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雨声录音。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雨声想象,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今天,我将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自然朋友。他是谁呢,咱们一起听一听吧。(播放雨声)你们听到了什么?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自古以来,雨就在文人笔下展现了多彩的形象:渭城朝雨巴山夜雨斜风细雨,还有沾衣欲湿杏花雨清明时节纷纷雨。雨不仅润泽万物,更是丰姿绰约,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去欣赏、体会一场山雨的魅力。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2、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雨起、雨中、雨后。)
三、重点朗读,感悟特点
1、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⑴ 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⑵ 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2、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⑴ 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⑵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⑶ 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3、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⑴ 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⑵ 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四、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1、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观察练笔:雨。
【板书设计】
山雨
雨起:悄悄
雨声
雨中:神奇
颜色
雨后:余韵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
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板书课题:马诗)
二、简介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
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
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
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四、品味古诗
(一)学习第一、二句。
1.朗读第一、二句诗,小组讨论: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是什么描写?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空旷的大漠上,沙子如雪一般。连绵的燕山上,月亮像弯钩一样。)
4.“沙如雪”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的?(触觉:冰凉的;颜色:白色。)
5.为什么沙会是如雪的白色?(因为月光的照耀,所以是洁白的。)
6.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色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空旷寂寥,清冷荒凉)
7.师补充:“钩”在古诗中一般指吴钩,是春秋时的一种兵器。“月似钩”不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同时也是一种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1.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作者明写马受到重用,实际暗指自己渴望受到重用,上阵杀敌。)
2.诗人想借“快走”“清秋”表达什么?(“快走”是快跑的意思,写出了马驰骋的样子;“清秋”是深秋的意思。表达出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的志向。)
3.那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没有)从哪里看出来?(“何当”说明没有实现。)
五、理解情感,学习写法
1.再读本诗,作者通过写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
2.这与“马”又有什么关系呢?(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托物言志)
4.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领略了古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古人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李贺一样,不忘初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古诗《马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指名说)
2.指名背诵《马诗》。
3.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步感知大意。(以学生自学、汇报为主)
1.认识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2.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二)学习《石灰吟》。
1.逐句理解诗意。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这里形容开采矿石非常艰难。等闲:平常。这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的石头,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很平常的事。)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这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学习《竹石》。
1.逐句理解诗意。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入破裂的山岩之中。)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让它屈服。)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感情
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石灰烧制时要面临严峻的考验。(学生朗读,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高大挺拔,经受各种磨难仍永不屈服。(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学生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再读古诗,思考: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1)《石灰吟》: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清白”到底指什么。(“清白”指的是石灰的颜色,隐指高尚的节操。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骨碎身,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教师小结:这种寄意于物的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2)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3)《竹石》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举手说)
①《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②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四、总结
1.同学们,我们这两节课学的三首古诗,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托物言志)
2.在学古诗时,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理解古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 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 笼罩 薄雾 犹如 霎时 余波 恢复 涨高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踮着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斧头、盖房、造犁、不断、减少、扩大、一栋栋、家具、冒出、柴烟、黎明、洪水、何处、包括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蕴含的道理。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防沙固土的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现状。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了解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查阅资料,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背景音乐和大屏幕(美丽的小村庄环境优美,小动物们在树林里快乐地玩耍,人们在快乐地耕种和收割)
2.说说最喜欢小村庄哪个地方。生交流。(板书:美丽)
3.是啊,我跟你们一样也喜欢这个美丽的小村庄,那就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第一段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2.指名读,齐读。
3.很好。听到大家的朗读老师也陶醉其中了。现在我请你再看这段话,你除了发现小村庄特别的美,你还有什么发现?
4.“山谷中,早先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强调“早先”。那么现在这个小村庄还有没有呢?
三、 品味小村庄的最终命运
1. 课件出示被破坏后的小村庄图片。
2. 自由读、指名读最后一段。
3. 读了这一段,你了解到了什么?(板书:什么也没有)
4. 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四、自读课文中间部分,自我了解,总结原因
五、回顾,整理
1.出示课文生字词语,进一步认识、巩固 。
2.结语: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我们感到痛心,感到惋惜,到底是什么原因害了它,你们肯定有很多的话说,就把它写在课文的旁边吧!我们下节课再畅所欲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字词,认读
二、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合作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是什么毁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找出对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2. 是洪水卷走了小村庄,是因为人们把树吹掉了,才不能挡住洪水,是他们自己害了自己。
3. 为什么说是村民自己毁掉小村庄?请你分成四人小组,找找村民是如何一步步地把村庄毁掉的,画出对应的句子,并说说你画这句话理由。 (生分组学习,师巡视、参与学生学习活动)
4. 小组汇报,及时总结,引导
A: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还有“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板书:斧头
B: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我们小组是这样认为的:村民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砍掉了树木,所以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
C: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师:你为什么要画这一句,你的理由是什么啊?
生:因为小村庄的人们一直在砍伐树。
师:啊,一直在砍树,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
生:“不断”。
师:啊,“不断”,还有呢,针对时间是哪个词?
生:“一年年,一代代”。
师:“一年年,一代代”说明小村庄的人们一直在什么啊?
生:砍树。
那么些村民这样长时间的,无休止的砍树,有没有想到后果呢?最终灾难终于降临了……
再次读4段。
三、品读第四段,理解“咆哮”一词
1.指名说词语意思,江河奔腾或人暴怒叫喊。
这里是谁在“咆哮”?
生:洪水。
2.(多媒体课件渲染洪水“咆哮”情境)
3.为什么洪水这么咆哮,这样肆虐?
因为小村庄的人不爱护自然界的树木,随便地乱砍乱伐
这是因为人们不爱护大自然,遭到了报应
因为村民乱砍树,所以现在没有树木来抵挡洪水了
4. 现在老师告诉同学们的是,庆幸的是在这场咆哮的洪水的灾难中,小村庄的人们活了下来,那你想对村民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
5.学了这篇课文,老师也有很多话想说。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一篇文章。
让地球妈妈笑起来
当绿叶慢慢变成美丽金色的时候,秋姑娘从遥远的地方旅行回来了,她来看望大地妈妈和她的孩子
但眼前的景象着实令他大吃一惊:大地妈妈正在痛苦地呻吟.原来大地妈妈病了,病得还不轻哪!匆忙赶来的秋姑娘赶忙请来了著名的太阳医生和风婆婆大夫给大地妈妈看病。
太阳医生仔细地看了看,摇了摇头,指着大地妈妈的皮肤说:“大地妈妈得了皮肤病,有些地方以前是美丽的绿洲,而现在都变成了沙漠,到处尘土飞扬,干燥得不行了。”
风婆婆用听诊器在大地妈妈胸口侧耳倾听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说:“哎,大地妈妈得了严重的哮喘症。现在许多工厂大量排放废气,大气污染严重,大地缺少新鲜空气,如今连天空都是灰蒙蒙的。”
太阳公公又忙给大地妈妈照了X光片,发现她的日常饮食也很不卫生,影响到了内脏,不由感叹道:“是啊,如今连小河水都变得十分浑浊,鱼儿也无法生存,这样下去怎么行?”
地球妈妈听完自己的病情,哭得更伤心了,眼泪夺眶而出,大声呼喊道:“谁来救救我啊?”
亲爱的人们,不要再让地球妈妈哭泣了,要知道,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没有了,我们大家都将面临死亡,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让地球妈妈的脸上永露笑容!
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美丽 斧头 什么也没有了
砍伐
保护环境 合理利用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培养想象能力,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游人的感触和话语,写一段话详细描述。
4.引导学生领悟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地球的意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揭示课题。
板书:葬礼
讲述:一般指人死亡后所举行的一种殡。
葬仪式.叫“葬礼”。用彩笔在“葬礼”前加“特殊(sho)的”
问:看到这一题目,大家会提出哪些问题?
(1)为谁举行葬礼?(2)为什么要为它举行葬礼?(3)为什么说这是特殊(不同于一般)的葬礼?
2.教师指定:这些问题问得有道理。我们研究课文之后就能弄明白。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画出文中含生字的词语,根据所注拼音读准字音。
(2)查字典、问典弄清下列词语的意思。
枯竭:(水源)干涸。垂危:病很重将要死去不辞而别:辞:告别。
奄奄一息: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一息,一口气。只剩下口气,形容临近死亡。课文中指瀑布即将完全消失,下旬:十天为一句。每月21日到月底的日子。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晤的意思。
水帘、预测、骄傲、唤起。
(4)指导书写下列几个字:垂、竭、葬。
2.各自渎课文,思考:如果按“举行葬礼——瀑布今昔——决心保护”分段:
[一(1)二(2-5)三(6-8)]
三、精读训练
1.默读第一段。
思考:这一次葬礼“特殊”在哪里?[地点特殊:在……河上;主持人特殊:巴西(南美洲最大的国家)总统;对象特殊特殊垂危枯竭:一条瀑布]
2.指名朗读第二段。
(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指什么?(第1自然段中总统为瀑布举行葬礼)哪几个自然段回答厂这个问题;(第3—5自然段)
(2)读“但这雄伟的景观,竟然不辞而别”。
①“竟然”是什么意思?(有点出乎意料)“不辞而别”呢?(课文中指瀑布的消失)
②“这雄伟的景观”指什么?(默渎第3自然段,指名描述,用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
③为什么会不辞而别?(两个原因:用水毫无节制,森林被乱砍乱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
(3)“见到这样的情景”指的是怎样的情景?(逐渐枯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4)小结要点:
①学习课文上下衔接、呼应的写法。
②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由于人为的破坏,将要完全消失。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变化的原因。
3、感悟语言的魅力。
重难点、关键: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变化的原因。
2、感悟语言的魅力。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生字词
生字:绅士一枚硬币魔力
词语:
木然:呆呆的样子。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褴褛:(衣衫)破烂。
俯身:低下身子。
询问:征求意见,打听。
欣慰:喜欢而心安。
魔力:使人爱好、沉迷的吸引力。
风烛残年: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或对照。
二、导入新课
1、自由读课文,初知文章的内容。
2、讲一讲文章内容。
生讲后师归纳。
中午,一个街头乞讨的老妇人立在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的牌旁,什么也没得到,一个诗人给了她钱,并在牌子上加了“春天到了”,晚上,老妇人收到了许多铜币。
三、理解课文
1、分组讨论:中午和晚上老妇人的所得为什么会有不同?
2、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归纳:“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告诉来来往往的人们:春天来临了,百花齐放,百绿峥嵘,生活是这样美好,而“我”却什么也看不见,“我”能看见的只有黑暗、阴沉,能感受到的是饥饿、贫寒,“我”是多么不幸啊!请幸福地生活在春天里的、能感受花开树长鸟飞水流的人们施舍“我”一点吧。看到蕴含着这样深刻意义的诗句,谁不动恻隐之心呢?谁会不掏出一点钱施舍这位可怜的人呢?所以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之前写的“春天来了”具有催人动心、感人心肺的作用,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3、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是同情心,什么是幸福?
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同情”是一种美德,它缩短了幸福之人与苦难之人的距离,它是伸出的双手,它是温馨的花香,它是春日的暖风,它给苦难送去幸福,给忧伤送去欢乐,人人都献出一份同情,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幸福”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比如寒酸的小职员看到“春天来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就会觉得自己看得见春天是多么幸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四、小结
加了一句话,就“让什么也看不见的老妇人”令人同情,这就是衬托的力量,春天的美好衬托出老妇人的悲惨,更令人一拘同情,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读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要会运用语言,学会用语言去打动人心。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