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开篇叙事,写舟行至洞庭。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语言平实简明。
B. “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两句中天阔、波平、峰青,诗人以精工细笔勾勒洞庭湖的全景。
C. 下阕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且静中见动,红白相衬,别有意趣。
D. “夜凉船影浸疏星”,疏星船影,倒映湖中。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相呼应,且以景语收结,耐人寻味。
16. 湖湘之洞庭,常常成为文人骚客游历观赏、吟咏抒怀的对象,如张孝祥《浣溪沙·洞庭》、杜甫《登岳阳楼》。请简要概括这两首诗歌意境和情感的不同。
【答案】
15. B
16. 张词营造了开阔平静、澄澈明亮的意境,抒发了沉醉自然、坦荡高洁的情感。
杜诗营造了雄浑壮阔、浩渺无边的意境,反衬出自身的渺小和孤独无依,既包含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表达了对国事和人民的深切忧虑。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精工细笔”应改为“白描之笔”。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境和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题先分析意象,概括出意境特点,再分析情和景之间的关系,理解概括出词人的情感。
张词,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张词营造了开阔平静、澄澈明亮的意境,抒发了沉醉自然、坦荡高洁的情感。
杜诗,颔联“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是洞庭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营造了雄浑壮阔、浩渺无边的意境。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自身的渺小和孤独无依,既包含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
尾联“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表达了对国事和人民的深切忧虑。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张孝祥《浣溪沙·洞庭》的阅读答案12-31
张孝祥《浣溪沙·洞庭》阅读答案06-25
张孝祥浣溪沙赏析阅读洞庭附答案07-03
关于张孝祥《浣溪沙 洞庭》的阅读答案参考11-28
关于张孝祥《浣溪沙·洞庭》赏析11-11
张孝祥浣溪沙阅读训练08-09
浣溪沙张孝祥11-24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阅读答案03-28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阅读练习及答案11-04
张孝祥《浣溪沙》赏析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