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学会本课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细读课文
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当中有些字的字音需要特别引起注意。如“悼”读d4o,不读di4o;“炊”读chu9,不读cu9,应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练习时可以采用选择正确读音的形式。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数量不多。其中有3个字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记忆。如
这样可以利用熟字帮助学生很快记住生字。
3、课堂讨论识记难字的方法。
应该注意“鸿”字由三部分构成,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不要把“氵”误写成“冫”。
“鼎”字比较难写,可分成这样两部分来记:“目”和“”,记忆“”这部分时应抓住这部分左右基本对称的特点。特别要强调这个字的笔顺:目、鼎。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质疑。
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提出来小组讨论或查字典,在小组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集体讨论。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死得其所”这个词为例,在这个词中“所”原指地方、处所。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进而联系实际讨论,体会“死得其所”一词在课文中指的是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意思。
以“鸿”字为例,“鸿”字在课文中组成“鸿毛”一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指的就是鸿雁的毛。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带有“鸿毛”一词的句子进一步理解,鸿毛是很轻的,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实际上暗含了这种人的死是很轻微的,是微不足道的,进而使学生理解到鸿毛一词的引申义:轻微,微不足道。
(2)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完全:就是的意思。在课文中这个词指的是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再没有别的其它的目的。
彻底:是贯彻到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出于其它的目的。
五湖四海:这个词泛指全国各地。联系上下文可理解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追悼: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哀思”这个词可以用分别解字再解词的方法理解。“哀”指“悲哀”;“思”指“思念”;“哀思”这个词就是指悲哀、思念的感情。
固:本来的意思。
于:比的意思。
或:“有的”的意思。
通过对以上重点词语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让学生自己按自然段顺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指名按自然段顺序朗读课文,读完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知道课文先讲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及党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又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然后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不怕牺牲,互相爱护;最后讲了开追悼会的目的。
全文以“为人民服务”为线索,分五个自然段,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这样便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为下一步深入阅读课文,学习课文做了准备。
(五)指导难句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然后画出读不好的句子。
2、小组交流,如何来读好画出的难句或长句。
3、提出读不好的句子,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学生读起来可能有困难。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教师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时,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听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练读。可以这样停顿: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中引用了一句古文,读好这句话,首先要了解这句古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好这个长句。可以这样停顿: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结构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
首先讲了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然后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又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2、教师小结:这五个自然段讲了五层意思,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这一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学生能够说出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的回答深入详尽。
2、板示
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板示出这两句话后,让学生读一读,比较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带点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谈一谈。
“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二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画一画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句话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理解。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3、学生领会了这两个难句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学生可能画出这几句话。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教师可将这些句子板示出来,然后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启发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为人民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听得进去。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2)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学生提出这句话,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讲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3、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
(五)学习第四段。
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在第四段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2、集体讨论。
(1)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2)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几句话的点拨。
①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②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③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1)背诵之前应先让学生将这两段话再读一读,对这两段话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2)出示填空
①()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我们()。
背诵这几句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抓住这几句话中的关联词语及重点词语,利用这些词语指导学生记忆。
②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为(),我们这个队伍就()。
③我们都是来自(),为了一个(),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要(),要提高()。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解救他们,我们要()。要奋斗就会(),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想到(),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我们的干部要(),()都要(),(),()。
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自己对照课文口头填空,熟读,或同桌互相填空,小组填空等。也可以教学生一起背的方法,如先熟读再背诵、抓重点词背、分层背等等。
(六)学习第五段。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要开追悼会?
指导学生理解开追悼会为了怀念死者,怀念那些曾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同时开追悼会也能使人民更加团结,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七)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提问:这篇讲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按板书提示指名谈一谈。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 交流质疑 教师点评 全文背诵 学以致用 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运用POWERPOINT系统
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论语> 的有关内容。
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1.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2.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3.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4.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5.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6.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1.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平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2.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3.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 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1.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习与人生修养两类,学习又可以细化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2.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习题。(展示幻灯片)
例:(1)与陈毅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2)讨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 3 )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3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在通读课文和复习文体知识的基础上,较快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抓住对题目、重点段和中心句的分析,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特点。
3.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中心句,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4.了解科学知识,发扬科学精神,反对“数字”迷信。
5.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总分结构;举例子和拟人化的说明方法;明确、丰富而生动的语言。
学习侧重点
1.对题目的分析;对重点段的分析;对三部分中心句(兼有过渡作用)的分析,全面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2.文章体现出的科学精神。
3.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解说:本文在思想上体现出强烈的科学精神,并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具体为:1.科学源于生活实践的需要,科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要敢于创造,要有不断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
3.反对现代“数字”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
在艺术上,该文亦有独到之处:1.结构清晰严密:①采取总分式;②全文分四部分,第1段是“纲、”;③第2、3、4部分开头的句子均为该部分的中心句,概述了该部分的内容,且起到上下过渡的作用。2.拟人化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把“数字”当作生命体来解说,从“身世、情趣、遗憾”三个方面,使解说显得亲切、易懂。在说明中举了大量的例子,使不易了解的古代数字知识变得通俗好懂。3.语言准确、丰富而生动,充分显示了科普小品的艺术特色,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基于这些特点,我们安排了上述的“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
【自读程序】
1.梳通了解
①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
②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计时。
③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所列的),查阅字典,弄清它的读音和意义,并读熟写熟记牢。
2.理解分析
①解释课题《数字杂说》,了解‘“杂说”的含义。
②分析第一部分。熟读(三遍以上);把该段分成两层;画出全文的关键词:“数字的身世……遗憾”;批注该段:总说,全文的纲。
③依据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三方面,把第一部分后的课文划分为三部分。
④精读第二部分。
A.将课文读一遍。
B.依据该部分内容,设计“数字的发展过程”图表,项目有时间、地点、创造者、称谓、主要表现形式和评价等六项,并完成填表任务,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词句。
C.研究第9自然段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一是指出词的含义,二是分析它是否可以省略或被置换。这些词语依次是:广泛、迄今、尚、独特而悠久、很可能、隔位字、又、大同小异。
⑤精读第三部分。
A.将课文朗读一遍,再默读一遍。
B.“数字的情趣”表现在哪两方面?画出有关句子。
C.研究句子:“此处聊举以五行和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旧联一则,以为助兴。”指出它的主谓宾,解释“聊、五行、五方、以为助兴”等词。
D.体会说明文中举例子的好处
⑥精读第四部分。
A.将课文默读一遍,再朗读一遍。
B.画出该部分的中心句。
C.查词典,弄清“占星术”的意思,由此推出“占数术”一词的意
D.熟读最后一段,举出“占数术”的两个新例子,并加以批判。
⑦小结迁移。
A.简要概括全文各部分的内要点,写在笔记本上。
B.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C.写一篇学习心得,内容可包括以下一项或数项内容:①数字发展过程给我的启示;②总分式的说明结构有何好处;③科普小品的语言特色;④列出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和对联各五个。
(解说:上述自读程序是一个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过程,也是一个整体与部分、面与点不断交错结合的过程,符合认识规律,而且突出主攻方向,可收到很好效益。)
【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课文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梦天集》,可见时代感较鲜明。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普及科学知识和强化科学精神是强国大计。本课讲科学反迷信,批判了“占数术”,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总体把握
①课题《数字杂说》中的“杂”,原意为“多种多样”,此处可理解为“几方面”。课文正是从三方面来说的,正好对应。
②结构上的总体把握详见前“自读导言”中的“解说”部分,不重复。
③第二部分的中心句为:“数字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路程。”第三部分的中心句为:“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字王国本身。它的概括力使人易于记忆,便利交谈。……更何况它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第四部分的中心句为:“然而,数字却也有自己的苦恼,本来和它毫不相干的事情,偏偏总有人硬往它身上安。”
3.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课文的结构方式;大量使用成语;科学精神的体现。
②难点:对古代各种记数法的理解;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和对联;“占数术”,即通过数字来推断吉凶的方法。
(解说:本处点拨主要针对“自读程序”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而发。)
【自读思考】
1.把课题换成《数字趣谈》或《数字解说》,行不行?为什么,
2.把课文第五段放到最后,行不行?为什么?
3.把课文第1段中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分别换成“历史、趣味、不足”三个词,行不行?为什么?
4.用课文中的成语造句。
5.模仿课文最后一段的句式,以《少数人不讲公共卫生》为题,写一段话。
6.若要写一篇科普小品《月亮杂说》,请列出写作提纲,并写出第1段。
1.尝试自读课教学的第三个层面:活动式自读,即借鉴活动课的模式进行自读课教学。
2.探索课内外衔接的`途径,特别是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来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3.尝试语文活动课的开展。
自读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重要信息,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开展一次与数字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体会数字的有趣、神奇。
自读重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自读难点:领会数字的情趣
教学时数:一教时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填写”数字发展一览表”;
2、发动学生找与数字有关的成语、谜语、歇后语、对联、趣事等,为活动课的开展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有关数字的趣事导入。
二、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了解主要内容及要求,确定学习目标。
三、积累词语
1.抄写”自读提示”中的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2.齐读两遍,教师正音。
3.课外给六个成语各造一个句子。
四、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概括要点。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用”△”标出第一段中能统领全文内容的三个短语。
3、给课文划分段落,并用横线画出能概括各部分内容要点的关键词句。
4.填表
5.本文作者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来说明数字的身世的?
6.第一段的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五、教师总结
CAI板演课文内容的要点。
六、开展与数字有关的比赛活动(由学生主持)
(一)宣布比赛规则(CAI)
1、以小组为单位参赛、计分;
2、题目分定组回答和自由回答两种,定组回答题如遇到该组无人回答时,其它组的同学也可回答;
3、每答对一题得1分,答错不计分,也不倒扣分;
4、累计得分者为比赛的优胜者。
(二)比赛的内容(CAI)
定组回答主要内容:猜谜语、按要求说出成语、巧接歇后语等;
自由回答主要内容:根据对联、趣事回答问题等。
七、总结活动,评出优胜组。
八、布置作业
1、课后收集与数字有关的奇闻趣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2、完成《练习册》。
九.板书设计(见”课文内容要点”的概括)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尽识 上 目不识丁 学之土 不 举 雅俗共赏
然天成 无 之谈 拍案叫绝 如痴如醉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德育训练点
让学生对身边常用的数字有进一步的了解。破除迷信,科学地认识和运用数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认真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的注音及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包括自读提示和课文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qiàn。
尽识——完全了解。
上 —— ,chéng。本为佛教用语,就是“大乘”,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目不识丁:《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据说“丁”字应写作“个”,因字形相近而误。后来形容人不识字说“目不识丁”或“不识一丁”。
饱学之士——指学识丰富的人。
不 举——胜shèng; ,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然天成—— ,hún形容才德、文章等完美自然。
无 之谈—— ,jī,查考。没有根据的言论。
拍案叫绝——用手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案:几案,桌子。绝:少有的,罕见的。
如痴如醉——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失常,神思恍惚。
2.复述课文的内容,要求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句。
3.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具体介绍数字的身世。
第三部分(10—12)具体介绍数字的情趣。
第四部分(13—14)具体介绍数字的遗憾。
全文结构靖晰,过渡自然巧妙,内容浑然一体。
4.文章对数字的介绍形象生动,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的?
★运用了许多概括性和形象性极强的词语,如“目不识丁”,“饱学之土”,“不胜枚举”,“拍案叫绝”。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数字。如第一段中的“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把数字当作人一样来介绍,数字也如人一样有身世、有情趣、有遗憾。
★运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如第十自然段介绍数字的情趣时,列举“二十四史”“四项基本原则”,列举灯谜,列举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形象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让我们对身边的数字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破除对数字的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数字,建立科学的数字观。
让学生课外作些相关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展,认识得到提高。
五、布置作业
缩写全文的内容。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 凡卡“反复的哀求”的书信语言特点及“三次叹气”的反复作用,体会凡卡写信过程中的情感变化,练习朗读。
2.指导学生运用反复的写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凡卡》这篇文章你们了解到凡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凡卡是个可怜的孩子,他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觉,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他偷偷地给他唯一的亲人爷爷写信的情景。)
1.从这些内容来看,凡卡的生活是怎样的?(悲惨、痛苦、可怜。)
2.课文是怎样把凡卡悲惨的生活写出来的呢?(插叙两部分内容,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爷爷带凡卡砍圣诞树的情景)
3. 凡卡在回忆爷爷守夜和砍圣诞树时,心情是怎样的?(快乐、幸福)回忆的生活真的那么快乐吗?(虽然苦,但是,有欢乐,有人疼爱、有友情)。他感受到的快乐幸福是同——现实相比而言的。
4.还有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呢?(书信里凡卡的直接叙述:挨打、挨饿、睡不着觉,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5.这节课,我们将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把凡卡生活写的这样悲惨的。
二.体会“啰嗦的哀求”与“三次叹气”。
1.快速找一找,凡卡直接写信求爷爷接他回乡下的句子有哪些?
2.出示课件:
3. 师:我们反复地听到了“亲爱的爷爷”,出现了几次?
生:出现了四次。
师:反反复复地听到“带我离开这儿吧”,又出现了多次,读起来有些啰嗦。可是,契诃夫作为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家,他说——
(大屏幕出示——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4.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句子,联系契诃夫说过的话,你一定有问题要提了!
生:契诃夫说文章要简洁,可是这几处却这么啰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5.老师替凡卡写了一封不啰嗦的信,大家看看这样写好不好?
亲爱的爷爷康斯坦丁·玛卡里奇:
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
我在这里生活得很痛苦,不仅没学到做鞋的本领,还经常被老板、老板娘打骂,伙计们也捉弄我。每天都吃不饱饭,晚上睡在过道里,还要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爷爷,您接我回去吧。我会替您搓烟叶,我会为您祷告上帝。要是我做错了事,您就结结实实地打我一顿好了。要是您怕我找不着活儿,我可以去求那位管家的,看在上帝的面上,让我擦皮鞋;要不,我去求菲吉卡答应我帮他放羊。等我长大了,我会照顾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亲爱的爷爷,希望您能早日接我回家。
您的孙子 伊凡·茹科夫
6.思考:是作者写的好,还是老师写的好?老师写的不罗嗦了,为什么不好?
预设1:文章体现不出凡卡的生活悲惨了,因为细节描写没有了。
预设2.没有反复的哀求就体现不出凡卡回到乡下的急切心情,也就体现不出凡卡的悲惨遭遇了。
此时,当你再读这几句话的.时候,你还觉得啰嗦吗?为什么又不罗嗦了?(不罗嗦,因为凡卡实在是太悲惨了,太痛苦了。)这就是反复的作用。
板书:情到深处才反复。(将“反复“两个字突出写大)
7.指导学生入境朗读课件上的五句话。
当年仅九岁的小凡卡遭受着老板和老板娘一次又一次毒打时,凡卡哀求着爷爷——指名读第一句。
正在长身体的凡卡每天只能吃一点儿面包喝一些稀饭时,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指名读第二句。
不论是蚊虫叮咬的夏天,还是北风呼啸的寒冬,都只能睡在过道里的凡卡痛苦地哀求爷爷——指名读第三句。
回忆着乡下虽清苦但却美好的生活,而现在却连狗都不如,凡卡痛苦地呼喊——指名读第四句。
学徒工却学不到做鞋的本领,生活丝毫没有指望的凡卡发出了绝望的呼喊——指名读第五句。
师:让我们带着对凡卡那饱含血泪的哀求的感情,再齐读这五句话。
8.是不是我们写别人也可以这样反复呢?比如说爸爸妈妈、老师等?
情境创设:假如你就是个和凡卡一样大小的孩子,喜欢一件非常漂亮但价格比较昂贵的玩具,妈妈不给你买,你会怎样求妈妈?(好妈妈,给我买吧!我的好妈妈,您要是给我买了我什么都听您的。)妈妈要想买衣服,求爸爸同意可以这样吗?(引导学生体会只有小孩子才有这样的语言。)
出示课件:总结写文章,要符合人物的语言特点。
要想增强文章的语气或使感情更加强烈,可以运用反复的写法。
9.文中还有同样的反复写法,大家能找到吗?(指导找到三次“叹气”)
(1)研究每次叹气的原因:第一次,在这样的环境下,凡卡的心情极度恐惧不安;第二次,从对自己认为快乐美好好的乡下生活回忆中回到现实的叹气,感慨自己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处于极度的悲伤中;第三次,从叙述到回忆后,凡卡对自己生活的悲惨感到伤心。)
(2)、凡卡为什么会“反复叹气”?为什么从写信前一直到写完信还是在叹气?
现实生活,连一口气都不能让凡卡顺畅的呼吸——他的心情总是在极度恐惧、不安,极度郁闷。
三.总结写作方法。
今天我们通过凡卡“反复的哀求”和“三次叹气”体会了反复在文中的作用,所以要想将文章的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我们可以运用反复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
师:像这样的句子,在我们以前的课文里也是经常出现的。
课件出示:
(1)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
(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
让学生说说反复在这里的作用。
五.小练笔。
我们是六年级的学生,再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要与母校分别了,请你用反复的句式与母校告别吧。
指名练习说一说。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5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培养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它们的含义。
3、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5、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训练思维,发展语言。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关于詹天佑的相关资料。
2、准备好多种做开凿隧道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课文是以什么来命题的?我们还学过哪些用人物姓名命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什么特点?根据经验你猜想一下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促进新旧知识联系,渗透命题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2、指读课文,结合正音,检查字词情况。交流自学情况,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讲给同位听。
3、交流课外搜集的詹天佑的'相关资料。
(沟通课内外联系,丰富知识积累,帮助理解人物及课文内容)
二、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1、思考:你认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展开的?文章围绕这句话安排了什么内容?
2、讨论交流,分段,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提纲挈领,摒弃繁琐分析,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三、突出主线,引发探究。
1、通过学习,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2、自由交流,简要陈述。
(根据课文内容,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为分组探究设下伏笔。)
四、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1、教师在合作前提出明确要求。
(1)要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自己的问题。
(2)组内成员应明确分工,有组织,有秩序,确保合作高效。
(3)可按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自行设计问题。
例:
A、在( )的情况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B、找出詹天佑在勘测线路遇到困难时的表现,仔细体会。
C、把“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两部分用画图或实验的方法来说明。
(对学生分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建议,是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有效手段,提出备选的思考题目,可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五、汇报交流,深悟感情。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并与其他学生一起,针对该组的学习收获,给予补充,评价。在此环节中,不硬性规定内容,学生畅所欲言。如:“詹天佑是个杰出的人”,“詹天佑是个爱国的人”“詹天佑是个一丝不苟的人”……都可以。只要学生够结合文中的事例,词句,进行流畅的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就可以。形式不限,手段不限,长短不限。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讨论场”“表现场”。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感情升华,促进积累。)
六、创意表达,拓展思维。
教师激情引发: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无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全中人民的期望,用铁一样的事实,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个响亮的耳光。
1、请你放开思路为这条铁路起一个更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2、想像一下当时当地的中国官员、普通百姓、外宾、帝国主义者,他们在听到京张铁路竣工的消息后,会有怎样的表现?
(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一~三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4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来回答。
(3)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多不多?(使用广泛)
(4)小结:像这样的句子叫俗语,它是为群众所喜爱并广泛使用的语句,有着具体的含义。
2.教学第二部分。
(1)生读五个俗语,听说过吗?看看各自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说说意思。
(3)教师适当补充。作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本地也有俗语,请同学回忆生活中知道的当地俗语。(交流、讨论)
(2)指名说一说,评议。
(3)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指导读准字音。
2.讨论每条词语的大概意思。
3.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明白这些都是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4.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5.学生练习背诵。
三、教学第三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指明这段话选自《姥姥的剪纸》。
3.指导观察书写格式,指名说说书写时哪些字需要特别注意的?提醒学生注意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
4.练习描红,及时小结。注意行款布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注意解释时的态度,说话要通顺连贯。
教学难点:表达是否流畅、准确。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指名读题。
2.帮助弄清本次口语训练的要求。
3.指导:
(1)读读题中所列的三种情况,思考应该怎样去解释。
(2)分组分问题练说。
(3)从三中情况中任选一种,认真阅读、领会,并想清是向谁解释?解释什么?怎样解释?
(4)推荐代表表演。师生评议。
4.反馈。
(1)指名说说被人误会时是怎样解释的?
(2)说说本次口语交际训练后有什么收获?
(3)评议小结:说话的与其和态度要得体,说话要通顺连贯,声音要响亮,速度要适中。
教后小记: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从品味语言入手,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喝粥产生的各种情感。
(2)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世情所折射出来的沧桑,从而理解文旨。
分析学生:
学生学习过张抗抗的作品《故乡在何方》,对作者的有关生平情况已有所了解,为本课堂中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学生对“喝粥”这一生活现象比较熟悉,但是缺乏思考与认识,更不善于对生活现象作生动描述。
课文的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内朗读。因此,在接触文本探究之前,教师安排学生必须作一定预习工作。
学习类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程序性知识学习相结合。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时安排:两教时。
授课班级:东门中学初二7班。
教学方法:探究质疑,合作学习,学导结合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课题。
▲教师让学生回忆作者张抗抗的生平资料。
▲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出示预习要求:
一、读课文,清除文字障碍
要求给下列字词注音:粥、粳、黏、翘、芍、舔、罄、炮制、豌、楂、犷、熬、舀、 煲、焖、舂、匮、掰、迭
二、思考与探究:
1、 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写得特别精彩?哪些句子描写得生动形象?哪些字词写得极富有表现力?(请作圈划)
2、 作者写了自己哪些时期的喝粥经历,各有些什么感受?最终得出什么启示?
3、 结合课文的内容质疑,提出你最想提的问题。
▲要求学生做自读笔记。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出示课题并要求齐读。
询问:“稀粥”这东西同学们喜不喜欢喝?
作家张抗抗可以说是喝稀粥长大的,在她的《稀粥南北味》中, “南北”指的是什么?作者记叙了自己哪些时期的喝粥经历?她喜不喜欢喝粥?她对喝粥有些什么感受?
大家化五六分钟时间对这些问题作些思考,并作好回答这些问题的准备。
二、 指导探究文本
层次梳理: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22段。
作者记载了自己两个阶段三个时期的喝粥经历:
①童年与少年时代,在家乡浙江杭州喝大米粥;(稀粥初级阶段)
②青年时期时代,在北大荒喝大楂子粥、小米粥;(稀粥初级阶段)
③偶尔回祖籍广东访亲时喝鱼生粥、煲粥等(稀粥高级阶段)
留意文中的两个过渡段:9段、17段。(它们作了怎样的过渡?)
品读揣摩:
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写得?说说自己的.理由。(启示探究文本)
1、 关注课文③—⑧段
指导品读关键词:
喝(吃)粥;飘起香气;一抢而空……
指导品读表述生动的语句:
◆ 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一样……
◆ 滚烫的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 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是见锅见底,一抢而空。
◆ 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
——作者对喝粥的感受:有些单调、别无选择、出于习惯、某种需要……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探究:母亲爱粥如命,祖母舔净粥汤碗底,作者为什么却时常不满?……饥饿使然)
2、 关注课文10—16段
指导品读关键词:
涌入;
指导品读表述生动的词:
◆ 等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眼前金光灿灿,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着个金碗,很新奇也很庄严。
◆ 它的米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从每一粒馇子里熬出的粘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的田野上成熟的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旷和力量。
◆ 五彩的豆子在锅里微微胀裂,沉浮在金色的稀汤里,如玉盘上镶嵌的宝石……
◆ 小米粥比之大馇子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
◆ 每天每天,几乎每一餐每一顿,我喝的都是小米粥。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
——作者对喝粥的感受: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惧,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探究:在父母的羽翼下过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大米粥居然食之无味无趣,独自在外,屡尝人生艰苦,小米粥却食之津津有味,为什么?……化作自己闯荡世界的精气。)
3、 关注课文18—23段
指导品读关键词:
指导品读表述生动的语句:
◆稀粥竟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以其五彩斑斓的颜色和别具风味的种类,呈现在我面前
◆ 鱼生粥其味鲜美无比。其粥人口便化,回味无穷,其鱼片鲜嫩可口,滑而不腻。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它求
◆ 阿嫦的早粥不但味道清香爽口,让人喝了一碗还想再喝,每天早晨都喝得肚子溜圆才肯作罢,而且内容丰富,色泽鲜艳——绿的菜叶红的肉丁黑褐色带花纹的松花蛋和金黄色的海米,衬以米粒雪白的底色,真像是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
——作者对喝粥的感受:白而黄的稀粥“初级阶段”,跃入五彩缤纷的“中级阶段”。稀粥的功能也从一般聊以糊口、解决温饱的实用性,开始迈向对稀粥的审美、欣赏、以及精神享受的“高度”
(探究:作者如何突出鱼生粥的鲜美无比?……与“烧鹅乳猪蛇羹野味”对比)
4、 探讨文旨
作者从喝粥的经历体验,谈到了自己对喝粥的认识。她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2)稀粥这玩艺,历经岁月沧桑朝代更叠而始终长盛不衰的种种魁力。……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还有顺便喝出来许多陈规和积习。
(25)节:“……贫穷。粮食的匾乏加之人口众多,结果就产生稀粥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食物……”
(26)节“如今……喝粥是因为祖先遗传的粥的基因……”
(27)节“……粥是贫穷的产物,也是时间的产物……”
——告诉人们:要懂得生活的甘与苦,要珍惜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多一种人生经历,多一份生活感受,自己的生活反而充实。
三、课堂小结:
作者述说了她人生道路上与喝粥有关的一段经历,她深切地体验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喝粥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人们对它的感受也会不完全一样,内中折身着世情与沧桑真是:少年不识“粥”滋味……而今识尽“粥”滋味;只有经历风雨,才能喜见彩虹啊。
四、作业:
亲自实践一次喝粥经历,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粥形及自己喝粥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稀粥的“初级阶段” 稀粥的“中级阶段”
少年时代/杭州 青年时代/北大荒 多年之后/广东老家
〔大米粥(白)→大楂子粥、小米粥(黄)〕 〔鱼生粥(街头)→煲粥(亲戚家中)
白而黄 五彩缤纷
清爽可口∝ 奇妙 过瘾、细腻温柔∝新奇庄严 鲜美无比、回味无穷∝舒畅
(南方) (北方) (南方)
是贫穷的产物,是时间的产物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作家朱自清就曾经这样描写雨,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语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2、师:这个地方的雨,是祥和安宁的雨。而有一个地方的雨却是优美动听的,孩子们,想亲自去感受感受吗?
3、咱们今天就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课件出示,全班读。
湿润的山风轻盈的云雾无字的歌谣飘飘洒洒的雨丝
轻捷柔软的手指优雅的小曲水淋淋的嫩绿清新的绿色
4、刚才你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初次游览了雨中的山林。你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老师到山林中走一走吗?(指名读课文)
5、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2)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
3、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1)指名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3)学生汇报,老师给予指导。
①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a、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b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a、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_____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比作_____________,把雨声比作_____________。
b、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4、感悟山雨的色彩美。_____________
(1)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3)带着遐想朗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
2、拓展阅读。《雨》(冯剑华)
3、作业:(任选一项)
(1)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写一小段话;
(2)自己试着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雨景。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9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法:诵读、点播、赏析。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毛泽东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3.(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毛泽东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毛泽东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习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同桌合作,练习背诵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2.背诵并抄写这首词。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10
【学习目标】
1.培养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2.感受文章中的社会情趣,学会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3.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在生活中发现美,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正音正字】
绺liǔ 黏nián 盎àng 腻nì
【词语积累】
披头散发 遍体鳞伤 纷纷扬扬 大惊小怪 绿草如茵 焕然一新 绿意盎然 骤然而来 一劳永逸
【课堂训练】
全文可以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在一场风雨中,新屋的东墙与西墙遍体鳞伤,全家人担心受怕。 第二部分(第2-3段),主要写东墙得以保护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4-8段),描写保护西墙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9-10 段),整个村庄经历了历史风雨,但西墙依旧,西墙是“我”情感的体验与生命的记忆
【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散文,说明新屋西墙受风雨侵凌,“我”的父母撒下草籽、种上爬山虎,使西墙得救。通过展现西墙的生命过程,表现了在贫苦生活条件下,人的顽强、善感。这是一段珍贵的记忆,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在生活中发现美,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一部分,主要写新屋落成后西墙的命运,这是全文的起笔,也可以说是西墙故事的开端,为下文西墙的“命运”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心。第4 段,西墙岌岌可危,令人不知所措。风雨的肆虐使西墙不堪忍受,受墙荫庇的一家人恐惧不安。粉刷墙壁只能使石灰一块块大面积地剥离,使西墙变丑、变老;用草帘遮住,也一样不能免受欺凌。怎么办?文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第5、6 两段,西墙迎来了美丽的春天。曾经支撑不住的西墙,竟然“绿草如茵,焕然一新”,竟然“出落得像个美少女”,“雨滴打过来就被弹射出去”。 爱心 用心 专心 - 2 - 第7 段,秋天的西墙带给我们的竟是让“我”种上了诗心,让“妹妹”有了许多逃避贫穷的幻想!此时西墙带给我们的,除了惊奇与欣喜外,还会平添几分赞赏的情怀。
【思维训练】
1.父亲为什么要帮二狗家砌新屋? 二狗家的新屋砌好后,可以保护“我”家的东墙 〈东墙不被雨淋坏〉。
2.为了保护“我”家的西墙,父亲曾想过哪三个办法? ⑴给西墙刷石灰; ⑵给西墙挂草帘; ⑶在西墙上种草。
3.“湿润的西墙上居然也生了几根小草。”“居然”的含义是什么? 出乎意料之外,突出“我们”一家人的惊喜。
4.爬山虎为什么能保护西墙? ⑴无数草叶就像无数只伸出的手,雨滴打过来就被弹射回去。 ⑵草根牢牢地抱紧土墙,再不让泥土流失。 ⑶一劳永逸〈生命力强〉。
5.“有一墙的耳朵守着我们睡觉,从此梦也香多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有了爬山虎的保护,西墙不会受到损伤,家也就安全了,睡觉也就安稳了。
6.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怀念家乡,感激爬山虎。
7.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它们有什么作用? “村庄里的时间就这么在西墙边凝固了”、“生命也掂不出个轻重”等句子,含义深刻。 它们升华了主题,引发读者对人生、对理想的深层次思考。
8.本文的语言朴素而又形象。朴素,是指本文说明过程和描写情状没有过分的藻饰,感情朴实。形象,是指文章中新奇的比喻和出人意料的.拟人、拟物。文中哪些句子具有这种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 “风夹着雨像个披头散发的泼妇,一头一头往东墙上撞”; “西墙突然像个一个披着蓑衣的老农的背影,一下子老了许多”; “草籽发芽了,西墙上顿时绿草如茵,焕然一新。过完春天,西墙就出落得像个美少女”。 这些把西墙不同时间的面貌比作人的不同时间的不同状态,生动形象,联想丰富。它们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元素,让人感觉,风雨的侵袭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故意和人恶作剧,表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使文章充满温情。
9.《西墙》有什么象征意义? 爱心 用心 专心 - 3 - 为了说明西墙前后所经历的一切,作者匠心独运,使西墙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摆脱了“墙壁”的特征,而具备了人的性格特征,把它作为思考的结晶,呈现出某种象征的意义。而且不止于此,西墙的生存还负载着关于人生,关于理想,甚至是关系到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的思考,这就使得西墙成了一种象征。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11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镇牯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了解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2、4自然段。
4、感受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风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凭借本课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句子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四、教学设计意图:
1、在大语文思想的指导下,从小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碰撞。
2、以体验感悟、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激活学生思维,全体参与,充分体验,为语言实践增添情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觉到了的美丽神奇,那么最能反映特点的句子是哪一个过渡句呢?
2、出示句子“的`确,,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齐读。
二、深入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2段录音,围绕“的确,……”这句话,作者笔下的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
2、小组合作探究3、4、5自然段,自主选择其中一段进行研究。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最想学哪些句子,为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4、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随机填表,感受的美丽神奇。
三、细读第一段,入境悟情。
1、引入:古往今来,令人心醉,那么古人是怎样赞美它的呢?学习课文第一段。
2、出示苏轼的诗,理解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体会清代学者的言行,感悟的令人心醉。
4、指导朗读,感受的美丽神奇。
四、扩展活动:赞。
假如你是一位庐山小导游,根据你的体会,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写片段、画画、唱歌)来赞一赞的美丽神奇。
五、布置作业。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12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3、读一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4、修改病句,并说明修改的理由。
5、熟记12条成语。
6、朗读并背诵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7、听教师介绍简易洒水壶的发明,抓住要点转述给同学们、学写毛笔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这句话。
(2)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
(3)这些字你认为哪些书写时是应该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港台影视片时,或在阅读一些书籍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繁体字,举例。
(2)学生说出带有繁体字的句子考教师。
(3)指名读每组前面的简化字。
(4)简化字与繁体字比较。(出示幻灯片)
让学生比较以上两组简化字与繁体字,特别注意繁、简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汉字,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题中还有哪些简化字与繁体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怎么去认读出这些繁体字。
3、练习。
(1)(出示幻灯片)指名认读,能读出几个就读几个。(可以多让学生站起来认读,待大多数同学读熟繁体字后,再齐读繁体字组合的词语)
(2)同桌把简化字那边掩盖好,互相检查认读繁体字的情况。
4、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1)出示幻灯片:演讲一讲演雪白——白雪
(2)让学生读,比较前后词义一样不一样,有什么不同。教学中通过读,比较说明理由,让学生体会到组成词语的字相同,但因为字序不同,有的词义相同,有的词义不同。要注意,学生说每组词义,主要是领会,不要求机械记忆。
3、练习。
(1)默读、思考:这题中还有四组词语,比较看哪几组前后词义相同,哪几组前后词义不同?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4、反馈。
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组词义相同和一组词义不同的?
编选——选编人名——名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第(1)句话。
(2)这道题毛病出在哪儿?怎么改?
(学生独立修改后,交流,说明修改的理由)
3、练习。
(1)学生试着修改第(2)、(3)句。
(2)教师巡视。
(3)同桌交流再汇报。
4、反馈。
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他喊他去他家玩,他答应了。
(2)这次期末考试我们班几乎根本没有不及格的同学。
(3)我们要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学生可查词典,或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读。
4、反馈。
(1)集体背。
(2)指名背。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教师说清题目的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1)查字典,把不会读的字注音,并写出它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字词解释出来。
(2)自由读这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3)老师简介老子和孙子。
(4)指导学生通过读,弄明白两句名言的意思。
第一句名言的意思是:祸患啊,幸福正依附在它的身上;幸福啊,祸患正隐伏在它的内部。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幸福与祸患,知道辩证地看待问题,即祸患有可能转变为幸福,幸福也有可能转变成祸患。
第二句名言的意思是:知道他方(指敌人方面)又知道我方的长处和短处,不管打多少次仗都不会失败;不知道他方的`情况而只知道我方的情况,就只有一半取胜的希望,而另一半则是失败;不知道他方又不知道自己一方,那每一次打仗就必然都失败。
3、练习。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明白说话的要求:一是要抓住重点;二是做速记;三是转述时要把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的经过说清楚,说完整。
2、指导。
(1)什么是转述?转述有什么要求?结合例子,让学生明白,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懂就叫转述。转述时一要注意把别人说的话听清楚,二要注意转述的内容完整性,三要注意说话人的原意,不要随意改动,关键性的内容不能有所遗漏,四要注意人称的变换。
(2)教师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认真地听教师介绍,对老师读的这篇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只听不记。
(3)教师再次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在认真地听的同时记录要点。
可以提供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让学生速记要点,记录的内容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
(4)讨论所记录的要点,组织同桌或四人一小组练习转述,教师提示人称的变换。
3、练习。
(1)小组选代表转述给全班同学听。
(2)师生共同评议。
师提示同学们听时从经过是否完整清楚,人称交代是否明白两个方面去评议。
要点提示:首先,他在雪碧瓶盖上戳了些小眼,结果水不能自动地洒出来,接着,他发现了医院挂水用的盐水瓶,受到了启发,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原因,最后终于发明了简易洒水壶。
二、教学第八题(略)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13
(一)、图片激趣,揭示课题
多媒体出示课件,观看图片。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都是关于手指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手指》。
(二)、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学生默读)
丰子恺(1898~1975)现代散文家、画家。浙江崇德县(今桐乡县)人。长期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美术和文学创作。他的漫画、书法自然潇洒,风韵别致,称誉艺坛。他的散文,先后结集出版的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率真集》等。他厌恶人世间的虚伪、卑俗、自私,赞美儿童的真诚、纯洁、聪明,儿童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丰子恺的散文感情真率自然,语言朴素洒掊,形式灵活多样,信笔所至,妙趣横生,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如同他的漫画、书法一样,写意传神,别具风采。他还勤于翻译工作,译过屠格涅夫、柯罗连柯、夏目漱石等人的作品,将并日本长篇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译成中文。
(三)、谈话导入、整体感悟:
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四)、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1、默读课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书并标画相关语句。
3、抓住以下关键句进行分析、交流:
①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④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5、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小指
6、汇报交流: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六)、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作者通过描写五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反复朗读品味课文最后一段;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真的“无爱恨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课堂练习: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14
教学内容:正确书写生字,巩固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识字写字
1、读生字所在的词语,新词所在的句子。
2、出示生字小黑板,(灿 烂 怀 神 边 这 进 道),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些字应该怎样写?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灿烂怀神”四个字为左右结构,“边这进道”属于同一偏旁,是半包围结构。
4、指导书写。
(1)同桌两个互相讨论,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半包围结构的字应该注意什么?
(2)师生共同总结,同时教师进行板书。
(3)学生进行书空练习,提出疑问,同学之间共同学习。
(4)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字,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写好走之旁。
(三)巩固生字
1、形近字比较识字
坏——怀 力——边 文——这 首——道
因——恩 兰——烂 伸——神 井——进
2、形声字识字
兰 边 着 进 到
蓝 变 这 近 道
烂 遍 今 刀
3、口头组词。
(四)背诵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可以看出周总理对小学生十分关怀的句子。
2、反复读课文,说说你对周总理的印象。
3、分小子竞赛读,比比哪一组读得流、利有感情。
4、指导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六)总结布置作业。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道读书要有选择。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将课文介绍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本领。
教学重点:学以至用
教学难点:知道读书要有选择。
教学方法:讲解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做上记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1、自学生字词。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说一说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些什么。
二、逐节读课文。
采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办法。
三、这篇课文介绍如何选择合适读物,这会给你什么启发。
四、模仿课文2-5节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写一段话。
五、再次朗读课文,感悟理解。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
课外有选择性地阅读书籍。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1-23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03-07
语文小学六年级教案02-27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02-08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09-10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07
小学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11-23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12-08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04-11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