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案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案的教学反思1
1.教材中关于机械运动的描述非常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很抽象,因此本节课的开篇,我通过一些教学视频的利用,直观生动的使学生对于运动的认识变得很轻松,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学生做了一个在学生闭眼过程中判断我是否运动了的小实验,让学生真正的懂得,我们所认为的运动或者静止,就是根据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作为判断依据的,从而轻松突破这一难点。
2.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让学生通过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结合第二段视频的观看,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并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发言,我在各组间巡视指导。看到同学们都能够举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现象和实例来说明上面的问题,是学生真正懂得了,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都是依据情境中的`某个特定的物体来说的,依据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今儿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再通过全班的汇报、总结。教师做简单的概述,并帮助学生及时的纠正在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同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最后,教师和同学一起概括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选择的方法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这一节课整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很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
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对于相对性的讨论没有更多的深入,部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还不够。在热闹的讨论之后,没能给学生一定的静思时间,让学生重新理解这一问题和知识点。在学生的作业中仍然发现参照物选择不明,判断错误的现象。
教案的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认识“胖、喜”等13个生字,会写“着、看”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胖、喜”等13个生字,会写“着、看”两字。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自读自悟,懂得文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谜语激趣,引入课文
猜谜:“两根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引入课文:人的手多么灵巧啊!今天,我们要认识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板书课题)
这双胖乎乎的小手帮谁做过什么事?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
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难读生字:情、等。
做“小小播音员”带读有拼音的生字。游戏帮助记忆。(找朋友,开火车的形式认读去音节生字)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别忘了每次我们认识新朋友后的任务:把生字宝宝送回家。
①、检查读长句子。
出示4个句子:
⑴、全家人都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
⑵、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
⑶、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
⑷、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
②、指名读句,引导学生先说优点,再评不足。
③、读了这四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完成练习说说做做。
(我替爸爸。我给妈妈。我帮奶奶。)
3、课文,边读边想像文中人物说话的'动作、神情。
㈢、自主识字,指导写字
1、自主识字。
说说自己会认哪些字,介绍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2、写字指导。
①、同桌比较“着、看”的异同。
②、全班交流。
③、观察“着、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④、教师范写,注意“着、看”中撇的书写。
⑤、学生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㈠、游戏巩固识字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认读不带音节的生字,如有读错,其他同学帮忙读,读准一个字,就向上攀登一步,读准全部生字,才能登上最高峰,成为胜利者。
㈡、朗读指导,感悟文意
1、朗读第二、六自然段,想想疑问句、感叹句该怎样读。(带“。”读重音)
句一:我只是画了自己的小手啊!
句二:我有那么多画,您为什么只贴这一张呢?
句三:等我长大了,小手变成了大手,它会帮你们做更多的事情!
2、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分角色朗读。
⑴、出示课文插图,联系课文说话。
“全家”是指哪些人?“这张画”是指哪张画?
他们为什么喜欢这张画?谁来扮演爸爸、妈妈、奶奶,读读他们的话。
⑵、指导分角色朗读。(加“。”读重音)
爸爸:“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语调上扬)
妈妈:“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笑着读)
奶奶:“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夸奖的语气)
3、全班交流。
⑴、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夸一夸,帮一帮:引导学生先评优点,再评不足。
引导学生想想平时奶奶、爸爸、妈妈是怎样和自己说话的?
交流:他们的语气和蔼可亲,充满关爱和称赞。
兰兰的语气天真活泼,有礼貌。
⑶、学生表演读
4、a、兰兰长大以后,会帮家人做哪些事情呢?(也可以谈自己)
b、创作画《我有一双小巧手》,并写上想说的话。
㈢、看看,记记,写字指导
1、先看“画、笑、兴、会”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记一记。
2、教师范写。(“画”下面的凶字框不能写得太高,“笑”的下面第一笔是一撇,“会”人字头的撇、捺写得开一点。)
3、学生书空,描红,练写。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开始我先复习上节课中的生字,让学生对生字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这在第二课时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教朗读的过程中,我重点提出了三句话:“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和“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这三句话分别是爸爸、妈妈和奶奶说的,所以在指导学生之前,我先让他们想一想在家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他们是怎样说话的,在出示这些句子,我觉得这样对于学生模仿语气会有些帮助,在说到挠痒痒的时候,我让学生模仿动作,学生特别感兴趣,后来我进一步提出要求,让他们边做动作边朗读,有些学生做起来很滑稽,学生们在开心的气氛中朗读,这是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不足的地方便是在创作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写上想说的话,很多学生并没有理解意思,结果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觉得在拓展性训练上还有待加强。
教案的教学反思3
活动来源: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障扇、纨扇、折扇和特色工艺扇共同构成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扇文化艺术。本教育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认识中国扇,感受扇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对中国扇文化的兴趣。本节课就是引导幼儿在学习儿歌《神奇的芭蕉扇》的基础上,初步尝试仿编、创编儿歌,让幼儿体验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同时,通过与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幼儿体验神奇的芭蕉扇给大家带来的'乐趣,增加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
2、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儿歌内容,帮助幼儿了解芭蕉扇的超凡能力。
3、技能目标: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幼儿尝试仿编、创编儿歌。
4、创造力培养目标: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芭蕉扇》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大芭蕉扇一把、小芭蕉扇若干。图片1-2幅。
3、环境准备:创设《西游记》故事情节环境。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还记得《火焰山》的故事吗?铁扇公主有一把神奇的扇子叫什么?”芭蕉扇非常厉害,它有什么超凡能力呢?(幼儿回答:能生风、能下雨,能灭火。)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铁扇公主不愿意,一挥扇子就把孙悟空扇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如果你得到了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你想用这把神奇的扇子把什么东西扇过来?
二、展开
1、老师把芭蕉扇的超凡能力编成了一首儿歌,请大家欣赏。
芭蕉扇,扇一扇,扇一扇,铁扇公主芭蕉扇;
一扇能生风,二扇乌云来,
三扇下起雨,四扇能灭火;
扇一扇,扇一扇,超凡能力手中现。
2、你喜欢芭蕉扇的哪种超凡能力?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4幅图片
3.幼儿看图片与教师一起朗诵诗歌。
4.教师出示芭蕉扇,幼儿看图片仿编儿歌。
“今天老师借来了芭蕉扇,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它还有什么超凡能力?”
第一组教师结合PPT扇出春夏秋冬4幅季节图片,幼儿仿编童谣。
第二组请一名幼儿结合PPT扇出小猫、小鸭、小羊、小狗4幅动物图片,幼儿仿编童谣。
第三组请一名幼儿结合PPT扇出汽车、火车、轮船、飞机、4幅图片,幼儿仿编童谣。
5.请幼儿发挥想象,每人仿编一首童谣朗诵给大家听,并奖励芭蕉扇一把。
三、结束
让我们一起去院子里试一试芭蕉扇还有什么超凡能力?
活动反思:
本次童谣仿编《神奇的芭蕉扇》教育活动,幼儿始终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轻松自由。幼儿通过童谣导入,过渡自然,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积极性。尤其在背景声音的伴奏下,投影课件恰当的演示和引导,使幼儿能理解童谣内容,正确运用排比句,借助动作、声音、表情等创造性表现,进而使幼儿语言与思维归纳综合得到锻炼,充分激发了幼儿潜在能力,使幼儿在原童谣的基础上,仿编出大量新颖、独特的新童谣,开发了幼儿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专家点评:
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先倾听后习得。教幼儿注意倾听,集中注意力才能对教师提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够感染幼儿的情绪,调动幼儿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向师性,为其长时间的倾听起到积极的作用。语言课《神奇的芭蕉扇》教幼儿在学会儿歌的基础上,仿遍、创编儿歌。主要采用情境体验的方式,请幼儿手拿芭蕉扇配合课件,局出多种不同的物品,体验神奇的芭蕉扇带来的乐趣,在富有情趣的氛围中练习仿编、创编儿歌的精彩语句,提高对语言的模仿和表述能力。在整个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幼儿两方面的能力。一种是思维能力,一种是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幼儿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逐渐丰富,已经初步具有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同时,教师还注意对于幼儿的表述要及时的给予恰当的评价。依据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他们往往依赖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因此,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在引导幼儿学习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案的教学反思4
学情分析:本文生字不多,故事情节简单,写的又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学生经过预习,能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认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多数生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对课文中“正像他的父亲教诲他的那样,……”一段话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本文的前天,班上有一位叫罗继鹏的学生拾到一台手机,主动交给了班主任,还给了失主。这一机遇恰可用于教学。结合这件事教学,能让学生把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结合生活读懂课文,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品德。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知、体验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学习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
3、指导学生用以下方法精读课文:坚持摘录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和批注笔记;抓重点词理解课文;继续学习解答自己的提问;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
4、引发学生对本文主题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写一篇读后感或有关规则的文章。
教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生字表、字典认识生字,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把自己的体会和疑问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观察生活中有规则的事例,举一、二件和同学交流。
一、再读课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1、师:上一节课重点体会了詹姆斯的心理活动,现在,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詹姆斯的爸爸身上,找到文中描写“爸爸”的句子,细心品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爸爸坚决要詹姆斯放掉那条大鲈鱼,爸爸是怎么想的?如果是你,又会是怎么想呢?
2、重点阅读第5―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共享成果。通过交流,点拨、指导以使学生体会到“爸爸”当时可能会想:这条大鲈鱼固然十分宝贵,但现在还不到钓鲈鱼的规定时间,让儿子从小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更加重要。因此,必须让儿子把大鲈鱼放掉。
3、师:假如詹姆斯的父亲默许甚至怂恿他把鱼留下,你认为这样作行不行?这样做会对小詹姆斯产生什么影响?生活中像詹姆斯爸爸这样的人你看到过或接触过吗?
二、结合实际,引发讨论,加深理解,渗透品德教育:
1、师:前天,罗继鹏同学拾到一台手机,交给了班主任,还给了失主。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罗继鹏同学到讲台上来说说拾到手机和把手机交给老师等的经过和想法。
2、师:罗继鹏同学拾到的手机少说也值五、六百元,却毫不犹豫交给了老师,他这种遵守社会公德、拾金不昧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是不是都能够像罗继鹏同学和詹姆斯的爸爸一样去自觉遵守社会的公德和规则呢?我就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那是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带我到昌明集市上买衣服,卖衣服的小贩忙中出错,多退了4块钱给爸爸,我正准备提醒小贩,爸爸却瞪了我一眼,很快把我拉走了。如今想起这件事,真叫我为爸爸的行为感到羞愧,也为自己当时不能勇敢地抗议爸爸而感到深深遗憾。
同学们,像这样的事情你也许遇到过吧?你和身边的人是怎样对待类似问题的?你现在怎样评价他们或你自己当时的行为?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以及现在的认识。
4、齐读课文第15自然段(“正像他的父亲教诲他的那样,……”)加深理解,建议学生把这段话背诵下来,然后工工整整地抄在摘录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5、引导学生小结:我从《钓鱼的启示》一文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三、指导学生写“规则”《钓鱼须知》
1、师:近几年来,由于人为的破坏和过度捕捞,煤冲水库(这是本镇离学校最近的水利工程,距学校1公里左右,所有的学生都熟悉这个地方。)那里的鱼不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急剧减少,但那里又是钓鱼爱好者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现在,请你为这座水库写一个《钓鱼须知》。要求语言简洁,表达准确,可仿照《小学生守则》写成条款式。
2、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将《钓鱼须知》整理成文。教师参与学生一起完成。
3、展示写得好的《钓鱼须知》,给予鼓励。要求学生互阅稿子,互提修改意见,认真修改《钓鱼须知》,改定后抄正。
四、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再通过读课文,查资料,问别人等方式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教学思考:
在《钓鱼的启示》一文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詹姆斯十一岁时的一次钓鱼经历:在离允许钓鱼还差两个小时的时候,詹姆斯意外地钓到了一条10公斤的大鲈鱼!父亲要他把鲈鱼放回水里去,他大声抗议。由于父亲态度坚决,他最终虽然不情愿也只得无可奈何地把大鲈鱼放回了水里。本文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小詹姆斯最终把鱼放回了水里,遵守了钓鱼的规则,这是他父亲严格教育的结果。不难设想,假如当时父亲默许甚至赞成小詹姆斯把鱼留下,将会有怎样的后果。詹姆斯的父亲的确是一位遵守规则的好父亲,他不为暂时的利益所动,而是毅然决然地命令孩子把鱼放回水中――他不但自觉遵守规则,而且教子有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里,这样的父亲能有多少?读到这篇课文,我不禁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正是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父亲带着我到市场上买衣服,卖衣服的小贩多退了4块钱。我正想提醒小贩多退了钱,父亲瞪了我一眼,拉着我快步走开了。到了家里,父亲还为他的“聪明”自鸣得意。我虽然有些反感,但却无可奈何。我的父亲其实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山村农民,他平时也总是教育我们不要乱拿别人的东西,可面对4块钱的诱惑,他便忘记了对我们教育。或许在他的意识里,别人退错了钱,错误是别人犯下的,他将多得的钱据为己有也就理所应当。
回想起来,我的父亲与詹姆斯的.父亲确有很大差别,但是,环视周围,我的父亲也不过是千千万万“父亲”中普通的一员罢了,他所犯的错,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是那么普通,而对坐在我面前的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想必不少也有着和我类似的经历,也许,他们中的许多人正为此而感到困惑?学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家庭、社会、身边的人和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许多时候,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反差,是非黑白,人们往往容易分清楚,但当一己利益与社会规则发生冲突时,许多人都选择了利益,而把社会规则暂时放到了脑后。在教学中,现实生活与文本中的生活的这种反差,我们究竟该视而不见,绕开走,还是面对现实,引起学生的思考?绕开,无疑可以毫不费力地避开教学中的“暗礁”,省下许多功夫,但这样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究竟有多少好处呢?
教学《钓鱼的启示》中,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假如詹姆斯的父亲默许甚至怂恿他把鱼留下,你认为这样做行不行?这样做会对小詹姆斯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后,又将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类似的问题你也许遇到过吧?你和身边的人是怎样对待类似问题的?你现在怎样评价他们或自己当时的行为?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些回答或许并不完全发自内心,有的或许只是随声附和。不过我想,这些问题一定能够引发他们对自己生活中经历的类似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或许尚不成熟,或许不能马上改变其固有的价值观,但他们一定能通过这样的思考把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逐步养成在学生中进行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必定会大有裨益。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将不断寻找课文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尽力开掘课文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也不避讳其中的假、恶、丑,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对自己进行反思,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反思,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习惯。
教案的教学反思5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情节大胆猜测、感受想象的乐趣。
2.知道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各有各的喜欢。
3.会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5.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活动过程: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最特别的蛋》。
一、猜故事角色。
1.听声音猜角色。
2.看图片猜角色:猜猜谁是圆圆、谁是奇奇、谁是毛毛?
小结:圆圆有最漂亮的羽毛,奇奇有最漂亮的腿,毛毛有最漂亮的鸡冠。
3.讨论。
谁是最漂亮的母鸡?引导幼儿说说喜欢谁?为什么?
小结:他们都很漂亮,小朋友们各有各的喜欢。
二、猜故事情节(一)欣赏故事国王是怎么说的?他决定让三只母鸡比什么?
那我们来看一看,他们三个会生出什么样的蛋?
(二)最漂亮和最大的蛋。
1.毛毛生了一个什么样的蛋?
2.奇奇生了一个什么样的蛋?
3.你觉得奇妙吗?为什么?
过渡:你觉的毛毛会生一个什么样的蛋?
(三)创作想象1.你可以用桌上的材料去画画你认为特别的蛋。
2.幼儿自由创作。(音乐)3.交流展示幼儿作品,互相评价(贴星星)。
(四)最不可思议的蛋1.毛毛生下了一个什么蛋?
2.讨论:你认为谁生的蛋最奇妙?为什么?
三、猜故事结局国王选了谁做公主?
小结:如果你有奇思妙想,你有创意,你的生活就会变得很快乐。
四、结束国王还给她们准备了隆重的颁奖典礼。我们也去凑个热闹吧!听音乐结束。
一、选材众所周知,绘本是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本活动根据《最奇妙的蛋》这本的故事情节结合丰富的色彩、动态鲜活的画面加上了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和配乐,为孩子们设置情境、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虽然文字不多,但简洁明了的课件,给幼儿想象、猜测的空间,非常符合中班幼儿阅读的特点。
二、接下来说教学目标在目标中,我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1、观察画面,根据图片内容来猜测故事情节,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2、在绘画的过程中,感受奇思妙想带来的乐趣。
为什么要在绘本活动中穿插绘画环节呢?我是这样考虑的:
一方面是基于绘本故事的本身,三只母鸡下蛋的故事情节、画面能有效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另一方面是想通过故事的渲染,改变以往 "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让幼儿由"学着画"转变为"画着学"进行一种尝试,鼓励在情境中大胆创作,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本次活动的重点还是放在语言的要求上,让幼儿观察画面,猜测故事情节,能天马行空的进行想象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难点是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三、活动过程1、在活动中,第一部分:就是矛盾冲突:三只母鸡--三个不同的名字,引出问题:"谁最漂亮?"引发孩子对画面的观察、倾听和表达,也比较符合幼儿好奇的'心理特征,孩子的兴趣比较高昂为后面的故事情节打下了基础。这里加入的声音不仅让孩子在认真观察的同时学会猜测,大胆表达。
2、第二部分:看路牌、猜与国王的对话,引导幼儿看懂图示,用猜猜、说说、想想这三种方式来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故事。通过观察画面的每个细节,联想可能会发生的故事情节,并对故事的前因后果进行推测和判断,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3、第三部分:根据故事情节推动,顺利成章的,让幼儿帮助毛毛画一个最奇妙的蛋。孩子们十分有兴趣,能大大开动脑经。我发现在故事化、游戏化的情景性活动过程中,幼儿感爱好,乐意去表达和表现,更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作。这也验证了《纲要》中 "应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强调了"情趣"在幼儿绘画中的地位。
4、第四部分:在交流分享这块我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让他们正真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幼儿说说自己的作品,说说别人的作品,看看奇妙的地方。
5、最后一部分,猜公主,其实是活动的一个高潮,主旨也体现出来--不要经常跟着别人的思维走,要有自己的想法,生活就会变得很不一样。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案的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4、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大胆探究的精神,以及用不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懂得当朋友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出现裂痕的时候,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卡、贴图、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听儿歌吧?今天老师给大家读一首儿歌,要认真听,一会回答老师的提问。
友谊桥
吵过嘴,快和好, 什么桥,童话桥,
你道歉,我检讨。 风吹雨打永不老。
握握手,笑一笑, 什么桥,友谊桥,
心中搭起一座桥。 从小到老永不倒。
2、提问:儿歌老师读完了,谁来告诉老师,儿歌告诉我们,如果和朋友吵了架,应当做些什么?(快和好,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这首儿歌有关的课文。
板书;纸船和风筝 ,齐读课题(注意“风筝”是个轻声词。)
二、复习生词。(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爱动脑,下面老师就要和同学们玩猜字谜的游戏,注意谜底就是这篇课文中的八个生字,好吗?)
1、复习生字(学生猜对一个就出示一个。)
(1)我说你猜。坏 莓 吵
(2)看动作猜。扎 抓
(3)谁记得还剩下的三个生字是:幸 福 受
(4)齐读。
(师:看来,你们个个都能称得上是识字高手啦!)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板画。
刚才,大家表现真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把小熊和松鼠请来了,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出示教具,小熊和松鼠)学了课文,我们知道松鼠的家住在_____,小熊的家住在______,一条小溪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学生边说,教师边板贴人物、板画场景:小熊和松鼠、小溪和高山)
2、学习第2——6自然段。
过渡:(师指板书说)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师: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吗?(指板画)是什么和什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学生回答,借机贴纸船和风筝)
教师指板画总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是纸船和风筝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2)重点学习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师: 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 书上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哪两个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
A、试着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学生自己读。)
师:哪里直接写出了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如果学生找到其他句子)就提示:有一个词直接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找到了吗?
B、“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美得不得了。”)
C、生活中,有没有让你“乐坏了”的事?(提示说完整话)
D、那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朗读。)
师: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们这样高兴?
看! 除了纸船和风筝还有什么?(教师出示教具,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挂有草莓和祝福语的风筝)还有草莓和松果。
是啊,小熊收到了可口的松果,松鼠收到了甜甜的草莓,能不高兴吗?还收到了对方的祝福。对,他们还收到了朋友的祝福呢! 我们来读一读祝福的话。(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祝福的语气,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E、男女生赛读。(看看谁最能把小熊开心快乐的样子表现出来。)师:小熊很高兴,小松鼠呢?让我们用同样的心情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F、个别读第五自然段(评价、指导)。
G、齐读第五自然段。
(3)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细心的'你是否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呢! 它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A、自读。
B、指名说。
C、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如“漂流”“漂泊”。飘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如“飘落”“飘动”等。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D、表演读。(个别表演读、加上动作齐读。)
(4)配乐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松鼠和小熊的友谊真让人羡慕,我们再在音乐声中分享一下友谊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我们来分工读一至六自然段。
3.学习第七自然段。
就在他们沉浸在幸福和欢乐中时,(忧伤的音乐响起,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师深情朗诵)有一天,他们俩却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扬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
[音乐由欢乐变为忧伤,教师深情朗诵渲染气氛,感染学生情绪,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八、九自然段。
(1)小熊、松鼠,此刻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句式训练:小熊很_____,松鼠也很_____.。(课文中,小熊、松鼠的心情除了用难过,还能用上什么词?“伤心”、“孤独”“后悔”、“失落”。)
(2)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
(3)原来你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虽然我们吵架了,可是我们都还是想着对方,还想成为好朋友。
5.学习第十、十一自然段。
噢,原来是这样啊! 虽然他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 那结果怎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十、十一自然段。结果怎样?(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先自己试试。
(1)学生读第十自然段,听完他读,我也忍不住想读读了,但又怕读不好,大家能帮帮我出出主意吗?
生:“再也受不了了”,应该读出松鼠实在忍受不住,特别想和松鼠和好的心情。
生: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应该读出松鼠很想和小熊和好,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
师:有了大家的帮助,我就有信心读好了。(教师范读。)
你也想试试吗?一定比我读得更好!
个读,齐读。(提示:可以联系平时你要是想买什么礼物时是怎样向爸爸妈妈央求的?)
指导朗读第十一自然段
(1)师: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又重新成了好朋友,他们高兴吗?(板书:高兴得哭了。)
(2)(板贴风筝和纸船)想想松鼠为什么哭了?
(3)句式训练: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出示句式:因为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
B、让我们带着激动与兴奋一块再来读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练习。
(1)是啊,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
生1: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和松鼠又和好了。”
生2: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得哭了。
生3: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连忙爬上树,把一只只风筝放到了空中,风筝上写着:“小松鼠,我非常想念你,天天盼着与你和好呢!”
(2)小熊、松鼠,经历了这一切,你们以后还会闹别扭吗?(不会。)
(3)我知道你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1:以后交朋友时要注意,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吵架。
生2:和朋友吵了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和朋友和好。
(4)想对曾经和自己发生过矛盾的同学或朋友说点什么吗?
大家说得太好了,只要大家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
呵护友谊,就一定能羸得友谊!
最后送上一句友谊格言:
若不能原谅彼此的小缺点便不能让友谊长存。
--(法)拉布吕耶尔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说给家长听。
2、朗读课文。
3、收集有关友谊的格言。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主要设计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变化为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纸船和风筝对他们情感的变化所起的作用? 引导孩子们细读课文。
教案的教学反思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是重点。难点是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自主探究、自读自悟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
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2、自主读文识字
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
标出本课的字词语多读几遍。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二、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词语
(1)出示带拼音生字词
同桌合作学习,互读、互听、互纠。
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2)不带拼音生字词
指读,开火车读,挑战读
2、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分段指读课文,纠正读音,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三、品读领悟。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1、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2、朗读指导。
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
幼稚的.语气。
3、有感情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四、巩固延伸
1、复习认读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3、启发思维、训练表达
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
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4、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
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展示学生写的生字、词,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5、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板书:
25玲玲的画
画(我家的一角)弄脏
添画小狗
得一等奖
动脑筋坏事变好事
教后反思
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这篇课文写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得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的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寻找同类题材的文章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教案的教学反思8
一、 创境揭题
师:一百五十一年前,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之上曾雄踞着一座美轮美奂、曼妙绝伦的园林。诗人的语言不足以赞美她,画家的丹青妙笔不足以描绘他。她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园林之梦,连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都对她赞不绝口、顶礼膜拜。这座园林的名字就叫——生:圆明园(板书“圆明园”)然而,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在1860年被两个强盗一把大火给毁灭了。(板书“的毁灭”)带上你的心情,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21圆明园的毁灭”
师:面对这样一个课题,你有什么疑惑或者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生: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生:这么美的园林被毁灭了,真是太可惜了!
师:是的,《圆明园的毁灭》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追问、有感叹,还有无尽的思考。透过课文字里行间的描述,我们来追寻当年的情景。
二、 读文习词
师:现在就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将课文朗读一遍,争取做到正确流利。先明确一下,知道“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吗?请齐读——
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不回读。
师:带着这样的要求请自由读课文,开始吧——
(生自由读文,师巡视)
师:之前有过预习,现在又读了课文。大家对本课的生字词掌握得如何呢?请看——(课件出示词语)第一排的词,请咱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
生:殿堂、瑰宝、侵入
师:字正腔圆,不愧是朗读最好的同学!第二排的词,谁来读?
生:灰烬、销毁、损失
师:嗯,读得正确、清楚,敢于挑战最厉害的同学,说明你也很厉害!接下来的词,我们以“开火车”形式来读,“小火车”在哪里?
(生读,随机正音)
师:是不是大家都会读了呢?看老师的教鞭点到哪儿,就齐读这个词——
生(齐读):不可估量、玲珑剔透、蓬莱瑶台、山乡村野、瑰宝
师:会读了还不够,大家是否掌握了这些字的书写要领呢?请看本课的生字,请拿出练字纸,对照这些生字,将你认为最难写最容易写错的字写一写。
(生写字,师巡视)
师:写完了,分享一下我们的成果。老师随机抽取了一位同学的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看看从他的书写当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我发现他的“毁”字右边写错了,不能写成反文旁。
师:是的,这个字很容易出现错误,要引起特别注意(范写在黑板上)还有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的,谁愿意来展示?
(请生上台展示,生自作讲解)
生:我发现他的“宏”字写错了,多了一撇。(师范写)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把掌声送给他!会读又会写,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要是还会理解就更棒了!请看,还是这些词语,老师稍作增加和调整,就有所不同了。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不同?
生:……
师:不如,我们先将这些词来读一读,可能读着读着就会有灵感了。女同学,用你们清脆甜美的声音来读读第一部分;男同学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读出力量!女生,开始——
(男女生分读词语)
师:现在,有发现了吗?
生:第一部分的词语都是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词语。
师:太棒了!这个同学很会发现,也很会概括,一针见血。这些正是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词。(板书:“辉煌”)那相对应的下一部分的词描写了什么呢?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情景、过程。
师:对呀,大家的观察很敏锐!(板书:“毁灭”)课文正是从这两个部分来介绍圆明园的。这是从意义上的发现,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
师:(手势提示)第一部分的词……,第二部分的词……
生:第一部分的词比较多,第二部分的词比较少。
师:就是嘛!对应我们的课文内容,描写“辉煌”的部分是哪些段落?描写“毁灭”的`呢?
生:描写“辉煌”的是2、3、4节,描写“毁灭”的是第5节。
师:是的。正如对词语的观察一样,课文描写“辉煌”所使用的篇幅更多,描写“毁灭”的内容着墨比较少。那既然课文以“毁灭”为题,为何却要重点描写“辉煌” 呢?这个问题比较深刻,带着我们的思考还要更加深入地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文章,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日后,要多用这些好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求知和思考。
三、 朗读背诵
师:你看,光是词语就已经让我们体验了诸多滋味。但词语毕竟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详实的内容包含在课文的篇章当中。以这一段为例,文辞优美,内容丰富。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一段,争取做到“正确、流利”,能读出感情就更好。开始吧——
(生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投入。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的朗读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生:圆明园中,……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给他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不错,只有在“山乡村野”这个地方回读了。
师:是的,通过朗读,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呀?生:圆明园的美景
师:是呀,圆明园中的景物数不胜数、美不胜收。还想读么?
生:想!
师:咱们分角色来读一读,男同学读第一部分,女生来读第二部分。准备好了么?男生起——
(男女分角色朗读)
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你们的朗读让我陶醉。老师也想加入到大家的行列中来,行么?这次由你们来读第一部分部分,老师来读第二部分。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旋律,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带领在场所有的人到圆明园中去走一走、看一看……
(师生合作读)
师:看,通过努力我们不仅能将文段读正确、读流利,还能读出自己的感觉。如果能背下来就更棒了!背书是讲究方法的,以课文的第四段为例其中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么?
生:不但……还……
师:这组关联词是表示什么关系的呢?
生:……
师:表示意思更进一步,程度加深一层。这是递进关系
师:也就是说,上一段已经为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宏伟建筑,这一段就是介绍圆明园的——
生:文物收藏
师:那这个句子既承接了上文,又启示了下文,是什么句?
生:过渡句
师: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圆明园中都收藏了哪些珍贵文物呢?
生:上自……奇珍异宝
师:所以,评价她是——
生:当时……艺术馆
师:总—分—总的结构,一目了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记忆会不会简单很多呢?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尝试背诵,师巡视)
师:把书倒扣过来,根据老师的提示,咱们试试背诵——
(师引读生背诵)
师:短短两分钟就把这一段背得八九不离十,已经很不容易。课后,按照方法去背诵第三自然段,我对大家充满信心!第三段读得有声有色、第四段背得有模有样,此时,我们要将整篇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一定不在话下。让我们再次将课文美美地读起来——
(全体齐读)
四、 解读主旨
师:再次读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除了给我们介绍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情景之外,还写到了什么呢?谁来给我们读读第一段
生: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损失
师:是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损失?(板书“损失”)
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
生:无法计算,难以估计
师:也就是说,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计,无法计算的!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来形容这种损失?
生:两个(板书两个“不可估量”)
师:请齐读这一段,注意加点字要重读!
生(齐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的损失。
师:是啊!圆明园的毁灭也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不可估量的伤痛!给历史带来不可估量的教训!维克多雨果在他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下节课,同学们将在老师的带领下,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继续梦回圆明园……下课!
课后感想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生动,给人深刻的启迪。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制定的学习目标是: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语言。
一、复习巩固,提炼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再要求归纳课文中心思想,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只让学生从内容中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即课文中心)。这一环节紧扣两个问题: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通过检查对中心句的感情朗读,进一步提炼出中心句的中心词——“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进行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奠定了基础。
二、认定目标,明确方法。
有了目标的诱导,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领悟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就是:理思路、抓重点、品词语。学生明确了学习方法就拿到了获取知识的“”,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三、理思路,抓重点。
教学程序是: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2、找出作者表达的重点内容。我认为能否准确地抓住重点是领会作者思路的难点。我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统一认识。重点部分抓准之后,再理出重点部分的叙述顺序。
四、品析词句、积累语言。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首先放手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然后汇报、交流,再背诵课文,摘抄好词佳句。并在品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朗读能力,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练习表达,迁移运用。
为巩固这节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和从课文中积累的语言,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强化感受,再让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题,最后让学生以此为中心写一个片断,尽量使用这节课和平时积累的词语。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语感能力、表达能力。
教案的教学反思9
设计意图
进入大班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技能的掌握也越来越强,自我意识的增长也使得特闷对事物有更强的自主性,同时孩子们活动量也相对提高了,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器械运动,想有挑战的活动。而高跷促使他们在平衡能力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方面得到发展。
活动目标
1、探索高跷与不同材料组合的方法,体验与同伴共同运动的快乐。
2、增加幼儿身体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3、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4、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提高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
平衡木(15cm高)五节、轮胎六个、拱形门四个,高跷(幼儿每人一对)奶粉罐十个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玩:玩高跷的不同方法。
指导语:
——你是怎样走的?
——用这些不同的走高跷的方法,你是怎么让自己走得稳的?
○2、幼儿自主搭建运动材料。(幼儿自由结伴)
○3、观察幼儿活动情况,提供障碍辅助物,练习不同走平衡的方法。
指导语——你们试一试用同样的材料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你们也可以试试其他小朋友的方法。
○4、分享交流——你们是怎么玩的?用了哪些材料?
——过拱形门蹲的时候,你们是怎么走过去的?。(把高跷的绳子拉紧一些就可以过去了)——哪种方法过拱形门比较容易?(把拱形门垫高些更容易)——奶粉罐到底怎么玩高跷才走的稳?(拼在一起,在上面走;排成一排,一个个跨过去走)
○5、交换场地,幼儿尝试其他方法。
指导语——你们试一试同样的材料可以有那些不同的方法?
——你们也可以试试其他小朋友的方法。
○6、分享交流
指导语——你是怎么走的稳的?你们是怎么搭的和前面有什么不一样?(一开始搭的是直直的路,后来我们搭成弯弯的路)——你们的方法更难了,你们是怎么走过去的?(有时候两个脚慢慢向前移动,让自己记走稳)感悟:教师只有注重了"以幼儿为本"的理念,才能充分发挥大班幼儿的主体意识,依据自己的`需要搭建材料,促使幼儿更乐意与去尝试探索对他们而言更具挑战性的方法。满足幼儿自主探索动作发展的需求,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提高了高跷活动的有效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所选内容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自制高跷激发了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活动围绕目标层层递进;幼儿注意力集中,主动挑战自我。最后,让幼儿合作送小动物回家,在成功的喜悦中结束整个活动,有利于消除幼儿身体的疲劳,也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运动量和运动密度都比较适宜。
教案的教学反思10
活动目标
一、探究发现不同的纸在水中的变化,感知纸的吸水性。
二、学习耐心、细致的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
三、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四、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一、教具:四种纸的展板、大记录表、塑料纸、纽扣面膜纸。
二、学具:纸娃娃若干、幼儿记录表、透明水盆、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一)出示四种纸的展板,认识纸。
教师提问:我们每天都会碰到各种纸,看看这里有些什么纸?大,考吧.幼,师,网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这些纸?
(二)小结: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餐巾纸、报纸、绘画纸和牛奶盒纸。
过渡:我用这四种纸做了四个纸娃娃。你们看!今天纸娃娃们要做潜水运动员。
教师提问:你们猜谁会"潜水"?为什么?
二、动手实验。
(一)介绍材料:每桌有一个透明塑料箱,四个不同材质的纸娃娃,一份小记录表。
(二)幼儿做实验,教师观察。
三、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一)提问:纸娃娃放在水中有什么变化?
(二)各组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
小结:原来不同的纸吸水性也不同,餐巾纸最容易吸水最会潜水,牛奶盒纸最不容易吸水最不会潜水,报纸和绘画纸也会吸水,但是吸水的时间会长一点。
四、延伸活动,了解不同纸的作用和好处。
(一)由纸娃娃吵架引出面膜纸和塑料纸的对比实验。
(二)小结:不管是吸水性强的纸还是吸水性弱的'纸,它们各有各的好处,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
五、延伸结束。
请幼儿再找找不同的纸,拿到活动室来做实验。
活动反思
《有趣的纸》作为纸的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是一个有着科学领域的明显特点并与艺术领域有机综合的活动。
这个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比较高。这种高结构不仅体现在从目标到材料的严谨设计。而且体现在用一系列关键问题引导着幼儿的探究活动逐步走向深入。在活动的每个阶段,不仅在开始时有关键问题的引导,而且在探究告一段落时有共同的讨论和回顾,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发现和记录的事实信息,概括、总结和提升已经获得的经验。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关键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引领着幼儿探究的方向,保证探究的深度和有效性。在《有趣的纸》中,在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主要使用了4个关键问题,它们在引发和引导幼儿深入探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教案的教学反思11
设计意图
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孩子的绘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会画一些简单的图形、人物。线描画这种作画形式,有独特的美感,孩子们很喜欢,但是接触得比较少,特别是在作画方面缺少经验,因此,我设计了线描画《美丽的手套》。
活动目标
⒈欣赏线描画,了解线描画设计手套的特点,感受线描画的独特美感。
⒉能大胆想象,尝试用线描画的形式设计各种手套。
3.能够了解对称的特点。
4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5培养幼儿耐心完成任务的习惯,享受折纸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手套(一些线描画的手套作品),幼儿每人一支黑色水笔、一支黑色记号笔、一张画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中的手套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冬天到了,我们外出时会感觉怎么样?(很冷)是的,有些小朋友的手摸上去都是很冷的,你有什么办法保护自己的'小手?(戴手套)⒉你见过什么手套?它是什么样子的?(从花纹、颜色等引导)
(二)欣赏线描画--手套1.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些手套,请小朋友上来戴一戴。戴了手套小朋友感觉怎么样?(请小朋友用完整话表达)2.老师也画了一幅手套,请小朋友看一看。看了这一幅手套,你感觉怎么样?它是怎么装饰的?(从颜色、线条、对称方面引导)3.小结:原来这种用黑白颜色来表现,分别用粗细线条对比,这种装饰的形式,就叫线描画,线描画带给了我们一种很特别的美。4.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用线描画装饰的手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5.(继续欣赏线描画手套)你觉得哪一个图案、装饰得方法很漂亮,我们可以学习的?(从粗细线条、点、线、面等几个方面来引导幼儿观察)6.小结:所以在画线描画时一定注意要用粗线条和细线条搭配来装饰,只用一种线条,就比较单调。此外,还要注意画面中要有适量的面的装饰,有规律的设计会让你的画更加有立体感。
(三)设计我的手套⒈、先想一想,你要设计什么样的手套?上面可以有哪些图案?可以用哪些线来装饰?(幼儿自由讨论,可以和同伴讨论)(波浪线、螺旋线、锯齿线、长城线、斜线、直线、弧线)⒉、提醒幼儿作画时要将手套的轮廓画得大一些,这样就能有更多的空间去装饰。⒊、装饰注意点、线、面的设计尽量都要有。⒋、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幼儿作品、讲评请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送到主题墙上展览。
活动反思:
这一节中班的创想画“小手套旅行记”是我在幼儿园内上的第一堂公开课,因为是第一次而有些紧张,却因为可以学到很多,进步很多而更加期待。
这节美术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幼儿观察图片,找到手套的原型,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达,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创造作画。整个活动我是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的,一、小手变变变;二、小手套的旅行过程;三、大胆想象,创造作画;四、讲述、点评。第二个环节,我将三幅范画编成“小手套旅行记”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幼儿观察范画,他们很感兴趣,观察和表达有都更积极了。但是在引导他们想像的时候,却让孩子们的想象因为我的示范而受到了局限,一部分幼儿就停留在了我示范的“小汽车”上,如果当时我是将幼儿的回答加以提示,可能效果就会不一样了吧。
这次活动让我学到最多的就是在研讨的时候。其实在试教的时候,老师们就给了我一些很好的建议,但是因为自己本身的原因,还是没有很好的吸收,所以还是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跑出来,在研讨时又有更多的老师给了我意见,我都一笔笔记下了,我希望自己经过总结和慢慢吸收,一次一次的进步。
教案的教学反思12
第一单元
1、《杠杆的科学》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由于上学期测评成绩很不理想,所以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
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
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从第二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2、《杠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
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教学参考中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个环节实验速度缓慢,时间被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不规则的杠杆工具研究,关键要让学生体验典型几种杠杆的情况。经过我的课堂教学感受除了让学生动手体验,更要用视频播放来分析
杠杆的三个点会更好,原因:第一,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自己虽有体验,但有时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直观的一种感受。第二,其余同学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学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还要让学生看视频,这个视频当然是重复做开瓶或者撬开奶粉罐的动作。
杠杆类的工具的寻找在书本上有10个例子,这些例子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难,对于像切纸刀、筷子、核桃夹、订书机这些要做具体的分析。
本课的拓展知识点就是费力杠杆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杆,为什么还要造一些费力杠杆呢?这一点的分析对于学生深入杠杆概念很有好处,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范畴。
4、《轮轴的秘密》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的潜意识,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水龙头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学校可没有,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本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
5、《定滑轮和动滑轮》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简单,课堂中着重让学生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否则学生会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相互混淆。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相关的结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学生能从实验数据中很快就发现,只是这里教师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明了改变力的方向问题。学生在写结论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把“改变用力的方向”简写成“改变方向”虽然只相差几个字,但这几个字在这句话里的含量还是很高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最后要强调这点。
从课的深度来看,本课挖深一层就可以从杠杆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这让学生在理解滑轮的概念的时候又增加印象了。
6、《滑轮组》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
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10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7、《斜面的作用》
斜面的作用一课的实验不难,根据六年级孩子的水平应该可以很轻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
我在选择材料上得到集体备课时大家的建议,最后选择用塑料盒加钩码当做重物来进行实验,斜面则采用《光学实验盒》的盒盖当做斜面。选择材料的意图:第一,选择斜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要尽量缩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钩码。第三,大小要适宜。材料的选择跟实验的成功以及上课时的效率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实践,这样的材料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外,我还重点设定让学生理解到达同一高度,选择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选择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学习坡度大与坡度小的利弊关系,这跟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课堂教学25分钟时间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剩下的15分钟探讨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关系。这样的课堂结构安排时间紧密,效率提高,内容落实到位。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自然要把自行车搬到教室里了。
通过教学发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些难度。难度一:学生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几处地方;难度二:这些部件利用的简单机械比较难把握。这样的两个难点让学生来发现,有些勉为其难了,经过调整,我将自行车上的部件告诉学生,让学生来分析这些部件利用了什么简单机械来工作,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有信心。
以后的教学建议:1、这一课中有几个部件比较难判断它属于什么简单机械的类型,我们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再次分析他们的类型,有:手刹、制动架、后座夹,视频的效果应该会很不错。2、踏脚用力带动后轮转动的整个过程是由链条和齿轮来完成的。建议拆卸挡板,把齿轮和链条全部露出来,这样会更加清楚观察到里面的结构。
第二单元
1、《抵抗弯曲》
本节课,我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柱子和横梁;第二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即探究横梁的宽度与厚度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第三部分则是综合运用研究横梁平放与竖放。课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上好这节课,我认为在实验中要使学生很好地把握控制变量法。因此,在实验之前,我让学生讨论为使实验公平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垫纸桥的高度都要统一即桥的高度相同”,有的也提出“桥架空的长度要保持一致”,有的学生补充“垫圈要放在中间,并且要轻放”。在我的引导之下,又得到了统一的弯曲标准——纸梁中间接触桌面。这些回答,很好地
解决了如何控制变量法。为了使学生更清楚明白这几点,我综合概括后以课件的形式放映。但是,由于我的仓促,学生看的时间过于短。经过这次实验,我发现在今后实验素材的准备上,我要更加地仔细,清楚讲明要求。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让学生看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片,最好是生活场景图,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如果能找些这样的材料给学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拱形这一形状,学生还是认识和熟悉的,但拱形有多大的力量,学生却没有太多太深入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要认识到拱形承重的力量,还需要知道拱形为何能承受较大压力的原因,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个难点的突破,必须借助于实验,通过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数据,使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本课实验在操作上并没有什么难度,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推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搭一个西瓜拱的活动,有必要稍作改动。第一,这个季节,西瓜是挺贵的,教学成本太高;第二,西瓜拱的效果也不见的最好;第三,课堂上操作存在一定难度。我的处理是:1、教师用冬瓜演示搭一个冬瓜拱,然后压重物,如钩码盒,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也去尝试一下。之所以选用冬瓜,是因为其即便宜易得,而且操作也方便。教师演示指导时,要特别说明冬瓜块的切法:刀口指向圆心。2、课外要求学生回家用冬瓜也搭个冬瓜拱试试,做完后冬瓜仍可烧菜吃不会浪费。
教案的教学反思13
教材分析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是感知的艺术。本课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侧重对学生进行鉴赏能力的培养,借助其他姊妹艺术融诗、画、音乐为一体,让学生欣赏各种形态“海”的画面,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去感受音乐、陶醉音乐。
学情分析
结合二年级的学生好动、活泼的特点,本课采用律动、欣赏、编创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看看、说说、动动、唱唱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中人人参与,生生互动,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断地感悟词曲中蕴涵的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朗诵与欣赏,感受大海的美景。
2、 学唱歌曲《大海》,学生能感悟词曲中蕴涵的美。
3、 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
4、 通过律动与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各种形态“海”的画面,在充满海的味的音乐声中诵大海、唱大海、演大海、画大海,并通过歌曲学习体验歌曲的情感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大海》,学生能感悟大海的“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歌曲《大海》,学生感悟词曲中蕴涵的美。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
教案的教学反思14
活动设计
汉字作为我们中国的象征标志之一,蕴育博大的文化,让孩子们了解我们有趣的汉子包括象形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考虑到孩子们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到时候识字量就会相当大,所以我觉得让孩子们多认识一些汉字是很有必要的。
活动目标
1.了解汉字的趣味性。
2.激发幼儿认字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木偶、各类桌面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感知 (出示小狗的木偶)你们看谁来了? 狗:我学了一首儿歌,请你们听听我念的对吗?
(二)引导发现
1.(出示儿歌)教师扮演小狗念儿歌并故意念错幼儿平时易念错的字。
(1)“小狗念的对吗?哪个字念错了?”
(2)请幼儿把正确的`儿歌念出来。
(3)为什么小狗会把“虾”读成“虫”?
2.请小朋友仔细看“虾”字,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觉得这个字很有趣?
4.汉字中还有这种分开来是两个字,合起来又变成另一个字的字吗?(教师把幼儿说的字当场书写出来。)
(三)探索操作
1.设置活动角,让幼儿去找一找,圈一圈,写一写,配一配左右结构的汉字。
2.幼儿进行语言区角的探索,老师观察引导。
(四)分享交流
1.你们找出了哪些有趣的字?请幼儿写在黑板上。
2.看看他们找出的字,读一读。
有趣的字反思:
整个活动的设置我都以幼儿为主体地位,基本能达到活动所需要达到的目的。但我在组织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幼儿在家里收集更多的有关象形文字的图片资料。这样也可以对象形文字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2、在整个活动的最后我没有让幼儿进行发散的思维,只是局限在了我现有的、准备好的一些材料上,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看见汉字,包括广告牌、宣传单、报纸、电视等等。
3、在提问时孩子给孩子们多一点考虑的时间,由于太受时间的限制,提问时太过于仓促了。
教案的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品读句子,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 我们继续上21课,生齐读课题。
二、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
(一)同学们,文中的第一句话就说:
(PPT出示: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生齐读)为什么说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呢?请同学们默读1-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PPT示默读提示)
板书:著名,进而引出画技高超
(二)品“著名”,体现画技高超
1、关联词“一……就……”,体会画技高超
(1)我们先看第1自然段,有同学从这一段中找到相关句子吗?
(生读句子,PPT示: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句话里有关联词——“一……就……,关联词有什么作用?
齐读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2)小练笔:用“一……就……”造句(指名说)
2、通过句式“一会儿……一会儿……”体现戴嵩作画本领高超。
(1)师:戴嵩的画技高超还体现在哪里呢?请在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生答后PPT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2)理解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师:这句话中有不懂的词吗?(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生提问就请生解答,接着PPT出示两幅图,让学生区分)
指导朗读: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画画速度快、熟练)你能读出很快来吗?(生读)
师:是的。这位画家画技娴熟,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
(3)小练笔:请用“一会儿……一会儿……”写一个句子,写到98页的读读写写上。一分钟后请同学说一说。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感受戴嵩的著名。
(PPT示第一、二自然段,齐读)
3、纷纷夸赞----戴嵩的著名
(1)师:同学们,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人们是怎样称赞的。自己来读一读。
生汇报后(指名读)
师:(重点指导出学生夸赞的'语气。)
师:戴嵩画画不仅速度快,而且画得像,称他是著名的画家,的确是名不虚传呀!那么除了商人和教书先生,你觉得还有谁会称赞?
师:是啊,有这么多人都在称赞戴嵩的画,所以书上说是——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板书:纷纷夸赞)
(2)积累词语:夸赞,称赞,赞扬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刚才读得句子当中有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呢,发现了吗?看!你发现了,说一说。
三、5-6自然段,抓重点词,体会牧童和戴嵩的品质
(一)通过“炸雷、挤、喊“词体现牧童勇敢
1、师:戴嵩画的画可真棒,正在大家纷纷夸赞之时,一位牧童挤进来大声喊?他喊了些什么?
(出示PPT:“画错啦、画错啦!……”)
指名读(大声,引导抓住重点词朗读,体会品质)
(请齐读这句话“画错啦,画错啦!……”,重点词颜色变红))
2、小拓展:当牧童说“画错了”的时候,围观的人心里会想些什么?
(二)通过“和蔼、很愿意” 、“惭愧,连连拱手”体会画家虚心
1、师:这个牧童竟然说戴嵩画错了,可见他是个……?听到这句话,戴嵩有没有生气?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从他的话和动作中,你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
(虚心、认真、谦虚。从“和蔼、很愿意”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朗读,体会情感)
(PPT出示戴嵩的话,“和蔼、很愿意”变红颜色)板书:虚心。
2、师:戴嵩的虚心还表现在哪里?课文哪里有写?
引导生从“惭愧,连连拱手”体会虚心,教学反思《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生汇报完后PPT出示句子,“惭愧,连连拱手”变红色)
师:你们觉得戴嵩有名仅仅是因为画画的好么?还因为什么?
(引导答案:不是,还因为他很谦虚。他有优秀的品质。)
(三)体会牧童的善于观察
1、师:这样一个大画家,他可真虚心。那么到底哪里画错了?
你能指出来吗?牧童为什么知道戴嵩画错了呀?请小组讨论。(PPT示自学要求)
(指名回答)
2、出示斗牛图与赶牛蝇的图,让学生再次读并正确区分。
(生讲完后板书:善于观察)
3、小结
戴嵩知错就改,看他把《斗牛图》改成现在这样了,(PPT示图片)连乾隆皇帝都在上面题词了呢,这幅画和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四、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想称赞谁?(生汇报)
五、作业
1、课后与同学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教学反思
1、通过关键词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和虚心
课文的第1-4自然段主要描写戴嵩的画技高超。通过引导学生从关词“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轻笔细描”、“浓墨涂抹”、等词体会画家的画技高超,并且借助图片让学生理解“轻笔细描”、“浓墨涂抹”这两个词的意思,借助 生动画面,使学生易于理解。通过模仿围观人称赞的话语,让学生更加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同时也为牧童的勇敢指出错误的好品质做铺垫。在第5-6自然段的学习中,通过抓住“和蔼地”、“很愿意”、“请”、“连连手”、“惭愧”等词理解戴嵩的虚心,并且通过动作理解“连连拱手”一词。
2、形成反差,感悟牧童的可贵品质。
正当人们赞不绝口的时候,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用两幅图让学生区分理解哪一幅是斗牛图,哪一幅赶牛蝇图,图文结合更易于理解,同时也引出牧童善于观察的好品质。
3、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中,两个教学目标都完成得较好,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够。例如在理解戴嵩的画家高超这一部分中已经花费了将近15分钟,这是超出我原先的预设,这也导致了在后面读的方面可能稍微减少了。而且在落实的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我虽然有设置了小组加分的环节,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没有很好地落实。而且在教的过程中,如果碰到学生冷场或者是回答的人数比较少时,我没有对学生采取激励之术,所以在整节课下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不高。在每一个句子的讲解完之后,我没有回归到教学目标的小总结,没有进一步巩固已教知识点。
【教案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案教学反思12-13
教案的教学反思01-26
教案的教学反思01-26
aieiui教案及教学反思04-06
单摆教案的教学反思03-31
小班教案的教学反思03-28
《风筝》教案及教学反思01-28
《铁马》教案教学反思06-11
习作的教案教学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