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阅读答案

时间:2024-04-02 11:23:4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终南山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终南山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终南山阅读答案

终南山阅读答案1

  古诗词鉴赏

  终南山(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太乙,终南山的别称

  21.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

  B.颔联写近景。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茫茫“青霭”,“青霭”的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C.尾联叙事。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

  D.这首诗游踪清晰可见。诗人远望终南山,人在山外,然后诗人已身在山中,接着登顶,然后准备投宿,人还在山中。

  22.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

  【答案】

  21.A

  22.这句描写出诗人俯在天气变化下,山中的众多沟壑都显出独特的形态。“众壑”与上句中的“中峰”相呼应,突出了终南山的雄伟壮大,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解析】

  【21题详解】

  A.“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在首联中未体现。故选A。

  【22题详解】

  考查对诗句赏析。“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意思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分野中峰变”一句表现了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游山而有这样的认识,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也是尽收眼底的全景。“众壑”和“中峰”两个词语,突出终南山的高峻雄伟。用天气变化不定时雨时晴,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令人赞叹;表达诗人对终南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终南山阅读答案2

  终南山①

  王维

  太乙②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①此诗为诗人隐居终南山期间所作。②太乙:终南山又名为太乙山。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终南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夸张手法与《蜀道难》开篇异曲同工。

  B.“白云回望合”与“青霭入看无”用互文手法,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C.“阴晴”指天气变化,和杜甫《望岳》“阴阳割昏晓”的“阴阳”意思相同。

  D.全诗未出现“我”却处处有“我”,以“我”的行踪为主线多角度勾勒终南山。

  16.关于本诗,清沈德潜云“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你怎么看?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5.C(意思不同,“阴阳”指山南、山北)

  16.答:与通体相配。①前面写终南山景色壮美,诗人想留宿,继续欣赏;②诗人游至深山,深山有“樵夫”,说明附近必有人居,询问合乎情理。

  与通体不配。①“中峰”指终南山深处,人烟稀少,诗人“投宿”不合情理。②隔着深沟大涧不易发现樵夫,隔水问樵夫不合理。(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住所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赏析】

  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中国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次联是说,我在深山前行,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见。

  次联写近景,“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的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历的人并不陌生。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那些值得观赏的景物,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刚才呈现于眉睫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并不明说,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

  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这样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尾联是说,我想在山里找一个人家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对此,清沈德潜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然而通过玩其语意,我们似乎可以领会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山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是怎样发现这一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响动,使人循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深懂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终南山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3分)

  (2)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4分)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9.(1)(3分)气势宏大(1分),高耸(1分),幽深(1分)。

  (2)(4分)“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1分),“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1分);“拂”字化无形为有形(1分),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1分)。

  (3)(3分)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1分),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1分),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1分)。

终南山阅读答案4

  《终南山》阅读原文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yú) 。

  白云回望合,青霭(ǎi)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hè)殊 。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阅读题目

  8. 这首诗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请以第二联为例,对此做简要赏析。(6分)

  9.末句所问内容可能“单一而又丰富”,请做合理推想。王维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终南山》阅读答案

  8. “青霭入看无”与“白 云回望合”是 “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描写进入终南山所见到的奇妙景象。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短短10个字,描绘出终南山最迷人的.特色,成为偌大一座终南山的传神写照。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9.单一:所问皆与终南山有关。丰富:借问宿处,问明天俊游之处,问终南山的掌故,问此处的隐士……表达醉心山水,流连忘返,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秀美山河的赞美之情。

  《终南山》阅读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终南山阅读答案5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解】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首两句中的“暮”和“归”两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诗人这才踏上归途。

  B.三四句意思是说,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岭被夜色笼罩,油然而生苍茫寥廓之感。

  C.“美酒聊共挥”一句描绘出宾主欢言笑谈、畅饮畅聊的欢乐的`场景。

  D.最后几句意思是说,主客在欢言挥酒、长歌曲尽之下,不知不觉就到夜深了。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就体裁而言,“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格律诗的特点。

  B.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中,“入”和“拂”两字赋景物以人的情态。

  C.“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运用了白描手法,显示出诗人与主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D.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探访友人的琐事人情,但却依然表现出李白诗歌朗俊豪爽的风格。

  18.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6.(3分)B(本题考查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

  17.(3分)A (不是格律诗,是古体诗)

  18.(6分)(本题综合考查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诗人白天游山,山中的美景令人神怡;日暮投宿,田家的恬静令人称羡;主客畅饮,忘机的欢快令人沉醉。

  评分标准: 共3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终南山阅读答案6

  游终南山

  [唐]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请简要赏析开头两句中"塞"和"生"两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此题抽样平均得分4.563,试题难度为0.570

  (1)【参考答案】①“塞”,充塞,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礴气势。(2分)②“生”,升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从终南山的山巅冉冉升起的景象。(2分)(意思对即可)

  【考生答卷存在的问题】

  ①误解两个字的含义,如很多学生把“生”解释为“生成”“生长”“孕育”等,把“塞”解释为“阻塞”等。

  ②结合诗句分析不到位。

  【答题思路及模式】

  首先指出词语的含义及使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格),其次结合诗句分析其妙处,最后指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即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出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

  (2)【参考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和对世俗的厌倦之情。(2分。每个要点1分)终南山环境优美,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置身山中,使人正心平,产生远离尘世、超然物外之感。(2分。意思对即可)

  【考生答卷存在的问题】

  ①缺乏思路,没有章法,组织答案欠条理。

  ②感情理解不够全面,不少学生却少了“对美景的喜爱”这个方面。

  ③理解不恰当,有些学生把“对世俗的厌倦”理解成“对朝廷的痛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等。

  【答题思路及模式】

  ①先总结情感,再结合诗句分析。

  ②一定要立足诗句本身去分析作者情感,不可乱套词语,力求言之有据。

终南山阅读答案7

  [唐]孟 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21.请赏析开头两句“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中所运用的“塞”和“生”两字。(3分)

  2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什么在结尾流露出了“悔读书”的.想法。(4分)

  参考答案:

  21.①“塞”字,极尽夸张之能事。写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全被千岩万峰所遮挡,表现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礴气势。②“生”字,选词新奇独特,形象地描绘了朝日和夕月从终南山的山巅初露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的景象,生动传神,别有情趣。

  评分标准:答对意思即可,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满分。

  22.①终南山无比优美的景象,自成天地,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②山中人“正”而不邪,置身其中的诗人也感到人正心平,连险峻的山路都变得平坦了,使他能够远离污浊的世俗红尘,超然物外。

【终南山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游终南山》阅读答案11-12

《游终南山》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7-05

海龟的阅读答案|海龟阅读答案04-02

阅读及答案12-06

等 阅读答案06-26

等阅读及答案07-23

面试阅读理解及答案 面试阅读答案解析07-02

手阅读理解及答案最新 手阅读答案07-20

散文阅读与答案:《邂逅黄姚》阅读答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