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时间:2022-01-06 16:27:19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合集七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合集七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小学语文5年下《白杨》教案设计1。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齐读第三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6.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三)学习第三部分,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5年下《白杨》教案设计1》。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那么如何在高年阅读教学中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学路和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呢?我试着在《白杨》一文的教学中作了尝试。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

  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XX;,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5、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自悟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2、全班交流:

  ⑴ 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

  ① 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② 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③ 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④ 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⑵ 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什么,代进去读一读。

  ⑶ 请学生上黑板画画文中的景色。

  ⑷ 请学生给学生所画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话,同时指导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指名一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⑶ 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朗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不要多笔画:

  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2、不要少笔画:

  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

  3、结构:

  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4、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游戏引路,复习巩固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你喜欢文中的3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三、实践活动

  1、你有更好的画法吗?

  学生畅所欲言。

  2、小组合作,擅长画的同学画,擅长写的同学写文。

  3、全班展示作品。

  四、写字指导

  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字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写字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课后反思】

  这篇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简单质朴,学生很喜欢。特别是你是怎样画风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举帆前进、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写几句话,积累语言,更是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把这样一幅作品收藏于成长记录册,无疑是给孩子留下了宝贵的成长足迹!写字教学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教师适当点拨,从反馈的作业来看,转字的专的竖折撇有不少学生写成两笔。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种笔画和5个偏旁。

  2、会认9个字。

  3、正确朗读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背诵课文。

  4、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动物,并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会6个生字,认识3种笔画和5个偏旁。

  教学难点: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发现学习、实践创新教学法。

  教学准备:收集动物图片、CAI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介绍自己。谁有胆量向在座的同学、老师介绍自己的姓名、年纪?

  2、引入课题。刚才谁最有胆量?他们两个谁高?谁最胖?我们刚才对这两个同学进行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让动物们比一比它们的尾巴,好吗?(板课题:比尾巴)

  二、小组赛读课文。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小组把课文读得最好。一个小组读,其它组评议:读得怎样,为什么?最后老师评出优胜组,并说出原因:读准了字的读音。

  三、学习课文。

  (一)1、看CAI课件,问:看,这边开来了什么?大家快上车,快坐好,我们出发了!(配合音乐)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动物园里有什么?仔细看那些动物,你们发现什么?你是和谁比的?

  2、为什么你们不把这些动物和花、草、树木相比?

  小结:比较要和同一类事物相比才行的。出示生字卡片:比

  2、出示生字卡片巴字,组成什么词语?下巴在我们的哪里?

  (二)指导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看课件读第一节,你发现了什么?有问号该怎么读?老师示范读第一句,你会读第一节了吗?指导读出句子的疑问语气。

  2、看课件第二节,告诉我们什么?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句号怎么读?老师示范读第一句。你会读第二节了吗?指导读出肯定的语气。

  3、你会朗读后面的内容吗?一定要注意什么?(疑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肯定句读出肯定的语气)学生自由朗读。

  4、理解四会字:长、好、把、伞。第三课还要我们会写哪些字?它们可以组成什么词?读词组:一把伞。看课件中的刀、尺、扇说一词,指导运用量词把字。课件出示一把()还有什么东西用上把这个量词的。指导学生积累量词。

  四、编儿歌巩固课文。

  1、看课件编儿歌。看课件:大象和肥猪、跑马和小兔(小兔和乌龟比,谁快?)。引导编写儿歌。附:

  比鼻子比快慢

  谁的鼻子长?是谁跑得快?

  谁的鼻子短?是谁跑得慢?

  大象鼻子长。马儿跑得快。

  小猪的鼻子短。小兔跑得慢。

  2、自由编儿歌。你还能编其它比一比的儿歌吗?

  五、指导书写六个生字。

  1、看课件书空、说说比、巴、长、好、把、伞的笔顺,怎么记住?

  2、随生字认识笔画:竖提、撇折点、提。认识偏旁:提手旁、人字头。

  3、指导学生写生字在生字本上。

  六、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就比到这。课后写完这些生字,每个写一行。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和绿及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

  课文是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动的特点,以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序写的。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头镶嵌,青苔、绿草、野花环绕,就像一个大花环。泉水色绿且深,清可见底。第三自然段讲从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阳光下呈现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讲这就是自己家乡的珍珠泉,表达了家乡孩子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家乡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感悟读、做句子卡片等方法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同时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3.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及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基本操作程序 教学调整

  一、揭题导入:

  师板书课题:珍珠泉

  师: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课文,我们感受到了燕子的可爱,

  荷花的美好,知道了不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作者用手中的妙笔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大自然的美好景物,那么珍珠泉又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好好地去领略一番吧,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生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不懂的字词)

  2.梳通文脉

  ⑴整体感知课文的写作顺序

  ⑵重点了解课文写珍珠泉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2.3.4自然段)指说这3个自然段依次介绍的内容。(师随机板书)

  三、咀嚼珍珠泉的水泡,感受水泡的特点

  ⑴师:读了课文,令你感受最深的是珍珠泉的什么呢?(指说)

  (重点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珍珠泉水泡的可爱、活泼)

  ⑵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写水泡最有趣的是句子。

  ⑶交流:

  出示: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师:喜欢吗?你最喜欢它哪一点(引导学生抓住 “小、越升越高、越来越大”这几个词感受水泡的变化。)

  师:原来水泡还是在变化的呢?真有趣!

  ⑷师顺势引导学生从”摇晃、绽开、扑哧一笑”这几个词语中感受水泡的可爱、有趣、调皮……

  师:这些小水泡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可爱,作者是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了。小水泡多么活泼啊,你仿佛看到它们在干什么呢?(指说)这么活泼、可爱的小水泡就要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作者可真有点舍不得啊,谁能通过朗读把可爱的小水泡留在我们的教室里呢?(指读)

  齐读:可爱的小水泡们,一起读。

  ⑸作者不仅看到了水泡的样子,还听到了水泡的声音呢。课文中表示水泡声音的词是哪个?(一嘟噜一嘟噜)谁能把好听的声音带给大家?(指读 “一嘟噜一嘟噜”)现在你能把这个句子来读好吗?(指读)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

  ⑹师:小水泡的声音好听,样子好看,把这么可爱的小水泡送给你的同桌吧,把这两个句子读给同桌听。(同桌读)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⑺师:小水泡不但在变化,而且在阳光的照射下,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找到写水泡颜色的句子,读读。

  出示:

  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讲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2.大胆想象,能与同学交流未来的学习生活可能的样子。

  教学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讲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教学难点

  大胆想象,能与同学交流未来的学习生活可能的样子。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2155年时,孩子们还要去学校上课吗?他们会不会视纸质图书为古董?让我们跟随玛琪的故事,一起去畅想一下美好的未来吧。

  二、自主阅读读,检索信息

  1.快速默读课文,讲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上学方式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①“呀!”托米说,“我想,这样的书一读完,就得扔掉,多浪费呀!我们的电视屏幕一定给我们看过一百万本书了,可它还能继续给我们别的许许多多书看,我可用不着哪天把它扔掉!”

  ②在这个荧光屏上,所有的课文都现出来了,还跟着没完没了地提问题。这倒也无所谓,最让她厌烦的是那个槽口──她非得把作业和试卷塞进去的那个口子。她总是要用那种打孔文字像编程序似的把作业和答卷写出来。她还只有六岁的时候,妈妈就让她学会用这种语言和机器教师对话了。

  3.玛吉喜欢未来的学习方式吗?找到相关语句。

  玛琪失望极了,她本来希望他把这个机器老师拿走。他们有一次就把托米的老师搬走了将近一个月之久,因为历史那部分的装置完全显示不出图像来了。

  4.你喜欢未来的学习方式,还是现在的?或者在你的想象中,你觉得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合作交流,展开想象

  1.请同学们大胆想象,未来生活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2.学生交流。

  (学生不再需要每天到学校上课、每个人都是一个空间穿梭机,可以穿梭到任何一个地方、与别人交流可以用代码,或使用脑电波直接交流......)

  3.把你想象的未来生活画下来,做成一张海报。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了未来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读完《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文章,你是不是对现在的学校、厚厚的课本有了一点珍惜感呢?把你的感想记录在写作本上吧!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自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语: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更以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受到人们喜爱,你们喜欢古诗吗?

  哪位同学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请学生背背)

  看到同学们背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背一背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欢迎我吗?(老师背诵《泊船瓜洲》)

  2、揭题:刚才老师背的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结合文中的“预习”,读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引出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释词语,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三、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你们知道王安石吗?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过渡: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跟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学前两句,也可以学后两句,还可以整首学,看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换意见。

  2、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了解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位置关系。

  4、指导朗读一、二句。

  隔着一条江、又隔着几重山,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可见思乡之情切,看谁能读出诗人思乡之情切。(比较读、自己读、齐读等)

  5、重点理解:又绿、何时

  6、指导朗读三、四句。

  江南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时候的家乡春暖花开、满眼新绿、生机勃勃,家乡是如此之美,但作者却发出了无奈的长叹:明月啊明月,你什么时候照着我回故乡呢?请同学们试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找小伙伴互相评价读,个别读,齐读)

  7、试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8、交流所知道的资料: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思想之情切,为什么不能回家乡?

  (三)入诗境,悟诗情

  1、配乐(古筝乐)朗诵全诗。

  2、体会“绿”字的妙用。

  (1)你认为哪一句诗写得最美?哪个字用得最好?

  (2)据说诗人开始时不是用“绿”字,同学们想想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3)讨论:诗人为什么选择了“绿”字?

  (4)师归纳:这个“绿”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江南的风景写活了,其他字只写了春天的到来,而“绿”字用在这里仿佛是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家乡美景的思念。

  3、配乐(古筝乐)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心中无限情,一个“绿”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使《泊船瓜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再读读这首名诗吧。

  4、背诵。

  四、总结延伸

  1、思乡是人类恒古不变的情怀,许多诗人的诗中都表达了这种情思,《泊船瓜洲》就是一篇思乡名诗。

  2、你还知道哪首思乡诗,背给大家听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

  2、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游子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又绿 思念故乡

  何时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合集七篇】相关文章: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合集七篇12-02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合集七篇11-06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七篇12-12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合集七篇12-10

精选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合集七篇12-30

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合集七篇12-04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12-16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合集8篇12-15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合集九篇12-06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合集八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