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5.……共谈‖高峰……仙都‖……
①层:引子,引出写景
②层:具体写景
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6.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2
《答谢中书书》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2.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3.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加点词:
⑴答谢中书书 书:
⑵五色交辉 辉:
⑶四时俱备。 时:
⑷晓雾将歇 歇:
⑸夕日欲颓 颓:
⒉“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
⒊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⒋“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答案:
⒈⑴书信 ⑵辉映 ⑶季 ⑷消散 ⑸坠落
⒉跳 山川之美景
⒊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⒋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4
【一】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补充:[去月]上月。
1. 解词
(1)晓雾将歇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仆去月谢病 (4) 岂徒语哉
2.翻译
(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二】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附答案】
【一】1.辞官。只。2.略 3.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二】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 . 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5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答谢中书书()(2)晓雾将歇()
(3)实是欲界之仙都()(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9.(4分)(1)书信(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指欣赏。
10.(4分)(1)肉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盯辉映。(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11.(3分)C(“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
12.(4分)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表,与古今知音影后得意之感。(以上两点各2分,意合即可)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简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6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暴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下面对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晓雾将歇(消散)
B.经纶世务者(筹划)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小题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上:横柯上敝负势竞上
B、绝:天下独绝沿溯阻绝
C.自:自康乐以来自富阳至桐庐
D.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真无马邪
【小题3】下面四个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要爬得更高,伸得更远。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的气势好似奔流而下。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两文作者写景都观察极细,抓住景物特征仔细描摹,描写角度多变。
B.两文都写到了山、水以及猿鸟乱鸣的景象。
C.两文结构相似,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
D.两文都表达了娱情山水的思想,后者更是表达了蔑视功名利禄,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C解析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7
(二)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甲】文题目“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题目中的“醉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解释下列加点词义。(4分)
(1)四时俱备备__________ (2)晦明变化者明_________
8.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_________
9.对【甲】【乙】两文中四时之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_________(3分)
A.【甲】【乙】两文中的四时之景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甲】【乙】两文中的四时之景都抓住了各自的景物特点。
C.【甲】文中四时之景在于不变,而【乙】文中的景在于变。
D.【甲】【乙】两文中的四时之景都表达领悟美景后的自豪。
答案:
6.(2分)范仲淹全集居易7.(3分)(滕子京)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8.(3分)C9.(4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友人的感谢(或共勉等)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8
(一)阅读下列两个文段,完成7-10题。(1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
(3)蝉吟鹤唳_____________
(4)素重幽居______________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是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乙文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环境幽深,景色怡人,食源丰富。
C.甲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从视觉和听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
10.甲文点明中心的是哪一个字?甲乙两文的作者在写景的`同时,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四时:四季歇:消散。唳:叫素:向来
8.(1)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经俱备。
9.A(甲文是是南朝梁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10.美(1分);都抒发了作者热爱美丽的大自然(1分)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1分)(意近即可,2分)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9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③其奇者。
7.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 晓雾将歇( ) (4)四时俱备( )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B.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绝巘多生怪柏。
C. 实是欲界之仙都; 鱼我所欲也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吾与徐公孰美
10.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参考答案:
9、A 10、《三峡》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气氛《答》渲染了山中早上欢快、生机勃勃的氛围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0
(三)阅读《答谢中书书》和《岳阳楼记》(节选),完成第11–13题。(共8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甲】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四时俱备 万籁俱寂 一应俱全 声色俱厉
B、康乐以来 全力以赴 持之以恒 夜以继日
C、去国怀乡 忧国忧民 精忠报国 国泰民安
D、长烟一空 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 一丝不苟
1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理解:这四句描绘出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B、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翻译: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帆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
理解:四个短句层层渲染了天气的恶劣,营造出悲凉的氛围,与下文春和景明的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C、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翻译: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青绿。
理解:四个短句描绘出一幅春风和煦、波光明丽的洞庭春晴图,与下文提及的“古仁人之心”相照应。
13.“出世”与“入世”是古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两种人生态度在陶弘景和范仲淹身上得以充分地体现。“出世”是远离现实政治,逍遥处世;“入世”是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出世”和“入世”两种态度在谢安和白居易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答案:
(三)(共8分)
11.答案:A(2分)
12.答案:A(2分)
13.答案示例:谢安借病辞官,流连山水,拒绝征召,体现出他无意为官的出世态度。白居易心系灾民,上疏免赋,被贬后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体现出他勤政爱民的入世态度。
(共4分。“谢安”2分,“白居易”2分)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1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负势竞上(负担。) B. 蝉则千转不穷(不断。)
C.古来共谈(皆,共同,一起。) D.晓雾将歇(休息。这里指散尽。)
1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猿则百叫无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择其善者而从之
C.实是欲界之仙都。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以其境过清。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4.两篇选文都写到了山峰,【乙】文中写到“高峰入云”,请写出【甲】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动态的句子。(2分)
1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2
阅读《三峡》和《答谢中书书》,完成小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①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②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或短语。(2分)
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 )
四时俱备( ) 夕日欲颓(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小题3:有人读了甲文,能大致估算出文中船速,你知道多少吗?请说明理由。(2分)
小题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美景的。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鸣”,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C.甲文作者写山之高、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正面描写,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D.乙文作者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题5:好的作家必定是一位调色高手。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请结合两文有关内容分别加以阐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逆流而上 奔驰的骏马 季节 落、落下、坠落
小题1:早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小题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示半天,12个小时,距离是1千2白里=600km,所以速度是50km/h
小题1:B
小题1:《答谢中书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色彩缤纷,表露了作者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更有那青山、花草,色彩十分鲜明,想人们展示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良多趣味”,面对这壮丽的风光,也难怪作者要发出由衷的赞叹。
略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3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参考答案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文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
3、这篇短文的内容可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__________。
4、简答。
(1)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意对即可)
2、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
3、欲界之仙都
4、(1)描写了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
(2)总分总。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5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 “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2.(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从流漂荡,任意东西。(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6)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3.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1-16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答案03-30
答谢中书书的阅读理解及答案09-21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阅读答案09-19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6-25
《答谢中书书》《与顾章书》比较阅读与答案10-10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10-31
答谢中书书和三峡阅读及答案参考02-16
《答谢中书书》《三峡》比较阅读题及答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