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3-12-05 22:45:25 海洁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一生物人教版说课稿范文(通用12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人教版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生物人教版说课稿范文(通用12篇)

  高一生物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水分代谢”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因为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从而进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渗透装置”的小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在动手实验中,整个动态过程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通过动态演示整个过程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说教法:

  1、探究教学法:这节课知识的理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更符合教学内容。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用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

  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引言:

  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棵大树是如何将土壤深处的水分吸收并运输到树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运输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谢过程。

  (二)关于新课教学的安排

  1、让学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结构,教师采用边动画演示边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这样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个渗透系统做准备。

  2、利用多媒体演示“渗透装置实验”

  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过一段时间,装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液面会不断地上升吗?

  学生推测:

  A、烧杯中的水进入漏斗

  B、由烧杯进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来烧杯的水

  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对学的推理进行验证,同时讲清楚半透膜的性质,验证B的正确性。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渗透装置应具备的条件:

  (1)渗透装置的条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两测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进入下一个探究话题]

  提出探究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是否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出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与渗透装置的比较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比加深理解,验证了成熟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

  教学预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细胞膜当成半透膜,教师进行比较讲解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设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它呢?细胞在吸水或失水时的形态又如何变化?

  3、教师电脑演示动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同时层层质疑:造成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充满了什么物质?为什么?死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对外界溶液浓度有何要求?把已发生分离不久的细胞放入清水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

  [细胞液]<[细胞外溶液]细胞渗透失水

  [细胞液]>[细胞外溶液]细胞渗透吸水

  让学生讨论:如果不用浓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细胞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的知识,并用动画对学生结论进行验证。

  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细胞,靠渗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细胞会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这与成熟区细胞是吸水最活跃的部位相呼应。

  讨论:农业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烧苗”现象?为什么?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的渗透原理来解释。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4、电脑动画模拟植物根吸水、利用、运输、散失的全过程,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举日常实例让学生归纳蒸腾作用的意义。

  (三)结合实际进行课堂小结: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护植物的根毛,同时要去掉大部分叶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把两部分知识统一起来,同时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四)课堂练习,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

  五、效果预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俗语引入,激发兴趣,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给学生以生命现象及过程的动感和真实感,突出了重点

  渗透吸水,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水分代谢

  一、水分的吸收:

  1、吸水的主要器官—根

  2、吸水的方式与原理

  (1)吸胀吸水

  (2)渗透吸水

  A、渗透作用

  B、渗透装置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

  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c、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

  细胞壁:全透性

  细胞膜

  两者之

  间的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膜一个成熟的植物细

  细胞质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液泡膜

  细胞液:具有一定浓度

  D、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f、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细胞液]<[细胞外溶液]细胞渗透失水

  [细胞液]>[细胞外溶液]细胞渗透吸水

  二、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1、水分的运输途径:水分(细胞层层传递)根导管茎导管叶和其他器官

  2、水分的利用:1%左右

  3、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1)定义

  (2)意义

  高一生物说课稿 2

  一、课题

  第2章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二、教学目标: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结合水的概念;

  (2)无机盐的作用。

  3、难点的处理:本节课的难点是要让学生明确结合水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无机盐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结合水,学生不太了解,可联系新鲜鸡蛋清的液态胶状的存在形式,这就是富有生命的状态,这部分结合在蛋白质等大分子周围的水已经失去了流动性和作为溶剂的作用,仅是细胞和生物体的'组成成分,同时让学生联想臭鸡蛋是不会有这样胶体状的鸡蛋清的,因此鸡蛋臭了意味着鸡蛋已经没有生命功能了,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结合水在细胞组成成分中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无机盐的作用时,可以列举人体生活和健康中的各种实例来加深感性知识,比如利用课本中运动员饮料的资料让学生讨论,由此再引申到人体发生的一些与无机盐有关的疾病,通过对疾病的介绍和讨论学习无机盐在细胞和生物体构成,调节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方面的功能。

  四、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较简单,内容较少,学生自学,老师点拨的方法。

  五、课时:

  1节课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人在极限状况下,可以坚持20d以上不进食,但是缺水不能超过1d,地球表面约3/4的部分是水,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许多科学家都在为寻找火星上的水而努力工作,既有成效又有争议,这些事实说明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水在细胞和生物体中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由此引入新课学习,同时利用课本上问题探讨,将学生带到对水的内容的学习中。

  2、细胞中的水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2)水在细胞中的含量及分布特点。

  (3)水的存在形式及作用。

  3、细胞中的无机盐

  (1)大多数无机盐的在细胞中存在形式是什么?

  (2)为什么细胞中的无机盐含量很少,作用很重要?

  (3)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4)联系无机盐与生活。

  4、本节小结与作业。

  高一生物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生物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属于初步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基础的范围。由于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学好本节内容将为高中生物学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中包含的一些生命系统的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重要考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初中生物学的内容,这为过渡到高中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部分内容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利于我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探究细胞的奥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对我而言,对学生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但在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这部分知识,学生可能会比较困难,我可以用比较形象的直观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给他们详解各个层次的概念内容,让学生更能准确的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3)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生命层次;

  2、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生物学知识素材;

  (2)尝试将所获得的文字、图表信息表达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2)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材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今年来的考试大纲,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为了使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更加突出,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生物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燃”,还要学生“知其所以燃”。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学会动脑独立思考,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此种教学方法主要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辨能力以及如何合作学习。

  三、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总结反思法,希望在我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通过课堂小组的积极讨论,通过对有关素材的观察,对比,归纳,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高一生物说课稿 4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说教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高一生物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时。基因是如何表达为性状的?这是本章学习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也可以说是执行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包括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的合成来实现的。本节集中讲述的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可以说是本章的重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因此,本节教学不应局限于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单纯描述,而应当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达到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呢?”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插图多而且复杂。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因此,本节教学不应局限于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单纯描述,而应当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能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过程,能应用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因此,确定以下重点与难点:

  (2)重点:

  ①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中间物质──RNA的基本单位、化学组成和种类,以及它与DNA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异同;

  ②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及过程;

  ③比较转录和翻译的异同;

  ④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密码子与反密码子;

  ⑤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3)难点:

  ①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

  ②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密码子与反密码子;

  ③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以图解方法解决。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明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②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能力目标:

  ①通过DNA和RNA的对照掌握类比方法及读图能力。

  ②通过RNA的碱基决定氨基酸的学习,掌握先逻辑推理再经验验证的方法。

  ③通过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学习,建立信息意识,学会从信息角度认识事物。

  ④利用课本插图和课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分析、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①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

  ②认同人类探索基因表达的奥秘的过程仍未终结,激发学生探知未知世界的欲望。

  ③通过介绍科学史实,开阔学生视野,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教育。

  ④感悟科学破解遗传密码的过程。

  二、说学生

  学生学习了第3章《基因的本质》后,已经对基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基因的各种问题,但由于受年龄限制,理解能力有限,而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有较强的求知欲、好奇心、积极性高,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

  三、说教法

  本节内容抽象、难懂,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仔细设计教学过程,以保证新课标的落实。基于教材的难度和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想象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层层设问。结合教材有关转录和翻译的图解、自制各种对比表格及flash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直观教学。用图解法、表解法把知识建构在图表中

  2、应用多媒体演示有关内容结合教师讲解利用多媒体把抽象事物具体化。以演示解释为主,多媒体电教、模拟、练法为辅。此法分二步完成,即先演后释,相互渗透,扬长避短,相得益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一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3、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选择时机,以达到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不能整节课由多媒体取代,完全弃图不用,从而忽视了学生识图、辨图和分析释图的技能培养。教师应穿针引线,构筑多媒体与图形之间的有机组合。在学生分析图形之后,再配合多媒体整合各个图形,展示完整的基因表达过程。

  4、由于本节内容不仅抽象复杂,而且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因此学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都懂,学完了都不懂”的困惑之中。因此,教师要注意将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

  四、说学法

  教学的实质在于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要达到“乐学—学会—会学”,“授之以渔”。本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

  (1)学生要明确教学目标,扣紧主题,准确地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

  (2)学会正确地阅读和分析图表,达到提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准确认识事物的相互规律。

  (4)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认真观察、分析事物。

  (5)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发问、引导、启发,促进学生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引子

  问题探讨通过电影片段《侏罗纪公园》中,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能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你认为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想到,需要使恐龙DNA上的基因表达出来,表现恐龙的特性。

  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研究“基因的表达”。引导学生阅读章图中的文字和图解,询问学生看懂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

  提出问题: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

  ↓

  问题情境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两者如何联系起来呢?推测有一种物质能够作为传达DNA信息的信使,科学家发现此物质就是RNA。

  ↓

  问题情境RNA如何解读DNA的遗传信息?

  解决问题的途径:

  1.比较RNA与DNA结构的不同;

  2.比较三种RNA的功能;

  3.动画及图解DNA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即从DNA到mRNA的过程)。

  小结:RNA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称为遗传信息的转录。

  ↓

  问题情境mRNA的信息如何用于合成蛋白质?

  解决问题的途径:

  1. 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2. 密码子;

  3. 翻译蛋白质的过程。

  小结: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称为遗传信息的翻译。

  ↓

  总结:基因的表达是在细胞中完成的。DNA分子、RNA分子、氨基酸分子、核糖体和线粒体等众多的细胞器一道,合作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在组成蛋白质的肽链合成后,肽链就从核糖体与mRNA的复合物上脱离,经过一系列步骤,被运送到各自的岗位,盘曲折叠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开始承担细胞生命活动的各项职责。

  ↓

  问题探讨:大家现在再来探讨恐龙能否复活的问题。首先,恐龙的基因是如何表达的?基因表达需要什么条件?通过探讨,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六、说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内容抽象复杂, 插图多, 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学中,在处理主干知识和侧枝内容的关系时,要做到合理分配时间,明确不同内容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注意将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要让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间的内在关系,又要能简洁、清晰地概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仔细分辨并揣摩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将不同的插图内容与教学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对插图的处理上,还应分清主次和轻重。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揭示转录与翻译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利用插图达到形象和直观的教学效果,还应配合教材中的文字描述作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文字信息与图形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感知到基因的表达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过程。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生动地反映基因表达的过程,这是纸质教材难以做到的。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注意选择时机,以达到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不能整节课由多媒体取代,完全弃图不用,从而忽视了学生识图、辨图和分析释图的技能培养。本节教学需要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基础,教师应设计运用好教材中的问题串,以利于将问题步步深入,营造出探求、推理和发现的科学研究氛围,诱导学生积极应答,参与讨论,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推进。教师要注意教材结尾的一段文字,以此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上认识基因表达的意义。

  高一生物说课稿 6

  我是生物号的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增殖》,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6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通过“问题探讨”和图片展示,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接着提出问题: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本节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如“呼吸作用或者是光和作用”,都离不开细胞的参与,但是这些过程不是单个细胞能完成的,这就和本节课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同时也为今后学习“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等奠定基础。

  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①掌握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②理解并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2、能力性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实验,使学生理解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②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学会利用仪器进行科学实验;

  3、情感性目标:

  ①认同细胞增殖和生长的周期性;

  ②感受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的思维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培养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研究态度。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把细胞的有丝分裂确定为教学重点,把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并绘图确定为教学难点: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首先向学生展示几张图片如大象和老鼠,细菌和鸵鸟蛋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看学生是否能够说出他们的区别,是否能说出他们共同的结构等等,从而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细胞的增殖及有丝分裂过程。

  2、开展新课: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细胞,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让各个小组选择自己的实验材料,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解决实际操作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

  3、相互讨论: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试归纳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的原因。向学生展示大肠杆菌的电镜照片和结构模式图,让它们讨论为什么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什么方式增殖?

  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在做完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边看图解边阅读课文,掌握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然后设问:什么事有丝分裂?它有什么特点?使使学生通过“讨论”并结合课文获得“有丝分裂”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并结合课文,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

  5、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求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6、布置作业:教材115页中的练习3,4,5题,并阅读实验中的《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一文。我相信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培养了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一生物说课稿 7

  大家好!

  我是生物号的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第二节。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光合、呼吸作用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①、能写出ATP的分子简式并说出其结构特点;

  ②、能画出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并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③、知道ATP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④、能利用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解释实际问题,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能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难点是: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对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的理解。

  二、说学法

  因为本节知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基本能看懂书本对于这一节知识的介绍,所以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三、说教法

  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关键,加强理解和应用。尽量联系糖类、脂肪、叶绿体、线粒体、主动运输等与能量相关的和初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展开教学。并且通过建立实验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关键的内容,通过设疑、析疑、解疑和多媒体辅助来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利用荧火虫的尾器发光的实验:先得到尾器、然后放置会发现尾器的发光情况会逐渐消失、设置对照实验,A组加入适量的ATP粉剂(展示课前买来的ATP、并让学生传看),B组加入等量蒸馏水。结果会发现A组的尾器的发光量加强,而B组继续减弱。

  让学生讨论这一情境,设问:燃烧一匙葡萄糖,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细胞中的能量以什么形式释放出来?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后围绕标题展开教学,教学时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如用百元大钞与一元小票购买小件物品,如果我们总是拿大额面值的钞票进午行交易会很麻烦,相反如果我们把百元钞票换成100张一元小票,在进行交易时就会很方便,有这样的例子来比喻细胞中的能量——在细胞中百元大钞相当于储存能量的有机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个可以在细胞内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货,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标题,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键:

  通过再次呈现ATP药物及说明、介绍ATP为动力的纳米发动机等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新科技内容,寓教于乐,形成ATP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展现ATP结构动画及其“近亲”腺苷的图片、引导观察和比较,调动积极性并利于形成ATP的形象认识。要让学生清楚ATP三个磷酸键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何谓“高能磷酸键”。

  师生共同归纳ATP的.名称、简式、物质性质、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认识。

  3、ATP、ADP相互转化

  继续以上面的比喻进一步展开,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的能量能被用来合成ATP,这个过程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并通过动画形式介绍、图文转化提问、学生前台板书等过程教学,加强理解记忆、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重点从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对相互的两个过程进行比较: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磷酸键断裂——放能。合成时是可逆的,但要注意与化学中可逆反应知识的干扰,并以此引出下一个问题—ATP的形成途径。

  4、ATP的形成途径通过学生自学、图文表述提问、师生共同归纳、展示动画等程序教学。注意与后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的衔接作铺垫。并与ATP的结构、功能、转化的知识浑然一体,为进一步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

  5、ATP的利用——是主要讲清楚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与ATP的分解和合成关系;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解,让学生在看懂图解的基础上,再依据教材51页的图解,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6、总结巩固。从生物进行生命活动耗能的知识和ATP的基础知识方面进行总结,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后增加补充练习以巩固。

  五、板书设计

  我相信学生在这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而且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一生物说课稿 8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内容。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部分是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⑵能力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实例,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⑴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⑵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

  ⑴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⑵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二、说学法

  通过快速阅读、组织讨论、观察对比、图文结合、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三、说教法

  本堂课采用“提出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1、通过“问题探讨”、“思考讨论”的表达交流活动,使学生获取有关蛋白质和氨基酸结构的知识。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蛋白质的功能。

  3、利用“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和flash动画演示等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四、说教学过程

  1、利用问题探讨引入课题

  首先展示“大头婴儿”图片及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例子说说为什么有些食品需要添加氨基酸,还有哪些食品中含有蛋白质,且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讨论

  问题,从而导入研究课题。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生命活动所需要的重要物质,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2、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主动获得氨基酸结构知识,尝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向学生展示四种未见过的化学结构式,分组讨论哪些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问题1:判断某分子是不是氨基酸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2:不同氨基酸分子的区别在哪儿?

  演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的flash动画,认识的结构特点,并由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蛋白质工程方面的杰出贡献: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并展示结晶牛胰岛素的图片。

  4、引导学生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阅读课文,完成“思考与讨论”。

  讨论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讨论2:20种氨基酸能够形成多少种蛋白质?

  学生活动: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阅读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的文字、图解、与同学交流看法,获得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知识。

  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猜想蛋白质的种类?

  5、演示《缩合反应》的flash动画并提问。

  问题1:氨基酸结合之后生成的化合物是否还符合氨基酸结构通式,是不是一个氨基酸?

  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氨基酸缩合反应的关键部位。并分析二肽两端各有什么?

  学生对号入座后会发现生成的化合物已经不是氨基酸,从而引出肽、二肽、多肽的内容。

  总结学生讨论结果,用图解形式记录氨基酸与蛋白质的关系,说明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

  6、提问: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教材23页图2-7,说说蛋白质执行哪些功能呢?引导学生观察、阅读蛋白质主要功能示例,归纳总结。

  最后师生共同探讨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有怎样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小结这堂课的内容,然后在练习中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连成网络。从而完成本课时教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及布置作业

  (略)。

  高一生物说课稿 9

  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隶属于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的《遗传的分子基础》。通过学习第一、二章,学生从现象和细胞水平认识基因对性状的作用,本章学生将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认识基因的本质。本节通过科学发现史引导学生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有关证据,为学生后续学习本章后三节以及本册后续章节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一的学习,掌握了蛋白质和核酸的相关知识。通过必修二前两章的学习,对基因已经不陌生。但遗传物质为什么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得以认识和掌握。学生对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充满兴趣,但如何挖掘实验背后的逻辑规律及与社会、科技发展的关系,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挖掘学生能力的增长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2)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例,说明在只有RNA而没有D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评价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认同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重点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肺炎双球菌转化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策略

  (1)采用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等教学策略。

  (2)采用插图、多媒体课件、分步演示等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

  教材、教参、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

  计算机、投影仪、黑板、教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引入

  教师:

  (1)孟德尔用

  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遗传的两条基本规律:

  遗传因子的和其精髓是:

  (2)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实在染色体上。

  学生:

  思考回答

  (1)豌豆、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性状、性状;

  (2)基因

  通过复习前两章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确现象可以通过细胞和分子水平实验得到验证,科学需要严谨的论证过程。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教师:展示染色体结构模式图;

  (1)遗传物质是DNA?蛋白质?

  (2)为什么是DNA?怎么知道?

  (3)20世纪20、30年代,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遗传物质?你能否用学过知识解释?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学生:(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分子结构极其多样。

  (2)对DNA的认识仅到组成,对其结构还没有清晰的了解。

  激发学生认知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学生不仅关注DNA,还关注蛋白质是否是遗传物质的证明过程。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格里菲斯实验

  教师:实验材料?

  教师:介绍肺炎双球菌

  教师:细菌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想观察它的生长情况,怎么办?

  教师:R型菌和S型菌的区别?

  教师:展示格里菲斯四组实验过程

  (1)实验原理?

  (2)哪些是对照组?实验变量?

  (3)实验推论?

  学生:肺炎双球菌、小鼠

  学生:固体培养基

  学生:从菌落、荚膜、毒性判断

  学生:

  原理:S型细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对照组:1和2、1和4、2和3

  推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有转化因子。

  学生对实验材料应该有明晰的了解。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培养技术,通过对比,学生明确两种球菌的区别。

  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原则、变量及推论。

  艾弗里实验

  教师:展示艾弗里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

  教师展示艾弗里实验过程

  (1)哪些是对照组?实验变量?

  (3)结果分析?

  (4)得出结论?

  学生:

  (1)谁是转化因子?

  (2)如果是DNA,则提纯后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蛋白质同上。

  (3)学生尝试设计

  学生:

  1和2、1和3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学生进一步明确该实验的变量、原则及结论。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教师:仍有人对艾弗里及同事实验怀疑,原因是?

  教师:赫尔希和蔡斯继续努力,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这个实验材料?

  教师:介绍噬菌体及侵染细菌动态过程。

  教师:

  (1)研究方法?

  (2)为什么用此法?

  (3)亲代噬菌体如何被标记?

  (4)寄主细胞为何无标记?

  教师: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

  a.为什么短时间保温?

  b.搅拌、离心目的?

  教师:实验现象、结论?

  学生:蛋白质和DNA没有完全分离。

  学生:T2噬菌体

  学生:观察、理解

  学生: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学生:蛋白质和DNA组成元素有差异。

  学生: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然后再培养噬菌体。

  学生:另一批大肠杆菌

  学生:保温利于噬菌体增殖;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释放。

  搅拌: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离心: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侵染的大肠杆菌分离。

  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无35S标记,DNA有32P标记;DNA是遗传物质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适当知识储备,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明确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学生明确实验环节的重要性,以利于更好地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

  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教师: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吗?

  教师:展示烟草花叶病毒对烟叶的感染实验

  (1)对照组、实验变量

  (2)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分析

  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学生学会从特有的现象中挖掘事物的普遍规律。

  反馈总结

  教师:根据有无细胞结构,生物分为?根据有无成形的细胞核,生物分为?

  教师:进行本课知识总结

  教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比

  (1)细菌培养场所?

  (2)实验结论?

  (3)联系?

  教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较

  学生: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DNA病毒和原核、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学生:回顾总结

  格——体内,艾——体外

  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

  研究目的、遵循原则一致

  学生:比较研究者、设计思路、应用技术、实验结论上的异同。

  学生明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将结构与功能、科技与科学整合研讨

  学生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材料、目的、原则、结果更加明确。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判断,对三个实验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更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进步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内、体外)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三、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P46

  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遗传物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反思

  通过问题串,不断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原理、实验变量及实验设计方法与结论。通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展示,变抽象学习为实物观察,加深学生对抽象生物知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教师注意情境铺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在反馈检测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效果良好。

  高一生物说课稿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能力方面: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⑵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

  1、人体衰老表现出哪些特征?

  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

  3、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

  4、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关,但二者又不能划等号。

  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都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现象。从总体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⑵对单细胞生物体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⑶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不等于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如幼年个体中每天都有细胞衰老、死亡。个体的衰老不等于细胞的'衰老,如老年个体中每天也有新细胞产生。

  那么细胞衰老有何特征呢?

  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学生阅读教材P122相关内容)

  教师总结:

  一大:细胞核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衰老细胞的特征一小:细胞内水分减少,萎缩变小,代谢速率减慢。一多: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增多两低: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有些酶的活性隆低。

  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关系细胞衰老的原因,历来是研究人员极为关注又很难回答的课题。近几十年来,先后提出过多种假说,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学生阅读教材P122相关问题)

  [资料搜集和分析]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叫同学们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投影展示出来,结合教材P123讨论题讨论分析之。

  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这几个阶段。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

  1、细胞坏死,它是由某些外界因素造成细胞急速死亡,是一种被动性死亡;

  2、细胞凋亡,这是一种特定基础控制的主动性死亡。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细胞凋亡有广泛的生物学意义,例如,在胚胎发育时期清除多余的细胞,有利于器官的建成。当细胞被病毒感染或发生癌变时,机体也会通过凋亡的方式加以清除。

  六、总结: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衰老的原因,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七、作业布置:

  P124练习

  高一生物说课稿 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方面

  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

  细胞是基本的 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难点)

  小结

  课后练习教师活动

  以“病毒是不是生物?”问题引入,简单复习病毒的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核心,但是能复制)。举引起SAS的 冠状病毒为例,提出问题,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冠状病毒在那些细胞里面复制呢?

  小结上面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的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什么呢?)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提出问题:细胞能表现出那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开展讨论。

  小结:(幻灯片展示提纲)细胞为什么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在细胞生命活动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举出一些实例)

  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谓是恒河沙数,但是这些生物,小到组成它们身体的'细胞,大到一个生物个体,一个物种、甚至一个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都可以一个一个的生命系统(什么是系统呢),而且这些生命系统之间还有层次的关系。(以一只龟为例分析)

  单一个心肌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为什么呢?)因为细胞各个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而使细胞能表现生命特征;心肌也是一个系统(分析略)。引导学生分析心脏、循环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等也是一个系统学生活动

  讨论、思考 问题:病毒是怎么样复制的?(在细胞内)

  汇报冠状病毒的相关的资料

  阅读资料并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镊食、排泄,生长,应激;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实例4:例如疟疾、非典感冒等等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生物系统的层次性、以及尝试分析后面几个层次作为生命系统的原因。(着重引导说出多个组分互相配合影响成为整体)

  完成资料后的“思考与讨论”。

  七、板书设计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为什么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生物 生物类型生命活动基本特征说明

  草履虫单细胞生物运动和分裂

  人多细胞生物生殖和发育

  人多细胞生物缩手反射

  病毒非细胞形态的生物 入人体的淋巴细胞

  人人和高等动物免疫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结构

  层次概念 举例学生举例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心肌细 胞5

  高一生物说课稿 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减数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而非有丝。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减数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后继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根据有丝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设疑:减数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教师点拔:一个精原细胞只能发生其中的一种形成二种类型的精子,多个精原细胞,各种情形都能发生因而产生的精子具有多样性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吗?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因此减数无细胞周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过程:提问:减数两次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全过程,加深对减数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什么是减数?学生分析进行减数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减数)的过程与特点。

【高一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一生物说课稿12-29

高一生物说课稿大全12-23

高一生物说课稿15篇01-13

高一下册生物说课稿04-19

生物说课稿12-10

生物的说课稿05-25

生物说课稿12-04

生物说课稿05-21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07-08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