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1
夜过借园①闻笛
(清)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①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21.简答“笛声”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2.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答案:
21.笛声是全诗的中心意象。(1分)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1分)。诗的首联引出“水上音“,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颔联借“笛声”抒发“秋士“哀愁之心,颈联写诗人与“笛声”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尾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通过“笛声”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1分)
22.(5分)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2分)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2分)诗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1分)(要求能结合颔联颈联分析鉴赏。否则酌情扣分)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2
夜过借园①闻笛
(清)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①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21.简答“笛声”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2.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答案:
21.笛声是全诗的中心意象。(1分)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1分)。诗的首联引出“水上音“,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颔联借“笛声”抒发“秋士“哀愁之心,颈联写诗人与“笛声”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尾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通过“笛声”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1分)
22.(5分)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2分)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2分)诗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1分)(要求能结合颔联颈联分析鉴赏。否则酌情扣分)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1.夜过借园①闻笛
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①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1.简答“笛声”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笛声是全诗的中心意象。(1分)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1分)。诗的首联引出"水上音",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颔联借“笛声”抒发"秋士"哀愁之心,颈联写诗人与“笛声”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尾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通过“笛声”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1分)
2.(5分)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2分)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2分)诗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1分)(要求能结合颔联颈联分析鉴赏。否则酌情扣分)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4
《塞上闻笛》和《夜笛词》阅读答案
塞上闻笛
张祜
一夜梅花笛里飞,冷沙晴槛月光辉。
北风吹尽向何处,高入塞云燕雁稀。
夜笛词
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1)第一首诗末句中的“稀”字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请联系已学诗词,简要分析第二首诗中的“西楼”意象的作用。(4分)
(3)两首诗在描写笛声的艺术技巧上有何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既写出了笛声吹向高远之处渐渐消逝的情态,(1分)又写出了边地大雁渐高渐远渐稀少的`情形,(1分)表达了征夫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无边的思乡之愁。(1分)
(2)“西楼”常指女子闺房或伤心地,也是相思与愁绪的代词,(1分)如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1分)本诗中指女子居所,和“月”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暗示了裁衣妇的思远闺情。(2分)
(3)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相结合的手法。(2分)不同:第一首还运用了比喻(通感)和设问的修辞手法;(1分)第二首还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1分)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5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6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题目
2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2分)
2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2分)
2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4分)
2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2分)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写全一个字各得2分)
2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7
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①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1.简答“笛声”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笛声是全诗的中心意象。(1分)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1分)。诗的首联引出“水上音”,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颔联借“笛声”抒发“秋士”哀愁之心,颈联写诗人与“笛声”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尾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通过“笛声”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1分)
2.(5分)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2分)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2分)诗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1分)(要求能结合颔联颈联分析鉴赏。否则酌情扣分)
作者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区任县令,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江右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8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拓展阅读:《春夜洛城闻笛》鉴赏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9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白话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2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2分)
2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2分)
2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4分)
2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2分)
参考答案: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写全一个字各得2分)
2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10
《夜过借园闻笛》练习题及答案
夜过借园①闻笛
(清)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①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1.简答笛声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笛声是全诗的中心意象。(1分)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1分)。诗的首联引出水上音,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颔联借笛声抒发秋士哀愁之心,颈联写诗人与笛声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尾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通过笛声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1分)
2.(5分)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2分)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2分)诗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1分)(要求能结合颔联颈联分析鉴赏。否则酌情扣分)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11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简析
此诗意境绵延深厚。诗人用隽永含蓄的笔调抒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那个春天的夜晚,诗人静静伫立,那悠扬的笛声满城飘扬,激荡起诗人无限的离愁。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12
《春夜闻笛》《采桑子》阅读答案对比
春夜闻笛①
唐李益
寒山②
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采桑子③
南宋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相映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释:①李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所作。②寒山,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③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说朱敦儒“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
(1)两首诗传情达意都借助了“雁”这一意象。李诗借大雁春来北飞,言迁客欲归不得(雁归而人留),寄喻得体,衬托有方。朱诗。(3分)
(2)两诗中都有一“泪”字,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两首诗传情达意都借助了“雁”这一意象。李诗借大雁春来北飞,言迁客欲归不得(雁归而人留),寄喻得体,衬托有方。朱诗借旅雁自比,以万里反衬自身的'孤单,写虽在战乱中来到江南作客,但仍无法忘怀那“万里烟尘”的中原,比喻形象,对比鲜明。(3分)
(2)两诗中都有一“泪”字,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李诗之泪是自伤身世之泪,表现了诗人被贬南方,渴望北归而不能的遗憾与怨恨;(2分)朱诗之泪是忧时伤世之泪,表现了诗人因中原沦陷被迫漂泊江南的离愁别恨与担忧时局的爱国情怀。(2分)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13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14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二: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简析:
此诗意境绵延深厚。诗人用隽永含蓄的笔调抒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那个春天的夜晚,诗人静静伫立,那悠扬的笛声满城飘扬,激荡起诗人无限的离愁。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09-14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03-28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理解及答案07-20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鉴赏及答案07-01
袁枚《随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10-09
鹊桥仙·夜闻杜鹃阅读答案11-08
春夜闻笛原文及赏析02-27
《春夜洛城闻笛》改写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