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阅读答案

时间:2023-06-25 15:24:0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赤壁阅读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赤壁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阅读答案

赤壁阅读答案1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选段①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2.选段②里作者阐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6分)

  3.翻译下面这个句子。(省略号处不译)(5分)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参考答案:

  1.作者“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划线处各1分,若答“自由自在”“超然独立”“洒脱自在”等亦可给分。)

  2.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1分)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静止;(1分)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能永久存在。(1分)人用不着羡慕无尽的江水,不必哀叹人生短促,(1分)应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好的一切,(1分)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1分)

  3.正当他攻破荆州,打下江陵,顺流向东进发时,……本来就是一代英雄啊,但他现在在哪里呢?(“方”,“下”,“东”,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各1分) 答案解析: 1.

  1.试题分析:作者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景,从“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些动作上,已经表现出愉快的心情,接着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写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样欢快的语调,“白露“点明是秋天,”横江“点明地点是在江上。表现出了在清风明月之间,架舟行驶江面所引发的快感:“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此时的泛舟感受,也就是东坡词里的“我欲乘风归去”的心情。

  2.试题分析: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我们若从不变的观点来观察,那么万物包括你我,都是无穷无尽的,你何必“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呢?苏轼的回答,反驳了客人的虚无看法,阐明自己从宇宙的变化中看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地存在着,给予人生以积极意义。“

  3.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 “方”:正当;“下”名词活用作动词,攻下;“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各1分。

赤壁阅读答案2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0. 念奴娇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1分)

  11.下列对词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景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C.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

  D.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文士风度, 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12.苏轼在本词中借古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词牌(1分)

  11.C(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2分)

  12. 本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华发早生的忧愤之情。(3分)

赤壁阅读答案3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莫消长也卒:突然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

  C.洗盏更酌更酌:重新斟酒D.相与枕藉乎舟中枕藉:枕靠着,躺着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B.相与枕藉乎舟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肴核既尽不知东方之既白

  D.而未尝往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小题3】与而又何羡乎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枕藉乎舟中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是岁,元和四年也

  D.而今安在哉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第一段中,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B.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短暂而引起的恐惧心理的'灵丹妙药。由此,主客二人回归到欢快的情境。

  C.《赤壁赋》一文,文句追求骈偶,故读来朗朗上口,具有赋文的特点。但苏轼又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赋文形式,如在文中抛弃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

  D.这两段选文融抒情、议论、记叙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力求派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C

  试题解析:

  【小题1】卒,最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2】A项,两句自可译为从。B项,介词,在;语气词,用在句中,有表停顿或舒缓语气的作用。C项,已经,之后。D项,连词,表转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3】例句为宾语前置句,D也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就是在安。A句是状语后置句,B句为一般问句,C句是判断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4】在文中抛弃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并没有抛弃传统主客问答的形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赤壁阅读答案4

  甲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节选)

  乙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①。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节选)

  注:①曹操与桥玄为挚友。桥玄死后,曹操经过桥玄的故乡,遣使致祭,并作《祀故太尉桥玄文》。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B.洗盏更酌 更:再

  C.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如此的

  D.废卷而哭失声 废:废置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叶而累之 目遇之而成色

  B.少纵则逝矣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C.与可之教予如此 苟非吾之所有

  D.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是用以自我解脱。

  B.“画竹”是乙文的线索,通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C.乙文第二段叙写了文与可赠与苏轼筼筜谷偃竹图和《筼筜谷》诗作引起的笑谈逸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

  D.甲、乙文段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分别展示了苏轼在面对朋友时的旷达乐观和风趣幽默,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18.将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开。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1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②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答

  15.DD.“废”是“停止”的意思。

  故选D。

  16.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表修饰/表承接;

  B.连词,那么,就;

  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义;

  D.介词,与/连词,和。

  故选B。

  17.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文与可赠与苏轼筼筜谷偃竹图和《筼筜谷》诗作”错误,《筼筜谷》诗作为苏轼所写。

  故选C。

  18.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19.①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盘凌乱。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明亮。

  ②与可画竹子,起初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踏上门来。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乃”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短语,用在句首,在其前断开;“者”助词,其后应断开;“之”作“从”的宾语,其后断开;“以”连词,表目的,可用于句首,在其前断开;“所见”为“追”的宾语,在其后断开;“落”作“鹘”的谓语,其后断开。

  翻译为: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提起笔来一举完成,来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采分点:

  (1)狼籍:凌乱;枕藉,枕着,垫着;乎,在;白,明亮,变白,

  (2)贵重,意动用法,对……看重;持,拿;请,求取;蹑,踩踏。

  参考译文:

  甲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乙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提起笔来一举完成,来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赤壁阅读答案5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杜庠:明朝诗人。任知县不久被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开篇以惊人的笔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江而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本”字则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结局。

  B.颔联分述和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诸葛亮无人可用,蜀汉早已空虚,不堪一击;“眼里已无吴”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C.“兵销炬影东风猛”所写内容与所写“樯橹灰飞烟灭”词句同说一事;杜诗用此句写曹军的失败,为作者抒发历史沧桑之情作铺垫。

  D.“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由苏轼《》化出,写作者联想到苏轼泛舟赤壁的遗事,蕴含着怅惘之情,诗境也由粗犷转为凄清。

  16.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尾联。(6分)

  答

  15.B“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将亡,诸葛亮竭尽才智,却徒劳无功,无法实现复兴汉室的抱负。所以选B项。

  16.“不堪回首”句直抒胸臆:(1分)伤感于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以及那泛舟、临风吹箫的苏轼和客子,早已随历史而逝(“而今安在哉”)!(2分)“荒矶鸥鸟满烟芜”句以景结情(或借景):(1分)“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写出了现实的.荒凉,委婉表达了诗人抚今追昔、仕途失意的感慨与人生短暂渺小、宇宙的苍凉的感叹。(2分)

  [赏析]

  这是作者经过赤壁时,回忆起-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大战而写出的一首怀古诗。诗的前五句,作者以巨匠之手,举重若轻地把一场历史的风雷任意驱遣于笔底,并从一定角度对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给予评价。

  首联“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舟由舻”,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然而,句中着一“本”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

  颔联“诸葛心中空有汉,曹满眼里已无吴”,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对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颈联出句“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接下来的对句“梦断箫声夜月孤”,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怅惘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句中“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全由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化出。这-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者如闻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令人黯然销魂。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赤壁阅读答案6

  文言文阅读

  苏予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 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正襟危坐 ②山川相缪

  ③顺流而东也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⑤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语出曹操所写的《 》诗。逝者如斯,语出《 》,它的语意为 。(4分)

  3、 第一段文字中,客人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是哪一句话: 。 (2分)

  4、第二段文字中作者借江水、清风、明月等意象来写事物变与不变的二重悖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 的情怀。(2分)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⑵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

  参考答案:

  1 、①端正。 ②通缭,连结、盘绕 ③向东前进 ④享用

  ⑤打鱼 砍柴 ⑥以为伴侣 以为朋友

  2、短歌行 论语 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旷达

  5、⑴我打自己像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短暂的生命,而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⑵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景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

赤壁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两小题,共9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0.词的上阕写景,写出了赤壁景色的哪些特点?(4分)

  1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10. “乱石穿空”写出了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出了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赤壁景色,有声有色。

  11. 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着古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一事无成,创造出一种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赤壁阅读答案8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分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解答】

  A.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BCD.正确。故选:A。

赤壁阅读答案9

  登矶

  韩驹

  缓寻翠竹白沙游,更挽藤梢上上头。

  岂有危巢尚栖鹘?亦无陈迹但飞鸥。

  经营二顷将归老,眷恋群山为少留。

  百日使君何足道,空余诗句在江楼。

  【注释】据吴曾《能改斋漫录》,韩驹靖康初知黄州,“三月而罢,因游赤壁”,故自称“百日使君”。此诗作于知黄州时。

  问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登赤壁矶的过程,从“寻”到“挽”,日在强调登上赤基的过程艰辛而痛苦。

  B.颔联写登壁机所见,上句暗用苏软《后赤壁肤》中“攀栖鹘之危果”句,语意蕴藉。

  C.颈联上句体现营田“归老”之心,下句流露“眷恋”山川之意,一纵一收,别有情理。

  D.尾联以题诗江楼作结,认为自己这“百日使君”微不足道,将来只空前江楼上的诗句。

  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5.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析】A项“旨在强调登上赤壁矶的过程艰辛而痛苦”错误。首联叙写登赤壁矶的过程,从“寻”到“挽”,点明“登”字,紧扣题目而写。上句意态悠闲容与,下句句法即显出着力之迹,与内容相应。

  16.①表达了诗人怀慕先贤之情和世事沧桑之感;②表达了诗人返乡终老的`归隐之意和对黄州山川风物的眷恋之情;③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怨恨之情和对自己诗才的自负。

  (1点3分,答对任意2点给6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题目问的是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通过诗句去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倾向。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人思贤访旧,写登赤壁矶的所见所感。从颔联看,于中寓怀慕前贤之情与世事沧桑之感;从颈联看,一方面有归隐之心,另一方面又眷恋黄州自然风物;从尾联看,“何足道”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怨恨之情,“空余诗句”自谦中又透出对自己诗才的自负。

赤壁阅读答案10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答: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解析: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的教训。字面上是讲二乔,实际上是说这一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安危,幸而成功,否则家国难保。而胡诗则是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

  (2) 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

  解析:注意辨别 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读出言外之意来。同时,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没写什么。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 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

  对比赏析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咏史赤壁》诗热烈地赞美了周瑜在这场决定性战役中的不朽功绩.并且通过战争场面的描写,使周瑜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赤壁阅读答案11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乌满烟芜。

  赤壁 杜牧(唐)②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③春深锁二乔。

  注:①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③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21.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2分)

  22.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4分)

  答案:

  21.杜庠诗为律诗,而杜牧诗为绝句(1分)杜庠的诗重在写曹军战前的决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2分)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2分)

  22.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3分)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二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3分)

赤壁阅读答案12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试题

  1)从内容来看,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2)从表现手法来看有什么特点?

  3)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遥想公瑾当年”和“雄姿英发”之间,特地加上“小乔初嫁了”,是以 ,表现周瑜当年 、 的 。

  (5)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作用。

  (6)作者描写周瑜的英雄业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7)请从感奋、感伤以及二者的关系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答案】

  1)答案: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

  2)答案: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杰——周瑜,从而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感慨由之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即以乙托甲,又以甲托乙。词中有两处映衬:实景(赤壁的险要形势)和虚景(火烧曹营)的映衬;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早生华发”的映衬。

  3)答案: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34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际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着报国无路的感慨。(解析: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4)答案:美人衬托英雄 春风得意 英气焕发 雄杰气概

  (5)答案:为描写人物烘托气氛,引出下阕对风流人物周瑜的赞颂。作者精妙独到地描绘古战场险要雄奇的形势,勾画了一幅壮丽如画的景象,为追怀英雄业绩设置背景,渲染声势。

  (6)答案: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用“羽扇纶巾”衬托其风流儒雅;用“谈笑间”衬托其指挥若定;用“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其战功卓著。

  (7)答案:感奋中略有感伤,感伤是感奋的表现。作者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难免流露出伤感之情,但这正是词人不甘沉沦、感奋进取的表现,仍不失豪迈本色。

  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9.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解析

  8.“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9.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赤壁阅读答案13

  [明]杜痒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萧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赤壁

  [清]②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③。

  [注]①明代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清代诗人、史学家,因不满官场的庸俗黑暗辞官归里,途经赤壁写下此诗。③渔父唱沧浪:被放逐后渔父唱“沧浪歌”,劝他世道清廉,就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就与世沉浮,不必过于清高。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开篇想象曹军顺流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但一“本”字暗示了其“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赵诗则以“依然”二字引出地势险要、故垒仍在的现实景象。

  B.两诗都涉及历史人物,杜诗中的曹操狂妄轻敌,不把孙权放在眼里;赵诗巧妙用典,曹操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在赤壁一战中破灭,英雄横槊赋诗的.形象终成记忆。

  C.两诗颈联对比强烈,杜诗出句是“樯橹灰飞烟灭”的场景,对句却描绘出一幅长江听箫图;赵诗通过过去与现实的对比,将诗境由粗放转为凄清,令人黯然销魂。

  D.两位诗人登山临海,思接千载,纵览古今,又都如一样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的“思古之幽情”,倾注着鲜明的个人意识,在诗歌中体现了“有我”的境界。

  16.两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5.【C】诗境“由粗放转为凄清”是杜诗,而非赵诗。

  16.相同点:两诗尾联都使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诗歌分别结束于荒矶鸥鸟、沧浪渔父的面当中,余韵悠长,回味无穷。(2分)

  不同点:杜诗直抒胸臆,杜诗认为过往的历史已不堪回首,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诗人面对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表达了历史沧桑、宇宙苍凉和人生短暂渺小的凄怆情感。(2分)赵诗用典,认为一切已是历史陈迹,眼前只有明月高照、渔父清唱的安逸无忧的景象。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与世沉沦、洁身自好的归隐之意。(2分)

赤壁阅读答案14

  杜痒(明)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乌满烟芜。

  赤壁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③春深锁二乔。

  注:①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③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1.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2.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杜庠诗为律诗,而杜牧诗为(1分)杜庠的诗重在写曹军战前的决心和中的狼狈,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2分)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2分)

  2.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3分)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二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3分)

  对比赏析

  这是作者经过赤壁时,回忆起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大战而写出的一首怀古诗。诗的前五句,作者以巨匠之手,举重若轻地把一场历史的风雷任意驱遣于笔底,并从一定角度对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给予评价。

  首联“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舟由舻”,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然而,句中着一“本”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

  颔联“诸葛心中空有汉,曹满眼里已无吴”,分述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对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颈联出句“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接下来的对句“梦断箫声夜月孤”,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怅惘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句中“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全由《》一文化出。这一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听箫图,读者如闻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令人黯然销魂。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杜牧诗

  这首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赤壁阅读答案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节选自苏轼《安国寺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B.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C.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D.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字孟德。古人先命名后取字,女子15岁、男子18岁举行加冠礼,礼后才取字。

  B.夏口,古镇名,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而“东望武昌”中的“武昌”就是今天的'鄂州。

  C.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皇帝年号纪年始于汉朝,一个皇帝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年号。

  D.团练,也叫乡团、民团、团勇。旧时官绅编练的,主要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地方武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客的回答表现了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其实是苏轼思想的另一个方面。

  B.苏轼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因此他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C.苏轼到黄州,初步安排个人的生活后,就开始闭门思过,以报答皇帝的不诛之恩。

  D.苏轼觉得自己与权贵不是同道中人,暂时无法改变现状,正好可借助佛门澄澈心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分)

  (2 )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4分)

  14.根据(乙)文第三段,简要概括作者乐于置身自然的情怀。( 3分)

  答案:

  10.B(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11.A(年纪表述有误。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一般在成年时取字。)

  12.C(“以报答皇帝的不诛之恩”牵强附会。)

  13.(1)(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盈虚:圆缺。卒:终究。消长:增减。大意一分。)

  (2)隐藏起来思考,寻求用来自我革新的办法。(退伏:退缩隐藏。思念:思考,考虑。所以:用来……的。大意一分。)

  14.①热爱自然;②物我两忘;③超然物外;④自我洒脱。(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3分。)

  【参考译文】

  宋元丰二年十二月,我任职吴兴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权贵,皇上偏爱又不忍心责备我,所以把我降职为黄州地方的团练副职,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第二年,即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后。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拾收拾卫生,收收一路劳累的心思,就开始闭门思过,寻找改过自新的方法。回忆以往的任职经历,觉得都跟那些权贵不是一路人,道不同啊,不是今天才得罪他们的。想改造自己的这一方面,又怕失去那一方面,各方面都思考了一下,也没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于是大声叹息说:“正道压不住邪气,个人秉性胜不了歪风,不铲其根,而只除其枝叶,现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还会犯,何不皈依佛门一洗了之呢?”

  探得吴兴城南边有个安国寺,树木茂盛,竹子修美,景色不错。过一两天就去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寻求罪过产生的原因是不可得了,心灵清净,杂念全无,感觉良好。早去晚归了五年的时间。

【赤壁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赤壁阅读答案07-12

赤壁阅读题及答案07-13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11-04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12-14

古诗赤壁阅读答案10-25

《赤壁》阅读答案练习附答案11-03

登赤壁矶阅读答案06-13

《赤壁》《登赤壁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12-08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4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