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11 11:52:5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牡丹阅读答案汇总【15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牡丹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牡丹阅读答案汇总【15篇】

牡丹阅读答案1

  咏牡丹(其二)

  卜元亨

  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

  自是枯枝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

  【注】

  ①卜元亨,元末明初东溪(今盐城便仓)人,曾任吴王张士诚军部先锋。

  ②枯枝:指枯枝牡丹。

  ③故人还:拒载,诗人被明太祖遣戍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祝云:“夫君有还信,当复再开花。”至永乐元年,花忽大放,元亨果遇赦还。

  1、本诗题为“咏牡丹”,却从松菊写起,有何妙处?

  2、联系诗人经历,概括诗歌的二、四两句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

  【答案】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松菊凋残的景象,突出了西园牡丹的坚劲和气节。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诗歌第一句写草堂前的松菊凋零,一片衰败景象,第二句却写了西园的枯枝牡丹独自挺立,二者对比鲜明,是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牡丹的坚韧。

  2、

  【答案】表现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借物喻人,借牡丹等待自己开放,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自是枯枝存劲节”描写的是枯枝牡丹坚劲的气节,表现的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依依唯恋故人还”借物喻人,借牡丹等待故人开放,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与感激。

牡丹阅读答案2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7题。(6分)

  咏牡丹(其二)

  卜元亨

  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

  自是枯枝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

  【注】①卜元亨,元末明初东溪(今盐城便仓)人,曾任吴王张士诚军部先锋。②枯枝:指枯枝牡丹。③故人还:拒载,诗人被明太祖遣戍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祝云:“夫君有还信,当复再开花。”至永乐元年,花忽大放,元亨果遇赦还。

  7.(1)本诗题为“咏牡丹”,却从松菊写起,有何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诗人经历,概括诗歌的二、四两句所表达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阅读与理解

  7.(1)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松菊凋残的'景象,突出了西园牡丹的坚劲和气节。

  (2)表现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借物喻人,借牡丹等待自己开放,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

牡丹阅读答案3

  ①“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美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茛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②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

  “火炼金丹”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

  大品种。这里单说“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形。花

  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不惜买繁华。”

  ③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壮丹的记载:“永嘉水际木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

  ④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产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⑤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明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呢?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在《买花》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陆游的《赏花至湖上》写道:“良辰乐事真当魁,莫遣匆匆一片飞。”《栽牡丹》中:“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130多人留下270首优美的诗词,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

  ⑥“剪裁偏得东风意,浅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牡丹在

  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刘慧慧慧 有改动》

  16.(3分)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17.(3分)概括②~④段的说明内容。

  18.(3分)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9.(2分)第⑤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原因是什么?

  答案:

  16.(3分)从牡丹的特性看,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

  贵花卉;从历史来说,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提开了它在花卉中的地位;从文化层面,牡丹历来为文人墨客讴歌赞颂,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17.(3分)首先介绍了牡丹的花色和品种;然后说明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接着

  说明了中国牡丹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18.(3分)引资料,列数字。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长。

  19.(2分)文中诗句对牡丹寄寓赞美之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爱莲说》对牡丹持贬斥的态度,认为它是从众媚俗、贪慕的象在征。

牡丹阅读答案4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下有一猫( ) 2.何以明之( ) 3.日渐中狭长( )

  二、翻译

  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

  正午牡丹原文翻译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花下有一只猫,不知道这幅画是精妙还是粗糙。丞相吴公,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牡丹。怎么证明它呢?牡丹花朵松散下垂颜色发干,这是太阳在中天时的花,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如果是带着露珠的花,那么花房一定紧紧收敛而且色彩鲜丽润泽。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答案

  一、1.指牡丹丛 2.证明 3.逐渐

  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三、善于观察。

牡丹阅读答案5

  戏题牡丹

  韩愈

  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

  凌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1.诗歌前四句表现了牡丹怎样的特点?诗人使用虚词“同、俱、何须、并、偏”对牡丹的描写有何作用?(5分)

  答:

  2.与前两联相比,本诗后两联描写牡丹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朦胧含蓄、柔美清新,(2分)突出牡丹竞相展示自己的美,(2分)照应标题“戏题”,暗示诗人的喜悦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牡丹的特点可从“隐约”“不语情”“轻盈”“新妆面”等词中总结。虚词对牡丹描写的作用要结合虚词后面的词语一起理解,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去考虑其作用,可突出牡丹的美,暗含诗人的喜悦之情,照应题目等。

  2.侧面描写,(2分)颈联通过描绘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来表现牡丹的美,(2分)尾联通过写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来表现牡丹的美。(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和尾联,无一语明写牡丹,却表现出牡丹的`美。颈联中燕于花中拂掠,蜂于花中经营;尾联中诗人为赏牡丹抛尽世事,观花而眼明。这些均从侧面写出了牡丹的美。

  鉴赏

  诗以花喻人。借题发挥,既描绘了牡丹的婀娜多姿与诱人魅力,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诗的前六句采用拟人手法,戏谑调侃的语气,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赏花画卷。结尾两句笔锋陡转,生发感慨,表现了诗人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

  首联写了牡丹同开俱隐约,又写了它们之“斗轻盈”。“隐约”“轻盈”写牡丹的神态。这一联里显然凝聚着诗人内心深处的难言之隐。究竟是比官场中人事纠葛,还是仕途升腾降落,难以探究。诗人似乎是将自己的感慨寓于其中了,因而就格外有韵致。颔联就牡丹的神态做进一层描绘。“并作”仍强调同样的特征,和上联“同”“俱”呼应。就牡丹自身而言,“斗轻盈”就已经具有人格意识,“新妆面,不语情”更强化了这种意识,这都是从牡丹本体出发,自然显现。颈联“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描绘了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就艺术描写角度看,写出了牡丹花的艳丽姿态及其繁华场面,有很强的吸引力,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尾联“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清楚地表露了诗人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

牡丹阅读答案6

  昭君怨·牡丹

  (南宋)刘克庄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①独步,若比广陵花②,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注】①姚黄:姚黄魏紫,是洛阳牡丹中的名贵品种。②广陵花:广陵,即扬州;广陵特产芍药和琼花。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洛阳牡丹天下闻名,词人以花谱所记“姚黄”,写出昔日洛阳牡丹的名贵和美丽。

  B、芍药和琼花虽也美丽,但若要用国色天香的牡丹与之相比,也确实委屈了牡丹。

  C、旧日王侯家的园圃今天已长满荆莽,狐兔寄居其中,直写花谢无人观赏之萧瑟。

  D、本词构思精妙,一反咏物诗词摹物言志的写法,鲜明的对比之中饱含深沉的情感。

  16、刘克庄生活在南宋王朝濒临覆亡之际。后人评价,刘克庄的词“是时代的悲歌”,同时,它还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请结合本词,对此做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C。【解析】“直写花谢无人观赏之萧瑟”错误。

  16、①诗人通过写牡丹的不幸命运,寄托忧国伤时之情。当时,洛阳落入敌手,国运哀微,曾经国色天香的牡丹却再无人欣赏,沦落得与荆莽狐兔为伍,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心,离黍之哀。

  ②“莫说中州,怕花愁”,实则是写光复国土无望,表达胸怀壮志却报国无门,无法光复中州的愤恨愁苦之情。

  ③现在的.达官贵人们不忧心国事,还在一味地赏看广陵芍药和琼花,美丽的花朵让他们忘记了家国之忧,诗人也借牡丹与芍药之比含蓄地表达了对懦弱的南宋王朝的批判。

  (6分。第①②点写出其中一点即可,3分,侧重于结合诗句分析“时代的悲歌”,其中“时代”之意2分,“悲歌”之意1分;第③点3分,侧重于结合诗句分析“对现实的批判”,其中“现实”2分,批判的内容1分。)

  【参考赏析】

  大多数词人写牡丹,多赞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充满富贵气象。总之大都着重于一个喜字,而词人独辟蹊径,写牡丹的不幸命运,发之所未发,从而寄托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上片首二句“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写牡丹的身世。姚黄魏紫在当时是牡丹中的名贵品种,这里单举姚黄,是以姚黄代名贵牡丹花种。“独步”二字,准确、简洁地说出这些牡丹的美丽和名贵。三、四句转写目前。芍药、琼花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前二者虽经战火摧残,但仍近朝廷,常为词人咏歌。而牡丹命运独苦,沦落于敌人的铁蹄下,犹如昭君,成为朝廷孱弱的的牺牲品。这是对牡丹的同情,也是对朝廷当政者的怨愤。

  下片“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描绘了国破家亡后中州的惨象,同时也形象地表明了牡丹的处境。盛世繁华时姚黄魏紫,倾国倾城;山河破碎中的一片焦土,牡丹也就只剩下与荒烟衰草,荆榛狐兔相伴的命运了。词人的忧国之心,离黍之哀,也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得到充分的表现。文字极为精炼,含义极为丰富。“君莫说中州,怕花愁”蕴含着词人极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怕人说中州的惨境,并非怯懦,而是更翻进一层,说明爱中州之深,言明光复中州之心的迫切,也说明未能渡江驱敌的愤恨心情。在堂堂男子汉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南宋末年,词人那种不平静的心潮是不言而喻的。结句“怕花愁”,实则是自己愁不堪忍。而词人采用曲折写法,不仅能表现出惜花的深厚情意,而且也能引读者进入境界,仿佛与牡丹相对,见其愁态,而不能无动于衷。

  全词构思精妙,对比鲜明,感情深沉,达意委婉。虽是一首小词,却做到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并且结构严谨,层层相扣。借咏牡丹而生发出一个富有积极意义的主题来,是与词人的一腔爱国热情紧紧相连的。感时伤世,寄情于花,充分表现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时刻关注。

牡丹阅读答案7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证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渐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繁盛,音wěi。]

  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损重赀 损:花费 B.主人惭其故花 惭:惭愧。

  C.客过而尤之 尤:责怪 D.宜庭者庭 庭:种在庭院。

  2.下列对文中词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句中两“之”字后都省略了“于”。

  B.“花之怨以死也诚宜”一句中的“也”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

  C.“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是两个宾语前置句。

  D.“以其犹奇于新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两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们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的毛病,说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5.翻译文言文中的画线语句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

  译文:

  (2)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

  译文:

  答案

  1.B(惭,为动用法,“为……惭愧”)

  2.D(第一个“其”是代词,指“庭之故花”;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

  3.C(②⑤句不是对新牡丹的做法)

  4.D(A说“移植花木宜在春季,”文中说“迁而移之,在冬非春”。B“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与文章不符。原文是“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新牡丹一开花,主人就感觉还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C“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与文意不符。文中主人对旧花始终没有“怨”)

  5.(1)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2分,“亡何”译准,补出后句主语)

  (2)新的'牡丹花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或“让出地方”),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

  [译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蔟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他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为自己的警戒。

牡丹阅读答案8

  “牡丹亭意象”乃杰出创造

  白先勇

  汤显祖以横溢才华、生花妙笔创造了一组有着丰富内涵与审美意蕴的“牡丹亭意象”。这组戏曲意象以杜丽娘梦中之“牡丹亭”为主体,包括杜丽娘梦中之湖山石边、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柳枝、梅枝、梅树,以及杜丽娘写真、柳梦梅拾画玩真之妙笔丹青。“牡丹亭意象”是杜丽娘惊梦、与柳梦梅幽会激发爱情的环境,环境的姹紫嫣红、诗情画意烘托出两人爱情。它又象征与赞美了杜丽娘青春的美艳与爱情的美丽丰盈、富有生命力。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芍药娉婷娇娜、风姿绰约,自唐至明代一直被誉为名花双绝,清香流溢艳压群芳。亭名牡丹,栏为芍药,正是以其姹紫嫣红的风姿意象让人想像杜丽娘青春的美与丰盈,她的爱情艳异丰满、富有生命力。

  而湖山石边,一湾流水,更显风流婀娜多姿。与牡丹亭、芍药栏同时出现的是柳枝、梅树,是杜丽娘柳梦梅爱情的信物,也是杜丽娘、柳梦梅梦中爱情的寄托。柳枝、梅树,同牡丹、芍药都是历来诗人爱咏之物,这些意象早就浸润了丰富的诗意诗性,“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杨柳岸晓风残月”,“疏影横斜”与“暗香浮动”,“红绽雨肥梅”,“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许多细节呈现的戏剧意象都是风雅之至,像梦中幽会于“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而那书生手执垂柳半枝,情邀以诗赏柳。牡丹、芍药、湖山石、柳枝、梅树这些意象构成的戏剧总体意象浸润着丰盈诗意。

  牡丹亭意象又成了戏剧动作的依托与生发者。它托物寓情,连连生发剧情,又细针密线前后勾连,使杜丽娘的内心动作像波澜起伏、绵延不绝,呈现出一个意象丰满、诗情浓郁、多姿多彩的戏剧世界。杜丽娘首次惊梦于牡丹亭,再次寻梦于后花园时那些梦中意象都翩然而至,一处处寻觅梦中境、情中物,一阵阵欢喜激动。她忽然心动于一株依依可人的梅树:她愿死后“守的个梅根相见”。她自描春容,手中“垫青梅闲厮调”,题诗“不在柳边在梅边”。她伤春而死,哭嘱“葬我于梅树之下”,将春容画卷藏在湖山石边。直至柳梦梅拾画于石边,她回生于梅根之下。哪怕杜、柳人鬼幽媾,两人的饮酒果也是青梅数粒,以见“酸子情多”。

  层层叠叠的意象共同构成了这个意蕴丰富、审美独特的“牡丹亭意象”。而牡丹亭意象最早起于梦中,因梦生情,因情而成为现实,由虚生实,由实再生情。这正是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它是汤显祖“情”之理念的戏曲与美学的呈现。这是汤显祖的杰出创造。在汤显祖之前,有《琵琶记》《荆钗记》以一物(道具)勾连全剧,在汤显祖之后又有《玉簪记》《桃花扇》《长生殿》以一簪一扇一殿创造戏曲意象、串连剧情、寄托寓意。但是像《牡丹亭》那样选取一系列道具、物品、布景来创造一组富有诗意、审美意蕴的戏曲意象,生发剧情,深化寓意,以“牡丹亭意象”演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学观,这是汤显祖的成功,以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今日《牡丹亭》已成昆剧的代指与象征,而汤显祖也被公认为真正足与西方莎士比亚媲美的东方戏剧家了。

  1.下列选项中对“牡丹亭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牡丹亭》中出现的牡丹、芍药、湖山石、柳枝、梅树这些意象是汤显祖以横溢才华、生花妙笔首创的。

  B.这一组有着丰富内涵与审美意蕴的“牡丹亭意象”构成了激发和烘托杜丽娘、柳梦梅爱情的环境。

  C. 牡丹、芍药、湖山石、柳枝、梅树这些意象都是风雅之至的,由其构成的'戏剧总体意象浸润着丰盈诗意。

  D.这组戏曲意象以杜丽娘梦中之“牡丹亭”为主体,以牡丹来象征与赞美了杜丽娘爱情的美丽丰盈、富有生命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戏曲《牡丹亭》中的动作、情节以及人物的内心情感是由牡丹亭意象生发和勾连的。

  B.正是这个意蕴丰富、审美独持的“牡丹亭意象”呈现出了《牡丹亭》丰满、浓郁,多姿多彩的戏剧世界。

  C. 《牡丹亭》选取一系列道具、物品、布景来创造一组富有诗意、审美意蕴的戏曲意象,生发剧情,深化寓意,体现了汤显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学观。

  D.汤显祖之前创作了《琵琶记》《荆钗记》以一物(道具)勾连全剧,在汤显祖之后又有《玉簪记》《桃花扇》《长生殿》以一簪一扇一殿创造戏曲意象、串连剧情、寄托寓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汤显祖“情”之理念的戏曲与美学的呈现是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B. “《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意思就是说汤显祖完全超越了元杂剧大家王实甫。

  C. 如今,《牡丹亭》已成昆剧的代指与象征,而汤显祖也被公认为真正足与西方莎士比亚媲美的东方戏剧家了。

  D.汤显祖的成功在于他的杰出创造,即牡丹亭意象源自梦中,因梦生情,因情而成为现实,由虚生实,由实再生情,以此来演绎他的“情”学理念。

  参考答案:

  1、A“首创”错,张冠李戴。

  2、D偷换概念。原文“在汤显祖之前,有”并非是汤显祖的创作。

  3、B“完全超越”错。说法绝对。原文“几令西厢减色”

牡丹阅读答案9

  菏泽牡丹

  汪曾祺

  ①谚云:“谷雨三日看牡丹”。今年的谷雨是阳历四月二十。我们二十二日到菏泽,第二天清晨去看牡丹,正是好时候。

  ②初日照临,杨柳春风,一千亩盛开的牡丹,这真是一场花的盛宴,蜜的海洋,一次官能上的过度的饱饫。漫步园中,恍恍惚惚,有如梦回酒醒。

  ③牡丹的特点是花大、型多、颜色丰富。我们在李集参观了一丛浅白色的牡丹,花头之大,花瓣之多,令人骇异。村支书指着一朵花说:“昨天量了量,直径三十五公分”,古人云牡丹“花大盈尺”,不为过分。他叫我们用手掂掂这朵花。掂了掂,够一斤重!苏东坡诗云“头重欲人扶”,得其神理。牡丹花分三大类:单瓣类、重瓣类、千瓣类;六型: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平头型、皇冠型、绣球型;八大色:黄、红、蓝、白、黑、绿、紫、粉。通称“三类、六型、八大色”。姚黄、魏紫,这里都有。紫花甚多,却不甚贵重。古人特重姚黄,菏泽的姚黄色浅而花小,并不突出,据说是退化了。园中最出色的是绿牡丹、黑牡丹。绿牡丹品名豆绿,盛开时恰如新剥的蚕豆。挪威的别伦·别尔生说花里只有菊花有绿色的,他大概没有看到过中国的绿牡丹。黑牡丹正如墨菊一样,当然不是纯黑色的,而是紫红得发黑。菏泽用“黑花魁”与“烟笼紫玉盘”杂交而得的“冠世墨玉”,近花萼处真如墨染。堪称菏泽牡丹的“代表作”的,大概还要算清代赵花园园主赵玉田培育出来的“赵粉”。粉色的牡丹不难见,但“赵粉”极娇嫩,为粉花上品。传至洛阳,称“童子面”,传至西安,称“娃儿面”,以婴儿笑靥状之,差能得其仿佛。

  ④菏泽种牡丹,始于何时,难于查考。至明嘉靖年间,栽培已盛。《曹南牡丹谱》载:“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菏泽县志》载:“牡丹、芍药多至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年秋后,“土人捆载之,南浮闽粤,北走京师,至则厚值以归”。现在全国各地名园所种牡丹,大部分都是由菏泽运去的。清代即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说。凡称某处某物甲天下者,每为天下人所不服;而称“菏泽牡丹甲天下”,则天下人皆无异议。

  ⑤牡丹的根,经过加工,为“丹皮”,为重要的药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菏泽丹皮,称为“曹丹”,行市很俏。

  ⑥牡丹是长寿的。菏泽赵楼村南曾有两棵树龄二百多年的脂红牡丹,主干粗如碗口,儿童常爬上去玩耍,被称为“牡丹王”。袁世凯称帝后,曹州镇守使陆朗斋把牡丹王强行买去,栽在河南彰德府袁世凯的公馆里,不久枯死。今年在菏泽开牡丹学术讨论会,安徽的代表说在山里发现一棵牡丹,已经三百多年,每年开花二百余朵,犹无衰老态。但是牡丹的栽培却是不易的。牡丹的繁殖,或分根,或播种,皆可。一棵牡丹,每五年才能分根,结籽常需七年。一个杂交的新品种的栽培需要十五年,成种率为千分之四。看花才十日,栽花十五年,亦云劳矣。

  ⑦告别的时候,村支书叫我们等一等,说是要送我们一些花,一个小伙子抱来了一抱。带到招待所,养在茶缸里,每间屋里都有几缸花。菏泽的同志说,未开的骨朵可以带到北京,我们便带在吉普车上。不想到了梁山,住了一夜,全都开了,于是一齐捧着送给了梁山招待所的女服务员。正是:菏泽牡丹携不去,且留春色在梁山。

  14.赏析第二段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15.第③段写别伦·别尔生的话,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第⑥段写安徽代表的'话,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6.“一棵牡丹,每五年才能分根,结籽常需七年”中的“才”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7.根据本文内容分析,为什么说“称‘菏泽牡丹甲天下’则天下人皆无异议”?(4分)

  阅读答案

  14.答案:运用比喻正面描写牡丹花的繁盛、艳丽和花香的浓郁;又通过“饱饫”“恍恍惚惚”“如梦回酒醒”等主观感受,侧面烘托牡丹园令人陶醉的美景。

  15.答案:①更加突出菏泽绿牡丹的珍贵。②举例说明牡丹是长寿的。

  16.答案:不能。用“才”和“常”是强调牡丹栽培的不易,去掉后只是说明分根和结籽需要的时间,失去了强调的意义。

  评分:能答出“强调牡丹栽培的不易”即可。只答出“不能”不给分。共2分。

  17.答案:种植面积广;品种繁多,稀奇珍贵;种植历史悠久;遍及全国名园。

牡丹阅读答案10

  牡 丹

  梅尧臣

  洛阳牡丹名品多,自谓天下无能过。

  及来江南花亦好,绛紫浅红如舞娥。

  竹阴水照增颜色,春服妥帖栽青罗。

  时结游朋去寻玩,香吹酒面生红波。

  粉英不忿付狂蝶,白发强插成悲歌。

  明年更开余已去,风雨吹残可奈何。

  [注]梅尧臣: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才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此诗作于梅尧臣四十三岁在湖州监税任上时,当时他即将解任,准备前往家乡宣城小住之后返汴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送别怀人的诗,诗人借牡丹抒怀,自然真切。诗中巧妙的比喻及炼句等独到之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舞娥”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牡丹在风中的姿态,“春服妥帖裁青罗”一句将牡丹比作娇羞打扮的女子。

  C.七、八两句的意思是牡丹盛开之时,好友结伴游赏,酒酣耳热之后,伫立牡丹丛中,满面通红,人与花互相映衬。

  D.诗的一、二句以洛阳牡丹名品之多引出三、四句对江南牡丹的赞赏,言外之意是江南牡丹并不逊色于洛阳牡丹。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答

  15.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首送别怀人的诗”错误,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16.①表达了对江南牡丹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用闻名天下的洛阳牡丹来类比江南牡丹,可见诗人对江南牡丹的喜爱之情。②表达了对江南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即将解任离开住所,对江南牡丹的.喜爱其实寄托了诗人对锦绣江南深切的眷恋之情。③表达了对人生匆促的感叹。诗人不满牡丹被戏弄,想把牡丹戴在白发上,借此感叹时光流逝,人生短促。④表达了对仕途坎坷的慨叹。牡丹凋零了明年还会再开,可诗人离开后又会在哪呢 体现了诗人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牡丹阅读答案11

  咏牡丹

  宋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释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

  ①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②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③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诗题上看本诗是咏物诗,诗的内容实际上是借物喻人,所以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以回叙当年寄情。

  B.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C.“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路途遥远。

  D.诗作苍凉悲怆,言短意深,对故乡的怀念,对金兵的仇恨,成为强烈的弦外之音。

  E.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含蓄。独立花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

  2.本诗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极为相似,但也有不同。请比较一下异同。

  参考答案

  1. A C 【解析】 A项“借物喻人”错,应为“借物抒怀” ;C项“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选对一项给3分)

  2.【答案示例】异:杜诗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2分)陈诗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伤时忧国之感和思念故园之情。(2分)同:两诗都是以乐景写哀情,(2分)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2分)

  诗大意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对比鉴赏

  借咏牡丹以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和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很相似。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陈与义更为明确。

  后两句化用张商英“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深沉。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

牡丹阅读答案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证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wěi):繁盛。②赀(zī):钱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为损重赀(花费)B.主人惭其故花(惭愧)

  C.客过而尤之(责怪)D.下牡丹百倍者(在之下)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主人之喜怒无常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宜黜汝旧,以让吾新咨臣以当世之事

  C.自恃而不谋诸人也国险而民富

  D.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②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

  【小题4】.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们通常会犯一个什么毛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4分)

  答案

  【小题1】B(3分)

  【小题1】A、C(4分,各2分)

  【小题1】①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生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生

  长的就栽在庭院。

  ②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4分,各2分)

  【小题1】毛病: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

  道理: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4分,各2分)

牡丹阅读答案13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思黯南墅赏牡丹

  刘禹锡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思黯南墅,牛僧孺的别墅。增城,古代神话中的地名,传说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西王母所居。

  14.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同写牡丹,但一“惜”一“赞”,情感态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B.白居易的“夜惜衰红把火看”与古人的“秉烛夜游”有着相同的意趣。

  C.刘禹锡的“天教晚发赛诸花”为牡丹虽艳冠群芳却较晚开放而鸣不平。

  D.两首诗都写庭院里的牡丹,但白诗从细小处落笔,刘诗则强调整体感观。

  15.两首诗都以虚写称妙,试从“虚”的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分析。(6分)

  答

  14.(3分)C过度解读,无“鸣不平”之意。

  15.(6分)白诗的`“明朝风起应吹尽”是虚写,借助想象设想明天的风会吹尽落花,美丽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表达惜花之情。(3分)刘诗整首都是虚写,诗人初次见到牡丹花,恍惚进入仙境,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牡丹的倾城之色,表达了对牡丹花的喜爱之情。(3分)

牡丹阅读答案14

  题开元寺牡丹[唐]徐凝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唯有数包红幞在,含芳只待舍人来。

  9.简要赏析中间两联的表达效果。

  10.全诗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9.运用拟人、烘托(侧面描写),铺陈描摹了“海燕”“胡蜂”“芍药”“玫瑰”的情态,烘托出牡丹的美艳动人,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赞美。

  10.对僧人用意栽花、精心培育的敬佩之情;对牡丹美丽、惊艳的赞叹之情;希望得到知音的赏识的期盼之情。

  解析【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表达技巧,应该先指明所用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分析该手法,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本题要求赏析中间两联的表达效果。本诗颔联和颈联“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运用拟人手法,同时又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解怜频睥睨”“未识更徘徊”,写海燕对牡丹的怜爱,胡蜂对绕着牡丹飞来飞去,好奇不已;以“妒”写芍药地牡丹的妒忌,突出牡丹的美丽;以玫瑰“羞”和“不敢开”来衬托牡丹之美。表达诗人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牡丹花在南地很难养活,而寺庙时里的僧人空闲时用心栽培,精心呵护令作者敬佩不已。中间两联更是用拟人和侧面烘托的手法,铺陈描摹了“海燕”“胡蜂”“芍药”“玫瑰”的情态,烘托出牡丹的美艳动人,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赞美。“含芳只待舍人来”,借牡丹等待舍人观赏,表达诗人希望得到知音的赏识的心情。

牡丹阅读答案15

  牡丹花水

  张丽钧

  坐在从兰州开往敦煌的旅游车上,一路不停地喝水。问自己怎么会这么渴,回答竟是渴的大戈壁传染给了我难耐的焦渴。

  导游王小姐是个锦心绣口的人儿。在讲当地的风土人情的时候,她说:“你随便到一户人家作客,人家都会把你奉为上宾,用‘牡丹花水’沏了八宝茶来款待你……”我问邻座的燕子,什么叫“牡丹花水”?燕子说她也不清楚。我只好凭空猜想,仿佛就是妙玉给宝玉、黛玉沏茶用的“梅花雪水”吧?从梅花的蕊上小心翼翼地收集点点细雪,融成一掬冰莹的柔水。这“牡丹花水”,说不定就是采的牡丹花瓣上的露水雨水呢。这样想着,禁不住对那“牡丹花水”神往起来。

  到了嘉峪关市,我们要用午餐。坐在餐桌边等着上菜的当儿,服务员来上茶了。导游王小姐笑着说:“虽说不是八宝茶,却是‘牡丹花水’,大家一路辛苦,请用茶吧!”我万分惊讶地站了起来,瞪大了眼睛看着就要亲自品尝到的“牡丹花水”。但是,不对呀!服务员居然拎了个寻常的铝壶,咕嘟嘟给大家倒着最寻常的茶水。我跟燕子嘀咕道:“开玩笑,这哪里会是‘牡丹花水’嘛!”燕子皱着眉头,一百个想不通的样子。终于,我忍无可忍地唤来了王小姐,问她:“难道,这真的就是你所说的‘牡丹花水’吗?”王小姐听罢,“嚏”地笑了。她盯着我问:“你以为‘牡丹花水’是什么神水仙水呀?‘牡丹花水’是咱西北的老百姓对开水的一种形象叫法。你仔细观察过沸腾的水吗?在中心的位置,那翻滚的部分,特别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我“哦”了一声,双手捧住一只注满了“牡丹花水”的茶杯,眼与耳,顿时屏蔽了饭店中一切的嘈杂。

  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怀着怎样一种心情,给一壶滚沸的水起了这样一个俏丽无比的名字?世世代代,老天总忘了给这里捎来雨水。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草活得那么苦,树活得那么苦,人活得那么苦。有一点浊水就很知足了,有一点冷水就很知足了,但,一个幸运的容器,竞有幸装了沸腾的清水!幸福的人盯着那水贪婪地看,他(她)想,喔,总得给这水一个昵称吧?叫什么好呢?抬头看一眼窗外,院里的牡丹花开得正好,那欣然释放着的繁丽生命,多像这壶中滚沸的水啊!好了,就叫它“牡丹花水”吧。

  我的心,在那一刻变得多么焦灼,竟恨不得立刻跑到饭店的操作间去看一眼从沸腾着的水的中心开出的那一朵世间最美丽、最独特的牡丹。这么久了,粗心的我一直忽略着身边最神奇的花开。我从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旁走过,没有驻足,没有流连。是缺水的大西北给了我一个关乎水的珍贵提示,让我在此生一次平凡的啜饮中感受到了震撼生命的不平凡。

  “牡丹花水”,“牡丹花水”。我反反复复默念着你的名字,一个让人心疼的名字,一个让人心暖的名字。人间烟火味里铺展着无尽的梦幻织锦,美好的感恩,由衷的赞颂,既素朴又华丽,既“农民”又“小资”。把所有对生活的祈愿都凝进这一声轻唤当中,让苦难凋零,让穷困走远——我的大西北,愿你守着一朵富丽的牡丹,吉祥平安,岁岁年年。

  1.本文在具体写“牡丹花水”前为什么要写妙玉的'“梅花雪水”?

  2.大西北的老百姓为什么要把普通的开水称作“牡丹花水”?

  3.为什么说“牡丹花水”是一个让人“心疼”、让人“心暖”的名字?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文章第一段写“我”“一路不停地喝水”和“难耐的焦渴”,其用意是什么?

  答案:

  1.写“梅花雪水”表现“我”对“牡丹花水”的神往,并为下文作铺垫,从而突出“我”见到“牡丹花水”竟是寻常茶水时的惊讶。

  2.因为大西北严重缺水,那里的百姓生活得很苦,因此,他们把对“水”的期盼寄托在这一命名上。(或:因为大西北缺水,那里的百姓生活得很苦,因此,他们通过这一命名表达了对上天恩赐的感激之情。)因为沸水翻滚的部分特别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3.“牡丹花水”这一名字,反映了严重缺水的大西北百姓生活的艰苦,因此,它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名字。“牡丹花水”这一名字,又反映了大西北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自然赋予的感恩,以及面对艰苦环境的旺盛生命力,因此,它又是一个让人“心暖”的名字。表达了作者对大西北艰苦环境的关切,对大西北人民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恩情怀的赞美。

  4.渲染了大西北严酷的缺水环境,为下文引出当地用“水”招待贵客的习俗和“牡丹花水”的得名作了铺垫。

【牡丹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牡丹阅读答案11-08

牡丹薛涛阅读答案02-09

《正午牡丹》的阅读答案及翻译04-15

水龙吟·牡丹阅读答案06-13

《裴给事宅白牡丹》《赏牡丹》的阅读理解及答案07-06

有关陈与义《牡丹》阅读答案及赏析07-06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阅读练习及答案06-21

等 阅读答案06-26

等阅读及答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