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时间:2021-12-03 10:51:30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

  一、导课激兴趣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并齐读课题)认真读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二、初读知大意

  1、小组合作:

  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互相质疑问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记录下来,留到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2、自学反馈:

  ⑴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⑵ 师生共同质疑答难。(此时重点解决理解字词的问题)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细读理脉络)

  4、维也纳的春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5、请学生上黑板写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三、品读感悟美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圈画出精妙之处,反复品味,揣摩作者的内心感受。必要时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交换意见。

  2、文学鉴赏会:

  教师扮演文学鉴赏会的主持人:各位文学评论家们,大家已经反复阅读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现在就请各位就文中的语言是否优美,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发表高见吧。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

  四、美读入情境

  1、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

  2、举办朗读比赛,评出优胜者。

  五、回读抒胸臆

  生命是宝贵的,却又是短暂的。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时,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请把你的所思所感记录到自己的日记中吧。

  阅读选读课文《生命的药方》。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

  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板书课题:马诗)

  二、简介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

  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

  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

  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四、品味古诗

  (一)学习第一、二句。

  1.朗读第一、二句诗,小组讨论: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是什么描写?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空旷的大漠上,沙子如雪一般。连绵的燕山上,月亮像弯钩一样。)

  4.“沙如雪”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的?(触觉:冰凉的;颜色:白色。)

  5.为什么沙会是如雪的白色?(因为月光的照耀,所以是洁白的。)

  6.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色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空旷寂寥,清冷荒凉)

  7.师补充:“钩”在古诗中一般指吴钩,是春秋时的一种兵器。“月似钩”不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同时也是一种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1.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作者明写马受到重用,实际暗指自己渴望受到重用,上阵杀敌。)

  2.诗人想借“快走”“清秋”表达什么?(“快走”是快跑的意思,写出了马驰骋的样子;“清秋”是深秋的意思。表达出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的志向。)

  3.那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没有)从哪里看出来?(“何当”说明没有实现。)

  五、理解情感,学习写法

  1.再读本诗,作者通过写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

  2.这与“马”又有什么关系呢?(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托物言志)

  4.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领略了古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古人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李贺一样,不忘初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古诗《马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指名说)

  2.指名背诵《马诗》。

  3.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步感知大意。(以学生自学、汇报为主)

  1.认识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2.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二)学习《石灰吟》。

  1.逐句理解诗意。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这里形容开采矿石非常艰难。等闲:平常。这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的石头,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很平常的事。)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这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学习《竹石》。

  1.逐句理解诗意。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入破裂的山岩之中。)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让它屈服。)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感情

  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石灰烧制时要面临严峻的考验。(学生朗读,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高大挺拔,经受各种磨难仍永不屈服。(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学生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再读古诗,思考: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1)《石灰吟》: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清白”到底指什么。(“清白”指的是石灰的颜色,隐指高尚的节操。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骨碎身,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教师小结:这种寄意于物的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2)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3)《竹石》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举手说)

  ①《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②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四、总结

  1.同学们,我们这两节课学的三首古诗,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托物言志)

  2.在学古诗时,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理解古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

  本节课,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参与广泛、积极,有较好的达成度。

  一、感悟积累,综合训练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本课其实就是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别人讲给我们的,不是从电视中的图像声音中获得的,而是以一个个的文字、词语、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质是蕴涵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了“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爱不释手”等词语,学生能够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让学生通过抓“遗憾”,结合上下文、前后词语,反复朗读感受,并通过多媒体出示木雕图片,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运用,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文语言朴实但蕴含深意。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揣摩、咀嚼,在比较中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景,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遗憾心情,两个人物都感到“遗憾”,但这绝不仅仅是相同的心情。透过这一对相同的词语,能感受到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弃木雕的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少年”的不能卖掉木雕、不能让“我”这个中国朋友如愿以偿的惋惜与失望。相同的词语,学生通过比较,深入人物去体会,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儿。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还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熏陶。

  二、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每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以读促问,以问导读,以读导悟,以悟促读”的教学策略。在读的训练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在学完送木雕部分,配乐、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朴实、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补充资料,深刻理解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本课设计中,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使资料与课文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四、渗透写法,掌握技能

  在现在学生的习作中经常会出现“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等不足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缺少作文表达的技巧。小学生写的作文,一般是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写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这类文章的方法。

  《卖木雕的少年》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了卖木雕少年的品质,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获取了写作的知识与技能。最后,我对写作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归纳,便于学生记忆。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小学语文5年下《白杨》教案设计1。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齐读第三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6.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三)学习第三部分,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5年下《白杨》教案设计1》。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那么如何在高年阅读教学中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学路和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呢?我试着在《白杨》一文的教学中作了尝试。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段落,了解孩子想考科学家原因。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达乐文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孩子考科学家。

  (2)板书课题,齐读,认识生字

  2、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韪,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1)学生自由质疑

  (2)教师梳理问题,加以板书。

  3、教师小结导入读文:我们班的孩子真会动脑筋提问题,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识字,读通课文

  1、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

  2、引导感受知故事中的人物。

  3、学生自由读文。

  4、分段指名读课文。

  5、评议,纠错正音。

  6、结合评议,认识各自然段中的生字词。

  7、回到文中,同桌一起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教师给提示,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3、学生独立给课文分段

  4、分明名反馈,评议。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孩子考科学家的原因

  1、质疑:孩子为什么要考科学家呢?

  2、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3、指名反馈,交流、评议,认识兄弟俩与达乐文

  (1)小兄弟俩很喜欢捉虫子玩

  (2)爸爸讲著名科学家达乐文的故事

  (3)兄弟俩对达乐文很感兴趣,想见达乐文,于是想考考达乐文工团是否真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五、总结课堂,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

  1、教师总结:酷爱虫子的兄弟俩得知达乐文是个著名的科学家,懂得许多有关虫子的知识,于是,他们就盼望着见见达尔文,并且想考考达尔文。

  2、学生齐读课文第1~4自然段。

  3、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兄弟俩接下来是怎么考达尔文的,结果呢?达尔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呢?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去读课文,查资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查找资料,了解达尔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说说上节课学了文中哪些内容,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回忆兄弟俩到底是怎么考达尔文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兄弟俩考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2、教师导言:听说达尔文要来,兄弟俩的心情如何,他们有什么想法?

  3、指名反馈

  4、学生装有感情地朗读第5、6自然段,读出文中感叹号表示的兴奋、高兴的语气

  5、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弟弟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他会说些什么?

  6、质疑:兄弟俩是怎样制作这个怪虫标本的呢?

  7、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了解兄弟俩考的过程与结果

  1、教师导言?过了几天达尔文爷爷缍来了,兄弟是怎么考达尔文工团的?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兄弟俩表情的语名,引导体会

  4、教师质疑:达尔文真的被考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学生装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6、议一议?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这对调皮而聪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个拼凑而来的“怪虫“来考倒达尔文爷爷,然而就被博学多才的达尔文爷爷一眼识破,在这之后,他们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2、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把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一些昆虫的知识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6

  《凡卡》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分三课时进行这课的学习: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自己设计预习题目,要求抓住重点字词,形式多样,有思考价值;第二课时交流预习成果,检查预习效果;第三课时围绕课后思考题进行研究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在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设计的预习题很全面,很有创意,能够抓住重点,联系旧知识,联系课外的知识,题量也很大;而有个别学生(有的属于学困生,有的则属于习惯差的学生)则相反,一堂课下来,这两种类型的学生的收获真是天壤之别。面对这种现状,我开始想对策:对,在其他学生设计的同时,请一位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建议(或要求)后者模仿这位同伴的题目去设计自己的预习题,这样,他们有了压力,也有了动力,提高了他们的预习效果。另外,在进行预习成果交流是,要做到人人参与,采用兵教兵的策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二、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我通过“明确目标-自学自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总结评价”的五步教学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悲惨的生活,内心的痛苦,美好的向往。首先,我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默读课文,思考课后题,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接着,学生进行自学,与此同时,我进行行间巡视,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批注及时进行交流,激活其他学生的思维。

  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将小组成员的理解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统一的认识,并选出代表准备进行全班交流。最后,我组织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抓住关键性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尤其是抓住了课文的第8、10、15自然段,感受到了凡卡凄惨的学徒生活,有很多学生进行了动情地朗读,更增加了感染力。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从马良用神笔帮助老百姓惩罚中,受到启发。把故事讲给家人听听。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学习第一部分课文内容。

  读第1~8自然段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马良看什么看得出神?他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大官和画师什么表现?他们怎么说?怎么做?从此,马良怎样做呢?找出重点词句。马良为什么盼望有一支笔呢?(理解:盼望)

  学习第二部分课文内容。读第9~16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马良的笔是怎样得到的?为什么说它是神笔呢?马良有了这支神笔是怎样做的?他帮助老百姓做了哪些事情?

  学习第三部分课文内容。读17~28自然段,主要说了什么?大官让画师用神笔画什么?结果怎样?大官怎么办的?马良为什么答应了?他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然后画什么?最后画什么?说说大官的不同表现?

  1、大官的下场什么样?说明什么?

  2、从马良惩治大官的过程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总结课文。

  1、马良没有笔的时候是怎样画画的?说明什么?

  2、马良有了神笔,对穷人和大官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3、你喜欢马良吗?为什么?

  三、作业。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相关文章:

1.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汇编八篇

2.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汇编五篇

3.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汇编5篇

4.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汇编6篇

5.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汇编7篇

6.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汇编10篇

7.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汇编九篇

8.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