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阅读答案(通用11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沧海》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沧海》阅读答案 篇1
中考古诗词复习练习:03观沧海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 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树木的 ,波浪的 。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03观沧海
1、曹操 政治家
2、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5、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6、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互文 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8、苍茫动荡巍峨 茂盛 汹涌
9、D
《观沧海》阅读答案 篇2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10.【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技法、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的判断。
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
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
C.正确;
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故选:C。
《观沧海》阅读答案 篇3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选自《出师表》)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 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 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 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 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 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
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19.下列句中加点此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怀禅畏饥(《岳阳楼记》)
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C.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20.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皆以为贤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D.不欲以诈道训俗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
22.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分)
23.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19. B 20. B
21.(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22.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的以身作则重要。
23.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常以魏武帝多诡诈”(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丙文翻译】
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
《观沧海》阅读答案 篇4
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 观
2、诗中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几个诗句是写想象的?
答案:现实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象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诗中哪几个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
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中的“临”是“登上”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B.“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耸”同义,为“高”的意思
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D.建安文学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观沧海》阅读答案 篇5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观沧海的地点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事物?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诗人想像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曹操这个人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碣石,在现在河北昌黎县的海边。
2.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这是开放题,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观沧海》阅读答案 篇6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8、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9、请简要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分)
答
8、C
9、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1分)描绘了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2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观沧海》阅读答案 篇7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①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1)、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3、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5、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诗句有着明显的旬征意义这两句,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广大胸襟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巨大的日、月、星辰只是它的宠儿而已这四句浅显明白,但意境阔大,气势豪迈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界万物,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所以沈德潜说:有吞吐宇宙气象此评确当,洵非过誉
阅读练习二:
【试题】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答案】
1.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阅读练习三:
相关试题
1.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3分)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3分)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3.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1分) (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写错一处本题即不得分)(1分)
4.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意对即可)(2分)
(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① 观 。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②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③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3分)
(6)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分);(2分)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点即可)。(1分)
曹操《龟虽寿》阅读答案及赏析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四 曹操攻黎阳 阅读答案附翻译观沧海简述曹操“许田打围”的故事
四、阅读练习及答案
1、澹澹是形容 的样子,竦峙是写 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 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句是实写,后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
4、这首诗的主旨是
答案:
1、水波动荡 山岛巍然屹立 生机蓬勃
2、B
3、观 六 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日月星辰 海水呈青苍色
4、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注释】
①碣(ji)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②澹澹(dn):水波摇荡貌。
③竦( sǒng )峙(zh):耸立。
④星汉:银河。
【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鉴赏】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歌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观沧海》通过对于沧海的描绘和歌咏,表现出壮阔的胸怀。
[曹操的诗词大都气魄雄大、情调悲壮该诗亦如此写海景有远有近,虚实相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曹操《龟虽寿》阅读答案及赏析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四 曹操攻黎阳 阅读答案附翻译观沧海简述曹操“许田打围”的故事
赏析中华古典诗歌理当知人论世。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借许攸之计,挥鞭北指,以少胜多,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是年九月,曹操在归途中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一中国的壮志豪情。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平稳起头,交代诗人观海的地点、观察的方位,从这个方位正让我们明白诗人是登山俯视大海,这为后文的理解作了铺垫,因为站在不同的方位观海,得到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虽纯为叙事,但言语之间也流露了第一次览观大海时的兴奋而庄严的心情,使人感到沧海不是寻常的景物:观沧海也不同于随意登临。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6句的描写是写实,是对大海的直接描写,除了刻画海的博大动荡之外,也写出了有关景物的萧瑟气氛。虽然着墨不多,却使人想见整个海景,并似乎感觉到诗人此时的心情。这几句诗看起来并不是精心刻画,而只是现现成成地说出了目中所见,心中所感,但却更显得质朴自然,错落有致,了无雕琢的痕迹。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个宏伟的境界,是对大海的间接描写。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宇宙间的奇观,创造了一个博大宏伟的境界。这几句是写个想象的境界。这寥寥16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样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这几句描写使整个海景更有立体性,它不仅是在平面上向远处伸展,而是海与天空浑成一体。同时海中既有洪波涌起,天上的日月群星又运行不息,所以那浑然一体的海天之景又始终是处于激荡运转之中,这就是通过眼前景物与活泼想象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极其雄伟的奇观。
曹操这首《观沧海》生动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沧海的形象,同时也写出了它的性格。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作形似的摹拟,而是力求表现沧海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由于景物不是客观的描写,而着重刻画了诗人对海景的独特感受,所以诗中对于气势雄浑的沧海的歌咏,也正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壮阔胸怀和宏伟气魄。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观沧海》阅读答案 篇8
观沧海
曹操
1.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静景.
2. 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以上是07年南京中考题,以下是07年白云中考题)
3. 按要求原诗句中的语句:
(1) 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2) 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 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4. 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5. 这首诗的主旨是:
答案:
1.水何澹澹产,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3.(1)观沧海
(2)水何澹澹……洪波涌起。
(3)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4.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观沧海》阅读答案 篇9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的大海、山岛、草木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写得意境宏阔,请结合画线诗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5.答案示例:(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草木)丰盛繁茂(3分。每点1分)
6.答案示例:诗人想象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是从大海的母腹孕育而出,这让我感受到大海的博大壮阔,体会到激荡在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4分。诗句内容2分,体验2分。意思对即可)
《观沧海》阅读答案 篇10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0.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答案】B
【解析】B项中“描写了大海的近景”理解错误,应为“描写了大海的远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答案】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解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20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这首四言古体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观沧海》阅读答案 篇1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①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1)、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3、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5、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诗句有着明显的旬征意义这两句,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广大胸襟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巨大的日、月、星辰只是它的宠儿而已这四句浅显明白,但意境阔大,气势豪迈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界万物,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所以沈德潜说:有吞吐宇宙气象此评确当,洵非过誉
怎么做语文阅读题
语文阅读题除了上面最核心的技巧以外,当然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方法。做语文阅读会遇到很多题型,同学们如果能大致了解这些题型怎么答,就会在考试时更有把握,答题时也会更游刃有余。
语文常见的题型有某句话的作用,一般考的都是开头或结尾的话,那么开头就是开门见山、点题、引领全文、做伏笔,结尾就是收束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照应等;考查文章主题的题型就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什么主旨等等,也是有模板的,可以自己总结;还有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这些修辞都有哪些作用,这都可以事先背诵,然后考试时套用模板答题,不仅能提高答题速度,还能提高准确率。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探究思考
(一)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⒈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2.命题指向
⑴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⑵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⑶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⑷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4.答题指要
⑴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⑦象征暗示,对比烘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⑵答题规范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⑶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__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故事情节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⒈情节的作用
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⑷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⑹刻画人物性格。
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⑴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答题指要
⑴命题指向: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⑵解题技巧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⑶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__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观沧海》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观沧海》阅读答案11-16
《观沧海》阅读练习及答案06-25
观沧海阅读题答案12-02
曹操《观沧海》阅读答案06-25
《观沧海》阅读答案15篇11-16
曹操《观沧海》阅读练习及答案09-25
《观沧海》阅读答案(15篇)11-16
观沧海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06-02
《观沧海》教案及阅读巩固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