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时间:2024-09-22 17:38:52 教案 我要投稿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土地的誓言》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同时介绍背景,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介绍作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炽( )痛 嗥( )鸣 谰( )语 怪诞 ( ) 亘( )古

  辗( )着 辘辘 ( ) 污秽( ) 镐( )头 默契( )

  三、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回答问题:土地会发出誓言吗?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明确: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四、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具有怎样景色的土地(默读课文第一段,画出描写故乡景色的句子 )

  明确:“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2、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东北哪些特有的景色和物产?

  明确: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抓住这些景物能充分体现东北地区的地域特征。

  3、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与感染力。

  作者回忆起故乡的景色,似乎听到了故乡的呼唤。读第一段后半部分思考:

  4、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 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热爱。

  5、作者由景及人想到自己在故乡的生活,阅读第二段讨论概括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小组讨论)

  明确:美好,幸福,欢乐。

  6、这样美丽的景物,这样美好的生活,现在却遭遇不幸。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明确: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7、大家想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鼓励人们站起来为家乡,为祖国而战。

  五、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或者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也可以从形容词的使用上赏析,还可以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上等方面赏析。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明确:“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表现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明确:“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明确: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4 、作者用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明确:“参天碧绿”形容白桦林,“标直漂亮”形容白桦树让人感受到一棵棵,一排排笔直的

  白桦树傲然挺立在风中:多个景物连在一起使人想象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辽阔无比。

  5、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因为“红玉的脸庞, 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发人们想像到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像黑玉一样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两句虽是不好的事物,但确是东北地区“特产”很容易激发人们思乡之情。

  6、文中多次出现“当我……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六、拓展活动

  仿写《土地的誓言》中你最喜欢的一段话或第一段中描写丰饶美丽的东北大地的句子来赞美你的家乡。(学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仿句练习

  例句: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林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七、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八、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乡愁的诗歌,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故土情。

  九、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誓言: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内容:故乡的美景 故乡的呼唤

  为故乡而战

  故乡的生活 美好,幸福

  主旨:眷恋故土 保家卫国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学习文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二、学生谈听后感受

  教师:“是的,歌声使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占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了十年,1941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止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通过课件展示,简介作者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标记易读错的字。

  2、读一读。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4、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最感动自己的'话,深情地大声地朗读出来,并找学生谈一谈某句话为什么会感动自己。

  5、理解文章标题含义。

  (明确:这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而是作者面对土地所发出的誓言)

  6、找出文中作者所发的誓言。

  五、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教师进行学法示例,与学生共同揣摩第一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和前半部分的景物描写。

  ⑴ 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 的确切含义?

  指导学生按照“泛滥”的原意和引申义以及与“澎湃”“涌动”等词相比较来理解,“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抑制的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冲破一切阻隔的力量。

  ⑵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让学生闭目倾听。

  ① 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② 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模样”“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明确:红玉的脸庞,黑玉的模样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之下的故乡亲人,这些景物密集的排列在一起,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

  2、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后半部分和第二自然段。

  ⑴ 让学生仿照老师提问的角度和方法,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独立思考后回答。

  ⑵ 分组讨论,交流思考结果。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

  ⑶ 小组无法解决的难点由各组的代表提出来,班内交流,师生合作解决。

  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两个段落的异同点,并板书

  1、深情赞美家乡──誓死解放家乡

  教师:作者愿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家乡,他把他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他心脏的跳动,感受到他热血的沸腾。事实上,近代以来,有许多的仁人志士为我们国家的自由统一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才创建了我们这个富强美好的家园,下面就再让我们来听一首歌,来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吧,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2、播放《我的祖国》

  七、教师小结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相关文章:

《土地的誓言》教案02-28

《土地的誓言》教案01-02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02-24

土地的誓言教案03-05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优秀02-24

《土地的誓言》教案(精选5篇)03-08

《土地的誓言》教案15篇03-06

《土地的誓言》语文教案02-14

《土地的誓言》教案(15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