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

时间:2024-05-23 03:33:5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阿房宫赋》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阿房宫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1

  1.关于阿房宫

  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每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著名的史论。

  2.关于“赋”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文体名。它是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赋”的名称据说起于战国时赵人荀卿的《赋篇》,到了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的赋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实际上是诗与赋之间的过渡,又称为“骚赋”,到了汉代,赋的体制便正式确立,称为“辞赋”,汉赋规模宏大,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特点而更多采用了散文的手法。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谓之“律赋”。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创一格。称之为“文赋”。(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短赋”、“骚赋”、辞赋”、“骈赋”、“律赋”、“文赋”),赋在形式上注重铺陈排比对偶夸张,词藻华丽,讲究声韵,形式上介于韵文散文之间,内容多为宫苑游猎,篇末作一些讽谕,被称为“劝百而讽一”。著名的赋有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两篇《赤壁赋》等。

  顺便提到,“赋”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但今人亦喜袭用。因为“赋”具有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托物言志的特点,人们往往借它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的标题,即把“赋”字放在所要抒写的事物名称后面以表示一种文章风格。如《茶花赋》、《秋色赋》等,这里的“赋”显然只是“赞”“颂”的意味。现代散文的“赋”和古代的“赋”差别很大,它们在形式上很少有相同之处。、

  3.“辞人之赋”和“诗人之赋”

  汉代的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著名论断。扬雄认为赋的共同特点是词彩华丽,而在内容上却有着“则”与“淫”的区别。他把片面追求形式的赋称为“辞人之赋”,其特点是雕绘铺陈的泛滥(淫);把注重社会内容、有讽谏意义的赋称为“诗人之赋”,其特点是符合儒家的诗教原则。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杜牧这篇借阿房宫的兴灭,讽喻唐最高统治者的赋则是典型的“诗人之赋”,它在“丽”的同时,也体现了“则”的精神。在晚唐,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不易的。晚唐律赋中,不乏咏古伤今之作。但这种赋大都是抒发思古之幽情,没有更多的影射社会现实的内容,因而只能名噪一时。而杜牧这篇《阿房宫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在于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中国,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本文的作者杜牧,时年仅23岁,他有感于当时的政局,写下了这篇《阿房宫赋》。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就曾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篇的赋体散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示,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三)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作者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言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接下来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骊山北构而西折”四句,写阿房宫是依着山势、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以下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象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

  先写“妃殡媵嫱”的由来,说明是“六王毕,四海一”的'结果,照应篇首。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六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镜如明星,鬟如绿云,“弃脂”涨渭水,焚椒兰成烟雾……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命运的悲惨,也揭示了势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燕赵之收藏”以下,由写人的被欺导转而写物的被践踏。在这里,原来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块、铁锅一样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发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辎铢,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总结:

  1.内容: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因此,它对于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

  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赋的结尾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本文亦具有这个特点,前两段描写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作者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附板书《阿房宫赋》杜牧

  课文重点图解:宫殿→美人→财宝

  ↓

  托物(基础)

  ↓

  (秦)骄奢亡国→ ↓ →(唐)勿蹈覆辙

  言志(目的)

  写作意图: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文章表面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唐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之覆辙。)

  2.形式:文章为了铺叙其事,运用的语言也是相当精美的。它时而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声韵和美,节奏明快。时而骈散兼行,长短急徐,错落有致,显得文气走动,通达流畅。总之,〈阿房宫赋〉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

  (四)、写作特点

  1.想象、比喻与夸张

  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见“有关资料”霍松林的《〈阿房宫赋〉鉴赏》引文)也不很详。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也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

  我个人认为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而我们之前《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2.描写、铺排与议论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如第二段对秦宫人脍炙人口的描写和第四段罗列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相关罪证。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阿房宫赋》教案2

  《阿房宫赋》全文运用了想像、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句散行,错落有致。下面是其公开课教案,欢迎参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 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一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 相关常识简介:

  1、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阿房宫

  据史书上说,秦始皇每吞并一个诸侯国,便令工匠仿照该国的宫室式样,再造于咸阳。将虏获的各国美女、珍宝,纳入其内。昭示自己“扫六合,混天下”之丰功伟业。据《史记》载,秦代宫殿,关中有三百座,关外有四百多座。如此犹嫌不足。统一中原后第九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和他“功过三皇,德配五帝”的身份大不相配。于是,他在昔日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都城之间,大兴土木,开始兴建一座规模空前绝后,壮丽无与伦比的不世之宫。此宫还未正式命名,有人称为朝宫。阿房宫仅仅是此宫的前殿。

  这是一座怎样的宫殿啊!《史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汉书》载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换算成现代计量法,阿房宫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我们一个标准的教室大约是56平方米,骆老师奋斗了半辈子买的集资房是120平米,我们一整个学校才8万平方米,而阿房宫的一个前殿就有我们一个学校那么大,容纳万人绰绰有余。而在西安的阿房宫遗址,地基面积竟达54万平方米,堪称震烁古今的第一大宫!遥想其曾经的雕栏玉砌,朱粱画栋,我们真恨不得掀开历史的重重面纱一睹它的风采,或是坐时光机器去拦下楚霸王那野蛮的一把火,保留下这千千万前人无数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可惜,如今的我们,也只能透过杜牧的一篇辞赋,来寻觅其往昔的绝世风采了。

  三、研习一、二断

  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几,请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

  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阿房宫建筑之奇(第一段);阿房宫美女之众(第二段);阿房宫珍宝之多(第二段)。

  1、分析第一段

  q: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

  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a: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2、分析第二段

  q:这秦王很会享受,有如此豪华的别墅,还有很多供奉始皇享乐的mm。这些mm是谁?来自哪里?

  a:她们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注意:王子皇孙指的是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原来是贵族,现在成为了秦始皇的一个妃子。

  3、小结: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阿房宫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意在。”

  四、研习三、四段

  1.分析第三段,疑难语句串讲

  q:如何翻译并理解“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a:翻译——唉,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呀。秦始皇喜爱豪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它来却像用泥沙一样呢?

  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2.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中国,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q:在原文中,比较能够体现作者这一写作意图的句子是哪句?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①②④: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唐以后的人。

  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历史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

  五、本文的艺术特点

  所谓赋的表现手法就是铺陈排比,言尽意至。本文从整体结构来看,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采用了大量的铺排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这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且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增强了表现力。

  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般是反对直接抒发议论的。但杜牧的《阿房宫赋》却很艺术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先以约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通过简练地叙述,生动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形象鲜明而含意深广。“嗟乎”以下,开始抒发议论。其议论很有特点:其一,议论中有描写。例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不加判断,只用农民、工女及其所生产的粟粒、帛缕等的数量与阿房宫上的柱、椽、钉、瓦等相比较,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已见于言外。其二,议论带有浓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呜呼”、“嗟夫”开头的各小段,都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这种把议论、写景、抒情结合起来的艺术特色,也表现在杜牧的诗歌创作中。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类,都是这样的。

  六、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有何共同特点,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点拨: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②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③《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

  附板书 《阿房宫赋》

 杜牧

  课文重点图解:宫殿→美人→财宝

  ↓

  托物(基础)

  ↓

  (秦)骄奢亡国→ ↓ →(唐)勿蹈覆辙

  言志(目的)

《阿房宫赋》教案3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

  2、 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 ;

  3、 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教学安排】3—4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和衰,总是有其规律的。杜牧在政治上是密切注视世事的作家,他曾表示自己十分注意历代“治乱兴亡之道”、“古人之长短得失”。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这是一篇讽时刺世之作。文中对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杜牧企冀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这篇《阿房宫赋》就是他匡世济国的思想的体现。

  二 文体介绍: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的一种文体,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裁,讲究铺叙夸张渲染,讲究词藻,还讲究音韵对仗等。

  三 学生自学:

  1 要求学生不看课文注解,通读全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尚有不懂的地方标出(1)、(2)……序号。

  (让学生通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并且有层次地运用已有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借助课本注解、字典进行自学。教师在巡视中发现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对性、集中性和实际性。)

  2 板书补充,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1) 注音:

  骊(li)山 不霁(ji)何虹 妃嫔(pin)媵(ying)嫱(qiang)

  辇(nian)来于秦 尽态极妍(yan) 鼎铛(cheng)玉石

  管弦呕(ou)哑(ya)

  (2)注解:

  不霁何虹:雨(雾)过天晴

  高低冥迷:幽深

  杳不知其所之也: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到,去

  齐楚之精英:精华

  秦爱纷奢:多

  可怜焦土:可叹

  (“可怜身上衣正单”——值得同情;“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爱)

  (3)词类活用:

  辇来于秦:名——》状

  朝歌夜弦:名——》状;名——》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名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动

  族秦者秦也:名——》动(使动)

  廊腰缦回:名——》状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

  (4)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在文中的运用

  例如:明星影荧荧,开妆镜也

  戌卒叫,函谷举

  (5)完成“思考与练习”四、五

  3 翻译全文(口头练习)

  四 深入理解:

  1 文章开头几个字的用意是什么?

  点明阿房宫出现的时代背景。因为下文中的妃嫔、珍宝均来自六国,秦始皇的的纷奢骄横,也是因为他灭了六国之后,自以为功高千古,随心所欲造成的,所以这点明时代背景的12个字,是这篇赋的总纲。

  2 这篇赋的写作思路:

  宫殿的宏伟壮丽(宫中的歌舞之盛)——》宫人宫藏之多(秦人的骄奢)——》骄奢导致灭亡,阿房宫被烧毁——》分析原因,抒发感慨。

  3 文学创作中艺术形象的塑造讲求典型性,本文塑造的形象是阿房宫,这个形象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

  (1) 是秦始皇骄奢的见证

  (2) 是封建独裁的象征

  (3) 是秦王朝灭亡的标志

  所以,选取这一形象,用来论秦很是贴切。由于宝历年间正大建宫室,以阿房宫来论今很恰当。而要把这一典型的生活形象变为散文中的'艺术形象,就要充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形象加以描绘,作者在塑造形象时,充分发挥了“赋”的特点。

  4 试举例分别说明“赋”体的特点:

  (1) 泼墨如云,铺张蹈厉

  (2) 铺叙有序,环环相扣 举例(略)

  (3) 妙于用语,珠圆玉润

  形式虽华美,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却给人以强烈印象,并揭示了历史本质的真实,因而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也能够深入人心。

  5 本文的构思是借古讽今,是议论时政,铺叙描写是议论的铺垫,是必备条件;议论是描写的归宿,是必然之结果。本文因宫而起,缘宫而发。越是写得壮观繁华,后面的议论越是扎实可信。唯其描写笔墨之淋漓、酣畅,议论文字才显恣肆汪洋。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冷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以昔借以讽今,企冀唐统治者更弦易辙,作者到这一步,才揭示了他的写作本意。

  6 比较《过秦论》的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

  (1) 均先铺叙,后议论;

  (2) 均借古鉴今:《过秦论》喻汉朝皇帝,《阿》喻唐朝统治者;

  (3) 《过秦论》作者认为秦忘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认为秦亡是“不爱其人”;

  (4) 《阿》用的是“赋”的形式,《过》也具有浓厚的“赋”的色彩。

  五、板书设计:

  写作思路:

  宫殿——》宫人宫藏——》骄奢而亡——》不爱其人

  “赋”体特点:

  (1) 泼墨如云 铺张扬厉

  (2) 铺叙有序 环环相扣

  (3) 妙于用语 珠圆玉润

《阿房宫赋》教案4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自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六)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七)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附:《阿房宫赋》知识要点整理

  (一)古今异义

  1、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屋角向心,像钩一样,互相联系;斗角:屋角相向,又像兵戈相斗。心,屋心;角,檐角)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使,假使)

  4、几千万落(落,座)

  (二)一词多义

  1、使?使负栋之柱(让,动词) 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2、一?六王毕,四海一(一体,名词)?一肌一容(每、一说全部,副词) 楚人一炬(次数,数词)

  3、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的,结构助词)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动词)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它,即掷弃的珍宝,代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01.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骊山”作状语,在骊山)

  02. 廊腰缦回(名词“腰”、“缦”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03.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名词“蜂房”、“水涡”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04. 辇来于秦(名词“辇”作“来”的状语,用车子,乘车)

  2.名词、副词、数词用作动词

  01. 族秦者秦也(名词“族”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

  02. 奈何取之尽锱铢(形容词“尽”用作动词,取尽)

  03.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名词“歌” “弦”用作动词,歌唱、弹琴)

  04. 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一”用作动词,统一)

  3.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借鉴)

  4.动词用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动词“收藏”“经营”用作名词,都是指金玉珍宝等物)

  (四)句式

  1.判断句

  (1)以“……者……也”表示判断。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为……”表判断。如: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表示判断,说明原因,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2)状语后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被动句 函谷举

  4.省略句

  几世几年,剽掠( )其人 (省略介词“于”,从)

  复道行( )空 (省略介词“于”,在)

《阿房宫赋》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感受课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何在?

  本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讨论法、发现法、联想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赋”、作者及写作背景;讲解第一、二节

  教学过程:

  1、介绍“赋”

  这个单元的课题很有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这是指上给皇帝的奏章;“滕王阁序”中的“序”,是序言,是介绍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师说”的“说”我们多次学过,这是一种议论文体。以上这些课文的文体在题目中就作了交代。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阿房宫赋》的“赋”是什么文体呢?我们先来看看书上86页臧克家写的一篇作品欣赏。

  看了这段话后,你获得了哪些有效信息?[明确] “赋”是有诗衍变而成的一种文学体制;赋分为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辞人之赋徒有华丽的外表,而诗人之赋不但文词优美,而且意义严正;《阿房宫赋》属于诗人之赋。

  [幻灯]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这可以说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至于什么是赋呢,我们曾经粗略的提到“赋者,铺也”。《文心雕龙诠赋》对赋的内容和形貌做了介绍。它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学完《阿房宫赋》之后,相信大家就能感受到这种美了。

  赋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这样几个阶段。

  2、作者

  至于作者杜牧,大家曾经学过他的《泊秦淮》,注释1里也有,这里我们就不作介绍了。这里有张幻灯片,大家简单看一下。[幻灯]

  [板书课题]《阿房宫赋》杜牧

  3、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

  《红楼梦》里有一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学过了吧?里面有一张“护官符”它的内容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放幻灯]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里就提到了“阿房宫”。[幻灯]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就死了,接下来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没完工就在公元前206年被项羽一把火烧毁了。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作者杜牧生活的唐代,此时危机重重。于是,杜牧写了这篇赋。表面上,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实际上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当权者要以古为鉴。

  4、听录音,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在听的同时请大家把一些不认识的字注注音。(强调应读阿房(fang)宫)[放录音]

  5、划分结构

  读完文章,我们明显的可以发现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两部分:[幻灯]

  第一部分1-2节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部分3-4节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6、梳理第一小节

  (1)下面我们先来看“体物”中的第一小节。这一节介绍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结合课后练习一的1、2、3看看第一小节。

  (2)请同学回答第一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来历?

  [明确][幻灯]“六王毕……阿房出”

  请同学回答第二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明确][幻灯]“覆压三百余里……流入宫墙”

  请同学回答第三题,阿房宫的本体构筑

  [明确][幻灯]“五步一楼……而气候不齐”

  这样一理,大家很清楚这节可分为几层呀?(三层)

  (3)第一层

  我们请位同学来翻译第一层

  强调:毕:完了,指被秦国所灭。一:统一,数词→动词

  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尽。形→动

  我们说第一句四个三字句,短短的12个字写得非常好,对的十分工整,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既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家想想,要把蜀山上所有的树木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运到关中,阿房才“出”,这是多么劳命伤财呀。这12个字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是褒是贬呀?(贬)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等我们学完本文,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4)第二层

  阿房“出”了,那么它的规模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第二层。请同学翻译。

  强调:构:构造,建构。折;转折。走:奔向,趋向。注意“走”在古时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本文这里是奔向,趋向。

  这四句交待了阿房宫的地理位置,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接着又由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过度到第三层对阿房宫建筑特点的介绍。

  (5)第三层

  同学翻译

  强调:“五步一楼”的“一”:数词,和前面的不一样。

  缦:萦绕。回:曲折,迂回。象我们今天所说的回廊、峰回路转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

  抱:环绕。

  钩心斗角:古今异同。古: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今: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落:量词,犹“座”。

  霁:和《滕王阁序》中的“云霄雨霁”的“霁”意思相同,本指雨停,引申为风雨停,云雾散,天放晴。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通感修辞。用“触觉”去状摹“听觉”,象《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气候:古今异同。古: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今:天气(雨雪阴晴)

  “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写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现象。

  在这一层里,大家看看一共写到了哪些建筑?

  [明确]楼,阁,廊,檐,长桥、复道

  (6)从刚才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节从三个方面写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我们齐声朗读一遍。

  7、梳理第二节

  (1)第一节说到“歌台暖响”“舞殿冷袖”,这些载歌载舞的是谁呀?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小节。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看这节说了什么。

  [明确]这节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上文所说的唱歌跳舞的是“妃姘媵嫱,王子皇孙。”

  (2)请同学翻译前两句

  妃姘媵嫱;注音读音。

  王子皇孙: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词→动词。辇:原义:人拉的车,这里名→动,乘车。

  朝歌夜弦:歌、弦:名→动。为:成为

  “妃姘媵嫱,王子皇孙”这些人为什么要“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明确]因为“六王毕”。这既回应了“六王毕”,又暗示秦统治者的前途,再次显露了作者的贬义。

  那么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写妃姘媵嫱的由来)

  (3)下面我们从“明星荧荧”读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这几句写的什么内容?(宫人的生活情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请同学翻译。

  强调;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现在专指有名的电影演员,运动员等

  绿云:比喻女子乌黑的头发。腻:脂膏。

  杳:状语,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杳然的意思。之:动词。到……去。

  尽、极:互文,极力,尽量。

  缦:同“慢”,迟缓的引申义。缦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缦回”的意思不同。

  这里不直接写宫人众多,而是用“明星”、“绿云”、“渭涨”间接写出宫人的众多,手法十分高明。写宫女,是为了写秦始皇的荒淫无道。宫车天天过,尚且还有宫人“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在表现宫女命运悲惨的同时,揭示了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

  (4)接下来,由写人到了写物,同学翻译。

  这里的“收藏”、“经营”、“精英”指的都是金玉珠宝等物,大家看看‘经营“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一样吗?

  铛:名作动,把它当作铛。

  这些六国的珍宝,在秦人眼里,却不爱惜,这里由写人的被欺辱写到物的被践踏,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对秦始皇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5)那么,大家看看这节可以分为几层呀?(三层)

  (6)读第二小节

  8、 总结一、二节

  在这两小节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用途,虽然没有发议论,却已寓议于叙中,至于作者究竟怎样议论的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解第三四节,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1、昨天我们讲了课文的第一、二节,我们知道这是体物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写志的三、四小节,首先请大家读三、四小节。

  2、昨天给大家留下了一道思考题,为何六王“毕“,四海能”一“,请同学回答。[明确]第二节中“燕赵之收藏……倚叠如山……”这段描写写出的六王的骄奢荒淫,不爱惜自己的人民,我们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了篇末,更明确的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拘秦”。这就是六王“毕”的原因,而秦能一统四海的原因就不言可知了。如果秦能耐吸取六王的教训,那么就不会迅速“族灭”,可是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第三小节。

  3、讲解第三小节

  (1)“嗟乎”一词经常在文言文中出现,什么意思?(唉)表示感叹,一个“嗟乎”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2)请同学翻译“嗟乎……用之如泥沙”

  强调:秦:秦朝统治者。爱:喜欢。念:顾念。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省略主语“秦”,“之”代搜刮到的东西。

  锱铢;这里用它的引申义,指细微。

  “尽锱铢”和“如泥沙”状语后置。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这是什么心思呢?(想要过得好的心理。)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明确]斥责秦统治者只图私利而不顾人民,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幻灯]

  (3)“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连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排比句,尽情得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幻灯]

  同学翻译

  使:致使。南亩:不是指南边的田亩,这是个典故,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因为古时农家田亩多向南面向阳之处,后来文言文就常用“南亩”代替田亩。

  磷磷,参差:定语后置。

  九土;九洲,泛指全国。

  城郭:城墙。城市。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两字连用表示城。

  呕哑:象声词。这里形容乐器声嘈杂聒耳。市;闹市,集市。

  秦统一四海,功不可没,然而却不思如何巩固政权,横征暴敛,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我们反复强调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4)同学翻译

  强调:独夫。骄固:骄横顽固。归纳固的用法:顽固;稳固(《谏太宗十四疏》“固其根本”);本来,诚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叫:呐喊,引申为起义。举:被动,被攻占。一:数词。

  可怜:这里指可惜。古今异同。今:值得怜悯。

  这里概括写出了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毁,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

  (5)读第三小节

  4、讲解第四小节

  同学翻译。

  强调:族:名作动,灭族。天下:指代天下的人民。

  使:假使。爱:关爱,爱护。

  这里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并且向当世统治者发出了警告。最后一句:“秦人不暇自哀……”。“后人”指的是谁?(唐朝的统治者)鉴:意动,以之为鉴。

  后一个“后人”指的又是谁?(唐统治者之后的人)

  这里作者以四个“哀”警示世人,提醒当权者一定要爱其子民。

  5、学完了整篇课文,我们请一位同学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幻灯]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6、那么再请位同学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1)想象。整篇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

  (2)比喻“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都是比喻。

  (3)夸张“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使负栋之柱……”

  (4)排比第二三节用了大量的排比[幻灯]

  7、讨论书后第五题

  8、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阿房宫赋》教案6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

  1.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

  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写阿房宫的面积。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规模气势。

  重点词;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

  直走咸阳:趋向。

  学生背诵。

  4.第四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写阿房宫的楼阁廊檐。

  重点词:

  钩心斗争:古今异义。

  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学生背诵。

  5.第五层:长桥卧波……不知西东。

  写长桥复道。

  重点词:

  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不霁何虹:虹名——动,出现彩虹。

  学生背诵。

  6.第六层: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

  写歌台和舞榭。

  重点词:

  气候:环境气氛。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阿房宫的兴建背景,面积,规模,楼阁廊檐,宫内的长桥复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壮丽。

  (二)第2段

  1.第1层:妃嫔媵嫱……为秦宫人。

  写宫人的来历。

  重点词:

  辇名——历乘车。

  学生背诵。

  2.第二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写宫女众多。

  重点词:

  绿云:绿即青,不用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梳晓鬟也:晓梳鬟也。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雷霆飞惊……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命运。

  重点词:

  缦之:长久地。

  而望幸焉:宠幸。

  学生背诵。

  4.第四层:燕赵之收藏……亦不其惜。

  写宫内奢侈的生活。

  重点词:

  鼎铛玉石,金块缕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瓦砾。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宫人的情况和宫人的生活来写阿房宫内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自读三、四段

  1.重点词:

  (1)秦爱纷奢:豪华

  (2)直栏横槛:栏杆

  (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动。变成焦土。

  (4)族:灭族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

  第3段:写秦始皇的荒淫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3.总结:

  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借古讽今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3、4段。

  2.完成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一、解题:

  1.赋

  2.背景

  二、分析

  第1、2段:铺陈

《阿房宫赋》教案7

  自读要求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重点

  文章一、二节

  自读程序

  1.读注释,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熟读教材,依据课下注释,梳通文意。

  3.再读教材,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根据赋的特点,找出“体物”与“写志”部分。

  第一步总体把握:全文分为两部分,即“体物”部分,包括1、2两段;与“写志”部分包括3、4两段。

  第二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1、2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熟读成诵。

  第三步细致研读“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彼此之间及与前一部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4.品读比较。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一步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用意。

  第二步感悟文章的艺术概括力。

  自读点拨:

  一、解题(教材补充注释1内容):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者;铺采 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它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唐宋古文化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写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以及唐代用来科举考试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被 视为初期文赋的典范之作。

《阿房宫赋》教案8

  【学习目标】

  1、 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

  2、 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了解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目的。

  【相关知识】

  杜牧:见基础训练14页,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

  赋的基本特点:见基础训练14页。

  【知识梳理】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阿房宫( e ) 廊腰缦回( man ) 囷囷焉(qun ) 蜂房水涡( wo )

  媵嫱( ying qiang )梳晓鬟(huan) 剽掠(piao ) 鼎铛玉石( cheng )

  逦迤(liyi ) 锱铢( zi zhu) 架梁之椽( chuan) 庾之粟粒(yu)

  横槛( jian)

  (二)文章重点梳理

  第一段

  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2)盘盘焉,囷囷焉 ( 相当于“然” ……的样子)

  (3)不霁何虹 (雨过天晴)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2)北构而西折: (北、西 名——状 向北 向西)

  (3)廊腰缦回 (名——状,像人腰)

  (4)檐牙高啄 (名——状,像鸟嘴)

  (5)蜂房水涡: (蜂房,水涡, 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6)未云何龙: (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7)不霁何虹: (虹 名——动,出现彩虹。)

  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 古义:跑 今义:行

  (2)钩心斗角 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雨雪晴阴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

  默写翻译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第二段

  重点词语解释

  (1)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纷乱的样子 古代女子环形的髻)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词类活用

  1、辇来于秦 (名作状语,乘坐辇车)

  2、朝歌夜弦 (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

  3、鼎铛玉石 (名词用作动词,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4、金块珠砾 (名词用作动词,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古今异义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

  2、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义:金玉珠宝 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古义:金玉珠宝 今义: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

  默写翻译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依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迤逦,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

  重点词语解释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量词,一把)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词类活用

  楚人一炬 (放火)

  古今异义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特殊句式

  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默写翻译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第四段

  重点词语解释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假使 ,爱护)

  词类活用 族秦者秦也 (名作动词,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特殊句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

  默写翻译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2.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我的补充】

  【我的疑问】

  【课后自测】

  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 )

  A.突 兀(wù ) 水涡(wō) 不霁(jì)何虹 妃嫔媵(yìng)嫱

  B.矗(zhù)立 辇(niǎn)车 雷霆乍(zhà)惊 鼎铛(dāng)玉石

  C.逦迤(yǐlǐ) 锱铢(zī) 架梁之椽(chuán) 直栏横槛(kǎn)

  D.参差(cēncī) 仓庾(yǔ) 金块珠砾(lì) 盘盘囷囷(jūn)

  2.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C )

  A.复压 缦立 勾心斗角 高低幂迷 B.不暇 鉴借 春光溶溶 明星荧荧

  C.纷奢 锱铢 杳无音信 直栏横槛 D.帛褛 骄固 雷霆乍惊 尽态极言

  3.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 D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隔离天日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B.韩魏之经营 燕赵之收藏 齐楚之精英

  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可怜焦土

  D.秦人不暇自哀 六王毕,四海一 则足以拒秦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 D )

  A.族秦者秦也 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 可怜焦土 D.鼎铛玉石 骊山北构而西折

  5.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B )

  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戍卒叫,函谷举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C )

  A.①六王毕(完了) ②蜀山兀(光秃秃)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①直走咸阳(趋向)②廊腰缦回(萦绕)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①缦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7.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 )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辇来于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8.选出与课文原文正确无误的一项( B )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C.明星莹莹,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D.使天下之人,敢怒而不敢言。

  9.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10.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B)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阿房宫赋》教案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教学难点

  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三、教学方法

  赏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3.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三)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4.诵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三遍。

  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5.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①重点词语。

  明确:“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

  “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

  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牧的华美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阿房宫赋》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阿房宫赋的雄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体会阿房宫赋的雄伟。

  【难点】

  文言文修辞手法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与合作法、情境设置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运用谈话法,自然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默读全文。

  2、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安排同桌互查互助。

  (三)品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

  2、难点解释

  明确:“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萦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回转”(“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

  3、从第一段中体会到阿房宫的规模如何?

  明确: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4、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集体齐读第二段。

  5、难点解释

  明确:“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

  6、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四)总结文章前两段写作特点,体会语言

  大胆运用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

  例如:第一段中对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运用想象将神奇瑰丽之景展现出来。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五)作业设计

  1、从文言知识和品味语言两个方面预习3、4自然段。

  2、背诵1、2自然段。

《阿房宫赋》教案11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难点、重点解析

  1、赋的特点以及本文的艺术特点。

  2、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指名学生根据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

  1、关于“赋”的文体

  “赋”: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从形式上看,它注重铺叙,语言华美,文笔绚丽,讲究韵律和句式,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赋要通过“体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

  2、关于杜牧

  杜牧(803—852),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砭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3、杜牧及《阿房宫赋》的写作缘由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而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时23岁。

  4、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所建的宫苑,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阿房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造亡,始皇广其宫”。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动工再次修建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公元前209年二世胡亥嗣位,骊山陵复土完毕,集中劳动继续修建,项羽入关以后,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

  二、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1、2两段。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生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萦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回转”(“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

  2、解释疑难语句: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两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冷”,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四、学生读课文1、2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对照注释,学习其余节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

  2、翻译1、2段中句子。

  二、研读课文3、4两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串通课文。)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唐代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三、综合分析全文。

  1、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3、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

《阿房宫赋》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一自然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二自然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三自然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情,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四自然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一自然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二自然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三自然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四自然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六)在第二自然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妆、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阿房宫赋》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不霁何虹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一”数→动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向北、向西“骊山”名→状从骊山

  未云何龙“云”名→动出现云彩“龙”名→动出现龙

  未霁何虹“虹”名→动出现虹

  歌台暖响“响”动→名歌声

  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兀”“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a.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妍“妍”,美丽。

  c.缦立“缦”通“曼”,久。

  d.“逦迤”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辇采于秦“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名→状“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二、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b.直栏横槛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举举:被攻取

  b.可怜焦土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三、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

《阿房宫赋》教案1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是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是文字较艰深。

  解决以上重点、难点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读、背课文。

  2、学生自我理解课文内容,疑难词、句、意,课堂向老师、同学质疑。

  3、讨论本文的立论与《过秦论》有何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回màn囷焉qūn不何虹jì

  妃pín yìng qiáng焚兰jiāo lù

  不知其所之也yǎo尽态极yán掠piāo

  鼎chēng lǐ yǐ zīzhū

  贺梁之chuán在之粒yǔ sù横jiàn

  ōu yā cēncī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二)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注意读出阿房宫的宏伟气势和赋铺张扬的特点。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完了、结束北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未何虹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数→动统一

  构而折“骊山”名→状从骊山

  “北”、“西”名→状向北、向西

  未何“云”名→动出现云彩

  “龙”名→动出现龙

  未霁何名→动出现虹

  歌台暖动→名歌声

  5、段意理解。

  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这段内容。

  (三)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研讨余下段落,完成课后习题,凿实—词多义。

  (二)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s、不知其所也“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妍”,美丽。

  c、立“缦”通“曼”,久。

  d、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采于秦“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韩魏之,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鼎”“玉”“金”“珠”,名→状

  “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三)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b、直栏横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举:被攻取

  b、焦土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 “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四)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五)布置作业

  [拓展思路,深究问题]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略)

  [课上练习,巩固重点实词]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略)

《阿房宫赋》教案15

  一、导入

  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而杜牧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阿房宫赋》。

  二、释疑解难

  1,朗读:全文四段分别由四人朗读,纠正读音;然后齐读,体悟赋文的语言美。

  2,检查:提交课前预习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答疑,并把握文章写作意图。

  3,互动:为弥补遗漏,教师可事先预备好以下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完成)。

  (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应如何理解?

  (2)“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中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中“鼎”“玉”“金”“珠”作什么用法?

  (4)“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应如何理解?

  三、发现思考

  印发人教版第二册(20xx 年12月第1 版)《阿房宫赋》课文,与所学苏教版课文分段研读比较,

  努力从比较中和文本本身发现问题,然后提交全班,师生互动解决。

  1,仔细研读课文第" 段,试从内容、结构及写法上去发现问题。

  (1)人教版“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中四分句间没有像苏教版文本那样用句号,而是连用三个逗号,请比较哪一种写法更好?

  明确:人教版语气更短促有力,更能让人体会出六国灭亡之迅速,阿房宫建造之容易,写出了秦的强大气势;苏教版停顿间歇长,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六国为何灭亡得这么迅速?更能体现秦兴之骤,阿房宫工程之浩大,更能体现秦始皇之骄奢,人民苦难之深重。所以相对来说,苏教版的写法更好,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主题。

  (2)苏教版“ 高低冥迷,不知东西”和人版教“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写法有何不同?

  明确:“ 西东” 与上文的“龙”“虹”押韵,属平声韵,读起来大气,有雄浑之势;“东西”与上文的“迷”下文的“凄”“齐”押韵,属仄声韵,语调低沉,蕴含斥责的情感。

  两种写法都符合辞赋整齐美、音乐美的特点。

  ( 教师提示:赋文特点— —讲究押韵。可再行选读体会。)

  (3)“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句分明写宫女,但两种版本为何都不将其划入第2段而划入第1段?

  明确:这里的宫女,并非“妃嫔媵嫱”,而主要是歌伎舞女,为作者联想想象写就,目的是以歌舞效果、宫人之多来侧面衬托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繁华奢侈,以揭示秦统治者靡费之过,并与前文所写阿房宫之外形、体制相应,属先外后内写法,故应归入第"段。

  ( 教师提示:赋文特点— —讲究铺陈夸张、联想、想象。)

  2,仔细研读第2、3段( 宫女、宫藏),试从结构上发现问题。

  两种版本段落划分明显不同,人教版将“宫女”和“宫藏”合为一段,苏教版将“宫女”划为一段,“宫藏” 与议论合为一段,哪一种版本好?为什么?

  明确:人教版好。写作内容上,“宫女”与“宫藏”同为宫内人和物,先外后内,应合并一处。表达方式上,前两段铺陈描写,后两段发表议论,如此编排层次明朗,一读便知。苏教版,似想细分层次,而卒将“ 宫藏”与议论相合,令层次意旨模糊。主题揭示上,人教版并列成段,强调突出,留有回味余地。总结六国灭亡之因—— —“不爱其人”,这也是铺叙秦亡之因—— 重蹈六国覆辙,更是力谏当朝。而苏教版的段落划分区分度不高,导致内蕴不深,主题揭示有些淡化。

  3,立足文本,仔细研读第"段议论部分,试从内容上发现问题。

  (1)议论部分一系列的排比句都是围绕着一个对象来组织的,请概括出这个对象。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唯独选中这个对象来组织排比句?

  明确:对象是百姓。喻秦之奢华是建立在对本朝百姓的剥削、压榨之上的,反映了秦无以复加的残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由此可得出秦亡乃与六国灭亡同出一辙:“不爱其人”。

  (教师提示:赋文特点— —多用排比、对偶等修辞。可再读“明星荧荧..杳不知其所之也”体会情感。)

  (2)在本段议论中,作者充分利用了赋的特点,对秦的纷奢进行了大肆夸张渲染,但有一句却相反,只是一笔带过,请找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十四个字,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骏马下坡之势。“可怜焦土”四字小结前文所有铺排渲染,充溢无穷感慨:强秦迅崩速解,丽宫瞬间灰飞烟灭;速灭则虐甚,虐甚则速灭;揭示道理,警醒当朝。若铺陈夸饰,效果不佳。

  四、感悟创新

  “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四个“ 后人”具体指什么人?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请选用高度概括性的词语完成填空。(提醒阅读课题注解,并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济世救民的思想。)

  1,建阿房,阿房___矣,秦皇___矣!

  2,聚宫女,宫女___矣,秦皇___矣!

  3,敛珍宝,珍宝___矣,秦皇___矣!

  4,告诫:吾皇戒___,要___。

  明确:第一、二、四个“后人”均具体指唐朝统治者, 第三个“后人” 具体指唐朝以后的统治者。1,奇,侈;2,苦,淫;3,多,靡;4,奢,爱民。(意思对即可)

  小结:明结构,先分后总;懂写法,先扬后抑,蓄势铺垫;晓主题,借古讽时。

  点题: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播放全文录音朗诵。

  ( 教师提示:赋文特点— —卒章显志。)

  五、拓展延伸

  阅读《“我要给项羽翻案”引发争鸣》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阿房宫的两则材料,体会赋文“ 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的特点。

【《阿房宫赋》教案】相关文章: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02-18

阿房宫赋教案范文03-07

《阿房宫赋》教案20篇01-03

课文《阿房宫赋》教案优秀03-15

杜牧《阿房宫赋》教学教案03-21

《阿房宫赋》的原文05-20

《阿房宫赋》课文03-04

必修二语文《阿房宫赋》教案02-25

有关《阿房宫赋》教案(精选10篇)02-13