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5-03-07 16:40:17 蔼媚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

  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讯的写法特点

  2、领会文章中表露出来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掌握学习通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通讯的新闻性、文学性和思想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日落》有怎样的丰富含义。

  (参考:日落时分完成本文;日本帝国主义失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新的时代将随着明天的太阳升起)

  二、作者简介

  1、本文写作背景(学生):抗战胜利,日军投降的时刻。

  2、本文作者:嘉兴人朱启平,人称为范长江之后的与之齐名的名记者,《大公报》派去采访日军签降仪式的三位中国记者之一。

  三、研习课文:

  (一)体会作品的新闻性特征

  1、新闻作品有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的特征,本文这些特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所写为作者亲眼目睹,时间写得细,人物真实,过程清楚,显示了极强的真实性;本文完成于1945年9月3日日落时分,9月4日即见报,显出了其及时性;记述客观,没有强烈的感情冲动,显其客观性。

  (二)体会作品的文学性特征

  1、本文线索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何好处线索分明。

  (参考:全文时间是线索线索分明,思路清晰,事件发生过程清楚)

  2、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从哪些方面写出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场面的?

  3、结合课文第三部分“仪式开始”说说作者是如何描述“庄严肃穆”的.?联系通讯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麦克阿瑟发言的特点;日本人审视投降书;水兵谈笑声停。麦克阿瑟用六枝笔签完字。美国中国都有人陪同签字。日本代表肃立。)

  既细节描绘注重场面渲染是通讯的一大特点,师见机引出通讯与新闻的不同。

  (三)体会作品的思想性特点

  朱启平说过,“一笔在手,心中当有亿万人民”,他的中国记者的立场和倾向体现在什么地方?(参考:签字宣名者只写美国中国;“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中国最严肃”;“九一八”。学生从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来体会作者蕴涵在笔尖的情感和思想,体会:朱启平并非没有思想和感情,也并非不想把这种感情显露出来,新闻记者的责任让他要如实报道此次事件,但深藏心中的民族情感

  令他在冷静中带有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思考。

  四、作业:

  将这篇通讯改成一篇新闻(只写导语)

  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 2

  [目标导航]

  1.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3.掌握新闻通讯的写作特点: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

  [相关链接]

  1.作者、背景请查看《阳光课堂》的文本导读。

  2.通讯:

  通讯是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

  通讯和消息是常见的新闻体裁,都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征。通讯与消息不同点是: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多写情节,通讯则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表现手法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生动形象。通讯的种类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描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文本研读]

  (1)理清文章思路

  1.总起,交待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勒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2.“签字场所”,转入中心会场,时间仍然是在受降仪式前,着重写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3.“代表到来”,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4.“仪式开始”,使整个通讯的高潮部分;5.“投降书脏了”,是全篇通讯的尾声。

  (2)内容探讨

  (1)整篇通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请在文中划出具体的时间点以及在相应的时间点出现了哪些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抓住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

  (2)文章的标题是“落日”,试分析其具有的象征意义和嘲讽意味。

  (3)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报告文学,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但是在本文中不仅出现了“我”,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甚至评述。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4)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只是花了一小节的内容来写“投降书脏了”,最后三小节提到一个士兵的话以及作者自己内心的感受,有什么样的用意?通过这一题的思考来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用意。

  (5)《落日》它被认为是《大公报》发表的最佳的国际通讯,是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仪式通讯类作品的“状元之作”,试分析其写作特色。

  [作业]:

  完成《阳光课堂》的相关练习。

  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投降仪式时间、地点、方式、意义,体会这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的可贵,鼓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

  2、品读中把握作者的内在感情。

  3、了解通讯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点”与“面”结合的写法,了解通讯的现场真实感。

  教学难点:

  将阅读文本与民族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与凶残的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日本缴械投降。让我们跟着战地记者朱启平的真实笔触一起去感受那个令人激动的投降仪式吧。

  二、介绍文体

  通讯: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

  它是常见的新闻体裁之一,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征。种类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的描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性质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三、研习文本

  (一)研习1、2节(总写)

  设置问题:1、为什么说要说“9时10分”呢?(体现投降仪式意义的重大,值得记入浩瀚的史册)

  2、说道“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有什么作用?(突出现实感与真实性)

  3、第二段简要点出了意义,它所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议论、抒情)

  (二)明确本文的线索——时间,依此分析下面的内容。

  1、文章在描写投降仪式的时候,写了哪几次时间?找出后点明线索。(写得如此细,突出仪式的`非同一般)

  2、因为有小标题,内容清晰,不需要过多述说,分析时应该抓住几点:

  (1)“点面结合”是本文的特色,请生任选一个场景或人物联系全文进行分析。

  (2)分析文中的描写与对比,如:“仪式开始”部分写日方的两位代表签字的内容,“代表到来”部分写日方到来与前正义方到来的情景等。

  (3)分析文中现实与历史相联系的内容,明确联想的力量,如:三个“9.18”等。

  (4)分析最后两段,完成主题的升华。问:为什么不能忘却?该如何纪念?

  四、小结:

  1、题目的理解:日本的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叫落日呢?(双关——A、写完本文,刚好是日落时分,以此为题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B、日本的国名和国旗里有日,日本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以此为题表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2、主题:A、文结合现场报道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B、提醒人们展望前景,激起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

  3、写法借鉴:本文被誉为报道二战日本投降仪式通讯类作品的“状元之作”,也是大学新闻系典范教材,有以下三点值得借鉴(阐述见教参91页)

  A、材料组合方面,点面结合,得益于线索的选择和把握;

  B、细节的捕捉与刻画;

  C、现代的新闻通讯手法与史传散文的统一。

  板书设计:

  落日

  签字场所→简单肃穆

  代表到来→严肃有序正义必胜

  仪式开始→正义审判点面结合

  投降书脏了→不义自毙

《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落日教学设计09-19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4《雷雨》教学设计(通用7篇)10-15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雨巷教学设计11-13

《落日的幻觉》的教学设计06-21

语文课文教学设计07-18

语文课文《掌声》教学设计09-13

语文课文《北京》 教学设计06-27

语文课文《匆匆》教学设计07-29

语文课文《长征》教学设计10-26

免费领课

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

  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讯的写法特点

  2、领会文章中表露出来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掌握学习通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通讯的新闻性、文学性和思想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日落》有怎样的丰富含义。

  (参考:日落时分完成本文;日本帝国主义失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新的时代将随着明天的太阳升起)

  二、作者简介

  1、本文写作背景(学生):抗战胜利,日军投降的时刻。

  2、本文作者:嘉兴人朱启平,人称为范长江之后的与之齐名的名记者,《大公报》派去采访日军签降仪式的三位中国记者之一。

  三、研习课文:

  (一)体会作品的新闻性特征

  1、新闻作品有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的特征,本文这些特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所写为作者亲眼目睹,时间写得细,人物真实,过程清楚,显示了极强的真实性;本文完成于1945年9月3日日落时分,9月4日即见报,显出了其及时性;记述客观,没有强烈的感情冲动,显其客观性。

  (二)体会作品的文学性特征

  1、本文线索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何好处线索分明。

  (参考:全文时间是线索线索分明,思路清晰,事件发生过程清楚)

  2、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从哪些方面写出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场面的?

  3、结合课文第三部分“仪式开始”说说作者是如何描述“庄严肃穆”的.?联系通讯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麦克阿瑟发言的特点;日本人审视投降书;水兵谈笑声停。麦克阿瑟用六枝笔签完字。美国中国都有人陪同签字。日本代表肃立。)

  既细节描绘注重场面渲染是通讯的一大特点,师见机引出通讯与新闻的不同。

  (三)体会作品的思想性特点

  朱启平说过,“一笔在手,心中当有亿万人民”,他的中国记者的立场和倾向体现在什么地方?(参考:签字宣名者只写美国中国;“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中国最严肃”;“九一八”。学生从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来体会作者蕴涵在笔尖的情感和思想,体会:朱启平并非没有思想和感情,也并非不想把这种感情显露出来,新闻记者的责任让他要如实报道此次事件,但深藏心中的民族情感

  令他在冷静中带有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思考。

  四、作业:

  将这篇通讯改成一篇新闻(只写导语)

  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 2

  [目标导航]

  1.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3.掌握新闻通讯的写作特点: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

  [相关链接]

  1.作者、背景请查看《阳光课堂》的文本导读。

  2.通讯:

  通讯是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

  通讯和消息是常见的新闻体裁,都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征。通讯与消息不同点是: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多写情节,通讯则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表现手法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生动形象。通讯的种类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描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文本研读]

  (1)理清文章思路

  1.总起,交待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勒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2.“签字场所”,转入中心会场,时间仍然是在受降仪式前,着重写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3.“代表到来”,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4.“仪式开始”,使整个通讯的高潮部分;5.“投降书脏了”,是全篇通讯的尾声。

  (2)内容探讨

  (1)整篇通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请在文中划出具体的时间点以及在相应的时间点出现了哪些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抓住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

  (2)文章的标题是“落日”,试分析其具有的象征意义和嘲讽意味。

  (3)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报告文学,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但是在本文中不仅出现了“我”,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甚至评述。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4)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只是花了一小节的内容来写“投降书脏了”,最后三小节提到一个士兵的话以及作者自己内心的感受,有什么样的用意?通过这一题的思考来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用意。

  (5)《落日》它被认为是《大公报》发表的最佳的国际通讯,是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仪式通讯类作品的“状元之作”,试分析其写作特色。

  [作业]:

  完成《阳光课堂》的相关练习。

  语文必修课文《落日》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投降仪式时间、地点、方式、意义,体会这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的可贵,鼓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

  2、品读中把握作者的内在感情。

  3、了解通讯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点”与“面”结合的写法,了解通讯的现场真实感。

  教学难点:

  将阅读文本与民族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与凶残的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日本缴械投降。让我们跟着战地记者朱启平的真实笔触一起去感受那个令人激动的投降仪式吧。

  二、介绍文体

  通讯: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

  它是常见的新闻体裁之一,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征。种类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的描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性质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三、研习文本

  (一)研习1、2节(总写)

  设置问题:1、为什么说要说“9时10分”呢?(体现投降仪式意义的重大,值得记入浩瀚的史册)

  2、说道“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有什么作用?(突出现实感与真实性)

  3、第二段简要点出了意义,它所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议论、抒情)

  (二)明确本文的线索——时间,依此分析下面的内容。

  1、文章在描写投降仪式的时候,写了哪几次时间?找出后点明线索。(写得如此细,突出仪式的`非同一般)

  2、因为有小标题,内容清晰,不需要过多述说,分析时应该抓住几点:

  (1)“点面结合”是本文的特色,请生任选一个场景或人物联系全文进行分析。

  (2)分析文中的描写与对比,如:“仪式开始”部分写日方的两位代表签字的内容,“代表到来”部分写日方到来与前正义方到来的情景等。

  (3)分析文中现实与历史相联系的内容,明确联想的力量,如:三个“9.18”等。

  (4)分析最后两段,完成主题的升华。问:为什么不能忘却?该如何纪念?

  四、小结:

  1、题目的理解:日本的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叫落日呢?(双关——A、写完本文,刚好是日落时分,以此为题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B、日本的国名和国旗里有日,日本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以此为题表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2、主题:A、文结合现场报道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B、提醒人们展望前景,激起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

  3、写法借鉴:本文被誉为报道二战日本投降仪式通讯类作品的“状元之作”,也是大学新闻系典范教材,有以下三点值得借鉴(阐述见教参91页)

  A、材料组合方面,点面结合,得益于线索的选择和把握;

  B、细节的捕捉与刻画;

  C、现代的新闻通讯手法与史传散文的统一。

  板书设计:

  落日

  签字场所→简单肃穆

  代表到来→严肃有序正义必胜

  仪式开始→正义审判点面结合

  投降书脏了→不义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