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雪的教案

时间:2023-01-30 17:39:4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课文雪的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文雪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课文雪的教案

语文课文雪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概括雪的特征。

  2、比较探究,体验作者情感。

  3、联系背景,感悟鲁迅精神。

  教学过程:

  一、朗读涵咏,把握情感

  教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就告诉大家了,语文要读,文章要读,课文要读,而且昨天我们也找到了你们最喜欢的段落,现在我们来听听大家的朗读究竟怎样?

  〔朗读课文,一,三段,读出情〕

  男女同学分别读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体现江南雪的娇艳和北方雪的蓬勃奋飞

  〔方式:指名朗读—评价(主要谈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给同学们的感受—女同学读江南的雪――注重北方雪的朗读,读出雄浑,义无反顾,蓬勃奋飞的味道〕

  二、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课文仅仅读好了还不够,还好仔细体会,慢慢品悟。

  1、默读课文描写南方雪景的部分,思考:

  1)、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这些印象是从哪些地方让你发现的?

  而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句子①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A、朗读――品析句子:你在这个句子有什么发现?

  滋润美艳之至――青春健壮―――极富有生命力

  山茶、梅花、腊梅花,杂草――五彩缤纷――滋润美艳之至

  句子②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A、解决词语:确乎

  B、读读这个句子,你能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C、花儿盛开,蜜蜂采蜜是什么季节的典型景物?现在是冬天,怎么会好像出现春天的景象呢?鲁迅自己也说确乎没有,记不真切了,这样的冬季哪里来的蜜蜂呢,从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花在生长,蜜蜂在忙碌”――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革命胜利的希望

  D、教师:如此充满生机活力,它不是春天,可是让我们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活力(指板书),所以作者说:“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

  生自然接:那是隐约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2)快乐的―――堆雪罗汉――珍藏的回忆,美的象征,但是会褪尽

  教师:对于江南雪的`记忆鲁迅除了雪景之外还有着什么呢?

  那是怎样的雪罗汉?

  雪罗汉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呢?

  从哪里你能发现?你能读好吗?

  冬天里的雪罗汉有什么变化呢?――晴天,连续的晴天是他在不断的消退。

  3)、你能感受到在描写南方雪景的过程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吗?除了喜欢,赞美之外可能还有些什么呢?(遗憾)

  (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他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这里,江南的雪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儿童欢乐的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中,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可以让学生找出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的词语,体味这富有诗意的形象。)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朔方的雪,朔方的雪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孤独,旋转升腾,蓬勃奋飞

  教师:哪些地方给了这样的印象?(提示学生勾出描写朔雪的词语,体会雪的形象。)

  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具体摹写朔方雪的质地、形态,它们毫无色彩,与“枯草”为伴,孤独凄凉。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太空你觉得是怎样的?

  描绘朔方雪动态之美,突出其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尽现朔方飞雪的壮美与独立张扬的个性。

  教师:仔细看看这个句子,你能发现什么?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旷野怎么理解?凛冽的天宇怎么理解?升腾的不是雪吗,怎么变成了雨的精魂,鲁迅是不是写错了呢?

  雨和雪的关系,雨和雪的作用。

  (将朔方雪置于苍凉悲壮的背景,俨然挑战的斗士,突出朔方雪孤独境遇下的抗争精神。)

  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如“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抓住“孤独”这一北方雪的特点,而把“死”与雪的精神相联,如奉献等,“精魂”凝聚一种坚强)

  三、研读探究,情感深化

  4、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

  “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但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长久的保持;

  “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他憎恶把朔方的雪花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他要用战斗来实现理想。

  5、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

  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琢磨,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提示:注意晴天的雪的表现

  四、感悟精神,激励人生

  1、联系鲁迅的生平,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难点)

  鲁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2、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那个雪花奋飞的日子,身处寂寞彷徨的鲁迅触景生情,笔尖倾泻下了内心最深的感受,即使孤独,即使死掉,但不屈的精魂会不息地旋转而且升腾。

  阅读鲁迅散文的特殊价值,就是帮助我们走近鲁迅的生命个体。这旋转而升腾着的,也是鲁迅的精魂……——钱理群

  也许这正是鲁迅之所以成为那么多人的精神支柱的原因吧。(齐读诗歌结束本课)

  有一个人/是我精神的支柱/遇上困难与挫折/他给我浑身奋力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江天

语文课文雪的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ing4)忙碌(lu4)脂粉奁(Iian2)

  灼灼(zhuo2)嘻笑(xi1)褪尽(tui4)

  朔方(shuo4)凛冽(lin3lie4)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二、整体感知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学生感受漫天..,《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初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体会。

  三、阅读课文,分层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提问: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提问: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t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雪罗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五、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朗读课文。

  听写词语:博识、消释、褪尽、凛冽、嘻笑、朔方。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4至6段,思考: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明确:

  第二部分可概括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提问: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三、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题,这里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第2题,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第3题,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四、学习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

  明确: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五、拓展训练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二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六、全文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语文课文雪的教案3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以致背诵。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写景的白描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五环节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1、导入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2、了解作者及背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自主学习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1、初读课文,字找出生字,要求注音:(见学案)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准语音,语意读顺,理解课文。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本文的记叙要素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说说下列这段描写雪景的文字用了什么手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文中哪句相照应?

  3、作者去看雪有哪些物质条件?

  4、文中描写湖中雪景用了一串数词,说说其表达效果。

  5、亭中饮酒的两人见了作者为何“大喜”?

  6、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痴”,对这个评价你是如何了解的?

  7、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

  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四、展示交流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六、布置作业

语文课文雪的教案4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 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二、 教学重点: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我们课下已经预习这篇课文了,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呢?(板书: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板书:火车),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40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从前,台儿沟人历可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得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姻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相同吗?

  (或者:她们的关注点是否一致?)

  ① 凤娇——对“北京话”的情感,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她们之间的感情很纯洁——依附型。

  ② 香雪——她的追求与被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她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什么?

  析: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小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

  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板书:怕——不怕——犹豫——坚定

  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

  ⑴45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⑵46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⑶46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⑷46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型

  ③ 其他姑娘们——她们喜爱的是法卡、丝巾、尼龙袜,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享受型

  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

  析:香雪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讨论: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

  析:凤娇和北京话跑了

  香雪考上北京的学校了

  有的人经商了

  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真纯和淳朴。

  小结: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淳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当人们在疯狂地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这种淳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

  板书设计:

  大山——火车——变化?

  追求 “北京话”:情感(依附)

  文具盒:平等、知识(自强) 怕

  不怕

  犹豫

  坚定

  头巾、法卡:物质(享受)

  香雪:知识+尊严、知识、淳朴

  追求 失落

【语文课文雪的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课文雪的教案11-07

语文课文雪的教案参考06-12

课文《雪》的教案09-03

课文《雪》教案12-24

课文《雪》的教案06-12

课文《雪》教案研究06-12

课文《看雪 》的教案06-12

关于课文《雪》的教案08-25

《江雪》课文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