷,为什么下面用来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而上面用来住人?请大家结合当地的气候想想。

  2、竹楼为什么要用竹子而不用别的材料建造?它有什么优点呢?

  接下来,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归纳出傣家竹楼的特点和作用,并分析得出:傣家竹楼(课件)因地制宜、天然建材的形成原因。

  联系生活,算一算。接下来,我以学校边上的凯通国际楼盘为例,设计了“算一算”活动:

  1、一个4平米厨房简单装修的材料费是多少?

  2、估一估,100平米的房子简单装修的材料费,又是多少呢?

  3、这只是装修材料,如果再算上外面的框架,那还得需要多少吨钢筋、水泥、沙子啊?

  而竹子是天然建材,几乎不需要成本。这样,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竹子做建材经济、实惠的特点。此时此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不由得赞叹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情”促“情”,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将课堂学习气氛推入高潮。

  3、制作民居名片——小组合作

  这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拓展深化,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特色鲜明的民居,采取了小组合作制作民居名片的形式。

  (1)任务内容。(课件出示)

  本环节为四人一组合作,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参照民居的难度指数“☆”,选择自己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民居,归纳特点,分析形成原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名片的制作。

  (2)尝试制作。

  在此,我觉得值得讲的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对现场进行观察、调控,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发现有的小组搜集的图片资料多,有的文字资料多,于是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以求达到合理分配资源,或者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料,以求达到资源共享。对于个别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则安排他当临时联络员,负责小组之间的信息交流。

  (3)成果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展示、竞争、评价,收获着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乐趣。比如,蒙古包小组载歌载舞,一首腾格尔的《天堂》顿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江南四大才子”,正在对江南民居进行幽默、生动的解说;瞧!来自西安的“旅游形象大使”,他们热情大方地介绍着陕北窑洞,小组成员发放亲手制作的民居名片。

  4、观看视频——总结提升

  这个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提升,打破了以往总是教师或学生总结的固有模式,而是借用一个科教片视频来完成的。本段视频讲述的是民居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声、色、画效果,动态展示课内外内容,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本课的知识,以达到教育无痕,“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至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课后反思中,我发现这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将学习民居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在课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自主地完成了一个个形式多样的作业。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生活的强者》是《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在蓝天下》的第三课。本单元的重要思路是帮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体谅、尊重他人,并尽所能关爱残障等弱势人群,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身边强者的事迹,探寻人们自强的足迹,懂得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不轻言放弃,做生活中的强者。本课以四川大地震中的英雄少年和优秀少年的事迹为题材,贯穿不畏困难和挫折,努力向上,积极生活的理念,引导儿童珍爱自己,学习做生活的强者。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目标,针对教材内容和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2、了解身边的强者,知道遇到困难时,只要不轻言放弃,想办法去克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强者。

  3、收集名人自强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做生活的强者。

  三、教学重难点

  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只要不轻言放弃,想办法去克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强者。

  四、课前准备

  1、收集人们自强的相关诗篇,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2、调查身边的强者事迹。

  3、征集同学尚未克服的困难,制成学习卡。

  五、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

  六、教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自制多媒体课件:“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视频。

  七、说教学流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感受“强者”精神

  1、在生活中有太多的困难和挫折,可是却有很多不向困难低头的人,他们就是生活的强者。(引出课题:做生活的强者)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诗歌《美哉,英雄少年》,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3、播放“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视频。

  (通过该环节,让学生在情景、事迹、行动中体验“强者”精神和品质)

  环节二、深入了解“强者”

  1、让我们一起走进英雄少年。

  阅读材料:

  A因为我是班长

  B病房里的小小志愿者(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感受和学习强者的精神品质)

  2、你还了解哪些“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事迹?从他们的身上,你怎样理解“做生活强者”的意义?

  分小组介绍自己课前收集到的身边强者的事迹,每小组再推选一名代表发言,说说从这些身边的强者的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学习,深入了解“强者”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和个性特征)

  环节三、学习做“强者”的行为引导

  1、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阅读13页三份材料,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2.交流大家对身边的人的优秀品质的观察与发现:说出身边的强者事迹。

  3.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打算怎样学习英雄和楷模的优秀品质呢?

  将事先收集的学习卡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该如何战胜这些困难。谁的办法最好,谁就可以摘下学习卡成为小擂主,主持下一次讨论。

  4.向同学们说出自己尚未克服的困难。

  5.完成“学英雄,见行动”小计划

  (通过事例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能积极面对、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积极向上,做生活的强者)

  八、引导学生小结:

  一个人要有同情心、怜悯心,才能理解关爱他人。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不要退缩,勇敢地面对,你强他就弱,当你战胜了困难,就会取得成功的乐趣。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5

  一、我的解读(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可爱的地球》中的第一课时——《美丽家园》。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解读。(出示课件)《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此为基础,认识地球,感知地球,理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从而真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教材在第一部分安排了从太空看地球,把理论性的地球知识有机地融会贯通与富有“童心”“童趣”的儿童文化中,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根据教材的定位、特点及我们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我所任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出示课件)

  2、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从航天英雄杨利伟与我校杨利伟中队的特殊关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培养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行为与习惯目标: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

  (3)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地球的形状特点、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状况,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

  3、重点和难点:

  (出示课件)在这个课时中认识地球、感知地球、热爱地球是重点。唤起呵护地球的意识是难点。

  4、教学准备:(课件制作和资料收集)

  为了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更好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出示课件);

  (1)和学生一起收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部分资料、图片;

  (2)并把我校的杨利伟中队收到的有杨利伟亲笔签名的书籍、书信、合影等;

  (3)以及宇宙中的地球图片做成课件。

  (4)为海边看船的这个对比实践演示活动准备了地球仪和小纸船。

  二、我的理念(说教法学法)

  (出示课件)庄子倡导“无为”,是“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按事物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教育中渗透“无为”之道,便形成了一种思想和方法─无为教育。无为教育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品德教学,诠释了新的内涵,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今人类已经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以科学理性地态度关爱周围的世界,爱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认识地球是理解“地球是人类家园”、热爱地球的前提。我在设计《美丽家园》一课预案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入手,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创设了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活动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实践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

  三、我的预案(说过程)

  接下来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教学预案(出示课件)

  (一)生活导入,和风细雨潜入夜。

  新课程标准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运用课件展现了我们学校杨利伟中队收到的有杨利伟亲笔签名的书籍,还有杨利伟给队员们的书信和与队员们的合影。学生身临其境,唤起了孩子们对航天、宇宙探索的激情,然后展现杨利伟在太空的图片,(出示课件)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引出课题:《美丽家园》,并进行板书:(出示课件)(美丽家园地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状态,并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顺势而上,进入

  (二)自主探究,看看、说说、做做。

  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内容,认识地球和感知地球。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我运用古今对比和课件辅助教学,水到渠成,突破重点,使孩子们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认识到了在太空中的地球面貌,是一个球体。古时候人们一直有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卫星、宇宙飞船来观望地球,了解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能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于是我们悄无声息,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感知地球的过程中去,在这个内容中我设计了实践操作和自主讨论,同时提出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并提供实践操作所需要的地球仪和小纸船。

  实践操作5分钟:全班分8个小组进行对比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进行以下两个内容并在表格中作记录。(出示课件)

  1、模拟“海边看船”,小组中一位同学将地球仪放到大家视线远处呈平视,由另一位同学将纸船沿地球仪表面推行,小组同学将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如果有同学在海边亲身看过,也可以结合交流一下。

  2、“桌面行船”,小组同学将视线与课桌平行,把纸船在课桌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什么变化,记录下来。

  3、讨论,做完这两个实验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在海边看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的现象可以推定——地球是一个球体。并板书:(形状——球体)

  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它到底有多大呢?我引导学生经过一些数据的计算,使孩子们比较清晰地感知了地球的大小。(板书:大小——赤道40000千米)再引申到地球仪的学习,通过比较,知道了地球仪和地球的真实面貌之间的差别。

  当我们说到太空的时候,不得不说到一个伟大的人物——世界上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他是如何描述在太空看到的地球的呢?这时我请孩子们阅读教材中加加林的话,(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水球”。)配合内容我制作了课件。(出示课件)为什么是“水球”?并板书:(出示课件)(蔚蓝色水球)继而从地球仪上学习七大洲、四大洋以及海陆分布状况。

  随着活动的进展,在自主讨论中孩子们体会到人类认识自己居住的这个星球是经历了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我们的地球是如此美丽,但很脆弱,它需要我们细心呵护。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在此,我适当进行点拨、提示,激发孩子们继续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三)遨游太空,畅谈收获,侧耳倾听花开的声音。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这种形成与内部的品质更为有效与持久。在结束的时候,(出示课件)我再次用课件展现了太空、地球的场景,并邀请孩子们一起乘上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看看我们美丽的家园,然后用文字书信的形式描述给家人听。反映的内容是地球的形状、特点,宇宙中其他的星球等,可以运用一些太空的知识进行畅想。在春风润物细无声中巩固了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地方实际、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活动形式和内容,通过恰当的手段,努力提高实效性。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体验会将感悟内化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信念等。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07-03

品德与社会《漫画邮政》说课稿07-07

品德与社会《漫画邮政》说课稿07-19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07-03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5篇12-20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稿09-10

品德与社会小学品德教案08-25

品德与生活说课稿07-19

一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