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时间:2024-10-31 12:18:1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通用15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5、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预习生字的方法。

  2、复习的方法。

  3、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4、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5、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是我们开学后的第一课,我想先考一考你,你知道“族”是什么意思吗?

  ⑴民族:汉族。

  ⑵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家族。

  ⑶事情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水族馆

  ⑷灭族:封建时代的一种刑法。

  2、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56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民族小学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

  我想课前同学们一定非常认真地读了课文,下面就让你来验证一下自己学习的结果如何。

  三、学习预习方法

  1、复习的方法。

  2、明确名称:音部、部首、音节

  3、画表格:

  字

  章节

  音部

  部首

  笔画

  组词

  字义

  四、学习生字

  1、部首相同的:

  蝴蝶:怎样记?(形声字的方法,左形右声)

  坪坝:山区或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

  2、注意读音的字:

  坪坝(bà)

  傣(dǎi)族

  景颇(pō)族

  阿昌(chāng)族

  德昂(áng)族

  3、容易写错的字: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五、练习书写

  戴

  蝶

  雀

  舞

  蝴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2

  《荒地》课文

  屋子后面有块地,

  大家商量种东西。

  公鸡说:“种高粱。”

  鸭子说:“种玉米。”

  兔子说:“种萝卜。”

  猴子说:“种桃子。”

  年年月月,争来争去,

  直到现在,还是荒地。

  《荒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并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体会本课新词,学着积累和运用新词。能正确、流利地美读儿歌。

  3、明白光说不做,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美读儿歌,学习本课8个生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理解感悟儿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和课文插图。

  2、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做动物头饰。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质疑导入

  1、书写课题,谁能说说荒地是什么意思?

  2、想知道土地荒着的原因吗?那就赶快打开书读读《荒地》这首儿歌吧!

  二、初读儿歌,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儿歌。

  2、学生再次读儿歌,从儿歌中勾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生字字音。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注意纠正生字字音。

  4、学生自由选择读。

  5、老师范读。

  6、采取多种形式读。

  三、熟读课文,理解感悟儿歌大意

  1、出示围绕“商量”一词设计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轻声自由读儿歌。

  (1)小动物们商量什么?

  (2)小动物们各自的意见是什么?

  (3)小动物们商量的结果如何?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汇报:你从儿歌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读不懂?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相机指导)

  4、学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明白光说不做,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板书:光说不做,将一事无成)

  5、老师引读。(注意:一是读出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发表意见的语气,二是儿歌最后两行要读出遗憾的语气)

  6、学生戴头饰,分角色正确、流利地美读儿歌。

  7、讨论交流: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这块荒地不荒?小动物们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后,将如何处理这块荒地?

  四、巩固识字

  1、去掉拼音,读生字。

  2、猜字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对着老师,教师出示一张生字卡让他猜。如果猜错了,大家就说不是;如果猜对了,大家就边拍手边说:“对对对,请回位。”

  3、选自己喜欢的生字口头组词或说话。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再在全班交流汇报。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出生字中难记的字,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字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5、你是怎么记住这些汉字娃娃的?请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如:“兔”可以这样记住它:“”(角字头)就好像兔子的头,“口”就好像兔子的身体,“儿”就好像兔子的双脚,“、”就好像兔子的尾巴。

  五、描描写写,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1、观察要求会写的4个字,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美。在小组中谈谈自己的看法。

  2、集体交流:要写好这些字,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根据课后的描描写写,边观察边书写,写好后先自评,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打上点;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或自由选择某个伙伴的字进行比较;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共性问题,利用展示平台,师生共同评议,以点带面地加以引导。

  4、请把自己想写的字,自己认为还不够满意的字再写写。写完后,小组推荐,师生评议,写得好的及时肯定。

  《荒地》教学反思

  《荒地》是一首充满乐趣的儿童诗。它把一个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文字,以儿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诗中主要讲了几种小动物为在一块地上种什么争来争去,大家只说不做,结果那块地仍然荒着的事,告诉学生光说不做将一事无成的道理。该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几种小动物是学生常见的,因此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愿望。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遗忘性较大,所以在学习时,我让学生通过对生字的比较,利用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方法记忆字形;品读课文时,我给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利用表演朗读法,入情入景的朗读。根据小孩子乐于助人的心理特点,孩子们都有了想帮小动物们解决问题的想法,我让他们充分的讨论,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如何使这块地不荒,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看法的勇气。

  感悟:光说不做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3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迷”的意思。

  (3)指导朗读。

  (4)齐读。

  2.讲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

  (2)边读边想: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写“爸爸”打电脑的`?哪几句话是写我和“爸爸”的对话?

  (3)读后回答。

  (4)理解一、二句话。

  a.指名读。

  b.看实物,认识“键盘”、“屏幕”。

  c.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爸爸”迷上了电脑?

  d.“爸爸”是怎么打电脑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

  “嗒嗒嗒嗒”是什么声音?“随即”可以换成什么词?

  “嗒嗒嗒嗒”、“随即”说明了什么?

  e.指导读一、二句话。

  (3)理解三、四句话。

  a.指名读。

  b.理解“爸爸”的话。

  出示“爸爸”的话。提问:“爸爸”说了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讨论:电脑还有哪些用途?为什么说“今后我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它”呢?我听了爸爸的话是怎么想的?

  c.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

  3.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

  (2)“又”、“敲打”说明了什么?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用“用处”、“真行”练习说话。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4

  一 、导入新课。

  朗诵诗句,同学们判断是描写哪个季节的诗句:

  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同学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像春的妩媚,夏的妖娆,秋的丰盈,冬的纯洁,韵味各异。你们喜欢四季的哪个季节呢?

  喜欢春天的同学举手我看看?夏天呢?秋天?冬天?

  不论你喜欢哪个季节,今天,老师和大家携手共同走进梁衡的夏季,体悟当代作家梁衡的《夏》让我们感到的夏的紧张、热烈和急促。那是一个流金的岁月,那是一个火热的季节——夏。 (板书课题《夏》)

  二、检查预习,积累基础知识。

  1、全体同学朗诵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感情。

  2、检查预习:正音及文学常识。

  (1)芊芊细草 轻飞曼舞 春日溶溶,秋波澹澹 闲情逸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2)梁衡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1、作者对“夏”充满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在文中找出依据)(板书)

  明确:喜欢和赞美。“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安排全文的?

  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全班回答,师生共同梳理。)先总概括了夏天的特点,总领下文;下文再紧扣“热烈、紧张、急促”三个特点来写;最后再总交代了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赞美夏天的其中原因,直抒胸臆。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一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重点是了解和掌握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的恰当运用。

  2、使学生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3、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他们要爱护小动物。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生动准确地写出感人的文章。

  教学重点: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生动准确地写出感人的文章。

  教学手段:启发、引导

  学生学法:朗读、交流、演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虾》,看到这个题目,你可能会想起饭桌上那一盘盘香喷喷的油炸大虾,其实,但是你知道小虾的生活习性吗?你知道我们如何与他们友好相处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来感受小虾的可爱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师:下面请大家轻轻的打开书第38页,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示来感悟课文的内容。

  自学提示: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课文1、2自然段,你知道了小虾的哪些知识?

  3. 细读第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话分别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作者是怎样观察小虾的?

  2.反馈学生自学情况:

  (1)、从课文1、2自然段,你知道了小虾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2)、这段话中还有两个特殊的句式,谁来说一说?(让学生改写反问句)

  师: 今天我们可长了不少的知识,回家后咱们可以可以考一考爸爸妈妈,看他们知道不知道,好不好?

  导入:细心的作者通过观察,不仅认识了小虾的外形,还介绍了小虾的哪些特点呢?

  (3)、学习第三自然段,抓住小虾吃食物的时候动作的有趣再进行交流。

  思考: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主要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

  指名反馈:让学生理解“有趣“一词。

  导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写小虾真有趣的?(让一名学生读出)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

  @、先让学生读

  师: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体会小虾吃食物时候的小心警觉。

  @、老师也写了一句话,让学生比较。

  导: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使它得小心警觉更加生动具体?----生发言。

  @、在描写小虾吃食物的这段话中有许多表示顺序的词语,你找到了吗?

  教师小结:有顺序地说话让人看得明白、听得明白。老师想和你们合作读一下这句话,我来读这些表示顺序地词语,你们来读其他的。 (你能尝试着说一句吗?比如说早晨起来……)

  (3)除了小虾吃东西有趣之外你认为还有是们时候有趣?

  发挥想象:还有的。。。。。。

  用有的。。。有的。。。。来说一句话、

  引导学生总结学法

  读课文---找出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进行理解---展开想象

  d、学生运用学法小组自学第四自然段

  师: 刚才我们从作者那生动细致的描写中感受到了小虾的有趣,那么小虾生气时又是什么样呢?现在我们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进行学习。

  集体反馈:

  (1)中心句

  (2)找出描写小虾生气时的句子。

  (3)抓住了哪些词语(学生能用这些词语来说句子)

  师:小虾的搏斗究竟有多么猛烈呢?你能想像得出吗?谁给大家说一说?

  生:一只小虾生气了,它蹦了起来,一下子落到了另一只小虾的身上。这只小虾 很生气,心想:我又没惹你,为什么来打我?于是它就用大钳子夹住了刚才那只虾。那只虾想:原来是你惹我呀!看我怎么收拾你!也一扭身抱住了它。它们两个就扭打在一起了。

  师:同学们看,小虾即使是生气的时候,也是那么可爱。让我们就用这种心情来读一读

  g:小虾那么可爱,有趣,作者喜欢小虾吗?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随着小霞的不断繁殖,小虾的数量越来越多,同时也带给了大家越来越多的乐趣。

  三、畅所欲言

  1、 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

  2、 你喜欢小虾吗?为什么?

  3、 你还喜欢哪些动物?说出原因。

  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动物朋友,下面让我们欢迎它们的出现。

  4、师小结:不仅仅是小虾,我们应爱护所有的小动物,学会和他们友好相处,从而使大自然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小生灵而更加美妙。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6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并做简单批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起因——课文第2自然的归属问题有争议,把它归为“起因”是因为猴子“放肆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第2自然段讲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交流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读一读,再组成本课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 xià hu “龇”的读音 zī

  “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3.解释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失足:没有把握住。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学生投入地读书,理解文章的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分段。然后交流。

  板书: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3.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附: 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读后的感想,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2.感受课文的特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讲这个故事,老师借助媒件演示,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说心情有什么变化,并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地 板书词语: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你对课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读那部分。(重点学习4、5段)

  ①先默读课文,做简单的批注。

  ②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心情的变化。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A.出示这段话,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B.指名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谁读得好?

  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学习的。(抓孩子的动作。)

  C.自由读——再指名读。

  D.再读读人们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读一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说说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谁是主要人物?课题为什么叫《跳水》?再浏览全文,思考。

  2.总结

  板书: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师: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 教学的`重点是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难点是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重难点,学生通过读书感悟、讨论和交流来突破重难点。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探究活动

  1.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想一想,写下来。

  2.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写下来。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跳水》由 “跳水”所激起的……

  说实在的,《跳水》一文教了不下六七遍了。今天该上最后一课时,我清楚地记得备课笔记上的最后一个问题:课文以“跳水”作为题目,好在哪里?

  最近,我总喜欢在铃声响起之前,进入教室,和同学随便聊聊。走到学生碧红身边,她正在看书,见我走近,忙叫住我:“老师,这篇课文干嘛要以‘跳水’作为题目?”听这语调,言下之意,“跳水”一题并不合适。我俯下身子,饶有兴趣地问:“你觉得不好?”她正要答时,铃声响起。

  看来,这最后一个问题得改一改了。“同学们,《跳水》一课已经上完了。你们认为课文以‘跳水’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碧红第一个举手:“我认为这个题目不合适,因为一开始我看到这个题目,还以为是写某个跳水运动员,像伏明霞、田亮之类的,谁知写的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儿。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容易产生歧义,不是很好。”话说得理直气壮,很快得到一些同学的附议。

  “那如果你是作者或编者,会取个什么题目呢?”

  “‘孩子遇险的时候’!”

  “‘一个帽子’!因为整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帽子’而展开的。上学期,我们曾学过课文《一个苹果》,我看用‘一个帽子’做题目,挺合适。”李丹同学也说得头头是道。

  “我看就叫‘孩子追猴子’,孩子要不是去追猴子,也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了……”

  话音未落,又一同学笑着说:“这哪像个题目,倒像个绕口令。”

  “我看也不好。这太直露。课文的题目‘跳水’就不错。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办法又是船长想出来的。体现了船长的机智果断。整个故事,跳水这个环节也最精彩,最扣人心弦。”

  “课文中的孩子,跳的是海!我看干脆就叫‘跳海’!”

  “跳海?那不成了去海边自杀么?这样的题目怎么行?”马上又招来另一位同学的反驳。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望着同学们争得红通通的脸,我也异常激动:“同学们讨论的问题很有道理,也很有意义。《跳水》一文的题目是编者后来加上去的。给一篇文章取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个角度的。同学们不唯师,不唯书,善于动脑,敢于向教材挑战,发表自己的不同的观点,这很好。这样的学生才是有灵气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气的。我希望这样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不断涌现。”

  此时,同学们的眼睛亮亮的。我想,《跳水》一文上完了,但由跳水所激起的,却在我的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许,它也会留存在学生的心中。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跳水》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引起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海底世界》教案3。

  2.通过对本课重点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读准多音字“参”,会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2.指导学生理解3、4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到过海边吗?你看见过大海吗?大海一望无际,大海波澜壮阔。这一切都令人感到神奇,感到壮观,你可曾想过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海底旅行,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海底世界的奥秘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边听边想海底世界的样子。

  (三)学生听读后简述海底世界的样子。

  (四)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文中生字,并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可让学生采用填表法按要求进行自学。

  例:

  (五)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提醒学生注意特殊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

  例:“却”:qu8韵母中“{e”中的“{”上面的两个点去掉了,这是因为{见到j、q、x后要脱帽行礼,万不可写成q{e。

  “私”s9和“异”y@是整体认读音节。

  3.提示学生注意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4.指名分析字形结构。

  “却”是左右结构,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异”是上下结构,上半部是“巳”,不要写成“己”。

  5.可采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私( ) 兔( ) 煤( )

  和( ) 免( ) 谋( )

  肌( ) 异( ) 峡( )

  饥( ) 导( ) 狭( )

  (六)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质疑,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海底世界》教案3》。

  1.比较近义词,理解词义。

  奇异——特别,与“平常”不同,与“奇怪”意思相近。但“奇异”多用来形容景色,而“奇怪”可以形容人、事、景物,应用范围广。

  蕴藏——与“储藏”的意思相近。用在潜藏而未显露或等待开发的地方。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窃窃私语——原指人们偷偷地小声说话。本课是把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比作人在“窃窃私语”,显得很生动。

  物产丰富——物产:天然出产的和人工制造的物品。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种类多或数量大。即: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大。

  (七)再次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八)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通过课文3、4自然段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二)指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看录相。

  2.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儿的?

  (二)抓重点句,了解特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让学生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特点?

  3.指读有关句子: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这句话着重介绍了海底哪些方面的特点?

  (两方面特点: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三)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指名回答,课堂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弄清文中2、3自然段侧重讲海底世界景色奇异。4、5、6自然段侧重讲海底物产丰富。

  3.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2、3自然段,理解海底景色奇异。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海底有风浪吗?有光吗?

  (2)指名回答后,出示重点句。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3)课堂讨论:“依然”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将句中“依然”换成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使句子意思不变。

  “依然”指依照原来的样子。经过讨论,句中“依然”一词,可换成与它相近的“仍然”,句义不变。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

  (4)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

  2.学习第3自然段。

  让学生运用学习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这一段。

  (1)思。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2)指读句子,并分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8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本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在自己五个孩子的基础上,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2)对词语的理解。

  呼啸:文中形容海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说明寒风猛烈。

  抱怨:埋怨。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受:承受。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倒霉: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忧虑:忧愁担心。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教师要进行朗读备课。朗读时要注意:描述性的句段,如,课文开头对天气的描述,要读得低沉而缓慢。人物的心理和对话,要体现人物的性格和不同场合的心情。如,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有害怕,也有自责,更有决断。又如,渔夫回来后,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桑娜开始是提心吊胆地回答丈夫的话,接着是强作镇定地叙述西蒙家的事,最后是如释重负地告诉丈夫孤儿已经抱过来;而渔夫,先是对天气的后怕,接着对西蒙去世感到震惊,最后是在担忧中做出收养决定。朗读时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来。

  2.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教学时可参考如下思路:

  (1)读题激疑,读通课文。开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如,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生字新词,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文篇幅较长,有的语段也比较难读。如,第九自然段桑娜的心理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哪些语段比较难读,然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最后指名朗读语段,帮助学生读通课文。如果学生还不能读通顺,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范读。

  (2)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学生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由于课文篇幅长,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应当允许学生逐步把事情说清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全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课文第1~2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守候在小屋里,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第二部分:课文第3~11自然段,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的渔船,结果走进了西蒙家,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她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第三部分:课文第12~27自然段,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理解桑娜夫妻决定收养孤儿的艰难。

  (3)深层研读,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抱孤儿

  孤儿回家部分,重点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了解“这样做”的意义,从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交流: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明确: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要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在研读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感情朗读。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她和丈夫的对话是朗读的重点。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自己试试怎么读才能读好,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然后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朗读的形式力求多样,必要时教师要发挥范读的作用。

  3、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这些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教学时应当结合对收养孤儿这件事的理解进行。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与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让学生把描写环境的句子摘抄下来,进行积累。

  4、课后小练笔:续写《穷人》:

  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续写时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接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必要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如,通过开小小故事会、在宣传栏出专辑、排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5、课文多处运用了省略号,主要作用有:

  ⑴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⑵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⑶表示语意的跳跃。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⑷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这些用法,都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相机渗透。

  6、生字、新词一般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可提醒学生读准“怨、掀、虑”的读音。“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读“zuò”。字形上引导学生区别:“怨”与“祭”的上半部的不同。“魁”是半包围结构,“斗”字要写在竖弯钩里面。

  7、教师可结合对桑娜与西蒙两家贫穷生活的理解,向学生介绍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9

  (一)讨论揭题,引入新课

  1.我们都见过春雨。大家有没有发现,春雨和夏天的雨有什么不同?(样子、速度、声音)板书:春雨。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你们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春雨的?

  2.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拼读讨论。

  拼读:自由读;同桌互读;“我会读”。

  讨论:

  (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春雨的样子了吗?(板画:春雨)

  认读生字“线”,组词。

  (2)读了这句话,你听到春雨的声音了吗?指导朗读“沙沙沙,沙沙沙”。

  3.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朗读质疑。

  读:拼读;小组读;集体读;自己边思考边读。

  认:认“欢”字,换偏旁记字。

  问: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提示:

  (1)“大家”指的是谁?

  (2)大家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呢?

  4.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弄清以上问题,并在句子中认字。

  (1)从句子中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2)识字。

  音:勾画出句中的生字拼读;连词朗读。

  趣题底颜有趣问题到底颜色

  形:你能识记这几个字吗?看看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提示:同结构:趣题同偏旁:题颜

  换偏旁:底—低加偏旁:是—题

  (二)情景感悟,对话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多媒体课件,说说图中画了哪些鸟。(贴三种鸟的图片)

  2.分角色朗读,讨论。

  (1)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呢?

  (2)春雨从天上落到不同的植物上,课文用了不同的表示动作的词,能找出来吗?

  (3)认识生字“淋、洒、滴、油”。

  你发现这些字的规律了吗?去掉偏旁来看看,是你认识的什么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熟字加偏旁法;偏旁联想法)

  (4)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鸟们在争论?该怎样读出争论的语气呢?

  指导朗读:“不对”;“不对,不对”;“你们瞧”;“你们看”。

  “……花……了,……花也……了。”

  (5)分角色朗读对话。

  (6)创设情境演一演。

  (三)实践活动

  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到外面看一看,并把看的结果画出来,跟大家交流。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0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3 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二、讲评

  讲评学生写的关于柳树的句子(课前收好,批改)

  l.选出优秀的到台上读。

  2.指出不足之处。(注意字要写正确,句子要通顺)

  三、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的笔顺要多次书空,让学生记牢、写的时候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字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一捺改成了一点。

  “剪”字下面是个“刀”不要写成了“力”。

  3.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四、板书设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案点评:

  古诗《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教学中以学生实践导入,并通过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咏鹅”理解“咏柳”就是赞美柳树。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课堂练习突出对学生说和写的锻炼。

  教案示例二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读3个新字。

  2.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大致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指导学生写春天柳树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理解诗句意思及描写柳树的美的特点是难点。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朗读录音磁带;到户外观察柳树。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挂图(或放幻灯),激发兴趣

  放诗歌的朗读录音,在学生对诗歌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板书课题。

  解题。学生试说“咏”的意思。教师小结:“咏”的本义是歌咏,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县人)。少年就以文章出名,公元695年中进士,做过礼部侍郎等职。晚年不拘礼节,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今存诗19首,除《咏柳》外,《采莲诗》、《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二、指导看图

  图上有些什么?在什么地方?人在干什么?(先一个一个说,再连起来说一遍)

  同学们看了图,想一想诗人是怎样描绘自己所见到的情景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请听录音,看看课文有几句话。(标出句子)

  2.看音节卡片,开火车读。

  bì chuí sī cái sì jiǎn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4.分组读课文,男女生各读一句。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去掉音节读。(注意“垂、似”的读音)

  3.识字、记忆字形。

  (1)出示要掌握的生字卡片。

  (2)分组观察、讨论。利用以前的学习方法识记字形。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师生评议)

  (4)教师重点指导:

  碧,bì,上下结构,注意写好上面的部分,“王”的底下一横要变成提。

  垂,chuí,读准翘舌音,8笔,注意写好中间的部分。

  丝,sī,5笔,要读准平舌音,注意上面的写法。

  裁,cái,12笔,读准平舌音,注意里面的写法,和“栽”要区别开。

  似,sì,6笔,读准平舌音。

  剪,jiǎn,11笔,上下结构。

  4.巩固练习(做游戏)。

  (1)做找朋友游戏,找对了全班齐读三遍。

  (2)组词练习。

  五、课堂练习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汉字卡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引导学习第一句。

  (1)自由读第一句,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能说一点就说一点)

  (2)齐读第一句。

  (3)指导朗读(注意轻重音和停顿):

  碧玉 / 妆成 // 一树 / 高,万条 / 垂下 // 绿 / 丝绦。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4)教师小结:

  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的意思。万条,柳树枝条多。在古诗中“百”、“千”、“万”经常泛指数量多。丝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子,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2.引导学习第二句。

  (1)自由读,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指导朗读:

  不知 / 细叶 // 谁 / 裁出,二月 / 春风 // 似 /剪刀。

  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3)教师精讲:

  细叶,指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剪出来的啊!

  三、想象情景,朗读、背诵课文

  1.自由读全诗。结合看图及在户外所看到的柳树,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2.教师点拨:诗的第一句,写的是实景,表现了整棵柳树的颜色、形状及树上的柳条多。虽然是对静物客观的描写,但是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蕴含着作者对柳树的喜爱之情。诗的第二句,是作者的想象,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二月春风”想象成手拿剪刀的能工巧匠,把在春风吹拂之中的柳树想象为经过巧手剪裁的艺术品。这种大胆而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深化了诗歌的内容,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这首诗赞美柳树不是作者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凭借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歌颂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一派生机。

  四、课堂练习

  1.写一写课后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指导学生写话

  1.启发学生说说在户外看到的柳树。同桌互说。

  2.小组推选代表说,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

  例:春天来到了,柳树的枝条上长出了一片片长长的绿叶,近看好像绿色不是很深,但是当你远远地望去的时候,整棵柳树就被一层绿色的雾包围着。一阵微风吹过,柳条随风摇摆,就像在欢迎我们似的。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观察春天的柳树,或者其它景物,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1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重视综合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求新知,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议、练、说、评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乐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门票,引导学生查字典自学汉字。

  (2)练习词语接龙,巩固、积累。

  (3)读背古诗《游子吟》,体会母爱的伟大。

  (4)交流采集本,介绍小知识。

  (5)阅读短文,口语交际,进行献爱心教育。

  (6)看图写作《放假的第一天》,培养观察、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教给方法,巩固、积累。

  (2)读写结合,体会爱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兴趣。

  (2)教育学生助人为乐、奉献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说会道”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2)“笔下生辉”训练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

  1、练习查字典,培养学生认真查字典的好习惯。

  2、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

  3、完成读读背背。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学汉字

  1、说说平时你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是用什么方法去认识它的。

  2、学生轻声自由读题,明确题意。

  3、自由读“自学汉字”部分,看看“门票”上的字你有哪些不认识,动笔把它们圈出来,然后查字典学会它,看谁学会得最快。

  4、同桌互相交流:说说用什么方法查字典,理解字意。

  5、自由读一遍这张门票上的内容,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6、教师巡视检查。

  7、指名反馈。其他同学注意听听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8、齐读门票内容。

  9、说说从门票上读懂了什么?(保护环境、遵守秩序……)

  10、教师小结:我们在看报纸、广告、证书、门票、票据等东西的时候,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要查一查,问一问,这样才能看清上面的内容,不会出差错。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识字,理解词句,感知内容,渗透了多读多思的学习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交流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和理解词语能力。】

  二、照样子组词语

  1、出示题中例子。

  留:(留心)(心意(意思)(思念)

  (1)学生自由读词,说说自己的发现。(词语接龙)

  (2)认识词语接龙的规则:前一个词的第二个字与后一个词的`第一个字为同一个字。

  (3)学生齐读词语,巩固对词语接龙的认识。

  2、出示题中的三个汉字“劝、招、终”加以认读,看看你能想出哪些词语。

  3、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汉字口头练习词语接龙。

  如:劝:(劝说)——(说明)——(明白)——(白雪)

  (劝解)——(解决)——(决心)——(心中)

  (劝阻)一一(阻止)——(止痛)——(痛快)

  4、指名反馈,评议、交流。

  5、学生独立动笔填词。

  6、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

  7、投影出示学生组的词,进行评价。

  如:劝:(劝解)(解决)(决心)(心愿)

  招:(招手)(手表)(表达)(达到)

  终:(终于)(于是)(是否)(否则)

  【设计理念:展示、交流的过程是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是教师及时了解学习状况,接收反馈信息,并随时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一多音字“教”,会用生字口头组词、扩词及选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回答课后问题。

  2、能学会看上下文猜字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12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今天的课文会给你一点启示。

  2、板书课题《冬冬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用猜一猜,问一问的方法解决生字。)

  2、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及难读的句子,(让学生评价,教师读的.优点和不足的地方)

  3、再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教师巡视)

  4、同桌互读课文,解决读不通的句子,(互相评价)

  5、指名读课文,在班内展开朗读比赛(师生评议)

  6、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读后把生字贴到黑板上)

  (2)让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3)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并口头用生字组词、扩词、造句。再找出课文中有关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4)让学生做“猜字”的“游戏”。

  三、细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再读课文(把每句话读正确)教师巡视

  2、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先自由读、再指名读)师生评议

  3、分组读课文,并讨论以下问题

  (1)当冬冬读不下去时,丁丁是怎样鼓励他,帮助他的?

  (2)他为什么这样做?

  4、各小组汇报讨论情况,(集体评价)

  5、全班齐读课文

  四、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1,学生谈收获。

  2,学生自评,互评。

  五,布置作业: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喝、渴、石、找、许、办、法"等9个生字,会写"办,法"两个字。

  2、通过多种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能用"渐渐"说句子。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并读懂课文的字音,通过多种方法朗读感悟课文。

  教具:乌鸦的图片,瓶子,碎石子,吸管,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个谜语,大家先猜一猜是什么?(身穿红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

  2、生:乌鸦。

  3、师:对,谜底就是乌鸦。

  4.、师:现在老师把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有人认识它吗?(出示"乌鸦"),让会读的同学念给大家听一听,老师在教学生认识。

  5、识记生字:大家认识了这两个字,能不能想办法记住它们。(熟字加偏旁:出示:牙+鸟=鸦)

  6、师:对,一个牙加个鸟是乌鸦的鸦,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乌鸦喝水》。

  (板书:乌鸦喝水)现在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播放动画)

  7、师:你觉得故事讲得怎么样?同学们来评价一下。

  老师能把故事讲得比较好的原因是因为我读了好多遍,如果同学们也读上几遍的话,也一定能讲得很不错,下面我们就拿起课文读一读吧。学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字,感知

  1、师:我们就先来读读课文吧,第一次读课文,我们要注意什么呀?(生答:注意课文的字音,句子读通顺)

  2、师:对,那么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流利,能做到吗?(能)那就开始自由的读吧,注意把身体坐正。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读。

  读好的同学请把书放在桌上。刚才生字宝宝看到大家都读得很认真,就想跑出课文和大家见面。看看谁的`反应快,最先叫出它们的名字。(课件出示加拼音的生字:乌、鸦、喝、渴、法、找、办、石、许)

  (3)老师指着让同学们认读。

  (4)师指名读

  3、师:同学们真能干!我们一会儿就认识这些字,现在这些生字宝宝要回到课文里,和同学们捉迷藏呢!那我们就去课文中读读它们吧!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那我们就分三组读读课文吧!

  (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4、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生:读了课文,我懂了乌鸦聪明能干,爱动脑筋、、、、、、)

  三、细读、感悟、探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大家初读课文就读懂了这么多知识,沈老师真佩服你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乌鸦喝水》这个故事,与这只聪明可爱的小乌鸦亲密接触。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带着问题欣赏课文第一段,边听边思考。(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朗读)

  (指名答)

  (课件单独出示第一句)

  (1)(点击"渴"和"喝"两个字,这两个字都是生字,想一想,"喝"为什么是"口","渴"为什么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口,口渴需要水。师演示动作和表情,请学生猜字。

  (2)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天空中,太阳火辣辣的照着,一只乌鸦流了许多汗,很渴很渴到处找水喝。我们看到乌鸦飞到哪些地方找水呢?(生答)

  师小结:到处就是每一个,许许多多的地方。

  (3)乌鸦口渴难忍,乌鸦一边找,一边还在说着什么?(生答)

  (4)这只到处找水喝的乌鸦,心里一定很着急,谁能读读这个句子,读出乌鸦的着急。(指名读,"找"是翘舌音,——师读——生读——指名读——齐读)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乌鸦的着急和辛苦。

  2、师:乌鸦不怕困难,到处找水,终于找到了水,它心情怎么样?小女孩,让我们高兴来读读第二句。(女生和男生比赛读)乌鸦终于在瓶子里找到水了。

  (1)师出示3个瓶子,你们比一比应该是哪一个?请你到课文中找找描写瓶子的句子。

  (2)师:乌鸦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水,高兴万分,原以为可以喝着水了。(课件演示乌鸦喝水却喝不着)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师范读)

  3、师:算了,算了,喝不着,还是走吧!

  我们的小乌鸦,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正开动小脑筋积极想办法呢?如果你是小乌鸦该怎么办呢?分组讨论,交流。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那我们小乌鸦想出的是什么办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二三自然段,朗读)

  (1)老师这里有道填空题,怎么填?

  出示:"乌鸦看见——,于是,它把——"

  (2)师:小乌鸦的办法行不行呢/?看老师演示。

  (3)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小石子一个一个的放进瓶子里后,瓶子里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很快的上升吗?(慢慢地,一点一点的上升)

  师:我们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说?

  师:你能不能模仿课文用"渐渐"说一句话好吗?

  生:小朋友渐渐长高。天渐渐冷了。太阳渐渐升高了。、、、、、、

  (4)师: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心理怎么样?想高兴的读一读最后一句话的小朋友请站起来,读。

  (5)师:你觉得小乌鸦怎样?用一句话来夸夸它吧!

  (生:聪明,爱动脑筋)

  四、小结

  (1)师:同学说的真好,它就是一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小乌鸦,让我们重温一下乌鸦聪明的办法,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朗读全文

  今天,小乌鸦想办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那我们就把"办法"两个字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吧! (3)我们知道要写好字,就要按一定的笔顺书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

  师教学字"办、法",办写时注意两点位置,师范写,生书空。法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学生书空。生在书上进行练习,提醒学生写字姿势: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眼离本子一尺,手离笔尖一寸。

  五、总结全文

  师:一只聪明能干的小乌鸦,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喝到了瓶子里的水,我们要像这只乌鸦学习,遇到困难仔细观察,多动脑筋,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4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主人公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

  2.哪位同学给大家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3.谁能只用短短期20个字,把它复述下来呢?(卢纶可以)

  二、品读古诗

  1.板书课题、作者,指名读,齐读。

  2.小组内先处理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注意指导“塞”、“曲”、“棱”的读音)

  3.小组展示(达到目标:通顺无错误)

  4.划节奏读----小组再试读----再次展示(达到目标:有清晰度、表现力。适当的停顿)停顿是表达语意的重要手段使得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5.关键词语重读----加着重号-----再次重读展示(能说明重读它的理由,渲染环境,读出意境)

  6.师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演绎(配乐朗读)

  7.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试背《塞下曲》

  三、全诗整合。

  1、诗中的将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印象?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好不好?师生合作。

  四、拓展延伸。

  李广作为我国历的一代名将,赞颂他的可不止卢纶一个,其中唐代的王昌龄也写了一首诗———《出塞》。

  五、作业

  办一期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手抄报。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5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会默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在这个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两个不同方面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 介绍历史背景,激趣导入

  1、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诗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气。然后我对秦王朝以及兵马俑做了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2、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知道什么是俑吗?什么又是秦兵马俑呢?《课标》对中年段的学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因些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扩散学生的思维。

  2、兵马俑究竟有哪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采用默读批划的形式,让学生默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句子。

  2、在反馈时,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1、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默读相关部分,找一找。

  2、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类,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五)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1、走近兵马俑,仔细端祥,会看到什么呢?在文中找一找。指名反馈。

  2、默读这一段,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通过多次对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4、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在想着什么呢?请学生也用“有的……好像……”来说一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总结谈话,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师进行总结:秦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一朝醒来,震惊了全世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拥有这颗异彩独放的明珠而感到骄傲。其实,中华民族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发现。请大家下课以后,就行动起来,去搜集你感兴趣的相关资料。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而应是一个新的开始,通过这个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点击>>> 点击>>> 点击>>>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课文《白杨》教案12-02

小学语文课文画风教案11-23

小学语文课文《祖父的园子》教案12-24

【荐】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1-28

【精】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热门】11-28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推荐】11-16

【推荐】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1-17

【热门】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荐】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