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母亲》阅读原文与答案(精选6篇)
阅读理解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能,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母亲》阅读原文与答案(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母亲》阅读原文与答案 1
阅读原文
①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②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③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④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
⑤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⑥“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⑦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⑧“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⑨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⑩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十八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了。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①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选自《时文选粹》)
注:①攫(jué):抓,这里是扯的意思。
阅读题目
1、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反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自然段写到:“我”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却还要挂出生母的照片。你如何理解“我”的这一举动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十二自然段划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分析“我”和母亲流泪的不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你的眼角是不是也有湿湿的感觉?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用你认为最恰当的词概括这位母亲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位同学读完本文后,情不自禁写下了一首小诗,请你结合本文的阅读感受,运用比喻的修辞,再仿写一段,整体上要求与前两段的风格一致。
母亲是一张弓,我是弓上的箭,您宁肯将筋骨拉断,也要把孩儿送到人生之巅。
母亲是一座桥,任我将您的脊梁踏弯,不管风霜雪雨,都把我送到理想的彼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接受(好感)——感谢(感激)——怀念(思念、愧疚)
2、由于“我”年少不懂事,心理上还不能接受后妈,于是有意挂出生母的照片,一方面表达了“我”对继母的反感,同时也包含着刚失去母亲的“我”对生母的思念。
3、继母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将亲生女儿远嫁内蒙
4、不设统一答案,“我”流泪宜从三个方面回答:为母亲的关爱而感动,为母亲的衰老而伤感,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而愧疚。母亲流泪的原因是:⑴为女儿远嫁而伤心。⑵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了自己而欣慰。
5、(1)勤劳朴实。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帮人家看孩子,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
(2)善良慈爱。终始疼爱我和弟弟,我被自行车撞倒后背我去医院,自责自己没有照看好我。
(3)宽容。在我挂出生母的照片后不仅不反对,还说服父亲,表现了一个农村妇女极大的宽容之心。
(4)无私。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忍痛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内蒙古,悉心照顾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不是生母,胜似生母。
6、不设统一答案。要求运用比喻修辞,表达对母亲的赞美,语言通顺、风格与前文大致相似即可,结构、韵脚等均不作要求。(视修辞的运用和语言通顺程度给分)答案示例:
母亲是一条小船,风口浪尖从不回旋,勇敢地载着儿女们,渡过了多少激流险滩。
母亲是一座高山,您伟岸的身躯,立地顶天,竭力把您的儿女举到宇宙之间。
母亲是一部大书,这书我永远也读不完,您是我人生的辞典,牵引着我努力向前。
《母亲》阅读原文与答案 2
①我的母亲猎进兰女士,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③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念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以前,母亲除了东南亚之外,没有去过其他的国家。八年前,当父亲和母亲排除万难,飞去欧洲探望外孙和我时,是我的不孝,给了母亲一场心碎的旅行。外孙的意外死亡,使得父亲、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母女分别了十三年后重逢的那个中秋节,我们却正在埋葬一个亲爱的家人。这万万不是存心伤害父母的行为,却使我今生今世一想起那父母亲的头发,就要泪湿满襟。
⑤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⑥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⑦还是九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⑧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腰围,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的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⑨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
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惟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⑩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也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⑾母亲啊母亲.在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⑿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1)父母的欧洲之行为什么是一场心碎的旅行?
2)第⑦段中母亲听到父亲在喜宴上的致词,为什么会泪水奔流?
3)我上大学时是怎样评价母亲的?后来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读了全文后,你对题目永恒的母亲中永恒一次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
1)父母的欧洲之行为什么是一场心碎的旅行?
因为外孙的意外死亡,使两位老人的旅行变成了一次心碎的旅行。
2)第⑦段中母亲听到父亲在喜宴上的致词,为什么会泪水奔流?
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3)我上大学时是怎样评价母亲的?后来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母亲没有念过尼采,也不晓得那些哲人,而认为母亲居然这么没有学问。
变化的原因之一:作者经历了丧子的悲痛,从而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之二:在兄长的喜宴上,通过父亲对母亲的致辞,了解了自己能有一个美满的家庭,靠的是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
4)读了全文后,你对题目永恒的母亲中永恒一次是如何理解的?
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所以,在作者的心里,母亲是永恒的!
《母亲》阅读原文与答案 3
那不过是一堆自家晒的霉干菜,自家风干的香肠,还有地里长的花生和蚕豆,晒干的萝卜丝和红薯片……
她努力把这东西搬放到邮局柜台上,一边小心翼翼地寻问,寄这些到国外,要几天才能收到?
这是六月天,外面太阳炎炎,听得见暑气在风中“滋滋”开拆的声音。她赶了不少路,额上的皱纹里,渗着密密的汗珠,皮肤黝黑里泛出一层红来。像新翻开的泥土,质朴着。
这天,到邮局办事的人,特别多。寄快件的,寄包裹的,寄挂号的,一片繁忙。她的问话,很快被淹在一片嘈杂里。她并不气馁,过一会便小心地问上一句,寄这些到国外,要多少天才收到?
当她得知最快的是航空邮寄,三五天就能收到,但邮寄费用贵。她站着想了会,而后决定,航空邮寄。有好心的人,看看她寄的东西,说,你划不来的.,你寄的这些东西,不值钱,你的邮费,能买好几大堆这样的东西呢。
她冲说话的人笑,说,我儿在国外,想吃呢。
却被告之,花生、蚕豆之类的,不可以国际邮寄。她当即愣在那儿,手足无措。她先是请求邮局的工作人员通融一下,就寄这一回,她说。邮局的工作人员跟她解释,不是我们不通融啊,是有规定啊,国际包裹中,这些属违禁品。
她“哦”了声,一下子没了主张,站在那儿,眼望着她那堆土产品出神,低声喃喃,我儿喜欢吃呢,这可怎么办?
有人建议她,给他寄钱去,让他买别的东西吃。又或者,你儿那边有花生蚕豆卖也说不定。
她笑笑,摇头。突然想起什么来,问邮局的工作人员,花生糖可以寄吗?里边答,这个倒可以,只要包装好了。她兴奋起来,那么,五香蚕豆也可以寄了?我会包装得好好的,不会坏掉的。里边的人显然没碰到过寄五香蚕豆的,他们想一想,模糊着答,真空包装的,可以罢。
这样的答复,很是鼓舞她,她连声说谢谢,仿佛别人帮了她很大的忙。她把摊在柜台上的东西,一一收拾好,重新装到蛇皮袋里,背在肩上。她有些歉疚地冲柜台里的人点头,麻烦你们了,我今天不寄了,等我回家做好花生糖和五香蚕豆,明天再来寄。
她走了,笑着。烈日照在她身上,蛇皮袋扛在她肩上。大街上,人来人往,没有人会留意到,那儿,正走着一个普通的母亲,她用肩扛着,一颗做母亲的心。
20.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1. 请分析划线句中“努力”“小心翼翼”所表达的含义。
22. 母亲的“笑”这一神态描写,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请找出来,用曲线标出,然后回答:每次笑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
23.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4.读了本文你有什么话想说吗?请写写你的想法,不少于100字。
参考答案:
20.一个乡下母亲给远在国外的儿子寄农家土产品的故事.
21.“努力”说明母亲带的东西很多,很重,也表明母亲身体瘦弱,跑了很远的山路,已经很累了。但为了儿子,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小心翼翼”表明母亲来自穷乡僻壤,没见过大世面,第一次跑到城里给儿子寄东西。这两个词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爱子心切、憨厚朴实的农村母亲形象.
22. 第一次 “笑”:“她冲说话的人笑”这次笑既表明她委婉拒绝别人的好意,为了能让儿子吃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儿子想吃的土产品,即使自己在家怎么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儿子的要求,这点钱算什么;这次笑也表现母亲的自豪感,在这么多人面前,告诉大家自己有这么一争气的儿子在国外,能不从内心深处欣慰的笑吗?其实这次笑的深层含义还是一个中心:爱儿子!
第二次“笑”:“她笑笑,摇头”这次笑仍然是委婉拒绝别人的好意,但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母亲稍有失望无奈,但又不甘心就此罢休,她在努力的想其它办法满足儿子的要求,其实给儿子寄东西的决心在笑中已经体现了。
第三次“笑”:“她笑着走了”这次笑是她满怀希望的、欣慰的、开心的笑,终于能满足儿子的要求了,问题解决了。
23. 是一个爱子心切、憨厚朴实的农村母亲.
《母亲》阅读原文与答案 4
① 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他泥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脯,饱满茁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看着看着,我常常觉得,单是为了这么一看,女人就不能错过做母亲的机会。
② 忽然又想,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在母亲目光中熟睡的吧?然而愉乐的童年又是懵懂的,在这种目光里我一次也没有被看醒,所以也不曾记得。对这种目光开始有感受是在渐渐长大之后,那一年我大约十三四岁,正是女孩子刚刚有心事的时节。
③ 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忽然静了。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我们两个的呼吸声交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等了一会儿,还没有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
④ 妈,怎么了?我很纳闷。
⑤ 不怎么。她说。似乎有些慌乱地怔了怔,走开了。
⑥ 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我就有些不耐烦地说:妈,你老是这么看我干吗?母亲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
⑦ 以后,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而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病逝了。
⑧ 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
⑨ 孩子在我的目光里,笑出声来。我的目光给他带来了美梦了吗?我忽然想,如果能够再次拥有母亲的这种目光,我该怎么做?是用笑的甜美来抚慰她的.疲惫和劳累?是用泪的晶莹来诠释自己的呼应和感怀?还是始终维持着单纯的睡颜,去成全她欣赏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
⑩ 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我知道,这种假设对我而言,只是想像的盛宴而已。但是,我想,是不是还有一些人也许需要这种假设的提醒呢?如果,你还有幸拥有母亲;如果,你浅眠时的双睑偶然被母亲温暖的目光包裹,那么,千万不要像我当年一样无知和愚蠢。请你安然假寐,一定不要打扰母亲。
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
阅读题:
1、第 ⑦段画线部分前后两句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你的理解。(2分)
2、品味第⑧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
(1)这段把母亲比做 、 、 ,突出了母亲目光的_________.
(2)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最后一段,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4、作者是在做了母亲之后才体悟到当年母亲目光中的爱抚和温暖的。而当她懂得了母爱的时候,她却永远失去了母亲。这就是生活。所以作者感喟: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简要谈谈。(4分)
参考答案:
1.前句讲我的感觉,母亲没有再看过我;后句讲母亲对我的爱抚并未因我的烦怪而停止,只要做得更隐蔽。
2.(1)天空 礁石 河床 执着和深情
(2)既有失去母亲的哀伤,又有不解母亲深情的懊悔。
3.你躺在母亲的爱抚里,你是幸福的;母亲欣赏并爱抚着自己的孩从,也是一种享受和幸福。(意思对即可)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题干提示的思考方向;①养子才知父母恩,只有体验过的事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②当你拥有某种东西的时候,却不懂得珍惜它;当你失去它时,才倍感它的珍贵。③理解并珍惜亲情等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以上三个方面,只要答对一个方面即可得2分,剩下2分根据表达的流畅程度,酌情给分)
《母亲》阅读原文与答案 5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一生操劳的母亲,从没有走出过塔河这个偏远的村庄,在行至人生的终点时,她渐渐燃起一个愿望,那就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儿子王一民展开的地图上,母亲用瘦弱的手指画了一条斜线,从塔河到拉.萨。王一民不明白母亲为何选择这样遥远的地方,但母亲迫切而强烈的心愿、充满渴望的目光,激励着王一民出发了。
③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塔河,74岁的儿子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99岁的老母亲,吱呀上路,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走到了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考虑到母亲身体不支,王一民打算返回家乡,以使母亲“落叶归根”。
④两年多里,寒冬酷暑,冰雪暴雨,还有母亲“老小孩儿”似的.抱怨和挑剔,种种路况和心绪,王一民都挺了过来,而且他为自己能和母亲在一起走这么多路感到无比荣幸。
⑤一路上,王一民的行动也引来记者的访问、电视台的镜头、陌生人的好奇,面对这些始料不及的关注,王一民也会觉得慌张、惊恐。但他收获更多的,是无数好心人的及时收留和援助。“世上的人把母亲和我的旅行称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也有人称之为‘夕阳中的微笑’。”当王一民带着母亲返回家乡时,受到了家乡人的高度赞扬。
⑥回家后,母亲以102岁的高龄离开人世,遗言是:希望骨灰能撒到西藏去。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伤心平复后的王一民,以83岁的年龄,又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三轮车换成有发动机的“大车”,终于将母亲的骨灰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有人说,如果把这些往返路程都加在一起,大约有10万里。
⑦“人们把我抬到高高的位置上,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不能尽孝是理所当然的。”但反复测量走过的路,回想路上的种种,王一民也觉得,“我们的旅行几乎是个奇迹”。
⑧王一民说,我之所以能忍受所有的痛苦,是因为我必须遵守与母亲的约定,这是我能献给母亲的最后的爱心。
⑨他的事迹越过国境,传到了韩国。韩国作家俞贤民先生在中国考察期间,经过百般周折,最后见到了王一民,二人相谈甚欢,于是有了一本真实的书:《我要陪你去西藏--和母亲的最后约定》。 (选自《读者》2010年第18期 )
8、细读第④段,你赞同“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还是“夕阳中的微笑”,写出你的理由。(2分)
答:
9、下列句中加点的文字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加以品析。(6分)
(1)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塔河,74岁的儿子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99岁的老母亲,吱呀上路,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走到了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3分)
(2)伤心平复后的王一民,以83岁的年龄,又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三轮车换成有发动机的“大车”,终于将母亲的骨灰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3分)
10、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11、有人认为,第⑨段有画蛇添足之嫌,可以删去,你的意见呢,请写出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8、若赞同“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理由要点:孝最感动人也最美丽;74岁儿子完成了99岁老母亲心愿,无比荣幸。若赞同“夕阳中的微笑”,理由要点:借景抒情;高龄儿子陪老母亲一起走这么多路,有夕阳意;这种爱心和孝心,点出了微笑意。(意大致即可)
9.(1)从“中国最北部”到“中国最南端”写出了两地区域之广,路途之遥;“74岁儿子”“99岁老母亲”写出了这是对不寻常的母子;“破旧三轮车”说明工具简陋,可想旅途辛劳。(3分)
(2)“又”写出了这个孝心爱心举动不是第一次;“终于”点出了旅途艰辛,经过长途跋涉才到达。(3分)
10.理解要点:对亲人必须遵守约定;孝心爱心要体现在行动上;现实上,我们却停留在口头上和许诺不兑现得多。(要结合实际,表达有真情实感。3分)
11.不可以。这说明王一民的孝心爱心感天动地,超越国界;打动了韩国的作家。映衬出这一“约定”的份量。(答案大致即可。4分,视语言表达及扣住题旨得分)
《母亲》阅读原文与答案 6
“酒这个东西,真好!”这是我老母亲喝完最后一口,将酒杯口朝下,透过光线观察再无余沥时,总爱说的一句话。
她喜欢酒,但量不大,一小杯而已。六七十年代,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艰窘,两口子的工资要维持老少五口人的开支,相当拮据。她也能够将就,哪怕炒个白菜,拌个菠菜,也能喝得香喷喷的。那时,买不起瓶酒,只能去零打。这类散酒,用白署干为原料酿制,酒烈如火,刹那间的快感,是不错的,但爱上头,尤其多喝两口以后,那脑袋很不舒服的。
然而,她还是要说:“酒这个东西,真好!”
我妻子吃酒酿圆子都会醉,不过,她很喜欢闻那股白酒的香味,所以,一家人围桌而坐,老太太拿出酒杯,倒酒便是她的差使。
现在回想起老母亲那句话,就会记起当时饭桌上的温馨气氛,在讲斗争哲学的大风大浪里,家像避风港一样,给你庇护。在老少三代同住的小层子里,有一缕萦绕在鼻尖的酒香,那充实、慰藉的感觉,对一个屡受挫折的人来说,是最难得的幸福。
虽说是避风港,未必就能保证绝对安全,不知什么时候,凶险和不幸,就会破门而入。那时总有人倚恃自己政治上的优越,想将你踩到烂泥里去。简直防不胜防。因此,当老母亲把酒杯翻传来,对着透过窗口的冬日阳光, 说“酒这个东西,真好”时,即使片刻的安宁,短暂的温馨,也难能可贵。尤其一家人在默默无言中,期望着你能在困境中支撑下去的眼神,更是我觉得无论如何不要倒下去的原动力。
一九五七年因为我写了一篇小说,被打成“右派”。我和妻子约好,没有必要将此事告诉老人,让他在思想中成为一种负担;但天长日久,她也不可能有毫不察觉我的政治跌宕。不过,她始终装作什么出不知道,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但也是从那以后,她有了这种喝上一杯,麻醉自己的习惯,而且一定要说出那句关于酒的口头禅。
前不久,上海一张报纸上发表出丁聪先生画我的一张漫画,有我的自题的一首打油诗,其中“碰壁撞墙家常事,几度疑死恶狗村。‘朋友’尚存我仍活,杏花白了桃花红“的”疑死”二字,绝大量夸张之词,这就更让我怀念那杯母亲的酒了。一般来讲,她喝酒,从来不鼓励家中的别人喝酒,但在“史无前例“的年代,当那些“朋友”们“帮助”得我“体无完肤”,真觉得离死不远的苦痛中,我母亲会破例地在她喝完的那小杯酒,在说“酒这个东西,真好”时,再倒上一杯,放在被斗得身凡疲惫的我面前……
如今,须发皆白的我,也到了我母亲喝酒的那般高龄了。据报纸载,喝一点干红,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讲,或许益处列多。现在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家,我和我老伴,每当在饭桌边从坐下来,品尝着琥珀红的酒浆时,就会想起那杯母亲的白酒。这一份记忆,也就渲染上一层玫瑰般的甜蜜色彩。
于是,“酒这个东西,真好”的话音,就会在耳畔响起。接着往下想,酒,究竟好在哪里呢?这就是:不管在阳光灿烂的季节中,还是在刮风下雨的岁月里,只要是有酒的日子,那幸福,就属于你。(取材于《李国文散文选》)
1.下面各项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的妻子不能喝酒,但喜欢闻酒味,给母亲倒酒,既能体同出家庭的温馨气氛,
又可以闻到酒香。
B.家虽穷,酒量也不大,但酒还是要喝的,这说明作者一家对酒有着天生的热爱,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也不能放弃。
C.那时的家虽是避风港,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因为随时有人砸开家门,骚扰辱骂,使一家不得安宁。
D.“朋友”“帮助”这些词语的运用,含蓄又极生动地写出在“史无前例”年代的.社会实际和“我”的痛苦心情。
E.现在,生活好了,为了有益身心,“我”们夫妻放弃了喝白酒,而改喝干红,在二人对饮时,一起回味着浪漫的青年时代。
2.文中画线处,写了母亲感慨“酒这个东西,真好”时的两个细节,请任选一个细节对其表达效果作分析鉴赏。
3.文中反复出现“酒这个东西,真好”这句话,请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母亲总爱说“酒这个东西,真好”这句话。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她总爱说这句话的原因。
(2)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4.结合全文,阐释“无论在阳光灿烂的季节中,还是在刮风下雨的岁月里,只要是有酒的日子,那幸福,就属于你”一句话的含义。
答:1.A D (B我们一家没有对酒的天生热爱。C“随时有人砸开家门,骚扰辱骂,使一家不得安宁”一语文中无据,理解过实。E“放弃了喝白酒,而改喝干红”文中无据,“回味着浪漫的青年时代”更是无从谈起。)
2.第一处细节,用母亲“将酒杯口朝下,透过光线观察再无余沥时”这个动作,写出母亲喝完酒后的释然(或满足、或颇有余味)的心情。
第二处细节,通过母亲“把酒杯翻转来,对着透过窗口的冬日阳光”这描写,写出了母亲在喝酒时家人共同感受的片刻温馨与宁静。以上两处细节分析意思对即可,不必拘泥于答案所用词语。
3.(1)原因一:酒可以减轻自己因儿子受罪而带来的痛苦,原因二:可以让儿子暂时摆脱痛苦。原因之三:营造温馨生活氛围(或气氛)。
(2)开头就写到这句话,对全文起引领作用,文章中反复出现此句,起到抒情线索的作用,结尾再度出现此句,呼应了开头,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在痛苦的年代,酒代表的是家人的慰藉和期待,在幸福的年代,适度的酒可以给人带来温情的回忆。拥有了这些,就拥有了幸福。
【《母亲》阅读原文与答案】相关文章:
母亲阅读原文及答案05-28
《母亲》阅读原文与答案05-11
《窗前的母亲》阅读原文及答案10-28
《母亲的心》原文及阅读答案10-06
母亲的心阅读原文及答案09-28
《永恒的母亲》阅读原文附答案11-04
《春雨》原文及阅读答案01-17
孔乙己阅读原文答案12-03
《旧书》阅读原文及答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