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课文教案

时间:2022-09-07 09:06:17 教案 我要投稿

《称象》课文教案(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称象》课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称象》课文教案(4篇)

《称象》课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3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8个字的书写。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初步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模型、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多媒体投影:称)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多媒体投影: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画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读准字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三、读文感悟。

  (一)再次读文,从文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知道了官员们看象时,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多媒体投影:议论)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知道了,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学生读二、三自然段。)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多媒体投影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生: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造一杆大秤。

  生:还要把大树砍了做秤杆。

  生: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多媒体投影“宰”;学生一边看多媒体投影,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曹操对这两种办法什么态度?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才是“直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所以曹操不同意。

  [“议论”、“宰”、“直摇头”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二)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

  生:(读第四自然段、画序号、重点讨论曹冲说的办法。)

  师:曹冲想的办法共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读文说一说。

  生:曹冲想的办法共四句话,第一句话的意思把大象赶上船,然后画线。

  师:在哪画线。(用多媒体投影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面画线。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师生分别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曹冲为什么这么小的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生:曹冲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

  生:他用船代替秤,用石头代替大象。

  生:最主要的是他平时就注意观察事物,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所以曹冲这么小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生: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平时多观察,遇事开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练习活动。

  1、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激发学习兴趣。)

  师:侧重分析几个字: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2、师:请同学们做一下练习:

  (1)用下面的字组词:称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

  (2)把下面的偏旁和独体字组成4个合体字,写下来。

  禾讠石旦尔义欠里

  ()()()()

  五、拓展活动。

  1、师:同学们,古代的曹冲才七岁,年纪比我们小得多,但是他遇事动脑筋,结果没有使大象受到丝毫损伤,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你们能想出更好的称象办法吗?

  生:(1)人搬石头太重,可用大吊车。(2)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3)让人上船,比赶动物上船方便。

  2、师:我们知道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用几句话连起来说一件事。

  生:(略)。

  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它启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评: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

  从识字教学来看,应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这样的结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畅通。

  从阅读教学来看,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抓住它能一举数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把上述诸方面排列组合在一起,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功能。

《称象》课文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学示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三)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19 黄河象。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称象》课文教案3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感受到曹操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

  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读懂课文,能以语文、逻辑—数学、音乐、身体—运动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室资源:

  ①聪明故事系列。

  ②《聪明的一休》歌曲。

  ③《称象》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截水面,画上蓝色的水纹;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的石头。教具的大小要易于操作,便于观察。

  ④投影仪。

  教学准备:

  ①集中识字。

  a、用硬纸板制作字盘,上面分画13格,分别写上本课的13个字,转盘中间钻个孔,削一根又短又细的竹签做中间的轴,让纸版能转动,在黑板某一处作个记号,把转字盘放置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学生快速说出停在记号处的是什么字。

  b、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这些字,记录下来,小组内交流。

  ②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技能。

  其他建议:班级人数在40以内为宜。

  学习活动

  语文活动:阅读、理解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

  逻辑—数学:提供数据,模拟测算大象的重量;

  身体—空间:创造性地配乐表演曹操称象的过程;

  音乐:让学生依据课文重新编写《聪明的一休》歌词,表达学习课文(第五组学习专题)后的感受。

  自省:想一想,自己应该向司马光、曹操等人学习什么?

  [学习活动(续)及评价方式]

  多元智能学案

  一、导入

  1、导语(幻灯出示称象图):同学们,这篇课文讲得是一个7岁的小朋友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板书课题)

  2、导读:

  (1)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

  (2)教师归纳问题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听教师朗读课文(也可自己阅读)。

  二、建议学习方式,分类解决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何what:一些表示事实内容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是什么,有关本质、实质、要素,在答案中含有事实性要素。

  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记忆

  导例:称是什么?称是什么样的?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教师联系图片直接讲解;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第二类问题:为何why:一些表示目的与理由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为什么,有关目的、价值、意义、理由的问题。

  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也可以通过探究获得。

  导例:为什么曹操不采用官员建议的办法?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小组讨论

  第三类问题:如何how: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怎么样,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或情况等问题。如果是表示一种方式,通常需要了解其过程。如果是表示一种状态,通常需要了解其具体的程度。

  学习的基本方式:方式做中学,也就是只有通过经历才能获得经验;状态体验中学习

  导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利用教具,小组讨论练习曹冲称象的过程(第一步: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条线;第二步:赶象上岸,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步:称船上的石头的重量;第四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指导大象有多重了。)

  第四类问题:若何if:一些表示情境条件变化的问题。

  基本概念: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要是,是否,即使的情况下的问题。

  学习的基本方式:猜想,情境中学习,发散与创造性地学习。

  导例: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小组讨论或请教他人;教师提供思考方向。

  三、交流自读收获。

  1、谁愿意将课文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2、你从这个故事中了解了什么,受到什么教育请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

  3、你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请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有必要可与其它小组交流或请老师帮助。

  4、再次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小组合作,选择适合于自组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或读后的感受。

  教师用生动的形式出示提供的展示方式:

  演讲: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表演:角色可以是官员、曹冲、曹操等。

  测算:教师提供石头的重量和石头的树木,算出大象的重量,此题可不断变换条件作为课外延伸。

  歌唱:采用自己熟悉的曲调的节奏和旋律,填写适合于课文内容的歌词,如聪明的一休并歌唱。

  1、小组合作、准备、排练。

  2、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注意:认真倾听、观看他人的展示,并作评价,评出小一休、小画家、小演员。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阅读教师提供或自己收集的聪明故事,与家长或同学交流。并摘录上面的生字

  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做过什么聪明的事,并试着用文字和拼音把它记录下来(选做题)

《称象》课文教案4

  【教材简析】

  本文讲的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子,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子,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利用课文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让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并会写六个生字。

  2、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能从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愿意把本文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学习生字、新词,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教学方法】

  游戏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录像,激趣导入

  1、观看动画片《曹冲称象》,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2、板书课题,简介曹冲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轻声朗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的序号。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出课文的大意。

  3、认读生字:

  ⑴ 出示“我会认”生字卡片。

  ⑵ 出示“我会写”生字卡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称象的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中介绍了称象的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是最好的?

  2、学生汇报。

  3、前两种方法为什么行不通呢?请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5、观看录相(两种方法)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理解。

  四、巧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请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曹冲答象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上。

  2、反复朗读找到的句子。设问: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简易的器材,谁愿意为大家演示称象的过程呢?

  3、播放录相《称象》中的片断,了解称象的过程。

  4、再读书中文字,思考:要称出大象的重量应该分几个步骤呢?学生讨论。

  5、汇报。

  6、与官员提出的方法作比较,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7、按上述步骤,作这个实验。思考:从这个办法中,你有什么体会?

  8、此时此刻,你能用称赞的口气,对曹冲说句话吗?

  9、教师小结:曹冲称象的方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杀了,就用石头替代。他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其实,他是利用了水的浮力。

  10、用称赞的口气再读课文,练习背诵。

  11、指导背诵。

  投影出示背诵提示语: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五、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1、曹冲的办法在当时来讲是很好的,符合当时的情况。请你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2、学生发言,评议。

  3、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六、课堂练习

  1、我会组词:

  称( ) 住( ) 像( ) 再( )

  秤( ) 柱( ) 象( ) 在( )

  止( ) 照( ) 点( ) 办( )

  正( ) 找( ) 热( ) 力( )

  2、选词填空:

  再 在

  ⑴ 小明把作业放( )李老师的办事桌上。

  ⑵ 这个话题,没有( )说的必要了。

  ⑶ 李玲( )次见到了音乐大师。

  ⑷ 我( )路上摔倒了。

  七、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

  1、练习朗读,思考: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吗?

  2、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识字规律

  1、学习本课中“我会认”的生字,找到识字规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⑴ 出示写有“我会认”的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纠正读音。

  ⑵ 请你仔细观察本课会认的生字,小组讨论识字方法。

  ⑶ 学生汇报表演:

  ① 加偏旁方法记忆。

  ② 重点指导:艘 微

  ⑷ 反复认读,开展识字游戏:

  ① “抓错游戏”教师故意读错字,请同学们指出,并加以改正。

  ② “转字盘游戏“用硬纸制作字盘,分成十三格,分别写上本课的十三个生字,中间安个轴,让纸板转动,在黑板一处做个记号,把转字盘放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说出汉字的字音。

  3、学习本课中“我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书写:

  ⑴ 出示写有“我会写”的生字卡片,找准结构规律,指导学生书写。

  ⑵ 这些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独体字:再、象

  左右结构:像、做

  上下结构:点、照

  ⑶ 分别指导学生书写。

  ⑷ 在指导中及时点评。

  三、课堂作业

  1、我会填:

  一( )大官 一( )大秤 一( )线

  一( )大船 一( )大树 一( )大象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的生字、新词。

  2、练习讲故事《称象》。

【《称象》课文教案】相关文章:

课文称象教案08-06

课文称象教案08-25

《称象》课文教案05-09

课文《称象》优秀教案07-04

课文《称象》教案范文06-27

《称象》课文教案08-25

称象小学课文教案08-26

称象小学课文教案05-23

课文称象的教案设计05-21

课文称象的教案设计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