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答案

时间:2024-01-15 10:28:43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古诗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阅读答案

古诗阅读答案1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⑴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5分)

  答: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共5分,答到“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意思的得2分,答到“幽静”或“和谐优美”的得3分;不够完整、准确的酌情扣分)

  ⑵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家忙的气氛。(共4分,围绕“妇姑相唤浴蚕”和“闲”进行分析的,可各得3分;或者围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的各得2分。其他分析根据要求酌情给分)

  1、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指出来,并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解析】此处为衬托手法,以”闲”衬”忙”,饶有情趣。

  【答案】 ”闲”是本诗的诗眼。全诗描写山村静幽和谐而又繁忙和充满生气的农家景致。即使是雨天,妇和姑也相约去”浴蚕”,可以想见,男人们更是早就到田间耕作去了,全家没有闲人;可是作者偏要着一”闲”字,用”中庭栀子花”之”闲”来衬托农家之忙,饶有情趣。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方法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辨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要求辨别这些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是:首先,理解并熟记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等常见说明方法的定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其次,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定要联系句子所在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因为任何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说明某一内容服务的。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阅读段意概括归纳的方法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古诗阅读答案2

  古诗横塘范成大带拼音版

  héng táng

  横塘

  fàn chéng dà

  范成大

  nán pǔ chūn lái lǜ yī chuān , shí qiáo zhū tǎ liǎng yī rán 。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nián nián sòng kè héng táng lù , xì yǔ chuí yáng xì huà chuán 。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横塘范成大阅读答案

  1.请简要赏析末句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说说“依然”一词所蕴涵的情感。

  阅读参考答案:

  1.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或: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2.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横塘范成大全诗翻译

  春天到来的'时候,这满塘的水就绿了,但的石桥和水边的红塔旧色依然。

  在每年送朋友上路的横塘里,蒙蒙细雨中,即将远行的画船栓在岸边的垂杨柳上。

古诗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古离别

  (唐)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①,不那②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毵毵(sān):柳叶纷披下垂貌。②不那:通“不奈”,即无奈。

  两首诗都抒发了什么?在表现手法上各自有什么突出特点?.

  参考答案:

  17.古诗鉴赏(8分)

  【答案】两首诗都抒发了离情别绪。(2分)表现手法:韦诗:①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②送行者马鞭遥指南方这一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生动传神;③想像(虚写)行人要去的`南方春色葱茏、风光明媚,愈发使人肠断伤感。(各1分)郑诗:①漂亮的船静静地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又与岸边杨柳相绾,宛如一幅优美的春潭画舸图。这是以外物之静反衬内心之乱;②后两句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极有情味;③末句化无形为有形,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载”之物,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沉重。(各1分)古诗《古离别》《柳枝词》比较阅读答案

古诗阅读答案4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陇因题

  许浑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

  (1) 首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2) 分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3分)

  (3) 有人评价这首诗言微旨远、节短音长,请结合本诗分析的言微旨远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0.(1)首句写出了日斜燕飞之景;点题,以西飞海燕比喻在长安卜居不遂之客,写出了客士卜居不遂内心积郁、愤懑不平之情;为下文写景抒情作铺垫;与第三句楼台深锁无人到形成对照。

  (2)对比。来到长安的贫士寻不到一片栖身之地与显贵人家的重楼闲闭,无人居住形成对比,呈现出一种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答托物言志、借物取喻,托景见意亦可)

  (3)这首诗所写的时间是白日斜,季节又是花落尽。全诗的色调是暗淡的,情调是低沉的,这是卜居不遂、薄游陇之客的黯然心情的反映,更是唐王室衰败没落的写照,因此说言微旨远。

古诗阅读答案5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王茶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楓明酒旗。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21. 古典诗歌在梟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3分)

  2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21.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评分标准:共3分。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满分。每点都要结合内容解析。

  22.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2分)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1分)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

  评分标准:共4分。第1条中两个情感各占1分。第2、3条的分析,意思对即得分。

  词作鉴赏

  洪王茶,宋末人,自号空同词客,有词一卷。水口,集镇名,今名水口铺,在安徽来安县南三十里,来安水东岸。为当地的水陆交通要道,亦为征人旅客常经之地。词人途中投宿于此,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抒发羁旅幽思的小词。

  起首“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二句写远景。雨后初晴,一道断虹斜插于东南方的`长江之上,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水,一片紫翠。“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两句转写投宿,兼及近景。短亭,古时修于官道旁;以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大凡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系马短亭西”,说明客舍就在此近旁:“丹枫明酒旗”,说明客舍兼营酒水。短短四句,恍如一幅画卷,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色彩绚丽,诗意盎然。词人好像手握一枝调色彩笔,精心构画,于是画面上出现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出现了,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也出现了“断虹远饮横江水”中的“饮”字,带有“追琢”的痕迹。况周颐说:“词太做,嫌琢;太不做,嫌率。欲求恰如分际,此中消息,正复难言。”(《蕙风词话》卷一)可见他不是反对追琢,而是反对“太做”,即追琢过分。若“恰如分际”,这种追琢还是必要的。复有“明”字,青旗、红枫,判然可见,色彩明丽。

  下阕抒写客居此地的孤独之感。换头“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二句,谓词人奔走仕途,一事无成。“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词人这里借用,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事逐孤鸿去”,大概是说往事不可追寻,已逝之时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深,故亦真挚感人。结尾“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二句饶有韵味。从时间上看,上阕写夕阳时候,提到山犹染紫;这里说“月黄昏”,则已暮色苍茫了。其上着以“又是”二字,说明词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尝尽了千愁万苦。时已云暮,词人只有点上寒灯,闭门独坐而已。唐人马戴《灞上秋居》诗有句云“寒灯独夜人”,词境似之,但换用“人闭门”三字,则变成有我之境,与李重元《忆王孙。春景》词的结句“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菩萨蛮》,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符合一般小令的结构规律。但前后对比,又有明显的映照作用:开始时词人远眺断虹饮水,斜日含山,心情比较平静、舒畅;结尾时闭门独坐,孤灯相伴,自然产生抑塞无聊之感。因此在整个词中,词人的感情是有发展变化的,非平铺直叙的作品所能及。

古诗阅读答案6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

  拾遗:官名。袁氏曾任拾遗,因罪流放岭南。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访友不遇的伤感。孟浩然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可不见流放中的友人,顿生伤感之情;(2分)对友人被贬的愤愤不平。才子竟遭流放,何况流放之人还是自己的挚友,因此心中不平;(2分)对友人的思念牵挂。流放之地梅花再好,怎及留居北地的故乡呢!(2分)

  2、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全诗四句,两处对比。(1分)人的对比:洛阳才子与岭南流人对比。袁拾遗身为“才子”,理当被朝廷重用,却被贬他乡,沦为“流人”,其过人的才能与恶劣的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委婉表达出对当时“才人”被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而不露,引人深思。(2分)地方的对比:梅花早放的南方虽美,但还是不如春天的北国。一扬一抑,增强了诗的波澜,更见对朋友的思念挂念之情的深挚。(2分)

古诗阅读答案7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江南的故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CD

  A.首联“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巧用数字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意远而势雄,尤显情韵之不俗。

  B.颔联晚眺远景,点明了登楼时间和环境氛围。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C.颈联晚眺近景。诗人从声色的角度描摹了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的'景色,暗示了诗人孤独漂泊的处境。

  D.尾联“莫问”二字,劝诫行人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不必心生悲凉之感,因为古往今来的一切历史,都会随着滔滔渭水而流逝。

  E.此诗通过云、日、风、雨的层层推进,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2)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

  (1)CD(C项虚实结合: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表达出的是诗人对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从“万里”推向“千古”的哀怨感伤之情.D选项“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

  (2)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抓住尾联“行人”的感慨主要结合“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理解.)

  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古诗阅读答案8

  原文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宋代:姜夔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译文

  在湘江边绕着江岸一直走下去,不觉月亮都快要落下来了。江畔的梅树横斜,小小的花枝开放,浸满了忧愁的涟漪。梅花的一春幽愁之事有谁知道呢?寒冷的东风吹起。梅花也很快就要花落香消了。

  鸥鸟离去,昔日之物已是物是人非。只能远远地怜惜那美丽动人的.花朵和依依别梦。九嶷山云雾杳杳,娥皇、女英断魂哭泣,相思血泪浸透在绿竹枝上。

  注释

  1、小重山令:即《小重山》,又名《小冲山》、《柳色新》。唐人常用此调写宫女幽怨。《词谱》以薛昭蕴词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韵。换头句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余各句上下片均同。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两体,是变格。

  2、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3、湘:湘江,流经湖南。

  4、皋:岸。

  5、茜(qiàn)裙:绛红色的裙子。指女子。

  练习题

  1、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起句“人绕湘皋月坠时”点明地点、时间。本句正确语序应为“月坠时人绕湘皋”,意为月落时分,我在湘江边徘徊。

  B、“斜横花树小”一句着“斜”“小”二字,写横斜的枝条,着点点红玉,写出了梅花娇小纤弱之态,唯其娇弱,更见其可爱可怜。

  C、“香远茜裙归”一句中“香远”指花香袭远,以此象征诗人美名远播,与《爱莲说》中“香远益清”有异曲同工之妙。

  D、“鸥去昔游非”一句中“鸥去”由对往事的回忆转向眼前之景,鸥鸟的离去让诗人突然清醒,往事已像鸥鸟一样飞去。

  E、“花可可”中“可可”为可爱之意,与前面的“花树小”遥相呼应,写出了梅花活泼可爱的神态。“可可”又是叠词,形成极美的声韵。

  2、请简要分析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CE(C项,“以此象征诗人美名远播”错,本词是一首借物抒情的词,并非托物言志之词,借梅来表达对恋人的相思之情。E项,“‘可可’为可爱之意错”,“可可”为“小之意,“写出了梅花活泼可爱的神态”错,不是“活泼”,此处应为“娇小可怜”之意。)

  2、全词借咏梅来表达了对恋人的相思之情。上片以月坠湘皋,东风凄凉,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意境,为下片的离别相思定下了基调。下片“遥怜”两句写恋人对自己的思念,从对面写来,使相思之情愈翻书愈浓。最后三句化用典故,把娥皇、女英对舜帝的思念之情,比作恋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对面落笔,情真意切。“相思血”借斑竹写梅花,谓红梅由相思血染成,其色红,其情殷。

古诗阅读答案9

  【原文】

  跟着父亲读古诗

  潘向黎

  ①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让我开始背诵古诗。我背的第一首诗是“白日依山尽”,然后是“床前明月光”和“慈母手中线”。

  ②再然后,应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在我当时的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完全不明白,杜少府,肯定是姓杜名少府了,但什么是城阙?什么叫三秦?“宦游人”是什么?换油人?……继续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时我还没有见过海,“海”字让我想到的是父亲所在的上海,既然一年只能在寒暑假见到父亲两次,上海一定非常非常远,那是“海内”还是“天涯”?

  ③大概是我十一岁那年吧,父亲到外地出差,给我带了一套唐诗书法书签,就是一张张书法的黑白照片。其实很简陋,但是我爱不释手,天天拿着看,翻来覆去地看。其中有一张是我没有背过的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记得是用一种“奇怪”的字体写的,后来知道是隶书。这首诗我很喜欢,但是不太明白这个杜牧到底想说什么。但是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觉得自己整个人在昏暗中闪闪发光。当时母亲在我对面批改学生的作业,我没有打扰她,而是一个人安静地体会那种无声无息从天而降的幸福。独自惊喜了一会儿,又有一点隐隐的担忧:怎么读不出什么要人上进的意思?还是理解错了?

  ④等到再见到父亲,我忘了问这个问题,等到我可以天天见到他,我已经不需要问了,我自己明白了: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觉得优美,置身其境,这首诗的`价值已经足够了。诗不一定是用来包裹人生道理,不说“苦寒”,单纯写梅花也是可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有一种被赦免的轻松感,从此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读了。

  ⑤十二岁时,随母亲移居上海全家团聚,一下子海阔天空了。我从父亲的书架上很方便地可以接触到许多古典诗词读本,而且编选者都是真正的学问大家。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面对竖排书那种奇异的说不清来由的肃然起敬的感觉。

  ⑥也就是在这些诗词选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在书上随手标记、评点的做法。父亲在这些书里,用铅笔、红铅笔、蓝色钢笔作了各种记号,有三种颜色表示至少读了三遍。比如《乐府诗选》中,在第18页的《猛虎行》的注释部分,父亲在“双起单承”四字的旁边用红笔划了双线,于是我第一次读这首诗就知道了古诗中的这种手法。《白头吟》有“沟水东西流”之句。我顿住了:水怎能同时向两个相反方向流呢?正觉得不好理解,看到父亲批注“‘东西’是偏义复词,偏用东字的意义”这一句。哦哦,原来如此!《子夜歌》中有“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父亲在“期”字旁边注一“棋”字,还用一个拉长的箭头标到上句的“空局”处,使我更明确地理解了“‘期’与‘棋’同音双关”的注释——眼前是一个空局,就是“未有棋”,同音双关成“未有期”,思念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写来多么婉转,又自然又含蓄。当时的我,还远远不能说出“蕴藉”“风调”,但是已经模糊感受到了单纯里的匠心独具与浑然无痕。

  ⑦父亲觉得好的地方,会划圈。若是句子好,先划线然后在线的尾巴上加圈,整首好,则在标题处画。好,一个圈;很好,两个圈;极好,三个圈。觉得不好,是一个类似于拉长了的顿号那样的一长点。让父亲画三个圈的情况自然不多,所以每次遇到我都要“整顿衣裳”,清清嗓子,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地对父亲说,某一首诗真是好,我完全同意你的三个圈,父亲大多只是笑笑,并不和我展开讨论。

  ⑧于是我只能用也在书上点点划划写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读后感,只能在他读过的书里通过各自的评注和他“聊天”。我喜欢的诗,有时和父亲不一样,比如我在28页的《西门行》的“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四句上重重地划了线,加了圈。父亲却说:“好是好,不过三个圈太多了,两个圈还差不多。”父亲大概觉得最好的诗是不能这样说穿道破,直截了当的。而我觉得:一说说到了底,多么痛快!也难怪,我读这些诗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加上八十年代万象更新、充满希望的时代氛围,明明是无边无际的忧愁和苦闷,我也读成了明快铿锵。

  ⑨有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观点。你给我五分钟。”父亲听完我机关枪扫射般的一通话,想了一想,说:“虽说诗无达诂,不过你说的好像比我当年更有道理。”没等我发出欢呼,他又说:“哪天我去看朱先生,带你一起去吧。”朱先生,是父亲的老师,而且是父亲特别尊敬的老师啊!我又觉得自己整个人闪闪发光起来了。

  ⑩就在那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问题】

  19.文章记叙了“我”在不同时期跟着父亲读古诗的体验,请根据提示,补写相应的内容。(4分)

  ⑴学龄前跟着父亲读古诗,很多地方不明白。

  ⑵【①】

  ⑶到上海后,读父亲的评点批注,感受诗人的匠心。

  ⑷【②】

  20.第⑥段中写了父亲读诗时在书上的随手标记、评点,帮助“我”理解了诗歌表现的手法、

  内容与意境。请从你积累的诗词中任选1~2句(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从某一

  方面,加以批注。(4分)

  诗句:【 】

  批注:【 】

  21.读完本文后,你感悟最深的一点是什么?为什么?(4分)

  答:【 】

  【参考答案】

  19.答案示例:

  ①十一岁时读父亲带给“我”的唐诗书法书签,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后来,“我”对诗歌的见解得到了父亲的赞赏,觉得自己长大了。

  (评分标准:共4分。每空2分)

  20.答案示例: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字极好,有动感,有色彩。

  (评分标准:共4分。诗句2分,批注2分)

  21.答案要点:

  感悟:环境的熏陶、读诗的方法、父亲的引领或个人的努力……

  理由:略

  (评分标准:共4分。感悟2分,理由2分。感悟任选其一,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古诗阅读答案10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赠远(其一)

  王 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1)“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包含两重对比,请具体说明。(3分)

  答:

  (2)“漫漫轻云露月光”和“唯看新月吐蛾眉”都写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3分)

  答:

  答案 (1)第一重对比是写当年自己甘愿与妻子离别独守空帷,现在感受到别离之苦;第二重对比是写梦境里历经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醒来后两人仍处别离之中。

  (2)“漫漫”句渲染了朦胧幽静的氛围,衬托出孤枕难眠的`思妇形象。“唯看”句由新月联想到远方的妻子,写出了思念和无可奈何的怅惘。

古诗阅读答案11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4分)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易错点拨】作用不能从形式和内容量方面去做答,即不能从表达的情感上和描写的画面上入手。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解题思路】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以致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易错点拨】不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作者所选的意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赏析】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景物氛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三、四句旨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在文笔上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动作(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古诗阅读答案12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 之情。(1分)

  2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眼前之景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请举例分析。(2分)

  3.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1分)

  4.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2分)

  5.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6.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3分)

  7、作者在诗歌的三、四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1分)依恋(留恋)

  2(2分)诗人写自己与湖上亭道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1分)亭边的杨柳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了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语句阐释1分)

  3.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1分)。

  4.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1分)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作者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易位,借柳条、藤蔓、黄莺对诗人的留恋表达自己的感情。

  6: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1分)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 (1分) 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1分)

  7:采用拟人的手法,(1分)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1分)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1分)

  阅读练习二: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3)诗中描写诗人搬家时依依不舍(或留恋) 的心情。(2分)

  (4)请从写法上说说最后一句诗的妙处。(2分)

  答:这句诗用拟人(或衬托)的写法,形象有趣地写出黄莺连连向我挽留啼叫,使离情的表达更加深刻。

  译文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牵,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赏析

  《移家别湖上亭》,唐代诗人戎昱于搬家时所作。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所用的拟人化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2]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3]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2]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古诗阅读答案13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

  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②经眼:从眼前经过。

  ③翡翠:翡翠鸟。

  ④麒麟:石麒麟墓饰。

  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2、减却春:减掉春色。

  3、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4、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

  5、伤:伤感,忧伤。江上小堂巢翡翠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6、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7、推:推究。

  8、物理:事物的道理。

  9、浮:虚名。

  (1)首联主要意象是什么?写的是何时之景?(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诗中“物理”的含义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飞花(答出“飞花”或“飞花”和“风”给满分,只答出“花”或“风”不给分)

  暮春(只答“春”不给分)(共2分)

  (2)①以小见大,以景物写人事。

  ②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

  ③练字:巢卧。

  ④以实写虚以动写静。

  (手法1分,解析2分,如写“对偶”最高给2分;写对一角度并赏析即可得满分)

古诗阅读答案14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天末:天边。

  君子:指李白。

  憎:忌恨。

  过:失误。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天末,即天边。

  (1)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3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又有人说: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请作简析。(4分)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何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4分)

  参考答案

  (1)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和思念(1分)。

  (2)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2分)。

  (3)通过形象的比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2分)

古诗阅读答案15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问题】

  1、这两首诗各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蝉的形象的?请作简要分析。(2分)

  2、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作者借“蝉”的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2分)虞诗从“垂绥”蝉的外形、“饮清露”蝉的生活习性、“流响”蝉的声音三个方面来写蝉的.高标逸韵。李诗则从居高难饱徒费鸣叫、彻夜鸣叫到五更碧树依旧无情来写蝉的凄惨处境。

  2、(4分)虞诗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作者自己的自况,喻指作者虽处显赫之位,却德行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李诗托物抒怀,诗中的蝉却是作者困窘凄凉形象的写照,作者通过蝉这一形象表达了对自己困窘落魄、郁郁不得志遭遇的愤愤不平之情。

【古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古诗阅读答案11-12

古诗阅读答案11-12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07-06

东郊古诗阅读及答案05-09

古诗《春望》阅读答案11-04

古诗阅读答案15篇11-12

古诗阅读答案19篇08-14

古诗移居阅读答案参考06-14

《秋夜曲》古诗阅读及答案12-29

《梅花》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