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谁来说说。
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来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太阳》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接读课文,学习生字,交流读懂了什么。
3、 汇报。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
1、 读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描写太阳特点的'部分中,你认为哪些句子用得好?
2、在你读出的这些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体会列数字、举列子等说明方法)
3、用你的朗读来再现一下太阳的特点吧!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差、抵、氏、庄、稼、繁、殖”,认读。
2、 看看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 互相评价。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预习过新课了吗?作为礼物老师送大家几张珍珠鸟的照片,想看吗?——CAI课件——但是你们也得有礼物回赠给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珍珠鸟的外形,比比谁的又准确有生动。
二:快速阅读课文,品读珍珠鸟的外形描写
通过比比读读,示范朗读。学习“儿化音”词:球儿。重点品读“小家伙”、“红嘴红脚”、“珍珠似的圆点”、“蓬松的球儿”等词。教室要求同学注意扩大写作范围,将视线投诸在除“小白兔”、“小狗”、“小猫”之外的动物身上。
三:精读课文,把握文章记叙线索。
1. 学习课文言简意赅、直抒胸臆的开头方式。
师:小鸟特别可爱、漂亮。这样的一对珍珠鸟送给你,你会怎么说?
2. 设置疑问
师问1:可是这样的`鸟却有一种天性,是什么呢?
问2:我爱上了小鸟,小鸟却不爱我,还害怕我?那么我怎样做才能让小鸟“爱”上我呢?是强迫它吃东西,按照我给它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吗?思考“爱”的内涵。
3. 精读课文,勾画并归纳课文中的“我”是如何精心照顾小鸟的?小鸟又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
(1) 学生自行勾画、归纳,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 学生之间讨论归纳
(3) 课堂交流
(4) 出示教师设计的重点词归纳法——CAI课件
四:讨论“真爱”的内涵。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对“信赖,往往营造了美好的境界”的理解
1. 讨论真爱的内涵?结合“我”给了小鸟舒适而温暖的巢,不惊动它,不伤害它等内容。
2. 联系生活实际谈“信赖,往往创造了美好的境界”的理解。
五:教师小结:真爱是要给予你所爱的以“安全”,以“自由”,这也就是课文中所阐释的“信赖”。(配乐)
六:作业设计:
请用“真 ”写一段话,要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随文巩固文中14个生字及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2、过程与方法: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及最后的献身精神。
(2)激发学生对少年英雄、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课文
1、课件出示插图“王二小”
谈话:孩子们,你们认识他吗?对,他就是小英雄王二小,那你们对二小了解多少,谁来介绍一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二小的故事。
2、板书课题。
请小朋友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然后读一读。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过渡:咱们班的孩子都很优秀,聪明的你们读过课文后知道王二小在干什么吗?
1、根据学生回答,理解“放哨”。师板书“放哨”
2、请五个孩子分段读课文,一人读一段。
[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五幅图画,配上哀伤的音乐,学生读完一段切换成另一幅与本段内容相符的图画]
3、播放课文朗读。
4、听完故事,谈感受与滋味。
预设:难过,气愤,仇恨??
5、从书上哪一句看出王二小牺牲了?(引导学生找句子)[课件出示第四段课文指导朗读]
6、用波浪线勾画出王二小牺牲的句子!
讨论:“死了”与“牺牲了”。
7、敌人是怎么知道自己上了当的?
指导学生读相关句子。教师引导,狡猾的敌人为什么会这么笨呢?
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
师:敌人是大人呀,怎么会轻易相信一个13岁孩子的话呢?因为什么?能从书上找出原因来吗?有一句话在暗示我们哟,看谁的火眼金睛能把它找出来!(学生看书找句子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参与理解“顺从”
[创设情境:日本军官和王二小对话的`情境。学生演一演。]
出示图片,理解王二小的机智与勇敢,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第3、4自然段,读出王二小的镇定、坚强,读出敌人的凶残,读出我们的沉痛和仇恨!
7、 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如果你是王二小,当时你会怎么想?你会往哪个方向带路?为什么?
(1)相机理解“扫荡”,“叛徒与英雄”。
(2)课件出示课后“我会读”练习。
三、看课件,听歌曲,升华情感
播放多媒体音乐,看王二小被杀害的动画故事,《歌唱二小放牛郎》
1、师:现在,我们就站在王二小的坟墓前面,你想对王二小说什么? (生发言)
师:对,就这样聪明可爱、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热爱
家乡的王二小被敌人杀害了,年仅13岁。他永远离开了亲爱的爸爸妈妈,离开了热爱的村庄、学校、小伙伴和八路军,他的鲜血染红了家乡的土地,他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山沟里的乡亲们。正是千千万万个王二小这样的英雄,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2、过渡:王二小英勇牺牲了,但他的血不会白流。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在我们幼小的心田里又种下了一个英雄的名字他就是——(生)王二小。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示意齐读):小英雄王二小,让我们一起把一首颂歌献给他。(出示王二小画像)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
听歌下课
五、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
(一)讨论揭题,引入新课
1.我们都见过春雨。大家有没有发现,春雨和夏天的雨有什么不同?(样子、速度、声音)板书:春雨。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你们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春雨的?
2.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拼读讨论。
拼读:自由读;同桌互读;“我会读”。
讨论:
(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春雨的样子了吗?(板画:春雨)
认读生字“线”,组词。
(2)读了这句话,你听到春雨的声音了吗?指导朗读“沙沙沙,沙沙沙”。
3.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朗读质疑。
读:拼读;小组读;集体读;自己边思考边读。
认:认“欢”字,换偏旁记字。
问: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提示:
(1)“大家”指的是谁?
(2)大家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呢?
4.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弄清以上问题,并在句子中认字。
(1)从句子中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2)识字。
音:勾画出句中的生字拼读;连词朗读。
趣题底颜有趣问题到底颜色
形:你能识记这几个字吗?看看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提示:同结构:趣题同偏旁:题颜
换偏旁:底—低加偏旁:是—题
(二)情景感悟,对话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多媒体课件,说说图中画了哪些鸟。(贴三种鸟的图片)
2.分角色朗读,讨论。
(1)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呢?
(2)春雨从天上落到不同的植物上,课文用了不同的表示动作的词,能找出来吗?
(3)认识生字“淋、洒、滴、油”。
你发现这些字的规律了吗?去掉偏旁来看看,是你认识的什么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熟字加偏旁法;偏旁联想法)
(4)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鸟们在争论?该怎样读出争论的语气呢?
指导朗读:“不对”;“不对,不对”;“你们瞧”;“你们看”。
“……花……了,……花也……了。”
(5)分角色朗读对话。
(6)创设情境演一演。
(三)实践活动
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到外面看一看,并把看的结果画出来,跟大家交流。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第一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第二个.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第三.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2.课件: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拓展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11个新词的意思,能区别“走失”和“丢失”的不同意思。
2、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
3、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4、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样子的,懂得遇事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理解老人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推理的过程;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出来。
2、培养学生预习课文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平时多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
3、能区别“走失”和“丢失”的不同意思。
4、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投影骆驼图后问:这是什么动物?谁能说说骆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2)投影“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问:“走失”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丢失”吗?
(3)商人走失了骆驼,于是就发生了一个“找骆驼”的故事,出示:13找骆驼
(4)看了课题,你想知道那些问题?
2、引导质疑
(1)听课文录音,想想刚才提的问题,那些听了录音就解决了。
(2)今天老师还要教给大家一种新的预习课文的本领。出示“阅读提示”,通过学习“提示”,明确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课文,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
(3)指导预习课文的方法与步骤。
①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的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分析生字的形,记住字形。
②划出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想想新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写在作业本上。
③再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句子和内容下划上“—”线,打上“?”。
3、反馈交流,评析学生提出的问题。
(1)认读生字卡片。
(2)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对有价值的问题要及时表扬肯定,对“偏题”要妥善处理
,正确引导。
(3)紧扣阅读训练重点及学生预习前、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结。
4、完成作业。
(1)《作业本》题2。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补充完整。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检查生字,听写生字。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2)这段主要讲什么?从那里看出商人的心理很着急?用着急的语气读读商人的话。
3、学习2—9自然段。
(1)布置自学。要求:①轻声朗读2—9自然段。②同桌讨论:老人知道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有那些特征?老人说得对吗?你从哪儿看出来?
(2)反馈
①让学生用“老人知道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
”的句式说出骆驼的三个特征,先分三句说,后综合起来说。
②商人三次回答老人的话是怎样说的?
③比较“是的”、“不错”、“对极了”的异同,说说商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忿忿”是什么意思?商人的心情为什么会转喜为怒?该怎样读出“忿忿”的语气来?
(3)分角色朗读2—9自然段。
4、学习第10自然段。
(1)默读第10自然段
,思考:老人并没见过商人的骆驼,可却能那么准确地说出骆驼的特征,这是为什么?请把老人得出结论的依据找出来。
(2)“不紧不慢”是什么意思?
(3)请用“不紧不慢”的语气说说老人的话。
(4)练习用因果句式说写句子。
5、作业:(1)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2)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继续进行因果句式的说话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
(1)听写词语。
(2)分角色朗读1—9自然段。
(3)请你用不紧不慢的语气,仿照例句回答商人的疑问。
2、继续学习第10自然段。
(1)齐读“至于……顺着它的脚印去找”句。
(2)理解“至于”的意思。
(3)仿照例句说话。
3、学习第11自然段。
(1)齐读第11自然段,看看商人找到骆驼了没有。
(2)“果然”是什么意思?“果然”说明了什么?
4、总结。
(1)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到骆驼,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还知道了什么?
5、课堂练习:《作业本》3、4、5题。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动物尾巴的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认识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动物头饰、录音带等。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看动物好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坐上去动物园的汽车(播放汽车的音乐)。到了,请同学们坐好。
2、出示图片,问: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你们想知道它们尾巴的特点吗?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比尾巴》就能帮我们找到答案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3课,一边看书一边听录音范读课文,想一想这课有几小节?
2、请同桌同学互相帮助来读课文,把生字读三次。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开火车、齐读)
4、这篇课文有多少个小节?(有4个小节。)
(三)、学习第二节。
1、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节,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2、贴动物图,问:这是第几节讲的?(第二节。)
3、指着没有尾巴的动物的图,问:这些动物的尾巴怎样了?(它们的尾巴没有了。)
4、出示动物的尾巴图,问:它们的尾巴在这里,谁能帮它们找回自己的尾巴?
5、你是怎样知道的?(猴子的尾巴是长的,兔子的尾巴是短的,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板书:长、短、像伞。
6、问:你们知道猴子的尾巴有多长吗?兔子的尾巴有多短吗?
7、问:比兔子的尾巴长的动物有哪些?与猴子比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
8、小结:长和短不是一定的,要通过比较才知道。
9、问:你还知道有什么长,什么短吗?
10、松鼠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伞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做手势来表示伞的样子。)
11、看黑板的板书来读第二节。
(四)、学习第一节。
1、在第一、二节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是什么符号?)
2、教师讲解:这是问号,用在问句的后面,表示提出问题。
3、问:第一节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板书:谁的尾巴、“?”。
4、学生练习说问句。
5、指导读问句。教师范读,指名读。
6、加上表示尾巴特点的动作来齐读第一、二节。
7、小结:第一、二节写得很生动,因为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写出了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里还有哪几个小节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写其它动物尾巴特点的呢?
(五)、学习第三、四节。
1、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来自学第三、四节,边学边想:你学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2、问:你学到了什么?(A、尾巴的特点;B、三个问句。)板书:弯、扁、最好看、“?”。
3、问:你还想到什么?
4、指导朗读:男、女分组读。
(六)、做游戏《找朋友》。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游戏?老师有个要求:请同学们在做游戏时要边看游戏的内容边练习背课文,好吗?
2、这个游戏叫《找朋友》,想玩的同学请坐好。(教师发动物及相关动物尾巴的头饰)戴动物尾巴头饰的同学站到讲台前。开始游戏,(如:A、戴猴子尾巴头饰的同学问:我的朋友在哪里?B、同学齐答:猴子,猴子快出来!C、戴猴子头饰的学生走出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3、看图加动作来背诵课文,再比赛背课文。
4、总结板书:这节课,我们学过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5、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我们平时多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更多动物尾巴的特点。
(七)、练习(画一画)。
1、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来帮它们加上尾巴。
2、画完后让学生说说动物尾巴的特点。
(八)总结全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8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本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在自己五个孩子的基础上,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2)对词语的理解。
呼啸:文中形容海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说明寒风猛烈。
抱怨:埋怨。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受:承受。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倒霉: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忧虑:忧愁担心。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教师要进行朗读备课。朗读时要注意:描述性的句段,如,课文开头对天气的描述,要读得低沉而缓慢。人物的心理和对话,要体现人物的性格和不同场合的心情。如,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有害怕,也有自责,更有决断。又如,渔夫回来后,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桑娜开始是提心吊胆地回答丈夫的话,接着是强作镇定地叙述西蒙家的事,最后是如释重负地告诉丈夫孤儿已经抱过来;而渔夫,先是对天气的后怕,接着对西蒙去世感到震惊,最后是在担忧中做出收养决定。朗读时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来。
2.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教学时可参考如下思路:
(1)读题激疑,读通课文。开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如,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生字新词,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文篇幅较长,有的语段也比较难读。如,第九自然段桑娜的心理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哪些语段比较难读,然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最后指名朗读语段,帮助学生读通课文。如果学生还不能读通顺,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范读。
(2)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学生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由于课文篇幅长,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应当允许学生逐步把事情说清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全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课文第1~2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守候在小屋里,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第二部分:课文第3~11自然段,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的渔船,结果走进了西蒙家,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她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第三部分:课文第12~27自然段,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理解桑娜夫妻决定收养孤儿的艰难。
(3)深层研读,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抱孤儿
孤儿回家部分,重点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了解“这样做”的意义,从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交流: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明确: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要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在研读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感情朗读。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她和丈夫的对话是朗读的重点。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自己试试怎么读才能读好,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然后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朗读的形式力求多样,必要时教师要发挥范读的作用。
3、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这些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教学时应当结合对收养孤儿这件事的理解进行。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与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让学生把描写环境的句子摘抄下来,进行积累。
4、课后小练笔:续写《穷人》:
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续写时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接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必要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如,通过开小小故事会、在宣传栏出专辑、排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5、课文多处运用了省略号,主要作用有:
⑴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⑵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⑶表示语意的跳跃。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⑷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这些用法,都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相机渗透。
6、生字、新词一般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可提醒学生读准“怨、掀、虑”的读音。“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读“zuò”。字形上引导学生区别:“怨”与“祭”的上半部的不同。“魁”是半包围结构,“斗”字要写在竖弯钩里面。
7、教师可结合对桑娜与西蒙两家贫穷生活的理解,向学生介绍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从马良用神笔帮助老百姓惩罚中,受到启发。把故事讲给家人听听。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学习第一部分课文内容。
读第1~8自然段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马良看什么看得出神?他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大官和画师什么表现?他们怎么说?怎么做?从此,马良怎样做呢?找出重点词句。马良为什么盼望有一支笔呢?(理解:盼望)
学习第二部分课文内容。读第9~16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马良的笔是怎样得到的?为什么说它是神笔呢?马良有了这支神笔是怎样做的?他帮助老百姓做了哪些事情?
学习第三部分课文内容。读17~28自然段,主要说了什么?大官让画师用神笔画什么?结果怎样?大官怎么办的?马良为什么答应了?他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然后画什么?最后画什么?说说大官的不同表现?
1、大官的'下场什么样?说明什么?
2、从马良惩治大官的过程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总结课文。
1、马良没有笔的时候是怎样画画的?说明什么?
2、马良有了神笔,对穷人和大官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3、你喜欢马良吗?为什么?
三、作业。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课文画风教案07-14
小学语文课文《白杨》教案06-08
【荐】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0-14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推荐】08-03
【推荐】小学语文课文教案08-29
【热门】小学语文课文教案09-13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荐】06-24
【精】小学语文课文教案09-18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热门】06-21
小学语文课文《祖父的园子》教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