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教学设计

时间:2025-02-14 09:24:40 雪桃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绝句》教学设计(精选2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绝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绝句》教学设计(精选20篇)

  《绝句》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绝句》。

  2、板书课题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色。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诗的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故事?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多么迷人春天,你也可以当当小诗人或是小作家,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吧。

  《绝句》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咏春的诗句。

  4.巧妙记忆生字,有感情地读课文。

  5.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准备:录音带、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的情景。那春天拂晓在作者笔下是

  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些古诗。

  二、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1.学生试读古诗,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知 晓 眠 闻 落

  2.根据拼音试读生字,学生自己指出在读音时应注意的问题。

  3.检查认字情况。(从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抽出学生读。

  4.只认识这些字还不够,还要记住字形。在记字形时要讲究方法,同学们有哪些好方法请说出来。

  5.记往了这些字形,那就要会写这些字。教师在黑板上写这些字,

  学生仔细观察。要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以下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晓、 闻、 眠、 落、

  三、朗读指导。

  1.这首诗语言、意境皆美,必然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老师出示课文插图,并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进行示范。学生听一次后,请想想你联想到了什么?

  2.在朗读时,语速成稍慢,学生跟着朗读诗歌。

  四、扩展活动。

  永春的诗不少,学完《春晓》后,请再积累几句写春的诗句。

  等闲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了一首写春的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唐诗《绝句》。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出示课文插图。

  同学们,你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3.学生试读课文,体会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并找出其中的生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应特别注意哪几个字的读音?

  丽 泥 沙 暖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的?

  3.认读并练写这几个字。

  4.老师指导在田字格中练写。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刚才同学们从画面上就看出了本首诗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那么就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喜欢、赞美)

  2.还要注意诗的节奏。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中写了哪些富有春天特色的景物?

  春风 花草、 冻土、 燕子 鸳鸯

  2.从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春天的感情

  《绝句》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第一句是草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第二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设计理念】

  1、以的游戏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中吟诵的古诗,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激发学生学习新古诗的兴趣。

  2、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通过欣赏春天的美景、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延伸的作业等环节引导学生领悟诗的意境,走近诗人。

  3、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体现语文教学重在实践运用的教学思想。

  4、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5、鼓励学生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

  难点: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昨天的朗诵比赛,陈老师知道了我们四甲班的同学们最拿手的就是背古诗,很多同学一口气背诵了好几首古诗呢!同学们还认识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对吗?今天,陈老师就请来一位被尊为诗圣的大诗人,你们能叫出他的名字吗?(CAI出示杜甫图片)

  2、陈老师叫大家课后查找有关杜甫的资料,都找了吗?谁来介绍一下大诗人。

  3、学生介绍杜甫。

  4、老师小结。(杜甫是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5、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原来学过杜甫写的古诗吗?(《江畔独步寻花》)

  6、那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同学们记性真好,肯定平时及时复习了,是吗?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二、出示图片,学生描述。

  1、杜甫大诗人当年在杜甫草堂内研读诗文,从窗户内往外看,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大家请看。(CAI出示图片)

  2、大家觉得这幅画面怎么样?(很美)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吗?(早春)

  3、那么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图上的内容吗?

  4、指名说。(近处的柳树抽出嫩绿的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多姿,活泼可爱的黄鹂在绿枝条间蹦来跳去,在枝头快乐地鸣叫声,门前整齐地停靠着木船,远处是一群队列整齐的白鹭,展开洁白的双翅,身姿优雅地向蓝天飞云。远处还有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雪山。)老师相机板书:黄鹂、白鹭、柳树、船只、雪山、蓝天。说得真美!

  这使我不由地联想到诗人贺知章《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十分赞赏地)你说得也很棒!学习能积极联想到相关内容,是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相机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5、同学真棒,把这幅画面说得美极了!老师深深地吸引住了。刚才我们用了那么多的词句描绘的画面,而诗人杜甫仅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样的画面描述出来了,大家想不想不读一读呢?

  三、学生自读自悟古诗。

  1、自由读。

  2、小组之间比赛读。

  3、指名读。

  4、齐读。

  5、你们刚才在描述画面的时候,讲到了黄鹂、白鹭、蓝天、柳树,那杜甫在诗中有没有描写到呢?是哪几句呢?请你找出读一读。

  6、指名读,(CAI出示一、二句古诗)齐读。

  7、请同学来讲一讲这两句诗主要写了什么?(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8、你能从这两句话中找到描写色彩的词吗?(黄、翠、白、青)老师根据学生说的,CAI将字相机变色。

  9、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文字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我们试着用最美的语言来读出画面的美。

  10、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那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配乐)

  1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你们能不能背下来呢?指名背,齐背。

  12、看看木船、雪山,诗人又是怎么描写的呢?把诗句找出来读一读。

  13、指名读,CAI出示后两句。

  14、想一想,这两句诗你都读懂了吗?说说你的是怎么理解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15、生质疑,生解答。

  16、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千秋、含。

  四、拓展活动。

  1、小结。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一首4句,每行5字或7字。)

  2、大诗人杜甫还写了两首绝句诗,大家想读一读吗?CAI出示另外两首古诗。

  3、今天,我们在这儿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古诗,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个人杜甫。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多读大量的古诗,吸取祖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绝句》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船”字,认识“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大自然美景图,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同学们,看了这些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句》。

  1、学习“绝”字。

  齐读课题。

  师指“绝”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1:分析字的结构。

  生2:猜字谜。

  生3:扩词(包括成语)、造句。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不少,于是“绝”说:“原来,有这么多的朋友在关注我,那好吧,今儿高兴,就把老底也揭给你吧。”

  “瞧,这是刚出生时的我(甲骨文);渐渐地我长大了,变成了这样……”(课件:分析“绝”的字理图。)

  2、区分“绝”和“决”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决”,你能正确区分他们吗?

  (课件:出示“绝”和“决”的对比练习。)

  (1)任何事情都不是 对的,只要下定 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

  (2)朋友们,让我们怀揣坚毅的 定,去谱写自己 妙的人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一个“绝”字我们认识的如此深刻,现在你想听一听这首优美的古诗吗?(想)

  师范读。

  生自由读。(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指名读,齐读。

  师:读得真好,真美,让我们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大自然的美景,好吗?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3、学习“鹂”、“鸣”、“翠”( 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渐变大,跳出来,达到重点学习的目的。)

  学生用各种方法记“鹂”、“鸣”、“翠”。

  如:(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图。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梢间欢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二)学习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1、正当诗人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猜,这白色的弧线会是什么?(白鹭)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渐变大,跳出来)

  3、学习“鹭”,(你认识它吗?)

  4、仰望青天,一行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

  男孩们,用你的豪放,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遐想的美吧!(学生齐读)(课件:“鹭”跳回句子。)

  (三)学习第三句

  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鲜明,到外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陶醉其中,此时他透过窗户,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2、这便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课件:第三句配图,感受“窗含”意境。)

  3、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淘气谁认识呢?(课件:蹦出“含”、“岭”)

  你觉得他们长得像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学生记字)

  “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认识“令”字,说“令”字。)

  那么,“令”字家族除了“岭”你还想起了谁?

  (玲、拎、冷、铃、零、龄、领)

  (课件:指“岭”出现“令”家族,使学生一目了然。)

  4、汉字多变,汉字也真的很神奇,一个“含”字将西岭千年不化的雪山美景尽收眼底,不防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同学们,让我们透过窗户看眼前的`这片蓝天,想象一下,和下课后我们站在操场看到的无边无际的蓝天感受一样吗?(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站在操场上看到的天很大,在教室里透过窗户看到的天只是一小块儿。)

  师:这就是含着的美,这就是“含”的妙用。

  5、可爱的女孩们,你能读出这含蓄的美吗?让我们和诗人一同去感受这千秋雪景吧!(齐读)

  (四)学习第四句

  1、仰起头,一行洁白的鹭鸟划过天际,低下头,诗人又会看到什么?(万里船)

  他看到了“门泊东吴万里船”。( 课件:第4句配图,感受意境。)原来俯首处,门外还停泊一艘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2、学习“吴”( 课件:“吴”跳出,重点学习。)

  吴桐,(学生名),你应该是最熟悉这个字了吧,告诉同学们,怎样记住它?

  3、书写“船”,认识“舟”。

  这里还有1个字你认识它吗?(船)( 课件:“船”字,突显船在当前页中位置)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它的偏旁“舟”,仔细观察,你发现“舟”在做偏旁时有什么变化吗?(“横”变成“提”)

  在虚宫格中书写。

  4、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会是怎样的心情?(愉快)

  5、让我们用愉快的语气读出诗人愉悦的心。(齐读)

  四、想象诗句,吟诵诗句,感受美

  1、同学们,句句品过了这首诗,还你想说什么?

  (诗句太美了)

  2、是啊,诗句太美了,是因为大自然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是因为此时此刻诗人有一颗欣赏的心太美了。只要心中有景,大自然处处是美景。那就让我们再一次印记这种美,想像这种美,吟诵这种美吧!( 课件:出示整首诗,配乐读,感受意境)

  五、小结,诗的背景,

  总结《绝句》(课件:杜甫画像前一行行出现总结性语句,使学生了解诗的背景和意图。)

  六、巩固识字

  师:杜甫可说是唐代诗中有名的才子,但经过了一年多的相处,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也个个都是小才子小才女,那一会儿我们就要进行一个“才子才女对对碰”的填诗活动。可是稍有难度,所以现在需要你做的就是把今天我们要认的这几个生字宝宝的字音、字形、字义再和同桌回忆、分享一遍。

  1、同桌互认字卡。

  2、练习。才子才女对对碰。(课件:出练习题,在横线上填上本课的生字。 柳丝丝,黄 悠 。一行白 ,志向青天。雪 窗,别具一格。泊 万里,驶之东 。千古佳句,万世称 。)

  七、拓展欣赏(课件:美景图片,让农村孩子欣赏到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

  同学们,你看,不仅是杜甫草堂,其实你的身边处处是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去拥抱大自然的每一天吧!

  附:此节课教学设计已经被长春市电化教育馆选入长春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课堂教学应用模式示范课例,为模式四示范课例。

  《绝句》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大意。

  2.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典故,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解读诗歌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大意。

  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典故,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解读诗歌中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听——谁在吟唱?

  【师吟诵诗歌,引出课题、作者】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有这样一位才女,她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演绎着属于她自己的悲欢离合。“婉约词宗”“千古第一才女”等美称向我们证明着她的'满腹才情。今天,让我们和她一起驻足乌江河畔,倾听她在乱世里的吟唱。(PPT出示课题,播放录音,学生聆听)

  同学们,李清照为何会在乌江河畔有这么深沉的感慨呢?是谁触发了她心中的情思呢?让我们从诗歌中寻找答案。

  二、问——为谁而歌?

  1.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请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歌,了解一下诗歌的大意。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歌大意】在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过渡语:诗人为谁而歌?项羽。

  最后两句提到了项羽的故事,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乌江自刎。大家都听过吧?项羽本是西楚霸王,但在楚汉之争中输给了刘邦,了解这个故事的人都知道,他是有机会翻盘的,但是他的自尊和气节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他宁死不降,最后在乌江自刎。就这一点以及项羽本人来说,世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傻,认为他不该放弃......

  三、探----为何而歌

  2.同学们:这首诗中作者对项羽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呢?(高度赞扬?赞扬他什么?请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前两句)

  确定:在诗人眼中,项羽乃人中豪杰、顶天立地英雄男儿。前两句就已经定下感情基调;赞扬/敬佩、思念。

  同学们知道前两句诗中的“人杰”和“鬼雄”最初的意思吗?

  引出典故

  【请看典故】:汉高祖刘邦曾称赞张良、萧何、韩信等三人为“人杰”,自愧在谋略运筹,政治经济管理,率兵作战等方面不及他们,但同时指出自己能够使用这些人材,因而取得政权。后因用为咏人杰之典。

  鬼雄:指鬼中的刚强有力者。楚.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后用以指死而不灭的刚毅精神。

  【明确】诗的开头两句石破天惊,如千钧之力,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见,诗人心中有着厚重的英雄情结,而项羽正是这样的英雄人物,诗人是崇拜的。诗人更是渴慕英雄已久: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看完下边的材料,或许能明白诗人的心境。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再看整个南宋朝廷,一片投降声。(补充背景)

  明确: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此刻路过乌江,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心潮澎湃,压抑在心中的情感终于喷薄而出:生当作人杰。老师起个头,同学们再齐读诗歌)

  四、悟--

  同学们;能体会出诗人借凭吊项羽抒发了。什么情感吗?

  明确:气壮山河英雄豪情。浓浓的报国壮志,让人肃然起敬。(板书:赞英雄,言己志,抒豪情)

  小结:对于诗人来说,项羽用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他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在当时的背景下,项羽的这种气节与昏君及无能之辈的懦夫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诗人在赞美历史名将不朽气节的同时,也讽刺了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这是作者创作此诗歌的意图之一。(板书:赞名将,讽昏君)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李清照引领下,漫步乌江河畔,静静地聆听了这位婉约凄美、娇峙文坛的女子生命里的吟唱,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我想这节课大家应该找到了答案。接下来让我们在朗诵中再次体会一下我们这位文坛大腕的豪情壮志吧!(在朗诵中结束课堂)

  《绝句》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绝句》图,配乐。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入景导入

  1出示《绝句》情景图,指导观察。请同学用完整的话描述

  2师;这幅图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描绘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绝句》

  (二)、理解诗题

  1.看了诗题你想问什么?

  2.理解《绝句》是一种诗的格式分五绝和七绝

  (三)、逐句进行学习

  1.出示第一幅图指名说图意。理解诗句。重点理解“鸣”

  2.出示第二幅图,学生同桌学习第二句。互相说

  3.重点学习第三句

  指导学生看情景图

  (1)诗人这时站在那儿?

  (2)诗人从窗子里看到了什么?理解“含”指含在。

  4.学习第四句

  重点理解“泊”

  5.四人小组合作说诗意

  6.教师出示,学生齐读

  (四)、指导朗读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2.根据节奏朗读。

  (五)、体会诗中的“声”“动与静”“色”。

  1.师:这首诗是杜甫作品中的佳作。这首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你能找到吗?

  2.学生朗读体会。

  3.师指导。

  (六)、指导背诵

  七、板书设计:

  绝句(五言)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动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静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

  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流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学们对着大屏幕上的诗句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六、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绝句》教学设计 8

  一、课前谈话

  1、孩子们,当看到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你就知道——;当看到柳树姑娘吐出了嫩绿的芽儿,你又知道——。

  2、是呀,不知不觉,春姑娘悄悄地就来了。瞧,春风一吹,万物都苏醒了。(配乐赏画吟诗)

  二、画面导入,了解绝句

  1、一幅画能让我们想到许多美妙的诗句(板书:诗、画),怪不得宋代有位著名的文学家曾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今天这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诗的国度,去感受古诗如画的美。

  2、揭示(课件出示古诗)

  分组读诗。这几首诗都是四句,每句字数都相等,这样的古诗就叫做“绝句”。每行五个字的叫做五言绝句,每行七个字的则叫做七言绝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春景诗《绝句》。

  3、书写课题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读准音、读通句

  2、检查生字

  3、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感受画面

  1、听着你们有滋有味地诵读,让我仿佛也随着诗人来到了他的草堂前。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请你边读边找,你能从诗中读出那些景物,用--------划出。

  2、生交流、汇报

  3、深入引导,想象画面

  两个黄鹂鸣翠柳

  (1)晚年的杜甫就住在这成都西郊浣花溪旁的草堂里。这一天,他闲坐草堂,向门前的院子里看去,他看见了什么?

  (2)此时正是春天,诗人看到的是一颗怎样的柳树?

  (3)看到这翠柳,你又想起了咱们曾学过的那首诗?(出示《咏柳》)

  1、齐读,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这儿的柳树绿吗?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2、读出这碧玉般的柳树

  3、像这样翠生生、油亮亮,绿的像玉石般的柳树就叫做翠柳。再读第一句

  (4)引导想象

  读着读着,我们不仅看到了翠生生的柳树,仔细听,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1、理解“鸣”,左边口,右边鸟,它的意思就是鸟叫。

  2、春天来了,小黄鹂,小黄鹂,你在说什么呢?此时你的心里?读小黄鹂们,让我们一起把对春光的赞美融入到你们婉转的鸟鸣声中吧。(齐读)

  师:瞧,有了丰富的想象,语句就变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板书:想象)*一行白鹭上青天

  (1)诗人向天空望去,他又看到了什么?

  (2)出示(白鹭)读词,你知道了什么?(以后你们就可以通过看字型来了解字的意思)

  2出示白鹭图片,你觉得?你想说?齐读

  (3)补充。春天到了,白鹭从南方飞回了自己的家乡,它们排成一行飞上了( )的天空呢?

  诗中有个词就是碧蓝,瓦蓝的意思,它就是(青)

  (4)(学生学白鹭飞)咱们就是这一行小白鹭,小白鹭们让我们一起飞到瓦蓝的天空去欣赏美丽的春景吧。

  师:小白鹭,你边飞边看,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

  你们结伴去欣赏春景,高兴吗?齐读

  体会一、二句的色彩美

  师:有人说,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一副色彩明丽的画,你从这两句诗中找到了哪些色彩?

  师:黄鹂与翠柳,黄鹂相间;白鹭与青天,白青互衬,真是色彩艳丽,有声有色。这幅画告诉诗人——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这生机勃勃的春天吧!

  窗含西岭千秋雪

  (1)看到如此美的雪景,诗人的心情十分愉快。他透过窗户向远处看去,他看见了什么?

  (2)(出示图片)师:瞧,这就是诗中的西岭山,山顶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晶莹闪耀。你感觉?你想说?读

  (3)一年里有几个秋天?那千秋指的就是?一年过去了,这儿的雪没有融化,十年过去了?百年过去了?千年过去了,这儿的雪仍然?这就叫做(千秋雪)

  (4)齐读

  (5)理解“含”

  (课件)如此美的雪景,杜甫每天都能透过这窗欣赏到。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它就像画一样镶嵌在了窗户上,这就叫(含)这就是(齐读)

  门泊东关万里船

  (1)他把目光转到门前的江面上,他看见了?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五、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我们借助想象,欣赏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再次回到千年以前的杜甫草堂和诗人一道欣赏美丽的景象吧。

  这一天,风和日暖。诗人闲坐草堂,欣赏外面的景物,向门前的院子看去,他看见……

  抬起头,向天空望去,只见……

  置于窗前,看见了一幅嵌在窗柜里的风景画,那就是……

  再往门前的江面望去,他看见了……

  2、感受诗句的对仗美

  (1)有人说,诗就是歌。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韵味。瞧,诗句重新排好队就变成一首对子歌了。(师生对)

  (2)师:既然是歌,就让我们配上音乐唱一唱吧。

  (3)在这草长莺飞的春天,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我们不禁吟出(齐读)

  六、总结、拓展

  今天,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有学习了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绝句》借助想象,我们把这首诗读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画卷。杜甫的另一首《绝句》也是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回家后也让我们借助想象把它读成一幅画吧。

  《绝句》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绝句》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认识“鹭、含、岭、泊、吴”这几个汉字,会写八个汉字。

  2.感情朗读这首古诗,感受春天的明媚色彩,感受诗人杜甫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背诵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揭题:这节课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绝句,指名读

  3.理解“绝句”: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五言(七言)绝句。

  4.了解诗人杜甫:又称“诗圣”,在成都待过,那儿有“杜甫草堂”,此诗是战争平息后重回成都写下的,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

  二、自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同桌互相帮助纠正

  2.指名展示读,倾听,纠正

  3.齐读

  三、学习诗句,朗读感悟

  (1)

  1.默读,想想诗人在这首诗里写了哪些景物?板书: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2.边读边想像:

  在蓝天的映衬下,黄鹂、白鹭、翠柳、青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描述:两个黄鹂唉翠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轻盈地飞上了蓝蓝的天空,这一切显得多美啊!

  3.看到这样的景色,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会是什么样?

  4.是的,他被这生机勃勃的春景深深地感染了,内心充满了愉悦。

  5.朗读体现

  (2)

  1.诗人在明媚的春光里还看到了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2、为什么会看到千秋雪?

  (诗人透过自己的窗户望去,正好是著名的西岭雪山,山顶上的积雪长年不化,诗人形象地叫做千秋雪)

  3、要开往远方的船只,静静地停靠在诗人的家门口,理解:停泊

  4、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像一幅画一样出现在诗人的窗前,即将远航的船只静静地听在门边,一切是那么美好!

  理解:没有战争,人们和平地生活,让他快乐而欣慰,经历了战争之苦的杜甫,看到草堂内外一片美好的春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5、朗读体现

  6、试着背诵

  四、总结延伸: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走进更丰富、更奇妙的大自然呢!

  五、指导写字

  六、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我的一个困惑,不知道从何下手,试着能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似乎又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但教师的引又显得特别束手无策,一讲总是会忍不住将学生该说的也说了。本课教学下来,有这样几点感受:

  1、适当介绍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但介绍过多、过细,学生易游离于书本。

  2、诗句意思的理解不可过于死板,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用自己的话讲通顺、讲明白即可。有些学生一字一句地按照诗句去理解,反而不能让诗意明白。这点要及时地纠正和指导;

  3、要引导学生多读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放开手让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经典古诗,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又能潜移默化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绝句》教学设计 10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前反思与构思

  要根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教学时可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播放课文范读录音等多种手段,创设诗歌意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和背诵,感受诗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教学时可适当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 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4、学习这首诗

  (1)出示整首诗

  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 香炉 生 紫烟,

  遥看 瀑布 挂 前川。

  飞流 直下 三千 尺,

  疑是 银河 落 九天。

  教后小记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意境,理解诗句,背诵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之美。抓住“银河”,激发想象,体会瀑布与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比作银河,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垂挂山前的壮美之景。

  第二课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板书:

  绝句

  两个 黄鹂 鸣 翠柳,

  一行 白鹭 上 青天。 近景

  窗含 西岭 千秋 雪, 舒畅愉快

  门泊 东吴 万里 船。 远景

  教后小记

  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自读自悟,深入理解古诗后,再引领学生认识对仗,感受诗美。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等。

  《绝句》教学设计 11

  【课前预习】

  1.学生在课外认真正确地朗读诗词。

  2.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生活和创作的资料。

  3.体会每首诗词的情感。

  【相关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3.在比较中体会作者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评价任务】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读成诵。

  2.通过重点词语和语句分析作品的情感。

  3.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体裁、不同诗词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春景

  导语:同学们,在这个斑斓春色单元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一同徜徉在春的世界中感受它无穷的魅力。春的美是多样的,北国的春天与江南的春天风格迥异,那么在诗人的作品中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带给我们的又是一种怎样的心灵体验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八首》,共同来感受一下。首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江南春绝句》和《玉楼春》两首诗词。

  活动二:诗词赏析探寻春景

  一、读“江南春”绝句,领悟诗的多方位审美

  (一)赏“江南春”千里美景

  1.朗读诗歌,把握节奏;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其他学生纠正。

  2.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的'是哪里的春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

  明确:描绘的是江南的春景。从题目及描写的景色中可以看出。诗中描绘了莺歌燕语、绿柳桃红、水村山郭、酒旗飘展,描绘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二)品“江南春”千古佳句

  3.诗中“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明朝学者杨慎认为应该为“十里莺啼绿荫红”,后又有人认为改为“一里”更为恰当,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

  “千里”改作“十里”,似乎更切合实际,但诗境全失。其实十里也听不到,一里也怕看不明。因为“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就整个江南春色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诗人描写的景物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如果不用“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三)探“江南春”千古幽思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诗歌,边读边在脑海浮现出诗中描绘的画面。思考一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回答:最后两句在写景中又蕴含着诗人对历史和生活的无限感叹:江山依旧,南朝却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统治者迷信的神佛并没能保佑他们。这里是写景,更是对现实的讽喻,这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总结过渡:春天的美景引发的并不都是美好的体验,我们也不由在杜牧这一感叹中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那么,宋代词人宋祁面对美好的春景又引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呢?

  二、读“玉楼春”佳词,探析词的通感化手法

  (一)赏“玉楼春”东城美景

  1.学生初读诗歌,注意停顿和把握节奏。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其他学生纠正。

  注意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縠()棹()

  作者宋祁,字子京,宋代史学家、文学家。

  2.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色?请用笔标出来。

  明确:縠皱波纹、绿杨烟外、红杏闹枝头带来的盎然生机。

  (二)扣“玉楼春”惜春情思

  3.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表现城市游乐生活。下片抒情,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问题预设1:学生经过品读和思考,基本能说出:上片描写景色,下片抒发感情。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追问: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若第一个问题仍回答不到位,教师可提示:这里描写的景色与之前的诗词中的景色有何不同?

  问题预设2:作者笔下的游乐生活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对这种概括性的问题可能感到为难,可提示:词人对这种生活的感受是什么?喜爱还是厌恶?从哪里看出?

  明确:作者笔下的这种生活是美好的。晓寒还在,绿杨已笼烟。在上片中极力渲染了春景的美好,正是为了下片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问题预设3:怎样看待词人在下片所抒发的“及时行乐”的情感态度?

  此题可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明确:

  春景的如诗如画让人心醉,但美好的春天终会逝去。作者由此想到了人生苦短,青春易逝。然而珍惜春天、珍惜青春?却有不同的回答。作者由此认为要珍惜春光,及时行乐。不过,作者提醒珍惜大好时光,还是有意义的。同学们该怎样“惜时”呢?相信大家会做出正确的回答。

  (三)探“通感化”描写手法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诗歌,讨论探究:“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用得最妙的是“闹”,而清代的李渔认为“闹”字不好,可用“吵”“斗”字代替,请你谈谈“闹”的妙处。

  学生讨论明确:

  “闹”有争吵、热闹之意。“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也把生机勃勃地大好春光都点染了出来。“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写出了一派春意盎然蓬蓬勃勃的生机。因此王国维认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小结:春天从来是美的,然而这种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悟。诗人表现美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客观地描述也可以融入诗人的情感。即使是相同的美景,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活动三:比较阅读领悟春景

  三、比探杜诗、宋词“春诗”之异同

  过渡:方法交流寻捷径。

  怎样做比较阅读?你有哪些好的方法?

  师生交流。

  指导语:两首诗词虽然都是描写春天美景的,因为作者生活年代不同,人生境遇不同,所处地位不同,因而风格也迥然不同,你能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齐读这两首诗词,来品味两首诗词的异同之处。

  学生讨论探究后,明确:

  (一)“春诗”之异

  1.《江南春》:全诗四句,写景开阔,处处柳绿桃红,莺歌燕舞,有山有水。在这怡红快绿之中,水秀山明之处,还有前朝留下来的壮丽的佛寺,若隐若现在朦胧烟雨之中,更增添了无限风光。这二十八个字中,诗人描绘的景物,既有当时的特色,又不拘泥于一地,而是形象地概括了整个江南地区。

  《玉楼春》着笔细节:词的上片写景,开头首句总写春光明媚;二句转为实写“縠皱波纹”,拟人化的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四句从远处绿杨烟外,近处红杏闹春,特别“闹”字将大好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2.《江南春》情感奔放:本诗立意高远,文字明白如画,诗中景物都和“江南春”这个特定情境相适应,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的美丽景色。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自然就奔放自然。

  《玉楼春》:本词章法井然,立意小巧,情感细腻。言情缠绵但不轻薄,措辞华美但不浮艳,将珍惜时光、留连春光的情怀书写得淋漓尽致。

  (二)“春诗”之同

  1.景物:杜牧大手笔展开大图景,表现了江南春天的明丽之美、朦胧之美;宋祁的词也描写春天的明丽美景,其中“闹”字历来倍受称赞,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春意勃发,百花争春斗艳的情景。

  2.笔法:两首诗词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作者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细致的观察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红绿相衬,色彩十分鲜明。

  四、开展“春诗”朗诵会

  指导语: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描写的春景、写景的手法及作者的情感,那么应该如何朗诵这两首诗呢?

  (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1.学生练习:在把握诗情的基础上完成以下活动。

  ⑴配乐范读。

  ⑵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

  ⑶生配乐诵读。

  2.熟读成诵,背诵这两首诗词。

  板书设计

  莺啼绿红

  晴景

  村郭酒旗赞美

  南朝数寺感叹

  雨景

  楼台烟雨

  春光无限好(写景)

  赞美春天

  珍惜青春

  (感叹)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亮点:

  1.本教案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即使是相同的美景,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2.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对诗句的语言加以揣摩,明确词语的妙处。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悟到诗人蕴藏在诗中的情感,而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旨在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不足:课堂上要留有足够时间让孩子们读书,品味、成诵。

  《绝句》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绝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读全诗。

  《绝句》教学设计 13

  一、教学目标:

  1、会认鹭等六个字,会写绝鸣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习古诗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小朋友们,春天来了,你们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呢?能用一些四个字的词语来描述吗?

  学生自由发言,积累词语。

  我从你们可爱的小嘴巴里听出了春天的美丽,春天多好呀!唐代诗人杜甫也特别喜欢春天,他还把他看到的春景写成了一首诗呢:

  师范读诗句。这首诗的名字叫:绝句。析题:绝句是古诗的一种题材,并不代表诗句的意思。相机指导写:绝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字字读准,句句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随机识字。

  3、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小朋友再轻轻地、用心地去读一读诗句,看看在读的时候,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汇报,结合课件,相机理解每一句诗意,指导朗读。

  (预设一:我好像听到了在黄鹂叫)

  你怎么知道黄鹂在叫呢?理解“鸣”,相机指导写“鸣”。想听听她的歌声吗?黄鹂在歌唱什么呢?你喜欢这样的黄鹂吗?那你把这一句诗读一读。还有谁也想读?齐读。

  (预设二:我好像看到了白鹭)

  哦?白鹭在干吗呢?你看,他们排着多整齐的队伍,在蔚蓝的天空中快活的飞翔,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想不想做其中的.一只小白鹭呢,那你把这句诗读一读!

  (预设三:我还看到了雪)

  真的吗?雪在哪?你看,这千年不化的积雪给春天又增添了不一样的美!谁来读?这句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能质疑:“窗含”是什么意思?通过动作理解。

  (预设四:我看到了船)

  看到船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呢?指导朗读“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你们看到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雪﹑船,这多像一幅美美的画呀!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要是男生和女生分开来读,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男女生赛读.

  你们读得这么好,让我感觉这么快乐,奖励你们去画中游一游吧!

  (课件)欣赏动画.

  我给你们配上美美的音乐,就当自己是大诗人杜甫,再来一次吧!

  五背诵诗歌

  这么美的诗,你们把他记在心理了吗?谁把前面两句记住了?有没有全部都记住了的?

  六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多彩多姿的画,一首生机勃勃的诗,看看,这样的画面,会让你想起哪句诗呢?(课件出示画面,和相应的诗句,最后一幅画,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可以去查资料﹑请教老师或者自己学着写诗)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无处不是画,无处不是诗!

  《绝句》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常规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维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

  愉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

  的意思。

  教法设计

  情境导入法、朗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

  学法指导

  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画一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图文对照,自读自悟,合作解疑来理解诗歌内容,通过

  朗读、想象来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创新发展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同学们都积累了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指名背诵。

  3、师板书课题,解释“绝句”

  4、学生交流诗人杜甫的资料,师补充。

  二、自读自悟,学习古诗。

  (一)绘一幅彩画

  1、初读全诗,要求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游戏识字,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

  3、字正腔圆地读给自己听,指名读古诗,正音。

  4、读词语。

  5、小组合作,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疑问。

  6、质疑,交流对这首诗的疑问。带着疑问再读古诗。解决一些疑问。

  7、师解说诗句的意思,生接诗句。

  8、古人说:“诗不离画,画不离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古诗并思考给这首诗配一幅画,你认为都应该画上哪些景物?关键是要说明自己的理由。

  (二)品一幅彩画

  1、用波浪线画出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从中体会诗中所描绘的.亮丽色彩。

  2、用单横线画出诗中描写动作的词语,从中体会动态画面的美。

  3、用双横线画出诗中出现的数量词。

  4、指导朗读,看动画听录音范读,指名读,挑战读。

  5、试着背诵这首诗。

  (三)展一片天地

  1、杜甫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比较阅读。出示杜甫的另一首《绝句》,为学生展一片天地。自由试读。

  3、师小结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给古诗配一幅画。

  3、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4、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学生说说春天的发现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杜甫的资料

  自由读全诗,要求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

  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并給生字组词。

  同桌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并和其他同学分享

  开火车读词语。

  先读古诗,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回报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创新发展

  板书设计:绝句

  (唐)杜甫

  情: 愉悦、热爱大自然

  画意: 彩画:黄 翠 白 青

  动画:鸣 上

  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的: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绝句》。

  2、板书课题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色。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诗的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故事?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多么迷人春天,你也可以当当小诗人或是小作家,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吧。

  《绝句》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画面,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学会本课中的7个生字,会写4个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诗,导入新课

  1.出示《鹅》《草》《望庐山瀑布》《咏柳》所配的图让同学们看图猜诗句。

  2.介绍杜甫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另一位唐朝的诗人,他和李白是唐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明星,他叫杜甫。(图片)3、揭题。

  像这样,每行有7个字的,我们把他叫做七言绝句。如果每行只有五个字,就叫做(五言绝句)。

  今天我们就跟随这首《绝句》去欣赏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吧。

  二、初读古诗

  1.打开书,把生字带入诗中,试着读一读,把音读准,把诗歌读流利。

  2.指名带拼音读

  3.正音

  4.比较“含“和“岭”: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用这2个字分别组个词呢。

  5.出示图片,认识(黄鹂、白鹭)。

  6.全班齐读。

  三、通过过创设画面情境,整体感知,体会诗的意境。

  1.师:这是一首很美的写景诗,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听老师朗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2.师: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上我仿佛的句式,说说看。

  3.生说话练习。

  4.朗读:

  (1)小组开火车读。

  (2)齐读。

  四、学习古诗,增强画面感。

  1.师:在这首诗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我们打开书看看插图,并快速默读古诗,看看图上的这些景物藏在诗歌的什么地方?拿上笔,做上记号。

  2.如果你是画家你会用上哪些色彩给这些景物上色呢?(老师根据学生反馈边说边画简笔画)

  解决疑难点

  (一)学习1、2行。重点体会:(翠和青)

  (1)理解“翠”

  (生:我要用绿色画柳树。)诗中就有一个字点出了柳树的颜色。

  ①师:翠绿究竟是什么样的颜色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②你喜欢这翠绿的.颜色吗?为什么?

  ③我真佩服杜甫,他仅仅用一个翠字,就交代了作诗时的季节是(春天)

  ④教师简笔画柳树

  (2)理解“青”

  ①生:天应该画蓝色的。

  ②平时中,我们最常见的青表示什么颜色呢!(绿色)比如(绿色的山,比如绿色的菜绿色的草)③在这里(青天)的青,表示(淡蓝色)(有句古语是这样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色是从一种叫蓝草的植物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所以青原意就是指蓝色).

  (3)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3、4行

  (1)理解千秋雪:

  ①生:雪山要画上白色。

  ②春回大地,冰雪融化,可是西岭山上为什么还堆积着厚厚的白雪呢?(因为雪没有融化)

  ③看,这就是西岭雪山,(出示雪山图片)他的最高峰海拔5364米,高耸入云。那里气候寒冷、常年积雪。

  春天到了,雪不会化,夏天到了,雪(不会化),秋天到了雪也(不会化),冬天到了,雪(更不会化)。就这样雪在山上也不知道积了多久。哪个词点出积雪时间长(千秋)这就是终年不化的(千秋雪)

  ④这西岭山该怎么画呢?要画高高的西岭山,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2)理解万里船:

  ①谁来读读第4句诗,其他同学思考:这船要画在什么地方呢?

  ②这船将扬帆起航开往何处呢?(东吴)

  ③东吴就是今天的苏州一带。从苏州到成都今天坐火车还要将近2天的路程,更何况,当时交通不便的唐朝。更是路途遥远。诗中哪个词点出了路途远呢?所以我们要画一只停在门前即将开往遥远的东吴的船。

  (3)指导朗读(雪的厚,路的远)(多名读,男女生读)

  五、描绘诗意,引读全诗

  (1)同学们,此时我们的诗人是在哪里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呢?看看图,再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交代。(出示窗户图)

  (2)理解“含”透过窗户他看到了什么?(出示雪山)这西岭山上的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银白色的光,远远望去就象(一幅画)。如果要把这幅画挂起来,供人们欣赏加点什么会更好呢!(画框装裱)透过窗户,远处这美丽的西岭雪景,尽收眼底。如果说这雪山是一幅别致的高山雪景画。那窗户就象什么(画框)把这美景镶在了窗框里。这就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3)回顾全诗,拓展思维。

  一个“含”用得如此巧妙。通过这个含字,诗人把西岭雪山的美景牢牢地镶在了窗框里。透过窗户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出示插图}(门泊东吴万里船)还看到了什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草堂前真是春意浓浓,除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在这美丽的春天里,诗人还会看到什么样的春天景象呢!(说话练习)

  (4)引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看图指导背诵。

  1.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他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

  2.配画背诵:

  ①擦掉部分板书,留下景物的词背诵。看着板书为这幅图配上诗吧,先背给你的同桌欣赏欣赏!(同桌互背)(分小组背)

  ②全擦掉就留下简笔画。指名背诵(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③齐背

  3.唱诗: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想听吗?

  七、总结: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在书中,在课外书中,你也可以读到很多的古诗,在和爸爸妈妈去各处旅游的时候,在旅游胜地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名人名家留下的经典作品,我想学古诗就是要在生活不断地积累,那么你的古诗就会越学越好。

  八、作业

  1.背诵古诗

  2.找出杜甫的其他3首古诗读一读。

  《绝句》教学设计 17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绝、鸣、岭、泊”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并会默写。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录音机、小黑板、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记得我在读书的时候,有位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个谜语,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可是我们一时猜不出来。你们想不想也来猜一猜?

  2、在黑板上斜着往上画一行白鹭,让学生用一句诗来说谜底。

  3、告知谜底,揭示课题。

  (谜底:一行白鹭上青天。课题:绝句)

  4、简介作者: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今湖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5、回忆学过的杜甫的诗,练习背他的另一首《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6、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呢?赶紧翻开书读一读吧。

  二 、指导自学(按上节课的'方法学习)

  1、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1)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句画面,背诵古诗。

  2、根据以上方法自学古诗。

  三、检查自学情况,合作探究,质疑释惑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出示抄有诗歌的小黑板,检查自读情况,相机纠音。

  3、采用多种形式读诗:

  拍手读、摇头晃脑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读

  4、理解字词意思:

  鸣:叫的意思。 青:(让学生查字典选择)蓝色。

  千秋:许多年。 万里:来得很远。

  泊:停。 东吴:地名,在现在的江浙一带。

  5、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6、谁来说说诗句意思?

  (窗外翠绿的柳枝上,有两只黄鹂正在唱着动听的歌,一行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蓝蓝的天空。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远处西边的山岭上,积了多年的雪还没有融化,门前的江边,停泊着来自遥远的东吴的船只。)

  教师小结:诗句中的一个“含”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在屋子里向远处眺望,这窗户好像画框,远处的山,蓝天下的白鹭,柳树上的黄鹂,门前的大船,都镶嵌在画框里,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画。作者写前既不写题目,写后也不想写题目,干脆用“绝句”做题目了。

  7、想象说话,体会作者的心情:

  看到这么美妙的画面,你听到了什么悦耳的声音吗?启发学生想象黄鹂一边唱一边跳的情景。

  黄鹂会说些什么呢?看到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会怎样?你的心情呢?

  8、轻松、愉快地读诗。

  9、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情。

  唐朝当时发生了战乱,江河不通,被军队占用,老百姓保受战乱之苦。那一年,战乱被平息了,杜甫又回到成都草堂,当时心情特别好,就靠在窗前,欣赏窗外的景色。当他看到来自东吴的船,你知道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吗?(更高兴,感到欣慰和振奋)

  10、再次感情读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想象画面

  1、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看着课文插图,此时,你就是杜甫,你就靠在窗前,欣赏窗外的景色,看到这些,你禁不住吟唱起一首诗来——《绝句》

  这首歌里,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黄、翠、白、青)这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你就是杜甫,你为自己写出了这么一首诗而感到兴奋,于是,你情不自禁地大声地读起来——

  2、合上书,读着《绝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美丽景色?

  3、指名上台拿话筒比赛读。

  4、齐背古诗,边背边做动作。

  5、每组派一名选手上台比赛背诗。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练习默写古诗。

  六、课外作业:

  课外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写在采集本上。

  《绝句》教学设计 18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绝句》图,配乐。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入景导入

  1出示《绝句》情景图,指导观察。请同学用完整的话描述

  2师;这幅图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描绘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绝句》

  (二)、理解诗题

  1.看了诗题你想问什么?

  2.理解《绝句》是一种诗的格式分五绝和七绝

  (三)、逐句进行学习

  1.出示第一幅图指名说图意。理解诗句。重点理解“鸣”

  2.出示第二幅图,学生同桌学习第二句。互相说

  3.重点学习第三句

  指导学生看情景图

  (1)诗人这时站在那儿?(2)诗人从窗子里看到了什么?理解“含”指含在。

  4学习第四句

  重点理解“泊”

  5四人小组合作说诗意

  6教师出示,学生齐读

  (四)、指导朗读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2.根据节奏朗读。

  (五)、体会诗中的“声”“动与静”“色”。

  1.师:这首诗是杜甫作品中的佳作。这首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你能找到吗?

  2.学生朗读体会。

  3.师指导。

  (六)、指导背诵

  七、板书设计:

  绝句(五言)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动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静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教学设计 19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数字在诗中的独特含义:两个、一行、千秋、万里。

  2.培养幼儿根据古诗的韵律有表情的朗诵,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图片:黄鹂、白鹭。

  2.音乐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白鹭、黄鹂。

  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

  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二、理解古诗内容

  1.结合图片提问

  (1)小朋友看一看有几个黄鹂鸟呀?(两个黄鹂)

  再看看有多少白鹭呢?

  2.老师朗诵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窗含西岭千秋雪”。

  西岭:一个地方的名字;

  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

  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

  (3)“门泊东吴万里船”。

  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

  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

  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船。

  三、学习古诗

  1.教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2.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

  上:飞上;

  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

  泊:停泊、停靠。

  3.启发幼儿学习用古诗的韵味有表情的朗诵。

  4.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 从哪里知道的?

  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5.幼儿欣赏配音朗诵,学会有表情的跟诵。

  三、结束

  幼儿两人之间相互朗诵,感受古诗韵律。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教学设计 20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古诗《绝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等词语。

  3、会背诵、默写《绝句》。

  4、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2)揭题,板书:古诗二首

  (3)教师范读。

  思考:这两首诗写哪个季节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学《绝句》。

  1、解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有的'古诗按诗的内容列题目,这首诗就用旧诗体裁做题目。

  2、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诗人。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3、初读古诗。

  (1)自由读,拼读生字音节,观察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读懂。

  (2)检查自学效果。认读生字和多音字泊。

  (3)指名朗读古诗,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

  4、再读古诗,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问:鸣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鸣翠柳怎么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黄鹂,鸟的名称,又叫黄鹂,这句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丛中一唱一和地叫着。

  (2)理解第2句。

  问: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上青天怎样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白鹭是一种颈和腿都很长的白色水鸟。青天:蓝色的天空。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群白鹭在蓝色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飞翔。

  (3)理解第3句。

  问: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窗含,从屋里往窗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着。也就是窗柜里围着的景物。千秋指好多年。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窗口可以看见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

  (4)理解第4句。

  问: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泊是船在岸边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古代吴国所在地,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我国东部。这句的意思是:门外江边停靠着远航东吴,行程万里的船只。

  5、自由读古诗,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名朗读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朗读、背诵。

  四、默写《绝句》,完成《作业本》第6题。

  五、完成《作业本》第2、3、5题。

  课后反思:

  在古诗的教学中,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读古诗理解古诗中一些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整首诗。往往忽视了课文中插图的作用。课文中的插图我仔细观察和古诗的意思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我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自己先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再理解。发现有些不用教师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千万别忘记插图的作用。

《《绝句》教学设计(精选2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绝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绝句》教学设计10-09

《绝句》教学设计07-30

绝句教学设计08-19

教学设计:《绝句》09-29

《绝句》教学设计08-08

《绝句》的教学设计10-09

绝句的教学设计06-24

《绝句》教学设计范文10-16

《绝句》的教学设计范文08-17

《绝句》优秀教学设计08-02

《绝句》教学设计(精选2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绝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绝句》教学设计(精选20篇)

  《绝句》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绝句》。

  2、板书课题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色。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诗的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故事?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多么迷人春天,你也可以当当小诗人或是小作家,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吧。

  《绝句》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咏春的诗句。

  4.巧妙记忆生字,有感情地读课文。

  5.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准备:录音带、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的情景。那春天拂晓在作者笔下是

  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些古诗。

  二、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1.学生试读古诗,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知 晓 眠 闻 落

  2.根据拼音试读生字,学生自己指出在读音时应注意的问题。

  3.检查认字情况。(从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抽出学生读。

  4.只认识这些字还不够,还要记住字形。在记字形时要讲究方法,同学们有哪些好方法请说出来。

  5.记往了这些字形,那就要会写这些字。教师在黑板上写这些字,

  学生仔细观察。要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以下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晓、 闻、 眠、 落、

  三、朗读指导。

  1.这首诗语言、意境皆美,必然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老师出示课文插图,并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进行示范。学生听一次后,请想想你联想到了什么?

  2.在朗读时,语速成稍慢,学生跟着朗读诗歌。

  四、扩展活动。

  永春的诗不少,学完《春晓》后,请再积累几句写春的诗句。

  等闲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了一首写春的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唐诗《绝句》。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出示课文插图。

  同学们,你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3.学生试读课文,体会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并找出其中的生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应特别注意哪几个字的读音?

  丽 泥 沙 暖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的?

  3.认读并练写这几个字。

  4.老师指导在田字格中练写。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刚才同学们从画面上就看出了本首诗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那么就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喜欢、赞美)

  2.还要注意诗的节奏。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中写了哪些富有春天特色的景物?

  春风 花草、 冻土、 燕子 鸳鸯

  2.从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春天的感情

  《绝句》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第一句是草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第二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设计理念】

  1、以的游戏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中吟诵的古诗,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激发学生学习新古诗的兴趣。

  2、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通过欣赏春天的美景、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延伸的作业等环节引导学生领悟诗的意境,走近诗人。

  3、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体现语文教学重在实践运用的教学思想。

  4、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5、鼓励学生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

  难点: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昨天的朗诵比赛,陈老师知道了我们四甲班的同学们最拿手的就是背古诗,很多同学一口气背诵了好几首古诗呢!同学们还认识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对吗?今天,陈老师就请来一位被尊为诗圣的大诗人,你们能叫出他的名字吗?(CAI出示杜甫图片)

  2、陈老师叫大家课后查找有关杜甫的资料,都找了吗?谁来介绍一下大诗人。

  3、学生介绍杜甫。

  4、老师小结。(杜甫是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5、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原来学过杜甫写的古诗吗?(《江畔独步寻花》)

  6、那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同学们记性真好,肯定平时及时复习了,是吗?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二、出示图片,学生描述。

  1、杜甫大诗人当年在杜甫草堂内研读诗文,从窗户内往外看,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大家请看。(CAI出示图片)

  2、大家觉得这幅画面怎么样?(很美)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吗?(早春)

  3、那么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图上的内容吗?

  4、指名说。(近处的柳树抽出嫩绿的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多姿,活泼可爱的黄鹂在绿枝条间蹦来跳去,在枝头快乐地鸣叫声,门前整齐地停靠着木船,远处是一群队列整齐的白鹭,展开洁白的双翅,身姿优雅地向蓝天飞云。远处还有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雪山。)老师相机板书:黄鹂、白鹭、柳树、船只、雪山、蓝天。说得真美!

  这使我不由地联想到诗人贺知章《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十分赞赏地)你说得也很棒!学习能积极联想到相关内容,是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相机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5、同学真棒,把这幅画面说得美极了!老师深深地吸引住了。刚才我们用了那么多的词句描绘的画面,而诗人杜甫仅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样的画面描述出来了,大家想不想不读一读呢?

  三、学生自读自悟古诗。

  1、自由读。

  2、小组之间比赛读。

  3、指名读。

  4、齐读。

  5、你们刚才在描述画面的时候,讲到了黄鹂、白鹭、蓝天、柳树,那杜甫在诗中有没有描写到呢?是哪几句呢?请你找出读一读。

  6、指名读,(CAI出示一、二句古诗)齐读。

  7、请同学来讲一讲这两句诗主要写了什么?(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8、你能从这两句话中找到描写色彩的词吗?(黄、翠、白、青)老师根据学生说的,CAI将字相机变色。

  9、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文字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我们试着用最美的语言来读出画面的美。

  10、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那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配乐)

  1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你们能不能背下来呢?指名背,齐背。

  12、看看木船、雪山,诗人又是怎么描写的呢?把诗句找出来读一读。

  13、指名读,CAI出示后两句。

  14、想一想,这两句诗你都读懂了吗?说说你的是怎么理解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15、生质疑,生解答。

  16、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千秋、含。

  四、拓展活动。

  1、小结。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一首4句,每行5字或7字。)

  2、大诗人杜甫还写了两首绝句诗,大家想读一读吗?CAI出示另外两首古诗。

  3、今天,我们在这儿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古诗,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个人杜甫。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多读大量的古诗,吸取祖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绝句》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船”字,认识“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大自然美景图,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同学们,看了这些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句》。

  1、学习“绝”字。

  齐读课题。

  师指“绝”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1:分析字的结构。

  生2:猜字谜。

  生3:扩词(包括成语)、造句。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不少,于是“绝”说:“原来,有这么多的朋友在关注我,那好吧,今儿高兴,就把老底也揭给你吧。”

  “瞧,这是刚出生时的我(甲骨文);渐渐地我长大了,变成了这样……”(课件:分析“绝”的字理图。)

  2、区分“绝”和“决”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决”,你能正确区分他们吗?

  (课件:出示“绝”和“决”的对比练习。)

  (1)任何事情都不是 对的,只要下定 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

  (2)朋友们,让我们怀揣坚毅的 定,去谱写自己 妙的人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一个“绝”字我们认识的如此深刻,现在你想听一听这首优美的古诗吗?(想)

  师范读。

  生自由读。(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指名读,齐读。

  师:读得真好,真美,让我们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大自然的美景,好吗?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3、学习“鹂”、“鸣”、“翠”( 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渐变大,跳出来,达到重点学习的目的。)

  学生用各种方法记“鹂”、“鸣”、“翠”。

  如:(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图。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梢间欢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二)学习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1、正当诗人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猜,这白色的弧线会是什么?(白鹭)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渐变大,跳出来)

  3、学习“鹭”,(你认识它吗?)

  4、仰望青天,一行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

  男孩们,用你的豪放,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遐想的美吧!(学生齐读)(课件:“鹭”跳回句子。)

  (三)学习第三句

  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鲜明,到外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陶醉其中,此时他透过窗户,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2、这便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课件:第三句配图,感受“窗含”意境。)

  3、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淘气谁认识呢?(课件:蹦出“含”、“岭”)

  你觉得他们长得像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学生记字)

  “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认识“令”字,说“令”字。)

  那么,“令”字家族除了“岭”你还想起了谁?

  (玲、拎、冷、铃、零、龄、领)

  (课件:指“岭”出现“令”家族,使学生一目了然。)

  4、汉字多变,汉字也真的很神奇,一个“含”字将西岭千年不化的雪山美景尽收眼底,不防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同学们,让我们透过窗户看眼前的`这片蓝天,想象一下,和下课后我们站在操场看到的无边无际的蓝天感受一样吗?(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站在操场上看到的天很大,在教室里透过窗户看到的天只是一小块儿。)

  师:这就是含着的美,这就是“含”的妙用。

  5、可爱的女孩们,你能读出这含蓄的美吗?让我们和诗人一同去感受这千秋雪景吧!(齐读)

  (四)学习第四句

  1、仰起头,一行洁白的鹭鸟划过天际,低下头,诗人又会看到什么?(万里船)

  他看到了“门泊东吴万里船”。( 课件:第4句配图,感受意境。)原来俯首处,门外还停泊一艘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2、学习“吴”( 课件:“吴”跳出,重点学习。)

  吴桐,(学生名),你应该是最熟悉这个字了吧,告诉同学们,怎样记住它?

  3、书写“船”,认识“舟”。

  这里还有1个字你认识它吗?(船)( 课件:“船”字,突显船在当前页中位置)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它的偏旁“舟”,仔细观察,你发现“舟”在做偏旁时有什么变化吗?(“横”变成“提”)

  在虚宫格中书写。

  4、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会是怎样的心情?(愉快)

  5、让我们用愉快的语气读出诗人愉悦的心。(齐读)

  四、想象诗句,吟诵诗句,感受美

  1、同学们,句句品过了这首诗,还你想说什么?

  (诗句太美了)

  2、是啊,诗句太美了,是因为大自然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是因为此时此刻诗人有一颗欣赏的心太美了。只要心中有景,大自然处处是美景。那就让我们再一次印记这种美,想像这种美,吟诵这种美吧!( 课件:出示整首诗,配乐读,感受意境)

  五、小结,诗的背景,

  总结《绝句》(课件:杜甫画像前一行行出现总结性语句,使学生了解诗的背景和意图。)

  六、巩固识字

  师:杜甫可说是唐代诗中有名的才子,但经过了一年多的相处,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也个个都是小才子小才女,那一会儿我们就要进行一个“才子才女对对碰”的填诗活动。可是稍有难度,所以现在需要你做的就是把今天我们要认的这几个生字宝宝的字音、字形、字义再和同桌回忆、分享一遍。

  1、同桌互认字卡。

  2、练习。才子才女对对碰。(课件:出练习题,在横线上填上本课的生字。 柳丝丝,黄 悠 。一行白 ,志向青天。雪 窗,别具一格。泊 万里,驶之东 。千古佳句,万世称 。)

  七、拓展欣赏(课件:美景图片,让农村孩子欣赏到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

  同学们,你看,不仅是杜甫草堂,其实你的身边处处是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去拥抱大自然的每一天吧!

  附:此节课教学设计已经被长春市电化教育馆选入长春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课堂教学应用模式示范课例,为模式四示范课例。

  《绝句》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大意。

  2.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典故,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解读诗歌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大意。

  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典故,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解读诗歌中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听——谁在吟唱?

  【师吟诵诗歌,引出课题、作者】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有这样一位才女,她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演绎着属于她自己的悲欢离合。“婉约词宗”“千古第一才女”等美称向我们证明着她的'满腹才情。今天,让我们和她一起驻足乌江河畔,倾听她在乱世里的吟唱。(PPT出示课题,播放录音,学生聆听)

  同学们,李清照为何会在乌江河畔有这么深沉的感慨呢?是谁触发了她心中的情思呢?让我们从诗歌中寻找答案。

  二、问——为谁而歌?

  1.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请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歌,了解一下诗歌的大意。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歌大意】在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过渡语:诗人为谁而歌?项羽。

  最后两句提到了项羽的故事,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乌江自刎。大家都听过吧?项羽本是西楚霸王,但在楚汉之争中输给了刘邦,了解这个故事的人都知道,他是有机会翻盘的,但是他的自尊和气节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他宁死不降,最后在乌江自刎。就这一点以及项羽本人来说,世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傻,认为他不该放弃......

  三、探----为何而歌

  2.同学们:这首诗中作者对项羽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呢?(高度赞扬?赞扬他什么?请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前两句)

  确定:在诗人眼中,项羽乃人中豪杰、顶天立地英雄男儿。前两句就已经定下感情基调;赞扬/敬佩、思念。

  同学们知道前两句诗中的“人杰”和“鬼雄”最初的意思吗?

  引出典故

  【请看典故】:汉高祖刘邦曾称赞张良、萧何、韩信等三人为“人杰”,自愧在谋略运筹,政治经济管理,率兵作战等方面不及他们,但同时指出自己能够使用这些人材,因而取得政权。后因用为咏人杰之典。

  鬼雄:指鬼中的刚强有力者。楚.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后用以指死而不灭的刚毅精神。

  【明确】诗的开头两句石破天惊,如千钧之力,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见,诗人心中有着厚重的英雄情结,而项羽正是这样的英雄人物,诗人是崇拜的。诗人更是渴慕英雄已久: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看完下边的材料,或许能明白诗人的心境。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再看整个南宋朝廷,一片投降声。(补充背景)

  明确: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此刻路过乌江,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心潮澎湃,压抑在心中的情感终于喷薄而出:生当作人杰。老师起个头,同学们再齐读诗歌)

  四、悟--

  同学们;能体会出诗人借凭吊项羽抒发了。什么情感吗?

  明确:气壮山河英雄豪情。浓浓的报国壮志,让人肃然起敬。(板书:赞英雄,言己志,抒豪情)

  小结:对于诗人来说,项羽用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他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在当时的背景下,项羽的这种气节与昏君及无能之辈的懦夫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诗人在赞美历史名将不朽气节的同时,也讽刺了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这是作者创作此诗歌的意图之一。(板书:赞名将,讽昏君)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李清照引领下,漫步乌江河畔,静静地聆听了这位婉约凄美、娇峙文坛的女子生命里的吟唱,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我想这节课大家应该找到了答案。接下来让我们在朗诵中再次体会一下我们这位文坛大腕的豪情壮志吧!(在朗诵中结束课堂)

  《绝句》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绝句》图,配乐。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入景导入

  1出示《绝句》情景图,指导观察。请同学用完整的话描述

  2师;这幅图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描绘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绝句》

  (二)、理解诗题

  1.看了诗题你想问什么?

  2.理解《绝句》是一种诗的格式分五绝和七绝

  (三)、逐句进行学习

  1.出示第一幅图指名说图意。理解诗句。重点理解“鸣”

  2.出示第二幅图,学生同桌学习第二句。互相说

  3.重点学习第三句

  指导学生看情景图

  (1)诗人这时站在那儿?

  (2)诗人从窗子里看到了什么?理解“含”指含在。

  4.学习第四句

  重点理解“泊”

  5.四人小组合作说诗意

  6.教师出示,学生齐读

  (四)、指导朗读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2.根据节奏朗读。

  (五)、体会诗中的“声”“动与静”“色”。

  1.师:这首诗是杜甫作品中的佳作。这首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你能找到吗?

  2.学生朗读体会。

  3.师指导。

  (六)、指导背诵

  七、板书设计:

  绝句(五言)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动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静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

  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流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学们对着大屏幕上的诗句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六、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绝句》教学设计 8

  一、课前谈话

  1、孩子们,当看到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你就知道——;当看到柳树姑娘吐出了嫩绿的芽儿,你又知道——。

  2、是呀,不知不觉,春姑娘悄悄地就来了。瞧,春风一吹,万物都苏醒了。(配乐赏画吟诗)

  二、画面导入,了解绝句

  1、一幅画能让我们想到许多美妙的诗句(板书:诗、画),怪不得宋代有位著名的文学家曾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今天这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诗的国度,去感受古诗如画的美。

  2、揭示(课件出示古诗)

  分组读诗。这几首诗都是四句,每句字数都相等,这样的古诗就叫做“绝句”。每行五个字的叫做五言绝句,每行七个字的则叫做七言绝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春景诗《绝句》。

  3、书写课题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读准音、读通句

  2、检查生字

  3、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感受画面

  1、听着你们有滋有味地诵读,让我仿佛也随着诗人来到了他的草堂前。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请你边读边找,你能从诗中读出那些景物,用--------划出。

  2、生交流、汇报

  3、深入引导,想象画面

  两个黄鹂鸣翠柳

  (1)晚年的杜甫就住在这成都西郊浣花溪旁的草堂里。这一天,他闲坐草堂,向门前的院子里看去,他看见了什么?

  (2)此时正是春天,诗人看到的是一颗怎样的柳树?

  (3)看到这翠柳,你又想起了咱们曾学过的那首诗?(出示《咏柳》)

  1、齐读,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这儿的柳树绿吗?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2、读出这碧玉般的柳树

  3、像这样翠生生、油亮亮,绿的像玉石般的柳树就叫做翠柳。再读第一句

  (4)引导想象

  读着读着,我们不仅看到了翠生生的柳树,仔细听,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1、理解“鸣”,左边口,右边鸟,它的意思就是鸟叫。

  2、春天来了,小黄鹂,小黄鹂,你在说什么呢?此时你的心里?读小黄鹂们,让我们一起把对春光的赞美融入到你们婉转的鸟鸣声中吧。(齐读)

  师:瞧,有了丰富的想象,语句就变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板书:想象)*一行白鹭上青天

  (1)诗人向天空望去,他又看到了什么?

  (2)出示(白鹭)读词,你知道了什么?(以后你们就可以通过看字型来了解字的意思)

  2出示白鹭图片,你觉得?你想说?齐读

  (3)补充。春天到了,白鹭从南方飞回了自己的家乡,它们排成一行飞上了( )的天空呢?

  诗中有个词就是碧蓝,瓦蓝的意思,它就是(青)

  (4)(学生学白鹭飞)咱们就是这一行小白鹭,小白鹭们让我们一起飞到瓦蓝的天空去欣赏美丽的春景吧。

  师:小白鹭,你边飞边看,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

  你们结伴去欣赏春景,高兴吗?齐读

  体会一、二句的色彩美

  师:有人说,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一副色彩明丽的画,你从这两句诗中找到了哪些色彩?

  师:黄鹂与翠柳,黄鹂相间;白鹭与青天,白青互衬,真是色彩艳丽,有声有色。这幅画告诉诗人——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这生机勃勃的春天吧!

  窗含西岭千秋雪

  (1)看到如此美的雪景,诗人的心情十分愉快。他透过窗户向远处看去,他看见了什么?

  (2)(出示图片)师:瞧,这就是诗中的西岭山,山顶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晶莹闪耀。你感觉?你想说?读

  (3)一年里有几个秋天?那千秋指的就是?一年过去了,这儿的雪没有融化,十年过去了?百年过去了?千年过去了,这儿的雪仍然?这就叫做(千秋雪)

  (4)齐读

  (5)理解“含”

  (课件)如此美的雪景,杜甫每天都能透过这窗欣赏到。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它就像画一样镶嵌在了窗户上,这就叫(含)这就是(齐读)

  门泊东关万里船

  (1)他把目光转到门前的江面上,他看见了?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五、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我们借助想象,欣赏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再次回到千年以前的杜甫草堂和诗人一道欣赏美丽的景象吧。

  这一天,风和日暖。诗人闲坐草堂,欣赏外面的景物,向门前的院子看去,他看见……

  抬起头,向天空望去,只见……

  置于窗前,看见了一幅嵌在窗柜里的风景画,那就是……

  再往门前的江面望去,他看见了……

  2、感受诗句的对仗美

  (1)有人说,诗就是歌。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韵味。瞧,诗句重新排好队就变成一首对子歌了。(师生对)

  (2)师:既然是歌,就让我们配上音乐唱一唱吧。

  (3)在这草长莺飞的春天,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我们不禁吟出(齐读)

  六、总结、拓展

  今天,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有学习了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绝句》借助想象,我们把这首诗读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画卷。杜甫的另一首《绝句》也是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回家后也让我们借助想象把它读成一幅画吧。

  《绝句》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绝句》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认识“鹭、含、岭、泊、吴”这几个汉字,会写八个汉字。

  2.感情朗读这首古诗,感受春天的明媚色彩,感受诗人杜甫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背诵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揭题:这节课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绝句,指名读

  3.理解“绝句”: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五言(七言)绝句。

  4.了解诗人杜甫:又称“诗圣”,在成都待过,那儿有“杜甫草堂”,此诗是战争平息后重回成都写下的,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

  二、自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同桌互相帮助纠正

  2.指名展示读,倾听,纠正

  3.齐读

  三、学习诗句,朗读感悟

  (1)

  1.默读,想想诗人在这首诗里写了哪些景物?板书: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2.边读边想像:

  在蓝天的映衬下,黄鹂、白鹭、翠柳、青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描述:两个黄鹂唉翠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轻盈地飞上了蓝蓝的天空,这一切显得多美啊!

  3.看到这样的景色,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会是什么样?

  4.是的,他被这生机勃勃的春景深深地感染了,内心充满了愉悦。

  5.朗读体现

  (2)

  1.诗人在明媚的春光里还看到了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2、为什么会看到千秋雪?

  (诗人透过自己的窗户望去,正好是著名的西岭雪山,山顶上的积雪长年不化,诗人形象地叫做千秋雪)

  3、要开往远方的船只,静静地停靠在诗人的家门口,理解:停泊

  4、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像一幅画一样出现在诗人的窗前,即将远航的船只静静地听在门边,一切是那么美好!

  理解:没有战争,人们和平地生活,让他快乐而欣慰,经历了战争之苦的杜甫,看到草堂内外一片美好的春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5、朗读体现

  6、试着背诵

  四、总结延伸: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走进更丰富、更奇妙的大自然呢!

  五、指导写字

  六、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我的一个困惑,不知道从何下手,试着能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似乎又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但教师的引又显得特别束手无策,一讲总是会忍不住将学生该说的也说了。本课教学下来,有这样几点感受:

  1、适当介绍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但介绍过多、过细,学生易游离于书本。

  2、诗句意思的理解不可过于死板,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用自己的话讲通顺、讲明白即可。有些学生一字一句地按照诗句去理解,反而不能让诗意明白。这点要及时地纠正和指导;

  3、要引导学生多读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放开手让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经典古诗,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又能潜移默化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绝句》教学设计 10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前反思与构思

  要根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教学时可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播放课文范读录音等多种手段,创设诗歌意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和背诵,感受诗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教学时可适当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 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4、学习这首诗

  (1)出示整首诗

  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 香炉 生 紫烟,

  遥看 瀑布 挂 前川。

  飞流 直下 三千 尺,

  疑是 银河 落 九天。

  教后小记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意境,理解诗句,背诵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之美。抓住“银河”,激发想象,体会瀑布与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比作银河,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垂挂山前的壮美之景。

  第二课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板书:

  绝句

  两个 黄鹂 鸣 翠柳,

  一行 白鹭 上 青天。 近景

  窗含 西岭 千秋 雪, 舒畅愉快

  门泊 东吴 万里 船。 远景

  教后小记

  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自读自悟,深入理解古诗后,再引领学生认识对仗,感受诗美。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等。

  《绝句》教学设计 11

  【课前预习】

  1.学生在课外认真正确地朗读诗词。

  2.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生活和创作的资料。

  3.体会每首诗词的情感。

  【相关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3.在比较中体会作者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评价任务】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读成诵。

  2.通过重点词语和语句分析作品的情感。

  3.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体裁、不同诗词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春景

  导语:同学们,在这个斑斓春色单元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一同徜徉在春的世界中感受它无穷的魅力。春的美是多样的,北国的春天与江南的春天风格迥异,那么在诗人的作品中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带给我们的又是一种怎样的心灵体验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八首》,共同来感受一下。首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江南春绝句》和《玉楼春》两首诗词。

  活动二:诗词赏析探寻春景

  一、读“江南春”绝句,领悟诗的多方位审美

  (一)赏“江南春”千里美景

  1.朗读诗歌,把握节奏;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其他学生纠正。

  2.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的'是哪里的春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

  明确:描绘的是江南的春景。从题目及描写的景色中可以看出。诗中描绘了莺歌燕语、绿柳桃红、水村山郭、酒旗飘展,描绘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二)品“江南春”千古佳句

  3.诗中“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明朝学者杨慎认为应该为“十里莺啼绿荫红”,后又有人认为改为“一里”更为恰当,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

  “千里”改作“十里”,似乎更切合实际,但诗境全失。其实十里也听不到,一里也怕看不明。因为“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就整个江南春色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诗人描写的景物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如果不用“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三)探“江南春”千古幽思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诗歌,边读边在脑海浮现出诗中描绘的画面。思考一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回答:最后两句在写景中又蕴含着诗人对历史和生活的无限感叹:江山依旧,南朝却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统治者迷信的神佛并没能保佑他们。这里是写景,更是对现实的讽喻,这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总结过渡:春天的美景引发的并不都是美好的体验,我们也不由在杜牧这一感叹中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那么,宋代词人宋祁面对美好的春景又引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呢?

  二、读“玉楼春”佳词,探析词的通感化手法

  (一)赏“玉楼春”东城美景

  1.学生初读诗歌,注意停顿和把握节奏。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其他学生纠正。

  注意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縠()棹()

  作者宋祁,字子京,宋代史学家、文学家。

  2.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色?请用笔标出来。

  明确:縠皱波纹、绿杨烟外、红杏闹枝头带来的盎然生机。

  (二)扣“玉楼春”惜春情思

  3.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表现城市游乐生活。下片抒情,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问题预设1:学生经过品读和思考,基本能说出:上片描写景色,下片抒发感情。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追问: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若第一个问题仍回答不到位,教师可提示:这里描写的景色与之前的诗词中的景色有何不同?

  问题预设2:作者笔下的游乐生活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对这种概括性的问题可能感到为难,可提示:词人对这种生活的感受是什么?喜爱还是厌恶?从哪里看出?

  明确:作者笔下的这种生活是美好的。晓寒还在,绿杨已笼烟。在上片中极力渲染了春景的美好,正是为了下片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问题预设3:怎样看待词人在下片所抒发的“及时行乐”的情感态度?

  此题可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明确:

  春景的如诗如画让人心醉,但美好的春天终会逝去。作者由此想到了人生苦短,青春易逝。然而珍惜春天、珍惜青春?却有不同的回答。作者由此认为要珍惜春光,及时行乐。不过,作者提醒珍惜大好时光,还是有意义的。同学们该怎样“惜时”呢?相信大家会做出正确的回答。

  (三)探“通感化”描写手法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诗歌,讨论探究:“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用得最妙的是“闹”,而清代的李渔认为“闹”字不好,可用“吵”“斗”字代替,请你谈谈“闹”的妙处。

  学生讨论明确:

  “闹”有争吵、热闹之意。“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也把生机勃勃地大好春光都点染了出来。“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写出了一派春意盎然蓬蓬勃勃的生机。因此王国维认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小结:春天从来是美的,然而这种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悟。诗人表现美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客观地描述也可以融入诗人的情感。即使是相同的美景,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活动三:比较阅读领悟春景

  三、比探杜诗、宋词“春诗”之异同

  过渡:方法交流寻捷径。

  怎样做比较阅读?你有哪些好的方法?

  师生交流。

  指导语:两首诗词虽然都是描写春天美景的,因为作者生活年代不同,人生境遇不同,所处地位不同,因而风格也迥然不同,你能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齐读这两首诗词,来品味两首诗词的异同之处。

  学生讨论探究后,明确:

  (一)“春诗”之异

  1.《江南春》:全诗四句,写景开阔,处处柳绿桃红,莺歌燕舞,有山有水。在这怡红快绿之中,水秀山明之处,还有前朝留下来的壮丽的佛寺,若隐若现在朦胧烟雨之中,更增添了无限风光。这二十八个字中,诗人描绘的景物,既有当时的特色,又不拘泥于一地,而是形象地概括了整个江南地区。

  《玉楼春》着笔细节:词的上片写景,开头首句总写春光明媚;二句转为实写“縠皱波纹”,拟人化的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四句从远处绿杨烟外,近处红杏闹春,特别“闹”字将大好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2.《江南春》情感奔放:本诗立意高远,文字明白如画,诗中景物都和“江南春”这个特定情境相适应,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的美丽景色。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自然就奔放自然。

  《玉楼春》:本词章法井然,立意小巧,情感细腻。言情缠绵但不轻薄,措辞华美但不浮艳,将珍惜时光、留连春光的情怀书写得淋漓尽致。

  (二)“春诗”之同

  1.景物:杜牧大手笔展开大图景,表现了江南春天的明丽之美、朦胧之美;宋祁的词也描写春天的明丽美景,其中“闹”字历来倍受称赞,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春意勃发,百花争春斗艳的情景。

  2.笔法:两首诗词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作者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细致的观察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红绿相衬,色彩十分鲜明。

  四、开展“春诗”朗诵会

  指导语: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描写的春景、写景的手法及作者的情感,那么应该如何朗诵这两首诗呢?

  (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1.学生练习:在把握诗情的基础上完成以下活动。

  ⑴配乐范读。

  ⑵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

  ⑶生配乐诵读。

  2.熟读成诵,背诵这两首诗词。

  板书设计

  莺啼绿红

  晴景

  村郭酒旗赞美

  南朝数寺感叹

  雨景

  楼台烟雨

  春光无限好(写景)

  赞美春天

  珍惜青春

  (感叹)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亮点:

  1.本教案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即使是相同的美景,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2.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对诗句的语言加以揣摩,明确词语的妙处。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悟到诗人蕴藏在诗中的情感,而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旨在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不足:课堂上要留有足够时间让孩子们读书,品味、成诵。

  《绝句》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绝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读全诗。

  《绝句》教学设计 13

  一、教学目标:

  1、会认鹭等六个字,会写绝鸣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习古诗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小朋友们,春天来了,你们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呢?能用一些四个字的词语来描述吗?

  学生自由发言,积累词语。

  我从你们可爱的小嘴巴里听出了春天的美丽,春天多好呀!唐代诗人杜甫也特别喜欢春天,他还把他看到的春景写成了一首诗呢:

  师范读诗句。这首诗的名字叫:绝句。析题:绝句是古诗的一种题材,并不代表诗句的意思。相机指导写:绝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字字读准,句句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随机识字。

  3、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小朋友再轻轻地、用心地去读一读诗句,看看在读的时候,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汇报,结合课件,相机理解每一句诗意,指导朗读。

  (预设一:我好像听到了在黄鹂叫)

  你怎么知道黄鹂在叫呢?理解“鸣”,相机指导写“鸣”。想听听她的歌声吗?黄鹂在歌唱什么呢?你喜欢这样的黄鹂吗?那你把这一句诗读一读。还有谁也想读?齐读。

  (预设二:我好像看到了白鹭)

  哦?白鹭在干吗呢?你看,他们排着多整齐的队伍,在蔚蓝的天空中快活的飞翔,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想不想做其中的.一只小白鹭呢,那你把这句诗读一读!

  (预设三:我还看到了雪)

  真的吗?雪在哪?你看,这千年不化的积雪给春天又增添了不一样的美!谁来读?这句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能质疑:“窗含”是什么意思?通过动作理解。

  (预设四:我看到了船)

  看到船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呢?指导朗读“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你们看到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雪﹑船,这多像一幅美美的画呀!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要是男生和女生分开来读,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男女生赛读.

  你们读得这么好,让我感觉这么快乐,奖励你们去画中游一游吧!

  (课件)欣赏动画.

  我给你们配上美美的音乐,就当自己是大诗人杜甫,再来一次吧!

  五背诵诗歌

  这么美的诗,你们把他记在心理了吗?谁把前面两句记住了?有没有全部都记住了的?

  六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多彩多姿的画,一首生机勃勃的诗,看看,这样的画面,会让你想起哪句诗呢?(课件出示画面,和相应的诗句,最后一幅画,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可以去查资料﹑请教老师或者自己学着写诗)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无处不是画,无处不是诗!

  《绝句》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常规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维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

  愉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

  的意思。

  教法设计

  情境导入法、朗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

  学法指导

  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画一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图文对照,自读自悟,合作解疑来理解诗歌内容,通过

  朗读、想象来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创新发展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同学们都积累了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指名背诵。

  3、师板书课题,解释“绝句”

  4、学生交流诗人杜甫的资料,师补充。

  二、自读自悟,学习古诗。

  (一)绘一幅彩画

  1、初读全诗,要求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游戏识字,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

  3、字正腔圆地读给自己听,指名读古诗,正音。

  4、读词语。

  5、小组合作,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疑问。

  6、质疑,交流对这首诗的疑问。带着疑问再读古诗。解决一些疑问。

  7、师解说诗句的意思,生接诗句。

  8、古人说:“诗不离画,画不离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古诗并思考给这首诗配一幅画,你认为都应该画上哪些景物?关键是要说明自己的理由。

  (二)品一幅彩画

  1、用波浪线画出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从中体会诗中所描绘的.亮丽色彩。

  2、用单横线画出诗中描写动作的词语,从中体会动态画面的美。

  3、用双横线画出诗中出现的数量词。

  4、指导朗读,看动画听录音范读,指名读,挑战读。

  5、试着背诵这首诗。

  (三)展一片天地

  1、杜甫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比较阅读。出示杜甫的另一首《绝句》,为学生展一片天地。自由试读。

  3、师小结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给古诗配一幅画。

  3、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4、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学生说说春天的发现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杜甫的资料

  自由读全诗,要求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

  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并給生字组词。

  同桌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并和其他同学分享

  开火车读词语。

  先读古诗,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回报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创新发展

  板书设计:绝句

  (唐)杜甫

  情: 愉悦、热爱大自然

  画意: 彩画:黄 翠 白 青

  动画:鸣 上

  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的: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绝句》。

  2、板书课题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色。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诗的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故事?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多么迷人春天,你也可以当当小诗人或是小作家,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吧。

  《绝句》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画面,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学会本课中的7个生字,会写4个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诗,导入新课

  1.出示《鹅》《草》《望庐山瀑布》《咏柳》所配的图让同学们看图猜诗句。

  2.介绍杜甫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另一位唐朝的诗人,他和李白是唐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明星,他叫杜甫。(图片)3、揭题。

  像这样,每行有7个字的,我们把他叫做七言绝句。如果每行只有五个字,就叫做(五言绝句)。

  今天我们就跟随这首《绝句》去欣赏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吧。

  二、初读古诗

  1.打开书,把生字带入诗中,试着读一读,把音读准,把诗歌读流利。

  2.指名带拼音读

  3.正音

  4.比较“含“和“岭”: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用这2个字分别组个词呢。

  5.出示图片,认识(黄鹂、白鹭)。

  6.全班齐读。

  三、通过过创设画面情境,整体感知,体会诗的意境。

  1.师:这是一首很美的写景诗,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听老师朗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2.师: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上我仿佛的句式,说说看。

  3.生说话练习。

  4.朗读:

  (1)小组开火车读。

  (2)齐读。

  四、学习古诗,增强画面感。

  1.师:在这首诗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我们打开书看看插图,并快速默读古诗,看看图上的这些景物藏在诗歌的什么地方?拿上笔,做上记号。

  2.如果你是画家你会用上哪些色彩给这些景物上色呢?(老师根据学生反馈边说边画简笔画)

  解决疑难点

  (一)学习1、2行。重点体会:(翠和青)

  (1)理解“翠”

  (生:我要用绿色画柳树。)诗中就有一个字点出了柳树的颜色。

  ①师:翠绿究竟是什么样的颜色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②你喜欢这翠绿的.颜色吗?为什么?

  ③我真佩服杜甫,他仅仅用一个翠字,就交代了作诗时的季节是(春天)

  ④教师简笔画柳树

  (2)理解“青”

  ①生:天应该画蓝色的。

  ②平时中,我们最常见的青表示什么颜色呢!(绿色)比如(绿色的山,比如绿色的菜绿色的草)③在这里(青天)的青,表示(淡蓝色)(有句古语是这样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色是从一种叫蓝草的植物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所以青原意就是指蓝色).

  (3)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3、4行

  (1)理解千秋雪:

  ①生:雪山要画上白色。

  ②春回大地,冰雪融化,可是西岭山上为什么还堆积着厚厚的白雪呢?(因为雪没有融化)

  ③看,这就是西岭雪山,(出示雪山图片)他的最高峰海拔5364米,高耸入云。那里气候寒冷、常年积雪。

  春天到了,雪不会化,夏天到了,雪(不会化),秋天到了雪也(不会化),冬天到了,雪(更不会化)。就这样雪在山上也不知道积了多久。哪个词点出积雪时间长(千秋)这就是终年不化的(千秋雪)

  ④这西岭山该怎么画呢?要画高高的西岭山,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2)理解万里船:

  ①谁来读读第4句诗,其他同学思考:这船要画在什么地方呢?

  ②这船将扬帆起航开往何处呢?(东吴)

  ③东吴就是今天的苏州一带。从苏州到成都今天坐火车还要将近2天的路程,更何况,当时交通不便的唐朝。更是路途遥远。诗中哪个词点出了路途远呢?所以我们要画一只停在门前即将开往遥远的东吴的船。

  (3)指导朗读(雪的厚,路的远)(多名读,男女生读)

  五、描绘诗意,引读全诗

  (1)同学们,此时我们的诗人是在哪里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呢?看看图,再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交代。(出示窗户图)

  (2)理解“含”透过窗户他看到了什么?(出示雪山)这西岭山上的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银白色的光,远远望去就象(一幅画)。如果要把这幅画挂起来,供人们欣赏加点什么会更好呢!(画框装裱)透过窗户,远处这美丽的西岭雪景,尽收眼底。如果说这雪山是一幅别致的高山雪景画。那窗户就象什么(画框)把这美景镶在了窗框里。这就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3)回顾全诗,拓展思维。

  一个“含”用得如此巧妙。通过这个含字,诗人把西岭雪山的美景牢牢地镶在了窗框里。透过窗户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出示插图}(门泊东吴万里船)还看到了什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草堂前真是春意浓浓,除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在这美丽的春天里,诗人还会看到什么样的春天景象呢!(说话练习)

  (4)引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看图指导背诵。

  1.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他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

  2.配画背诵:

  ①擦掉部分板书,留下景物的词背诵。看着板书为这幅图配上诗吧,先背给你的同桌欣赏欣赏!(同桌互背)(分小组背)

  ②全擦掉就留下简笔画。指名背诵(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③齐背

  3.唱诗: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想听吗?

  七、总结: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在书中,在课外书中,你也可以读到很多的古诗,在和爸爸妈妈去各处旅游的时候,在旅游胜地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名人名家留下的经典作品,我想学古诗就是要在生活不断地积累,那么你的古诗就会越学越好。

  八、作业

  1.背诵古诗

  2.找出杜甫的其他3首古诗读一读。

  《绝句》教学设计 17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绝、鸣、岭、泊”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并会默写。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录音机、小黑板、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记得我在读书的时候,有位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个谜语,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可是我们一时猜不出来。你们想不想也来猜一猜?

  2、在黑板上斜着往上画一行白鹭,让学生用一句诗来说谜底。

  3、告知谜底,揭示课题。

  (谜底:一行白鹭上青天。课题:绝句)

  4、简介作者: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今湖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5、回忆学过的杜甫的诗,练习背他的另一首《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6、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呢?赶紧翻开书读一读吧。

  二 、指导自学(按上节课的'方法学习)

  1、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1)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句画面,背诵古诗。

  2、根据以上方法自学古诗。

  三、检查自学情况,合作探究,质疑释惑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出示抄有诗歌的小黑板,检查自读情况,相机纠音。

  3、采用多种形式读诗:

  拍手读、摇头晃脑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读

  4、理解字词意思:

  鸣:叫的意思。 青:(让学生查字典选择)蓝色。

  千秋:许多年。 万里:来得很远。

  泊:停。 东吴:地名,在现在的江浙一带。

  5、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6、谁来说说诗句意思?

  (窗外翠绿的柳枝上,有两只黄鹂正在唱着动听的歌,一行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蓝蓝的天空。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远处西边的山岭上,积了多年的雪还没有融化,门前的江边,停泊着来自遥远的东吴的船只。)

  教师小结:诗句中的一个“含”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在屋子里向远处眺望,这窗户好像画框,远处的山,蓝天下的白鹭,柳树上的黄鹂,门前的大船,都镶嵌在画框里,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画。作者写前既不写题目,写后也不想写题目,干脆用“绝句”做题目了。

  7、想象说话,体会作者的心情:

  看到这么美妙的画面,你听到了什么悦耳的声音吗?启发学生想象黄鹂一边唱一边跳的情景。

  黄鹂会说些什么呢?看到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会怎样?你的心情呢?

  8、轻松、愉快地读诗。

  9、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情。

  唐朝当时发生了战乱,江河不通,被军队占用,老百姓保受战乱之苦。那一年,战乱被平息了,杜甫又回到成都草堂,当时心情特别好,就靠在窗前,欣赏窗外的景色。当他看到来自东吴的船,你知道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吗?(更高兴,感到欣慰和振奋)

  10、再次感情读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想象画面

  1、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看着课文插图,此时,你就是杜甫,你就靠在窗前,欣赏窗外的景色,看到这些,你禁不住吟唱起一首诗来——《绝句》

  这首歌里,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黄、翠、白、青)这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你就是杜甫,你为自己写出了这么一首诗而感到兴奋,于是,你情不自禁地大声地读起来——

  2、合上书,读着《绝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美丽景色?

  3、指名上台拿话筒比赛读。

  4、齐背古诗,边背边做动作。

  5、每组派一名选手上台比赛背诗。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练习默写古诗。

  六、课外作业:

  课外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写在采集本上。

  《绝句》教学设计 18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绝句》图,配乐。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入景导入

  1出示《绝句》情景图,指导观察。请同学用完整的话描述

  2师;这幅图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描绘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绝句》

  (二)、理解诗题

  1.看了诗题你想问什么?

  2.理解《绝句》是一种诗的格式分五绝和七绝

  (三)、逐句进行学习

  1.出示第一幅图指名说图意。理解诗句。重点理解“鸣”

  2.出示第二幅图,学生同桌学习第二句。互相说

  3.重点学习第三句

  指导学生看情景图

  (1)诗人这时站在那儿?(2)诗人从窗子里看到了什么?理解“含”指含在。

  4学习第四句

  重点理解“泊”

  5四人小组合作说诗意

  6教师出示,学生齐读

  (四)、指导朗读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2.根据节奏朗读。

  (五)、体会诗中的“声”“动与静”“色”。

  1.师:这首诗是杜甫作品中的佳作。这首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你能找到吗?

  2.学生朗读体会。

  3.师指导。

  (六)、指导背诵

  七、板书设计:

  绝句(五言)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动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静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教学设计 19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数字在诗中的独特含义:两个、一行、千秋、万里。

  2.培养幼儿根据古诗的韵律有表情的朗诵,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图片:黄鹂、白鹭。

  2.音乐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白鹭、黄鹂。

  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

  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二、理解古诗内容

  1.结合图片提问

  (1)小朋友看一看有几个黄鹂鸟呀?(两个黄鹂)

  再看看有多少白鹭呢?

  2.老师朗诵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窗含西岭千秋雪”。

  西岭:一个地方的名字;

  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

  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

  (3)“门泊东吴万里船”。

  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

  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

  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船。

  三、学习古诗

  1.教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2.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

  上:飞上;

  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

  泊:停泊、停靠。

  3.启发幼儿学习用古诗的韵味有表情的朗诵。

  4.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 从哪里知道的?

  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5.幼儿欣赏配音朗诵,学会有表情的跟诵。

  三、结束

  幼儿两人之间相互朗诵,感受古诗韵律。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教学设计 20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古诗《绝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等词语。

  3、会背诵、默写《绝句》。

  4、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2)揭题,板书:古诗二首

  (3)教师范读。

  思考:这两首诗写哪个季节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学《绝句》。

  1、解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有的'古诗按诗的内容列题目,这首诗就用旧诗体裁做题目。

  2、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诗人。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3、初读古诗。

  (1)自由读,拼读生字音节,观察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读懂。

  (2)检查自学效果。认读生字和多音字泊。

  (3)指名朗读古诗,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

  4、再读古诗,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问:鸣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鸣翠柳怎么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黄鹂,鸟的名称,又叫黄鹂,这句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丛中一唱一和地叫着。

  (2)理解第2句。

  问: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上青天怎样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白鹭是一种颈和腿都很长的白色水鸟。青天:蓝色的天空。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群白鹭在蓝色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飞翔。

  (3)理解第3句。

  问: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窗含,从屋里往窗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着。也就是窗柜里围着的景物。千秋指好多年。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窗口可以看见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

  (4)理解第4句。

  问: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泊是船在岸边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古代吴国所在地,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我国东部。这句的意思是:门外江边停靠着远航东吴,行程万里的船只。

  5、自由读古诗,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名朗读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朗读、背诵。

  四、默写《绝句》,完成《作业本》第6题。

  五、完成《作业本》第2、3、5题。

  课后反思:

  在古诗的教学中,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读古诗理解古诗中一些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整首诗。往往忽视了课文中插图的作用。课文中的插图我仔细观察和古诗的意思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我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自己先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再理解。发现有些不用教师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千万别忘记插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