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阅读答案

时间:2024-08-21 19:15:05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山阅读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山阅读答案

山阅读答案1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 劝学》)

  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2)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子曰:“道不同, 。”(《论语?卫灵公》)

  (4)闾阎扑地,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高山仰止, 。(《诗经?车舝》)

  【参考答案】

  14.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解析】三四两句抓住“烟色如云白”使用比喻,以及“流”字的妙处展开回答。

  (2)【答案】

  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因此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做以分析说明。

  15.【答案】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不尽长江滚滚来

  (2)寄蜉蝣于天地 齐彭殇为妄作

  (3)如今有谁堪摘 不相为谋

  (4)钟鸣鼎食之家 景行行止

山阅读答案2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题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1分)

  小题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2分)

  A 自西山道口径北(径北:一直往北) B 其旁,出堡坞(出:从……出来)

  C 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巧,这里指奇景) D 神者倘不宜如是(是:这样)

  小题3: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3分)

  A 土断而川分 B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C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9、找出下列句中含意动用法的`一句(3分)

  A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B 益奇而坚

  C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D 是故劳而无用

  小题4:这篇文章的第一段写小石城山的_____、_____和_____,第二段从小石城不处中州而“列是夷狄”来探讨“造物者”的有无,以此抒发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4分)

  小题5:翻译(2分)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是柳宗元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1:C

  小题4:位置,形状,奇丽景色,被埋没于南荒的愤懑不平。

  小题5:翻译:我之才明白这座有人说:“这个地方的灵秀之气,不创造伟大人物,而只创造这些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石头多。

山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 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选文让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也是剑走偏锋——所选诗词较为冷门,20xx年的宋词,20xx年的清词,20xx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看来,安徽的命题者对词还是情有独钟的。对于作者舒頔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度,写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阅读难度还是不大。

山阅读答案4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小;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 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解释下面加粗字。

  ①数年恒不一见________。

  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________。

  ③楼五架窗扉皆洞开________。

  ④裁如星点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线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答案

  1.①经常②匆匆忙忙③像山洞一样④才

  2.①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相接。

  ②而楼上的`人来往匆匆,有的靠着栏杆,有的站立着,形状不一。

  3.主要写“危楼”的出现及消失的过程。

山阅读答案5

  商山富水驿①

  杜 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本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6分)

  阅读答案:

  14、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考生理解古典诗歌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的能力。解读时,需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每一个选项。

  【解析】C项,“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错,时人认为朱云微不足道。)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考生理解古典诗歌内容和体察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注意准确把尾联的意思描述出来,再结合全诗把诗人所要表达的观点态度归纳概括。

  【参考答案】含义: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2分)警示:①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2分)②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2分)

  译文

  昏君从来不把耿直的忠臣视为贤者,贬到南方小城任职途中想起了屈原。

  汉成帝谏官朱云所作所为微不足道,但其声誉反而像白日悬空那样辉煌。

  阳城曾当面痛斥裴延龄的巧言谄媚,清寒贫困的他经常拖欠人家的酒钱。

  我想阳城驿的名字最好不要轻易改,留着它让路过此地的官人保持警醒!

山阅读答案6

  游狼山记(张裕钊)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踞山颠,万景毕内①。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迥。时秋殷中②,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见。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殄息③,区内亡事,蕃夷绝域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④,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在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与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归书而为之记。

  注释①内:同纳 。 ②殷:正,中:同仲。 ③寇乱:指太平天国革 命。殄息:灭绝,平息。殄,灭绝。④身世:此指所处的尘世。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危踞山颠( ▲ ) 区内亡事( ▲ )

  顾而乐之( ▲ ) 为时屏弃( ▲ )

  10.请选出下列加点虚词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3分)

  荫茂树而撷涧芳 于先生乎何有哉

  A B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作《咏怀诗》以见志 叹悼时之无人

  C D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11.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见。

  翻译: ▲

  12.请根据要求填空。(3分)

  同是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借小石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来表达 ▲ 的心情;欧阳修则借醉能同其乐表达自己 ▲ 的政治理想;张裕钊在这篇游记中则借用 ▲ 表明自己藏身山水、超然脱俗的.理想。

  参考答案:

  9.危:高 亡:通无没有 顾:看 为:被

  10.A

  11.澎湃的波涛向西奔腾,好似素白的虹霓,时隐时现。(扣西、素、没即可)

  12.自己郁郁不得志痛苦。(意对即可)

  与民同乐或乐民之乐 (意对即可)

  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或在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

山阅读答案7

  山家

  刘因元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哪些手法? 结合詩句简要分析(5分)

  2.诗人怪见溪童出门望人,这个怪如何翻译?说说这个怪和最后一句之间的关联。(6分)

  参考答案

  1.(1)描写了这样的景象:诗人醉酒而行,马踏溪水,踏碎了倒映在水中霞光;穿花而过,林花随风飘落衣袖(2分)。

  (2)情景相生,动静相宜,有声有色。 简析:①明霞、水波两种遥远而静态的景物被聚拢于马蹄之下,有了化静为动的意趣。②醉袖乘马迎风飘举,林华因风而落,落而沾袖,动静结合,写出了花树葱茏,人醉美景的意蕴。 ③溪水的.潺湲、马的蹄踏和天上的明霞、山中的林花交相辉映,有声有色,透露出诗人恬适的心境。(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①怪是感到奇怪的意思。(2分)②关联: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来了感到奇怪,(溪童怎么知道客人来了呢?)最后一句释疑:原来是喜鹊先报了信(4分)。(说明:民间有贵客临门,喜鹊会在门口鸣叫之说,由此推断。)

  [解析]诗人乘醉在青绿水间信马游缰,马蹄踏水,倒映水中的明霞散乱了。花树葱茏绽放,花儿随风落下,沾在诗人的衣袖之上。(诗人这是在喝酒赶场呢),诗人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感到奇怪,他们怎么知道有客人来呢?原来是喜鹊在我来之前就报了信。

  简析

  作者:佚名

  诗歌前两句写景情景相生,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画面感强。

  诗中马蹄踏水,水波激荡,明霞散乱,天光水色,闪烁迷离,天上地下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两种景物被聚拢于马蹄之下,有了化静为动的意趣。

  醉袖乘马迎风飘举,林花因风而落,落而沾袖,动静结合,写出了花树葱茏,人醉美景的意蕴。

  溪水的潺湲、马的蹄踏和天上的明霞、山中的林花交相辉映,有声有色。透露出诗人恬适的心境。

山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 选出加粗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 )

  A. 然数年恒不一见/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B. 或凭或立 /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 相顾惊疑 / 自顾不暇

  D. 始悟为山市 / 恍然大悟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仔细描述了孙公子禹年所见到的一次山市全过程的三个阶段:

  _____________、再现宏大的城郭、__________ 。突出了山市 _________的特点。

  4. 请选择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文章先后运用了“忽”“既而”“倏忽”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突出山市变化的迅速。

  B. 孙禹年公子与同人们“相顾惊疑”,一是因为孤塔禅院突然耸起,二是因为此处并无此建筑。文中借观者的反应侧面表现山市的神奇。

  C. 虽然文章山市的情景惟妙惟肖,但作者并没有亲眼见到,只是听他人的描述,再加上自己的丰富想象写成的`。

  D. 最后一段略写早行者看到的“鬼市”,是因为它与本文的中心没有关系,主要是为了增强全文的神秘气氛,更具有可读性。

  参考答案:

  1.D

  2.不一会,只见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

  3.初现孤塔宫殿;又看危楼出现;神奇(或:变幻、变化多端)、壮丽(或:美丽)

  4.D

山阅读答案9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便舍船屋舍俨然

  B、是谓大同秦王谓唐雎曰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D、故人不独亲其亲亲贤臣,远小

  【小题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一项的是

  A、两个文段都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但《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

  B、“外户而不闭”说明作者认为在理想社会当中,盗窃和害人等坏事情不会发生。

  C、“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是指儒家的理想社会。

  D、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里和儒家的大同社会中老人和小孩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

  (1)老人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2)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

  A、前一个是舍弃的.意思,后一个是房舍的意思。

  B、前一个是称为、叫做的意思,后一个是说,告诉的意思。

  C、两个嗾使取消句子独立性,没有实际意义。

  D、前一个是以……为亲人的意思,后一个是亲近的意思。

山阅读答案10

  逢雪宿芙蓉山①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②远,天寒白屋③贫。

  柴门闻犬吠④,风雪夜归⑤人。

  【注释】

  ①芙蓉山:地名。②苍山:青山。③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④犬吠:狗叫。⑤夜归:夜晚归来

  【译文】

  远处青山迷蒙,我在风雪途中艰辛地跋涉着。天色已晚,在一山村人家投宿,只见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我在茅屋中已就寝,忽在卧榻上听到犬吠声不止,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阅读训练及答案】

  (1)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__”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寒 白 贫)

  (2)首句“日暮苍山远”中的`“_____”点明时间,正是傍晚。“_______”,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日暮 苍山远)

  (3)整首诗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时间顺序)

  (4)诗歌在用字上,“柴门”上承“_____”,“_____”遥承“天寒”,而“_____”则与“日暮”衔接。

  (白屋 风雪 夜)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山阅读答案11

  山市

  蒲松龄

  分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⑾,城市依稀⑿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为初生阶段;__________ 为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是高潮阶段。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然数年恒不一见(恒:____________)

  ⑵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无何:____________)

  ⑶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连亘:____________)

  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依稀:____________)

  ⑸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逾时: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孤塔高耸、宫殿出现、城郭的.出现、危楼的出现

  2、⑴经常;⑵不久,不一会儿;⑶连绵不断;⑷隐隐约约⑸过了一会儿

  3、⑴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⑵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意思对即可)

山阅读答案12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①

  唐·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②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题君山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③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①此诗是作者谪居岳州时所作,梁六当时途经岳州入朝,遂与诗人相遇。洞庭山,即君山。②③神仙、水仙:指湘君、湘夫人等传说中的神仙。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诗中“孤”字实际是暗示送人者心情之孤,而“水上浮”之“浮”字,除了表现湖水动荡给人实感,也微妙地传达了一种扑朔迷离之感。

  B. 雍诗中用“不动”二字写湖面风平浪静,水波不兴;用“影沉沉”来突出君山颜色之深沉及气势之凝重。

  C. 张诗面对湖光山色,心事浩茫,物我两忘,以简淡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浑茫开阔的`洞庭秋景图画,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

  D. 雍诗面对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奇思妙想,以轻灵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活脱轻盈的秀美洞庭图画,表现了作者对君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15. 这两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14. C C项,“张诗面对湖光山色,心事浩茫,物我两忘,以简淡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浑茫开阔的洞庭秋景图画,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说法错误。“物我两忘”错。张诗是诗人睹物而引发的情感,作者对外界是“望”“闻”“见”,而沒有与之“融”为一体,主客没有浑然不分。

  15. 相同点:(1)借景抒情,都是借君山与洞庭湖表达内心情感。(2)用典(化用神话传说),神话传说运用得自然,不留痕迹,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不同点:(1)雍诗运用了衬托(映衬)的手法,以湖水之浅碧衬托山色之浓翠。(2)雍诗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水中君山的倒影,比喻成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形象地写出了洞庭君山的秀美。

山阅读答案13

  阅读短文,答题。

  

  山近了。野风轻轻地吹着。(青翠 清脆)的鸟鸣从高空落下来,被这座山送给那座山,那座山再送给另一座山……

  谁采下两片树叶在吹?乐声中透着花香,融合了清晨的色调和心情,好像在那遥远的地方,又仿佛贴在你的耳旁。

  山是画里的,像是用浓淡不一的墨色画出来的。水墨涂抹开来,山就湿了,仿佛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点上一点一点的浓墨,就长成了满山的树木。墨色更重,山就向深深的、弯弯的峡谷中去了。墨色一淡再淡,淡到最后就轻了,云就飞了起来。

  山过去是山,山再过去还是山。近处的`是墨绿,远处的是深绿,更远的是淡绿,再远,就成了雾里的浅蓝。

  喊一声,远方有了回应,再喊,又回应了。春天从远方一点点地来了,满山就绿了,冬天就从这里去了,一点点地远了。春来冬往,石头上长出了锈色,长出了纹理,长出了斑点,还有石头上的苔藓。(本答案来自puXuewang.com)

  山有许多许多的故事,一个、两个、三个……数不清,也讲不完。有的故事(刻 藏)在浓浓的绿阴深处,牵着翠竹的小手,拉着松树的衣襟;有的故事明明白白地(刻 藏)在层层的悬崖峭壁上,那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浮雕,一首首激情洋溢的诗篇,一篇篇余味无穷的散文。

  1.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3分)

  2.在恰当的字下面画“——”。(4分)

  (乘 剩)余 (棵 颗)粒

  追(感 赶) (神 圣)地

  (优 犹)如 连(棉 绵)

  (结 洁)白 经(常 长)

  3.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2分)

  非常生动,就像真的、活的一样。 ( )

  4.照样子,填一填。(5分)

  例:那是(【一首首】)激情洋溢的诗篇,(【一篇篇】)余味无穷的散文。

  ( )山,( )河,( )梯田,( )羊,( )歌声飘荡四方,谁不说俺家乡美!

  5.读一读,填一填。(5分)

  第三自然段共有_________句话。围绕第_____句话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这段话把山比作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依次画去:青翠 刻 藏】

  2.剩 颗 赶 圣 犹 绵 洁 常

  3.【答案:栩栩如生】

  4.【答案:一座座 一条条 一块块 一群群 一阵阵】

  5.【答案: 五 一 树木 云 水墨画】

山阅读答案14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揖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山阅读答案15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①王维

  暮持筇②竹杖,相待虎谿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注】①感化寺在陕西西安市辖县蓝田,此诗是王维隐居蓝田辋川时所作。此时,王维与好友裴迪同游同咏感化寺。②筇:筇竹,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傍晚时分,诗人王维手持竹杖,与好友裴迪相约虎谿,两人一起前往感化寺游览。

  B.颔联写暮色催促游山之客及时赶路,这时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的流水声,循着曲折环绕的流水,诗人来到了自己的客房。

  C.颈联上句描写感化寺周围的野花丛生盛放,下句使用拟人手法,写山谷中的鸟儿因怕打扰了周围的环境,只敢轻叫一声。

  D.尾联写夜里诗人独自在感化寺的山林中静坐,感受清风从空荡荡的`松林间吹过,似有秋意,空林、松风让诗人倍感孤寂。

  E.王维常常在诗中融合绘画技巧,让诗歌景致鲜明,这首诗描写了暮色中的感化寺及其周围的幽静景致,亦是诗中有画。

  12.诗歌后两联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1.(5分)【C、D】(C项理解有误,颈联下句应理解为“鸟儿偶尔鸣叫一声”,作者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鸟鸣声衬托环境的清幽;且该句并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独自”于诗难以确定,且注释中提到他与好友同游感化寺;“倍感孤寂”,理解情感有误。尾联中的“寂”,主要指山林的寂静,王维主动隐居辋川别墅,这种寂静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12.(6分)①动静结合(答“以声衬寂”“视听结合”亦可,分析作相应调整)。颈联上句为静景,丛丛盛放的野花,特别好看;下句为动景,山谷中鸟儿不时传来婉转的鸣叫声,更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动静结合,使景物的描写更具画面感。②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诗人夜晚静坐于空灵的山林,赏花听鸟鸣,感受清风在松林中穿梭。作者借寂静清幽的山林之景,表达了对感化寺景色的喜爱,对闲适、恬淡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手法各1分,分析各1分,效果各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山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在山的那边》阅读答案05-29

《读山》阅读答案11-01

《听山》阅读答案10-06

《听山》阅读答案08-11

陕北的山阅读答案08-10

《故乡的山》阅读答案02-24

《常守山》阅读答案12-28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07-30

杜牧《山行》阅读答案07-14

《天目山》阅读答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